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政治政策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政治政策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政治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f4dab49b25c52cc58ad6be9c.png)
一、进一步稳固人民政权〔建国初期〕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镇反运动的胜利基本肃清了残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破坏活动和反革命复辟阴谋,安定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稳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了抗美援朝、土改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中共八大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
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
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三、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1〕开展大跃进的舆论准备。
〔总路线〕〔2〕提出“超英赶美”的奋斗目标。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3380f01755270722192ef783.png)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激荡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变迁
![激荡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40c91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d.png)
激荡三十年改革开放社会变迁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
在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到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大国。
这篇文章将探讨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第一章:改革开放的背景1978年12月,中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被正式宣布。
在这之前,中国处于一个经济落后和政治封闭的状态。
毛泽东去世后,中国陷入了政治混乱,经济也停滞不前。
因此,改革开放政策的宣布意味着中国要摆脱过去的不发达和封闭,走向现代化。
第二章: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尤其是在19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更加迅猛。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由市场经济和外资的引进。
大量的外资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知识,加速了中国发展的步伐。
此外,中国在出口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出口国。
第三章: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城市和乡村,许多人摆脱了贫困和落后的生活。
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教育和工作机会,享受了更高的生活水平。
中产阶级的出现转换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改革开放还带来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生活方式。
一些旧的观念和传统被取代,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
同时,改革开放也引进了一些西方文化,包括音乐、电影和时装。
这些文化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改革开放的影响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它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力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在社会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摆脱了封闭和落后的传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结论:总的来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改革开放政策的宣布意味着中国要走出过去的不发达和封闭,走向现代化。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f20036c158f5f61fb73666f4.pn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经济的后果(这个背景我有一个专门讲分灶吃饭的帖子,可以到我的家园去找来参考)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大家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2)、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这时各省都发明了许多钓鱼工程技术,许多技术今天还在使用)。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所以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了政府治理危机的能力)。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这是后来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萌芽)。
这些措施把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每年的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78c090a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d.png)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政治体制在持续变革与发展中的主要特征、驱动因素以及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1978年至2008年和2008年至2018年这两个三十年阶段的政治发展,本文旨在揭示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逻辑与路径。
研究将重点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政策决策过程、公民参与、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政治发展的多维面貌。
本研究首先回顾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发展历程,分析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
接着,本文将转向2008年以后的政治发展,探讨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政治体制如何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政治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制度变迁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不仅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也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比较分析两个三十年的政治发展,本文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变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制度变迁理论基础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变化的重要视角。
制度变迁通常指的是社会制度在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自我调整、优化甚至重构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权力关系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
在中国,前后30年的政治发展进程中,制度变迁的表现尤为明显。
前3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制度探索和创新,包括土地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进行的制度变迁。
这些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政治面貌,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后3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制度变革。
形势与政策——改革开放30年
![形势与政策——改革开放30年](https://img.taocdn.com/s3/m/496ccf5ebe23482fb4da4cbd.png)
心得体会——改革开放30年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世6月23日,系里组织我们观看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主任张平在京所做的形势报告会,他指出30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世”。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从秦汉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真正令世人称颂的盛世只有三个时期:一个是西汉的“文景之治”,另一个是唐朝的“贞观之治”,第三个是清朝的“康乾盛世”。
张平说,相对而言,这三个时期,我国国富民安,社会繁荣。
但在康乾盛世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加速发展,而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以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但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上,持续扩大产业规模,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加强,使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能源、原材料的供给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西部大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中部崛起计划也有了一定的成绩。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从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
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对外贸易飞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
科技教育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进步取得辉煌成果。
过去三十年,我切实体会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科技上从以前仅有一、俩件家用电器,到如今,移动电话,手提电脑的普及。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e61148c4a216147916112800.png)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如今的世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个国家都在发展着经济。
而我们国家一跃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的逐渐富强已经被世界人民所看见,当然有着如此的成就与我们的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已有68个年头。
我们经历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在徘徊中前进的2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4年”。
可以说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
前30年,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期间,先是经历了三年的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又遭受前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前30年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失误。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贬低甚至否定前30年所取得的重大成绩。
既要反思这一时期的失误,更要充分肯定这一时期的历史功绩。
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致力于国家全面建设,追求经济发展富强;第二,我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还是在上层建筑方面,中国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第三,我们在新中国成立时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逐步建立起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978年,中共^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议,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一个新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们国家已经改变了很多,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质的飞跃。
从穿着来说,改革开放前,我们的衣服花色比较单调,普遍为蓝灰黑,人们穿衣服一般注重耐磨耐脏,款式比较单一,多以中山装出名,还有军装和工装;改革开放后,我们的衣服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衣服层出不穷,颜色鲜艳亮丽,布料多种多样。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行政改革的历程评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行政改革的历程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f8c13cce89eb172ded63b7f0.png)
20 0 9年 6月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u n lo u a g Vo a in la d T c n c lC l g o r a fP y n c t a n e h i a ol e o e
Vo . 2 N . I2 o 3
Jn 2 0 u .0 9
制” 方案 , 启动 了新一轮的行政改革 , 对我 国建设现代型 的管理机构体制具有重大意义。此 时, 回顾并 总结改革开
放 以来 历 次 行政 改革 的成 败 得 失 有 很 强 的 现 实 指 导 意 义 。 【 关键 词 】 政 改 革 ; 构 改 革 ; 革 开 放 ; 行 机 改 大部 制 ; 务 型 政 府 服 【 图分 类 号 】 6 0 1 中 D 3 . [ 献标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 6 2 1 12 0 )3— 0 4—0 文 17 —9 6 (09 0 0 1 4
治情 势 的 不 同 而 改 变 ” 。而 在 K R . .霍普 看来 ,行 政 改 革 是 : 段改革是在 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 的,故也可 “ 旨在 提 高 组 织 的 效 能 , 实现 国家 的发 展 目标 … …从 技 术 和实 以称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体制改革 。 践 的 观点 来 看 , 革 是对 政 府 机 器 的 重 建 ”1 改 『。 I 党 的 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的 召 开 , 确立 了改 革 开 放 的政 策 , 历 国 内学 者 也 有 人 对 行 政 改 革 进 行 过 描 述 ,一 般是 指 在 政 史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入 , 数 府 管 理 范 围 内 ,为提 高 行 政 效 率 而 改 变 旧的 和 建 立 新 的行 政 次 行 政 改革 也 同 时开 展 。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e10e2f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7.png)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如下:
经济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国有企业垄断市场,经济增长缓慢,人均收入水平低。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推行市场经济,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迅速增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社会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封闭,人们思想受限,生活水平低,教育匮乏。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逐渐开放,人们思想解放,生活水平和医疗教育条件得到了改善。
文化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面临挑战,在意识形态上受到限制。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面临多元化趋势,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关注。
政治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政治体制高度集中,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向改革开放道路转向,政治改革从一党专政向多党制和民主制度转化。
外交上: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政策以自我封闭为主,经济贸易只集中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
的经济贸易和交流取得了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评价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开发西部的思想与政策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a7ef05f3941ea76e58fa0424.png)
维普资讯
与 “均 衡 布 局 ”战 略 相 联 系 的 是 ,当 时 提 出 了 要 建 立 自 成 体 系 的 经 济 区 思 想 ,这 一 思 想 在 相 当 程 度 上 是 受 了 苏 联 的 影 响 。 1957年 12月 ,国 家 计 委 传 达 毛 泽 东 关 于 经 济 计 划 工 作 的 几 点 指 示 。关 于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毛 泽 东 指 出 :协 作 、联 省 的 办 法 ,逐 步 过 渡 到 经 济 中 心 。 是 否 考 虑 按 过 去 的 大 区 ,以 一 个 大 城 市 为 经 济 中 心 结 合 周 围 省 市 考 虑 通 盘 的 协 作 计 划 。 如 以 沈 阳 为 中 心 的 东 北 地 区 ;以 西 安 、兰 州 为 中 心 的 西 北 地 区 ;以广 州 为 中 心 的 华 南 地 区 ;以 天 津 为 中 心 的 华 北 地 区 ; 以 武 汉 为 中 心 的 中南 地 区 ;以 重 庆 为 中心 的 西 南 地 区 等 协 作 区 域 ,在 此 基 础 上 逐 渐 形 成 经 济 区 。 这 是 我 国最 早 提 出 的 建 立 经 济 区 思 想 。 这 一 思 想 的 要 点 有 二 :一 是 想 通 过 全 国 范 围 内 的 经 济 区 建 设 以 消 除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不 平 衡 ;二 是 想 通 过 经 济 区 与 行 政 区 的 结 合 以 加 强 地 区 间 的 经 济 联 系 。之 后 ,1958年 6月 中 共 中 央 发 出 加 强 协 作 区 工 作 的 决 定 。 文 件 提 出 ,要 充 分 发 挥 协 作 区 的 积 极 性 ,以 便 根 据 我 国 幅 员 辽 阔 、资 源 丰 富 、人 口众 多 的 特 点 ,进 一 步 在 中 央 集 中 领 导 下 ,按 照 全 面 规 划 ,逐 步 形 成 若 干பைடு நூலகம்个 有 比 较 完 整 的 工 业 体 系 的 经 济 区 域 。 中 央 决 定 将 全 国 划 分 为 东 北 、华 北 、华 东 华 南 、华 中 、西 南 、西 北 七 个 经 济 协 作 区 。 并 要 求 各 协 作 区 应 当 根 据 各 个 区 域 的 工 业 和 资 源 等 条 件 ,按 照 全 国 统 一 规 划 的 要 求 ,尽 快 地 分 别 建 立 大 型 的 工 业 骨 干 和 经 济 中 心 ,形 成 若 干 个 具 有 比 较 完 整 的 工 业 体 系 的 经 济 区 域 。
新中国的前30年建设成就
![新中国的前30年建设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179b10860c22590102029de4.png)
建国前30年的建设成就新中国的前30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建成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固的安全基础;进行了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稳定的社会基础,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和失误,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引导中国逐步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迈进。
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消灭,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确立,创造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良好的政治环境。
所有这些,都为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展,为新中国后30年的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二、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从总体上看,20多年大规模的经济,我们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巨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实力明显增强。
正确认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
![正确认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a79ef27ccbff121dd3683e7.png)
中国成立至今已整整六十年,这六十年可分两大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简称前三十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31年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简称后三十年)。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认清这两个时期的关系,成为正确认识新中国六十年伟大历史实践的重要一环。
开天辟地的前三十年新中国的前三十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
随后,我们完成了土地改革,取得了抗美援朝和保卫祖国边疆斗争的胜利,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教、科、文、卫、体等事业不断发展;国防和外交工作取得一系列成就……然而,往往伟大的事业总伴随着曲折——由于我们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探索中发生了严重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三年困难,而错误尚未纠正时,“文化大革命”又接踵而至。
这两次大的曲折,让国民经济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后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结束了十年浩劫,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邓小平同志早已对前三十年作出了准确的评价:“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
我们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
”1985年他又指出:“从建国到一九七八年三十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拨乱反正,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07年249530亿元;从世界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后30年对比及评价
![改革开放前后30年对比及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8c12f3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4.png)
改革开放前后30年对比及评价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1949年中国成立,经济被国家集中掌握,实行
计划经济和封闭政策,国家控制企业、商品和价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后: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新时代,推行市场经济
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国家经济逐渐放开,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商品价格逐步由市场决定。
与此同时,外资进入、技术转移和人员流动也加快了国际交流,为中国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评价:
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
模式和路径。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启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新时代,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人均收入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历史性的提升。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之间分化仍然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等问题也随之产生。
同时,自由市场的经济动力和竞争机制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和人们对社会责任的忽视和社会道德风气的下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总之,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家经济体系,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十个文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十个文件](https://img.taocdn.com/s3/m/9967453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a.png)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十个“一号文件”✓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1978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一角。
发轫于农村的改革,迅速以不可阻挡的磅礴之势推向全国。
30年间,神州大地的广袤乡村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9亿农民迈进了富裕文明的新时代。
时间:1982年1月1日重要意义: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度✓1983年: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1983年的一号文件就解放多了,很明确提出联产承包不仅在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可以搞,别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并不是不可以搞,同时强调,联产承包不一定都包到户,有的愿意包到组,有的愿意实行专业承包都是可以的,可以百花齐放。
到了1984年,第三个一号文件那就非常明确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在中国的最先实践。
时间:1983年1月重要意义:全面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年“一号文件”,中央开始规范家庭承包的政策,明确提出承包到户的家庭承包期可以延长到15年。
1985年“一号文件”开始研究概括总结农村改革的重要经验。
农村改革最基本的内容是确立家庭承包,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国家对生产对经营者应当进行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等,这些基本经验其实到1984年在农村已经基本形成。
所以1985年“一号文件”把基本的经验做了肯定,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农村改革已经建立起来的基本的政策框架或者体制框架。
时间:1984年1月1日重要意义: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5年国家将粮食和棉花的统购改为合同订购,放开了猪、牛、羊、水果、水产品及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复习课件
![上海市曹杨中学高考历史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6c86300b4e767f5acfce4d.png)
• 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纠 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要求实现 四个现代化。②当时领导者却提出 了“两个凡是”。③“两个凡是” 成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要推 倒“两个凡是”,需要进行思想的 启蒙。
• ①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②当时 西方敌对势力大肆宣扬 “共产主义大溃败”。③国内一些 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主张放 弃四项基本原则,走“西化”的道 路。④党内外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 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甚至出现 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 1.精神文明相对落后,社会主义道德 建设亟需加强。 • 2.资源开发步伐加快,生态保护相对 缺失,环境恶化严重。 • 4.国民分配不公明显,差别过大。 • 5.农业基础地位有所削弱,国企改革 进程暴露了一些问题,社会影响强烈。
• 1.后30年是对前30年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而不是否定;(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 离不开前30年打下的坚实基础;改革开 放吸取了前30年的经验教训,人们的思 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 2.对前后三十年应辩证看待一分为二, 不能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 • 3.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整体,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体呈现阶梯式 或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趋势。
形势与政策之政治体制改革
![形势与政策之政治体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e0317722844769eae109ed14.png)
形势与政策之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
将政治体制改革成功与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前置条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在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来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二是无论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均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稳步推进”的方式来进行,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
这样做,就中国国情而言无疑是正确、有利的,但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已对经济发展和党的执政地位造成不利影响,当然不能急于求成,但需要有更大力度的举措。
5月27日,国务院同意并转发了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与不利影响相互碰撞,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攻坚和突破。
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必须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认真把握和坚决落实以下四个改革着力点,即做到四个“更加注重”:一、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
二、更加注重激发市场经济主体活力。
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更加注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温家宝总理近期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关系。
在中央领导人近来频繁触及深层次改革话题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希望十七届五中全会就政治体制改革作出部署,由此协调未来五年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充满期待,可以说是再自然不过了。
请论述为什么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
![请论述为什么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https://img.taocdn.com/s3/m/b63cde1779563c1ec5da71a1.png)
请论述为什么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
答:
前后两个三十年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很多人在认识上还很模糊,常常对立的去看待这两个时期,这些看法往往是很片面的。
对于这个问题,习总书记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两者是不能相互否定的。
第一,后三十年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并推进改革开放政策,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如果没有前三十年间的新中国建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条件,改革开放是很难进行的,也就更不要谈取得这么多成就。
第二,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思想指导、政策方针、实际工作上都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对立的。
很多前三十年没有条件去落实的正确主张,改革开放后都得到了真正贯彻。
不同的时代,经济条件、社会制度都不同,所以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去要求前三十年。
第三,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后的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和发展。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2dd9e86fb90d6c85ed3ac622.png)
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对比如今的世界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个国家都在发展着经济。
而我们国家一跃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的逐渐富强已经被世界人民所看见,当然有着如此的成就与我们的改革开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已有68个年头。
我们经历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在徘徊中前进的2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34年”。
可以说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
前30年,新中国在经历长期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期间,先是经历了三年的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然后是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后又遭受前苏联逼债和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前30年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于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失误。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贬低甚至否定前30年所取得的重大成绩。
既要反思这一时期的失误,更要充分肯定这一时期的历史功绩。
第一,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致力于国家全面建设,追求经济发展富强;第二,我党领导各族人民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还是在上层建筑方面,中国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第三,我们在新中国成立时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等,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逐步建立起了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议,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一个新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论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状况
![论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a772d6c25f0e7cd18525363d.png)
论改革开放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本状况1956至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成就,但也遭受到了挫折。
但在民主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工作也为后来改革开放以及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积极探索;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1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是我们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手抓政权建设,坚定不移地恢复国民经济以及迅速发展生产力;一手抓执政党建设,不断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适当对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党的领导方面,确立了党的领导的全新观念,即党的领导是思想上、政治上和方针政策上的领导。
在党群关系上,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才能顺利完成,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够巩固。
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坚持不懈地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对共产党员尤其是中高级党员干部严格要求,对涉及腐败事实的党员干部,无论职务有多高、贡献有多大,坚决予以打击。
同时,提高党员标准,把党员随时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在党的领导制度上,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坚决反对个人崇拜,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制度。
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1957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曲折发展时期。
在这二十余年中,党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偏离了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尤其是十年文革,党和国家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和损失,民主政治建设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左”倾错误思想在党内一度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党内的健康力量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正是由于这股力量的存在和不断发展壮大,才使得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没有像苏联那样发生变异,也为后来改革开放三十年民主政治的巨大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进一步巩固人民政权(建国初期)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
抗美援朝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和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镇反运动的胜利基本肃清了残留在大陆上的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破坏活动和反革命复辟阴谋,安定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援了抗美援朝、土改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中共八大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共识。
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
但是,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三、三面红旗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1)开展大跃进的舆论准备。
(总路线)(2)提出“超英赶美”的奋斗目标。
(3)农业战线连续放出亩产万斤粮的“卫星”。
(4)全面进入苦战阶段。
(5)全民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
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连续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
最初目的是为了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但由7月14日彭德怀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引发,会议形势急转直下,毛泽东认为彭德怀、黄克诚等人组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肯定了“击退右倾机会主义进攻,已经成为党的当前的主要战斗任务”。
四、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是指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运动的内容,一开始在农村中是“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和清财物”,后期在城乡中表现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和清经济”。
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亲自挂帅,数百万干部下乡下厂,开展革命;在城市中是“反贪污行贿,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
广大工人和农民参与其中,积极响应。
四清运动是介于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之间的一场政治运动,其起因与大跃进时期基层干部的恶劣行为有关。
在这场运动中,大批农村基层干部受到冲击,同时也让饱受疾苦的农民出了怨气。
四清运动中重新划分成份的做法,在扩大打击面的同时,也消除了一些潜在的反对力量。
四清运动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农村干部,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农村的控制,其潜在的作用是平息农民对大跃进和困难时期的不满。
四清运动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得越来越严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的这种严重估计,有力地引导了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而很多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向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报送的关于阶级斗争形势越来
越严重的材料和典型经验,反过来又促进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使他们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更加严重。
五、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