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学实录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30《诗四首》教学实录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实录一、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非常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南山”指的是庐山,不是终南山,这是陶渊明隐居的地方。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兴”是起床的意思。

“荷”是扛着的意思。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地干活,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劳作很辛苦,但诗人并不抱怨,这一点我们从“带月荷锄归”这一幅美景中可以感受到。

(明确: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傍晚的露水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只要这种生活不违背我的意愿。

这里诗人的“愿”究竟是什么?(明确: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田园生活的意愿。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二、《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一首边塞诗,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交待诗作缘由及写作的地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干国祥版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干国祥版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干国祥师: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吗生:预习过了师:那估计我这堂课就不用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刚才旁听了另外一个班级的一堂课(相同的课文),那个班级的学生是否比你们更强一些生:没有!师:那你们肯定比他们更强一些是吧生:对!师:他们是上得精彩极了!这个精彩主要体现在老师一讲他就懂了,而且能够深刻的领悟。

既然你们不比他们差,那这堂课就不用上了。

(上课铃响)我刚看过大家的课文,发现大家学过两篇古文。

我现在请女生背《陋室铭》。

(生一时沉默,而后齐背,语气平淡)师:会背,但是失去了诗歌的诗意。

现在请男同学打开书读《爱莲说》。

(男生齐读)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散文和今天要学的这首古诗的关系生:今天学的这首诗和《复莲说》都是讲植物。

(生笑)师:大家为什么笑谁还要说说生:今天学的和这两篇散文的关系是:它们都是以景生情,以物托志。

师:他们都是借描写外界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内心,一切景语,其实都是抒发人的内心,一切景语……生(齐声):皆情语。

师:你们能看出了他们写作方法上相似,很好。

这种串联的能力就表现出了你们的思维水平。

我告诉大家,陶渊明是这两篇文章作者的祖宗,他们都是追慕陶渊明才写出了《陋室铭》和《爱莲说》,他们是陶渊明的学生。

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隐逸者。

而他后面很多学者受其影响,写出了很多风格和他相近的诗文,譬如说《爱莲说》,更别说《陋室铭》。

但是,在《爱莲说》中,作者好像提出了一点点批评,他说得是什么作者推崇的是谁生:莲。

师:莲是什么生:花之君子者也。

师:君子是怎样的生:品德高尚的人。

师:用书中的话来说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作者因此说陶渊明是花中的隐逸者,我认为这是他没有读懂陶渊明。

陶渊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通过学习一首诗来认识他。

今天要学的是《归园田居》,这个题目有两种读法,你觉得有哪两种(生读标题,但无明显差别)师:两种读法的差别在哪里生:一种是“园田”,表示他在乡村里生活的那种……师:“园田”连在一起,还有一种呢生:归园——田居,到大自然里生活。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让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设:假如你是一个千万富翁,叱咤商界多年,有一天,你累了,你关掉手机和电脑,离开办公室,带着至亲去“隐居”,请问此时你最大的追求是什么?你如何设计自己的隐居生活?生:我会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放松身心,享受清净。

生:如果我是那个千万富翁,我要到郊外买个农庄,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再也不想回到尔虞我诈的商场了。

生:我想去一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把烦恼统统抛到脑后。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打算,那么你知道吗,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沿袭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进入官场,在己经官场黑暗以后,他选择了归隐田园,种豆、除草……他就是——全体:陶渊明。

师: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已经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他的诗《归田园居》其三,更进一步认识这位诗人,并从中获取一些关于怎样读诗和怎样做人的启示。

二、初读诗歌师:《归田园居》组诗写于诗人辞官后的第二年,共5首,课本选了其三。

因为其一对其三是很好的注释,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两首诗,当然其三是重点当中的重点,要求当堂能背诵和默写。

余下三首请同学们课后再去阅读和赏析。

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欣赏他的朗读,一边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大家推荐哪位同学来读呢?生:×××。

师:好!我们请×××来朗读,其余同学拿起笔,洗耳恭听!学生范读。

师:非常不错!朗读水准让老师为你折服,看来同学们的选择是错不了的,现在我请其他同学来读一读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别输给×××哦!请说出你找到的相关诗句。

生: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生: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还有补充吗?生:“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这首诗,形成积累。

2.赏析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已经有所了解。

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如下学情分析:第一,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所以,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意境的感知等知识能力需要再强化。

第二,学生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对陶渊明以及他的仕与隐、归隐情怀已经有了比较多比较深的了解。

但是,对本诗的名句赏析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要多加引导第三: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因此,有必要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并会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3重点难点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时难点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板题:归园田居)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渡语:如何实现目标呢?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古诗,扫除生字词)(一)讲述:请同学大声朗读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全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

下面大家看课件,听录音,标出易错字和断句。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汪凤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年(卷),期】2013(000)007
【摘要】师:今天,能和诗城马鞍山的同学一起进行一次诗歌的心灵之旅,非常高兴!现在,开始上课,同学们好!生(众):老师好!师:梁昭明太子萧统曾经这样评价过一位他非常崇拜的诗人:“文章不群,独超众类。

”他说这个人文章写得特别好,卓尔不群。

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停顿)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三)》。

【总页数】4页(P113-116)
【作者】汪凤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庐阳中学 23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古诗词教学的"听写猜读法"探索——以《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为例 [J], 吴丹青
2.古诗词教学的“听写猜读法”探索——以《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为例 [J], 吴丹青;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r——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学思考与分析 [J], 匡介惠
4.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的可行性分析——以《归园田居·其三》为例 [J], 莫亚容
5.图像与文本的互表关系
——论石涛《带月荷锄归》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J], 关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表现了作者淡雅的心境,对恬淡自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喜爱,同时也有力但不做作的体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教学目标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二、鉴赏步骤(一)知人论世(3分钟)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

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

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

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

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案标题: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学生将了解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表达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准备: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三)》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的作文纸和文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或黑板展示归园田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了解和想法。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分发《归园田居(其三)》的课文材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

2. 请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例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步骤三:创作活动(20分钟)1. 提供一些关于归园田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你认为归园田居生活的优点是什么?你想象中的理想归园田居是什么样子的?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进行写作活动。

可以让学生选择写一篇小短文、一首诗歌或者制作一幅画,表达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步骤四: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选择朗读、展示画作等形式。

2. 学生之间进行作品分享和互动,可以提出问题、给予肯定和建议。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归园田居生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的记录。

教学实录中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篇1: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课前小探究:这是我在郴州市第五中学教授的一堂古诗词课:《归园田居》,为拉近这个班级学生与教者的距离,故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给学生讲故事的互动环节: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小故事,少林寺澄观法师42年学得“一指禅”的最高境界与普通人15天左右学得西洋手qiang的技能,作“功夫范式”与“子弹范式”的对比,引导学生改变僵化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老师提出学习本堂课的三点建议:1、带着“初心”学习。

将参考书收进抽屉,相信自己的头脑比任何一本参考书都更具智慧与灵气。

2、带上快乐主动学习。

自己不是简单的课堂承载体,不是待装的瓶,而是用自己的智慧点燃的火。

3、带上疑问学习。

学贵有疑,对老师的观点质疑、向同学的观点质疑。

学生纷纷点头赞同,老师询问学生是否开始上课,学生在期待中开始了今天的课堂:一、导入老师(板书课题)后,面带微笑发问:有同学能向大家解读一下标题吗?随机点到一女生,腼腆地说:是关于陶渊明回到田园耕作的生活。

(该生把“生活”读成了“senghuo”)。

老师重复“senghuo”,女生和其他同学开心地一笑。

老师继续:那好,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陶渊明的生活故事。

学生点头开怀。

二、初读诗歌,疏理大意出示幻灯:老师:老师先朗读诗歌,请同学们跟着一起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陶渊明,向同学介绍你的生活,请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诗歌的大意。

生:很准确、流畅地进行了疏理。

老师:同学们,诗歌的朗读中,可以根据语意划分节奏。

请大家根据刚才老师的朗读,读准字音;请根据同学的疏通,读准节奏。

生:全班同学一起初读诗歌。

三、再读诗歌,会意入境。

老师:刚才这位可爱的女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中生活作了准确介绍,这样的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你用一个词语同老师说说。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

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

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

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

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

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

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

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

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1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

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

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

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

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

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

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

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2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

属于必读课。

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

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归园田居其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其三》诗歌的作者及其背景;2. 探究《归园田居其三》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意表达技巧;4.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探究《归园田居其三》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意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田园诗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Step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归园田居其三》的作者陶渊明和其背景。

让学生了解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田园诗人,他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

Step 3: 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田园景色。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意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Step 4: 诗意表达技巧分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园田居其三》中所运用的一些诗意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巧对于传达田园乐园的美好意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Step 5: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田园乐园的理解和向往,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现实生活更加美好。

Step 6: 学生展示与总结(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和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归园田居其三》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进行解读和赏析,扩大对田园诗的了解;2. 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田园诗,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2. 书面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于《归园田居其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田园诗的内涵,引导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理解“愿”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感受作者热爱田园,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领悟作者坚守高尚节操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理解“愿”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感受作者热爱田园,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领悟作者坚守高尚节操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愿”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1、1600多年前,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一位这样的诗人:他性情高远,思想深刻,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他是“踏落英缤纷,寻梦中桃源”的雅人;他是“穿官场围墙,识斗米昏浊”的强光!(出示图片)他是谁呢?对!他,就是那个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

(齐读作者介绍)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3、写作背景:陶渊明辞别官场归隐园田后,写下了五首著名的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新词、“迎新我”的颂歌。

这组诗歌就是—解题1、请你来读一读这个题目。

你为什么这样读?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题目的意思。

(归就是回归的意思,他要从哪里回归到哪里去?从写作背景中你能否找出答案?——(生接)从官场回归园田,居,隐居度日。

——他要告别官场,回归园田,隐居度日。

)3、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题目。

(归/园田居)4、作者归园田后,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三、挑战一、初读课文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停顿2、大家有没有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这首诗,韵律优美,押了韵。

请你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押了什么韵。

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字的读音(依次板书拼音)他们每个拼音都有相同的韵母i,所以这首诗押的是i韵。

所有押韵的字都在句末,称之为韵脚。

一般情况律诗要求偶句押韵,奇数句可押可不押。

因此2、4、6、8、句末尾押了韵的字“稀、归、衣、违”就是这首诗的韵脚。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初步了解古诗的艺术特色。

2.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3.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课前预习: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教学过程:一、作家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可能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了,那是他41岁时,辞别官场后,便归隐田园,再不复出。

而陶渊明的突出作品,也正是集中的出现在他归隐后。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等描写了田园生活诗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二、整体感知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部分字词注释:①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②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③道狭:道窄.④沾:沾湿.⑤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五、详细品读诗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1【设计指导思想】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悟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

假如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

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意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意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1、把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拟、探究【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风光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公平,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布满人情暖和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抱负国,但是,这美妙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憧憬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今日,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憧憬的居处究竟是怎么样的。

引出今日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知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今,他完毕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教学方法: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编辑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屏幕出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3、深层探究:陶渊明的这首诗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如果你是少儿图书的美术编辑,为了吸引孩子,也为了帮孩子更好的理解这首诗,你最希望为这首诗配上哪幅画面?为什么?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人物描写(动作、心理描写);5、推荐交流: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者全班交流[屏幕出示] 1、陶渊明月夜归耕图2、教师习作: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3、学生点评六、配乐诵读,积累升华为了让这本书更畅销,出版社还打算给她配上音像资料——光蝶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深刻地感悟到作者的志趣情怀,此时的我们不仅能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还能读出情感和韵味来,老师相信你们!来吧,我们一齐背诵——[屏幕出示]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七、盘点收获,课堂总结回顾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我们如何去鉴赏一首古诗呢?学生畅所欲言[屏幕出示] 读懂诗意——呈现画面——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大家齐心协力,胜利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文字、美图、录音的编辑工作,我想这也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诗情画意中感知我们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八、活学活用,课外拓展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我们今天所学的是他的第三首课后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一个“镜头”,改成一篇小散文“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板书设计:劳动平淡愿决别官场,回归田园美好情趣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赏鉴《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 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 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感情.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眼前堆案盈几的文牍案卷不见了, 代之以心爱的"清琴""异书".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与山巨源绝交书》)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 诗人在这里,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地用了"尘杂"这个字眼.他告诉我们,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儿"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新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相映,而以一"返"字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是的,官场消蚀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节",而今天,苦尽甘来,诗人终于得到了欣慰的补偿."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我看这两句都应该倒过来理解:"为了罕见人事,我才来到野外,为着免于酬酢,我才住进了僻巷".须知,这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主观的选择啊.诗人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处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对酒绝尘想".层层防范,躲避尘世唯恐不远,屏绝交游唯恐不及,屏弃俗虑唯恐不尽.诗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不,诗人仿佛要有意消除人们这种错觉,而为我们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他虽无"三径"之设,却自有同道频繁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们共有一个心爱的话题.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鄂教版七下《归园田居(其三)》课堂教学实录2篇

鄂教版七下《归园田居(其三)》课堂教学实录2篇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我们刚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谁来谈一下对陶渊明的理解?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大家补充。

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

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

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

师:是啊,人总是在选择中放弃,在选择中忍受的。

现在大家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诗歌,弄懂基本的读音和字义好吗?生默读,交流词义。

3分钟后。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I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然后我让同学带表情和动作地朗读。

生读。

2分钟后生3:老师,我来读。

“种豆南山下”(平缓)“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劳累无奈状,劳累,语气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做无奈状,语气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甩头做无畏状)生鼓掌师:谁来点评生3的表现生5: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意思,有尴尬,有无奈。

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准确。

师:哪里?生5:最后一句应该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

师:你来。

生5:读(语气坚定)师: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辛苦?生6:辞官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是草比苗旺,尴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劳动,辛苦。

生7:还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很狼狈。

师:还有补充吗?(过了一会,没有)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

生:慢慢品读生8:老师我读出了。

师:讲。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个转折,“但使愿无违”是第二个转折。

生9:不是,这其实是一个转折,就是这些小的沾湿累的东西都不必在乎,只要自己的意愿没有违背。

生2:我同意生9的说法。

还有一个转折应该是在开头两句,在草比苗胜的现实情况下,陶渊明没有放弃而是早早起床,很晚才归来。

生10(着急举手):老师我明白了,“一种执着”就是战胜荒芜的执着,面对困难不退缩,而是用努力战胜它。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

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4.明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村居生活田园美景本性复苏心旷神怡4.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0课《诗四首》中的第一首。

主要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

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二、学情分析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生活阅历的增强,七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再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生活中往往是知易行难。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和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实现“知行”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及其解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熟读成诵。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人不与污浊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内容,感悟情操。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感悟情操。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六、教学过程(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幻灯片,有关牛群和居里夫人的事例。

【学生活动】思考:牛群和居里夫人分别选择了什么?结果有何不同?【教师活动】选择合适的,就是理智,放弃不合适的,那是一种成熟。

只有学会选择,人生才有主题。

只有学会选择,人生才能冲破重重的篱笆,只有学会选择,人生才能从一个精彩走向另一个精彩。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他是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他啊,叫做陶渊明。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作者简介【教师活动】在陶渊明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上学期学习过的《桃花源记》,大家还有印象吗?(出示幻灯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生1: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与世隔绝的地方。

生2:是一个人人平等,百姓丰衣足食,热情淳朴的地方。

生3:是一个景色优美,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生:因为当时社会黑暗,动荡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渊明以这个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锄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休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生2:南山脚下有块豆地,杂草丛生,豆苗稀疏,还有几棵营养不良,毫无生机。

没有办法谁让我不善种田呢?尽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归,不辞劳苦。

劳动归来的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

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

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

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

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掌声)生1:“带月荷锄归”,诗人是带月而归,而不是月照而还,一个“带”突出了人物的主体性,“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周围景物地喜爱和劳动后的愉悦心情。

有此警句,全句生辉!(掌声)生2:对这句诗我的感受是:天上一个皎洁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闲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把心爱的锄头,轻松走在一条回家的路上,这句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意境。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大概如此吧。

师:陶渊明有你们二位知音,定当含笑九泉。

生3:“道狭草木长”中,草势旺盛,蔓延到路上,盖住了路面,所以“狭”正面写路窄,侧面写草长。

生4:“狭”还有“长”的意思,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乡间小路,斗折蛇行。

在月光地映衬下,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也许在诗人的眼里,与其说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如说走在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

师:你们二位见解独到,让人耳目一新。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教学实录

《归园田居(其三)》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其三)。

我们刚学习过他的《》,谁来谈一下对陶渊
明的理解?
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大家补充。

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

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

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

师:是啊,人总是在选择中放弃,在选择中忍受的。

现在大家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诗歌,弄懂基本的读音和字义好吗?
生默读,交流词义。

3分钟后。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I
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然后我让同学带表情和动作地朗读。

生读。

2分钟后
生3:老师,我来读。

“种豆南山下”(平缓)“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劳累无奈状,劳累,语气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做无奈状,语气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甩头做无畏状) 生鼓掌
师:谁来点评生3的表现
生5: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意思,有尴尬,有无奈。

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准确。

师:哪里?
生5:最后一句应该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

师:你来。

生5:读(语气坚定)
师: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辛苦?
生6:辞官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是草比苗旺,尴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劳动,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1【设计指导思想】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

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

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

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

(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思考、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从何而归?“尘网”、“樊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

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

(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

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动景。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静景。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鸡鸣桑树颠。

”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是从视觉角度写。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

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

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

那么,归去如何呢?■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归前------无奈、后悔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清高高雅正气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纯真恬淡超逸五、艺术手法贯穿始终1、情景交融。

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

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描”。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

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

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

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

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

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

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七、作业布置背诵全文完成《名师一号》练习八、板书设计从何而归为何而归情景交融白描归比喻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对比【教学反思】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

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

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

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

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

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

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

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2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