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合集下载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

浅析图里规范理论中的三步骤论文一、引言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著名的翻译理论家。

1980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一书,标志着翻译学研究的中心由理论翻译学向描述翻译学转变,确立了理论模型与实际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功能性、系统性的研究途径,并把影响翻译的产出和接收的规范视为研究的核心。

二、探索“规范”理论三步骤在《翻译理论探索》一书中,图里指出,在完成理论框架的建构之后,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提出一套方法论用以寻求文本中的翻译规范,从而达到解释翻译现象的目的。

这三个步骤可以概括为:(a)对源语文本进行文本素分析,形成充分性翻译并且分辨出源语文本的文本素;(b)把相对应的目的语文本单位和这些源语文本素进行比较,并且注意前者相对于后者的转换;(c)在进行许多彼此平衡而独立的文本素(部分)比较的基础上,对目的语和源语的对等与充分性之间的差距进行比较。

2.1文本素图里曾说过:“任何翻译作品作为翻译现象只有从它在目的语系统中的功能看待才有意义。

从操作层面来看,这种体现在文本中就是有文本功能的元素,即文本素。

图里为了使充分性翻译体现的更完备,从源语文本的文本素开始进行分析,他认为这种分析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充分性的概念。

2.2充分性翻译由于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系统的活动,在每一层次都涉及两套规范系统。

译者总是面临着在这两种文化系统之间的选择,即起始规范的选择。

依照这一选择,译者可以使自己遵循原文的相关准则,或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具体到译语文化中容纳、接受译作的范围内的准则。

若译者选择遵循原文,其翻译就会与原文语言文化的准则相符,其特点是追求在译语中表现原文文本中的关系,不打破原文的语言结构,这种选择同译语准则、特别是涉及语言之外的准则和以译入为导向的实践不符。

若译者采取的是服从译语文化的准则,其翻译将不可避免出现偏离原文的迁移。

总之,若译者选择向源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充分性;若译者选择向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规范靠拢,则翻译偏向于可接受性;从图里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个相对应的文本单位构成了比较中的不变量,实际上也是图里所认为的改变过且减弱的充分性的版本。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性,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语境、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对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需要结合语境寻求最佳的关联性。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认知联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英语中的隐喻则更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译者应通过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寻求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龙”往往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的生物。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转换。

(二)语境信息的关联性语境信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性,准确理解并翻译隐喻。

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春风化雨”可以翻译为“t o bring about change gently and effectively”,通过解释语境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汉英口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隐喻翻译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和转换。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清末科幻小说汉译探究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清末科幻小说汉译探究

137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许多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使民开化,纷纷开始翻译大量外国小说。

20世纪初期,大量的外国科幻小说经由翻译传到中国,这类文学体裁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发展。

此时期的翻译小说数量之盛、对中国影响之大,可谓亘古未有,从而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

然而,这个时期的部分译者及其翻译作品,由于未能忠实于原著而受到诟病,被认为不符合传统的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以今天所公认的“忠实,通顺” 的标准来评判该时期的小说翻译,片面地评价那个时期的小说是不忠实的,甚至有大量的“胡译”“改译”显然是不准确的。

探究清末小说翻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就必须研究造成这一时期小说翻译产生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的原因,充分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

公正客观地评论该历史时期的小说翻译,需要关注其历史背景和文化需求。

通过研究清末小说的翻译规范及译者行为,可以理解该时期译者所面临的复杂社会、文化和文学规范,并由此认识他们在新旧、中西的鸿沟间建立沟通的桥梁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本文将借助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考察清末民初的翻译家在小说翻译中遵循的翻译规范, 探讨该时期科幻小说翻译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以此证明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解释力。

一、清末科幻小说翻译研究现状清末,翻译的选材更注重政治性,且小说的翻译尤以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最为兴盛。

尽管清末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小说翻译,但相关的文献研究却少之又少。

科幻小说的翻译在文学翻译研究领域受到的关注相对更少。

近些年,中日科幻小说的翻译似乎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关注。

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英国教授撰写了Jules Verne, Science Fiction and Related Matters,并对凡尔纳科幻作品的翻译进行了研究。

在他的《鲁迅早期的两个翻译版本》中,探讨了鲁迅早期科幻小说的翻译特点。

1995年,日本学者Kudoh Takamasa 于1995年发表了Translating Purpose of Lu Xun’s Three Early Versions,这篇文章探讨了鲁迅早期作品中科幻小说翻译的目的,包括《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评价作者:秦文杰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1期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来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就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描写翻译研究与翻译规范,个案研究和母语译者与译者的培训,翻译规范是图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核心。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出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学科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该翻译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力图为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图里;描写翻译研究;翻译规范吉迪恩·图里(Giden Toury)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里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另一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创立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在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翻译规范研究,描写性研究的重要性的论述和译入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构成了图里描写翻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规范霍姆斯于1972年提出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将翻译学分为纯理论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

“纯理论”研究又分为描写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但历来的翻译研究未能给描写研究以应有的重视。

图里看到了这种不足,他指出了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标¬——找出制约翻译抉择的文化规律,即翻译规范。

(一)描写翻译研究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规范性”,以原文为中心,试图指定一系列的规范,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去遵守。

而图里研究译者在文化环境中实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去规定应该怎么做,不评价译著的优劣,只做客观的描写。

图里指出,经验科学的产生是为了对世界的某些现实进行系统的规定的描述。

因此,任何经验学科如果没有描写分支的存在,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科。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两汉译本比较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两汉译本比较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格列佛游记》两汉译本比较研究《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讽刺之作之一。

由于小说中包含大量的隐喻、幽默和讽刺,对于译者来说,如何准确地传达原作的精神和细节成为一项巨大挑战。

本文将以《格列佛游记》的两本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翻译规范的视角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格列佛游记》的两本汉译本分别是罗基尔汉和吴用忍的译本。

罗基尔汉的译本是首个将《格列佛游记》引入中国的版本,译者秉持着对原文精神的尊重和忠实的原则进行翻译。

吴用忍的译本则是根据罗基尔汉的版本进行修订的,力图更好地传达原著的幽默和讽刺。

首先从词语翻译的角度来看,两本译本在翻译规范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罗基尔汉的译本注重准确翻译原文的词语,并尽可能保留原著的幽默和讽刺。

然而,在一些地方,由于中文语境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使得翻译后的词语更容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

相比之下,吴用忍的译本更注重在译文中加入一些细节和描写,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原著的幽默和讽刺。

其次,在语法结构上,两本译本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罗基尔汉的译本在尊重原著语法结构的同时,力图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吴用忍的译本则更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适当地调整了一些语法结构,使得译文更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此外,在翻译策略上,两本译本也有所不同。

罗基尔汉的译本更注重对原著情节和语境的忠实传达,尽量保留原著的风格和氛围。

而吴用忍的译本则更注重对原著的解读和译者的理解,通过一些增减和调整,使得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接受习惯。

总的来说,《格列佛游记》的两汉译本在翻译规范的视角下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罗基尔汉的译本尽可能保留了原著的风格和细节,比较贴近原著的字面意义。

吴用忍的译本则更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调整和增减。

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翻译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然而,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译本,都无法完全传达原著的幽默和讽刺之处。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

吉迪恩·图里和他的翻译理论摘要:吉迪恩·图里是低地国家翻译理论界代表性的人物,他在对希伯莱英语翻译文学进行大量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和霍姆斯(James Holmes)的描述翻译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理论和方法,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意在对图里本人及其翻译理论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关键词:描述翻译学研究低地国家多元系统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以此为基础的跨学科整合及文化转向产生于80年代。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在这个领域所做出的独特贡献成为其重要的理论渊源。

同时,图里也为现当代译学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因此值得我们在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本文旨在对图里其人及其主要理论贡献作比较全面的介绍。

1.吉迪恩·图里其人图里出生在以色列的一个港口城市——海法市。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翻译短篇故事等各种文章,其后,做过儿童周刊助理编辑。

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他的父母不让他使用德语,所以他的翻译大都是英语。

图里的翻译生涯是从文学开始的,做一些把英语译成希伯莱语和把阿拉伯语译成希伯莱语的工作。

最初,图里并没把翻译看成是一种职业,从事翻译只是为了生活。

1966年,他大学志愿填报的是新闻专业,在经过一段学习之后,他感觉新闻不是他所期望的,便离开了。

第二学年结束时,学校新创建了文学研究专业,当时的创办人正物色能够胜任助教的学生,图里就报名参加并成为该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就这样他一步一步深入地了解,从而最终走上了翻译研究的道路。

在图里走向翻译家的道路上,尤金奈达是第一个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奈达的《翻译的科学》是图里读过的第一部有关翻译的读物。

卡特福德的著作也对他影响很深,当然,佐哈尔对他的影响也极大,佐哈尔既是他的同事又是他的导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图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文本翻译研究本文以《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中第一章的翻译为例,具体探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在历史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图里作为描写性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要受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规范”这一概念。

翻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无论是译前的翻译素材选择和翻译策略选择还是译中的具体翻译技巧应用,都需要有规范的指导。

在本文的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发现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如何在翻译标准的指导下做到“信、达、雅”,更重要的是关注如何提高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度。

要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发挥影响,译者首先要考虑目的语文化中影响素材接受度的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素材;其次,根据自己翻译目的,确定遵从哪种语言和文化的规范;最后,在确定翻译大方向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从上述规范。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具体到本次实践中,便是先根据预备规范选定历史文本,然后根据初始规范决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最后根据操作规范的要求使用多种翻译技巧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传达源文本的意义,达到翻译目的。

具体到操作规范层面,本文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采用加注、词性转化、语态转化和拆分重组等翻译技巧来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使译文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译者的不同抉择——以鲁迅小说《呐喊》英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译者的不同抉择——以鲁迅小说《呐喊》英

语言研究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域下译者的不同抉择----以鲁迅小说《呐喊》英译本为例马睿宁尚亚宁【摘要】图里的翻译规范研究是从译者的角度出发、以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选择为重点研究对象而进行的经验式考察。

本文以鲁迅小说《呐喊》杨宪益和蓝诗玲英译本为例,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 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对译本进行分析,运用描述的方法解释英译本中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抉择。

【关键词】翻译规范 《呐喊》英译本杨宪益蓝诗玲_、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以色列著名学者迪恩•图里是从翻译研究的角度来研 究翻译规范,他认为翻译规范是研究译语与文化语境之间 的关系。

图里提出了三个规范分类:预备规范、初始规范 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指译者选择翻译文本所采用的的翻 译政策。

初始规范即译者在翻译时倾向于源语语言文化的 规范还是倾向于目的语语言文化的规范。

如果译者遵循源 语语言文化的规范,就是充分性翻译。

如果译者选择目的 语语言文化规范,即可接受性翻译。

操作规范是译者在翻 译中的具体翻译策略,分为母体规范与文本-语言规范。

前者涉及文本内容的安排取舍等宏观层面,后者影响文本 微观层面的处理,如句子结构、词汇选择等。

二、 鲁迅小说英译研究综述鲁迅及其作品进人西方人的视野始于20世纪20年代中 后期。

1926年梁社乾翻译的《阿Q 正传》英文版是最早的 鲁迅小说英译作品。

1941年美国学者王际真出版了《阿Q 及其他一鲁迅小说选》3 1990年,威廉莱尔翻译的《狂人 日记和其他小说》收录了《呐喊》、《彷徨》的全篇小说。

2009年,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集——阿正传 及其他中国故事》,翻译了鲁迅小说集的所有篇目,已被企 鹅经典文库收录出版。

国内对鲁迅小说的翻译主要是由翻译家杨宪益、戴乃 迭夫妇完成的。

1954年,外文出版社出版了杨戴夫妇翻译 的《鲁迅小说选》。

在众多鲁迅小说英译作品中,杨宪益夫 以 诗 译的鲁 小说作 、 影 ,翻译风格迥然不同。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研究

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研究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19期总第667期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研究摘 要:本文从吉蒂昂·图里(Gideon Toury)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以《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为例,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对其英译本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译者在初始规范作用下,采取的是可接受原则;在预备规范作用下,典籍英译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操作规范作用下,采用段落增添,进行语序调整,并采用文末注解等翻译方法。

本文期望为《晏子春秋》翻译研究提供一定启发。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晏子春秋;典籍英译;文化传播作者简介:刘亭亭(1991.05-),女,山东德州人,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关注,《晏子春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引起学者关注。

整理其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对于《晏子春秋》的英译本研究极少,本文将结合吉蒂昂·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大中华文库·晏子春秋(汉英对照)》进行理论应用与实践的分析研究,并尝试解决下面的几个问题:第一,在初始规范作用下,译者更倾向充分性翻译还是可接受性翻译?第二,译者在预备规范作用下,怎样做翻译决定?第三,在操作规范层面,译者如何在前两种规范影响下具体展开翻译?一、图里及其翻译理论吉蒂昂·图里是特拉维夫学派和描述翻译学的代表人物。

他对霍姆斯提出的描写翻译研究的观点进行了发展,并且同赫曼斯一起形成了“翻译研究学派”。

该学派的学者将翻译研究扩展到社会历史等领域,打破了传统的翻译模式即“规定性”,讨论真正影响翻译的翻译活动及现象。

图里将翻译规范分为三大类:初始规范、预备规范、操作规范。

其中前两个规范都是从宏观上来研究文本,而操作规范是从微观上研究文本。

初始规范(initial norm)指的是译者所做出的大体选择,是指译者对于源语文化规范和译语文化规范的倾向性,即译者是从源语还是从目的语的角度来翻译文本。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它强调了语境、认知和交际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为口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说话人意图的传达和听话人对其的理解。

在口译过程中,说话人的意图往往通过隐喻等修辞手法得以体现。

因此,译者需要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并在目标语中寻找相应的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隐喻表达上存在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

其次,隐喻翻译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

此外,口译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给隐喻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汉英口译中常用的隐喻翻译策略之一。

当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能找到相对应的直接表达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句的修辞效果和语言风格,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二)意译法意译法适用于源语隐喻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表达的情况。

此时,译者需要根据语境、文化背景等要素,灵活地转换表达方式,使目标语听众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意译法强调对原句意义的准确把握和再表达。

(三)阐释法阐释法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隐喻翻译策略,它强调对源语隐喻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当源语隐喻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或抽象意义时,可以采用阐释法,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种方法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案例分析以“像炸了锅一样”为例,这个汉语表达方式富含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生动的比喻意义。

在汉英口译中,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like a boiling pot”,同时辅以适当的解释和阐述,帮助英语听众理解其含义。

图式理论观照下翻译中的阅读

图式理论观照下翻译中的阅读
翻 译 中 的 阅读 , 望 能 对 翻 译 实 践 提 供 一 些 有 益 的 启发 。 希

处理和来自大脑已有知识 的非视觉 处理 的有机结合 。人脑一 方面对搜 索 的信息经过词 法、 句法 、 语义 的加工产 生理解 ; 另一方瓦 , 借助 已有知识对 视 觉 提 供 的信 息 进行 假 设 , 测 并 不 断 反 复 进 行验 证 、 认 。 推 确
经 验 的 一 种积 极 的组 织 过 程 , 就 是 说 图 式 是 由 过 去 的 经 验 组 成 的 。 它 可 好的译 文, 也 因为它已经不是 原作者语 言理解 中, 读者借助记忆中激活 的知识结构来填 补文 中未表达 出的 者 在 阅读 中所 采 用 的 图 式 也 不 同 于 一 般 的 读 者 。 以 下 是 从 图 式 的 三 个 方
理 解 能 力 。 而提 高翻 译效 果 。本 文 通 过 对 图 式理 论 的发 展 以及 图式 理 论 与 阅读 关 系 的探 讨 , 出 以 图 式 理 论 为 指 导 , 何 更好 地 提 高 进 提 如
阅读 及 翻 译 的 水平 。
【 关键词l图式 图式理论
阅读
翻译
白上 而 下 模 式直 到 人 们 意 识 到 背 景 知 识 , 其 是 特 定 文 化 知 识 的重 要 尤
正如传统所指的关于语 音、 词汇 、 法的知 识 , 语 就是 衔接手 段 中的替代 、 省 建 立意 义 的过 程 。 语 言 图式 的 建立 , 基 本 的 应 该 是 掌 握 原 语 和 目 的 语 的 最 略和连接 等。显 而 易见 , 少这 方 面 的知 识 就会 使 人 们在 阅读 中遇 到 词 汇 。 缺
1语 言 图式 的 建 立 . 语 言 图式 是 指 译 者 的语 言 知识 。 换 言 之 , 言 图 式 就 是 传 统所 指 的 关 语

图式理论观照下翻译中的阅读

图式理论观照下翻译中的阅读

图式理论观照下翻译中的阅读作者:赵慧霞孙冰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年第05期[摘要] 翻译实践中的阅读与其他形式的阅读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阅读水平的提高对于做好翻译实践工作是很重要的。

图式理论是关于阅读被充分认识和利用的理论。

充分激活读者所具有的图式,并有意拓展该图式,能使译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而提高翻译效果。

本文通过对图式理论的发展以及图式理论与阅读关系的探讨,提出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如何更好地提高阅读及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 图式图式理论阅读翻译众所周知,翻译三步曲“理解、表达、校核”中,“理解”是第一步,也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有正确理解才有正确表达。

图式理论是主要的阅读理论之一,它随着阅读理论的发展而逐步清晰和完善,并被很多研究证明具有操作性。

翻译是阅读的延续,但译者与一般读者不同,他们的阅读目的在于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同时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

然而,图式理论的探讨大多在阅读教学层面上,忽略了对翻译中的阅读这一特殊现象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更有效地进行翻译中的阅读,希望能对翻译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一、图式理论1.图式图式最先由德国哲学家康德(1781)提出,他认为概念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当它与人们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时才产生意义。

概念并非孤立地储存在记忆中,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了反映现实中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认知结构图式。

经过实验,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1932)认为图式是对先前反应或经验的一种积极的组织过程,也就是说图式是由过去的经验组成的。

它可用于语言理解中,读者借助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中未表达出的细节内容,从而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图式不仅包含知识本身,还包含有关这些知识如何被运用的信息,即图式的启动。

在认知过程中,图式的主要作用是用于说明人的理解过程,理解时需要个体已有的图式中相关的知识的加入,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综合等心理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赵艳芳,2001)。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

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本文基于图里规范理论视角,对《四洲志》的翻译进行研究。

首先,简要介绍了图里规范理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随后,对比分析了不同版本的《四洲志》翻译,针对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进方法。

一、图里规范理论简介图里规范理论是由法国学者尤金·尤戴戴(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旨在解决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帮助译者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该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并提出了翻译过程中必须要保持语言和文化的平衡,即达成合理、准确和完整的翻译。

其中,合理翻译是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规范和内在逻辑关系;准确翻译是指符合原文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背景,并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意义;完整翻译是指在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接受情况。

二、《四洲志》翻译对比分析在翻译《四洲志》时,我们发现不同版本的翻译存在一些差异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古代语言的翻译:《四洲志》中涉及到的是古代语言,因此对于一些古词汇和翻译方法,不同版本的翻译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版本中,将“地界”翻译成“土地”,而在其他版本中,将其翻译成了“世界”。

这种差异对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文化背景造成了影响。

2. 对特定文化的翻译:《四洲志》中不仅涉及到古代语言,还有涉及到特定文化的描述和表达。

例如,在某些版本中将“膜拜”翻译成了“敬拜”或者“叩拜”,这些译法存在某种程度的失准和不准确。

3. 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语言习惯进行翻译,因此译文存在主观性。

例如,在一些版本中,“珍珠”被翻译成了“珠子”,显然这种翻译是不准确的。

4. 在语言规范上的问题:在一些版本中,翻译存在一些语言规范上的问题,例如在使用冠词时不符合文法规则。

三、改进方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图里规范理论进行改进,并提出以下建议:1. 保持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平衡: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平衡,避免源语文化的语言表述和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之间的矛盾,确保合理、准确和完整的翻译。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汉英口译作为连接汉语与英语两大语言的重要桥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含义。

因此,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研究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对于提高口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交际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认为译者需要根据语境和背景知识寻找最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译者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含义,并找到与目标语言相匹配的隐喻或表达方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现状与挑战汉英口译中的隐喻翻译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同一隐喻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其次,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使得某些汉语隐喻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外,口译的即时性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可采用以下策略:1. 直译加注策略: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具有相似含义的隐喻,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同时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文化背景和含义,以帮助目标语听众更好地理解。

2. 意译策略:对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汉语隐喻,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含义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重新阐述,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3. 文化背景阐释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阐释文化背景的方式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4. 意群翻译策略:将原文中的隐喻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意群进行翻译,以保持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字幕翻译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字幕翻译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字幕翻译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和美剧字幕翻译有关的论文题目1、基于改写论的美剧《老友记》字幕翻译研究2、从文化翻译理论看字幕中的文化专有项翻译3、美剧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探讨4、对比分析人人影视字幕组和伊甸园字幕组对《生活大爆炸》幽默语言的字幕翻译5、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探究俄罗斯电影《烈日灼人》的字幕翻译6、论字幕翻译的娱乐化改写7、从目的论视角研究美剧《疑犯追踪》的字幕翻译8、美剧《绝望主妇》英文原声版和中文配音版传播效果对比9、从目的论看谚语在美剧《绯闻女孩》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0、目的论指导下《生活大爆炸》两个字幕译本的比较11、美剧《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评析12、网络时代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13、等效原则指导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14、丹麦电视连续剧《谋杀》第三季英语字幕翻译实践报告15、从模因论视角看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16、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英汉字幕翻译17、传播新科技与弹性的志愿劳动18、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美剧《尼基塔》的字幕翻译19、译者的适应与选择20、接受美学视角下人人影视字幕组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研究21、字幕翻译中的翻译腔问题及对策22、从文化角度看功能翻译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应用23、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组的幽默翻译策略24、目的论指导下的美剧字幕翻译策略分析25、目的论视角下英汉字幕翻译方法论26、功能对等视角下《老友记》字幕中的修辞手法翻译27、《生活大爆炸》字幕中美式幽默语言的翻译28、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看美剧DESPERATEHOUSEWIVES的字幕翻译29、《老友记》翻译报告30、目的论指导下美剧《绝望主妇》的字幕翻译研究31、美剧《地狱厨房》字幕翻译实践报告32、字幕组的网络传播路径与传播效果分析33、影视字幕中文化语词与语言幽默翻译策略研究34、从维索尔伦顺应论视角看《生活大爆炸》字幕的幽默翻译35、《老友记》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方向题目1、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2、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3、《围城》英译研究4、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5、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6、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7、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8、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9、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10、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11、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12、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13、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14、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15、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16、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17、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18、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演讲口译19、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20、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21、《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22、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23、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24、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25、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26、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27、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28、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29、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30、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31、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32、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33、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34、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35、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36、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37、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研究论文题目[1]归化和异化视角下《尼罗河上的惨案》配音与字幕版的比较研究[2]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研究——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3]中韩电影字幕翻译的明晰化特征——以明晰化和句长变化为中心[4]目的论视角下电影《真爱至上》的字幕翻译研究[5]字幕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探析——以电影《小妇人》为例[6]从目的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7]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研究[8]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译研究[9]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10]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红色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建党伟业》为例[11]文化翻译观下电影《寻梦环游记》中墨西哥元素的字幕翻译[12]影视字幕翻译的本地化浅析——以电影《滚蛋吧,肿瘤君》为例[13]变译理论视域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绿皮书》为例[14]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我不是药神》为例[15]翻译传播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重庆森林》为例[16]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分析——以《玩具总动员4》为例[17]从目的论角度浅析国漫电影翻译——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18]目的论视阈下豫剧电影字幕翻译策略探析[19]电影中粗俗语翻译的意识形态视阈——以《闻香识女人》的字幕翻译为例[20]德国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21]变译理论视角下文学电影字幕的英译方法探究——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字幕翻译为例[22]美国动画电影中文字幕翻译改写研究——以《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为例[23]析译者图式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疯狂动物城》为例[24]电影字幕翻译在语境翻译教学中的应用[25]功能对等理论在《隐藏人物》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26]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囧妈》为例[27]英文电影《奇迹男孩》字幕翻译中的归化策略运用[28]基于风格标记理论对电影《囧妈》英文字幕翻译的赏析研究[29]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翻译研究[30]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研究——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31]我国电影字幕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32]目的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权利的游戏》为例[33]中国引进电影字幕翻译质量调查——以2018年为例[34]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冰雪奇缘2》字幕翻译探究[35]目的论三原则视域下的《沉睡魔咒》电影字幕翻译[36]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实践操作[37]翻译传播学视阈下的电影字幕翻译研究及启示——以电影《绿皮书》为例[38]基于文化视角的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39]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字幕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为例[40]译介学视域下的国产电影外译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字幕翻译为例字幕翻译论文题目与选题。

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译者翻译策略分析

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译者翻译策略分析

改写理论视角下的译者翻译策略分析
从理论视角下对译者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可以考虑以下几个主要理论:
1. 文化转换理论(Cultural Turn Theory):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策略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群体进行调整。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文化差异,选择适当的转换策略,使源语言文本的文化信息能够被目标语言读者理解和接受。

2.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该理论强调翻译应该以实现功能对等为目标,即在目标语言中传达与源语言相同的交际功能。

译者根据受众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保持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关系,例如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调整信息密度等。

3. 目标导向翻译理论(Skopos Theory):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目的来进行翻译决策。

译者应该注重目标语言文本的传达效果,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制定适合的翻译策略,可能包括意译、增补、删除等。

4. 重写理论(Rewriting Theory):该理论认为翻译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是对原文的重新创作。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可以有所删减、增补、改写,以适应目标语言和目标文化的习惯和规范。

译者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改变句式结构、调整文体风格等来实现重写。

综合上述理论视角,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要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这可能包括文化转换、功能对等的考虑,目标导向翻译的意图,以及重写的创作性思维。

关键是在保持源语言信息的传达的同时,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享受翻译文本的文化、语言和交际功能。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读《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读《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

图里翻译规范论评介——读《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吴欣欣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08(000)019
【摘要】随着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传统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翻译规范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描述性的翻译规范论应运而生.本文以图里的代表作<翻译中规范的性质与作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图里翻译规范的主要思想加以分析,进而指出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贡献以及不足,希望能对当代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吴欣欣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图里翻译规范论视角下的《哈利·波特》人名翻译 [J], 蒋樟健
2.从图里翻译规范论解读理雅各《论语》英译本 [J], 李沙沙
3.从图里翻译规范论解读理雅各《论语》英译本 [J], 李沙沙;
4.图里翻译规范论视角下爱伦坡《幽会》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J], 邓丽云;
5.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看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诗歌英译 [J], 张健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

在这个大潮流中,文学作品评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评论的翻译研究至少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但是,这类翻译研究却不多,可见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评论文本旨在介绍文学作品,翻译这类文本应当遵循一定规范,才能让译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评论的翻译能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并对作品本身产生阅读兴趣。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包含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从选材到翻译总策略再到具体的翻译策略都有章可循,可以为文本翻译提供指导。

其中,图里提出的“可接受翻译”原则更多地考虑译语文化规范,而文学评论文本翻译应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使读者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意味着这一原则能为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首要指导。

因此,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以作为此类文本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翻译实践《爱玛》(导读与注释)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为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学评论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纯语言性文本规范和文学性文本规范为划分,从词法、语法和句法、文体特征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策略。

词法层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义选择、词类转换以及增译与减译策略;语法和句法层面,本文以翻译实践最典型的被动语句和长难句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选择最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和读者可接受性的翻译;文体特征层面,本文分别讨论了翻译实践中最典型的引经据典内容的翻译方法、为达到相似的文学美感采取的四字格译法和文学评论文本相关术语的翻译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