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概述机电一体化就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涵盖了机械、电子、计算机、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运用这些领域的技术来实现机械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在于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传感器、执行器等电子元件能够实时获取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并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种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使得机械系统具备了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
此外机电一体化还强调系统的整体优化,它不仅仅关注单个元件或部件的性能提升,更注重整个系统的协同工作和整体性能。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参数配置和算法优化,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更高的效率、更低的能耗和更好的稳定性。
机电一体化涉及的关键技术众多,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驱动技术。
传感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系统通过各类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机械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为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传感器不断涌现,使得系统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
控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它根据传感器提供的信息,通过预设的控制算法和策略对执行器进行精确的控制,以实现机械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现代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了更为先进和高效的控制手段,驱动技术则是机电一体化系统执行动作的关键,它通过各种电机、液压、气压等驱动元件将控制信号转化为机械动作实现系统的运动控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
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使得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推动工业现代化、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设备中,通过引入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元件,这些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精确加工和高效运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应用于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中,通过引入智能驾驶、自动导航等系统,这些交通工具能够实现更加安全、高效和舒适的行驶体验。
机电一体化概述
单元一机电一体化概述1. 1.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门技术学科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技术学科。
1. 1. 3机电一体化的内容机电一体化包含了技术和产品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
1. 1. 4机电一体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显著特点是多功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可靠性,同时又具有轻、薄、细、小、巧的优点,其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多样性和省时、省力、方便的需求。
1.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 2.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组成传统的机械产品主要是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问题,而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以外,还要解决信息流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即所谓工业三大要素)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功能包括变换(加工、处理)、传递(移动、输送)、储存(保持、积蓄、记录)三个目的功能。
主功能也称为执行功能,是系统的主要特征部分,完成对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储存。
机电一体化系统还应具备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等其他功能。
加工机是以物料搬运、加工为主,输入物质(原料、毛坯等)、能量(电能、液能、气能等)和信息(操作及控制指令等),经过加工处理,主要输出改变了位置和形态的物质的系统(或产品)。
动力机,其中输出机械能的为原动机,是以能量转换为主,输入能量(或物质)和信息,输出不同能量(或物质)的系统(或产品)。
信息机是以信息处理为主,输入信息和能量,主要输出某种信息(如数据、图像、文字、声音等)的系统(或产品)。
1. 2.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机电一体化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传感检测、执行机构、控制及信息处理、动力系统等五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相联系。
机电一体化认识与理解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跨学科的技术,它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各种功能。
以下是对机电一体化的认识与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设计、制造和生产过程中,引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将各种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机械产品的性能和效率。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具有许多优点,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等。
此外,机电一体化还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安全性和环保性。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范围:机电一体化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电力、通讯、航空航天等。
在工业制造领域,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通信号灯等应用;在电力领域,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无人机、卫星等应用。
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
未来,机电一体化将会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化,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效益。
同时,机电一体化也将会与其他领域的技术结合更加紧密,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实现更加复杂的应用场景。
总之,机电一体化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它通过将多种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机械产品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绿色化。
未来,机电一体化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机电一体化考试知识点总结
机电一体化考试知识点总结一、机电一体化基础知识1. 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机电一体化是指在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完全将机械、电子、传感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无缝集成为一个整体。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近年来在制造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生产技术,它结合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和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时候,自动化生产线一度兴起,为生产过程带来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2. 机电一体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集成性、智能化、基于网络、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将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产品生产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械、汽车制造、工程机械、电子设备制造、医疗器械、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领域。
在这些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自动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等,为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4.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向智能化、网络化、高可靠性、低能耗等方向发展。
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更加普及,带来更多的应用和创新。
二、传感器技术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传感器是一种可以感知和采集物理量或化学量的变化并将其转换为可用电信号的设备。
按照测量物理量分类,传感器可分为: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取决于其测量物理量的不同。
常见的传感器工作原理有: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电磁感应等。
3. 传感器的特性和性能指标传感器的特性和性能指标包括:静态特性(灵敏度、线性度、分辨率、稳定性)、动态特性(响应时间、过载能力、动态误差)以及环境适应能力(温度、湿度、抗干扰能力)等。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
是机械技术及信息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
精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新形势。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系统高附价值化,即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的结构向轻、薄、短、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解决产品(系统)采用微电子技术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系统必须具有的目的功能:变换(加工、处理)功能;传递(移动、输送)功能;储存(保持、积蓄、记录)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要素(即相应功能):动力源(提供动力;内脏);控制器(控制;头脑);机构(构造;骨骼);检测传感器(计测;感官);执行元件(驱动;肌肉)接口:是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接口变换、调整功能分为:零接口、无源接口、有源接口、智能接口接口输入/出功能分为: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工业三大要素:能量、物质、信息(省能、省资源、智能化)系统内部功能评价参数:1主功能:系统误差、抗干扰能力、废弃物输出、变换效率。
2动力功能:输入能量、能源。
3控制功能:控制输出/入口个数、手动操作。
4构造功能:尺寸重量、强度。
5计测功能:精度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1根据目的功能确定产品规格、性能指标;2系统功能部件、功能要素的划分;3接口的设计;4综合评价;5可靠性复查;6试调与调试运动参数:用来表征机器工作运动的轨迹、行程、方向和起、止点位置正确性的指标动力参数:用来表征机器输出动力大小的指标。
力、力矩、功率。
品质指标:用来表征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品质的指标。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互补法;结合(融合)法;组合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开发型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设计程序分为:总体设计、部件的选择与设计、技术设计与工艺设计总体设计:明确设计思想;分析综合要求;划分功能模块;决定性功能参数;调研类似产品;你定总体方案;方案对比定性;编写总体设计论证书设计准则要考虑:人、机、材料、成本等。
机电一体化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
机电一体化专业介绍及就业方向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结合了机械工程和电子技术的综合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设计、开发和管理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物理学、数学、机械设计、电子技术等相关知识,掌握机械和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专业介绍在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掌握锻造、冲压、铸造等机械加工技术,了解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技术等电子知识,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相关内容。
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可以独立进行机电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就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的毕业生可以在多个领域找到就业机会。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就业方向:1.机电一体化工程师: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制造工作,负责产品整体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样机测试等工作。
2.自动化控制工程师:负责自动化设备、机器人等系统的控制设计和调试工作,参与自动化生产线的建设和维护。
3.电气工程师:在电力、电力系统、电子电路等领域从事相关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
4.机械工程师:参与机械产品设计、测试、维护等工作,掌握机械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
5.项目经理:有机电一体化背景的毕业生还可以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资源协调和进度控制等工作。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机械制造、电子通信、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希望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同学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什么是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什么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机电一体化是由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光学技术等相融合构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
机电一体化主要发展方向为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系统化等。
主干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与加工、气动与液压技术、电工与电子、电气控制与PLC、自动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设备维护维修与管理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检测技术、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技术、自动生产线技术及机电设备维修等基本知识,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能力,从事自动生产线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与营销以及机电产品辅助设计与技术改造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专门人才,掌握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销售及管理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发展现状包括以下几种①.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②.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①整体结构最优化:在传统机械产品中,为了增加功能,或实现某一种控制 整体结构最优化:在传统机械产品中,为了增加功能, 规律,往往靠增加机械机构的办法来实现。如果采用机电一体化系统, 规律,往往靠增加机械机构的办法来实现。如果采用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 从机械、电子、硬件、软件四个方面去实现同一种功能。 从机械、电子、硬件、软件四个方面去实现同一种功能。 ②系统控制智能化: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工业自动化技术最主要的 系统控制智能化: 区别之一。电子技术的引入,显著地改变了传统机械那种单纯靠操作人员, 区别之一。电子技术的引入,显著地改变了传统机械那种单纯靠操作人员, 按照规定的工艺顺序频繁重复的工作状况。 按照规定的工艺顺序频繁重复的工作状况。 ③操作性能柔性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引入,能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个传 操作性能柔性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引入, 动机构的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由电子系统来协调。 动机构的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由电子系统来协调。在生产 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 对象变更需要改变传动机构的动作规律时,无须改变其硬件机构, 对象变更需要改变传动机构的动作规律时,无须改变其硬件机构,只要调整 由一系列指令组成的软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一系列指令组成的软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①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是促进机电一体化技 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术和系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术和系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③检测与传感技术: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它 检测与传感技术: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 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④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联系,是机电一体化中 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联系, 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⑤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是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伺服系统是实现电 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是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 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 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得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它是由机械学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的后半部分组成的。
2、变量施肥的过程:获取土壤的信息,通过农业专家决策,指定变量施肥处方图并将变量数据输入到施肥变量播种机控制系统中实现变量施肥。
不同变量施肥系统包括:步进电机驱动、电控无级变速器驱动、电控液压马达驱动。
3、伺服系统的组成:输出各部分的作用:(1)控制器:控制器的功能是根据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比较的结果,决定控制方式。
常用的控制有PID 控制和最优控制等。
控制器一般都是电子线路或计算机组成等。
(2)功率放大器:控制器输出的信号通常都很微弱,需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才能驱动执行机构动作。
功率放大器主要由电子器件组成。
(3)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直接与被控对象打交道,最后执行控制器的指令,完成某种特定的动作。
执行机构要准确,迅速,精准,可靠地实现对被控对象的调整和控制。
执行机构主要由各种执行元件和机械传动装置等组成。
(4)检测装置:为了提高工作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伺服系统一般采用闭环控制。
检测装置是系统反馈环节,通过检测装置的测量,将执行机构的输出信号反馈到伺服系统输入端,实现反馈控制。
反馈信号一般为位置反馈信号、速度反馈信号和电流反馈信号,要经过多种传感元件进行检测。
用来检测位置信号的装置有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光电编码器等;用来检测速度信号的装置有测速发电机、旋转变压器、光电编码器等;用来检测电流信号的装置有取样电阻霍尔集成电路传感器等,可检测的装置要求是精度高、线性度好、可靠性高、响应快。
4、采样定理:为了保证在采样过程中不丢失原来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采样频率必须按照香侬采样原理来确定,即要求; f≥fmax(L被来原信号f(t)的最高有效频率)在实际应用中,fn≥(5-10)fmax5、采样/保持电路的作用由于采样信号f※(t)在函数轴上仍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因此还需要A/D转换器将其转换成数字量。
机电一体化介绍
1、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集合而构成的总称。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它在机械产品中注入了过去所没有的新技术,把电子器件的信息处理和自控等功能“柔和”到机械装置中去,从而获得了过去单靠某一种技术而无法实现的功能和效果。
3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实质: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以下系统称机电一体化产品),综合运用各种现代高新技术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产品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合理匹配和外部的整体效果最佳。
4工业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5机电一体化产品五种内部功能:主功能,动力功能、计划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6机电一体化基本结构要素:机械本体、动力源、检测与传感装置、控制与信息处理装置、执行机构、接口7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功能附加型、功能替代型、机电融合型8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检测与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9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高精度、快速响应、良好的稳定性10机械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作用:传动机构,转速和转矩的变换器;导向机构,支撑和导向;执行机构,用以完成操作任务的11传动机构性能的要求:转动惯量小,刚度大,阻尼合适,摩擦小,间隙小滚珠丝杆副:12传动机构工作原理和特点:丝杠和螺母的螺纹滚道间置有滚珠,当丝杆或螺母转动时,滚珠沿螺纹滚道滚动,则丝杠与螺母之间相对运动产生滚动摩擦,为防止滚珠从滚道中滚出,在螺母的螺旋槽两端设有回程引导装置。
如反向器和特殊器,他们与螺纹滚道形成循环回路,使滚珠在螺母滚道内循环。
特点:传动效率高、运动具有可逆性、系统刚度好、传动精度高、使用寿命长、不能自锁、制造工艺复杂13轴向间隙:是承载时在滚珠与滚道型面接触点的弹性变形所引起的螺母位移量和螺母原有间隙的总和14、施加预紧力的方法:双螺母预紧的方法15、双螺母预紧的方法应注意:预紧力大小必须合适,应不超过最大轴向负载的三分之一;应特别注意减小丝杠安装部分的间隙,这些间隙预紧的方法是无法消除的,而它对传动精度有直接影响16、常用的双螺母消除轴向间隙的结构形式有三种:垫片调隙式、螺纹调隙式、齿差调隙17、主要尺寸:(由高到低)C D E F G H18、安装:1、支撑方式的选择(按其限制丝杠轴的轴向窜动情况分三种①一端固定、一端自由F—O②一端固定、一端游动F—S③两端固定F—F 2、制动装置:由于滚珠丝杠副的传动效率高,又无自锁能力,故需要安装制动装置的满足其传动要求,特别是其处于崔志传动时19、同步齿形带传动机构:利用齿形带的齿形和带轮的轮齿依次相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它兼有带传动、齿轮传动及链传动的优点导向机构设计:1、导轨的作用和分类:支撑和导向;滑动导轨和滚动导轨2、导轨的基本要求:承载能力大,刚性强‘寿命长、传动平稳可靠,具有结构自调整能力接口技术1、接口:一个机电一体化产品由机械分系统和微电子分系统(控制微机)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分别由若干要素构成。
机电一体化岗位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岗位说明书一、岗位概述机电一体化岗位是指负责机电设备的安装、维修和调试工作。
该岗位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机械和电气知识,并能熟练操作各种机电设备。
二、岗位职责1. 负责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2. 进行机电设备的维护和故障排除,及时修复设备故障。
3. 配合技术部门进行设备改造和升级,提高设备性能和效率。
4. 积极参与机电设备的日常巡检和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 汇报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反馈设备异常问题。
三、任职要求1. 具备机械或电气相关专业的学历背景,熟悉机电设备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2. 具备一定的现场操作经验,能够熟练使用机电设备的工具和仪器。
3.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其他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4. 拥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设备故障。
5. 工作认真负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
四、薪资待遇根据员工的学历和经验水平来确定薪资待遇,公司将提供具体的薪资定义和福利待遇。
五、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岗位是当前市场需求较高的职业之一,随着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对该岗位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
员工在公司积累了丰富的机电设备经验后,还可有机会晋升为团队负责人或技术专家,发展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六、工作环境公司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设备,确保员工安全和舒适度。
在工作过程中,员工需遵守公司的相关规定和流程,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工作时间工作时间根据公司的具体安排而定,并会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八、工作地点机电一体化岗位工作地点主要在公司内部,也可能需要到现场进行设备的安装和维护。
九、注意事项1. 员工要严格遵守公司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在工作中的个人安全。
2. 员工需持续学习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保持对行业新技术的了解和学习。
3. 员工需关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寿命。
通过以上对机电一体化岗位的说明,希望能对应聘者了解该岗位的要求和职责,从而更好地适应该岗位的工作需求。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各种功能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集成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计算机等设备,实现对机械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和监测,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灵活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种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实现多种功能的集成与协调。
2. 高效性,通过智能化的控制和监测手段,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高效管理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灵活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进,适应多样化的生产要求。
4. 自动化,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5. 可靠性,机电一体化系统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综合运用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监测,其特点包括综合性、高效性、灵活性、自动化和可靠性。
这些特点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生产和制造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机电一体化
(2) 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分析等。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实现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计算机信息处理装置是产品的核心,它控制和指挥整个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行,因此,计算机应用及其信息处理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最关键的技术,它包括目前广泛研究并得到实际应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技术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工业生产过程的所有领域,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按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可以将其分成下述几类。
①数控机械类。主要产品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以及全自动洗衣机等。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执行机构为机械装置。
(2) 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最佳操作,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产品的合格率。同时,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工作的自动化,使得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 ~6 倍, 柔性制造系统的生产设备利用率可提高1 .5 ~3.5 倍,机床数量可减少约50 %,节省操作人员数量约50 %,缩短生产周期40 %,使加工成本降低50 %左右。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2. 机电一体化一般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两层含义。
3.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类:按机电结合程度分类:✍机械电子化产品✍机械与电子融合的产品。
4.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器、动力源。
5. 执行元件: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主功能(三个目的功能):变换、传递、储存。
6. 机械本体(构造功能):机械本体包括机架、机械连接、机械传动等,它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起着支撑系统中其他功能单元、传递运动和动力的作用。
7. 动力源(动力功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能量供应部分,其作用是按照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使系统正常运行。
提供能量的方式包括电能、气能和液压能,以电能为主。
8. 传感检测单元(计测功能):对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
9. 共性关键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10. 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种是输入/输出;另一种是变换、调整。
11.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常用设计方法(三种)的区别:✍取代法(机电互补法):取代法就是用电气控制取代原系统中的机械控制机构。
✍整体设计法(融合法):将各构成要素有机结合为一体构成专用或者通用的功能部件(子系统),要素间的机电参数匹配比较充分。
✍组合法:选用各种标准功能模块组合设计成机电一体化系统。
12. 开发性设计、变异性设计、适应性设计有何异同:✍开发性设计:没有参照产品的设计,仅仅是根据抽象的设计原理和要求,设计出质量和性能方面满足目的要求的系统。
✍适应性设计(改进):是在总的方案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产品进行局部更改,或用微电子技术代替原有的机械结构,或为了微电子控制进行局部适应性设计,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机电一体化全解
2.1 精密机械技术
四、轴系
轴系设计的基本要求
(1)旋转精度 (2)刚度 (3)抗振性 (4)热变形 (5)轴上零件的布置 (6)轴系的驱动方法
轴系的分类、特点和结构形式
2.2 传感检测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检测和自动化技术的重要基础之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对传感器 的依赖性也就越大。 能将各种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量的传感器及其应用 技术便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 传感器是整个设备的感觉器官,其性能好坏直接影 响到工作机械的运动性能、控制精度和智能水平。
滚珠丝杠副的典型结构类型
单圆弧型
①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 双圆弧型 内循环 ②按滚珠的循环方式 外循环 端盖式外循环 插管式外循环 双螺母螺纹调隙预紧式 双螺母垫片调隙预紧式 ③按消除轴向间隙的调整方法 双螺母齿差调隙预紧式 单螺母增大滚珠直径法 单螺母偏置导程法
2.1 精密机械技术
二、机械导向机构
机械部分是主体,这不仅由于机械本体是系统重要的 组成部分,而且系统的主要功能必须要由机械装置来完成,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是电子技术,这电子技术包括微电 子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但重点是微电子技术,特别是微 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
② 机电一体化将工业产品和过程都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看待,因此强 调各种技术的协同和集成,不是将各个单元或部件简单拼凑到一起。
1.6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1)智能化 (2)模块化 (3)网络化 (4)微型化 (5)绿色化 (6)人性化
总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性能上 高精度、高效率、高性 能、智能化 功能上 层次上 系统化、集成复合化
小型化、轻型化、多功 能
《机电一体化介绍》课件
如Profibus、Modbus等,用于实现分布式控制和数据传输。
可编程控制器(PLC)
用于自动化生产线和工业控制系统的逻辑控制和顺序控制。
检测技术
传感器技术
利用各种物理效应和化学反应, 将物理量或化学量转换为电信号 ,用于监测和控制机电一体化系
统的运行状态。
信号处理技术
对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进行滤波、 放大、转换等处理,提取出有用的 信息。
数控机床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汽车 、航空、模具、仪器仪表等领域,对 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 用。
数控机床通常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系 统、主轴系统、刀具系统等部分,各 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用于自动化生产线 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能够执行各 种重复性或危险性任务,提高生
电子电路设计
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集成电路等,为机电 一体化系统提供信号处理和能源供给。
嵌入式系统
将微处理器嵌入到机械系统中,实现智能化控制 和数据处理。
传感器与执行器
用于检测和驱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种物理量, 如温度、压力、位移等。
控制技术
控制算法
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用于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精确控制。
自动化生产线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食品等领域,能够大幅提高生产效 率、降低能耗和减少人力成本。
智能家居系统
1
智能家居系统是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家居设备 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家庭生活的智能化和舒适 化。
2
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环 境控制等子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 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定制化生产成为可能,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 产品的需求。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前景
机电一体化简述
第五节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及其工程路线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附加值与技术构成的关系
机械元器件为主,1948年出现电子元器件 发 展 历 程 机械元器件+电子元器件,1974年电子微处 理开始应用 机械元器件+标准电子电器硬件+软件, 1987年专用集成电路开始应用 机械元器件+标准电子电器硬件++专用硬件 +软件
对设计者的要求
开发性设计 要求设计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 的市场洞察力。 适应性设计 要求设计者对原有产品及相关的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 进步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变异性设计
要求设计者注意防止因参数变化可能对产品性能产生 的影响。
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时,应尽量以计算机为工具,充分利用计 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分析、模拟设计、优化设计、动态分析设计、可 靠性设计等现代化设计方法,以提高产品的效率和质量。 机电一体化设计同样也要遵循产品的一般性设计原则,即在保证 产品目的功能、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意味着,
动力源
动力
计算机 执行件
计测
控制
操作
传感器
构造
机电一体化产品五大功能
机构
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部件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功能部件又称为结构要素
例1 人体五大要素及功能
食 物
运作 内脏
外 界 信 息
感官
头脑
手足
计测
控制
动作
构造
骨骼
人体五大要素 人体五大功能
例2
CNC机床的内部构成
热、振动 热、振动、切屑
毛 坯 ( 物 质 )
由图知:在当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单纯的机械技术 的附加值越来越少,而微电子技术的附加值越来越高, 因此其经济效益也相应增高。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一、机电一体化概念机电一体化技术又称机械电子技术,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机电一体化在国外被称为Mechatronics,是日本人在20 世纪70 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用英文Mechanics 的前半部分和Electronics 的后半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新词,意思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现已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承认。
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习惯上把它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械技术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机械是现代工业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离不开机械。
机械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不论哪一种机械,从诞生以来都经历了使用—改进—再使用—再改进,不断革新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对于某一种形式的机械,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说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存在某些固有的缺点,这就迫使人们寻找新的工作原理,发明新型的机械.从而使得具有同一用途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种类。
机械本身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但是这种发展却是缓慢的。
各种机械发展到今天.单从机械角度对它们进行改进是越来越不容易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电子技术正在蓬勃发展,从分立电子元件到集成电路(IC),从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并向其他学科渗透,把人类带人了一个神化般的世界。
信息技术(3C 技术)的主体包括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
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同机械技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古老的机械技术焕发了青春。
在原有机械基础上引入电子计算机高性能的控制机能,并实现整体最优化,就使原来的机械产品产生了质的飞跃,变成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的机械产品或系统,这正是机电一体化的意义所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特别是微型电子计算机的空前发展,促进了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并使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今天的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一、名词解释1、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群体技术,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的系统工程技术。
2、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加工中心或数控机床组成,并在加工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物料流和信息流的自动化。
3、传感器: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把各种不同的非电量转换成电量,对系统运行中所需的自身和外界环境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将其变成系统可识别的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单元。
4、伺服电动机:伺服电动机又称控制电机,其起动停止、转速或转角随输入电压信号的大小及相位的改变而改变。
输入的电压信号又称控制信号或控制电压,改变控制信号可以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及转向,驱动工作机构完成所要求的各种动作。
5、感应同步器: 感应同步器是一种应用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高精度检测元件,有直线和圆盘式两种,分别用作检测直线位移和转角。
6、人机接口:人机接口(HMI)是操作者与机电系统(主要是控制微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主要完成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的工作。
7、PLC: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简称PLC.是一种在继电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并逐渐发展成为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融为一体的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广泛应用在各种生产机械和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中。
8、变频器:变频器是利用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通断作用将工频电源变换为另一频率的电能控制装置,能实现对交流异步电机的软起动、变频调速、提高运转精度、改变功率因素以及过流/过压/过载保护等功能。
9、通信协议:通信协议是指通信双方就如何交换信息所建立的一些规定和过程,包括逻辑电平的定义、应用何种物理传输介质、数据帧的格式、通信站地址的确定、数据传输方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
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
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
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
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
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
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
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
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
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
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
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
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三、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1. 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2.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3. 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
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
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
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
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
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
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
四、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
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
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
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哆的。
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复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乾地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机电一体化产业复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
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
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结束语:本论文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已完成。
在学习和生活期间,也始终感受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无私的关怀,我受益匪浅。
在此向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也归功于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负责,使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
同时我在网上也搜集了不少资料,才使我的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在此向学院工程系的全体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绪论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
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
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
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