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新
指南解读│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解读
![指南解读│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a177d0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c.png)
指南解读│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解读指南解读│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解读林瑶1,李晓惠1,石琳1,杜军保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7 Vol.32(9):641-648摘要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儿童血管炎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提供了川崎病潜在病理变化的新证据,指出川崎病的诊断目前仍无特异性的诊断试验,为排他性诊断。
2017版简化了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对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高风险患儿的初始治疗方案,强调了川崎病冠状动脉并发症以Z值评估并分类,川崎病的远期管理方案更加规范化。
关键词川崎病;诊断;治疗;长期管理作者单位:1.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20;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北京 100034通讯作者:杜军保,电子信箱:*****************;石琳,电子信箱:******************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系病因不明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
在发达国家, KD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经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 KD冠状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率已从25%降至4%左右, KD的远期预后取决于冠状动脉的受累情况,某些患儿仍有心肌梗死的风险。
2017-03-29美国心脏协会于网上发布了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学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以下简称《声明》)[1],与2004年版[2]相比,本《声明》的制定有更多的专业(儿科及成人心脏病、感染性疾病、病理、风湿免疫、护理、外科、麻醉、流行病、预防医学等)及专家参与,内容更加丰富,而且证据等级增加了获益与风险的评级,使《声明》更有循证依据。
川崎病诊治进展-PPT文档资料
![川崎病诊治进展-PPT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66f6f000066f5335a8121e3.png)
该假说最新研究提出:川崎病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导 致的血管炎性损伤,须经下述两个步骤: 微生物毒素类超抗原引起循环中TCR2Vβ制性的T细 胞多克隆激活; 由超抗原活化的T 细胞循环池中的自身反应性T 细胞
表达针对靶器官 ( 血管组织 ) 的归巢受体。这些表达归巢
受体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以特殊机制渗透入血管壁,并识 别血管组织内的自生抗原,触发细胞与分子炎性反应的 级联事件,导致免疫性血管炎的发生 。
具,其可靠性和诊断价值一直评价甚高,对近段冠状动
脉的 CAA 而言其敏感性达 100 %,特异性 93 ~ 97 %。
Arjuman 等观察3~ 16岁小儿,2DE所见左右冠状动脉
直径从 2mm 缓慢增长到 5mm ,略大于冠状动脉造影所 见。国内研究认为,各年龄组小儿冠状动脉直径 主动 脉内径的0.3倍可认为有冠状动脉扩大。
比(Δ%) 。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川崎病患儿在不同时期均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 功能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内皮功能异常更加显著,
且冠状动脉瘤形成者与无冠状动脉损害者血管内皮依赖
性舒张功能障碍并无显著性差异。 血管内皮功能的异常可能在川崎病患儿的病情发展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川崎病患儿不同时期血管内皮舒 张功能的变化与其病理过程大致相同 , 提示肱动脉内皮功 能异常可能是全身血管炎的结果。
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瘤多在病后第2周出现,3~8周发展到最大, 半数在 1/2 ~ 2 年内消散, 1/4 有所缩小。另一项随访资料 表明:直径>9mm的CAA最终都发生狭窄; <5mm者随访 8 年均未见狭窄病变; 5 ~ 9mm 者与动脉瘤长度有关,发 生在左冠状动脉者若长度 >15mm, 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者 >30mm,多数发生狭窄。
川崎病新共识(KawasakidiseaseKD-2022年学习资料
![川崎病新共识(KawasakidiseaseKD-2022年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aeed64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2.png)
AHA指南提出在KD早期诊断中-要注意鉴别-1.与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如败血症、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 毒性休克综合症、猩红热-及由肠道病毒、-腺病毒、巨细胞病毒、支原体等-引起的感染等-2.与咽结合膜热、-颈 巴结炎、药物过敏及某些-皮肤病鉴别-3.对于V1G治疗耐药的病例,要与结节性多动脉-炎、全身性幼年特发性关 炎及恶性林巴结瘤等
本病例的思考-1.本例最后确诊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巨大瘤-延误诊断的原因,是症状不典型吗?-2本例医生的早期 断和处理存在哪些问题-对发热伴皮疹,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儿科-医生应当怎样处理?退热药和激素怎样使用较?-3对早期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如何尽可能减少漏-诊?
川崎病的诊断-川川崎病的诊断(日本2002颁布的标准)-1.发热五天以上;-2.具有下列五项中的四项:-1 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2口腔及咽部粘膜有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3急性期手足红肿,亚急性期甲周脱 。-4出疹主要在躯干部,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样-5颈淋巴结肿,直径超过1.5cm。-如有发热只伴有其他 条,但见冠状动脉瘤者亦可诊断
漏诊常见的医生原因-常见认识误区-1.少数医生不认识川川崎病或认为川崎病是罕见病-2.错误的排除诊断思维。 为有病原学感染的证-据或其他器官病变就可排除川崎病-3.错误认为心动图正常就可排除川崎病-必须明确:川崎病 在各种病原体的作用下通-过直接损害或超抗原介导导致机体免疫失衡,-起以中小动脉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多器官损害 -床综合征。
崎病的病因和病理-川崎病病因至今仍不明确。目前公认病因包括-外在因素:如各种微生物感染-内在因素:如遗传因 、免疫反应-环境因素:家庭、生活环境等-近年关于川崎病发病与患者易感性关系的研究已有基-因关联和易感位点等 面的初步结果。-川崎病病理特点为急性非特异性血管炎,以中、小动脉-为主,可累及多脏器的血管,包括心、肾、胃 、皮肤-肺、肝、脾、生殖腺,睡液腺及脑等,其中以冠状动脉炎-最为重要。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2da2ec575901020207409cd2.png)
川崎病的病理分期
Ⅰ期(初期):1-9天(临床为急性发热期,约1-2周),其特点为 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及其周围的发炎 中等和大动脉及其周围发炎 淋巴细胞核其它白细胞的浸润及局部水肿
Ⅱ期(极期):12-25天(临床为亚急性期,约2-4周),其特点为 小血管的发炎减轻 以中等动脉的炎变为主,,多见于冠状动脉全血管炎,可形成动脉瘤及血栓。 大动脉全血管性炎变少见 单核细胞浸润或坏死性变化较著。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
江苏大学医学院 周光中
概述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全 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目前已取代 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 主要原因。川崎病的严重性取决于冠状动 脉损伤程度,部分患儿发展为冠状动脉瘤 后容易形成血栓,可进展为冠状动脉阻塞 性扩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心肌 梗死,造成儿童及青壮年猝死。因此,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崎病又称为儿童的“冠心病”。
除冠状动脉有血管瘤及血栓形成外,主动脉、回肠动脉或肺动脉等血 管内膜均有改变。心肌、脾脏、淋巴结的动脉壁均有IgG沉积。颈部 淋巴结及皮肤可出现血管炎,伴有小血管纤维性坏死。还有胸腺萎缩, 心脏重量增加,心室肥大性扩张,肝脏轻度脂肪变性已经淋巴结充血 和滤泡增大。
川崎病的血管病理改变与婴儿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非常相似,故曾有 学者认为二者是同一疾病。
发病的季节性与地域性 川崎病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日本、韩 国及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发病季节与地域存在一定的关系,如 在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高发于冬春季节。在中国,高发于春 夏;在韩国,夏季高发;在日本,川崎病的发病率全年并无明显 差异。 在我国,在 5 岁以下儿童中约为 30-50/10 万,也有稍低的调查在 20-30/10 万。在日本,川崎病再发率为3.9%,在北美1%。
《中国儿童川崎病诊疗循证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儿童川崎病诊疗循证指南(2023版)》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4929a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c.png)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 理策略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预防
积极控制炎症,降低CAL的发生率。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丙种球蛋白( IVIG)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对于已发生CAL的患者,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抗血小板聚 集、抗凝、溶栓等。同时,加强心功能监测和支持治疗。
药物过敏综合征
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多形性,可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与川崎病相似。但药物过 敏通常有明确的用药史,且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
其他疾病
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风湿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 性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川崎病的症状,需仔细鉴别。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评估
实验室检查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 支持
患者家庭成员教育内容建议
疾病知识普及
向家庭成员详细解释川崎 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 预后,帮助他们全面了解 疾病。
护理技能培训
教授家庭成员如何观察病 情、测量体温、给予药物 治疗等基本的护理技能。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强调合理饮食、充足睡眠 、适当锻炼等健康生活方 式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
家庭护理和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家庭环境优化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 免患儿接触刺激性物质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
的家庭环境。
饮食调整
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 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 食物,避免辛辣、刺激
性食物。
体温监测
定期为患儿测量体温, 观察热型变化,及时发
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预防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患 儿去人群密集场所,防
的指导。
03
关注并发症预防
川崎病诊断指南2002AHA scientific
![川崎病诊断指南2002AHA scientific](https://img.taocdn.com/s3/m/841626f0700abb68a982fb24.png)
白细胞计数(n=1101)被排除。在开始测定白细胞计敷时随访
4
高(o.8皿g)、低(o.4mg)剂量ceriv88tatin均明显降低 LDLc和升高HDL—c,但LDL-c降低有制量效应美系,
Ceriva3tatin
亡(总死亡率),次要终点为心源性死亡或再梗死. Q2,Q3,Q4,平均白细胞计数分别为5 200/mm’,6
西素同的相关性。 选择l s9倒有MI病史的男性患者,年龄<60岁,所有患
者均经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对照组1:6l倒非炎性遇行 性骨踝部疾病的患者I对照组2:来自流行病学的人群调查92 例(PROcAM研究).三组间在年龄、体重指教和吸烟习性方面 相比配。甩酶法测定血糖、总胆同醇、甘油三醇、}玎)L水平,用
究。 共有2 466例AMI病人纳^MDPrT试验,年龄在25~75 岁,住院期间75%有Q渡.25%无Q渡,只有10%的病人接受
作者研究了785倒原发性高胆圈尊血症患者.均龄56
(24~76)岁I 62%为男性I 92%为白种人114%为现行吸烟者,
36%为戒烟者.有下列情况者被除外:3十月内有急性血管事 件}6个月内作过血管重建术}糖屎痛和活动性肝病.人选后患 者均进入顶鲁期10周.此期停用全部降脂药往}食美国心日庄协 会规定的第一步饮食,然后病人教随机以4,l比率分配到
(6):676一鸥l(英文)]
E
有关同种异体心脏移植后心脏肥大的机制尚不清楚,车研 究试图踢确垒身高血压在心脏肥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肥大的 组织学特征和接受心脏移植后心肌肿瘤坏死因于n(T\F—n)的
表达过程.
主志敏摘译
刘运德枝 收辅日期:20D1一07—27
研究对采为接受心脏和肺移植的患者,其中心脏移植组l【 例(男8倒,女2例),平均年龄5】岁,平均血压l olmmHg
111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111例川崎病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8b2579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2.png)
111例川崎病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111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特征。
方法:2012年12月到2021年10月,选取111例川崎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完全性川崎病(CKD)患者55例,不完全性川崎病(IKD)患者56例,汇总患者的各项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CKD患儿的性别、年龄与IKD患儿比较无差异(P>0.05)。
CKD患儿的淋巴结肿大、皮疹、眼结膜充血、草莓舌、四肢变化、唇充血皲裂发生率较IKD患儿更大(P<0.05)。
CKD患儿的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较IKD患儿更高(P<0.05),CKD患儿的白蛋白(ALB)水平较IKD患儿更低(P<0.05),CKD患儿的住院治疗时间IKD患儿更短(P<0.05)。
CKD患儿的CRP>30mg/L百分比较IKD患儿更大(P<0.05)。
CKD患儿的冠状动脉分级百分比与IKD患儿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CKD、IKD患儿的症状表现、CRP、ALT、ALB水平存在差异,临床需充分认识这一点,积极明确两种疾病的差异涉及范围,积极辅助患者完成可明确差异的检查,辅助临床早期鉴别疾病,才能尽快进行针对性治疗。
关键词:完全性川崎病;不完全性川崎病;症状表现;C反应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5岁以内婴幼儿是高发对象[1]。
该病是一种全身血管炎性疾病,突出的病理特征是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以及冠状动脉损害,可引起全身各系统的表现。
本文主要分析该病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9月到202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11例川崎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完全性川崎病患者55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者56例。
纳入标准:(1)患者均满足《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中川崎病的诊断标准[3],分为完全性川崎病(CKD)和不完全性川崎病(IKD)两种类型。
川崎病诊断治疗新进展ppt课件
![川崎病诊断治疗新进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84e87e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b.png)
童,冠脉内径>4mm • 任一节段冠脉内径为邻近节段的1.5倍以上 • 冠脉内腔出现明显不规则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临床表现
• 发热 • 眼结膜炎 • 口腔黏膜病变 • 四肢变化 • 多形性皮疹 • 颈部淋巴结肿大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临床表现
(一)发热
• 100%患者 • >39℃,典型为稽留热和弛张热 • 热程10-14天.至少>5天 • 如果不治疗平均热程11天 • 可有体温退后1-2天复升,或3次反复.
其他临床表现-多器官侵犯
• 消化系统:1/3-1/4急性期 • 泌尿系统:1/3急性期 • 骨骼肌肉系统:1/3急性期及亚急性期 • 中枢神经系统:15%急性期 • 心血管系统:1/2急性期及亚急性期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流行病学
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和种族差异。新 近资料显示,以5岁以下儿童为统计对象,KD在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日本、 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大陆和 欧美国家缺少全国性的调查网络,不同地区发病情 况不尽相同。但几乎所有报道均显示KD发病率呈逐 年上升趋势。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7685d9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b.png)
调整饮食
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孩子的饮食, 保证营养均衡。
适当锻炼
在孩子康复期间,应鼓励孩子进行 适当的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免 疫力。
04
川崎病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究
新型免疫调节剂
针对川崎病免疫系统的异常,研究者正在探索新型的免疫调 节剂,以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炎症反应。
靶向治疗
针对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研究者正在 开发靶向治疗药物,以更精确地控制疾病进程。
疫苗接种
研发针对川崎病的疫苗,通过预防接种降低川崎 病的发病率。
健康宣教
加强川崎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川崎病的认 识和预防意识。
高危人群监测
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 的川崎病病例。
治疗手段创新
新药研发
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川崎病治疗新药的研发,寻找更安全、有效的 治疗药物。
联合治疗
探索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05
川崎病的未来展望
诊疗技术发展
早期诊断
借助先进的生物技术和影像学手 段,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准确
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精准治疗
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 究,为川崎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的
精准治疗方案。
预后评估
建立更完善的预后评估体系,预 测川崎病患者的远期健康状况,
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预防策略优化
康复治疗
关注川崎病患者的康复需求,发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川崎病概述 • 川崎病的治疗 • 川崎病的预防与护理 • 川崎病的研究进展 • 川崎病的未来展望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要点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203ad214791711cc7917f3.png)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要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CAL)已成为发达国家及我国许多地区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之一。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进展,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我国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治水平,改善患儿预后。
关于川崎病CAL的风险分级和药物治疗,该建议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川崎病CAL的风险分级根据冠状动脉解剖形态的异常情况,结合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对川崎病CAL进行风险分级(表2)。
川崎病CAL的药物治疗川崎病CAL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和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预防或解除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脏工作负担,保护心肌,防止血管壁重塑。
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CAL 临床风险分级,见表4。
(一)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1. 抗血小板治疗: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川崎病患儿的基础性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其他药物包括双嘧达莫和氯吡格雷。
具体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见表5。
氯吡格雷为成人常用药,但我国尚无儿童用药说明,本建议根据日本及美国川崎病诊疗指南、美国儿童及新生儿药物手册以及我国5 年来临床应用经验制定此推荐剂量,供临床参考。
2. 抗凝治疗:CAL风险分级为Ⅳ级及以上的患儿需要同时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表5)。
最常用的是小剂量阿司匹林加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5;或小剂量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LMWH)。
LMWH起效快速,而且具有抗炎作用,因此在急性期优先选用。
如果动脉瘤停止扩张,患儿病情稳定,可以考虑从LMWH过渡到华法林长期口服。
华法林的起效时间为3~7 d,因此二者需交叠应用3~7 d。
对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风险极高的患儿可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方案,如近期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梗死而需要溶栓治疗者,可使用双抗血小板和抗凝3种药物(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LMWH)至病情稳定。
由于这种疗法出血的风险更大,故必须根据个体情况充分考虑风险与效益比。
2022年医学专题-川崎病诊治详解
![2022年医学专题-川崎病诊治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79bdd1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9.png)
辅助检查
• 血常规:WBC6.62× 109/L , N56.3% ,
L37.0% Hb 135g/L PLT208×109/L。
• 起病第5日,患儿反复发热,T最高 39.0℃,咳嗽轻微,查体:球结膜充血, 口唇干燥、水肿,舌乳头突起、充血,草 莓舌。辅助检查:CRP:43mg/L,PCT: 9.8ng/mL,ALT:356U/L,AST:103U/L, 总胆红素:93.5umol/L,直胆: 78.2umol/L,ESR:31mm/h,血常规:
双眼非化脓性结膜炎及嘴唇充血
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嘴唇充血干裂
草莓舌
手足硬性水肿
皮疹
脚趾及脚底膜状脱皮
每日30~50mg/kg,分2~3次服用,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2周左右减至每日3~5mg/kg,维持6~8周。 抗血小板聚集 除阿司匹林外可加用双嘧达莫(潘生丁)每日3~5mg/kg。 肛周潮红(或伴脱皮)和指(趾)端脱皮对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ESR>100mm/L、CRP10倍增高 总补体和C3正常或↑ 帕氏线见皱折处 大片脱皮诊断助
剂量为强的松每日2mg/kg,用药2~4周; 推测感染原的特殊成分,如超抗原(热休克蛋白65等),通过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Vβ片段结合,直接激活CD30+ T细胞和使CD40配体 过度表达,导致B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IgG、IgM、IgA、IgE)和细胞因子(IL-1,IL-2,IL-6,TNF-α),引起免疫 损伤。
• 肛周潮红(或伴脱皮)和指(趾)端脱 皮对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治疗
• 阿司匹林 每日30~50mg/kg,分2~3次服
用,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2周左右减至 每日3~5mg/kg,维持6~8周。如有冠状 动脉病变时,应延长用药时间,直至冠状 动脉恢复正常。
川崎病诊治的新观念
![川崎病诊治的新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dffdabd6d5bbfd0a79567355.png)
川崎病诊治的新观念谢利剑黄敏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上海 200040)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5.07.018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儿童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其主要累及冠状动脉。
未经治疗的KD患者约25%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1]。
在发达国家,KD导致的儿童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2]。
目前KD的具体病因仍不完全明确,一些新的问题在KD的临床诊治中也随之出现,包括KD休克综合征,心肌纤维化,心功能受损及KD合并CAL的介入治疗等。
有鉴于此,本文重点阐述目前KD在临床诊治中的一些新观念。
1 KD休克综合征KD导致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引起休克非常罕见,但也偶有报道。
Thabet等[3]报道1例5月龄患儿,临床表现为高热,静脉头孢呋辛使用2天后无缓解,出现烦躁及少尿症状,伴血压80/33 mmHg,心率180次/min,毛细血管充盈时间>5 s,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均正常,考虑休克入院,经扩容纠酸,多巴胺维持、同时头孢噻肟、万古霉素及奥他司韦抗感染。
治疗1天后患儿出现全身皮疹、口唇发红、结膜充血、卡介苗接种处红肿渗出、但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但超声心动图未见心脏异常;考虑不完全性KD,加用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 1 g·kg−1·d−1),休克症状在1天内明显好转,所有临床表现5天后消失,但指端蜕皮开始出现,但外周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依然增高。
病程第16天超声心动图提示右侧巨大冠状动脉瘤(>8 mm),再次加用IVIG和低分子肝素和激素,但C-反应蛋白无降低,遂加用英夫利昔治疗后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新)
![川崎病诊治专家共识(新)](https://img.taocdn.com/s3/m/1416f5dfba1aa8114531d992.png)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KD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发病相关。
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等与KD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的单一病原微生物。
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如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
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治疗的重点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清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分别于2006年12月5日和2007年3月28日组织了川崎病专题讨论会,川崎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儿科心血管和免疫的专家就KD的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的诊断、IVIG无反应型(不敏感)KD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诊断标准因缺乏特异诊断方法,KD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
KD可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
1.典型KD:2002年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经第七届国际川崎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亦提出典型KD诊断标准并发表于Pediatrics(2004)和Circulation(2004)上。
2022年ACRVF川崎病管理指南全文
![2022年ACRVF川崎病管理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ef71a9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c6.png)
2022年ACR/VF川崎病管理指南(全文)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
2022年4月,美国风湿病学会(ACR )和血管炎基金会(VF)发布了川崎病(KD )的管理指南,包括诊断、治疗和管理,并更侧重于为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治疗建议。
本次2022年ACR年会上,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儿童医院风湿科主任Sangeeta Sule 教授以02021 ACR/VF Kawasaki Disease GUidelineS〃为题,分享ACR与VF共同制定的2021年版川崎盛KD )指南1, Karen James 博士以n CIinicaI Scenarios: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2021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Vasculitis Foundation Kawasaki Disease Guidelines”为题,结合临床病例探讨了该指南的实际应用场景2OKD的诊断K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疾病。
KD 包括完全性KD和不完全性KD两种类型,急性KD定义为KD 发热初期。
完全性KD不明原因的发热≥5d ,且具有以下5项中至少4项主要临床特征:1 )非渗出性双眼球结膜充血2 )口唇及口腔变化:口唇干红、皴裂,草莓舌,口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3)四肢末梢改变:急性期手足发红、肿胀,恢复期甲周脱皮4)皮疹,常见弥漫性斑丘疹、猩红热样或多形红斑样皮疹,还包括单独出现的卡疤红肿5 )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至少1个淋巴结直径>1.5Cm ),通常为单侧不完全性KD不明原因的发热N 5d ,但上述主要临床特征不足4项的患儿按图1 流程评估。
诊断性影像学1 )对于疑似不完全性KD 和发热的儿童,强烈建议进行冠状动脉超声 心动图检查。
与典型KD 患者相比,不完全性KD 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风险增加。
川崎病XX指南.ppt
![川崎病XX指南.ppt](https://img.taocdn.com/s3/m/2ed9f89c650e52ea5418981e.png)
初始治疗
主要治疗与2004年版相比变化不大。
IVIG:单剂2 g/kg, 10~12 h持续静脉输入(Ⅰ类, A级), 新《声明》中提出有报道IVIG副反应,包括Coombs阳性的溶 血性贫血(尤其AB血型者)、无菌性脑膜炎(停药后很快恢复, 无神经系统并发症)。麻疹和水痘疫苗的接种建议同2004年版。 红细胞沉降率在IVIG治疗后会加速,不能用于评估IVIG治疗反 应(Ⅲ类,C级)。
急性期治疗
辅助治疗
糖皮质激素:
以往对糖皮质激素在KD治疗中的最初研究表明,患 者并未从中获益,甚至研究报道有增加冠状动脉病 变的风险,因而限制了其在初始治疗中的应用,仅 用于初始IVIG无反应患者的补救治疗。然而,近年 来的研究证实糖皮质激素能够缩短热程、降低冠状 动脉病变风险。
新《声明》首次提出糖皮质激素可用于预估IVIG无 反应和冠状动脉瘤高风险患者的初始治疗。但目前 对于高风险患者的评价体系尚无统一标准,日本的 评分系统对其他人群的适用性存在局限性。
在病程10 d以后诊断的患者,ESR增快或CRP>30 mg/L伴发热 或冠状动脉瘤(Z值≥ 2.5)者,需应用IVIG;无发热、炎性指标 正常、冠状动脉正常者,不用IVIG(Ⅱa类,B级)。
在病程10 d后诊断的患者中,若炎性指标正常,但仍发热,或伴 冠状动脉扩张者,新《声明》中未给出具体建议。
急性期治疗
阿司匹林:初始剂量美国80~100 mg/(kg·d),日本、西欧 30~50 mg/(kg·d),研究证实两种方案无差异(Ⅱa类, C 级)。在热退48~72 h或病程14 d后改为小剂量3~5 mg/ (kg·d), 6~8周且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后停用。
急性期治疗
辅助治疗
新《声明》首次提出对预估并发冠状动脉 瘤或IVIG无反应高风险患者,初始治疗可 以联合辅助治疗,包括激素、英夫利昔单 抗和依那西普。
川崎病诊治指南疾病ppt
![川崎病诊治指南疾病ppt](https://img.taocdn.com/s3/m/9b93489a852458fb760b5619.png)
二.诊断
⑤.颈淋巴结肿大: 多为单侧无痛性,其直径>1.5 cm,不伴红肿及 波动感。
三.关于不完全川崎病
国内统计占19.4%(日本占13.8%),不是轻型川 崎病(有人统计冠脉发生率反升高)。 有两个含义:
1. 临床标准3项或2项符合,但B超示冠状动脉瘤属重症。 2.临床3项或2项符合,B超可见冠状动脉辉度增强,除外
已经证实的是本病急性期存在以免疫活化细胞 激活为主要改变的免疫调节异常。
二.诊断
KD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实验室检 测指标,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并需排除其他 疾病的可能性。
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第1次制定了KD诊断标准, 到2002年已经经过第5次修订。
二.诊断
美国儿科学会和心脏病学会在2004年制定了标准。 有以下问题需注意: ①.结膜充血:双侧眼球结膜非渗出性或非化脓性充
四.合并心肌梗塞的诊断
川崎病并发心肌梗塞者的表现有以下特点:
①.多在休息、安静或睡眠中突然发生; ②.多表现为休克,心力衰竭,烦躁及腹痛、呕吐等 消化道症状,主诉胸痛者少(可能与年龄有关);
四.合并心肌梗塞的诊断
川崎病并发心肌梗塞者的表现有以下特点:
③.无症状者占较大比例(占37%),此为川崎病并发 心肌梗塞的特征;
具有以上三项以上阳性结合临床要考虑不完全性川 崎病。
四.川崎病合并心肌梗塞的诊断
川崎病并发心肌梗塞者约占1%-2%,多于病程1年内(尤其病程 3-4周内)发生。川崎病发生心肌梗塞的高危因素:
1. 冠状动脉瘤的最大径>8mm以上; 2.冠状动脉瘤形态为囊状、念珠状、香肠状; 3. 急性期发热持续21天以上; 4.急性期使用皮质激素; 5.发病年龄为2岁以上。
其他感染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s ,KD) 是一种主要发生在 5 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属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征,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或地区,KD 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 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并且可能成为成年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KD 病因及免疫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清楚,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KD 可能是感染因素所致的急性免疫调节紊乱,遗传因素亦与KD 发病相关。
已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 如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超抗原) 等与KD 发病有关,但目前仍未检测到致KD 的单一病原微生物。
感染导致免疫活性细胞( 如T 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异常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及干扰自身免疫耐受。
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反应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KD 治疗的重点是尽快阻止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和清除,降低炎症反应,预防和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分别于2006 年12 月 5 日和2007 年 3 月28 日组织了川崎病专题讨论会,川崎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专题讨论会,儿科心血管和免疫的专家就KD的临床热点问题如不完全型(不典型)KD的诊断、IVIG 无反应型(不敏感)KD 处理等问题进行了十分热烈的讨论,现归纳如下。
一、KD 诊断标准因缺乏特异诊断方法,KD 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某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临床诊断。
KD 可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类。
1 .典型KD :2002 年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出典型KD 诊断标准,经第七届国际川崎病大会讨论通过后发表于Pediatrics International(2005) 。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 亦提出典型KD 诊断标准并发表于Pediatrics(2004) 和Circulation(2004) 上。
与会代表认为日本与美国的典型KD 诊断标准大致相同,但有一些微小差异:日本标准将发热与其他 5 项主要临床表现整合在一起,而美国标准则将发热单列为必备诊断条件;日本标准认为具备6 项主要临床表现中4 项,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而美国标准则认为如果具备除发热以外的 4 项主要临床表现,发热4d 时亦可明确典型KD 诊断。
与会专家认为不具发热表现的KD 患儿比例极低,北京KD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仅有0.3 %患儿无发热,因此提出我国典型KD 诊断建议:发热 5 d 或以上( 部分病例受治疗干扰发热可不足5d) ,具有以下 5 项中的 4 项者:双侧球结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发红、肢端改变(急性期表现为肿胀,恢复期表现为脱屑) 、皮疹和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即可确诊为KD。
如具备除发热以外3项表现并证实有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张者,亦可诊断典型KD。
须强调任何KD 诊断标准并非特异,一定要除外引起各项临床表现的其他疾病。
还应注意,各项临床表现并非同时出现,应动态观察,以助诊断。
2 •不完全型KD :约10 %患儿(尤其是婴儿)为不完全型KD。
该型名称混乱,有不典型KD、不完全型KD 和延迟诊断性KD 等。
不典型KD 尤指具有少见临床表现者(如无菌性脑膜炎、肾脏受累等),延迟诊断性KD 是指各项诊断指标先后于10d 左右才表现出来,因而延迟了诊断。
与会代表认为我国宜采用“不完全型KD' '这一统一名称。
不完全型KD并非轻型KD,其冠状动脉受累风险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典型KD类似,因此不完全型KD诊断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与会专家强调尤应注意卡介苗接种处红斑、硬结、前葡萄膜炎、胆囊肿大、恢复期肛周脱屑等重要表现以助诊断。
脑利钠肽上升可作为KD 诊断的参考指标。
年龄小于 6 个月婴儿,KD 表现更不典型,与会专家一致建议参考美国心脏病协会标准,即:发热持续不退,排除其他疾病,实验室检查有炎症反应证据存在(红细胞沉降率和 C 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虽无KD 临床表现,应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损伤。
一旦发现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可诊断不完全型KD 并采用标准治疗方案。
然而对于年龄大于 6 个月患儿,发热5d 或以上,需具备几项KD 主要临床表现才疑诊KD 尚有争议。
标准设置过严,可能导致部分患儿漏诊或延迟诊断,错失IVIG 治疗最佳时机;诊断标准过松,则可能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经充分讨沦最后建议:除发热 5 d 或以上外,应具有至少 2 项KD 主要临床表现,并具备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升高,在除外其他疾病时,可疑珍不完全型KD。
应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冠状动脉和其他心脏改变,如出现冠状动脉病变者可确诊,并及时使用标准治疗方案,如无冠状动脉病变,建议暂不使用IVIG 。
如发热持续又不满足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指标者,应除外其他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猩红热、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中毒休克综合征、细菌性颈淋巴结炎、药物过敏、Stevens-Johnson 综合征和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引起的类似临床表现等。
二、KD 其他表现和实验室检查KD 除6 条主要临床表现外,还会出现以下症状和体征:1 •心血管系统: 可以表现心肌炎、心包炎及心内膜炎,听诊可有心脏杂音、奔马律或心音低钝,心电图检查可以有P-R、Q-T间期延长、异常Q波、QRS低电压、ST-T波改变或心律失常;胸部X线检查可有心影增大;超声心动图除冠状动脉改变外,还可见心包积液、二尖瓣反流等。
血管造影检查可见体循环动脉瘤(发生率约0.8%)。
2 •非心血管系统 :消化系统:腹泻、呕吐、腹痛、胆囊肿大、麻痹性肠梗阻、轻度黄疸、血清转氨酶值上升;血液系统: 白血球计数增多伴核左移、血小板增多(病程7 d 后)、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C 反应蛋白升高、低白蛋白血症、血脂异常(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水平下降)、轻度贫血等;泌尿系统:泌尿道感染、蛋白尿、沉渣中白血球增多;呼吸系统:咳嗽、流涕、肺野出现异常阴影;神经系统:无菌性脑膜炎、惊厥、意识障碍、面神经麻痹、四肢瘫、听神经障碍,个别患儿在恢复期可以出现颅内出血;骨骼肌肉系统:关节炎、关节和(或)肌肉疼痛、肿胀。
KD 的其他表现虽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但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尤其是实验室检查中的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CRP明显升高、血小板增多(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PLT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等。
三、KD 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冠状动脉病变最常见,往往是KD 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
未经IVIG 治疗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达20%〜25 %,正规IVIG治疗后降至5%左右。
KD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往往发生在冠状动脉近端,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发现,另外,超声心动图还可以检测心功能、瓣膜反流及心包积液。
因此超声心动图对KD 的诊断、病情估测及治疗选择均显重要, 所有KD 患儿均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应使用频率较高(5〜7.5 MHz)的探头,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检测的可靠性。
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检查异常分为冠状动脉扩张(coronary artery ectasia) 、狭窄和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 CAA)。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频率依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右冠状动脉近端、左冠状动脉近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远段。
超声心动图检查应在胸骨旁、心尖部、剑下及胸骨上窝部位多种切面探查冠状动脉的各段(冠状动脉左主干、回旋支、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
观察冠状动脉扩张部位及程度,冠状动脉瘤数目、部位、大小及形状。
测量舒张期冠状动脉内径,即血管内缘至内缘的距离,应避免在分支处测量。
由于小儿冠状动脉内径的正常范围目前尚不统一,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不一致。
从前主要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即小于 5 岁儿童冠状动脉内径>3 mm ;5 岁或 5 岁以上者>4mm ;冠状动脉局部内径较邻近处明显扩大,大于或等于 1.5倍。
近年来已有一些报道用体表面积校正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
美国de Zorzi 等提出冠状动脉内径z 值》2.5为冠状动脉扩张。
日本Kurotobi等及新加坡Tan等均提出冠状动脉内径Z值>2.0为冠状动脉扩张。
日本及新加坡学者提出体表面积校正的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略低于美国的资料,可能比较接近中国儿童。
我国目前仅有用年龄校正的冠状动脉正常值标准,该正常值的样本量小(188 名正常儿童),且提出年代早。
中国儿童的体表面积校正冠状动脉正常范围需要重新建立。
已有研究证明,采用日本川崎病研究组的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会低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Tan 等报道的资料中,正常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瓣环内径比值范围较窄,LCA/AoA=0.15+0.02(0.09 〜0.21) , RCA/AoA = 0.13 ± 0.02(0.09 〜0.20) ,比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无关,也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扩张的参考。
冠状动脉瘤指冠状动脉扩张段内径与相邻段内径比值超过 1.5 ,且内径超过4mm 。
冠状动脉内径<5 mm 为小型CAA,5~ 8 mm 之间为中等CAA,>8 mm 为巨大CAA。
中等以上冠状动脉瘤应注意瘤内有无血栓形成。
在检查冠状动脉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观察左室功能、瓣膜反流及心包积液情况。
冠状动脉扩张或CAA是KD冠状动脉并发症的主要客观依据,近来有学者提出冠状动脉壁辉度(回声)增强、血管内壁不光滑是KD 血管或血管周围炎的表现,尤其是对缺乏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的KD 诊断有参考意义,临床应提高警惕,对患儿加强随诊。
左室室壁节段运动异常、主动脉根部扩张、心功能减低、新出现的二尖瓣反流、心包积液对KD 诊断也有帮助。
除冠状动脉以外,少数患儿可并发体循环动脉瘤,体循环动脉瘤以腋动脉瘤最常见,发生率0.8 %〜2.2%。
其他依次为股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
KD 冠状动脉病变呈动态发展过程,可从发病第5 天开始,对怀疑KD 者应尽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参考基础。
建议于病程第2、4、8 周复查超声心动图。
对合并持续高热、冠状动脉瘤、心功能减低、瓣膜反流及中量以上心包积液病例,可增加检查次数,严密观察,以指导治疗。
研究发现4〜8周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正常者, 1 年复查再次发现冠状动脉改变的可能性极小,但有专家建议有条件者 1 年还应复查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冠状动脉远端病变及狭窄有局限性,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其最准确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