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城镇化带来了许多利益,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进行浅析。
二: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与现状1. 城镇化的定义和发展阶段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中国的城镇化可以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三个阶段。
2. 中国城镇化的背景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改革和城市化政策的推动,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
3. 中国城镇化的现状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户籍制度不完善等。
三:中国城镇化的利益1. 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城镇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2.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镇化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推动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缓解农村贫困问题。
四:中国城镇化的问题与挑战1.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资源和机会不平衡地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和不公平现象。
2. 户籍制度不完善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差异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便。
3. 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五:附件本文档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城镇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形成城市化的过程。
2. 户籍制度:指的是根据居民的户籍身份区分其在城市或农村的不同待遇和权益。
七:结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许多利益,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
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
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
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
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
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
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
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
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
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
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
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
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
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
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
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
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
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
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
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
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
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
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
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
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
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
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
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
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
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文化较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中国城镇化历史趋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化历史趋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自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以说是一个大势所趋。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开始了自己的城镇化历程,近几十年来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这给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趋势,以及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趋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从建国到改革开放(1949-1978)在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起步期,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偏重于重工业的建设。
当时的城镇化进程主要依托于国家的城市工业化政策,目的是用落后的农业农村带动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但是,由于政策的限制和技术水平的不足,城镇化进程缓慢。
2、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制度体制的调整,这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此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人口外流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其结果是乡村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转移,社会经济发展加快。
3、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今)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速度逐渐加快。
在国家战略目标中,城镇化被确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强大引擎,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方式多样化,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有所增加。
在这一时期,农民工群体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也逐渐明朗化。
以下为主要发展方向:1、战略定位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当前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相对数量而言较为成熟。
现在关注的是城镇化质量,城市群规划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例如,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提出了4个重要的城市群战略定位:“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和“中西部”城市群,这表明了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趋势。
2、城乡融合和城镇规划实现城乡融合是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论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论 中国城 市化 的阶段性特征
陈 安 国
( 家 庄 经 济 学 院 学 术 传 播 中心 , 北 石 家 庄 石 河 003 ) 5 0 1
摘 要 : 界城 市 化 规律 可 用 S型 曲线 来描 述 , 可 划 分 为 城 市 化初 期 、 市化 中 期 和城 市 化 后期 三 个 阶 世 并 城 段 。 我 国 建 国 以 来 的 城 市 化 进 程 可 以分 为 平 稳 发 展 阶段 、 滞 与 下 降 阶段 、 步 推 进 阶段 和 加速 推 进 阶 段 , 停 稳 这 四个 阶 段 相 当于 国 际 城 市 化 规 律 的 初 期 和 中前 期 。应 尊 重城 市 化 的 阶段 性 规 律 , 步 消 除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的 各 逐 种 障 碍 , 动 中 国城 市 化 稳定 发 展 , 也 是 解 决 “ 农 ” 推 这 三 问题 的 必 由之 路 。
了9 0年 时 间 , 日本 只用 了 4 而 0年 时 间 。
第三 阶段 (9 8 94 : 步推进 阶段 。从 2 17 ~1 9 )稳 0 世纪 8 O年 代开 始 的经 济体 制改 革 , 步确 立 了城 逐
市在 国民经 济 中的 主导地 位 , 理 论 上 、 践 上对 从 实 过去 “ 生产 、 重 轻生 活 ” 的指 导思 想 加 以 调整 , 市 城 功能 逐步完善 , 本上摈弃 了过去不利 于城 市经 济 基 发展 的理论 、 方针 和政策 , 城市 经济稳 步发 展 , 市 城 化稳 步 推 进 。从 17 9 8年 到 19 9 4年 1 7年 的 时 间 里, 城市化率 提升 1 . 0 7个百分点 , 达到 2 . %。 86 第 四阶段 ( 9 5 : 速 推 进 阶段 。从 19 19 ~) 加 95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
(96 ~ 17 16 9 8年 ) 城 市 化 停 滞 时 为
城 镇 化 正 常 发 展 时 期 。 第 四 种 观 点
认 为 :9 9年 来 中 国 城 市 化 经 历 了 1 4
一
第 1 7 9 8年 ) 为 了 不 平 凡 的 发 展 进 程 。 如 何 划 分 和 第 二 阶 段 (9 8 9 8年 ) 城 市 化 期 ; 四 个 时 期 ( 9 9~19 15 ~1 7 为
第 二 阶 段 ( 9 8~1 6 15 9 5年 ) 大 起 大 为
( )两 分 法 。 该 观 点 以 1 7 第 二 时 期 ( 9 7 1 8年 ) 调 整 和 一 98 15 9 7 为
曲 折 发 展 时 期 ; 三 个 时 期 (9 8~ 第 17
落 阶 段 ; 三 阶 段 (9 6~ 1 8年 ) 第 16 7 9
低 速 增 长 阶 段 , 一 步 又 细 分 为 进
( )四 分 法 。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 三
5 根 据 不 同 的 政 治 经 济 特 点 , 国 城 点 认 为 :0年 来 中 国 城 市 化 进 程 大 中
15 9 0~1 5 9 7年 的 短 暂 的 健 康 发 展 时 市 化 发 展 可 分 为 四个 阶 段 。 第 一 阶 体 可 分 为 四 个 阶 段 : 一 阶 段 ( 9 9 第 1 4
期 、 9 8~1 6 15 9 0年 的 过 度 城 市 化 时
段 (9 9~15 1 4 9 7年 ) 起 步 阶 段 , 为 第 段 , 三 阶 段 (9 6 1 6年 ) 萧 第 16 9 7 为
条 阶 段 , 四 阶 段 ( 9 7~ 19 年 ) 第 17 9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摘要]城镇化的发展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历程中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质变与优化。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对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镇化 s曲线发展历程我国的城市出现很早,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却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主要是由我国近代的衰落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镇化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在国家建设上缺乏经验,以及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真正的迎来了城镇化发展的浪潮,尤其是1994年后,每年都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
一、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
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
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笔者认为,城镇化应由三个方面来定义:第一个方面是人口转移,即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个方面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导致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的,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的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城镇规模与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城镇数量增加,乡村融入城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过程。
上述三个方面更多的是从宏观角度来定义,而从微观角度来说,城镇化的过程是乡村文明走向城市文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迈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
因此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空间结构的变迁过程与城乡文明转化过程的协调统一。
城镇化其实是城市化的一种实现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不刻意发展大城市,而是更重视中小城镇的发展。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更新工作也变得日益重要。
城市更新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建筑、公共设施等进行再造和改造,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形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
这三个阶段展现了中国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更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传统更新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其特点是对老城区进行简单的翻新和改造。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
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更新效果不明显、结构混乱、环境污染等。
传统的城市规划和更新方式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保护与利用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其特点是将保护和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纳入更新的考虑范围。
这一阶段的城市更新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保留和修复古建筑、古街区等。
此外,保护与利用阶段还注重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质,通过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绿地和公共设施等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保护与利用阶段的城市更新侧重于宏观规划和综合利用,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合更新阶段是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向,其特点是全面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需求和利益。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不仅注重老城区的更新,还包括城市的功能和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和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注重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同时,综合更新还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倡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的概念,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综合更新阶段的城市更新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注重市民的参与和利益保护。
中国城市更新的演变可以从传统更新、保护与利用、综合更新三个阶段看出中国城市更新在不断发展中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和特点: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一些欧美留学生仿照西方成立了中国地学会,同时也以单个城市研究为主。
2、1949--1966相对萧条阶段,受苏联的影响,发展不平衡。
3、1967-1977停滞阶段,于与世界水平进一步拉大。
4、1976-1990振兴阶段,中外交流加强,研究领域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注重实践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应用价值。
5、1990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地理学显得更加专业化多元化。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由此可知,一个城市往往有多个职能,但不是所有职能都可作为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应是城市主要职能的体现和反映。
或者说,城市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职能就是城市的性质。
科学正确地确定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
因为,它能为城市发展指明方向,为合理选择建设项目和规划布局提供依据,有利于合理地控制城市规模,突出总体规划特点,经济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和功能结构。
城市职能与城市经济活动活动的关系: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而城市经济活动指三大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中心地理论的评价:1、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和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从而损害了给理论的现实性。
2、中心地理论仅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3、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大城市本身就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4、中心地理论强掉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忽视了那些并非子系统中的二级系统后更低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5、在现实生活中也为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
新中国城市化:历程、问题与展望张超【摘要】新中国城市化经过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1949-1978年)、城市体制改革拉动(1979-1990年)、城市外部扩张和内部重组加速(1991-1999年)3个阶段后,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城市化主要存在失地农民、生态环境、资源和城市发展均衡4个重大问题;未来城市化的新布局主要体现在深度城市化、低碳生态城市、组团城市群以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方面.微观上要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性障碍,改革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中观上要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宏观上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大带小,构建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机制,促进城市群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期刊名称】《西部论坛》【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8页(P73-80)【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失地农民;低碳生态城市;城市群;小城镇【作者】张超【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1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因此,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进回顾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化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大量总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 Ray M.Northam(1975)[1]的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把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应当指出,S型城市化发展理论作为基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经验规律符合城市化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正常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市化差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并不具有普适性,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城市化任务艰巨的发展中国家。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 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但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城市化,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和21世纪的新型城市化。
早期的城市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城市存在。
古代的中国城市通常是在商业和政治中心建立的。
例如,商业中心的城市有长安、洛阳和杭州等,而政治中心的城市则有北京、南京和西安等。
但是在中国的农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城市仅仅是一个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速。
在20世纪初,中国各地城市数量开始增加。
中国最著名的第一批城市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和天津等,它们成为了中国内地和海外商业贸易的重要门户。
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
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9年的6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面临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医疗、教育、科技和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开启了城市化的新纪元。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群的产生,如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这些城市群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极。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城市化不平衡、城市拓展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截至2019年,中国拥有169个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成为了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新型城市化目前,新型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下一个发展阶段。
新型城市化强调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平衡性等方面的问题,以创新和绿色发展为核心。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许多新型城市化发展计划和政策,如“人口城市化”,包括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民生品质和城市管理能力,以及绿色化城市建设等。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还涉及到城市规划和设计、公平和包容性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规划需要更注重城市的可持续性,建立灵活和创新的城市设计和发展方式;公平和包容性则是新型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需要将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保持一致。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主体。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规模城市化启动期(1978年~199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低,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和城市化比例均不高。
这时期,国家提出了“削尖门槛、引进外资、改革住房制度、扩大就业规模”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同时,土地供应机制也得到了改革,迅速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在这个时期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
第二阶段:城市化持续推进期(1990年~2010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快速提高,规模效应明显,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这时,国家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城镇化发展政策也得到了全面落实,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力量。
城市化发展步入了快速、规模化阶段。
第三阶段:城市化新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这个阶段是城市化质量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时期,国家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并提出了“推动城镇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人文化”等五大发展战略,意在实现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城镇化政策也不断改进完善,为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充满了奋斗、收获、反思与蜕变,并在不同阶段展示了不同的城市化特点和发展方向,但城市化总体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城市化质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转型路径研究一、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那时起,城市人口比例逐步上升,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阶段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转型路径。
二、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50年代至1980年代)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村移民,这些农村移民涌向城市,希望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尽管城市化进程缓慢,但可以看到城市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形成。
2. 第二阶段(1980年代至2000年代)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间,中国的城市化增长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速,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城市化改革的推动。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约20%上升到50%左右。
这使得大批人移居到城市,这些城市所承载的人口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3. 第三阶段(2000年代至今)在2000年代至今,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的城市化增长更加快速,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攀升。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转向了更多关注城市功能的发展,更广泛的城市建设计划覆盖了全国城镇面积。
三、中国城市化的转型路径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在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策略至关重要。
1.加强规划规划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于体现出计划和管理的作用。
政府应该开展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城市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工作,来引导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数量。
2.注重环保城市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但同样在城市化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上也有不可退缩的责任。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古代:从奴隶社会开始,到封建社会结束。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功能也比较单一。
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这个阶段城市的发展主要受到统治者的控制和影响,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
二、中世纪:从唐朝开始,到清朝结束。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城市数量逐渐增多,规模也逐渐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功能也逐渐多样化,除了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外,还成为了商业和交通的中心。
同时,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和个性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景观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近代阶段,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城市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西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理念被引入中国,城市的布局和规划也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城市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市的功能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四、现代:从新中国成立开始。
这个阶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现代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同时,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更加注重现代化和人性化,城市的交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发展中国家之一,未来的城市发展也将继续朝着现代化、多元化和人文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历史演进
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以及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到了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 移到了非农产业,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镇。随着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作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人 们的认识和重视,农村城市化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们的认识和重视,农村城市化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1978年 中国城市只有193 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1978年,中国城市只有193 城镇人口只有17245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17.9% 17245万人 17.9%。 座,城镇人口只有17245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17.9%。 2004年 城市增加到666 666座 城镇人口为54283万人, 54283万人 到2004年,城市增加到666座,城镇人口为54283万人, 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1.8% 41.8%。 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1.8%。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历史演进
1966年开始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 年开始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城市化停滞不前。 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城市化停滞不前。 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 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 1978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9%, 比1966年的17.8%,仅增长了0.1个百分点,十 1966年的17.8%,仅增长了0.1个百分点, 年的17.8% 0.1个百分点 二年时间,一直徘徊在17% 18%之间 17%— 之间。 二年时间,一直徘徊在17%—18%之间。
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
中国城镇化历史变迁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城市化后发的国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行政区的建制制度(即行政区划制度)的产生,仅有80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城镇化进程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进程。
如何划分和确定中国过去50年的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根据目前的工作,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分法。
该观点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界线,将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城市化的停滞和低速增长阶段,进一步又可细分为1950-1957年的短暂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与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
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阶段。
[1](2)三等分。
一种观点认为,新中国50年的城市化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7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平稳发展的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1958年至1977年是解放后中国城市化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1978年至2000年,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1949年以来,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化,第二阶段是城市化;第二阶段(1958-1978)是城市化的倒退和停滞期;第三阶段(1979-1998)是快速城市化时期。
[3] 第三种观点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49-1956)是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第二个时期(1957-1978)是一个调整和曲折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时期(1978-2000年)是改革和加快发展的时期。
[4](3)四分法。
一种观点认为,根据不同的政治经济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5年)为动荡阶段;第三阶段(1966-1976年)为萧条阶段;第四阶段(1977-1996年)为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
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
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
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
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
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
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
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
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
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
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文化较大的影响。
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
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
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
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状态。
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的状态有如下特点:城市的发展具有规划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30年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性。
除了关注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还考虑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新建了一些工业城市,另外,还从备战的角度出发,从一些大城市搬迁了许多工厂和人员,新造了一些三线城市。
这些新增的城市在客观上为中国的城市布局,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因素。
城市的生产功能凸显。
这一阶段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的省会城市基本上也是该地区工业生产最发达的城市。
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
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功能给城市化的发展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城市仍然是行政的中心。
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在这一阶段里,各个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是该省最大的城市。
以次类推,各级地方政府所在地也基本上都是该地区最大的城镇。
不仅如此,政府的办公地往往还占有该城市的中心地段、黄金市口。
这种现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略有改变。
城市的市区与郊区界限分明。
在这30年的时间内,城市的市区与郊区的人们在户籍管理上泾渭分明,按计划供应的商品也有相当的区别,而且在建筑物景观、交通、商业、电讯设施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市区人口、工厂、建筑物高度密集,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麻烦。
可以这样认为,这3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在观念指导上,具体实施时基本上是一种反城市化的战略,致使城市化发展的进展缓慢,时而还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包袱和难题。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允许农民进城”。
再加上我国开始逐步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被当作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得以全面的重视和实施。
因此,这一阶段城市化与前二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城市化与现代化相联系。
一些发达的国家,其城市化程度均80%以上。
而且在当代社会中,城市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在市场经济丰富的商品生产的支持下,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它能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一个词。
一个国家如果有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里,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因此,中国的政府开始抛弃以往反城市化的观念,改革并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且把它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相连。
城市的消费性功能趋强显现。
中国城市以往的主要功能是政治行政中心,生产中心,也许这些功能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在今天,城市消费性的功能开始显现,而且有逐步走强的发展趋势,其标志是一些大中城市中金融、贸易、通讯、运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的发展,其增长的速度,发展的规模均超过了工业产业。
当然各个城市的消费功能所处的地位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令人欣慰的是,各级政府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城市的消费性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加强城市消费性功能的建设。
城乡一体化战略得以实施。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曾经实施过在世界上少见的严格户籍制度,这个户籍制度也许在当时因为某些因素不得已而为之,但客观上却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的流动关系,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特别是造成了城郊或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
20世纪80年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社会屏蔽功能大大削弱了。
进入21世纪,有的省、市宣布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别,也许这不仅仅是对人权的尊重,同时也意味着长期以来反城市化政策的终结,中国开始了从人口的城乡逆向流动转变为城市化的正向流动。
这一流动的直接结果,使得城市开始了在规模上的扩张,一些大中型城市开始重视卫星城镇的建设。
在现代化立体交通的基础上,一些特大型的城市开始出现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分散化”的特征。
城乡之间一体化的战略得以实施,城乡之间可以共享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逐步形成。
前30年间,人们对大型城市的发展一直持批评的态度。
但是,在当今世界上,一些国际性大都市,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却呈现出许多令人不可忽视的优越性。
大型城市往往是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城市,它的集聚效应带来了经济上的高度繁荣。
而人口的密集与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创造出无数的就业机会,它的发散效应还形成了连片的城市群、广阔的区域经济增长地带,其结果还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三个大都市圈、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最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这一地区的城市将以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平台,共同努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
这些以大型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崛起与以往分散、独立、规模不大的城市相比较,它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完善交通的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控制环境的污染,提升人口的质量。
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更具备可比较的现代意义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地完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要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发展收获的成果,坚定地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增强协调发展,因为城市化与祖国的现代化紧密相联,城市和大都市圈代表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七大挑战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很多人都有此感受,几年不见,一座城市就会变化很大,差点认不出来。
以至于去过纽约、东京等世界发达城市的人,会发现上海不比这些城市差什么。
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
长远看来,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与发展,存在七大挑战。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这些问题与挑战。
第一,逐渐被拆光的老建筑,没有特色的城市发展。
前些年,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理解很简单,就是高楼大厦。
因此,到中国的任何城市感觉都差不多,都是高楼大厦。
最近两年,因为学界的呼吁,开始注重城市特色的经营,但仍然停留在表面,仅追求地方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而没有深入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去真正把脉城市内在机理,挖掘和塑造出城市独有的特色和风范来。
君不见,当下中国,“拆”字当道。
到哪里,都是“拆”、“拆”、“拆”。
其实,不同年代的老建筑才是城市真正的“名片”。
他们见证了城市的荣辱兴衰,浓缩和代表了城市应有的历史内涵和精神。
它们夹杂在摩天大楼里,并不会起到不协调之感,相反,反而会让人对城市的历史与发展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
另外,从实际效果讲,老建筑存在是必要的,保证不同年代建筑的混合存在有其实际功能意义,可以为某些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初期发展提供低房租场所。
第二,居高不下的房价,蒸发了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希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城市的生活主题是人。
城市活力关键要有人。
而当下直线走高的房价,远远背离了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在望“房价”而兴叹之余,对城市生活产生怀疑和背离之感。
日趋高企的房价,在和民众的收入水平赛跑的跑道上,已经远远把之抛在后面。
这样的城市,怎么能吸引到对城市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年轻人才呢?房价问题源头不在房市之内,采取综合统筹措施保证房价在一合理范围内浮动之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保障房等制度也要齐头并进。
多种政策结合起来,让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多种选择,增加他们选择留在城市的动力,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漫步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街道,汽车的尾气、化工厂排放的气体等等,弥漫在空气中,行人掩鼻而走。
还有,现在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的城市拆迁运动,政府很少或全然不考虑老建筑或新建筑对环境的协调或破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