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译文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译文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的故事也被改编成多种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电影等
,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范围。
对社会价值观的启示
尊重知识
曹刿作为一位平民战略家,通过自己的智慧为鲁国赢得了战争, 这启示人们要尊重知识,重视人才。
爱国情怀
曹刿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进谏,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这体现了深厚的 爱国情怀,也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种启示。
战争背景
文章通过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以及 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
和平思想
曹刿论战的核心思想是“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即统治者因私利而战, 导致国家灭亡。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和 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曹刿的智慧与勇气
智慧
曹刿在战前和战后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他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的结论,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主题思想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表达了“取信于民”和 “运用谋略”的主题思想 。
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
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 ,善于分析形势,深谙兵法,强 调“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鲁庄公
虽然显得平庸无能,但在曹刿的 指导下,能够虚心听取意见,尊 重百姓,尽力而为。
语言艺术特色
简练传神的描写
对比和衬托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 》
汇报人: 2023-12-13
目 录
• 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教学方法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讨论环节设计
01
背景与作者简介
《曹刿论战》的创作背景
01
02
03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 Leabharlann 诸侯国争霸,齐国与鲁 国交战频繁。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
《曹刿论战》说课稿(范例13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
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
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
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该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描述了战国时期魏国宰相曹刿与齐国相国晏婴之间的一次论战。
这场论战以曹刿的聪明智慧得胜,故事中涉及到了许多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曹刿论战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争不断,割据混战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个诸侯国之间会进行外交较量,采用论战的方式解决矛盾。
二、论战背景曹刿论战的背景是魏国和齐国之间的争端。
齐国相国晏婴以骄兵之势要挟魏国,魏国宰相曹刿则以“少安毋躁,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慧来制止晏婴的嚣张态势,从而引发了这次著名的论战。
三、智慧言辞的运用曹刿在论战中运用了许多智慧的言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是“少安毋躁”,这是曹刿的总纲。
在面对晏婴的威胁时,他告诫魏国王室要保持冷静,不要因祸福而改变初衷。
另外,曹刿还说:“胜败兵家常事,再大的胜仗也只是换来暂时的平安,对国家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这个观点表明了曹刿对战争的深刻认知,他认为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四、历史名句与哲理理解曹刿在论战中陈述了很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其中最出名的一句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争执之事”。
这句话表明了曹刿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钦佩。
五、曹刿的胜利与晏婴的失败在曹刿的智慧引导下,他通过巧妙的言辞控制了局面,避免了魏国陷入齐国的陷阱。
晏婴则因为自信和骄傲而陷入了被动局面,最终失败。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要保持谦虚和冷静,才能在较量中取得优势。
六、曹刿论战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曹刿论战虽然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其中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对策略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争论,而曹刿论战所表现出的冷静、理智、智慧等品质也同样适用于我们。
学习曹刿论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和睿智。
2020版部编教材《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
2020版部编教材《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精准教材注释教参翻译)2020版部编教材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作家作品:《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二、教材课下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年)。
2师:军队。
3我:《左传》是按照鲁国纪年顺序编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4公:指鲁庄公,鲁国国君。
5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
6间(jiàn):参与。
7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8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凭、靠。
9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指安身。
专,独自享有。
10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1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12遍:遍及,普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63页)ppt精品课件
战后
1.战前曹刿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齐师伐我”“公将战”。作用:显示了他的举足轻 重。)
2.曹刿为什么要“请见”?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同时也表现了他挺身而出
的果断精神和抵御强敌的坚定意志。)
3.“何以战?”,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 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 广大人民〈肯
定〉。)
战前
远 谋
战中
战后
取信于民
课文展现这三个条件有什么作用?
(既证实了前面曹刿所说的“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又表明了 曹刿不受乡人所阻而“入见”的 大有必要。通过鲜明的对比,突 出曹刿非凡的卓越见识。)
战前
远 谋
战中
战后
取信于民
第二段哪两个字概括了战争的 经过?
从“可以”和“未可”中看出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我们现在 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左传》作者左丘明
复姓“左丘”,双目失明。 与孔子同时,或在其前。鲁国 人,曾任鲁太史。春秋时代史 学家、散文家。
以惊世名著《左传》、《国语》驰名,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史学界认为他是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春秋地图 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
小知识: 春秋时代的战争1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 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 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 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 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 作来说。
春秋地图
长勺在哪里?
• 长勺
课文中哪两个字能概括曹刿这 一人物的特点?
战前
远
谋
战中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一定要见鲁庄 公,原因是: (练习一.1)
九年级下册20课曹刿论战原文
九年级下册20课曹刿论战原文
《曹刿论战》是先秦左丘明的作品。
全文如下: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该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
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汇总和同步练习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汇总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一、生字词。
曹刿.(guì)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又何间.(jiàn)焉公与之乘.(chéng) 长勺.(sháo)二.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小惠未徧。
“徧”同“遍”,遍及。
(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必以情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原文如下:「曹刿谓魏王曰:“臣闻兵有主胜,有主不胜。
胜者,高官厚禄,赏爵封侯;不胜者,黜谪杀戮。
故胜贪夺,不胜者退安。
今王之军十二百万,当今天下无敌,而士卒疲弊,将帅伤残,内外离心,人思所以挫敌之策耳。
夫挫敌之策,一曰北ward千里,二曰东南万里。
以为却齐赵而保乌鲁,振翅而飞蓬车,以夺秦之西河,使唐、虞间之秦楚颇有所虞者,胜负无定。
且士卒疲弊,将帅伤残,非战之日,恐有内乱;而国家大事不定,民生多艰。
今王贤圣明哲之君,而其乡治容有两,西袭岐,南有盘陀之障,其遗策之长,计有所出。
臣请射全靶以决胜负,使将帅无虞,士卒无瘳,以安王之社稷。
”魏王大喜,曰:“吾闻曹公乃天下利器,早欲得而视之,未得见。
今日之会,吾以为天授。
”遂令曹刿为大元帅,使杀将,振翅而飞蓬车。
是日,曹刿与魏王射全靶,胜负无定,遂决定请乌鲁之战。
翻译如下:曹刿对魏王说:“臣听说战争有胜利的和失败的,胜利者可以得到高官厚禄、赏爵封侯,而失败者则可能面临黜谪、杀戮。
所以胜利者追逐贪婪,而失败者则退避安身。
如今王的军队有一千二百万人,实力在当今天下无敌,但士卒疲惫不堪,将帅也伤残不堪,内外离心,人们思考如何挫败敌人。
而挫败敌人的策略,一是北上千里,二是东南征战万里。
通过却走齐赵而保持乌鲁,振翅飞向蓬车,以夺取秦国的西河,使唐国、虞国与秦楚之间产生矛盾,胜负不一定。
而且士卒疲惫,将帅伤残,非战斗之日可能会有内乱;而国家大事未定,民生可能会遇到困难。
如今王是贤明的君主,拥有睿智的才华,在自己的领地有两个要地,西袭岐、南有盘陀山阻隔,而他的谋略精湛,计谋必有所出。
臣请射全靶来决定胜负,以使将帅不虞,士卒不复受伤,保障王室的安稳。
”魏王大喜,说:“我听说曹公是天下利器,早就想见一见他了,可惜一直没有机会。
今天的相会,我觉得是天授的机缘。
”于是魏王派曹刿担任大元帅,负责谋划杀敌的将策,却振翅飞向蓬车。
就在那一天,曹刿和魏王一同射全靶,胜负未定,遂决定发起乌鲁之战。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内容预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三、古今异义词1、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8、其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下视其辙(他们,指齐师)五、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六、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形象分析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曹刿论战》PPT课件
探究交流
1. 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段写了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①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②层写曹 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的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 从第一段来看,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双方、战争 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十年春,齐师伐我”;齐国恃强凌弱,侵略鲁 国,这是非正义战争。
凭借
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
养
独占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
徧:通“遍”,遍及
听从,服从
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
信实
第一段:战前准备
信用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
大 案件
即使
根据
实情
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会把它分给别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探究交流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
曹刿论战
《左传》
WangYSH语文工作室出品
春秋时期诸侯列国政区图
齐鲁长勺之战作战示意图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 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 化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 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 《春秋》所编。所以后人又称 《左传》为《左氏春秋》。《左 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 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 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 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 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20曹刿论战 课件
课堂小结
文章思考问题,既赞颂长勺战争舞台上的 主角曹刿,也肯定了历来被人们否定为“未 能远谋”的鲁庄公。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提 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课堂小练
根据红色字写出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 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 所向披靡 惧有伏焉—— 危机四伏 故克之—— 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 —— 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 —— 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第20课 曹刿论战
新课导入
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 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 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 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 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 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 文《曹刿论战》。
重点字词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 间:参与。 4.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虽:即使。
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9. 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伏:埋伏。
整体感知
请见——肉食者鄙
战前准备 何以战——取信于民
政治远见
从战指挥 齐人三鼓——反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课件
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 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 个条件打一仗。
解释加红色的文言词
(加下划线的课本已有注释)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mǐ
注释 翻译
解释军加队红色攻的打文言词
(其中加下划线的课本已有注释)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 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因为他认为这是“忠之属也” • ——取信于民。
曹刿为什么选择“齐人三 鼓”时进攻?他的解释是: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齐师败绩”时,曹刿为什 么不让鲁军马上追击?
• 因为他认为鲁国是“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 “视”到什么?“望”到什么?
fú
朗读课文zhé 正音:shì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zhú
fú
suì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此篇需背诵。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玉帛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曹刿论战
2023-12-13
• 背景与作者简介 •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 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 •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 课堂互动与思考题
01
背景与作者简介
《曹刿论战》的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为邻国,长期争战不断。公元前684年,齐桓公进攻鲁国 ,鲁庄公准备迎战。
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也是取得胜 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还传达了“以民为本”的 思想,强调了人民在战争中的
重要性。
03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探讨
简洁明快的语言
曹刿论战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直 接点明战争的胜负原因,使读者
易于理解。
生动的人物形象
通过曹刿与庄公的对话,生动地展 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庄公的愚昧 无知,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03
曹刿
智勇双全,善于观察和分 析,能够冷静应对战争中 的变化。
鲁庄公
虽然缺乏军事才能,但能 够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 最终取得胜利。
齐军将领
骄傲轻敌,被鲁庄公和曹 刿利用其弱点打败。
主题思想解读
01
02
03
04
文章通过长勺之战的叙述,强 调了战争中的策略、智慧和勇
气的重要性。
曹刿的智勇双全和善于观察分 析成为战争胜利的关键。
义。
06
课堂互动与思考题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曹刿论战中的某些观点或 策略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曹刿、庄公等角色,模拟对话场景, 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和立场。
课堂辩论
针对曹刿论战中的某些观点,组织学生进行正反 方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1)十年春,齐师伐我(2)。
公(3)将战。
曹刿(读音guì)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读音jiàn)(5)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6)入见。
问:“何以战(7)?”公曰:“衣食所安(8),弗敢专也(9),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11),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读音bó),弗敢加也,必以信(12)。
”对曰:“小信未孚(读音fú)(13),神弗福也(14)。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明信之乘坐。
追至长勺(16)。
公将锣之(17)。
刿曰:“未可以。
”齐人三鼓。
刿曰:“可以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18)。
刿曰:“未可以。
”下视其辙(19);登轼(读音shì,车前楼梯的横木,全车最高处)而盼之(20),曰:“可以矣。
”遂逐齐师。
既克(21),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22),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读音zhé)乱,望其旗靡(读音mǐ)(23),故逐之。
”【备注释】(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
(2)齐师:齐国的军队。
魏,在今山东省中部。
我,指鲁国。
鲁,在今山东西南部。
《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3)公:鲁庄公。
(4)曹刿(guì):鲁国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6)间(jiàn):参予。
(7)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8)实乃:于是,就。
(9)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
以:凭。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这类食疗的东西。
(11)专:个人专有。
(12)不下:遍布,广泛。
(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玉石、丝织品。
(14)孚(fú):为人所信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2.研读课文第三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 学 程 设 计(内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4.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4.概述课文大意。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研习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
3.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指名学生回答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作业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二、资料展示
1.《左传》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内容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作业布置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1、目标达成情况:
2、满意之处:
3、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展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研习第一段。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
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
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4.内容梳理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
名篇。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 教案
章节
第21课
课时数
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曹刿论战
第几课时
1、2
讲课时间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