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论文
【完整版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完整版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土地整理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00土地资源管理(2)班黄婷婷(一)摘要土地整理作为一项土地资源管理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土地使用制度面临着不断规范和完善。
本文通过运用理论和实践资料就土地整理的背景、现状、及对未来发展道路进行分析,揭示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土地整理;城镇化;家庭联产承包制;规模经营(二)目录1 前言 (2)2 我国当前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的背景分析 (2)2.1 生存空间压力增大,耕地数量锐减,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2)2.1.1 城镇建设用地严重超标。
(3)2.1.2乡镇企业用地利用率下降。
(3)2.1.3农村住宅用地超过控制目标。
(3)2.1.4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数量较多。
(3)2.1.5违法用地屡禁不止。
(3)2.2 农田基本建设减少,农业投入下降,抛荒闲置土地增加 (4)2.3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存在弊端 (4)2.4 土地整理取得显著成效 (4)3 土地整理现状与当前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分析 (5)3.1 土地整理现状分析 (5)3.1.1对中低产田改造。
(5)3.1.2废弃窑场整理。
(5)3.1.3未利用土地开发。
(6)3.2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及对土地整理的影响 (6)3.2.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工作滞后,不利于土地整理的产权调整 (6)3.2.2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缺乏力度,整理后的农业生产现状难以得到显著改善 (6)3.3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 (7)3.4土地整理对农村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8)3.4.1建设标准农田,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耕地面积,促进农业发展 (8)3.4.2治理“空心村”,拓宽用地空间,促进城镇化 (8)3.4.3实现优势互补,开辟脱贫途径 (9)3.4.4建立新的产业,培育起增长点 (10)3.4.5引入市场机制,深化体制改革 (10)4 我国未来土地整理及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发展 (10)4.1 处理好土地整理和小城镇发展的关系 (10)4.2 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设 (11)4.3 建立农村土地资产经营机制,为土地整理扩大融资渠道 (11)(三)主体部分1 前言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迎来了挑战,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尤为明显。
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论文
我国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论文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作非农建设。
而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现行征地制度迫在眉睫。
本文从我国征地制度的源流和现状入手,从法理角度分析了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建议。
一、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现行制度体制条件下,政府只有通过加大征地规模来保障用地需求。
但是,由于现行土地征地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加之地方政府部门在征地过程中的粗放式操作,一方面造成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收益分配严重失衡,失地失业农民又失去生产、生活保障,由此引发了大量群体性冲突事件。
要解决征用农民土地引发的矛盾,最终必须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改革。
当前,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失地农民问题纳入解决“三农”问题的统一框架下。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经验。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二、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现状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一般包括:(一)征地方案的拟定。
需要征地的市县政府拟定有关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征地方案。
具体做法是,用地单位向拟定机关所属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建设项目说明书和有关方案,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收到上报的建设项目呈报说明书和有关方案后,认为所报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在5日内上报本级政府审核。
本级政府审核同意的,征地方案即为拟定。
(二)批准机关的审批。
有关市县政府对其审核同意的征地方案,连同其他有关材料,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
有批准权的政府所属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该材料进行审查后作出决定。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论文土地方面的论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论文土地方面的论文: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摘要: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解释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规律,回顾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并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及其完善,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制度变迁;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流转;路径依赖中图分类号:DF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一、制度变迁理论概述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制度变迁简单说就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相对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
制度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成为制度的供给。
在人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前提下,制度供给也是有限、稀缺的。
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能够增加的收益。
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的动力是潜在利益的存在。
制度变迁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对于促进或延缓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
前者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
后者指由政府充当第一行动集团,以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引入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又称“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
二、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再到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制度变迁。
土地改革时期,建立了以“耕者有其田”为特征的农民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制度是一种集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于一体的“单一产权结构”,其产权归农民个体所有。
农村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建立起以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集体土地无偿使用为特征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新建 文建国六十周年论文六十年土地改革的演变历程
三、1978年的第二次“分”,农民长期拥有了土地经营权,为农民架起了由“脱贫”到“致富”的桥梁。
30年前小岗村18户农民的“生死契约”掀起了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家庭承包制的“集体统一所有、农民家庭分散经营”是中国大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重大创新,其短期的重大作用已经被事实证明。粮食生产连续增长,1982-1984年,连跨7000亿斤、8000亿斤两个台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离土不离乡的亿万农民成为乡镇企业的主力军,1978年到1984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连续6年大幅增长,大部分地区解决了吃不饱和脱贫的问题,同时还蕴育了无数的万元户和农民企业家,农民在第一次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后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但自1985年之后,由于各项改革难以深入推进,造成了国内粮价持续低迷7年之久,粮食变成了农民“吃不了、存不下、卖不掉”的老大难问题,农村的土地成了农民致富的负担。
建国六十周年论文口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建国六十年来,土地经营权经历了分、合、分、合的“两分两合”的演变,见证了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变迁的全过程。
一、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个体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二、五十年代末的第一次“合”,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本建设条件。
为了解决个体农业分散经营,资金缺乏,不能兴办较大规模的农用水利建设,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现状,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土地集体经营的的探索,将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建立了人民公社,随后党中央领导农民开展了一场持久的以全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群众战争。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用了十五六年时间,完成了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大力发展支农工业、电业、农业科学技术,使中国农业生产状况发生了历史的改变,这为改革开放后农业和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改造进程过急过猛,强调集中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家庭经营的重要作用,又不允许农民经商,这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都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文革后,使得潜在于中国农村的各种改革端倪“暗流涌动”,改变当时那种低效窝工的集体经济模式已迫在眉睫。
浅议中国土地改革的毛概论文
浅议中国土地改革的毛概论文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在现代共经历了3次变革,形成现存的土地制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议中国土地改革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议中国土地改革的毛概论文篇一《浅议农村土地改革制度》摘要:土地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更是农村最重要的保证制度。
土地制度既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效率利用土地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维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在现代共经历了3次变革,形成现存的土地制度,目前的土地制度在明确界定和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上取得了巨大进展,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对耕地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不断强化,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土地的法律框架也逐步完善。
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使土地制度更加适合农村发展。
关键词:农村;土地改革制度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36-11农村土地改革制度的所取得的显著成绩1.1健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我国地广人多,人均占地面积较少。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制度,对城镇建设和工业开发区建设用地进行了严格规范,非法占用耕地的现象已经初步得到遏制。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不得跨省区市进行占补平衡。
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目前,在我国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普遍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和闲置浪费现象发生。
据统计,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将近130多平方米,发达国家仅仅82.2平方米、发展中国家83.3平方米,我国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的平均水平;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也普遍较低。
农村土地改革论文土地改革论文: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利用
农村土地改革论文土地改革论文: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利用摘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应该按功能划分而不应该按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身份”划分,使得同功能同权同地同价。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有助于城乡资本、技术、信息、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城市发展提供空间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真正达到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帕累托改进。
论文还对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土地制度改进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乡统筹;土地利用;农村土地市场1背景中国的改革始于1978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仅限于原始生产力的解放(家庭承包制的小农经济),没有运用现代市场经济基本工具——资本和市场。
我国未来的发展要经历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实现现代化。
农村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问题,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则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土地制度改革为城市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城市土地基本建立了完善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但农村土地制度却很不完善,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的要求,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就必须打破土地二元结构,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城乡土地统一登记。
当前农村土地明显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土地的权能不完整,二是土地市场缺失,三是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必须回到农村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要素、农民生活保障基础、农户最大财产的基础上,改革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使之利用与配置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土地利用2.1要用系统和综合的视角看待和研究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并不是限于土地本身,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层面和制度层面的问题。
土地是社会经济的子系统,应该置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视角下看待和研究土地问题,这就要求要摆脱传统的就“土地论土地”的简单思维,应该通过系统和综合的视角来对待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应主要包括这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人和土地结合的问题;二是资本和土地结合的问题;三是技术和土地结合的问题;四是制度与土地结合。
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想对现有的农村经济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就必须要对土地制度以及土地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进行改革。
这也是目前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以及实现土地市场化经济能够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但是,我国在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土地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土地改革制度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经济;发展1农村土地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核心内容就是土地的产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慢慢的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使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且能够使农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制度。
这一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行使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领着大家奔赴了小康社会。
同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村劳动和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进而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消费水平,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2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土地改革制度就不断地被提出,旨在使农民能够获得土地资源,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在政府的积极带领下,我国的私有土地也逐渐发展为集体所有制,农民之间开始走向合作发展的新道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逐渐的陷入了瓶颈期,但是在七十年代的时候逐渐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新制度,这一制度的出现使农民获得了应有的土地资源,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的缩小。
关于农村土改申论作文
关于农村土改申论作文农村土地改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举措,对于中国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土地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农村土地改革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
过去,由于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在土地使用和流转上受到限制,这限制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可以成为土地的真正管理者,合理安排土地的利用,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提高经营效益和农民收入。
其次,农村土地改革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在过去,因为土地流转困难、土地资源利用不均衡等问题,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
通过土地改革,可以促进土地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使得农村土地得以更加合理和高效地利用。
这将有助于提升农业产能,增加农产品供给,满足人民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
再次,农村土地改革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
在传统的土地所有制体制下,农民只能通过农业生产谋取生计。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必须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就业机会。
通过土地改革,可以激发农村的投资热情,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企业进入农村,发展农村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最后,农村土地改革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过去,由于土地流转困难和农民对土地利益的不确定性,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状态。
通过土地改革,可以推动农业产业集约化、技术化、智能化的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改革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能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土地改革论文
农村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二、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在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即后来被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历史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
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创举。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
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论文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论文1、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三次改革在1982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第一次对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作出调整,有关部门介入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改变了以前土地无人管的状态。
1986年国务院成立超脱部门的国家土地管理局,改变以前部门共管的情况,成立相关部门,对全国的土地进行统一管理,这比较上一次的改革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从1997年起,党中央、国务院采用更加严格的措施来对土地地形管理与保护,并且增设土地资源部,对土地,矿场和海洋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管理和保护。
从这三次改革中可以看出来,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土地管理制度从改革中诞生,同时也是在改革中变得更加完善。
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而且,有效的管理了土地资源,为更好的利用土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也是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随着改革的深化,土地管理的职能就越是完善,政府在依法行政中,土地管理职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职能。
保护耕地是土地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几次进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都把保护耕地放在重要战略目标,足以显示出国家对耕地的保护决心。
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的同时,相关的土地立法也在完善,真正贯彻了有法可依的治国方略。
2、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现状2.1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已经形成三维统一的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三维统一的土地管理制度。
所谓的三维统一就是指覆盖面广、保护力度强、政府和基层协调统一。
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土地进行统一管理。
全国土地和行政辖区全部土地统一管理,包括地政土地和城乡土地的统一管理。
另外在土地调查、评价等基础业务上,不管是地权的管理、土地的征用还是土地供给等业务,全部由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除此之外,在垂直方向上,各级政府下面都设有专门的土地管理部门,现在又对土地、矿产、海洋等国土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就进一步深化了土地管理制度。
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毕业论文
建国后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历程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生存的源泉。
”毛主席曾说过:“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就土地问题。
”了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是开展我国当前土地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但是土地问题仍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农村问题,成为国家解决农村问题的重点。
分析农村土地变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及吸取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Abstract: The land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Marx pointed out: " the land is the source of all production and survival. "Chairman Mao said: China is the issue of farmers, farmers' problem is the land problem. To understand the rural land system reform process is th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of research of China's current land,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rural land system has undergone several major chang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but the land problem is still troubled by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us triggered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rural areas, become a national key to solve the rural problems. The background, content, analysis of rural land change impact and lessons learned, to promote the rural land reform in our countr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areas“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目前“三农”问题的焦点又聚焦于农村土地问题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滞后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推进建议论文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推进建议论文摘要:土地制度本身的系统关联性决定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系统推进,现阶段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同样是相互渗透,互为条件,只有将三项改革协同推进,才能取得成功的制度创新绩效。
为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厘清相关土地制度改革之间的系统关联性;注重统筹试验,开展土地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开展核心问题的理论研究,为改革的协同推进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验;系统思维;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已到了重要的攻关期,特别是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块地”改革试点的开展,标志着我国几项关键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近年来,我们对江西、贵州等省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情况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研。
调研发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土地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以及财税、金融等相关领域,只有对各项改革系统设计、统筹试验、协同推进,才能取得较好的制度创新绩效。
本文暂且不论财税、金融等相关领域,仅就各项土地制度改革的系统性作如下分析。
1 土地制度本身的系统关联性决定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必须系统推进作为规范经济社会行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围绕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满足实际管理需求,土地制度本身也在发展演化,逐步分解出各种各样的具体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共同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土地要素保障。
各项具体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果机械地截断制度之间的关联性,孤立地试验某一项制度改革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例,据贵州湄潭和铜仁的改革实践,两地都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来撬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系统改革。
一方面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工商业主直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从事经营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征地格局,缩小了征地范围;另一方面,大量的闲置宅基地在转变为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实现了价值显化和高效利用,打通了宅基地分配、使用、退出等各个环节的死结。
土地改革申论作文
土地改革申论作文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土地改革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
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平等、公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土地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土地改革在农村的推行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一些地方权贵的阻碍。
这些地方权贵往往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资源,他们不愿意将土地的所有权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特别突出,使得土地改革的进程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土地改革还面临着土地流转的问题。
由于传统的土地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农民对土地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土地就是财富”的认知层面上。
因此,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很多农民不
愿意将自己的土地转让出去,导致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另外,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一些地区存在土地分割过细的问题。
这也使得土地改革面临着土地流转困难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引导农民形成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最后,土地改革的推进还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保护问题。
一些农民担心土地改革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在土地改革的进程中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到土地改革对于他们个人和农村发展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土地改革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推行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引导农民转变土地观念,减少土地分割,保护农民利益。
只有如此,土地改革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最新word论文】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政治相关专业论文】
土地改革与中国农村政权一问题的提出近代以来,在中国大陆唯一完成了土地改革、解决了土地问题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
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初到50年代初,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提出了相宜的土地改革方针、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土地改革之于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有不同的说法。
很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发展起来、依靠的就是土地改革焕发起来的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因为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把土地分配给了农民,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在人力上,经济上的积极支援。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在其不断扩大的控制区域内推行土地改革的全过程中,有几个过去常常被人们用政治话语所掩盖的问题,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中国共产党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目的单纯是土地再分配,改善农民生存状况吗?土地改革为甚么要大大超出了土地再分配的范围而涉及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会为甚么总是短暂出现很快便销声匿迹?土地改革之后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援是完全是自发的吗?土地改革为甚么一再出现左倾?很多地方土地改革为甚么要反复进行?土地改革之后农民焕发出来的战争经济能力仅仅是出于热情吗?笔者在此想提出的观点就是,土地改革的确是共产党得以崛起的法宝。
但是,共产党的壮大靠的不是因此而获得的农民的支援,而是通过土地改革建立起来的政权对农村基层进行权力渗透,从而实现现代化国家对农民的紧密控制。
理解了这一点,前面提到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背景清朝以来,中国中央政权组织结构建设完善,运行周密,已臻中国前现代政治之极致。
然而庞大有力的官僚机构与基层农民之间却由于技术手段的欠缺而出现真空。
为了填补这个真空,国家利用了乡村中自然形成的文化权利网络,如地主士绅,耆老族长,甚至豪强恶霸,以他们为经纪人,在农村中代理国家权力。
这些经纪人有些站在基层农民的立场上,与国家进行协商,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到国家的盘剥,可以被称为是保护型经纪;另一些则从一己私利出发,在国家与农民的经济和权利的交流中谋取最大的利益,可以被称为是盈利型经纪。
土地改革[5篇范文]
土地改革[5篇范文]第一篇:土地改革共产党历次土地改革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7.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篇:土地改革第3课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原因:见书P12颁布时间:1950年内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实施: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地主也有份地结果: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获得解放(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意义:㈠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㈡人民政权更加巩固㈢大大解放农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练习: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土地改革的意义(C)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C.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D.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第三篇:土地改革第3课土地改革讲学稿执笔马永审核杨瑞蕾2010-3-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小论文:如何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
如何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13级政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班徐雅卿【内容摘要】始于80年代初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其弊端却日益突出,甚至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障碍。
有些学者认为应变革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建立农村土地私有制。
本文首先阐述农村土地私有化的弊端,并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应该在保留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采用信托制度解决土地流转的问题。
关键词:土地所有制、土地流转一、农村土地私有制的弊端1、实行土地私有化的确使农民有了土地的所有权,但是在土地流转方面,没有政府和制度的保证,农民无法对土地进行合适的定价,可能也会被低价收购,农民下半辈子得不到保障。
2、土地私有制会影响国家对土地的必要使用和粮食安全。
如我国要修建高速公路时,以便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因为高速公路要经过不少农田,征地时就会因遭到部分农田主人的反对和抵制而搁置修建。
再者,如果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到一些富人手中,富人们往往转变土地的使用途径,更多地用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如搞房地产开发项目等。
这样我国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威胁。
二、如何完善集体所有制并进行土地流转(一)、如何完善集体所有制1、完善集体土地征用制度,而不是推行私有或国有。
可以界定公共利益界限,明确征地范围。
地方政府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可以为明确界定土地的公益性和商业性用途提供了可能。
政府征用土地将主要用于公益性用途;商业性用途由市场供应。
2、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应当归政府和土地所有者共同享有,之后根据调查的数据确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集体和农户各占多少比例。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地整理、完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公益性征地补贴。
(二)、如何在集体所有制不变的条件下进行土地流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土地改革论文
土地改革论文班级:10331姓名李勇时间:十二月三日一、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保留集体所有制因素的条件下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直接经营权,但它是由国家控制而由集体来承受其控制结果的一种制度安排。
因此,这种特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权属纠纷、征地补偿费用不标准、不合理分配、农民宅基地不合理占用、土地使用权尤其是非农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及农民的权益问题等。
(一)农村土地产权残缺,对农民的经营和投资激励不足现行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而集体可以有乡镇、村、村民小组三个层次,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所有者代表。
但“集体”到底是指哪一层次?法律规定则含糊不清。
可见,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缺失的。
农民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不具有对土地的实际占有权、完全经营权、自由转让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
产权不完全导致的土地频繁调整和有限的承包期限,容易造成农民经营土地行为的短期性,抑制了农民投资和经营的安全感与积极性,甚至采用掠夺性经营方式,导致土地贫瘠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
(二)农地分散经营,难以获得规模效益在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大部分农村地区根据集体土地的质量和数量,将土地按人口或按劳动力平均分配,这种生产组织形式使农地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人地矛盾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13亿人中有9亿是农民,虽然我国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 1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
这种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加之当前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各种“圈地运动”使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也加剧了人地问的矛盾。
我国地区之间土地资源和人口分布不均,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很容易造成人地关系结构性失衡。
而人地矛盾的加剧和人地关系结构性失衡,在客观上都要求土地经营必须提高效益。
土地改革制度论文
土地改革制度论文现行土地改革制度对高房价的影响及一些建议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受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土地承载功能日趋多元化,土地管理和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是什么导致了如今的高房价,是否就如人们普遍认为的土地成本是房价的压力主因,如何利用宏观调控手段使房价回归真实的市场,在这里我们将深入讨论。
房价的构成因素不仅仅是土地,可以说房价的构成因素在我国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果单纯从理论上讲,房价的构成因素里土地是一方面,建筑成本又是一方面,再加上管理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的利润。
所以不能笼统的说地价所占住房销售价格的比重大就一定会是促成房价高的因素。
撇开其他因素不谈,本文主要从我国土地改革制度方面谈谈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房价上升核心是利益关系问题。
而利益关系问题的生成、发展取决于一定的制度设计。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城市国有土地配置机制即供地制度,逐步由市场机制取代行政划拨方式。
无疑这一改革是成功的。
但是,现行土地制度也存在诸多缺陷。
主要表现在:供地结构失衡价值取向失偏的必然结果,是供地结构失衡。
虽然,上世纪80年代末,国务院就明确了城市住房主要职能是居住,普通商品房是城市房地产业主要开发方向,本世纪初,明确了构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责任在政府。
但是现如今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展缓慢,市民享受面过小,供地结构明显偏向商品房用地。
原因在于保障性住房用地土地出让几乎无政府纯收益,政府收益部分是要返还给开发建设单位,以降低土地成本,从而降低保障性住房销售价格,地方政府不愿意损失掉眼前经济利益。
出让方式混乱土地出让方式市场化方向的正确,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方法不健全。
如,政府部门普遍喜欢搞一次性“招拍挂”,而不看好年租,结果,只考虑到当届政府的方便,几十年的地价一次性支付,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违背。
又如,不论土地使用方向,仅采用“价高者得”的游戏规则,竞买价格成为确定后土地成功交易的唯一标准,结果在土地日趋短缺的情况下,地价上跃。
《土地改革》小论文100字
《土地改革》小论文100字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1.农地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1978年,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调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是为解决农村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束缚的问题而产生,缺乏系统理论准备、制度设计和有计划地实施,是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
这注定其不完善性——农地产权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
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关系模糊,所有权不明主要体现在法律界定上。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业法》等重要法律都规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但“集体”这一主体,法律规定极为含糊。
在《宪法》中界定为集体所有,在《民法通则》中被界定为乡(镇)、村两级,而在《农业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则是乡(镇)、村或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究竟是哪一级组织,法律制度均未明晰,这就造成农地所有权表面的主体多重化和实际的主体虚化。
同时,土地相关法对土地所有权内涵、法律形式、实现方式,所有权主体地位没有相应合理的规定。
这就造成政府经营土地,土地产权转让高额收益被政府独得。
(一)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不强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的。
新《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前,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契约规定的债权性质,而非法律赋予的物权。
虽然国家强调稳定农村家庭承包制,但农地制度改革是一个逐步演进过程,其中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由此造成农地承包经营权关系不稳定。
由于农地承包经营权关系稳定性不强,就为有关部门利用权力,任意进行土地调整提供了便利。
土地发包者在利益驱动下进行权力寻租,利用土地所有权侵蚀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借结构调整、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等名目,强行流转农民土地经营使用权。
由此引发农民对土地预期的不确定,导致农户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粗放式经营,掠夺式开发,以致整个农业生产后劲乏力,最终使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阻。
2、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的制度保障缺失,造成农民受益权隐性流失土地利益分配机制是土地制度安排的关键,直接关系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运行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大三中全会土地改革篇班级:11级电子信息工程组别:第七小组前言十八大,在举国上下一片欢呼与期待中缓缓落下帷幕。
党的十八大是承载了全国人民新时期改革希望的一次盛会,是党的方针政策对国家未来十年发展方向的一次规划与展望。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家经济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欧盟与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毫无争议的成为世界新格局的重要一极。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人口已经占到国家总人口的51%,中国正在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向一个新兴的城市化国家大踏步的前进着。
就是在改革成果显著的今天,改革发展中的困难与障碍也日益显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明显,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困难,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房价高涨CPI居高不下,老龄化日益严重人口红利期逐渐减退,农民工户籍问题以及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方方面面问题的显现,无一不扣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敏感的神经。
十八大的召开就是要在肯定改革成果的同时,开出解决以上国家问题的济世良方。
目录本篇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及说明:第一部分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及矛盾A.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1.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现状··第3页2.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现状··第3页3.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和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现状··第3页4.我国农村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的现状··第3页B.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存在的问题1..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的虚位··第4页2.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残缺··第4页3.征地补偿标准低,使用和分配也不规范··第4页4.产权的激励功能不明显··第4页第二部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框架和改革重点A.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框架1.明确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第5页2.确保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的实现··第5页3.逐步建立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第5页4.拓展国家宏观调控权··第5页B.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1.明确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第5页2.集体成员享有平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第5页3.赋予集体土地所有权完整的权能··第6页4.依法保障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第6页5.完善农村土地财产权利登记管理制度··第6页第三部分土地改革中的小产权房的合法性分析及处置的路径选择1.小产权房存在是否合法··第6页2.目前对于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及主张··第7页3.权利义务平衡的土地管理体系的具体制度安排··第7页4.和谐视阈下妥善处置小产权房的路径选择··第8页结语··第10页第一部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及矛盾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农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科学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亟需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改革。
A.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现状1.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现状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基本构成是我国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制,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由劳动群众共同占有土地的一种共有制形式。
二是我国实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制度。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用益物权除地役权外分三个部分:农用地;宅基地;集体企业建设用地以及农村集体公益事业用地。
2.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现状截至末,全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覆盖率66%,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覆盖率46%,宅基地登记发证覆盖率80%。
3.我国集体土地征收和流转中的收益分配现状目前,我国集体土地的收益主要产生于征收和流转过程中。
国家对农村土地进行征收后,政府通常得给予四种补偿费用,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
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主要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设定的收益分配和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收益分配。
a.农户的承包地被征用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这两项主要费用是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而个人承包经营户在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却不能直接作为受偿主体,而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或基层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那里受偿。
b.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收益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政府-集体分享型、集体独享型、限制性集体独享型、政府-集体-农户分享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型。
对于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再转移收益分配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增值收益由集体和土地使用者分享型;增值收益由土地权利人和政府共享型;土地权利人包括集体和集体建设用地原使用权人、再转移收益由原土地使用人和政府分享型。
4.我国农村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的现状农村集体成员资格认定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以第一轮或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承包地或划地人口为依据;以现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在册人口为依据;以第二轮土地承包日期起为时限的年龄段为依据,包括死亡人员、新生婴儿、迁出、迁入人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体成员资格界定越来越困难,一是部分地方的户籍制度改革,使户籍的迁移变得相对容易和简单,使原来单纯以户籍作为判断集体成员资格的标准难以适用;二是身份变化所引起的农民集体成员资格取得和丧失界定难。
B.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存在的问题1.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的虚位“农民集体”只具有抽象的意义,很难成为实践层面上的所有者主体。
而事实上的“集体所有”则表现为无实际内容的集体“空壳”,集体所有使所有者处于“虚位”状态;同时,农民集体常随行政村组的存废、变更而存废、变更的状态,产权主体的地位极不确定。
2.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残缺国家只是在名义上和法律上承认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而事实上可以因“公共利益”需要征收征用集体土地。
实践中,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权能事实上由土地使用权所代替,“农民集体”只能是有限的土地所有权人,国家才是农村土地的终极所有者。
因此,作为集体的农民和“农民集体”实质上都没有对土地的最终处置权。
3.征地补偿标准低,使用和分配也不规范(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低,政府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所获收益比重过大。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无法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是征地补偿收益使用、分配不规范。
(四)是集体土地流转中国家与集体、集体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不确定、不规范。
4.产权的激励功能不明显由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没有长期化保证,土地承包期短,政府又可以对已经用承包制承包的土地随意调整、限制土地使用权的继承以及采取行政方式更改土地承包经营,使农民难以形成长期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经营预期,结果对农民而言没有形成必要的土地投入激励机制,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框架和重点A.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框架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我国农地资源及人地关系的特点,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寻求建立以新型的产权关系为特征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构建和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显化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权能,使农民拥有有效的土地产权。
1.明确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首先是农民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关系。
农村集体应当是为一定物质、经济的利益而聚集形成的,集体的意志应当是其成员的共同的意愿指向,农民集体的成员应当能够享有所在集体的权益。
其次是村民委员会与农村经济组织的关系。
村民委员会具有管理组织的性质,具有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职能。
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户及其相关产业组织之间的自愿合作或者联合,不应成为带有行政化色彩的组织。
最后是政府管理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国家土地管理机关应当侧重于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和行政监管;而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的行使则应侧重于对本集体内部土地资产的具体管理和对农户行使土地使用权的监督。
2.确保农村集体产权权能的实现要充分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必须要以法定的形式赋予农民集体真正的所有权和农民个人真正的使用权,要保证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充分体现,要维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要在服从国家或集体全局利益的前提下保持集体土地所有者对其所拥有的土地的处置权。
3.逐步建立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首先要明确集体所有制中“集体”的内涵,创新保障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其次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解决和规范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问题,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合理分配收益。
4.拓展国家宏观调控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权利外,还包括规划权、管理权、发展权等。
国家应强化对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权、规划权、发展权。
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不断规范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使相关土地政策落到实处。
B.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1.明确界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在法律上界定产权主体,保障农村土地所有权人的主体地位,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的关键。
一是应对集体成员的资格予以确认。
允许各地以户籍为基础、经由严格的村民自治程序自主决定,并承认所有成员有平等占有和使用集体土地的权利。
二是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主体,并以土地所有权证书这一法律形式予以体现。
三是明确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稳定农村土地关系。
四是明确村民小组与村委会的关系,保障土地所有权的行使。
2.集体成员享有平等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可以考虑把集体土地所有权细分为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以及农民个体成员权益,两者产生连带法律关系,成员人的权益依附于所有权,所有权由各成员人的权益组成。
集体成员在征地补偿安置、集体资产处置等重大问题上都有相应的、平等的收益权、表决权等。
对承包经营权的处置,由三分之二以上集体成员表决决定。
3.赋予集体土地所有权完整的权能(一)是承认农村土地所有者的排它占有权,以便有效抵制对土地的侵权行为。
(二)是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物权化。
将农民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法定化、固定化、可继承化和市场化。
(三)是强化权利主体对集体土地的收益权能。
国家只有因公共利益才能征用农村土地。
四是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完整的处分权能。
4.依法保障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一)是配套改革国家土地征用制度。
严格控制政府征地行为,强化集体所有权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