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施肥原理
施肥基本原理
最小养 分律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 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 分。
报酬递 减律
在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作 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一定限 度后,增加施肥量,反而还会造成作物减产。
生长
缺乏
适宜
中毒
养分供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因子综 合作用
律
作物产量是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 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 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因子的制约。
合理施肥技术
—— 施肥基本知识
春风化雨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促进和改善土壤-植物-动物系统 中营养元素的平衡、交换与循环
促进作物生长, 保证农业增产增 收,提高农户收 益
改善农副产品品
施肥的重要作用 质,保护人体健
康
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能够永续使 用,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 16 种。它们是碳、氢、氧、
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 锌、B Fe
Cu
Zn
Ni
H
Mg
Ca
K
P
O
二、施肥的主要基本原理
养分归 还学说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 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 须向土壤施加养分。
※ 合理施肥的指标和要诀
高产指标
优质指标
5项指标
高效指标
环保指标
培肥指标
合理施肥原理
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施肥措施。 简化施肥技术 广应用。 推广、示范与试验相结合 加强技术培训 为使农民实施方便,最好把配方施肥技术要点制成“配方施肥建议卡”,便于推
土壤肥料
单元小结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种类 植物必需营养 元素 标准 功能
C、H、O、N、P、S、K、Ca、Mg、Fe、Mn、Zn、Cu 、Mo、B、Cl
土壤温度、光照、土壤通气性、土壤酸碱性、养分浓度、植物吸收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2.植物的根外营养 根外营养的特点: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①直接供给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 ②吸收速率快,能及时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③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 ④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 提高根外营养施用效果: ①溶液的组成; ②溶液的浓度及反应; ③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 ④植物叶片的类型; ⑤养分在叶内的移动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根毛区
根系是植物
吸收养分和水分的重要器官。一般说来, 根毛区是根尖吸收养分最活跃的区域。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形态 植物根系
可吸收离子态和分子态的养分,一般以 离子态养分为主,其次为分子态养分。 养分向根系迁移的途径 即截获、扩散和质流。 其方式有三种,
土壤 扩散 质流
根
截获
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单元五 合理施肥原理
3.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 构成植物体的结构物质、贮藏物质和生活物质 在植物新陈代谢中起催化作用 对植物具有特殊的功能 4.必需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关系。 协同关系 拮抗关系
土壤肥料
5.1 植物营养特性
5.1.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植物的根部营养 植物根系吸收养分的部位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地选择施肥方式和施肥量,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以及合理施用有机肥料。
首先,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需求。
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是根据其生长阶段和品种特性而定的。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有所差异,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调整。
另外,土壤养分的供给情况也需要了解,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养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
通过了解土壤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可以提高施肥效果。
其次,合理选择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肥料种类主要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
有机肥是指来源于动植物的有机物质,如粪肥、秸秆等,其特点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
无机肥是指化学合成的肥料,如氮磷钾肥料等,其特点是营养成分含量高,作用迅速,可以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在选择施肥方法时,要综合考虑土壤性质、作物特性和施肥需要等因素。
常见的施肥方法有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
基肥是在作物种植前进行的施肥,用于提供作物在整个生长期所需的基本养分。
追肥是在作物生长期间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的施肥,以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
叶面喷施是将肥料溶液喷洒在作物的叶面上,通过叶片吸收,可以快速增加作物的养分供应。
第三,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调整施肥量和时机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土壤养分状况的评价可以通过土壤测试和植物营养诊断等方法来进行。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生长状况,可以合理地调整施肥量和时机。
当土壤养分不足时,可以增加施肥量和频次,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当土壤养分过多时,应适当减少施肥量,以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最后,合理施用有机肥料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有机肥料是一种天然肥料,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
植物增产的措施及其原理
植物增产的措施及其原理植物增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采取了各种措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植物增产措施及其原理。
一、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植物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等。
通过施肥可以补充土壤中缺少的营养元素,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
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
二、优质种子选育优质种子是高产农作物的重要保证。
通过选育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优质种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选育优质种子需要进行长期的品种改良和筛选,通过遗传学原理和育种技术,不断提高种子的品质和产量。
三、科学灌溉科学灌溉是植物增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植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保持土壤湿度,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从而增加植物的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限制植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减少作物损失,提高产量。
病虫害防治包括病虫害监测、合理使用农药、增加抗病虫害品种等。
五、适时采收适时采收是保证植物产量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采收时间可以保证农作物充分成熟,提高产量和品质。
过早采收会导致产量损失,过晚采收会影响品质。
六、改良种植技术改良种植技术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改良种植方式、调整密度、改善栽培条件等,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产量。
植物增产的措施包括合理施肥、优质种子选育、科学灌溉、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和改良种植技术等。
这些措施可以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
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和技术手段,人们可以不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科学施肥的作用及其基本原理
玉米
6
水稻
6
小麦
6
花生
2
棉花(皮棉)1
油菜籽
3
香蕉
40
120 50 120 40 25 100 50 160 20 10 170 75 175 30 30 170 30 110 20 15 120 45 90 40 20 165 70 220 30 65 250 60 1000 140 15
(PPI/PPIC,1993)
原理一 植物矿质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 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植 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 所含的有机质,而是这些有机质 分解后所形成的矿物质。
矿质营养学说的功过
✓基本上是正确的,驳斥了过去占统治地
位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确立,建立了植物营养学
作用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作用五:保护环境
配方
习惯
配方+植物篱
Farmer’s BF
配方施肥对土壤流失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小麦+玉米/年)
农民习惯施肥
配方施肥
径流 mm 土壤流失 t/ha
产量 kg/ha
163 19 5116
12 0.9 5627
科学施肥=少打农药+其他
K与蚂蚁
K与叶斑病
Photo by Lu Jianwei
➢施肥技术包括确定施肥量与养分配比,选 择适宜的施肥时期、施肥方法、施肥位置; 采用适当的机具等。
科学施肥基本原理图示
1. 目标产量 和目标养分 需求量
•确定施肥总量 •进行分期调控
2. 土壤和环境 养分资源的充 分利用
3. 施肥补充 土壤和环境 养分供应不 足部分
二、科学施肥技术的作用
施肥原理
施肥原理之一——矿质营养学说1840年,德国学者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在伦敦英国有机化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著名论文,提出了矿质营养学说,并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
他指出,腐殖质是在地球上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的,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之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这就是矿质营养学说的主要论点。
施肥原理之二——养分归还学说1840年,李比希在提出矿质营养学说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的核心内容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养分,使土壤养分逐渐减少;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带走之矿质养分和氮素以施肥的方式归还给土壤;否则将导致土壤贫瘠。
养分来源在植物的16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氧源于空气和水,其余13种元素则依赖于土壤供给。
人类从事植物生产,在从土地上移出植物产品的同时,也移出了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
土壤中各种养分元素的含量是有限的,如果只是移出而不予以归还,土壤中的养分势必将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地力衰减,植物产量下降。
因此,为了保持地力,稳定植物产量,就必须将随植物产品移出的养分以肥料的形式归还给土壤,使土壤的养分亏损和返还之间保持平衡。
如欲提高地力,增加植物产量,则需加大施肥量,使养分输入大于移出。
养分归还学说框定了土壤养分移出需要归还的大原则,但并不需要同时归还全部移出养分。
原因是各种营养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不同,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亦差别很大。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采取的养分归还策略不是全部归还,而是有重点地部分归还。
养分移出养分归还施肥原理之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一般植物鲜体含有65%~95%的水分和5%~35%的干物质。
干物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灰分元素组成,它们在植物体内依次约占干重的45%、42%、6.5%、1.5%和5.0%。
在5.0%的灰分中含有几十种元素,但其中只有一部分是植物所必需的。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合理施肥是指在农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其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达到高产、高效、高质的目的。
下面将从土壤肥力、作物需求和施肥原则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首先,土壤肥力是合理施肥的基础。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供给能力。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力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施肥品种和用量。
一般来说,肥力较高的土壤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量,而肥力较低的土壤则需要增加肥料的施用量。
此外,土壤肥力还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在施肥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的影响,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其次,作物需求是合理施肥的依据。
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合理地施用肥料。
一般来说,作物在生长初期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量较大,而在生长后期对养分的需求量逐渐减小。
因此,在施肥时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合理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最后,施肥原则是合理施肥的保障。
施肥原则是指在施肥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施肥、适时施肥、分季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等。
科学施肥是指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
适时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及时施用肥料,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
分季施肥是指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分别施用不同的肥料,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施用有机肥是指在施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学合理地选择施肥品种和用量,遵循施肥原则,以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合理施肥的目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施肥原理技术复习解析
0绪论一、名词解释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实现高产、稳产、低成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做到因土施磷、看地定量;根据各类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掌握关键、适期施氮;深施肥料、保肥增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2。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营养物质的富集过程及其所产生的后果,它是一种自然过程。
二、简答论述题1、论述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施肥与不合理施肥分别会产生哪些效应?合理施肥产生的良好效应:①施肥的增产效应;②施肥能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③施肥能改善农产品品质;④施肥能增强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⑤施肥能有效地减轻农业灾害。
不合理施肥引起的不良效应: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及由此带来的养分巨大挥发损失、流失,有害元素在土壤的积累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水污染;同时引起大气污染,还可以导致农产品污染以及减产,这些都将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2、施肥科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有哪些?施肥科学研究内容:①作物营养与施肥理论研究;②施肥效应研究;③施肥技术研究。
施肥科学的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②统计研究;③试验研究;④化学分析研究。
第一章施肥的基本原理一、简答论述题1、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米氏学说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的内涵分别是什么?对指导施肥有何意义?在生产上如何运用?分归还学说:李比希英国【内涵: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养分,随着收获次数的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会越来越少2、若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失去的养分不仅土壤肥力逐渐下降而且产量会越来越低3、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产量应该向土壤施入肥料【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施肥的基本原理,是保持土壤固有水平的基础,大大提高了肥力【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促进化肥工业最小养分律: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有效植物生长因素,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着这个因素的增减相对地变化,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继续增加其他营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产量.【基本内容:1、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制约着作物产量的提高2、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3、只有布施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正确选择肥料种类的基本原理,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生产上的应用:指导施肥种类促进化肥工业【延伸为:限制因子律、最适因子律报酬递减律与米氏学说:【报酬递减律:从一定面积土地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而报酬的速度却在逐渐递减【米氏学说:只增加某种养分单位量时,引起产量增加的数量是以该种养分供应充足时达到的最高产量与现在的产量之差成正比dy/dx=c(A-y)即为y=A(1-e^—cx).y:施一定量肥料所得产量A:施足量肥料所获得的最高产量或极限产量x:肥料用量e:自然对数c:常数/效应系数【实质内涵:1、总产量按一定渐减律增加并趋近于某一最高产量极限2、增施单位量养分的增产量随养分用量的增加按一定比例递减3、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单一因素都有最高产量,在条件改变时该因素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也变化【指导施肥的意义:1、反映了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作为一个经济法则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2、米氏方程首次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表达了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开创施肥有经验到定量的新纪元3、是有限的肥料发挥了最大的增产效益因子综合作用率:【基本内容:作物高产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空气温度光照养分水分品种以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产量常随这一因子克服而提高,只有各因子再最适状态产量才会提高.【综合因子分类:1、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子2、对农作物产量并非不可缺少但对产量影响很大的因子【内涵:1、作物丰产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2、利用因子间的交互效应提高肥效【对指导施肥的意义: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第二章施肥的基本原则一、名词1。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四、因子综合作用律 因子综合作用律指植物丰产是由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因子,如水分、 养分、光照、温度、空气、品种及耕作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充分发挥肥 料的增产作用,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如施肥与 灌溉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施肥的经济效益;选用耐肥的、新的植物品种可以显著 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等。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 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 应用上述施肥基本理论指导施肥实践时,必须注意到植物吸收养分是一个 主动地、有选择的吸收过程;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每一种营养元素在植物新 陈代谢上都各有其独特功能,彼此之间不能互相代替;作物的营养期与其生育期 基本上是吻合的,但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把握因子作用律是促进植物良好生长 发育,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益和改良培肥土壤的目的。
土壤有效养分
图3-1 最Βιβλιοθήκη 养分律水桶图解最小养分律基本要点: 1. 最小养分是指按植物对养分的需要量来讲,是土壤供给能力最低的那一种。 所以,决定植物产量的是土壤中某种对植物需要来说相对含量最少而非绝对含量 最少的养分。 2. 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最小养分元素增加 到能满足植物需要的数量时,这种养分就不再是最小养分了,而另一种营养元素 又会成为新的最小养分。 3. 如果不是最小养分的元素,数量增加再多,也不能进一步提高植物的产量, 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 总之,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一定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选择肥料 种类,缺什么养分,就施什么养分。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要, 而且由于养分能平衡供应,植物对养分利用也比较充分,从而达到增产、节肥和 提高施肥效果的目的。
二、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就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一种或几种必需营 养元素不足时,按植物需要量来说,最缺的那种养分,就是最小养分。而这种 最小养分往往影响植物生长和限制植物产量(见图3-1)。植物产量的提高常常取 决于这一最小养分数量的增加。而无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增加其他营 养成分也难以再提高植物的产量。这就告诉我们在施用肥料时,应该找出植物 所需各种养分之间适当比例关系,才能够经济、有效合理地使用肥料。
合理施肥同时浇水的原理
合理施肥同时浇水的原理合理施肥和浇水都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生产中,合理施肥同时浇水可以更好地满足农作物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合理施肥原理1.了解土壤性质在进行施肥之前,必须先了解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适合该土壤类型的肥料种类和用量。
2.根据不同作物需求施肥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进行施肥。
例如,在种植水稻时需要大量供应氮元素,而在种植豆类时则需要较多磷元素。
3.控制用量过度施肥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并且会增加成本。
因此,在进行施肥时必须控制用量,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植株状态来调整用量。
4.选择适当时间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因此在施肥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
例如,在水稻的灌浆期和抽穗期需要进行追肥,以满足其对氮元素的需求。
二、浇水原理1.了解土壤含水量在进行浇水之前,必须先了解土壤含水量。
如果土壤过于干燥,则需要多次浇水;如果土壤过于湿润,则需要减少浇水次数。
2.根据不同作物需求浇水不同作物对水分需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进行浇水。
例如,在种植玉米时需要大量供应水分,而在种植草莓时则需要控制用水量。
3.控制用量和频率过度浇水会导致土壤酸化和营养元素流失,并且会增加成本。
因此,在进行浇水时必须控制用量和频率,并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植株状态来调整用量和频率。
4.选择适当时间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环境条件不同,因此在浇水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时间。
例如,在高温干旱季节需要增加浇水次数,以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三、合理施肥同时浇水原理1.满足作物需求合理施肥同时浇水可以更好地满足作物对营养元素和水分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增加养分利用率在进行施肥时,如果没有及时浇水,则会导致肥料流失和固定,从而降低养分利用率。
因此,在进行施肥时必须及时浇水,以增加养分利用率。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
精准施肥的原理与方法1、什么是最小养分?什么是最小养分律?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是什么?最小养分:相对于作物生长的需要量而言,土壤中供应能力最差的那种元素称为最小养分。
最小养分律:即使土壤中其它养分非常充分或施用非最小养分的肥料,作物的产量仍然难以提高,只有补充最小养分才能提高产量,这个规律称为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意义:最小养分律是关系到正确选择肥料种类和科学施肥的规律,运用它指导施肥,就能不断地培肥地力,保持土壤养分比例的平衡,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肥料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几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作物推荐施肥技术可以分成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目标产量配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综合施肥模型(精准施肥模型)四种。
(1)地力分区(级)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提出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群众的经验,群众比较熟悉,容易接受和推广。
缺点:有地区局限性,依赖于经验较多,只适用于生产水平差异小,基础较差的地区。
基本是一种半定量化的方法。
(2)目标产量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目标产量配方法又包含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①养分平衡法:优点是概念清楚,容易掌握。
缺点是,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土壤养分处于动态平衡,因此,测定值是一个相对量,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供肥量”,通常要通过试验,取得“校正系数”加以调整,面校正系数。
②地力差减法:优点是,不需要进行土壤测试,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点。
但空白田产量不能预先获得,给推广带来了困难。
同时,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产量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无法代表若干营养元素的丰缺情况,只能以作物吸收量来计算需肥量。
当土壤肥力愈高,作物对土壤的依赖率愈大(即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时,需要由肥料供应的养分就越少,可能出现剥削地力的情况而有能及时察觉,必须引起注意。
(3)肥料效应函数方程法的优点与缺点。
肥料的使用原理及方法
• 在光照不足时,应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避免发生氨中毒。
• 过酸、过碱、吸湿性强、含有毒副成分的肥料均不宜作种肥。
• 氮肥以硫酸铵作种肥效果最好,磷肥以过磷酸钙作种肥为宜。 微量元素肥料中的硫酸锌、硫酸锰、钼酸铵等一般都可以作种 肥,但要严格控制用量;硼酸、硼砂均不宜作种肥。
• 主要的施用方法主要有拌种,浸种,沾秧根,穴施等。
• (三)追肥的施用技术
• 1、追肥的重要性
2、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特殊性
• 有一些作物除了需要的16种元素外,还需要其他 的有益元素,如:
• 硅是水稻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水稻需要 硅肥;钠对糖用甜菜及某些蔬菜的生长有良好的促 进作用;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所必需的;喜酸性 土壤的茶树体中含有较多的铝,土壤中活性铝低时
茶树生长不良。
• 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需求的比例也不同。如:块茎 块根类作物需要较多的钾;豆科植物对磷、钾的 需要量比一般作物多,同时也是喜钙作物;叶用 蔬菜、茶、桑等叶用作物需要较多的氮;棉、麻 等纤维作物则需要较多的氯;油菜、甜菜需要较 多的硼;而马铃薯、烟草、葡萄、柑橘等忌氯作 物则不应施含氯化肥。
• 3、降水
• 降水影响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是化肥溶解和有机 肥矿化的必要条件,土壤水分必须依靠水分通过扩散 和质流的方式向根表迁移并被作物吸收利用。
• 干旱地区和干旱季节,要采取保墒措施,加强根部对 养分的吸收。雨天和雨季则不宜多施肥料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合理施肥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充分了解土壤肥力状况、科学选择施肥品种、合理施肥量和时机、注意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等方面。
首先,了解土壤肥力状况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不同的土壤肥力状况决定了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也决定了施肥的品种和施肥量。
通过土壤测试,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土壤的肥力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避免盲目施肥导致养分的浪费和土壤污染。
其次,科学选择施肥品种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施肥品种。
比如,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主要养分,但不同作物对这些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是不同的,需要根据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施肥品种。
再次,合理施肥量和时机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施肥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因此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量来科学确定施肥量。
同时,施肥的时机也非常重要,需要结合作物的生长发育期和气候条件来确定施肥的时机,避免施肥浪费和养分流失。
最后,注意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也是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之一。
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土壤需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比如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
同时,施肥技术也需要注意,避免施肥不均匀导致作物生长不良或者养分流失。
综上所述,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充分了解土壤肥力状况、科学选择施肥品种、合理施肥量和时机、注意施肥方法和施肥技术等方面。
只有在充分了解土壤和作物的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施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增产的措施及其原理
植物增产的措施及其原理植物增产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植物增产措施及其原理:1.合理施肥:适量施肥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合理施用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能够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叶面积和光合产物的转运,从而增加产量。
2.优质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制约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
例如使用生物防治、合理选用农药、做好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等,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合理密植与疏穗: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疏穗是指在适当时期剪除一些农作物的不健壮或不受控制的花穗,保留主蔓、主杆茎,能够提高养分的分配,促进农作物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4.适宜的灌溉与排水: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适宜的灌溉能够提供充足的水分,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和生物量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同时,适时排水能够排除土壤中的积水,减少植物因根系缺氧导致的产量降低。
5.科学调控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合理调控光照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积累。
例如利用温室大棚、遮阳网等措施,可以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增加植物的光合效率,提高产量。
6.合理的耕作措施:包括适时翻耕、松土、整地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透气性,增加土壤肥力,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增加产量。
7.科学调控生长环境:如合理调节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产量。
以上所述的植物增产措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作物和生长条件,综合考虑并科学应用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合理施肥原理
30000 40000
60000
精选版课件ppt
mg/kg
0.1 0.6 20 50 100 20 100 -
-
-
-
%
0.1
0.2 0.2 0.5 1.0 1.5
45 45
6
8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必需营养元素的 主要功能
第一类:C、H、O、N、S 1. 组成有机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 2. 组成酶促反应的原子基团
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二-直)接植性物必需营养精选元版课素件pp的t 种类:16 种
5
必需营养元素
非必需营养元素
植物的营养成分
有益元素 其它元素
精选版课件ppt
其他元素 6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16种。它们是碳、氢、氧、氮、 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 鉬、氯。
精选版课件ppt
20
磷吸收率(µmol/g根鲜重×h)
10
1 0.1
0.01 0.001
0.01 0.1 1
10
100 1000
磷浓度(µmol/L)
外界磷浓度对生长4周的8种植物以及生长24
小时的大麦吸磷速率的影响
生长24精小选版时课件ppt
生长8周
21
一般6~38ºC的范围内,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随温 度升高而增加。温度过高(超过40ºC )时,高温 使体内酶钝化,从而减少了可结合养分离子载体的 数量,同时高温使细胞膜透性增大,增加了矿质养 分的被动溢泌。低温往往是植物的代谢活性降低, 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量。
过植物的表现出来。而当植物缺乏或过量吸
薄肥勤施的原理
薄肥勤施的原理
薄肥勤施是一种农业生产技术,其原理是在植物生长周期中,分多次、少量施肥,以满足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
薄肥勤施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少量施肥:薄肥勤施强调施肥量适中,不过量供应植物营养。
少量施肥可以避免土壤中养分浓度过高,导致盐分积累,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减少养分的浪费,提高养分利用率。
2. 分次施肥:薄肥勤施将施肥分为多次进行,以满足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不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分次施肥可以更好地满足植物的养分需求。
3. 定期施肥:薄肥勤施强调定期施肥,确保植物养分的持续供应。
定期施肥可以避免营养供应的间断,保证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4. 依据土壤分层施肥:薄肥勤施通过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植物的养分需求,在不同土层中有针对性地施肥。
根据土壤的质地、肥力、水分状况等指标进行合理的施肥,使养分更有效地被植物吸收利用。
总的来说,薄肥勤施的原理是根据植物的生长需求,分多次、少量施肥,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浪费,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
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
一、当前农民在施肥量、施肥方法1、偏施氮肥、忽视磷钾肥氮素过多容易造成茎叶徒长、组织柔弱,抗病能力降低,尤其是生长发育后期偏施氮肥造成作物贪青,影响生殖生长,阻碍营养物质的转化,反而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因此,施用氮肥应适时、适量,而且要与磷、钾配合施用,以促进作物生殖生长,提高产量。
2、忽视微量元素的施用只注重氮、磷、钾的施用,认为就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而忽视了微量元素的施用。
后果是微量元素跟不上,不仅影响了大量元素的吸收利用,造成浪费,而且会因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植株畸形、落花落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等。
因此,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特性决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在施足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同时,配合施用铁、锰、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3、施肥越多越好施肥量过大,虽然有时产量、收入提高了,但因成本过高,实际收益却不高;有时因为只促不控而导致植株营养生长过于旺盛,生殖器官生长发育不足,产量下降,适得其反。
因此,应根据作物全生育期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作物的种植密度等,以供给充足但不浪费的原则,找出最佳施肥方案,充分发挥肥效,增加经济效益。
4、出现缺肥症状后再施肥肥料施入后,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作物出现缺肥症状后再施肥,则会造成作物缺肥时间加长,造成减产。
所以施肥应根据作物需肥特性以及光、温、水、施肥方法等因素来确定施肥时间。
5、施肥浅或表施施肥浅或表施,肥料易挥发、流失或难以到达作物根部,不利于作物吸收、造成肥料利用率低。
因此,施肥时应根据植株的地上部生长情况及地下部根系生长情况确定施肥位置,确保施肥效果。
6、盲目采用“一炮轰”施肥方法一次性施肥必须掌握施肥技术和施肥方法,盲目采用一次性施肥方法,必然导致减产减收。
例如坡耕地、漏水漏肥地块,采用一次性施肥,易造成肥料流失,导致后期脱肥。
土壤肥沃的地块,采取一次性施肥,前期氮肥供应量过大,会导致前期作物徒长,后期倒伏。
二、农民经验(一)选择适宜品种,防止越区种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iO2 100 5 65 35
遮荫和去基部叶片对水稻根呼吸作用 和32P吸收率的影响 处 理
每株干物 质重(g) 根呼吸作用
32P相对吸收速率
(O2 µ 干物质) (cpm/g 干物质) L/g
对 照 去基部 叶 片 遮 荫
2.46
2.32 1.70
0.174
0.095 0.062
100
57 32
量养分 2)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 下降 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 养分
(二)最小养分律(李比希)
1. 要点:
1)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 低的养分所制约。也就是说,决定作物 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2)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 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 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定义: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
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与蒸腾作用呈正相关
与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
迁移的离子:氮(硝态氮)、钙、镁、硫
扩散(Diffusion)
定义: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
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 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植物营养临界期
是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 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明显不良 影响的那段时期。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生育期中能产 生最大效率的那段时间。
5.2 土壤养分
第四节 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一、合理施肥的基本理论 (一)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
内容:
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
五、通气状况
pH 改变了介质中H+ 和OH- 的比例。其 对离子吸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根表面,特别 是细胞壁上的电荷变化及其与K+ ,Cu2+ , Mg2+等阳离子的竞争作用表现出来的。
六、土壤反应(pH)
K+净吸收率 (μmolg/鲜重× 3h)
-Ca2+ +20 +Ca2+
+10
0
-10
2 3 4 5 6 pH 7 8 9 10
营养元素 氮 钾、钙、镁 磷 硫
土壤中有效含量 较多时的pH范围 5.5~8.0 >6.0 5.5~7.0 >5.5 <6.0 >6.0 5.0~7.0
pH值
铁、锰、锌 铜、钴
钼 硼
总的来说,pH5.5~7.0时, 各种养分的有效性均较高
土壤反应和植物有 效养分含量的关系
2. 植物的根外营养 叶部对养分的吸收
5.1
植物营养特性
植物营养特性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 过程中,依靠外界环境获得营养物质构 建其有机体,以完成新成代谢和整个生 活周期的能力和特点。通常包括植物吸 收利用养分的种类、数量、比例、速率 的差异,植物营养个性与共性、植物营 养关键期、营养物质代谢特点及与产量 的关系。
5.1.1 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及确定标准
(一)标准
1. 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 的。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必要性 2. 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这 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 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 3. 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 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直接性 (二)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16 种
主动吸收(active absorption)
定义: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需要 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程。
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条件
一、介质中的养分浓度
要求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维持在适 宜植物生长的水平 过低:吸收困难; 过高:造成盐害
二、光照
三、温度
光合作用 ATP 吸收
叶部吸收养分,称叶部营养或根外 营养,叶部吸收养分的形态和根部相同。 对于植物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来讲,叶 部营养是补充根部营养的一种辅助手段, 而对于大部分微量营养元素来说,叶部 营养是补充养分的主要方式之一。
5.1.3
植物营养特性
植物营养的共性和个性 • 高等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都需要C、H、O、N、S、 P、K、Ca、Mg、Fe、Mn、Zn、Cu、Mo、B、Cl 共16种必需营养元素,这是植物营养的共性, • 不同植物对各种营养元素需要的程度和数量又 有所差别,某些植物甚至需要特殊的养分,这 就是植物营养的个性。 • 各种植物不仅对各种养分的需要量不同,而且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也各不相同。在施肥中, 不仅重视其共性,还必需重视其特殊需要。
2. 意义:强调施肥要有针对性
最小养分律 示意图
1、植物的组成
新鲜植株 烘干
75~95%水分 5~25%干物质 煅烧
95%以气体挥发 5%灰分(成分复杂)
二、影响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因素 1. 遗传因素--如:禾本科植物需Si、淀粉植物块茎含K 多、豆科植物含N较多等 2. 环境条件(生长环境)--如:盐渍土上生长的植物 含Na和Cl较多、沿海的植物含I较多、酸性红壤上的植物 含Al和Fe较多
必需营养元素 非必需营养元素 有益元素 植物的营养成分 其它元素
其他元素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16种。它们是碳、氢、氧、氮、 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 鉬、氯。
N
Cl
C
H
P
Mo
S
Mg
Ca
B Fe Mn Cu Zn
Ni
O
K
正常生长植株的干物质中营养元素的平均含量
水分状况是决定土壤中养分离子以扩散还是以质 流方式迁移的重要因素,也是化肥溶解和有机肥料矿 化的决定条件。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特别是对根系 的生长有很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养分的吸收。
四、水分
土壤水分:
作用:1.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2.影响土壤养分的浓度、有效性和迁移 3.影响土壤通气性、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温度等,从而影响养分形态、 转化及有效性 适宜的土壤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的60~80%
有机形态的物质-少部分
植物吸收养分的部位:
矿质养分-根为主
气态养分-叶为主
根部吸收
叶部吸收
养分向根表面的迁移、土壤养面迁移
截获(Interception)
定义: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
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实质:接触交换 数量:约占1%,远小于植物的需要
质流(Mass flow)
10 1 0.1 0.01 0.001 0.01 0.1 1 10
100
1000
磷浓度(µ mol/L)
外界磷浓度对生长4周的8种植物以及生长24 小时的大麦吸磷速率的影响
生长24小时 生长8周
一般6~38º C的范围内,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随 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过高(超过40º )时,高 C 温使体内酶钝化,从而减少了可结合养分离子载体 的数量,同时高温使细胞膜透性增大,增加了矿质 养分的被动溢泌。低温往往是植物的代谢活性降低, 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量。
合理施肥原理
本章提要
植物营养是施肥的理论基础,施肥的目 的是在于营养植物,如何合理科学施肥,提高 肥料利用率,减轻对环境的压力,是农业持续 稳定发展中人们最为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我 国是一个人地矛盾突出的国家,要在越来越少 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唯一的出路是提 高单位面积产量,施肥是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因此,了解植物营养 特性,掌握植物、土壤、肥料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中找到合理施肥技术,这将有利于指导施肥, 获得优质高产。
二、温度
光照可通过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而 对某些酶的活性、气孔的开闭和蒸腾强度等 产生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根系对矿质养分 的吸收。
三、光照
光照对水稻吸收养分的影响
照度 指数 100 58 56 5
NH 100 58 40 17
+ 4
养分含量(相对%) + 2+ 2+ 2+ H2PO4 K Ca Mg Mn 100 100 100 100 100 76 78 107 103 85 33 41 64 68 46 15 13 49 40 22
a. 通道蛋白 (channel protein):认为贯穿双重磷 脂层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开启,成为一定类型离子的 “通道”。
b. 运输蛋白(transport protein):认为运输蛋白 在离子的电化学势作用下,与离子结合并产生构 型变化,从而将离子翻转“倒入”膜内。 离子的运输动力来自膜间的电化学势梯度, 当膜两边的电化学势梯度相等时,离子达到动态 平衡,净吸收停止。
必需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1. 同等重要律--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 的数量不论多少都是同等重要的。 生产上要求: 平衡供给养分
2. 不可代替律--植物的每一种必需营养元素都 有特殊的功能,不能被其它元素所代替。
5.1.2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植物的根部营养
植物的养分吸收--是指养分进入植物体内 的过程 植物离子或无机分子-为主
mg/kg
0.1 0.6 20 50 100 20 100 -
%
0.1 0.2 0.2 0.5 1.0 1.5 45 45 6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功能、必需营养元素的 主要功能
第一类:C、H、O、N、S
1. 组成有机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
2. 组成酶促反应的原子基团 第二类:P、B 1. 形成连接大分子的酯键 2. 储存及转换能量 第三类:K、Mg、Ca、Mn、Cl 维护细胞内的有序性,如渗透调节、电性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