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教学设计20
16《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6《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盼》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描写了一位守望的孩子在漫漫长夜中盼望父亲的归来。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对父亲的深情之情和等待的坚定信念。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盼》这首诗歌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家庭、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朗读《盼》这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家庭、爱的思考,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爱情的珍贵;3.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盼》这首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话题(5分钟)教师可以从“等待”、“家庭”、“爱”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这些话题的思考。
2.教师朗读《盼》(5分钟)教师以优美的语调朗读《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情感表达。
3.学生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盼》,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学生朗读《盼》(10分钟)让学生个别或分组朗读《盼》,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5.分析诗歌内涵(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盼》中的意境、情感和深层含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学生情感表达(2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出自己对家庭、爱的思考,并进行课堂分享,促进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
7.总结反思(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引导学生对家庭、爱的概念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让学生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爱情的珍贵。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盼》这首诗歌引发了学生对家庭、爱的思考,让他们体会到等待的苦涩和爱的深情。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提高了情感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对家庭、爱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和感恩之情,使他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盼》教学设计
《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3、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里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心里活动写具体、写生动,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学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一)、【由标题“盼”字导入】“盼”字是什么意思?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第一部分1、(1)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好处?(2)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件雨衣的喜爱?为了穿雨衣我做了什么傻事?(出示雨衣的图片,总结好处及“我”的表现)2、得到了新雨衣,蕾蕾就盼着下雨,可是天公仿佛要和她作对似的,一连好多天都是晴空万里。
终于有一天下起了小雨。
第二部分1、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下雨天,穿上新雨衣到外面去玩)“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我为什么这么兴奋?(外面在下雨,我可以穿上雨衣到外面去玩了)进了家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接下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找两组同学朗读,分别评论。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兴奋地跑进楼门,妈妈让我(准备听英语讲座)还差半小时,妈妈让我(休息一会)我想买酱油,妈妈说(她已经买了)我说炖肉需要很多酱油,妈妈说(她没说要炖肉)我说爸爸说要炖肉,妈妈(不相信)最后,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我的心情由高兴、激动,到失落、不甘、无奈4、“我”把雨打玻璃窗说成“敲着鼓点”可以看出什么?(雨对我的吸引力很大,为我带来难以抑制的激动)5、“我”为什么盼着雨停下来?(让雨留到明天再下,因为今天我没机会出去了)第三部分1、“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是因为什么?(没想到又下雨了,我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这真是意外的惊喜)2、“我”这次为什么会理直气壮?(妈妈没有理由不让我穿雨衣了)3、“我”为什么小心翼翼地跑下楼梯?(怕弄坏了新雨衣)4、读课文最后一段话,你能体会小主人公什么心情?(兴奋、满足)(三)【整体回顾,体味写法】1、出示问题:(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并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盼》优秀教学设计
《盼》是一篇关于期待和希望的优秀教案,适用于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雨衣的期待和喜爱。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雨衣的期待。
2. 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期待吗?期待是一种怎样的感受?”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盼”,提问:“课文里作者盼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盼雨衣”。
3. 课文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提问:“作者是怎么盼雨衣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分析课文细节,如“每天放学路上我都在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变化。
4.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期待某件事时的心理活动。
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表意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注细节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6. 作业布置:请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自己期待的作文,要求细腻描绘期待的心情和过程。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态度。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课题“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
——《说文解字》盼,美目也。
——《字林》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
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
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二)、研读课文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戴”“抖抖”“窸窸窣窣”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
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
(分角色朗读课文)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找出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将重要部分写详细的表达方式。
3.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1.理解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2.学会并运用写作过程中围绕中心意思将重要部分写详细、写具体。
板块一回顾篇章,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2.出示篇章页,回顾习作要求,齐读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我”究竟“盼”的是什么?(二)梳理内容,选取事例。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关键内容。
思考:(1)课文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2)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2.根据作业本题目总结归纳。
板块三细读语段具体分析(一)细读“得到雨衣”部分,感受作者对雨衣细致的描写。
小结:写作可以从眼、耳、鼻、舌、身、意等方面来丰富描写。
(二)通过心理描写感受“盼”的心情。
过渡: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而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我”的心情可谓一波三折。
你能借助图示,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我”的心情变化吗?1.学生讨论读第3-20自然段的感受。
2.从直接心理描写和借景抒情的间接心理描写体会“我”急迫、无奈、憧憬、失望又惊喜的心情。
(三)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盼”的心情。
过渡:关于表现“我”“盼”的心情,课文还有哪些部分写得具体又生动呢?1.聚焦第5-15自然段。
2.从“我”和妈妈的对话中体会“我”兴奋、失落、急切、不安的心情。
过渡:习作单元不仅要学习优秀例文的写作方法,更要通过模仿练笔感受写作的魅力。
3.随堂小练笔:模仿第5-15自然段围绕“悔”写一段“我”和妈妈的对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诗歌《盼》的内容,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 通过朗读和朗诵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盼》的意义和情感。
2. 学会用正确的语气和声调朗读和朗诵诗歌。
教学准备:1. 教材《盼》的课文2. 诗歌《盼》的朗读和朗诵录音资料3. 学生练习朗读和朗诵的时间和场地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教师口语和手势模仿大自然中的风声、鸟鸣、泉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 利用图片和词语提示,让学生猜测和描述与自然风光相关的事物和词语。
二、学习《盼》1. 让学生朗读课文《盼》,教师带领学生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 教师解释诗歌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三、朗读和朗诵练习1. 教师播放《盼》的朗读和朗诵录音,让学生聆听和感受。
2. 逐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和模仿录音,注意语调和语气的表达。
四、小组讨论和展示1. 分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分享对诗歌《盼》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朗读和朗诵诗歌,做小组展示。
五、诗歌创作1. 在学习《盼》的情感基础上,鼓励学生思考和创作自己心中的风景和盼望。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下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表达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待。
六、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诗歌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朗读和朗诵《盼》,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度和表达的感染力。
2. 给学生布置诗歌创作作业,让学生继续发挥对美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盼》教学设计
《盼》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设计者:宁乡市玉潭街道中心小学张慧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中心意思写的。
2、感受课文是如何把事例写具体、生动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围绕中心写了哪些事例。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环节: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6课《盼》,认识了很多词语,一起来复习一下吧,男生先读女生后读。
(教师出示词语卡,男生读完女生读)斗篷情况袖子瓦蓝衣柜预报喧闹遮盖讲座酱油逗引嘴唇楼梯师评价:字正腔圆,声音响亮。
2、这个习作单元,教材一共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
请大家翻到《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我们来回忆一下。
(1)文章是围绕什么中心写的?(2)围绕着中心,作者选取了哪几个方面的事例?(课件出示:夏天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无生命的河流、铁轨、柏油路以及人的成长这三个方面的事例紧紧围绕着中心展开。
)(3)过渡:这篇散文之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它中心突出,内容具体。
所以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一个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必须先把根扎稳。
(板书:确立中心)这节课,我们要继续通过《盼》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如何“围绕一个中心,选择不同事例”写好记叙文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列出事例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文章是围绕什么写的?预设:正是有了这件独特的新雨衣,蕾蕾的心中便有了一个愿望,作者将这个愿望凝成了一个字——“盼”。
2、围绕着“盼”这个中心,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你能用小标题进行概括吗?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批注。
(课件出示问题)3、你们专注思考的样子很迷人。
谁来说一说?预设:(1)学生汇报: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师板书)(2)谢谢你清晰流畅的回答。
文章正是通过写蕾蕾得到一件新雨衣,盼望穿上新雨衣,最后终于穿上新雨衣外出这三个事例,将蕾蕾心中的“盼”体现得淋漓尽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盼》,谁知道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哪个字来写的?(盼)2. 是呀,围绕“盼”字,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记述了童年时代的一件趣事。
3. 我们知道要想写清楚一件事,首先要写清楚课文的——(引导说出)起因、经过和结果。
4.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课文《盼》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吗?请你来说。
(停顿3秒)板书:(起因)得到新雨衣(经过)盼望穿雨衣(结果)如愿得雨衣【先帖板书,后叙述:非常好。
请大家根据板书提示一起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从那以后,“我”每天都盼望着穿雨衣,最后“我”如愿地穿上了雨衣。
这么一个故事】5. 在这三部分中(动作指向板书),哪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哦,是“盼望穿雨衣”。
)6. 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盼望穿雨衣”这一部分。
二、围绕“盼望穿雨衣”,梳理主要事例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阅读课文,拿出笔,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看看作者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写了哪些事例,在学习单上做好记录。
2.好,你来说说围绕这个主题,作者都写了哪些事例。
预设:一盼晴天变雨天;二盼出门;三盼雨留到明天。
咦,作者干嘛盼雨别下完呀?多么可爱的想法呀,作者希望雨能留到明天再下。
1. 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围绕“盼望穿雨衣”这个中心意思,作者写了三件事:【边写板书边叙述:一盼变天,盼天怎么变?诶,盼晴天变雨天;二盼出门;还盼什么?诶,雨快别下了,给我留着点呗,盼雨停。
】板书:(起因)得到新雨衣(经过)盼望穿雨衣:盼变天盼出门盼雨停(结果)如愿得雨衣2. 你看,《盼》这篇课文就是选取了这些不同的事例,围绕一个字“盼”这个字展开。
3. “盼”是一种心理的活动,想法,那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么把“盼”这个字写生动,写具体的?三、借助事例,体会作者的“盼”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描写作者盼望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做好记号。
《盼》教学设计(详案)
《盼》教学设计(详案)XXX《盼》教学设计XXXXXX【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品味童真童趣的语言,体会“我”的心理和情感。
2.理清文章的材料安排,把握文章的中心。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在朗读中品味童真童趣的语言,体会“我”的心理和情感。
难点:理清文章的材料安排,把握文章的中心。
【课前准备】在预过程中熟读课文,完成预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破题导入(1分钟)出示题目“盼”字的汉字发展过程,说文解字导入课文:金文篆书楷书XXX师:“盼”这个字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从遥远的金文发展到今天的楷书,“盼”的字形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左边是一个“目”,代表眼睛,右边是一个“分”,意为“张开”,这个字最初就是表示“睁大眼睛看”,如“左顾右盼”,后在发展中引申为期待、期望。
引出中心问题:本日我们要研究的课文以“盼”字为题,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中心呢?师:文章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想要表达的思想、情绪或概念。
要理解叙事类文章的中心,这是个大问题,不可一蹴而就,我们得先读明白一些小问题。
“扬州八怪”里的XXX曾有言:“念书好问,一问不得,无妨再问。
”本日我们就秉承这样一种“好问精神”,发起“三问”,解决这个大问题。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老师但愿人人能留神梳理、记录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的关键“三问”和思绪,这堂课结束前,老师会请你们来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概括出文章中心的。
二、“一问”文章记何事?(5分钟)师:面临叙事类的文章,我们首先要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1.“盼”的原因师:故事都有起因、经过与结果,文章中引发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原因是什么?(收到妈妈送给自己的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师:哪些段落在交代原因?请用双斜杠在书上分出段落。
(第1、2自然段)2.“盼”的结果师:小主人公“盼”这一愿望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我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新雨衣出门)师:哪些段落在写我如愿以偿穿上雨衣出门?也请用XXX在书上分出段落。
盼(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7盼》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会运用心理描写和场景描写的方法,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细节,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珍惜愿望、勇敢追求梦想的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世界,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三、教学难点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方法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现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新课导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题目叫做《盼》。
(板书:《盼》)大家有没有过特别期待某件事情的时候呢?那种心情,就像我们等待春天的花朵绽放,等待一场精彩的电影开场,充满了期待和激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个小女孩的世界,看看她是如何期盼一件新雨衣的。
导入新课:老师:首先,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盼》这篇课文。
在正式阅读之前,老师想先考考大家,看看你们对“盼”这个字有什么理解或者感受。
(稍等片刻,观察学生反应)学生1:我觉得“盼”就是希望,就是很想得到某样东西或者实现某个愿望。
老师:非常好,你说得很到位。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小女孩到底在盼什么呢?(学生点头)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
课内探究朗读课文:老师:(示范朗读第一段,声音柔和而富有感染力)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用你们最动听的声音,来朗读这篇课文。
记得,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背后的情感哦。
(全班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课文,老师适时指导学生的发音、语调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师:大家读得真好,声音洪亮,情感也很到位。
《盼》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盼》教学设计(精选14篇)《盼》教学设计 1《盼》是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作家铁凝的第一本出版小说《夜路》,是一篇儿童文学类的小说。
作者以孩子的视角,记述了得到新雨衣,渴望下雨到愿望实现——在雨中穿上了新雨衣的故事。
用细腻的语言描述了小主人公情感和心理的变化,表现了童真童趣。
1.疏通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厘清行文思路,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话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核心问题:作者如何围绕一个“盼”字展开描写,表现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一、导入“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蕾蕾,她“盼”的是什么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呢?晴天多好啊,盼下雨干什么呢?下雨穿雨衣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有什么可盼的?(一般我们盼的事情,都是特别的、喜欢的或者是新鲜的)——插入作者的写作背景哪里可以看出雨衣的特别?哪里可以看出我很喜欢?盼下雨盼下雨穿雨衣新雨衣很特别(怎么、竟然、不像)我很喜欢(立刻,抖开)文中第1、2节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我开始盼下雨,盼下雨穿新雨衣。
给大家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看看作者围绕“盼”字,写了哪些事。
梳理一下情节,划分一下段落。
找出文章围绕“盼”写的几件事情:开始盼变天盼到下雨却未能出门盼到雨继续下终于如愿以偿三、再读课文,深入探究问题预设回答设计意图新雨衣那么独特,“我”那么喜欢,所以开始盼下雨穿新雨衣,那么“我”是怎么“盼”的呢?在这个“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回忆:文章可以借助什么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呢?板书学生提出的表达人物情感的词。
《盼》教学设计
《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如何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
2.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景物等把“盼”的心情写具体、写生动的,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3.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单元习作的写作提纲。
【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如何围绕“盼”这个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例把它清晰地表达出来。
2.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景物等把“盼”的心情写具体、生动的。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完成单元习作的写作提纲。
【教学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活动一:整体感知,思辨选材之妙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本单元的核心任务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天里的成长》这篇课文,你们读懂这篇文章作者梁容若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了吗?(师:非常好!课文以中心句统领全篇,从有生命的事物写到无生命的事物,再写人的成长。
万事万物尽在其中,从而说明“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选材贴切,构思巧妙,结构清晰。
)2.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17课《盼》,看看我们是否能读懂铁凝老师在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课前,大家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小主人公蕾蕾盼的是什么吗?(预设:盼穿新雨衣。
)4. 师:一个“盼”字,既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暗含着本文的中心。
回忆:作者围绕“盼穿新雨衣”这一大事件又写了哪些小事件呢?(相机板书:得雨衣,盼变天;下起雨,盼出门;出不去,盼雨停;又下雨,终如愿。
)5.思辨选用事例之巧思考:请同学们仔细看看作者选取的4个小事件,你有什么发现?既然主人公蕾蕾的心愿是穿上新雨衣,那么只写第4个事例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前面三个事例呢?小结:通过讨论,我们不难发现,这四个小事件都是围绕盼穿新雨衣这个大事件来写的。
选取不同的事例可以使文章的中心表达得更全面、更充分。
(板书:围绕中心选事例)6.思考:在我们写作过程中,确立中心和选择写作材料应该先做哪件事,再做哪件事呢?(先确立中心,再选择材料。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第1篇】盼(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默读课文,勾画对小作者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 借助思维导图体会课文是如何选取事例,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写的。
3. 通过“盼出门”事例,抓住语言、动作、环境等描写方法,学习如何将典型事例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将典型事例写具体的;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感受小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由题目入手,理解盼的意思。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所以有个四字成语叫“左顾右盼”,就是左边看看右边看看的意思。
后来也引申为“期待、期望”。
所以在这里,“盼”指的是小作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好,让我们带着期待读一读只有一个字的题目。
(二)理思路,寻找“盼”——写作方法:事例扣中心。
1.师: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还记得作者在盼什么吗?(因为得到了一件新雨衣,所以作者盼着能穿上雨衣。
)2.你还记得那究竟是一件怎样的雨衣吗?(出示课件:“雨衣上竟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3.就是这件雨衣,却引出一段曲折、有趣的故事,回忆一下文章围绕“盼”写了哪几件事?(盼变天、盼出门、盼雨停)4.思索:“仔细揣摩文章中心和三个事例,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写法:善于读书的同学总是能发现文本背后的秘密。
写文章要紧扣中心选择事件来写,作者以雨衣为线索,贯穿整个过程。
三个不同时间的不同事例可不是随随便便取的,只有选最能表现中心的事例,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要(板书:紧扣中心,用心取材)5.在这一个个期盼中,“我”这个小女孩内心情感又会有怎样的波澜起伏呢?找到“我”心理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三)找心理,感受“盼”——写作方法:心情有起伏。
1.预设一:每天在方向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的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天气预报总是晴呢?2预设二: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上最美的事呢!师:天马上就要下雨了,人们行色匆匆。
17《盼》教学设计
六上17《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梳理课文围绕“盼”写了作者的那些表现。
3.品读课文,感受作者是如何把“盼”这一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迁移运用,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按事例梳理习作提纲,为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教学重难点:品读课文,感受作者是如何把“盼”这一心理活动写具体、写生动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学校要在六年级开展一次“一字表我心”主题征文比赛,要求同学们选择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个汉字写一篇习作。
我们用一个“盼”字先尝试说一说,可以组词,也可以说一句话。
预设:盼望、期盼、祈盼……我盼望自己有一辆赛车我祈盼奶奶的病快点好起来……老师盼望你们期盼的都能如愿以偿,著名作家铁凝也是选择了“盼”作为题目,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
(板书:盼,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立足单元习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和单元习作打好基础。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盼”写了一件什么事?它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又如何呢?2.指名交流汇报。
预设:本文围绕“盼”写了蕾蕾盼穿新雨衣的一件事,它的起因是蕾蕾得到了一件新雨衣,结果是蕾蕾终于穿上了新雨衣。
3.结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并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4.指名交流汇报。
预设:1-2自然段:得到雨衣 3-17自然段:盼穿雨衣18-20自然段:穿上雨衣(板书小标题)三、细读课文,梳理“盼”的表现1.细读课文,梳理课文围绕“盼穿雨衣”写了作者的那些表现。
2.指名交流汇报。
3.师小结。
作者围绕“盼穿雨衣”具体写了“我”先是盼下雨,下雨了就盼着外出,无法外出盼雨停,雨停了盼第二天再下雨等具体表现(4个事例)。
四、聚焦表达,体会写作妙处(一)品读课文3-17自然段,感受作者是如何把“盼”这一心理活动,课文哪些部分写得比较具体?勾画出自己认为描写得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理解作者描绘盼的形象,感受到他的思念之情。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盼对作者产生的影响。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理解并感受盼对作者产生的影响。
3. 教学内容•课文《盼》的学习和理解。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盼的图片或播放盼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出示题目:“你对盼这个词有什么了解?你认为盼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分发课文《盼》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并标注生词和短语。
•导读问题:“作者在课文中提到了哪些盼?他对这些盼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盼的形象进行讨论。
•要求学生围绕盼的形象进行展开讨论,如盼的特点、盼的表现形式等。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第四步:个人思考表达(10分钟)•要求学生以盼为话题,写下自己对盼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有过盼的经历吗?你对盼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认为盼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第五步: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强调课堂的重点和要点。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盼》这篇课文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思考盼的含义和影响。
通过导入和阅读理解环节,学生对盼这个词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盼的理解,并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个人思考表达环节,让学生思考盼在他们生活中的意义,并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整个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盼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在阅读理解环节可能不能详细理解课文,因此在分组讨论环节时,一些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困难。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盼》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盼》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识读诗歌《盼》,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 教学准备•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课本《盼》。
•多媒体设备。
•教学素材:与诗歌《盼》相关的图片、故事等。
4.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情境(1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与诗歌《盼》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引导学生讨论图片中的内容,并提出与图片相关的问题。
步骤二:听读诗歌《盼》(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盼》一遍,学生先跟读,然后再由学生逐句朗读。
•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的不同句子。
步骤三:理解诗歌的意义(15分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展开交流。
步骤四: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享诗歌《盼》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品表演或绘画作品展示,展现对诗歌的理解。
步骤五:练习朗读(10分钟)•学生个别或小组练习朗读诗歌《盼》,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现场朗读,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
步骤六:合作创作(20分钟)•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合作创作。
•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创作新的诗句。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的合作成果。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通过诗歌《盼》的学习,培养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背诵诗歌《盼》并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盼》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盼》教学设计
《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盼》是作家铁凝的早期传作的小说。
小说在选作课文的时候做了一些删减,将原作中“我”本来想借着这件雨衣将我的同班同学赵晓芸的旧雨衣比下去以及最后“我”如愿穿上新雨衣后将心爱的雨衣赠与传达室的张爷爷和小孙女的情节删去。
小说做了情节上的简化,更适合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和欣赏。
课文从妈妈给“我”买了新雨衣写起,进而写“我”盼望的能够穿上它,放学后好不容易等到下雨,却未能如愿穿上新买的雨衣,最后想尽办法,终于穿上新雨衣的事情。
文章以“盼”字展开,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事情的经过,分别描述了“我”初得新雨衣、盼变天、盼下雨天出去、不能出去后盼雨停、盼雨留着明天下,最后得偿所盼的不同心理状态,把一个孩子急于表现自己以及对生活的渴盼热情做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文章的层次划分上,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
起因(1-2):妈妈送给“我”一件新雨衣,“我”特别喜欢,盼望着穿上新雨衣。
经过(3-17):“我”在如愿地穿上新雨衣前,发生的许多小插曲、小事件。
这部分也是“我”所盼望的和现实的情况发生冲突的部分。
在“我”盼望着变天的时候,天气预报总是晴;在“我”终于盼来下雨时妈妈却不让我出门;“我”盼望着雨停明天下后发现第二天并没有下雨。
在叙述这三个冲突时,作者将小主人公人物的表现写的十分生动,充满童真。
在描写时细心地关注到了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和语言描写,语言细腻,将我们小主人公充满童真、对生活的渴盼刻画地惟妙惟肖。
因此在这一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抓住冲突,运用第四单元所学习的人物描写,来分析在盼望和现实出现冲突时,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通过分析人物表现从而体会出人物的心情变化,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在这一部分里,还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法。
第3段的天气明明是“瓦蓝瓦蓝”、“满天星斗”这样子的美景,但却遭到了“我”的厌恶;第4段的“哗啦啦”“嘻嘻地笑”也充分表现出“我”对下雨的兴奋;第17自然段中雨后明晃晃如玻璃的马路、挂满了珍珠玛瑙的小杨树。
《盼》 教学设计
《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表达盼望心情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盼望的心情,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与期待。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珍惜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作者盼望的具体内容和心情变化。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盼望背后的深层情感和人生意义。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感。
4、读写结合法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盼望的视频或图片,如孩子盼望过年、旅行者盼望到达目的地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特别盼望的事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课题《盼》。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如“窸窸窣窣”“嘟囔”“瞟”等。
3、精读课文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梳理。
(1)作者盼着变天,因为下雨能穿上新雨衣。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是急切的,通过“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等语句可以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盼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节选自铁凝的短篇小说《盼》。
在本课设计中,应该着重从事例描写和心理描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我”盼望下雨的心情。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朗读和感悟的水平。
教学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段落大意,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和感悟文中“我”兴奋——盼望——急迫——担心——喜悦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写作方面学习作者跌宕起伏的叙事方法,以及淋漓尽致的心理描写,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提炼观点,善于从生活细节入手描写人物。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课文原声朗读,多媒体课件。
2.小说《盼》原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对比引入,激发兴趣1.激趣:同学们,你们是喜欢下雨还是讨厌下雨?能说一说为什么吗?2.对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对于下雨是喜欢呢还是讨厌呢?为什么本课的题目叫“盼”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阅读更有兴趣。
)3.导入:下面同学们就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看主人公对下雨是怎样的态度。
设计意图:有对比才有发现,通过设置对比情境,让学生去发现文章的韵味。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1.挑选本课生字词,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比如,“甩”读shuǎi,不读suǎi;“唇”读chún,不读cún。
3.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出“窸窸窣窣”“嘟囔”“瞟”“不声不响”“逗引”“玛瑙”等词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预设: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嘟囔:指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瞟:“目”与“票”联合起来表示“目光轻快地扫过”。
本义:扫人一眼。
不声不响:没有一点儿声响。
形容做事谨慎,不张扬。
逗引:指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
玛瑙:一种玉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用作磨具、仪表轴承等,也用来做贵重的装饰品。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内容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写生字。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袖”“缩”“甩”“嚷”“酱”“唇”这几个字。
比如“袖”“缩”“嚷”是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边部首要写得细小一些;“甩”是一个独体字,书写时一定要把它和“用”字区分开来;“唇”“酱”是上下结构,“唇”字书写时要注意上大下小,而“酱”字书写时正好相反,要上小下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加上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基本上可以将课文中的生字部分突破,为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也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三、粗读课文,弄清原委1.学生快读课文,为每个自然段标上数字,思考: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盼”(板书)?全文一共描写了几件事?注意引导学生破题,激发兴趣;同时理清课文脉络。
提示:“盼”是文章的感情基调。
全文围绕这个“盼”字一共写了五件事:第1、2自然段:妈妈给“我”买了新雨衣。
第3自然段:“我”盼着变天。
第4~15自然段:雨天“我”想穿雨衣。
第16、17自然段:“我”担心明天雨停。
第18~20自然段:“我”终于如了愿。
(适时板书)(对于第一个问题不强求学生回答准确,也不必浪费过多时间进行讨论分析,这里教师可以直接点明“盼”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可能不能完整或者准确地表述故事脉络,只要能够把事情的发展说清楚就行。
)2.过渡:通过阅读,我们对故事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作者围绕“盼”描述了五件事,大家想知道为什么主人公见到妈妈送她的雨衣后那么兴奋吗?设计意图:课文主要是通过事例和心理两方面描写来衬托“盼”的,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就是从事例方面入手,看看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从而也帮助了学生解答课后的第一个思考题。
四、拓展阅读,加深理解1.教师展示铁凝《盼》的原文,让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收到妈妈送的雨衣很兴奋。
预设:生1:因为“我”讨厌下雨,而六月里经常下雨,一下雨我们就只能挤在教室里而不能出去玩。
生2:有了雨衣“我”就不怕下雨了,上学放学的路上不会淋湿。
生3:因为“我”的雨衣有袖筒,所以“我”特别高兴。
2.总结:大家说得都很好,正因为有大家说的这些原因,所以主人公非常盼着下雨,盼着在雨天里不必躲闪尽情玩耍。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让学生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也为下节课分析文章的感情脉络打下了基础。
五、结合课文,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用“窸窸窣窣”“嘟囔”各造一个句子。
3.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一找课文里的哪些词句说明“我”非常兴奋。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生字词,运用重点词语,有助于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试着通过片段分析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也能为今后的写作提供借鉴。
第二课时一、问题切入,导入新课1.问题切入:结合上节课的作业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里的哪些动词说明“我”非常兴奋。
(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走来走去,戴上雨帽,抖抖袖子。
)2.导入新课:从这些动词我们可以判断出主人公对这件新雨衣非常喜欢,而且迫不及待地想在雨天里穿上,那么她到底能不能如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设计意图:从作业检测入手,切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举两得而又顺理成章。
二、研读课文,把握主线1.教师引导学生分层次解读全文。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1)提问:上节课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我”收到妈妈的雨衣后异常兴奋的心情,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和主人公一样或类似的事?当时的感受如何?提示: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后面一系列的心情变化。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无论举什么事例,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行。
(2)从主人公收到雨衣后“立刻就抖开雨衣往身上穿”“走来走去”“戴上雨帽”“抖抖袖子”等一系列动作,以及直到妈妈的一声喊才赶忙脱下了,而此时的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充分说明了主人公收到雨衣后的兴奋心情。
(板书:兴奋)(3)请大家用“直到……才……”说一句话。
(通过造句,熟悉“直到……才……”这一句式。
)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学习第3自然段,体会“我”盼望变天的心情。
(1)课文中一开始就提到“我开始盼着变天。
可是一连好多天,白天天上都是瓦蓝瓦蓝的,夜晚又变成满天星斗”。
在这里,作者用“可是”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事实和“我”盼着变天的愿望恰恰相反。
)(板书:盼望)(2)于是“我”每天放学就有了什么想法?(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就总是“晴”呢?)(3)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天空长了云彩才能下雨,“我”才有机会穿上雨衣。
) 学习第4~15自然段,体会“我”想穿雨衣的急切心情。
(1)分角色朗读:学生分角色、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提示:可以由老师来演妈妈,两个学生演主人公蕾蕾,一个读对话,另一个读旁白。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提醒学生揣摩角色心理,注意朗读语气的变化。
(2)提问:这一部分有没有描写主人公心理的句子?有的话请画出来。
预设:“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3)讨论:主人公为什么会觉得“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只有雨点儿打在头上,“我”才可以有理由回家穿上雨衣,感受雨中嬉戏的快乐了。
(4)课堂讨论:“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表达了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提示: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表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从“嘟囔”一词的含义入手,结合前后语境理解主人公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而妈妈没有注意到外面下雨的情况,不让她出门时她内心的急迫。
(适时板书:急迫)学习第16、17自然段,感受“我”内心的美好憧憬。
(1)课堂提问:用一个词语概括第16自然段主人公的心情。
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很容易找到反映主人公心情的词语——担心。
(板书:担心)(2)讨论:结合课文,说说:“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一句中的“珍珠玛瑙”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提示:“珍珠玛瑙”指的是雨点儿。
主人公想象着自己穿上雨衣站在街上,雨点儿打在雨衣上水珠四溅,那种快乐的心情比看见珍珠玛瑙还要高兴。
(3)学生大声朗读:齐读课文第17自然段,和文章中的主人公一同感受雨后街景的美丽,体会文章中的主人公内心的美好憧憬。
第三部分(第18~20自然段):(1)课堂提问:快读课文第18自然段,为什么主人公觉得雨点儿是“甜丝丝”的?(只要学生结合前后语境,能从主人公的心情分析就行。
)(2)从大家的回答我们知道主人公是因为内心激动和喜悦,所以才觉得雨点儿是“甜丝丝”的。
(适时板书:喜悦)(3)写作指导:当主人公第二天去上学发现又下雨时,不仅感觉雨点儿是“甜丝丝”的,还感觉自己的心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于是“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
这里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同学们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2.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概括感情主线。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培养概括能力。
(1)让学生再次快读课文,并用几个词语概括每一部分主人公的心情。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兴奋。
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盼望、急迫、担心。
第三部分:第18~20自然段——喜悦。
(学生发言不必要求简洁准确,只要能表达出主人公的心情即可,如果个别地方表达不准,教师再做引导,不用深入分析。
)(补充完善板书内容)(2)升华主题:从全文的感情脉络可以看出,主人公从收到雨衣后的兴奋,到盼望下雨的急迫,再到不能到雨中玩耍的失意和担心,直到最终如愿以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美好的愿望支撑我们快乐成长。
(板书:有希望,就会有快乐)设计意图:从分析每层的故事情节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从而找到主人公的感情线索,并适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升华文章的主题。
而借鉴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
三、设置作业,课外延伸1.画出课文中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语句,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课外阅读《盼》原文,说说当“我”终于穿上雨衣后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设计意图:这两项作业意在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描写的巨大作用和增加课外阅读量,体会原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