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词语含义和答题方法、术语.
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及答题模板
初中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及答题模板一、理解品析重要词语答题公式:本义+语境义+作用答题模板:1. 词语的含义:“××”一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
2. 代词的指代义:“××”一词指代……,表示……。
3.词语的作用:“××”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等词用得好,它把“……”(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二、理解赏析重要句子答题公式:句子内容/写作手法/句式/关键词+作用+情感答题模板:1. 哲理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总结全文句)赏析:这个句子起了点题的作用,说明了……的道理(让人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 句式的赏析:陈述句语气平稳;疑问句能吸引读者的好奇心,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强烈(使观点更鲜明);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3. 描写句的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具体地写出了……。
4. 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所在句子的赏析: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从字词的感情色彩方面进行赏析。
5. 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出了……。
6. 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一词是叠词,读起来有音韵美,写出了……。
三、分析段落作用答题公式:结构作用+内容作用知识链接:结构上:1.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设置悬念等。
2.中间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渲染了……氛围等。
3.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照应前文/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等。
内容上:1.开头段: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尾段: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记叙文词语含义题答题技巧
记叙文词语含义题是指要求考生理解某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并根据上下文推断其含义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
1. 注意上下文。
词语含义题的答案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因此要仔细阅读全文,尤其是与所考查的词语相关的段落,从中寻找线索和语境。
2. 注意词语的词性和位置。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其所在的位置、前后文和语法作用等因素进行判断。
3. 注意词语的比喻和引申义。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有比喻和引申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理解。
4. 注意词语的情感色彩和文化背景。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带有情感色彩或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理解。
5. 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和歧义性。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有多种含义或存在歧义,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进行判断。
6. 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法作用。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需要根据搭配关系进行推断。
7. 注意词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效果。
有些词语在文中可能会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讽等,需要结合修辞手法进行理解。
总之,在解答记叙文词语含义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全面考虑词语的多义性、歧义性、情感色彩、文化背景、搭配关系、修辞手法等因素,从而得出准确的答案。
专题03 记叙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统编版)
(3)从修辞角度赏析 “××”词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对象)……特点(状 态),突出……(主题),表达…… (思想情感)。 (4)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词运用××(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 (状态),突出……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 (5)从词义的角度赏析 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分析无法从词性、修辞、 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的词语。 分析词语本义+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即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写出了 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此外还可以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等角度赏析。
专题03
记叙文阅读
考点一、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一:理解词语含义
重要词语是指文中有助于揭示主旨,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人物情感,或表 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这个词可能不再具备词典里的含义,而是特 定语句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或表达事物特征,或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1.常见题型 (1)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其作用。 (3) “××”段中“××”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4)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 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 ××”词可否删除,或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 为针么?
(6)“××”词在句中(文中)指代什么2.解题思路 2.理解词语含义方法。 (1)表层含义(词典义+结合文章内容); (2)深层含义(词不离句,结合语境;区别词典义,不离词典义;关注手法 的运用;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3.答题模板 (1)“××”一词原指……(词语本义),这里指……(语境义或修辞义),在文 中起到了……作用(表达了……的感情)。(关键词含义=字面义+语境义+对中心、 主题的作用) (2)该词本指……(本义),在这里指……(语境义),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 了事物……的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
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词语含义是理解文本内涵的重要技巧。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答题技巧:
1. 从上下文推测:通过阅读上下文,寻找关键词、关联词等线索,从而猜测出词义。
例如,如果在文中提到“大雨淅沥”,可以推测出“淅沥”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雨声细小。
2. 比较同类词:将需要理解的词与与它有相似含义的词进行比较,进一步推断出其可能的含义。
例如,如果要理解“烦恼”的
含义,可以将其与“麻烦”、“苦恼”等词进行比较。
3. 分析词根和词缀:通过分析词根和词缀的含义,来推测单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知道“bi”表示“两个”,“cycle”表示“循环”,就可以推测出“bicycle”是指“两个轮子的车”,即自行车。
4. 查阅词典:当以上方法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时,可以使用词典或在线查阅工具来查找词语的定义、释义、例句等。
词典是理解词语含义的权威来源,可以提供准确的解释。
5. 培养词汇量:拓宽自己的词汇量是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
通过多读书、多听讲座等方式,积累更多的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语。
综上所述,理解词语含义答题的技巧包括从上下文推测、比较同类词、分析词根和词缀、查阅词典以及培养词汇量等方法。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可以提高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记叙类文章阅读答题术语与方法
记叙类文章阅读答题术语与方法一、标题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二、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 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三、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 + 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 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记叙文阅读答题基本术语及题型思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基本术语及题型思路(一)答题术语积累:1、描写方法答题术语:(1)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3)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4)描写的范围大小——细节描写、场面描写2、表达方式答题术语: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顶针等4、常见表现手法(写作方法):选材上的:以小见大;材料安排上的:详略得当表现主体上的:对比、衬托或者烘托(正衬、反衬)、侧面烘托、象征等;抒情上的:托物言志、借物寓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情于事、直抒胸臆;结构上的:铺垫伏笔、巧设悬念、首尾照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主旨上的: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卒章显志等描写上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工笔细描写景、多角度多感官写景;联想或想像写景等等(二)重要题型积累:题型1、开头段在文中的作用————开头段写了什么材料?是为了表现(突出、强调)什么+与下文的关系是什么?(三问思考)+作用作用有:(1、总领全文;2、开篇点题;3、巧设悬念;4、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5、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6、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背景;7、通过、、、材料引出下文)7种;题型2: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结尾段写了什么材料?是为了表现(突出、强调)什么+与上文的关系是什么?(三问思考)+作用1、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点明主旨);2、照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3、深化主题或升华情感;语言含蓄,发人深思,让人感觉余味无穷)4种-------1、小说的结尾又是小说的高潮,戛然而止,受到震撼人心的效果;2、小说的结尾揭开悬念,让人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构安排巧妙;3、开放式结尾,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发人深思,让人感觉余味无穷)3种,共7种;题型3:句子赏析题————点写法+明效果+析句意+抒情感写法有:1、修辞上的写法;2、用词上的写法(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颜色的词、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反义词等等)3、句式上的写法:(反问句式、排比句式、短句等)注意有两点:1、写法角度要找完,尤其是长句子;2、句子所写对象的特点或者抒发情感的关键词一般都在该句子的上下文中。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词语理解1、从词语的语境义开窍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所以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2、从代词的上句开窍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
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远及近地去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
二、句子理解1、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开窍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成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本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2、从相邻句开窍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关于句子的理解,有些设问的句子既不在文、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段结构部分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总在文章中起着一定作用。
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这个唏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飞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或再现对象特征,或以文艺性笔调起点染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初中记叙文理解文章词句含义题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理解文章词句含义题答题技巧【知识梳理】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比较相近词义的差别。
一般来说,文章中的词语和上下文都存在着关联,借助上下文可以理解陌生词语的含义。
例如,要理解张海迪《口哨》中的“怅惘”这个词,我们可以读一读整段话“晚风里,我的泪水涌出来。
我觉得口哨与歌声有区别,它给人更多的想象。
口哨与唱歌不同,无论什么歌,用口哨一吹便牵出一缕淡淡的忧伤和怅惘。
我唱歌没有哭过,但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也许是我喜欢那些染着忧伤色彩的歌。
”文中反复出现“忧伤”这个词,而“怅惘”和“忧伤”并列出现,可见是近义词。
查词典可知:“忧伤”意思是“忧愁悲伤”,“怅惘”的意思是“惆怅迷惘”,还带有茫然若失的意思。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
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并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
例如,林海音《窃读记》中,“窃”字应该作何理解呢?①偷盗:偷~。
~取。
②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位。
~夺。
③私自,暗中:~笑。
~听。
④谦辞,指自己:~谓。
~以为可行。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1、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先把句子主干成分找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
如《口哨》中有一句“我长时间地躺着,我无可奈何地躺着,我终日孤独地躺着”,它的结构简单:“我躺着,我躺着,我躺着”,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针对句中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自己终日躺在床上的痛苦、绝望的心情。
04-记叙文(二)词语含义与鉴赏(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知识精讲与专项练习(上海专用)
注意事项:补充叙述主体或涉及的对象,将句子写完整;一定要将答案带入原句检验,检验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4.词语的指代义
(1)找出该词语所在的位置(2)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
(3)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4)将答案代入原文
(4)比较题
请问“**”能不能改成“**”,为什么?
答题模式:找出两者在文字表达上的不同之处+解释不同之处的文字表达效果(一般解释表达效果好的那一句,也可以加上表达效果不好的那一句)+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或人物的情感+结构上作用(灵活)。
※例题解析
犟驴
①他,脾气特犟,大伙儿给他取了个绰号“犟驴”。
②11岁的犟驴长得有些“犟”,圆滚滚的身子,胖嘟嘟的圆脸,小眼睛、厚嘴唇,留个小平头,额前两个发旋。当地俗语说“两个漩儿,犟脾气儿”加上头顶一个,犟驴竟有三个发旋!
(3)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2.词语鉴赏解题方法
一般可从修辞、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入手。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赏析准确、到位了,也就完成了对句子的语言赏析。其他需要考虑的是:大词小用;贬褒词性色彩互换等。
(1)对句子中词语的鉴赏(表达效果、表达作用)分析。
①首先确定词语是属于表修饰还是表限制;
⑨周一清晨,升旗仪式结束后。一位市民给学校送来了一面“拾金不昧”的锦旗,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交到了校长手里。学校大队辅导让犟驴上台,校长亲自为他颁发了“拾金不昧”的“榜样星章”。同学们都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原来,华驴周末和几个同学在生态文化广场玩耍时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各种证件,还有1000多元现金。几个伙伴建议把钱分了,驴坚决不肯。那几个伙伴怎么能得过他?犟驴这一“犟”,钱包终于完璧归赵。
记叙文阅读理解解题方法与技巧及练习
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阅读可以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文章,这些文章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文章。
知识点一:词语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写出词语的含义。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
因此,必须要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
其方法大致有: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
比如:比如《将相和》中有“完璧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就可以理解到“完整”的词义,那么“完璧归赵”的含义就是: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
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
”“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
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
可以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一一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要“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相联系,要注重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1、动词:不行。
因为这个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突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2、形容词:不行。
因为这个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突出这句话表达的意思)3、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理解文章的语言答题技巧
记叙文理解文章的语言答题技巧1、理解词语的含义(1)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字词的“语境义”。
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2)注意不同类型的词语有不同的答题点:①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②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
理解词语的反义语就要将褒贬互换。
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④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3)要看词语是否有特殊性:①注意是否使用了修辞方法,比如比喻、反语,如果有,要结合这些写法分析。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
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绝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
“标致”是反语。
②注意词语所在句子是否使用了某种描写方法。
比如所在句运用了环境描写。
③注意词语的语体色彩。
比如是否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中“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句中“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④注意词语所处的位置。
如果是在段中,需要结合段意来理解;如果是在标题中,就需要结合主旨来理解。
(4)结合人物情感来分析。
有些词语需要根据人物的心情、心理等情感因素分析。
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需要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阐述。
(1)赏析表达效果、妙处、作用①从情感的角度。
一般选取能体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语,用来表达人物的热爱、赞美、思念或厌恶、批判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②从结构的角度。
这类词语一般是连词或表达情感转变的名词,在文章结构上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
在全篇(或某析第(上)段)中起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③从精确性、生动性的角度。
记叙文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方法、术语整理
记叙文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方法、术语整理阅读理解的起点是理解词语的含义,而理解词语的本义是深入理解词语的关键。
在小学阶段,老师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教授词语的本义,但这种方法在初中阶段已经不再适用。
因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释词语的本义。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单字组词法来解释由一个字构成的词语。
在保证词性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组合几个常用词语来解释这个词。
例如,对于动词“打”,我们可以组成敲打、击打、打架、打击等常见的动词,但不能组成“打球”、“打脸”等形式,因为这些词已经不再是动词,而是短语。
其次,对于由多个单字词组成的词语,我们可以使用拆分组词法来解释。
在保证词性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将原词拆成单字,依次组词来解释。
例如,对于词语“精致”,我们可以分成精和致两个字,分别组成一个形容词,合起来就是“精致”的本义——精巧、别致。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同义替换法来解释词语的本义。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同义词或同义短语来解释。
例如,用“妈妈”来解释“母亲”,用“漂亮”来解释“美丽”,用“快速奔跑”来解释“冲”,用“害怕”来解释“恐惧”。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古文串讲法来解释词语的本义。
这种方法是通过解释古文中的用法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复杂,但在理解一些古典文学作品时非常有用。
总之,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起点,掌握解释词语本义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形容词的语境义可以通过确定哪类事物、哪些方面和怎样来解释。
一个词语的含义会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含义就叫做语境义。
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基本相同的,有时候,语境义和本义是截然不同的。
要准确理解语境义,可以对比本义,但即使身在语境中的两个相同词语,含义也有明显的差别。
因为语境会影响词语的内涵和确定性。
对于形容词,可以通过确定形容哪类事物、哪些方面和怎样来解释其语境义。
着眼于词语的本义,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1.描述对象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考语文记叙文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方法、术语整理素材(通用)
中考语文记叙文理解词语含义的答题方法、术语整理素材(通用)如何深入理解一个词的含义篇章是有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句子是由词语和标点构成的。
阅读理解的起点是弄清词的含义,然后是弄懂句子的含义,进而弄懂段落的含义,最终理解全文的含义。
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的起点。
一.首先要准确理解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以文字形式出现时,最初代表的含义。
而在现在的白话文阅读理解中,是指一个词语离开语言环境独立存在时,最常用的含义。
小学生考试,有一个常见的题型,写出一个或几个词,让我们解释词语的含义。
在字典里,一个词语的解释有很多个选项,我们只要写出其中最常见的含义即可。
其实这种题型就是解释词语的本义。
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老师因为不掌握解词语本义的方法,大都采用的是死记硬背的形式:一.让学生参看书下注解,在作业本上写若干遍,让学生背下来,再通过考试去强化记忆。
二.书下注解里没有的,老师就在文中画出一些“关键词”(老师根据多年经验,觉得它们是常考的词),让学生查字典,将查到的结果写若干遍,然后背诵下来。
上了初中以后,上面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了。
因为命题者使用的文章是从教材之外选取的;命题的范围又是无限大——老师会随意从文中指定一个词语让学生解释。
怎么办呢?我们总不能把字典里所有词语的含义都背诵默写下来吧?其实,解释词语的本义是有具体方法的,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就不用背字典了!(一)单字组词法所谓的单字组词法,就是解释由一个字构成的词语时,在保证词性不变的情况下,采用组词的方式,组几个常用词语来解释这个词。
例如“打”,这是个动词,我们用“打”组成几个常见的动词即可——敲打、击打、打架、打击,但不能组成“打球”、“打脸”等形式,因为这些词不再是动词,而是短语,其中“打”是动词,“球”和“脸”是名词,词性改变是绝对不允许的。
(二)拆分组词法有些词,是由多个单字词组成的,每个字都能代表一个独立的含义。
二记叙文阅读之赏析词语答题模板+练习题
记叙文阅读之词语(二)赏析词语一.【出题形式】①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二)【答题模板】技巧+内容+作用(情感/形象/主题)具体来说:【技巧】指的是加点词语词性、叠词、感情色彩、修辞方法等【内容】词语含义【作用】对情感、对人物、对主题等的作用(三)【例题】(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扫烟囱的孩子昨天晚上我到附近的女子学校去,因为我的姐姐西尔维亚的老师想看看“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这个故事。
这个学校一共有七百多个女生。
我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她们放学,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因为明天是大家祈盼的节日,学校会放假。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将令我终生难忘的事。
就在学校的对面、街的另一边,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正在哭。
他的身材很瘦小,整个脸都被烟熏黑了,肩上挎着一个包,手里拿着一柄刮刀,他一个手臂靠在墙上,他的头紧贴在手臂上,他正在放声哭泣。
有两个三年级的女生走了上去,对他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他不答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你到底怎么了?”女孩子们问,他这才抬起头,原来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
他抽抽噎噎地对她们说,他今天给几家人家扫烟囱,赚了三十个小钱,放在口袋里,但是口袋里有一个破洞,这样,不知不觉地,三十个小钱都从破洞里漏掉了。
他边说边给大家看他口袋里的破洞。
没有钱,他是不敢回家见他的主人的。
“主人一定会打我的。
”他一边哭泣,一边又把头埋在了手臂上,一副绝望的表情。
女孩子们全都望着他,满脸的严肃。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几个女学生走了过来。
她们中有的年龄大些,有的还很小;其中有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阔小姐。
她们的右臂下都夹着书包。
其中有一个稍年长的,帽子上插了一根蓝色的羽毛。
只见她从口袋里掏出两枚小钱来,说:“我身边只有这两个小钱了,我们凑一下吧。
”“我身上也有两个小钱,”另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子说。
“但是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够给你凑够三十个的!”于是她们开始喊另外一些女生的名字:“阿马利娅!路易吉娅!安尼娜!你们身边有小钱吗?”“谁还有一个小钱啊?”另一个女生问。
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词句理解及赏析(学生版)
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词句理解及赏析一、方法指导★★★★★(一)理解词语含义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审题干,分析词语的本义。
第二步,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或修饰成分,感情色彩。
第三步,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义(引申义、临时义、修辞义、指代义等)。
(二)词语赏析的一般步骤词语赏析与词语含义理解的区别在于,前者在说明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还需要对词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说明,并对其效果、作用进行分析。
解答词语赏析类题,一般步骤是:(1)解释词语的本义及其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2)指出词语常见用法(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大词小用);从关键词语入手(动词\副词\形容词等;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3)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A描写的内容;B反映的情形;C表达的情感;D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形象、品质)。
附:几种词性的常见作用(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从位置入手。
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总结句,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过渡句,需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2.从关键词入手。
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3.从主旨入手。
关注文章的主旨,留意文句的情景意境,进行准确阐释。
4.从艺术特色入手。
首先明确句子运用的手法或技巧,再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效果。
(四)句子赏析角度一:从修辞角度赏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表层含义)+表达了(表现出)什么(深层含义、情感、形象性格、品质精神、哲理)+达到了什么效果角度二: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环境)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什么情形+表现出什么(情感、形象性格、品质精神、主题)+推动情节发展角度三:从环境描写角度赏析:××句子具体描写了……景色,渲染了一种……氛围;烘托了人物……心情;表现出……的人物形象;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的情节发展;突出了……的主题。
语文记叙文理解词语
语文记叙文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知识点1.说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答题思路:结合句子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词语表达的情感知识点2.说出该词语的妙处或者表达效果(含义+ 表达效果)答题思路:词语的表现手法(技法)+ 词语的语境义+ 词语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知识点3.重要的句子的类型(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关键性影响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5)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句子,即“文眼”;(6)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句子;知识点4.重要句子的设题方式。
(1)画线文句的理解;(2)某句独立成段有何好处;(3)开头或结尾某某句的含义和作用;(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5)作者写某句话的目的是什么;(6)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7)某句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8)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某句话;(9)某句在内容上或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10)反复出现的句子的表达作用;(11)矛盾性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其实都是在问某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其实句子的含义分析,最终也是句中的个别的词语的含义分析,侧重意思,不在于作用。
如果问题中还问了目的和作用,那我们除了考虑这句话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之外,还要考虑在结构、布局等方面的作用。
有修辞方法的句子,还要考虑修辞的作用。
知识点4.方法指导——总的原则:一是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整体感知是前提,抓关键词是重点,“瞻前顾后”是要点。
具体方法: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义题与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附例题及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含义题与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附例题及答案)壹~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教学建议】回答含义题时,学生容易在以下几方面存在问题:①浅层含义遗漏②修辞手法遗漏③情感主旨的结合不够贴切等。
一、理解词语含义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表现主旨的词语:从本义入手,找到相关语境;明确词语地位,是标题、主旨词还是情感词;从相关语句的语境中体验其情感。
2.运用修辞的词语:理解词语本义;联系语境分析修辞;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深层含义。
3.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先在文中定位词语;根据语境分析,得出答案;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解释词语本义,确定其色彩(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联系语境,确定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词类活用等);结合文意确定从几个层面去解答。
二、理解句子含意1.含蓄句:联系语境,揣摩句意;揣摩语句的感情因素;也可分析语句中的关键词。
2.修辞句:明确对象;分析修辞;抓关键词,结合文意理解语句内容;将语句还原成没使用手法的意思明白的语句。
3.结构句:通过其位置来确定含意,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答题模式:手法+解释+情感知识点二【教学建议】此类题中学生主要存在问题有:审题不够清晰;答题时遗漏答题点;答题语言不够规范等。
(1)语段作用①内容上的作用(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②结构上的作用A、位于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B、位于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为下文写……作铺垫)C、位于文章结尾: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文章中心、主题需要写出来)(2)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②渲染……氛围;③烘托人物……心情/性格特点;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作铺垫。
(3)题目作用①运用……(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文章线索,贯穿全文;③题目象征……/文章主要描写对象;④表达了……(文章情感、主旨)。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诸位,作用题是必考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考虑组织答案,”表达效果“是由“表达技巧”造成的,以下的相关术语是必须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非常4+1: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也称写作手法)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记叙人称(考点: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
可以是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表达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叙述故事、直抒胸臆。
2、第二人称(你、你们)。
表达效果:拉近距离,直接对话,亲切自然;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
(一拉二便)3、第三人称(他、他们)。
表达效果: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
记叙线索(考点):充当线索的有:(1)人物;(2)事物;(3)事件;(4)时间;(5)地点的转移(游踪);(6)情感。
注意有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判断方法:①贯穿全文;②在文中反复出现。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顺序的作用(考点):(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时间先后)顺序记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①补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交代……的故事背景;②引出下文,为……做铺垫;③插叙的人物,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具体饱满。
④突出中心。
(4)平叙(选讲):也叫分叙,即故事围绕两条线索同时进行。
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5)补叙(选讲):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