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
【作者】曹斌/李国平
【作者简介】曹斌,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国平,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061)
【内容提要】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分析比较各地区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文章对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进行了综述,无疑对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摘要题】产业结构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测度方法/GDP
【正文】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这里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以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和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来表示。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部门间及地区间发展均衡的假设条件下,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增加、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然而,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部门间及地区间的发展往往存在不平衡。由于部门间或地区间生产效率存在差异,劳动和资本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及地区向生产率高的部门及地区转移,则能加速经济的增长。
总结现有文献关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测度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利用生产函数来进行测算
刘满凤、胡大立(2000)由索洛生产函数:
Y=A f
Y——经济系统的产出;A——技术水平;f——资源配置效率。
推导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测算模型:
r=(a[,s]/y)
其中:
y=(Y[,t]-Y[,o]/Y[,o])=a+λ=a[,T]+a[,s]+λ表示经济系统的产业增长率;
λ=(f[,t]-f[,o]/f[,o])表示经济系统的资源投入变化率;
附图表示各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系统总体的技术进步;
附图表示资源配置系数变化带来的经济系统总体的技术进步;
f[,i]/f——各产业部门资源配置系数;
A[,i]——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
f[,i]——各产业部门资源配置效率。
用此模型刻画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作者未应用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事实上,实际应用也很困难。
正如文中所言,由于索洛生产函数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1)技术进步是中性的;(2)要素替代弹性是1;(3)具有一次齐次性,即不变经济规模报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经济状态是很少的,因此,索洛生产函数只是近似地、不完全地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既然索洛生产函数本身只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近似反映,那么由它所推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测算模型也是近似的。而且,对由索洛生产函数推导的测算模型而言:
(1)它需要下列样本数据——经济系统内各产业部门的产出量(Y[,i]),劳动投入量(L[,i]),资金投入量(K[,i])。而现有的统计年鉴很少有各产业部门内的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因此,数据的收集程度难。此外,对于固定资本投入要素和总产出存在不同样本点上的数据需要调整的问题,也很难找到相应的物价指数来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整。
所以,综合起来由索洛生产函数推导的测算模型所需的样本数据可得性差。
(2)对于索洛生产函数中的产出(Y)是总产值还是净产值,资本投入(K)采用固定资产还是固定资产再加上流动资金?若是固定资产,是原值还是净值?劳动投入(L)是以劳动者的人数,还是以劳动时间或工资总额作为单位?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这些数据项选择的口径不同,都直接影响模型中r的值,即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造成实际应用有一定困难。
何忠伟、曾福生(2002)构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作者采用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i]=A[,i]K[,i][ai]L[,i][βi]所导出的增长速度方程并加以适当变形,得下式:
附图
上式中经济系统的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就可以被分解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各行业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第二部分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在各行业中比例变化对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第三部分表示各行业产出占总产出比重的变化对总要素生产增长率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分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利用1980~2000年农村产出及要素配置结构数据,经过模型的估计与分析得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农村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要素结构的变化对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在初期(1980~1988)更为突出,而后期(1989~2000)其相对份额有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农村生产要素的结构性流动,报酬递减规律开始发生作用。
赵卓、孙燕东、曾晖(2003)应用灰色理论建立GM(1,3)产业结构灰色模型,因其形式上表明的是各次产业GDP增长指数与资本、劳动投入的关系,故将其划
入生产函数法。
附图
U[(1)](t)=[K[,1][(1)](t)L[,1][(1)](t)K[,2][(1)](t)L[,2][(1)](t)K[,3][(1)](t)L[,3][(1)](t)][T]
K[,i](t)(i=1,2,3)——表示第t期增加的第i产业投资量;
L[,i](t)(i=1,2,3)——表示第t期第i产业劳动者人数;
X[,i](t)(i=1,2,3)——表示第t期第i产业GDP增长指数;
带[(1)]表示一阶累加量。
将(1)式进行离散还原处理,得GM(1,3)产业结构灰色模型:
X(k+1)=AX(k)+BU(k) (2)
其中:
附图
a[,1]、a[,2]、a[,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投资每增加一单位对三次产业GDP增长指数的增长弹性,b[,1]、b[,2]、b[,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中每单位劳动力对三次产业GDP增长指数的增长弹性。
作者应用该模型研究了鸡西市投资与劳动对各次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由所建立的鸡西市三次产业的GM(1,3)模型可以看出:a[,1]>a[,2]>a[,3],说明第一产业增长指数与资本投入关系最密切,投资对指数增长的贡献比第二、三产业都大,第一产业的投入应加强。
b[,3]>b[,2]>b[,1],说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与指数增长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