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_游温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3期灾害学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Vol.28No.3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体系研究①
游温娇1,张永领1,2
(1.河南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河南焦作454000; 2.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加强社会脆弱性研究对减少洪灾损失、提高社会的灾害应对能力有重要意义。根据灾害位置模型和应急管理周期理论,构建了洪灾社会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其中洪灾社会脆弱性的理论指标体系包含12个一级指标和110个二级指标;洪灾社会脆弱性宏观指标体系包含9个一级指标和54个二级指标,洪灾社会脆弱性微观指标体系包括12个方面。洪灾社会脆弱性理论、宏观、微观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进一步从不同层面研究洪灾社会脆弱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洪水;社会脆弱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13)03-0215-06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近2 3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国家财政收人的1/3 1/6,相当于建国50年来用于基本建设方面的年平均投资,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损失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是洪涝灾害,其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据国际灾害数据库EM-DAJ统计资料显示,2000-2011年期间,东亚地区共发生152场洪灾,死亡人数达10056人,影响的人群超过13亿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45亿美元,约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1/3[1]。
灾害的频繁发生是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对致灾因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学者们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因子、致灾机理有了较为深刻的研究[2-3],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灾害仍频繁发生,主要原因是对灾害的脆弱性关注不够。洪灾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自然属性决定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但同样大小的灾害发生在应急体系较为完善的美国与发生在应急体系较为滞后的其他国家,其损失程度却差别巨大,这是社会脆弱性的原因。
对脆弱性的研究开始于1970年代,由工程技术人员率先开展,随后灾害学家则将这个概念扩展后用来评价人类、建筑和基础设施在面对灾害事件时的敏感性。1975年开始出现关于社会属性的脆弱性研究,Gilbert F.White首次在理论上将人们防灾减灾的视线从单纯的致灾因子研究和工程措施防御扩展到人类对灾害的行为反应,并指出人口特征、房屋结构等社会因素同样能影响脆弱性,这对社会脆弱性研究而言是一大进步,之后灾害的社会脆弱性研究受到了普遍关注[4-5]。
2003年Cutter创建了社会脆弱性指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风险发生时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检验社会脆弱性在自然灾害状态下的空间模型[6-7]。Cutter提出的社会脆弱性指标的思想开始逐渐被接受,如Barry E.Flanagan等从紧急事态管理的角度出发,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选取15个变量作为社会脆弱性指标[8];Candice A根据美国县级数据,构建社会脆弱性指标[9];Cutter等利用县级社会经济和地理数据创建社会脆弱性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将42个主要指标减少为11
①收稿日期:2012-11-12修回日期:2013-01-2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洪灾的社会脆弱性评估及减灾管理模式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10YJAZH091);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02102310359)
作者简介:游温娇(1988-),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急管理研究.E-mail:youwenjiao@
通讯作者:张永领(1975-),男,山东成武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应急管理研究.E-mail:zhyongling@
灾害学27卷
个[7]。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社会脆弱性的研究,如葛怡等从5个方面构建了41个社会脆弱性指标[10],陈磊等按照潜在破坏性与适应能力两个作用维度,筛选了11项社会脆弱性指标[11];赵庆良等利用上海市沿海各区县水灾数据和上海统计年鉴资料,确定了23个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12]。从上述可知,第一,社会脆弱性指标无论是类别还是数量都差异巨大;第二,有些指标仅仅是理论上探索,而在实际中无法应用;第三,宏观层面的如流域乃至整个国家、微观层面的如社区的脆弱性指标却没有区分。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根据灾害位置模型和应急管理周期理论,以统计年鉴资料为基础,构建洪灾社会脆弱性理论、宏观和微观指标体系。
1构建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的理论基础
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差异直接影响着洪灾社会脆弱性的大小。而社会对防洪减灾以及洪灾应急能力的重视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洪灾的社会脆弱性。
1.1灾害位置模型
灾害位置模型由Cutter提出,该模型利用空间来确定灾害的影响要素,包括确定可能受影响的地理位置、可能影响到人类的脆弱性类型和人类发展的灾害类型,确定降低风险的措施等[13-14]。模型要根据区域的具体环境情况而应用的,以区域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为基础,在完整的风险框架下,将致灾因子和社会系统相融合,产生的同系统适应能力和外界致灾因子相关的脆弱性要素。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语言、城市布局、风俗习惯,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收入、职业、防灾减灾措施等,因此洪害发生的位置不同可能造成的损失也会不同。利用灾害位置模型,根据区域自然和人文特征,从社会脆弱性产生的根源入手,结合区域洪灾的特征和社会脆弱性产生的过程,将社会要素与洪灾相结合,确定社会脆弱性指标。
1.2应急管理周期理论
应急管理周期理论按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周期分为预防、准备、应对、恢复四个阶段。预防阶段可以从教育、灾害综合管理、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设施维护等方面,减少承载体对危险的暴露程度[15],准备阶段包括人财物的准备,以及响应阶段的搜寻救援、医疗救护、灾民安置、生命线设施快速回复等,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进而减少洪灾社会脆弱性。灾害过后防洪和洪灾应急以及需要引起必要的社会重视,恢复阶段是提高洪灾防御能力、减少洪灾社会脆弱性的关键时期。通过应急管理周期理论,将洪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与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确定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
2洪灾社会脆弱性的指标体系
以灾害位置模型和应急管理周期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对社会脆弱性指标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脆弱性呈现的三种状态类型,即社会、建筑环境、自然灾害[16],构建洪灾社会脆弱性指标体系。
2.1影响洪灾社会脆弱性的主要方面
2.1.1人口
人口要素是社会脆弱性指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中年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家庭人口情况都直接决定洪灾发生时社会脆弱性的大小。例如洪灾发生后,疏散撤离过程中青壮年可以迅速撤离高地或者相对安全的地方,但儿童、老年人或者残疾人需要特殊照顾。女性群体的脆弱性源于其孕育和抚养行为,一方面女性不仅从体能、行动力方面逊于男性,另外面对灾害时妇女对孩子的照顾义务,使其无法第一时间做好撤离准备。
2.1.2交通运输
当洪水强度超过城市防灾设施的应对能力时,需要人们具有紧急避险能力,良好的交通运输设施和畅通的道路条件是躲避洪水的重要保障。社会脆弱性指标中需要纳入交通运输设施如家户汽车、摩托车、农用车等数量,道路通达程度、公路等级等要素。
2.1.3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分为两个方面,家庭收入水平和地区经济状况。家庭收入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其社会物资如交通工具、应急物资、房屋建筑的占有量,另一方面足够的资金有助于家庭应对洪水灾难。家庭收入较低的人群面临洪灾时,可能因缺乏必要的逃生设备而受到洪水的威胁,尤其是当家庭没有享受保险的时候[17]更无力担负灾后各种开销,经济状况和物理性损害是造成贫穷人口无法应对循环灾难的根本原因[18]。而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虽然其物质财富上的损失比穷人要高,但在财政投资、保险政策以及工作上稳定的社会地位将大大减轻灾后的负担。地区良好的经济状况能够保障区域有足
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