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

合集下载

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

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

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摘要: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量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以求把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从索洛余值中分离出来,进而分析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影响方式;索洛余值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动升级的,反过来,产业结构变动也对经济增长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由于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本文试图把产业结构当作一个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定量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一、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为了更好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分两个阶段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不包含产业结构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得到广义技术进步即所谓的索洛余值;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把产业结构当作一个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把产业结构变动效应从广义技术进步即所谓的索洛余值中分离出来,进而定量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一)不包含产业结构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包含产业结构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其中,Yt是t时期的产出,用该期的GDP来代表。

Kt是t时期的物质资本投入,用该期末的总资本存量来代表。

Lt是t时期的劳动投入,用该期的劳动人数来代表。

A0是基期的技术水平。

r是技术进步率。

t是时期,用年来代表。

α是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

b是劳动的产出弹性。

u是误差项,满足经典假设。

显然,在该模型中,技术进步率就是广义技术进步,即所谓的索洛余值,它由狭义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效应、制度变动效应等组成。

因此通过分析不包含产业结构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可以得到广义技术进步即所谓的索洛余值。

对上式取对数,有回归模型①:进而还可得增长速度方程①: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k为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l为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

(二)包含产业结构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由于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可以把产业结构当作一个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这样就可得到包含产业结构变量的经济计量模型:其中,Ht是t时期的产业结构状态,用产业结构转换系数来度量。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法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摘要]随着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探究各市经济增长来源。

本文尝试用偏离—份额法(SSA)对福建省9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加的关系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厦门仍处于经济快速增加阶段;泉州的经济增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而区位竞争因素不具备优势;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和宁德这五市的经济增长则以产业区位竞争力为主,而结构因素不明显;而福州和漳州而处于经济发展较慢的阶段,有待进一步产业演化和升级,做好经济转型。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法;区域经济增长;福建省1 引言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升级必然会带来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与跃迁。

这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密切相关。

福建省是全国各省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

在2001年至2012年期间,福建省人均GDP从2001年的12362元到2006年的21471元,再到2012年的52736元,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三大产业GDP比例从2001年的15.31∶44.77∶39.92到2006年的11.77∶49.17∶39.06再到2012年的9.12∶51.71∶39.27,第一产业占比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占比上升显著,第三产业占比波动不大。

从这12年间可以看出,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了进一步确定福建各市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的正负作用情况,本文采用被广泛采用的偏离—份额法。

2 偏离—份额分析量化模型研究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Analysis,SS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 Creamer 于1942年提出来的,后经过Dunn(1960)、Ashby(1964)等人进一步发展,使得SSA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分析中得到普遍的应用。

由于SSA不需要对权重赋值,也不需要进行主观评价,因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和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和需求变化的重要举措。

它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机制。

一、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引导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进行优化,可以促使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例如,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的资源向新兴产业转移,可以提升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调整产业结构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的增值效应,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效益。

二、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实体产业的调整,更是技术和创新的转型升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也会逐渐拉大。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必然选择。

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可以推动科技投入和研发活动的增加,进而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三、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调整往往伴随着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和职业结构的调整。

在传统产业结构中,劳动生产力受到限制,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与升级,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四、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改善环境质量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引导经济发展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

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样的结构调整不仅能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之,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和变革动力。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分析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了人们深深的印象。

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其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转型。

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从重工业和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的方向快速发展,这样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新的产业结构下,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相比于之前的发展模式,采用技术和人力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如今经济增长主要侧重于效率和创新。

这样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较高的生产效率•提高创新能力•增加经济多样性不过,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特别是在新技术和新理念的推动下,很多旧产业面临淘汰,并且造成失业率上升。

此外,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趋势,经济增长的知识密集度也会逐渐加大,这意味着员工的技术水平也需要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来看,这种变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周期性经济的波动,并且加速经济的扩张。

比如,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经济势头并没有完全停滞,这与当时产业结构的变迁有一定的关联性。

此外,产业结构变迁还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稳定。

由于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同,因此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需求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当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它将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经济稳定的平衡将会被重新塑造。

结论总的来说,产业结构变迁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新的产业结构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模式更加复杂、效率更高、生产力得到了提升等好处。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尽管这些变化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经济波动时,变化还是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

因此,如何推动产业结构变迁,减少其对于经济增长和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相关方面的共同帮助下,我国才能够取得更为长远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高度化测度方法的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高度化测度方法的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 的调整及 演变 ,尤其 是产业 结构 的优化 ( 合理化 、高度 化) , 是一 国经 济发展 取得 实质性 进展 的重 要体 现 ( 刘 伟等 ,2 0 0 8 ) 。 产业结 构高度化会受到政治 、经济、文化 、地理、历史 ,以及生产要素 的需求 与供给 、对外贸易 、经济制度 、经济发展战略等因素 的影 响。但 重要的是 如何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 ?应该选取哪些指标和方法来衡量并 判别高度化的等级和程度?因此,本文梳理 了不同学者的产业结构高级 化指标 和不同方法的评价体系。 多年以来 ,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很完善 的,从最 初浅层 次的评分评价法 、综合指数法 、组合指标法 、功效系数法 ,再到 后来的模糊综合法 、多元统计法、以及层次分析 ( h n v )法 和灰色 系统 评价法 。同样 ,近几年还出现了人工神经 网络 ( A N N )法和数据包络分 析 ( D E A)法等 ( 李军、孙彦彬 ,2 0 0 9 ) ,使得 评价方法越 来越复杂 和 综合化。产业结构高度化数据产业结构升级 的一部分 ,对其 的测量也是 可 以使用以上这些方法 的。 传统上 ,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判断方法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方法是 “ 标 准结构法 ” ,即将一国的产业结构 同世界其他 国家的产业结构平均高 度来进行 比 较 ,以确定该国产业结构 的高度化程度 ( 石奇 , 2 0 0 8 ) 。库 兹涅茨 、钱纳里 和塞尔奎因等人均统计归纳 了一些 “ 标准” ,被称 为产 业结构的 “ 发 展范型 ” ( 杨公仆 ,2 0 0 5 ) 。第 二种 方法 是 “ 相 似 系数 法” 。其中 “ 特定系数法” 是选择某 一特定 参照 国的产业结 构为标 准 , 将本国产业结构 与其进行 比较 ,例如结 构相似 系数的核算公式 为。或者 是利用 “ 距离判别法” ,其中可 以采用夹角余 弦法 、欧式距离法 、海明 距离法 、兰氏距离 法。其 中欧式距 离法 为 ( 刘伟等 ,2 0 0 8 ;王 磊、徐 涛, 2 0 0 8 ; 李军 、孙 彦彬 ,2 0 0 9 ; 田新 民、韩瑞 , 2 0 1 2 ) 。第 三种方 法 是 “ 经济发展 阶段法 ” 。该方法 以理论 和实践数据 为基础 ,将总体 经济 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 阶段 ,从而根据比较 国的经济特征来判别该 国经 济处于哪一种阶段 ,并 以此来衡量该 国相应 的产业 结构水平 ( 田新 民、 韩端 , 2 0 1 2 ) ,主要典型代表是赛尔奎 因 1 9 7 5 年 的经济发展阶段说 。 在实际研究工作 中 , 不 同的选择选取的判别指标体 系是不同的。有 些学者为 了弥补 “ 标 准结构 ”法 和 “ 相 似系数法 ” 的缺陷 ,并企 图建 立评价评价产业结构 高度化 的指标体系 , 将霍夫曼 系数 、产业 高加工度 系数 、智力密集型产业产值 比重 、生态环保产业 比重均纳入 了评 价指标 体系 ( 程如轩 , 2 0 0 1 ;马涛 ,2 0 0 4 ) 。在 以上 两位学 者 的研究 基础 上 , 综合考虑 了产业结构演进 的动态因素后 , 伦蕊 ( 2 0 0 5 )所建立的工业结 构高度化测度指标体 系 , 包 括产业链 结构指数 、产业 结构高度 化指数 、 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能力指数 。从产业结构高度化 的内涵定 义上来看 ,主 要包含 的指标有三次产业结构 比例指标、工业 加工程度指 标、霍夫曼 比 例指标 、智力技术密集 型产值 比重指标、新 兴产业产值 比重指标 、基础 产业超前系数 、生态环保产业 的进程指标、产业水平满足率指标 ( 杨建 文等 ,2 0 0 4 ) 。从产业素质 、结构发展 和产业组织 等多方面来 看 ,即重 工业化指标 、高加工度化指标 、技术集约化 指标 、高效化 指标 、产业组 织优化 、开放化指标 、可持续化指标 ( 张玉春 、余炳 , 2 0 1 1 ) 。基 于产 业结构演化理论 , 结合新时期产业结构新变动趋势 ,有学 者提出从产值 结构 、就业结构、人力 资源 、技术 、生态化和国际化方 面构 建产业结构 高度化评价指标体系 ,并且基 于信 息熵理论 和 T O P S I S 法 ,提 出用 相对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各种产业的比重和布局,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传统产业的增长空间逐渐减少,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增长水平。

我国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优化效应。

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差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各种产业之间的差距,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加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

通过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可以提高农村产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的优化。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对外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产业链的形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仅仅是提高国内经济增长水平,也是增强我国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我国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可以增加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份额,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这为我国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拉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相信我国经济将会迎来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随着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也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展开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逐渐由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这种转变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升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体现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

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促使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以及技术引进与转化,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提升了整体产业创新水平,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高铁、5G技术等的引入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体现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从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改善生产力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得以有效地推动。

中国在能源、环保等领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了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包括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就业提供了新机会。

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业结构调整也改善了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推动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结构转型的速度和质量、就业的问题等。

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

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引言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以及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针对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产业结构的测度方法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和布局。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测度产业结构的方法:1. GDP各产业占比通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各产业的比重,可以快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常见的产业分类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占比变化,可以判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2. 产业链分析产业链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产业内部各个环节的结构和关系。

通过分析产业链的长度、环节之间的关联度和附加值的分配情况,可以评估一个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3. 产业集群研究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地区或行业中,相关产业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

通过研究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规律,可以评估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以下是几种测度创新能力的方法:1. 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研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可以评估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2. 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可以了解其创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

3. 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科技人才是创新活动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可以评估其创新能力的强弱。

4. 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评估其创新活动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经济增长已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概念和背景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背景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结构失衡和产业竞争状况,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的比重达到合理水平,进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平衡与稳定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增长效益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在于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经济增长得到提升。

例如,升级传统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等措施,都可以带动城市经济跨越式增长。

这些措施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实现产业标杆性、广度性和深度性的提升,使得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2. 提高城市品牌价值和国际声誉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已经得到优化,产业布局得到调整,产业集群得到完善,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品牌价值和国际声誉。

例如,经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武汉市成为了全球重要的汽车城市和全球重要的光纤网络见证城市。

这也使得武汉市成为了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3. 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结构调整还能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降低污染排放、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措施,都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城市就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和发展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要想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产权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创新政策等,按照产业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制定特定的支持政策和引导政策,从而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靠的政策保障。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重要话题。

产业结构调整指的是通过调整各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和地位,优化经济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

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首先,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当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部门转变,企业在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这样一来,经济内部的产品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打破传统产业的壁垒,开启新的市场增长点,从而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推动劳动力的就业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随着产业的变动和调整,不同产业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

旧的产业可能面临衰退和下岗的问题,而新兴产业则可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加入。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和企业可以更加精确地把握就业的走势和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培训和政策措施,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平台,从而促进劳动力市场稳定发展,提升就业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还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传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投入,然而这往往会导致资源和环境的过度消耗。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逐渐减少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推动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区域间的差距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提高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这样一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会逐渐缩小,整体的经济发展也会更加均衡和可持续。

总的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姓名:陈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产业经济(商业)指导教师:张弘20100301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经济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内在的要求。

此外,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外部的条件。

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增长会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

本文以我国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并探讨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原因,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根据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研究背景与意义,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为理论综述,明确了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定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区别,描述了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对国内外的研究发展加以总结。

第三部分定性地回顾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定量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并分析了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

第四部分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部分阐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我国产业结构经济增长Abstract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brought China into fast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But Economic development also made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provided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dvancement will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will also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is paper,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 take Empirical analysis on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xplore its reasons;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r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offer corresponding to the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in issu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Elaborat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is research framework a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is Theories. Clear the defini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describes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summarize our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third part, I qualitative review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ts law and point out its reasons. The fourth part, I apply econometric method on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act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ast part, make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major issues.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今所呈交的《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摘要】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方向和速度。

新兴产业的崛起带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注入新活力。

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就业市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就业水平。

调整后的产业结构对贸易平衡有着深远影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为未来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重要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市场、贸易平衡、未来展望。

1. 引言1.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是因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力成本过高等。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的升级转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传统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整体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拉动就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关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普遍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总量引起结构变化。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首先是总量的变化的过程,结构变化是总量变化的结果,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会带来高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进而改变需求结构,进而导致结构的高变换率。

另一种观点认为,结构变化引起总量变化。

罗斯托对于这种观点的论述是,一国的增长是从最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主导部门开始,进而扩散到其他部门实现的。

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经济增长的方式,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3年的全国数据,定量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指标选择一)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变迁可以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的是产业间的聚合质量,它一方面是产业之间协调程度的反映,另一方面还应当是资源有效利用程度的反映,也就是说它是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干春晖,2011)。

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有结构偏离度和泰尔指数等。

结构偏离度没有考虑到不同产业的权重且带有绝对值计算不便。

泰尔指数考虑了产业的相对重要性并避免了绝对值的计算,同时它还保留了结构偏离度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含义,因此是一个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更好度量。

如果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有TL = 0,泰尔指数不为0,表明产业结构偏离了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本文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本文简记为TS)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

这一度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经济结构的服务化倾向,明确地昭示产业结构是否朝着“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TS 值处于上升状态,就意味着经济在向服务化的方向推进,产业结构在升级。

三)经济增长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不变价)来作为对经济增长的度量。

二、数据来源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同产业间的发展和相互关系对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文献,并探讨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结论。

产业结构变动指的是经济体内不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变动。

随着经济发展,不同产业的比重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经济体内最主要的产业。

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动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综述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提供就业机会,还能为增值效率提供更多机会。

例如,金融服务业、信息技术和通信等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整体经济增长。

一些研究发现,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中已超过制造业。

服务业对就业和创新的驱动作用也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明。

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

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还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些研究发现,制造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贡献。

例如,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提高整体经济的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此外,制造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除了服务业和制造业,农业也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农业生产的改进和提高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带动内需的增长。

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也可以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需求。

在观察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通常具有农业比重较高的产业结构,而发达国家则更加侧重于服务业和制造业。

因此,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会因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科技创新等多个因素,同时也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其机制两个方面探讨。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学家们曾经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标志。

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明显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以中国为例,随着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其所使用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相应地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在此基础上,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增加了劳动的效率,间接地推动经济增长。

2.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进而增加经济总量。

在新时代,能源和环保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为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技术。

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可持续地开展经济增长,提升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优化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促进贸易的发展新的产业结构给国家的贸易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

一方面,新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中国与国际市场上的企业相互补充和合作,提高了制造业、服务业的创新和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促进了外贸出口业务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总量的增长点,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1.市场供求机制市场供求机制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机制。

过去,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被政府控制和调整,市场机制作用较小。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供求机制开始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市场供求的变化反映在产品销售、企业利润等方面,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2.政府引导机制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政策和措施对调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需要依靠政府实现自身的目标,例如,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调动企业生产投资意愿,推动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演进,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动。

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机制。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定义和意义产业结构变动是指经济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比重发生变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变动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更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能够提高经济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二、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1. 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动促进了创新的发展。

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例如,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创新带来了新的产业和业态,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2. 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可以更好地匹配到适合自身能力和技能的岗位上,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 增加就业机会产业结构的变动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新兴产业的兴起,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增强,产业链条的延伸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吸纳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也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扩大了就业市场。

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和机制1. 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

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业态,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2. 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驱动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3. 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也对产业结构变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问题综述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问题综述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问题综述20 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下,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

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假设竞争是均衡的是不可能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的报酬率必然不相同,这样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间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现将近期我国有关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做一综述,以期推动人们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化。

国外学者的研究有Denison 在对美国1929—1957 年经济增长分析后,认为其中的12%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

库兹涅茨(Kuznets ,1966) 分析了美国1948~1966年经济增长状况,认为经济增长的10%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的,在此基础上,他利用20 多个国家的数据进一步研究了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

钱纳里(Chenery,1989)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一般性规律: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 第一产业的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都趋于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上升,在工业化完成后趋于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一直处于上升,但在工业化初期变化较慢;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及其优化升级必然会推动经济增长。

(一)对某个或某些省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胡琦、许峰(2004)利用上海市1981 一2002年GDP增长率、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及其对GDP贡献率,分析上海市的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海市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得出的结论是上海的服务业需要大幅度跨越,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必须提升,这是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双重需要。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调整各个产业的比重和结构,以提高效益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而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和机制,并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最后给出结论和启示。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原因和机制1. 增加经济效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效率的提高。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时,一些高效率产业的比重过小,相对低效的产业的比重过大。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使资源从低效产业转移到高效产业,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例如,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可以促使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2. 促进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步,传统产业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更新,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推动整体经济增长。

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业。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可以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提高整体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二、实证研究的结果已有研究对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并给出了一些主要结论。

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例如,中国的“九五”和“十五”期间实施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促使制造业的比重显著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显著增加。

研究发现,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支撑。

此外,实证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经济效率、产业升级和创新等方面。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一)有利于投标单位充分竞争,获得最合理的工程报价 在传统工程招标形式下,由投标单位按照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 反映社会平均价格水平的定额进行报价,投标单位没有投标定价权,竞 标实质上竞的不是价,而是量或投标单位预算人员的计算能力,这与市 场竞争机制是相违背的。在工程量清单招标下,由于工程量清单是招标 单位提供的,各个投标单位所投的"量"是一样的,具有了统一的竞争平 台,在"价"方面各个投标单位可自主报价,可参考国家定额、也可参考 企 业定额、甚至可估算报价。因此各个投标单位对各个项目报出的单 价是 不同的,因此才能竞"价"择优,符合市场竞争机制。这样,众多投标单 位 不必在工程量计算上煞费苦心,可以有效地避免个别投标单位因预 算人 员的编制水平、素质的差异而造成工程量计算偏差,从而集中精力分析
三、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以库兹涅茨、罗斯托、钱纳里和帕西内蒂为代 表。 1.库兹涅茨和罗斯托:经济增长的内涵-总量增长与结构增长 对于现 代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和描述,经济学家的意见并不一致。 库兹涅茨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首要的是总量增长,即总 量 增长从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进而 引起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 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他以创新为基点, 考察了在某些部门率先出现的创新,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复杂关联,对产 业结构转换发生的重大影响,尤其是以创新为基础的主导部门通过其扩 散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转换,从而加速经济增长的状况。 这两种分析虽然有所不同,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结构特别是产业 结构变动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2.钱纳里等:引入结构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 鲁宾逊、钱纳里、费德 等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结 构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以统计分析来说明结构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 用。钱纳里把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组变化,他认为经 济增长是一种非均衡增长。这种非均衡增长所引致的生产要素从低收 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的流动必然产生结构效应。因此,他在新古典经济 增长公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结构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以统计分析来说明 结构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3.帕西内蒂:"结构动态经济学"理论 帕西内蒂是对经济增长理论持 激烈批评态度的代表人物。他不仅 指出了该理论中的严重缺陷,而且提出了新的理论模型,称为"结构动 态 经济学"。帕西内蒂指出,只要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适应需求的变 化,能 够更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劳动和资本能够从生产率低的部 门向生产 率较高的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变动就会加速经济增长。 4.对上述学者研究的评价 显然,库兹涅茨和罗斯托对待结构及其变 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意 见是不相同的。而这种不一致源于两者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因为库 兹涅茨绝大部分工作是产业结构趋势分析,因而他重视从需求的角度来 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将总量增长看作是产业结构有序的渐近变动趋 势;罗斯托采用非均衡的动态结构演进分析方法,主要偏重于产业结构 机理分析。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非均衡的增长过程越来越多的被经 济学家所接受。钱纳里采用非均衡的分析方法,将结构因素引入经济增 长模型,从而更有利的支持了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帕西内蒂同 样是把结构变动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分析中,通过各个部门的生产率的不 同来分析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引发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国民经济增 长。库兹涅茨和罗斯托观点的差别,本质上是从某种角度反映对经济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作者】曹斌/李国平【作者简介】曹斌,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国平,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陕西西安710061)【内容提要】结构效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分析比较各地区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文章对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进行了综述,无疑对于分析地区产业结构状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题】产业结构【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测度方法/GDP【正文】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这里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一般以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和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来表示。

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部门间及地区间发展均衡的假设条件下,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增加、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

然而,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部门间及地区间的发展往往存在不平衡。

由于部门间或地区间生产效率存在差异,劳动和资本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及地区向生产率高的部门及地区转移,则能加速经济的增长。

总结现有文献关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测度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 利用生产函数来进行测算刘满凤、胡大立(2000)由索洛生产函数:Y=A fY——经济系统的产出;A——技术水平;f——资源配置效率。

推导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测算模型:r=(a[,s]/y)其中:y=(Y[,t]-Y[,o]/Y[,o])=a+λ=a[,T]+a[,s]+λ表示经济系统的产业增长率;λ=(f[,t]-f[,o]/f[,o])表示经济系统的资源投入变化率;附图表示各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系统总体的技术进步;附图表示资源配置系数变化带来的经济系统总体的技术进步;f[,i]/f——各产业部门资源配置系数;A[,i]——各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f[,i]——各产业部门资源配置效率。

用此模型刻画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配置不断优化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未应用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事实上,实际应用也很困难。

正如文中所言,由于索洛生产函数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1)技术进步是中性的;(2)要素替代弹性是1;(3)具有一次齐次性,即不变经济规模报酬。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经济状态是很少的,因此,索洛生产函数只是近似地、不完全地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

既然索洛生产函数本身只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近似反映,那么由它所推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测算模型也是近似的。

而且,对由索洛生产函数推导的测算模型而言:(1)它需要下列样本数据——经济系统内各产业部门的产出量(Y[,i]),劳动投入量(L[,i]),资金投入量(K[,i])。

而现有的统计年鉴很少有各产业部门内的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因此,数据的收集程度难。

此外,对于固定资本投入要素和总产出存在不同样本点上的数据需要调整的问题,也很难找到相应的物价指数来进行相应的价格调整。

所以,综合起来由索洛生产函数推导的测算模型所需的样本数据可得性差。

(2)对于索洛生产函数中的产出(Y)是总产值还是净产值,资本投入(K)采用固定资产还是固定资产再加上流动资金?若是固定资产,是原值还是净值?劳动投入(L)是以劳动者的人数,还是以劳动时间或工资总额作为单位?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讨论的。

这些数据项选择的口径不同,都直接影响模型中r的值,即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造成实际应用有一定困难。

何忠伟、曾福生(2002)构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作者采用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i]=A[,i]K[,i][ai]L[,i][βi]所导出的增长速度方程并加以适当变形,得下式:附图上式中经济系统的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就可以被分解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各行业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和;第二部分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在各行业中比例变化对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第三部分表示各行业产出占总产出比重的变化对总要素生产增长率的影响。

这样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分析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作者利用1980~2000年农村产出及要素配置结构数据,经过模型的估计与分析得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农村经济活动效率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要素结构的变化对总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在初期(1980~1988)更为突出,而后期(1989~2000)其相对份额有下降趋势,这表明随着农村生产要素的结构性流动,报酬递减规律开始发生作用。

赵卓、孙燕东、曾晖(2003)应用灰色理论建立GM(1,3)产业结构灰色模型,因其形式上表明的是各次产业GDP增长指数与资本、劳动投入的关系,故将其划入生产函数法。

附图U[(1)](t)=[K[,1][(1)](t)L[,1][(1)](t)K[,2][(1)](t)L[,2][(1)](t)K[,3][(1)](t)L[,3][(1)](t)][T]K[,i](t)(i=1,2,3)——表示第t期增加的第i产业投资量;L[,i](t)(i=1,2,3)——表示第t期第i产业劳动者人数;X[,i](t)(i=1,2,3)——表示第t期第i产业GDP增长指数;带[(1)]表示一阶累加量。

将(1)式进行离散还原处理,得GM(1,3)产业结构灰色模型:X(k+1)=AX(k)+BU(k) (2)其中:附图a[,1]、a[,2]、a[,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投资每增加一单位对三次产业GDP增长指数的增长弹性,b[,1]、b[,2]、b[,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中每单位劳动力对三次产业GDP增长指数的增长弹性。

作者应用该模型研究了鸡西市投资与劳动对各次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由所建立的鸡西市三次产业的GM(1,3)模型可以看出:a[,1]>a[,2]>a[,3],说明第一产业增长指数与资本投入关系最密切,投资对指数增长的贡献比第二、三产业都大,第一产业的投入应加强。

b[,3]>b[,2]>b[,1],说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与指数增长的关系比其他两产业密切,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对指数增长的贡献比第一、二产业都大,鸡西市从业人员流动趋势应面向第三产业领域,所以政府应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以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2. 利用投入产出法来测算投入产出这种方法是瓦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 leintief)首创的对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上发生的关联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能揭示国民经济部门的比例关系及这种比例关系特征,进而为经济预测和经济计划服务。

投入产出法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L. Walras)的“一般均衡理论”。

有些学者还认为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魁奈(F. Quesnay)的经济表。

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法的核心,一个投入产出表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所有的货物和服务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量。

投入产出模型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假定产出与投入之间保持固定比例关系而得出的,它一般有两种方程式:物质平衡方程式和价格方程式。

一般地说,由投入产出表推导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测算模型,相对于利用生产函数来进行测算是比较准确而客观地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

它没有所谓的各种假设,只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准确、可靠,那么依据该模型计算的结果也就准确可靠。

而且,由投入产出表推导出的测算模型,它只需要各部门投入(T[,i])和产出(G[,i])两种数据,而且投入(T[,i])、产出(G[,i])都很确定,即总投入=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总产出=中间产出+最终产出。

这些数据在现成的投入产出表中就可以得到,所以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好。

刘满凤、胡大立(2000)建立了从投入产出角度测算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模型:附图其中:E——资源配置变化,即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经济增长;T[,ti]——t年份第i部门的总投入,一般为中间投入加上固定资产折旧;T[,t]——t年份总投入;G[,oi]/T[,oi]——基年第I部门的投入产出比;C[,o]/T[,o]——基年的总投入产出比;p——国民经济综合物价指数。

钟学义(1997)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用投入产出法来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与前者一样,作者也未进行实证研究。

投入产出的物质平衡方程为:X=AX+Y其中:X=(X[,1],X[,2],X[,3],…)[T]用范数表示有:附图设产业结构向量为:g[,t]=(X[,t]/‖X[,t]‖)‖g‖=‖(X/‖X‖)‖=1在t+1期时X[,(t+1)]=‖X[,(t+1)]‖g[,(t+1)]令Z为投入产出表中的总投入或总产出,经济增长率为:ρ[,(t)]=((Z[,t+1]-‖X[,t+1]‖)-(Z[,t]-‖X[,t]‖)/Z[,t]-‖X[,t]‖)Z[,t+1]-Z[,t]=△Z‖X[,t+1]‖-‖X[,t]‖=△Z-ρ[,t+1](Z[,t]-‖X[,t]‖)带入列昂惕夫投入产出动态模型有:X[,t]=A[,t]X[,t]+B[,t][X[,t+1]-X[,t]]+Y[,t]假设资本存量不仅和经济有关,而且和下一年的资本存量有关则有:B[,t]X[,t+1]=(I-A[,t]+B[,t])X[,t]-Y[,t]移项得:B[,t](X[,t+1]-X[,t])=(I-A[,t])X[,t]-Y[,t]X[,t+1]-X[,t]=B[,t][-1](I-A[,t])X[,t]-B[,t][-1]Y[,t]将‖X[,t+1]‖=△Z-ρ[,t+1](Z[,t]-‖X[,t]‖)带入下面的式子‖X[,t+1]‖g[,t+1]-‖X[,t]‖g[,t]=B[,t][-1](I-A[,t])‖X[,t]‖g[,t]-B[,t][-1]Y[,t]从而得[△Z-ρ[,t+1](Z[,t]-‖X[,t]‖)](g[,t]+△g)-‖X[,t]‖g[,t]=B[,t][-1](I-A[,t])X[,t]-B[,t][-1]Y[,t]我们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变动向量同经济增长率的函数关系为:附图3. 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是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首先提出。

该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选择参考数列X[,0]={X[,0](k)|k=1,2,…,n}={X[,0](1),X[,0](2),X[,0](3),…,X[,0](n)}及比较数列X[,i]={X[,i](k)|k=1,2,…,n}={X[,i](1),X[,i](2),X[,i](3),…,X[,i](n)}其次计算比较数列X[,i]对参考数列X[,0]在k时刻的关联系数,计算公式为:ρ[,i](k)={min|X[,0](k)-X[,i](k)|+ρmax|X[,0](k)-X[,i](k)|}/{|X[,0](k)-X[,i](n)|+ρmax|X[,0](k)-X[,i](n)|}其中ρ为分辨系数,ρ∈[0,+∞],ρ∈[0,1},一般取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