中药学全套精品课件 收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载药: 1500余种 ( 1558种)
5.《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 载药:1892种,分为16部,60类 特点: ①是中古时最完备的分类方法。 ②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 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药大辞典》 作者:由江苏新医学院集体编纂 成书年代:77年出版 载药:5767种, 特点:该书收罗广泛,资料丰富,查阅方便,非常实用。 笔
画分类
8.迄今为中药学专著中收药最多,资料最全的综合性中药学专著 ──《中华本草》载药8980种。科属分类
第三章 中药的品种、产地、采集
一、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一、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 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治病作用:(又称中药的功效)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二、中药的功效
1.对因治疗功效
祛邪—祛风、散寒、清热等 扶正—益气、助阳、滋阴等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理气、活血、安神等 消除病理产物—消食、化痰、化瘀、利水等
2.对症治疗功效—止痛、止咳、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 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
1、寒凉
属阴
程度上差异
以此来调节阴阳偏盛偏衰
温热
属阳
2、平性药——是其寒热偏性不明显,作用相对缓和
二、作用: 寒凉药 ──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 温热药 ──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
三、四气(药性)的产生: 是通过人体服后反应,在长期生活,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1.医食同源,药食同源。
2.无意
食后耳聪目明 食后产生毒性反应 食后原有疾病好了
有意,逐步积累药物知识。
3.专门的中药书籍记载。
二、发展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经》
作者:非一人手笔 成书年代:有争议,公元二世记之前。
(东汉末年──西汉) 载药:365种 分类:三品分类法。 意义: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
教学内容与重点 : (1)总论:重点—— 中药性能、配伍、应用等 (2)各论:掌握常用中药300余种左右 (3)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解为主,以直观教学为辅 教学时数:总课时80
教学方法:
①课前复习相关章节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预习该章节内容。 ②课堂上通过提问、复习的方式,建立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③课后布置作业,促进学生回顾复习课堂知识,课后解答相关疑问。 ④通过实践,辨识饮片标本,进行相应知识学习及拓展。
第六章 中药的性能
一、中药的性能(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 度概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性能: 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 对象。
性状:
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 观察对象。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四气(四性)──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课程规定:
关于迟到、早退,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此外,每天上午的第一 节课之前,提前30分钟进教室早读。背诵中药的功效。
考核方式:
过程性考核所占比例 30%(考勤、小测验、课后作业、 标本实践),终结性考核所占比例 70%。
中药学的概况
一、中药学的地位与范围 1.地位:《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范围:中药理论基础,中药特性、临床应用等。
道地药材
道——古代的行政区划 地——指地域或地区
二、采集与药效的关系 (一)全草类: (二)叶类:
(三)花类: (四)果实和种子类 :
(五)根、根茎类 : (六)树皮、根皮类 : 三、中药的贮藏(自学)
第四章 中药的炮制
一、定义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名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 过程。
古代称 ── 炮炙、修治、修事等。
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 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2.《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 载药:730种 分类: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药典》 作者:李勣(ji)、苏敬等二十二人修定 成书年代:唐 载药:844种 特点:开创了图文对照的方法
二、有关中药学的概念 1.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总称。是应用中医药基本
理论说明性能、功效、用途的药物称之
2.本草——诸药起源于草;诸药以草为本。
3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
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总论
第二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起源——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
二、目的 (一)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四)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三、方法 四种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
全套精品优质课件
课程名称:
前言
《中药学》 课程性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性能和临床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骨伤、针灸等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为中医的理法方药组成之一,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
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 本理论知识。 (2)掌握常用中药性能和配伍应用。 (3)了解中药现代研究成果(国内外发展动向)从而为学习 方剂学和中医临床各科以及将来为研究中医药打下良好的 基础。
(一)净制——净选加工。利用各种方法除去非药用部分 (二)切制----将净制后的药物经软化后按一定规格切制。 (三)火制---- 炒、炙、煅、煨、煮、蒸)
清炒--炒黄、炒焦、炒炭 炒
加辅料炒 加固体辅料炒 加液体辅料炒--炙
(四)水制,水火共制---制霜、发酵、发芽、火单、水飞 。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 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 药物为寒性。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