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复习

合集下载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一、名词解释(5个)1、巫史文化:殷商文化特色,体现祭祀与巫术为主,巫政合一;巫史作为中国第一批思想者,取得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他们垄断神坛,把持政坛,最终形成巫史文化。

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的权威。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

体现“尽心、知性、知天”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14、新儒学:宋、明心性之学,主张天仁合一,天心性合一,因地之心性说。

15、明体达用:儒家哲学范畴,主张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直接领悟儒家经义。

16、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儒家重要经典。

1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8、《法言》:汉代杨雄对王莽从希望到失望的自我反省。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群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粹哲学。

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

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

本义:天子、君主。

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

三横一竖即表示**的贯穿。

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专制统治的代表。

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2018级韩山师范学院复习资料中国思想史

2018级韩山师范学院复习资料中国思想史

中国思想史复习资料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1. ______________是史前氏族中贵族生活和行使职权的地方,是氏族或部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2.儒家思想体系是在基础上展开的。

3.墨家和儒家在当时影响巨大,两大学派并成为。

4. 是董仲舒诠释《春秋》的一大理论创造,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核心。

5.道教是多神教,它所崇奉的最高尊神是“”。

6.韩愈在儒学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说。

7.在宋代出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前所未有、博大精深的理论思维—。

8.明清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更重要的标志是永乐年间三部《大全》的编纂和推行,所谓三部《大全》是指、、《性理大全》三部大书,共260卷。

9.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两大派。

10. 运动使中国人对待西学的态度由感性的“师夷制夷”发展到理性的“自强运动”,中国的思想文化随之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变化。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人类首次创造的合金是(),并且许多学者把该合金制作的器具的出现作为出现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A.红铜B.青铜C.黄铜D.紫铜2.()开创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局面,使得中原文明率先走出了部落联盟的藩篱,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A.皇帝B.炎帝C.大禹D.颛顼3.礼的要素不包括()。

A.礼法B.礼义C.等差D.礼数4.随着诸子学的兴起,在诸子学发生了明显影响的地域文化,其中不包括()。

A.楚文化B.战国文化C.齐鲁文化D.三晋文化5.下面哪部石经是古文经学。

()A.《左氏春秋》B.《公羊春秋》C.《大戴礼仪》D.《京氏易》6.东晋()《抱朴子》为道教长生成仙说提供了一套理论和修炼方法。

A.葛洪B.寇谦之C.陶弘景D.陆静修7.整个隋唐时期,异域传入中国的佛教与本土文化渗透融合,其中华严宗是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之一,其基本理论是()。

A.定慧双修B.法界缘起论C.止观并重D.即心即佛8.二程(程颢、程颐)所代表的洛学学派在北宋思想文化界的理论体系是理学的典型形态,其中()是二程理学的思想主干。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第二版复习资料一、阐述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阐述的几种关系。

答: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想协调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关系(一)天人关系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理解有:1、自然之天:自然的日常生活中与地相对的天。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老庄认为,顺应自然、消极无为荀子认为,知天命而用之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来解释自然灾害。

2、道德之天:强调人类道德生活终极本源周公:天命为德。

孔子,仁政、德治P33孟子:义理之天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站在道的境界,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人生境界。

黄老学说:推天道演人事,将自然之道转移到人事之道,并为法的来源找到了合理依据。

汉代董仲舒:天人三策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主宰、命运之天:宗教意义上、人格化有意志的神。

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性命之别。

44B荀子: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认为天是礼法之说的重要思想渊源。

董仲舒:认为自然之天从属于道德之天,道德之天从属于神灵之天。

2、道德之天:强调人类道德生活终极本源周公:天命为德。

孔子,仁政、德治P33孟子:义理之天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站在道的境界,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生一如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人生境界。

黄老学说:推天道演人事,将自然之道转移到人事之道,并为法的来源找到了合理依据。

汉代董仲舒:天人三策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主宰、命运之天:宗教意义上、人格化有意志的神。

孔子: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孟子,性命之别。

44B荀子: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认为天是礼法之说的重要思想渊源。

董仲舒:认为自然之天从属于道德之天,道德之天从属于神灵之天。

(二)人际关系:追求宽和处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孔子对“仁”的理解、道德标准调节各种人的关系P312、盂子论“义”用来规范君子行为,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

43B3、老子,人道守中,道法自然。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1、商周宗教思想商代宗教思想:商代以上帝为至上神的一元神宗教。

殷人的宗教是祖先一元神的宗教,他们祭奉的至上神上帝也就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夔”西周宗教思想::两个创新:(1)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周人认为寄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或称帝,上帝。

(2)“天命”可以转移,周人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又让人事制约着天意,多少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周人进一步探究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又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

2、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五行:水(润下作成),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文化的基本特点:具有两重性(1)商周以来形成的宗教思想发生动摇,鲫、大夫中一些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提出新的观点。

(2)宗教思想在整个社会意识中仍占支配地位。

4、春秋时代,新的文化思想因素与旧的文化思想体系纠结在一起,具体表现在:(1)旧时的王官之学逐渐废弛,然而文化知识仍然基本上掌握在鲫、大夫一类人手中。

(2)春秋时代的学问主要还是《礼》《乐》《诗》《书》《易》。

(3)春秋时代,重人、重民思想有明显发展,但西周的天命思想并未崩溃。

(4)周礼仍是处理政治事务的准则和判断国家兴衰的依据。

(5)文化发展在地域上不平衡。

4、《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春秋末期,孙武《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

该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2)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精)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精)

名词解释1. 祖先崇拜:指祭祀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通过纪念祖先的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 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

这种现象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 以后成为商代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由此发展出王权之上的观念, 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萌芽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2. 敬天保民:西周统治者提出的统治思想。

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基本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统治思想,把“天”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

但是前有商之代夏,后又有周之代商,这使他们在不动摇“天命”的基础上,强调人事的重要性。

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

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必须“保民”。

敬天保民思想反映了西周时期统治思想在重视天的前提下强调保民, 比夏商周时代又有了重大进步。

3.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孟子说的善就是所谓“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义礼智’ 四种道德纲常。

人性善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的, 而人与人之间的良知良能没有什么差别,因而以此为基础的人性也没有什么差别,“善”是人普遍的类本质。

4. 性恶论: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

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所谓“恶”,主要体现在人的感官欲望和权势欲望,这种本性是通过教育进行矫正,从而“化性起伪”,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性善论以人性本善, 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者既相对立, 又相辅相成, 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5. 兼爱:是墨家全部政治思想的基础。

墨家认为战国时期列国兼并,社会剧烈动荡的根源是由于人和人之间不相爱,因此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即是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 不受社会关系的限制,这实际上是无差别、均等的爱。

这种抽象的爱,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兼爱,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6. 小国寡民: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政治理想。

具有以下特征:①国家的规模狭小, 人口稀少; ②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 ③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生活十分满足。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

《中国思想史》笔记(一)我想是李白2017-08-09写在前面:整理《中国思想史》(作者:钱穆)笔记。

因为是笔记,所以有些方面的的知识比较零散,只是从书中摘录出来,但不妨碍整个体系。

也不会按照书上的目录来做更新。

红色字体是自己所补充。

第一讲西方思想的三大体系:宗教、科学、哲学、春秋:叔孙豹:《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记:“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的思想是:人应该是活在其他人心里。

而在西方,人应该活在上帝心里。

中国人思想里,只有一个世界,即人生界。

此时,孔子三岁婴孩时期。

(说明孔子的思想不是凭空得来的)子产:《左传》昭公七年,有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魄。

古人不信人在生之前有一个灵魂存在,认为有肉体才有灵魂,此时对人生不做灵、肉分异的二元看法。

看轻了人生前与死后,更看重人之生命实际的过程,换言之,就是看重了人生论,忽略了宇宙论。

其名言为:天道愿,人道弥。

时年孔子十七岁。

(可对应上述,在孔子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当时的社会思想便是重人生实际问题)孔子:其思想承续春秋思想。

认为,人生在宇宙间的节制是命;个人在人生中的节制是礼;个人在人生与宇宙中的尽量自由是仁。

而死生之际的推广,便是天人之际。

孔门言仁必言孝,言礼必言葬与祭。

活人对死人打交道是绝对无功利可图的,不图功利,才是人情之醇化,才见其为仁。

子产要探索到鬼神之由来及其情状,孔子则只就人之内心之情感方面着想,更不深究鬼神之情状,死生之际,天人之际,也如人与人相交般,只要自尽我心,自竭我情。

战国:墨子:讲兼爱,其反面是别爱;主张无差别之爱,即“视人之父若其父”。

墨子从天的立场,天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兼爱。

--------从宇宙论孔子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仁。

-----------从人生界立论在墨子看来,礼是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剥夺活人的生活资料来供奉死人是不可取的;其主张爱要平等无差别,但实际上,在外,为经济条件所限;在内,为自己的心情能量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中国思想史复习简要
2、礼乐文化:中华民族独特创造,是以“礼教”与“乐教”为主的教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特征。
3、经学:是中国文化的骨干和价值本原,是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传承、演变的学问,包括学术与信仰两个层面。
4、意义的信仰:是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的追求和体悟,这种追求的目标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
5、经学政治:借助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以圣人和经典的恒久权威性来维护王权政治架构的权威。
(2)孔子的仁,也是强调从自己做起,将心比心,由己推人,在内容上是自觉向上的道德精神,是心灵的活动与实践。
6、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理路是什么?
孟子认为,人性中基本真理是人皆有善性,只有进一步扩充、实现自己的善性,才能获得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格的平等,人生之乐。核心在于:人是否有善性以及为什么要把善性看做是性。
10、顺向诠释:在原文本基础上引申发挥,与原文本思想方向大体一致的文义引申诠释。
11、逆向诠释:在基本方向违背原作精神或基本上否定原作精神的自我表现式诠释。
12、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慧能,中晚唐成为主流,汉传佛教的最主要象征之一。
13、内圣外王:指在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在外施行王道,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6、义疏之学:对经典著书进行全面的疏解、串讲。
7、自然: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意思。
8、四心: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孟子性善论的基础。
9、四德:仁、义、礼、智。体现“尽心、知性、知天”
10、素王:是指具有帝王之德但未居帝位的人。
11、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命于天,故凡是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
19、尊德性:尊重重视德行从而实现道德的境界;尊重人在“学习”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本能与天性。
20:人文生态:一个族群生产发展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核心是该族群信奉的经典及价值观和生存样法。

中国思想史复习1

中国思想史复习1
——摘自《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
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 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
——伏尔泰 1764年 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祸患无穷的压力之下,虽然
曾经愿意给自己戴上锁链,但都徒劳无益;它用自 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如何看待孔子在中外历史上形象多变的现象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圣化”、 “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 ”、“维新化”、“丑化”。
• 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哲学家” 、“智者”、“完人”。
儒学为何能成为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感应观念、 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 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 要。
•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章太炎写《订孔》一文,指出儒学是“中
国的祸本”, “我们今日要想实行革命,提倡民权,孔教是断不
可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
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
之孔教。”
——摘自《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2019.9.30《解放日报》
(1)儒学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佛、道冲击)。
(2)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重
新诠释 ,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伦理、政治学说上 升到哲学思辨高度。
(3)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为儒学复兴提供 条件。
含义:儒道佛的融合,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主张:A “天理”论。“理”是宇宙本原,体现 在现实社会中就是儒家的伦理纲常,道德修养提 倡“明天理,灭人欲” B认识途径(方法论): “格物致知”C修身公式:“正心诚意”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特点:1、从形式上看,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历史在中国思想中最长。

2、从内容上看,中国思想文化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侧重社会人生问题的研究,而且很少光顾自然。

3、从流变性上看,中国思想文化史重传统(道统)而不重思想的性质。

发展阶段:1、先秦思想:中国思想的起源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诸子百家的兴起。

2、两汉儒学3、魏晋玄学4、南北朝、隋唐佛学5、宋明理学与心学6、明清启蒙思潮与近代化思潮礼的构成要素1、礼法:是指行礼的章法,程式。

礼法是礼的外在形态,具有强烈的规定性,是礼的运作依据,也是判定礼与非礼的标准。

2、礼仪:是礼的内核,礼法的制定是以人文精神作为依据的,礼的设定都有很强的道德指向,如:“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在礼仪的具体环节下,也无不体现礼仪。

3、礼器:指行礼的器物,使用何种礼器行礼,以及礼器如何配合使用,都传达了礼义的信息。

4、等差:是古代礼义的重要内容,也是礼与俗的主要区别之一,不同身份的人,行不同等级的礼。

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1、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2、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3、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4、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形态5、是古代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三礼是战国秦汉时期所著的《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总称。

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偏重于政治制度,主要介绍周代官制;《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主要阐述礼仪制度;《礼记》偏重于理论阐释,主要阐明礼的作用与意义。

三礼是有关古代礼制的百科全书,它们是以周代礼制为蓝本,其内容实际覆盖了整个古代礼制。

礼的内容从内容形式看,古代礼制内容繁杂,春秋至汉代的一些懂礼的专家着手对古礼进行系统的整理总结,把古礼(狭义的)划分为五大类,称为“五礼”。

吉礼:天神、人鬼等凶礼:丧礼、荒礼、吊礼、恤礼等军礼:大师之礼、大均之礼等宾礼:朝礼、相见礼嘉礼: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五礼是古代礼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具体应用的规范和准则,它的外延扩展到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中,诸如宗法、世袭、分封等,影响极大。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一、礼主诚敬(P75-80):修身、礼容、辞令二、礼主博爱在《礼记》的《礼运》篇里,孔子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那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人人都能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

孔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为实现人类远大理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来培养爱心。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给了我们最无私的爱。

当我们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时候,父母却在一天天走向衰老,越来越需要得到亲情和关心。

子女孝敬父母是一种自然亲情,最容易做到。

孝敬父母并非是提倡狭隘的私亲之爱,而是以此为起点,把对父母的爱推广到天下人父母的身上。

《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唐玄宗把这两句分别解释为“博爱”与“广敬”,是非常有道理的。

中国人从童蒙时代起,便受到了博爱的教育。

《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

”人皆同类,大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之下,共生于同一块大地之上,只有彼此相爱,才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把爱作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来推广,是何等人性化!三、礼节人情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一生处于喜怒哀乐之中。

人们对于事物的反应,往往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因此人的情感需要道德理性的修正和调适。

儒家的礼,就是为了合理地节制人的性情、防止民众或过或不及而设:“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

”《礼记》说:“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近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说:“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与此如出一辙,证明先秦儒家对礼节人情的问题,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理念。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朱熹说:“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

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

”可谓深得诗的大旨。

四、礼乐兼修(P51-60)1、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是声、音、乐三分的理论(P52-53),提出“惟君子为能知乐”;二是乐为心声。

(P55-56)三是乐教。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总结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的宗教观念1、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结合,发展出宗庙祭祀制度2、传说颛顼禁止人们私自祭祀鬼神,由此出现最初的专门神职人员——巫觋(wuxi)3、祖、社是进行祖先崇拜的神圣地4、殷人占卜对象三大类:天神、地祇和人鬼5、《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6、阴(--)阳(——),八个经卦:坤、艮、坎、巽、震、离、兑、乾。

八种自然物:地、山、水、风、雷、火、泽、天二、春秋时期的思想变化1、《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2、四大家思想儒墨道法三、老子的“自然”之学1、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山者,创立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最高范畴是“道”,道的本质是“自然”,道的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2、“道”论指的是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第一:道是世界的根本第二:道生天生地生万物;第三:道法自然3、老子主张不争,静,柔4、老子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四、孔子与儒家学派1、孔子的仁礼观礼:孔子淡化了礼作为敬神仪式的宗教色彩,将礼改造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修养和言行活动规范“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主张所有人“齐之以礼”。

在他看来,治国者依礼行事,才更易“使民”,士阶层依礼“事君”,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仁:“仁者爱人”,他主张行礼要有仁爱情感作为基础。

爱众人落实到礼这种节度上,是仁;克制自己的欲望,使之符合礼的要求,是仁。

2、文化观: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运用到认识领域提出“叩其两端”的认识方法——运用到文化领域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待历史文化,既有继承与吸收,又有创新和发展,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提倡学习与思考结合,要求举一反三。

中庸指君子做事与待人接物力求不偏不倚,达到和谐高度。

反对极端思想3、教育思想:教学相长、不耻下问、有教无类、教学生做人、帮助学生成人、以德育人、因材施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以身作则五、墨子和墨家学派1、墨子是先秦最重视逻辑和科学方法的思想家2、十大主张兼爱、尊天、明鬼、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3、墨子兼爱vs孔子仁爱墨家兼爱思想的产生是对儒学批判反思的产物。

中国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复习题

2011级历史系中国思想史复习题考试要求:考试分为三大部分:一,最具核心的概念与命题;二,每个时代在思想史方面最核心的问题;三,要有“史”的意识,注意规律性问题,把握思想史纵向发展的总体变化名词、概念1.巫觋文化、2.礼乐文化3.意义信仰4.人文生态5.经学6.经学政治7.义疏之学8.自然9.四心10.四德11.“尽心、知性、知天”12.素王:“素王”就是只有其德而无其位的“王”。

13.革命:古代以天子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14.顺向诠释15.逆向诠释16.郭象的独化论、17.内圣外王,18.新儒学,19.四书20.尊德性21.明体达用22.春秋三传23.法言简答题:1.整合经学与子学——姜广辉2.经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应占有怎样的地位?其本质和特点是什么?P63.中国思想史发展的主线及特点是什么?P204.孔子从《诗》、《书》、礼乐中吸收哪些价值原则,并做了进一步发展p585.结合郭店楚简“身心(仁)”,谈谈对《论语》中“仁”的理解p1296.孟子性善论的内在理路是什么?P1647.性善论对于人的存在有何价值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P1648.试说明在中文语境中自由一词古今不同含义p1859.如何认识《春秋》在汉代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P28110.董仲舒的学说对汉代政治有何影响p31411.王弼所说的道、无与老子的道、无有何联系与不同?12.我们可以从这种不同和变化中得到什么启示?P37313.孔颖达《周易正义》在易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与王韩易学以及程朱易学的关系如何?P39614.宋明理学为何突出“性与天道”的问题?15.较之早期儒学,是否有思想的根据,又做了哪些发展?P46516.宋明理学为何又被称为“新儒学”?如何理解其所为“新”17.朱熹如何提出道统说?对韩愈的道统说有哪些继承和发展?P52218.试分析、说明晚清诸子学的兴起p616名词解释:巫史文化:巫史(觋)文化,是针对殷商文化特质而言的。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

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这两个命题上。

“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1.性恶说2.“大宗师”3.“参验说”4.名辩思潮5.正始之音6.性善论7.谶纬8.“言不尽意”9.《五经正义》10.经世致用11.“反者道之动”12.黄老学派13.玄学14.洛学学派15.公羊三世说16.“天人感应”17.“效验”学说18.鹅湖之会19.“致良知”20.中体西用三、简答题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

(游历讲学、养士制度、稷下学宫)3、孔子思想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1)关于天命和鬼神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2)关于德、孝、礼等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②孝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孝敬父母。

③礼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中心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孔子的“仁”的思想1、“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实现途径:忠。

恕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己复礼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

孔子的哲学思想1、继承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

2、辩证法思想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过无不及,强调道德践履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3、认识论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论思想,更强调学而知之学与思学与用言于行孔子的政治思想倾向保守,但有改良成分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等级名分,维护周礼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

孔子的教育思想1、智力差别分类:有教无类生而知者,上也。

学而知之,次之。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2、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知与不知、求知的客观态度反对固持己见不耻下问。

3、学思并重的求知途径:学思习行四个阶段4、教育内容|六书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德、智、体、美)5、学以致用的求知目的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4、孟子思想一、孟子性善论与伦理思想把伦理道德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1、人禽之辩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及人之为人的本性2、认为人生来即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强调仁与义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1、理论基础:A、性善论 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2、具体措施:A、为民制产 B、减轻租税 C\省刑罚、重教育 D、反对霸道,主张王道。

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

三、孟子天命观和认识论1、天命观 A、天时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识、有道德属性的主宰之天B、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爱,经民意认可。

C、宿命论与正命观一方面,一切有命运安排,人只能顺命行事另一方面人要知命,避祸就福,近期天年。

2、认识论A、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

B、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即是扩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理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C、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反思“诚”。

诚本意信实无伪,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

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仁义礼智的本性,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

D、修养的具体途径: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达到“大丈夫”的境界。

5、墨子思想1、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主旨:“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实质:反映手工业者及其它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

2、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

(《天志下》)顺天意者,义政也。

反天意者,力政也。

(《天志上》)鬼神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

”(《明鬼下》)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

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

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3、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4、墨子“三表说”提倡“言必立仪”,确立认识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A 历史经验B 百姓亲身经验C 给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用。

意义:A 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理论思维达到相当高度。

B 以经验为依据,以实际功效为验证,虽为经验论,但也能触及到实践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验证的观念。

5、后期墨家的思想主要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著名墨学专家杨向奎:“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认识论、逻辑学说认识论①、“知,材也”,“知,接也。

”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

②、“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

(“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

“莫”通“暮”,久是一切时间的总和。

)③、“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知识按来源分为:闻(亲闻和传闻,指间接经验)、说(用推理方法得到的知识)、亲(直接感觉经验)。

名是所用来称呼认识对象的名词或概念,实是被称谓的认识对象;名实应结合,应相符;认识应变为意向,表现于行动。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逻辑学说①、类、故、理:逻辑论证的三个基本范畴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组成的集合体。

据类的外延和内涵,反映类的名词或概念分为三种:达名(外延最大,内涵最一般的概念,如“物”)、类名(反映一些特定事物的概念,“马”)、私名(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如“昭陵六骏”中的任一匹马。

)故:指事物或判断形成的理由、原因和条件。

分为“小故”(必要条件)和“大故”(充分条件)。

理:指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同一律:名与实要一一对应,论证推理过程中概念必须前后同一;矛盾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等等)类、故、理结合是正确论辩的充分必要条件。

②、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名:名词或概念;辞:命题或判断;说:推理。

概念用来反映一类客观事物;判断用来陈述对象的情况,表达对象的性质或关系。

推理用来揭示某个命题或判断是否有成立理由。

③、“辩,争彼也,”“争彼,当者胜”只有争论一对彼此矛盾的论题谁是谁非才是“辩”,只要是辩,必有一方胜,其中与事实相符的那一方才是正确的。

6、墨学现代价值反战争、反特权、反等级、反腐败、倡和平、主兼爱、尚廉洁、贵平等、重生产、重科学是墨学带有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

6、先秦道家思想一、老子的道与德天道:蕴含道的客体方面,近似自然观、宇宙论人道:蕴含道的主体方面,近似人生观、社会观1、老子道为天地根的本体论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取道于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取得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

3、上善若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以恶,故几于道。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征,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德:德性得也,道之体现,从于道。

二、朴素辩证法1、对立统一,正反互转(反者道之动)A对立面相互依存 B对立面相互转化 C转化的条件性2、事物发展具有量变、渐进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