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中庸之道
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范文7篇
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范文7篇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范文1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
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
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
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
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庄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和矛盾。
如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世中做到处世有度,对待他人宽容,对待自己明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而在儒学中,庸即是一种处世之道,它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的启示。
庸,即中庸之道。
庸是指适中、恰当的状态和行为。
庸不是指平庸,而是指处事的恰当与合理,是一种中正之道。
庸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平衡状态。
在庸中有度的原则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庸告诉我们要以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与否。
庸告诉我们要以中庸之道来对待他人,既不要过于随和,也不要过于刻薄,要做到和而不同,尊重他人的差异性。
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或个人情绪而做出过激的行为,要保持冷静和理性。
只有以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才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庸告诉我们要以中庸之道来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愿望和追求,但是有时候我们可能因为一些外界的干扰而迷失自我。
庸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轻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同时,庸也告诉我们要有适度的自律,不要过于放纵自己,也不要过于苛刻自己,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庸告诉我们要以中庸之道来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工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工作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庸告诉我们要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不要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温暖。
只有以中庸之道来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庸告诉我们要以中庸之道来处理成功与失败的态度。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成功和失败。
庸告诉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功与失败,不要过于得意和沾沾自喜,也不要过于悲观和沮丧。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强调了“中庸”之道,即
“不偏不倚,不极不端”。
在阅读和理解《中庸》的过程中,我深
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和处世之道。
首先,中庸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平和,不偏不倚。
在人生的道
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和诱惑,但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不被外界影响,保持自己的初心和原则。
同时,中庸也告诫我
们不要过分追求极端,要避免情绪和行为的偏激。
只有在中庸之道
上行走,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和和谐。
其次,中庸强调了“道”和“德”的重要性。
在《中庸》中,
提到了“道”是一种普遍的秩序和规律,而“德”则是人们在实践
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这提醒我们要注重修养和修身,要不断
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才能真正做到“中正之道”。
最后,中庸还强调了“诚”和“信”的重要性。
诚实和诚信是
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只有以诚相待,才能建立起真诚的人际关系
和信任。
同时,也要求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这
样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总的来说,阅读《中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它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高,注重诚信与诚实。
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铭记和践行的。
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能够不断努力,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
中庸之道与十六字的关系
中庸之道与十六字的关系
一、啥是中庸之道
嘿,同学们!咱先来说说中庸之道是啥。
在我看来啊,中庸之道可不是那种平平庸庸、毫无特点的意思哦。
它其实是一种非常高深的智慧,就是让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走极端,要恰到好处,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平衡点。
比如说,在学习上,我们既不能整天埋头苦读,把自己累得要死,也不能一点都不努力,整天玩游戏。
这中间的那个度,就是中庸之道啦。
二、那十六字又是啥
咱再聊聊这神秘的十六字。
这十六字说的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深莫测?
其实啊,“人心惟危”是说人的心思有时候很复杂,容易有不好的想法;“道心惟微”是说真理或者正确的道路往往很微妙,不容易被发现。
“惟精惟一”就是要我们专心致志,追求唯一的真理;“允执厥中”则是让我们要真诚地坚守中正之道。
三、它们到底啥关系
那中庸之道和这十六字有啥关系呢?在我理解啊,这十六字其实就是对中庸之道的一种更深入的解释和指导。
比如说,“允执厥中”就和中庸之道强调的找到平衡、恰到好处的理念是一致的。
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让我们明白,要达到中庸的境界可不容易,得时刻警惕自己的心思,努力去发现微妙的真
理。
“惟精惟一”也是告诉我们,要专注、专心,才能在追求中庸的道路上不跑偏。
中庸之道和这十六字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都是咱传统文化中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和学习!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国学精彩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国学”这一概念,它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思想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国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国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国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宁的重要性。
在学习国学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 修身:个人修养是国学思想的基础。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品德高尚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仁爱宽厚、谦逊礼让等。
2. 齐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道家认为,家庭和谐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阴阳平衡。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力求实现家庭和睦。
3. 治国:国家治理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儒家认为,治国需要贤能的君主和忠诚的臣子。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关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平天下:社会和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我们要秉持慈悲为怀,关爱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国学智慧: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国学智慧博大精深,其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两大重要思想。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构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属性。
在学习阴阳五行时,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阴阳五行强调事物之间的平衡和谐,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所致。
(2)变化规律:阴阳五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导。
(3)实用价值:阴阳五行在农业、医学、风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儒学中的中庸之道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当的态度和行为。
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庸之道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启示,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一、追求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在追求平衡和谐的过程中,避免走向极端。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避免过于偏激或过于极端的态度和行为。
应当在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学会平衡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当尽量避免过于偏激或过于强硬的态度,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当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过度妥协或牺牲自己的利益。
二、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尊重他人,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需求,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以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目的。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应当尊重同事的意见和需求,理解他们的立场和困难,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个性和需求,避免过于自我中心或傲慢的态度。
三、保持适度中庸之道强调的是保持适度,避免过度或不及的态度和行为。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保持适度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我们应当保持适度的冷静和理智,避免过度恐慌或焦虑。
在面对成功和荣誉时,我们应当保持适度的谦虚和低调,避免过度骄傲和自满。
四、注重内在修养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内在修养,认为人的修养水平决定了其行为和态度。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注重内在修养的培养,包括道德、思想、情感等方面。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注重自我反省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当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冷静,以应对各种情况。
五、追求全面发展中庸之道强调的是全面发展,认为人应当在多个方面都得到平衡的发展。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当注重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还需要注重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何为中庸之道
何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中⽴,不作为,⽢于平庸;更不是庸俗,和稀泥,隔岸观⽕。
有⼈认为,保持中⽴就是中庸,甚⾄举例说既不做坏事也不做好事是中庸。
那是完全错误的,中庸之道不是⿇⽊之道,它是很注重⼈的主动性的,只不过它侧重⼀个“度”,不能强出头,但也不能⿇⽊不仁,⽽是量⼒⽽⾏。
余⽣于微末之间,智识尚属初进之时,不敢轻⾔道德,虽未解中庸之精髓,但亦颇为信奉。
中庸之道最初由孔⼦提出,后代圣贤多有研究和补充,发展⾄今已是⼀种很重要的道德观。
宋代儒学⼤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极”。
我理解中庸,最重要的⼀点就是,在做⼈、做事、做企业中,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则,⼜要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制宜,⼒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中庸是需要变通的,不能应循守旧,照本宣科,⽤哲学来说就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庸之道办事,就是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要求我们把握全局,避免盲⼈摸象,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对适当的对象,⽤适当的⽅式,做适当的事情。
适当才是最重要的,咱不要求最好的,只要求最合适的。
知道企业最想招什么⼈吗?是要招最合适,⽽不是最优秀的。
⼀个⼯作,⾼中⽣能做,博⼠⽣也能做,达到的效果是⼀样的,企业肯定会要⾼中⽣,因为⾼中⽣对企业的要求会更低,企业的成本会更少。
这⼀点在找对象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果你不够优秀,不要找⽐你优秀很多的对象,那样你会驾驭不住,⼀定要找个最合适的,谈恋爱,还真得讲究中庸之道。
“执其两端,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这个按我的理解就是,你⾸先得搞清楚这两端是什么,这两端呢,就是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
这两个极端我们都是不能取的,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我们⼀定能找到那个协调点,我们就⽤其“中”。
这个是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两端的情况下,去做着两端的协调,从⽽达到最理想的结果。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
中庸体会和心得(精品5篇)中庸体会和心得篇1《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旨在阐述“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
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理念,强调天人合一、仁爱、礼制、诚信等方面,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对于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不让自己过度疲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2.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不乱砍乱伐,不随意排放污染物。
3.仁爱:中庸之道强调仁爱之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强求他人。
4.礼制:中庸之道强调礼制,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社会公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不违反社会公德。
5.诚信:中庸之道强调诚信,言行一致,不虚伪。
在个人行为中,我们要言行一致,不虚伪,不骗人。
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我深刻体会到它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体验。
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领悟中庸之道的真谛。
中庸体会和心得篇2中庸体会和心得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采取不偏不倚、平衡和谐的态度和方法。
以下是我对中庸之道的体会和心得:1.平衡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激、不过分。
这种平衡和谐的状态,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客观、公正,避免偏见和失误。
2.尊重他人:中庸之道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
这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包容、开放,避免冲突和误解。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一、导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中庸之道被誉为礼仪教化的核心和道德修养的指南。
中庸之道敦促我们以恪守中道、避免极端、保持平衡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塑造我们作为人的品格。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方面谈谈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二、追求道德的平衡中庸之道强调在道德行为上追求平衡。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冲突,比如公私兼顾的问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等。
此时,我们应该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均衡个体利益与社会需要,尽量平衡各方的权益,达到和谐共处,避免极端倾向的产生。
三、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学中庸之道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对待他人时,中庸之道提倡亲善、尊重和宽容,不论是与家人、亲朋好友、同事、还是陌生人相处,我们都应该秉持中庸的精神。
不仅要做到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人格,还要能够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以此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坚守诚实与正直的原则中庸之道教导人们保持诚实与正直的品行。
在现代社会,诚实和正直越发显得重要。
遵循中庸之道,我们应该以诚实和正直为准则,诚信为本,言行一致。
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如一地坚守诚实和正直的原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五、推崇温和与自律的生活态度中庸之道倡导温和与自律的生活态度。
不论是对待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应保持适度的追求。
生活中,我们应该适度享受物质的满足,但也不宜陷入无尽的追求和攀比。
同时,我们也应该自律,保持节制和克制,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六、塑造高尚的人格中庸之道教导我们塑造高尚的人格。
儒学追求的不仅仅是以品行端正的人为典范,更是要在内心进行持续的修炼。
中庸的人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品质,要善于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稳定。
七、结束语儒学中庸之道将人的行为和内心的修养有机结合,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启示。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抉择,有时候我们会被外界的因素
左右,有时候我们会被内心的情绪所左右。
而中庸,就是在这种选
择和抉择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冷静,不偏不倚地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我的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庸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会
因为外界的压力或者情绪的波动而做出冲动的决定,结果往往是后
悔莫及。
而在学习中庸的理念之后,我开始学会保持内心的平和,
不被外界的因素左右,也不被情绪所左右,而是用理性和智慧来做
出决策。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更加明智和理智的选择,也给我带来
了更好的人生体验。
中庸也教会了我如何与他人相处。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
遇到各种矛盾和纷争,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固执和偏见而无法
与他人和睦相处。
而中庸告诉我,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不要过分执
着于自己的立场,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平和的态
度来解决矛盾。
这样做不仅能够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让自
己更加开心和快乐。
总的来说,中庸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在实践中庸的理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会继续努力,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冷静,不偏不倚地做出正确的选择,也会用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与他人相处。
这样,我相信我会过上更加充实和幸福的生活。
我所理解的“中庸”
我所理解 的“ 中庸"
张晓 宁
湖北省襄阳市职 业技术学 院 4 4 1 0 0 0
摘要 : 一 中庸之道有一种 朴素 平凡却 又 日久 弥新 的魅 力: 是 中庸之道 的能力 。 “ 万物并育而不相 害。 道并行而不相 悖。小德 川流 ; 大德敦化。 三) “ 君子之道”和 “ 至诚无息” 中庸之道有一种 包容万象的胸怀 , 正是 因为这种深刻和博 大, “ 君 子” 是 国人熟 知的名词 , 一般用来 冠在 品德 高尚的人 才是让华夏 民族发展壮 大, 生生不息的原 因。 头上。 《 中庸》 中的君子的内涵却 比此丰富得多。 君子 的重点体 关键词 :天命 中和 至诚不息 现在“ 君子之道” 上 。“ 君子之道 , 造端乎夫妇 ; 及其至也 , 达乎 君子 的道 , 在基础上普通男女都能 实践 , 等到了高深 身为先秦哲学的爱好者 , 我认识《 中庸 》 也非一朝一夕 了。 天地 。” 处时 , 其能力是洞天彻地 的。君子之道的核 心在乎诚 , 不是一 从最初 的死记硬背到现在 的随时玩味 , 《 中庸》似乎是一 座无 般 的诚 , 是至诚。依 我看 , 至诚是一种态度 : 一种 踏踏 实实 , 努 穷 尽的宝藏 禁得起 你反复 的探寻 。每每搜索 ,每 每有所发 力奋进的态度 , 一种无论境遇如何 , 只求 问心无愧 的态度 。子 现——这大概就是经典强大 的摄持力罢。 日: “ 射 有似乎君子 , 失诸 正锢 , 反求诸其 身。” 诚 中包含 的是 《 三略》 云: “ 道者 , 舒之弥四海 , 卷之不盈怀。” , 《 中庸》 虽 真,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 总是从 自己问起 : “ 正 己而不求于人则 然短短几千字 , 其 内涵确却是 不可估量 的。在我看来 , 《 中庸》 无怨 ; 上不怨天 , 下不犹人。…‘ 内省不疚 , 不恶于志” —— 以诚 所 阐释的道 , 比法家的清楚 , 比道家的清楚 , 比佛( 释) 家 的也 待 己。诚 中包 含的是仁 , 推此至 彼 , 由己及 人 :“ 施诸 己而不 清楚 。 作为道统理学 的核心篇章 , 《 中庸》 以其独特 的魅力扭转 欲, 亦勿施于人。” ——以诚待人 。诚有一种不懈 的动力和谦 了儒家 的哲学格局 , 影响 了中国人 的性灵 。下面 , 请 允许 我以 卑: “ 人一能之 己百之 , 人 十能之 己千之 。” “ 有弗学 , 学之弗 几个名词 , 简单地说说我所理解的中庸之道 。 能, 弗措也 。 有弗问 , 问之弗知 , 弗措也 。 有弗思 , 思之弗得 , 弗 ) “ 天命” 措也 。有弗辨 , 辨 之弗 明 , 弗 措也 。有弗 行 , 行之弗 笃 , 弗措 《 中庸》 一开始便写道 : “ 天命之谓性 , 率性之谓道 , 修道之 也 。” 诚更是一种坚持 : “ 君子依乎中庸。逐世不见知而不悔 : 谓教 。” 什么是天命之谓性?这里有很多争论 , 一些佛教徒认 唯圣者能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 ; 强哉矫 。中立而不倚 ; 强哉 为这就是佛陀所说的“ 真如本性” , 所谓 “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 矫 。国有道 , 不变塞焉 ; 强哉矫。国无道 , 至死不变 ; 强哉矫 。 ” 慧德相 , 但以妄想执著 , 不能证得 。” 在佛教徒看来 , 通过佛陀 《 中庸》相信 至诚是这个世 界上最伟大的 品格 : “ 诚 者物之终 的教育证得本性 , 智慧具足 , 三觉 圆满 , 就是成就天命了。 身为 始, 不诚无物 ” ——诚是发育万物的动力 。“ 天地之道 , 可一言 基督徒我个人并不反对这种看法 , 在《 圣经》 的“ 创始记” 中, 神 而尽也 ; 其为物不二 , 则其生物不测 。”——正是 因为诚专一 把 气吹到泥土所捏造 的人 中 , 使人成 为了“ 有灵 的活人” 以及 不二 , 才 能产生最强大的能量 以致于成就万事。 “ 至诚之道 , 可 新 约里 “ 圣灵” 的观念 , 都提出 了人 有一个从永恒 而来 的“ 第一 以前知 , 至诚如神 。” ——至诚之道 中包含 了广大 的智慧可 以 性” 的观念 。于此相 比, 后人所理解 的孟子 的“ 性本善 ” 观念似 观知未来 因为 : “ 唯天下至诚 , 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 立天下之 乎却显得幼稚些 , 因为它过分地强调人 出生下来地纯善性。 能 大本 , 知天地之化育。”所 以至诚 , 作为君子之道 的实质 , 是成 够去除 内心 的邪念 , 体道而行 , 久而久之形成 习惯 , 起 居动静 就 中庸之道 的不二方法 。 《 中庸》 中如此总结 : “ 故君子尊德性 , 无不包大道 , 便渐渐成就 了圣人 。老聃云“ 为学 日益 , 为道 日 而道 问学 , 致广大 , 而尽精微 , 极高 明, 而道 中庸 。 ” 《 中庸》 中的 损; 损之又损 , 以至于无为 , 无为无不为“ , 孔圣人所说 的“ 七十 君子 , 从 某种程度上 , 已经超越 了论语所说 的“ 文质彬彬 , 而后 而从心所欲 , 不跆矩 ”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罢 。“ 天命 ” 是人 的最 君子” 的格局 , 成为了“ 博厚高明 , 悠久无疆 ” 的至圣状态 了, 而 高境界 , 是 中庸之道的结果 。 君子之道就是 中庸之道。 二) “ 中和” 纵 观《 中庸》 全文 , 大致分为三部分 。 上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 喜怒 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 发而 皆中节谓 之和 ; 中也者天 是“ 中庸” , 中间是方法论 , 下部分热烈的赞叹 了“ 中庸之道 ” 的 下之大本也 , 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 ; 致 中和, 天地位焉 , 万物育 伟大 : “ 故君子之道 , 蠲然而 日章 ; 小人之道 , 的然而 日亡 。 君子 焉。 ” 《 中庸》 详细地定义了“ 中和” 的概念。子曰 : “ 攻乎异端 , 之道 , 淡而不厌 、 简而文 、 温而理 。 ”—— 中庸之道有一种朴素 斯害也矣” 。 在任何事务上极左极右似乎都不能得到理想的效 平凡却又 日久弥新 的魅力 ; “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 果。 天地孕育万物的根本在 于阴阳并作 , 四时错行 。 例如持旱 相悖 。 小德川 流; 大德敦化 。 ” — —中庸之道有一种包容万象 的 和久雨都是不能让植 物好好生长的。 凡事都有其一定 的度数 , 胸怀 。 或许正是 因为这种深刻和博大 , 才是让华夏民族 发展壮 过犹不及 , 发而 中节 , 是 为达道 。 而这个 除到好处 , 并不是所谓 大, 生生不息 的原 因吧。朱 熹认为 中庸在 四书 中意味最深 , 应 的不痛不痒 , 五五分 , 而是因事制宜 , 根据事物 的本质做 到最 该最后读 , 我觉得有道理。 适 当。 这其实需要大智慧——常人处心积虑或可有所小得 , 圣 参考文献 : 人率性 而行无不 中节合道。 所以“ 中和” 亦是一种很高 的境界 , 『 1 】 《 三略》 《 大学》 《 论语》 《 老子》《 黄 帝阴符经》
我生活中的中庸之道作文
我生活中的中庸之道作文
《我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来和你们讲讲我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你们知道中庸之道是什么吗?嘿嘿,一开始我也不太懂呢!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
我们在分糖果,哎呀,糖果就那么多,大家都想要多一点。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中庸之道,不能自己拿太多,也不能让别人拿太少呀,不然大家都会不开心的。
于是我就提议大家平均分,这样谁也不会不高兴啦!小伙伴们都说我这个主意好呢,哇,那时候我可开心啦!
还有啊,在学校里,有时候我和同学会有不同的意见。
比如说选班长吧,我有我喜欢的人,别人也有别人支持的。
这时候可不能争得面红耳赤呀,那就不好啦。
我就会想想中庸之道,听听别人的想法,也说说自己的,然后大家一起商量出一个好办法。
这样既不会伤了和气,又能解决问题,多好呀!
在家里也一样呢。
我喜欢看电视,可是妈妈说看电视太多对眼睛不好。
那我可不能一直吵着要看电视呀,这就太不懂事啦。
我就中和一下,少看一会儿电视,然后多去外面玩玩,这样妈妈也高兴,我也开心呀!
中庸之道就好像是走在一条直直的路上,不往左偏太多,也不往右偏太多,这样才能稳稳地走下去。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如果一直歪歪扭扭的,肯定会摔倒的呀!
我觉得中庸之道真的很重要呢,它能让我和小伙伴们好好相处,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你们觉得呢?。
中庸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意义
中庸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意义
《中庸》是孔子的一部著作,其中提出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对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汲取到很多精髓。
首先,“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中庸。
没有贪心、没有过度追求,这样才能让自己保持平衡,不被外界的物质刺激所影响,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
其次,“中庸之道”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以友好的方式处理和他人的关系,不要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世界,以此来和谐的相处,彼此尊重。
最后,“中庸之道”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守正义,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做出不良的选择。
总之,“中庸之道”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指导性的思想,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有序的和谐社会中,拥有一份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
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5篇
大学中庸的心得体会5篇为了让我们写出的心得体会得到跟多人的认可,就必需细致回顾事情发展的过程,好用的心得体会是我们结合自身的阅历有感而发的,我今日就为您带来了高校中庸的心得体会5篇,信任确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校中庸的心得体会篇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
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故笔之于书。
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
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话,而其含义就是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视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最终“‘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和善奇妙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和善奇妙的天那样和善奇妙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奇妙和善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志向境界。
而其表现的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理性与感情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化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化、自我完善,把自己培育成为具有志向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志向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
中庸学习心得体会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
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跟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学习体会,讲的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包涵。
最初接触《中庸》是在每周四早课上观看视频,觉得里面讲的内容容易理解,能听的明白,后来在转正之后就加入《中庸》学习小组。
通过写手抄稿、每日诵读、看译文,加深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也让我能更恰当的对待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中庸》第二章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中庸》第二章原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就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走极端。
庸,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这里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只美丽的海鸟,飞到战国时期鲁国京城的郊外,停在一棵树上。
京城的人谁也没见过这种鸟,都以为是一种吉祥鸟。
鲁国国王看到了,也高兴得不得了。
心想:“飞来了神鸟。
这可是个好预兆,看来要有大富大贵降到我的头上。
”他就叫人把那鸟逮住了。
怎么喂养呢?鲁王又想:“神鸟可不能像一般的鸟那样,关在笼子里养着。
我一定要让它的生活跟我的一样。
否则,让神鸟怪罪下来可不得了。
”于是,好心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那只鸟供养在庙堂里。
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它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它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它吃。
对鸟照顾得够好了,可是那只鸟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得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地躲藏起来。
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鲁王专门献给它的。
一天,两天,海鸟不吃也不喝。
到第三天,那只海鸟就死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再美丽的鸟.它的本质仍然是鸟,如果不遵循它的生存法则而将人类的意愿强加给它,最终只能导致它的死亡。
我生活中的中庸之道作文
我生活中的中庸之道作文说起中庸之道,可能您觉得这是个挺高深的词儿,但在我这平凡的生活里,它还真有点儿意思。
您瞧,我这人吧,既不是那种特别拼命三郎,一天到晚只知道工作学习,啥娱乐都没有的主儿;也不是整天游手好闲,啥正事儿不干,光想着吃喝玩乐的家伙。
我就处在这两者之间,该努力的时候努力,该放松的时候放松。
比如说,考试前我会认真复习,但也不会熬个通宵把自己累得半死,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庸,平衡好工作和休息,不让自己走极端。
在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我也奉行中庸之道。
我不会对朋友过分热情,让人觉得我太黏糊,没点儿自己的空间;也不会太过冷淡,让人觉得我不把人家当朋友。
朋友有困难了,我能帮的就帮一把,但也不会大包大揽,毕竟每个人都得学会自己成长。
这样一来,朋友们和我相处都觉得挺舒服,关系也能长久。
还有吃东西这事儿,我不会像有些人那样,为了减肥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把自己饿得面黄肌瘦;也不会毫无节制,见到好吃的就猛吃,把自己吃成个大胖子。
我会尽量做到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既享受了美食,又保持了健康。
就连买东西我也讲究中庸。
我不会为了省钱,专挑便宜的买,结果东西质量不行,用不了多久就坏了;也不会为了追求品牌和高价,不顾自己的钱包,死要面子活受罪。
我会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内,选择性价比高的东西,实用又实惠。
您看,这中庸之道在我的生活里无处不在,它让我避免了很多极端的选择,能平平稳稳、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也许有人觉得中庸就是没个性,可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让我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和快乐。
您觉得呢?。
读《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读《中庸》个人心得体会7篇读《中庸》个人心得体会篇1《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
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
“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
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
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
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
我对于“中庸”的理解
我对于“中庸”的理解
“中庸”,就的对于一切事物的最佳选择和最佳状态,这是我对于古书上的理解。
我们国人确实聪明,永远不会将自己立于两难之境地,在为难之时直接“中庸”就行了,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不管怎样做都有好坏,我们权衡利弊后,选择最佳的状态或方式方法去生活就行了。
以前我总要求自己完美,以自己的角度和观点来看待别人和一切事物,其实这是一种错误,因为人不可能有完美的,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发扬优点回避缺点就接近于中庸之道了。
前些年遇到一些事,感觉把自己压制得喘不过气来,甚至产生了轻身的念头,现在想来,当时是多么的可笑,处理的方法又是如此的简单,那就是走中庸之道就行了,也不用为难,更没必要烦恼,只要选择了最佳状态或最佳方法去做了,至于结果已经不重要,也许这样做会有一些损失或不舍,但也只有这样做才是最好的,如果非要一根筋,想两面都不失,就会走极端,就会一切都失去。
我不得不感叹我们祖先的智慧,学会了中庸,一身受用。
这几天我对于“中庸”又有了新的理解,中庸就好比天平秤一样,保持天平始终平衡就和谐了,平和了,而天平上的砝码就是我们的最佳选择,这个砝码可不一定就在中间,而是根据天平两边盘子里的物品的重量来决定砝码的位置,也就是说砝码在两边能够平衡的位置最佳,而这不光取决于砝码的位置,还要取决于天平两边盘子里物品的重量,砝码也不是先去定位,而是先确定了天平两边盘子里物品的重量后,再来调整砝码的位置的,这就是说,这个平衡点要在先权
衡两边后,再来决定,定好后的砝码的位置就是最佳点,这就是中庸。
中庸之道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中庸之道是哪家学派的思想一说到“中庸”,大家脑袋里或多或少都会冒出一些画面。
可能是一个人在做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也可能是一个人站在两条路的岔口,试图找到一条“最平衡”的路。
可别以为这个词只是用来形容做事总是摇摆不定的那种人,它背后可有一大堆哲学思想呢。
究竟中庸之道是哪家学派的思想呢?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一、先搞清楚“中庸”是什么说到“中庸”,首先得搞明白它到底代表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中庸”就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比如说,你遇到一个人,他从来不夸张,也不做作,总是恰到好处地维持着一种“刚刚好”的状态,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这就是“中庸”的精髓。
换句话说,中庸就像是那条“不偏不倚”的“黄金分割线”,既不让你感到太过,也不让你觉得太少,一切刚刚好!它讲究的是和谐与适度。
咱们常说的“过犹不及”,其实也有点这种意思——做事别太过,也别太少,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
二、谁提出的呢?中庸之道,听名字好像就是个古老的东西,没错,它可真是有些历史的。
它来源于儒家思想,说得更具体点,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学说。
你可能会问,孔子那老先生本身不是很推崇“仁爱”之道吗?那“中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哈哈,其实中庸之道就是孔子学说的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和”的概念。
孔子提倡的是“仁”,就是人和人之间要有宽容、理解和关爱,而“中庸”其实可以看作是他哲学中维持人际关系平衡的一种方式。
人与人之间若是每个都只看自己的眼睛,世界岂不是乱成一锅粥了?所以,中庸之道就像是那条“看似不显眼,却至关重要”的道理,帮助你在动荡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子思可是把中庸之道给升华了一下,给它加上了哲学的色彩。
他说,中庸之道的核心是“适度”,人要通过不断调整自己,达到一个最合适的状态。
这就像是在烹饪一道菜,盐放多了太咸,放少了没味道。
菜的味道怎么好,得靠你去把握住那种“恰到好处”的火候,生活也是一样的道理。
三、中庸之道在今天有啥用?既然中庸之道出现在古代,今天我们怎么用呢?别小看这个古老的哲学思想,它的道理可穿越了时空,仍然能在现代生活中给我们不少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
不记得是哪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急急忙忙地去上中庸课,由于眼睛有五百度近视,并且刚开课程,对教室的具体位置不是怎么熟悉,故而
走错教室。
刚进教室之时,老师正在放《三国演义》中关羽辞曹
操一节。
坐定之后,因眼睛干涩难耐,就摘下眼镜,抬头望向关
羽的脸,他的脸由两种颜色构成,赭色和黑色,只见其眉其须而
已。
老师放完后才发现不对劲,老师不认识,同学也不认识,才
意识到自己走错教室,弄明白是明清小说赏析课,而不是中庸
课。
虽走错教室,但我却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收获了一些东西。
关羽的这些特点却恰恰表现了关于最鲜明的特色,但在模模糊
清楚,这正迎合了中庸上所讲的君子处治世而发,处浊世而隐地智
慧。
下棋是很多智慧之士的嗜好,在下棋中体味平衡、体味掌控也体味人生。
吴清源大师是棋界大师也是深层次理解中庸之道的人。
下棋是本来就是一种博弈思维,讲究在变化中的控制,水平不好的奕者会输,水平高的会赢,而真正的大师懂得去掌控,他能赢亦能输,还可以将局面控制在平局的状态。
他会视时机赢或者输或者下成平局。
中庸之道是平衡之道、中和之道、博弈之道,更是为人处世之道。
棋,武术,禅(宗教)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为人处世之道。
中庸之道也是大隐隐于市的哲学和心胸。
一、中庸之道是平衡之道。
平衡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体现在天人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天人合一”;其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人和”;其体现在精神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追求“中和”(按:《中庸》:“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谓之和”);其体现在生理关系的处理上,就是讲究“法于阳阴,和于术数”(《素问》)。
这里的“和”、“合”皆指相关方面彼此相互关系之和谐。
和谐乃是平衡之道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或最高境界。
以具象形式高度概括中华文化精髓的《太极图》,其所展示的正是一阴一阳和谐之至的“太极”之境!用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哲学术语来表达,阴阳和谐之至的“太极”之境,也就是所谓“太和”。
平衡,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有的人总是一开公司就垮,一个公司没开上一年半载就倒闭了。
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他处理不好公司对内对外的各种关系,处理不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总是顾此失彼,总是到处失去平衡,最终因多处失衡而导致冲突不断,冲突太多而关门走人。
有的人却能很快将企业做大做强,这又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做事的分寸,懂得了平衡之道。
平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许多人忘记了,人生是一个整体,它需要随时维持人与内心的平衡,人与他人的平衡和人与环境的平衡。
许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们既不清楚富足人生是什么,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
在此,我告诉大家一个实现富足人生的判别式,它就是看你的人生是否“平衡”,看你是否行色匆匆,是否和颜悦色。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与阴阳之道实乃同一个道,即平衡之道。
二、中庸之道就是天道与人道合一。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
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
只有使人性
达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二是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三是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三、中庸之道也包含于博弈之道。
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
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
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
这问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吴先生在围棋艺术中提出了“调和”的理论、,以棋风锋锐犀见称的饭田荣男先生也对之一再称誉,认为不可企及。
吴先生的“调和论”主张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学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吴先生后期的奕棋不再以胜负为务,而寻求佛家禅宗教人修为当持“平常心”。
吴先生在奕艺中也教人持“平常心”。
到了这境界,奕棋非但不是小道,而是心灵修为的大道了。
吴先生爱读“易经”、“中庸”,在宗教上信奉各教殊途同归的红干教。
他的奕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师,而不仅仅是二十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
高手。
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在每一局中有所创造,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深刻而广泛。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学完中庸课,我不仅仅是学完了这几页讲义,我学会的是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它将伴我走过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