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引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引种

第一节引种的概念与意义

一、引种的概念

世界上的植物都有它们自己的进化体系和分布范围,人类为了某种需要把植物从原来的自然分布区迁移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地区种植叫引种。引种是有目的人类活动,而自然界中依靠自然风力、水流、鸟兽等途径传播而扩散的植物分布,则不属于引种。

广义引种:将植物从其分布区(野生类型)或栽培区(栽培类型),人为移种到新地区。即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包括引进新的品种和引进新的种质资源。

生产性引种(狭义引种):把外地的优良品种经过适应性试验后,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成为生产用种。

简单引种:是指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广,或者是原分布区与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并能正常开花结实。

驯化引种:是指植物本身的适应性很窄,或者是原分布区与引入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以致于必须采用杂交、诱变及选择等措施来改变植物的遗传性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并正常开花结实。

二、引种的意义

1、是植物育种的有效途径

2、扩大良种的种植面积,延伸作物种植界限

3、充实育种资源

中国的园艺为世界园艺做出了巨大贡献,如:美国受栗疫病的为害最严重,在十九世纪末从美洲栗中选出了几个优良品种,并建立了生产性栗园,但在栗树进入盛果前,整个栗园就毁于栗疫病了。而后波及整个美洲栗的分布区,毁灭了全部大树,并使美国栗几乎不成为一个经济树种。直到中国栗的引入,才挽救了美国的栗生产。

第二节引种的原理

一、引种的遗传学原理

遗传学告诉我们,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P = G + E

假如把E作为定数,那么G就成为决定引种效果P的关键因素。引种的遗传学原理就在于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的大小及其遗传。

品种的遗传适应范围大小,主要受品种基因型的严格控制,控制的方式就是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自体调节能力和缓冲作用。

据D.lewis(1955)等研究认为,基因型杂结合程度越高的类型,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原因是杂结合程度高的类型合成能力高,特殊要求低。

例如,温州蜜桔是橙和桔的杂交种,其杂合程度较其它柑橘类高,因此,在生产中表现出地区适应性强,引种成功可能性大。

二、引种与生态学的研究

1、生态型

生态学:研究生态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型:植物对一定生态环境具有相应的遗传适应性的品种类型,是植物在特定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对某种生态因子的的特定需要或适应能力,因此,生态型亦叫生态遗传型。同一种植物由于生态型的差异而具有各不相同的抗寒性、抗旱性、抗涝性、抗病虫性等。假如我们向冬春干旱的北京地区引种某一种植物,而该种植物在不同的分布区内有着偏旱生态型和偏湿生态型,那么显然,引种该植物的偏旱生态型较易成功。

植物生态型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气候生态型:是指在一定的气候因素(温度、光照、水分等)下所形成的生态型。如水稻的早稻和晚稻、粳稻和籼稻等不同类型。

第二种是土壤生态型:是在一定的土壤理化特性、含水量、含盐量、pH值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下形成的。如大豆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类型。

第三种是共栖生态型:是和生物因素(病、虫等)相互影响、共处于一个环境中所形成的生态型,例如我国江淮流域气候温和、湿度大、小麦条锈病发生较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一些耐小麦条锈的品种。

2、引种与生态学研究:

1)综合生态因子的研究

任何一个生态因素都不能单独的对植物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一定的地段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复合体。并对植物起综合作用,生态环境因地而异,也因时而异。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态环境。原产地和引入地生态环境,尤其是气候因素方面的相似程度是植物引种成功的关键。

在园艺植物的综合生态因子研究中,常根据不同地区之间某些主要气候特征的相似程度,将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产区,划分成相应的生态地区。属于同一生态带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由于主要生态因子相似,即使两地相距遥远,彼此间相互引种仍较易获得成功。

2)历史生态环境对植物适应潜力有深刻影响

植物适应力的大小,不仅与目前分布条件有关,而且与系统发育中历史上的生态条件有关。植物的现代自然分布区只是在一定的地质时期,特别是最近一次冰川时期形成的。植物生态历史愈复杂,它的适应潜力和范围可能愈大。例如我国特有的水杉,据古生物学的研究,在地质年代中,它不光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而且广泛分布于欧洲西部、美国、日本等地。只是后来气候变化,使大多数地区的水杉灭绝了。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发现水杉后,欧、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引种栽培,且都生长良好。这可能与这一树种曾经经历过的历史生态条件有关。可见,历史上分布广泛的植物,引种潜力较大。

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进化程度较高的植物较之原始的植物,由于其系统发育中所经历的生态条件较为复杂,其适应性的潜在能力也可能更大些,引种也可能更容易成功。

乔木类型的较灌木类型为原始;木本较草本为原始;针叶树较阔叶树为原始,所以前者均较后者的适应范围狭窄,引种也不如后者易成功。例如:北京植物园,曾引进进化程度低的松属70个种和变种,若干年后,保留下22个种;进化程度高的丁香属,引进77个种和变种,保留下49个种。

3)个别生态因子

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主要有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其它生态因子等。

①温度:常常是影响引种成败的具有主导作用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温度不适对引种植物的不良影响表现为:①不符合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往往造成致命伤害,或不能生存;②虽能生存,但影响产量、品质,失去生产价值。

南种北引主要考虑:极限低温、致害温度持续时间及升降温的速度、霜冻、有效积温。

菠萝:能忍受的极限低温是-1℃,如果冬季出现0℃以下低温的地区引种,会因为冻害影响生产栽培效果。落叶树的南引应选需冷量小的品种类型,南方的高温、多湿、短日照是限制因子。低温阴雨影响荔枝、龙眼、芒果的产量,昼夜温差:影响葡萄、西瓜的糖分积累。

北种南引主要考虑:冬温过高、抗病性、高温高湿的抗性、日温差。

一定时数的低温才能打破落叶树芽的生理休眠期,使之进入正常的生长。不同树种所需的低温时数不一样。春化阶段要求的温度高低和持续的时间的长短,是引种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的。只有某一地区的温度条件满足了引入品种春化阶段的要求,引种才可能成功

②光照:对引种的影响主要包括:昼夜交替的光周期、光照时间及光照强度。

长期生长在不同纬度的植物,形成对昼夜长短有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称为光周期。

植物进入光照阶段后,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如果光照条件得不到满足,植物就不能开花结实。根据植物对日照长短要求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洋葱、莴苣、唐菖蒲等)、短日照植物(秋菊花、扁豆、牵牛花等)和中性植物(番茄、甜椒等)三种类型。

③水分:包括年降水量、降水在四季的分布、空气湿度。对多年生木本植物来说,降水量的多少是决定树种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一种果树对年降雨量都有一定要求,如葡萄:600—800mm、柑橘:1000mm左右

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布,也是决定引入品种能否适应的重要因素。如广东湛江引进原产热带、亚热带夏雨型的加勒比松、湿地松生长良好,而引种冬雨型的辐射松、海岸松则生长不良。

④土壤:土壤的理化性质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但土壤的含盐量、pH值常成为植物分布的限制因子,也是引种过程中应考虑的因子之一。例如,在果树作物中,梨、枣、葡萄、核桃等抗盐性最强,

苹果、桃、杏等抗盐性次之,樱桃、板栗、猕猴桃等抗盐性最差。在苹果属中,海棠类砧木的抗盐性优于山定子砧木,在海棠中,以小金海棠的抗盐性最强。

⑤其它生态因子:板栗、兰花、松树有菌根,只引植物,不引菌根难以成功;此外,引种的同时要注意引种授粉树和特殊的昆虫。

第三节引种的方法

一、引种的方法

为保证引种效果、减免浪费和损失以及所带来的副作用,引种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坚持“既积极又慎重”的原则,采取“少量引种,多点试验,全面鉴定,逐步推广”的步骤,主要程序如下。

1、选择引入材料及其可行性分析

1)根据引种目标,正确选择引入材料

引种之前,必须对本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现有品种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明确要引进什么品种、解决什么问题,这样引种才有方向。一般地说,应该从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和当地所缺乏的品种为主攻方向。

确定引种目标应考虑:植物的生活型、植物的分布区、气候相似性、主导生态因子、引种地栽培技术条件等。

2)根据引种材料和两地生态条件,科学分析引种适应的可能性

可行性分析应依据:1、借鉴前人的引种经验教训;2、确定影响适应性的主导生态因子;

3、调查引入材料的分布范围;

4、参考适应性相近的品种在本地区的表现;

5、分析引种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