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定稿)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B.液-液溶胶 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 C.液-气溶胶 如泡沫
2.固溶胶 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
A.固-固溶胶 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 B.固-液溶胶 如珍珠,某些宝石 C.固-气溶胶 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
3.气溶胶 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
相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但 没有气-气溶胶,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单相均 一体系,不属于胶体范围。
1. 布朗运动(Brown motion)
1827 年植物学家布朗(Brown)用显微镜观察到 悬浮在液面上的花粉粒子不断地作无规则的运动。
后来又发现凡是线度小于4μm的粒子,在分散 介质中皆呈现这种运动。人们称微粒的这种运动为 布朗运动。
用超显微镜观察到溶胶粒子不断地做无规则 运动,能够测出在一定时间内粒子的平均位移。
引言
把一种或几种物质 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 构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 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 分散相(dispersed phase),而另一种呈 连续分布的物质称为分 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
例如:云,牛奶,珍珠
分散体系通常有三种分类方法: •真溶液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胶体分散体系 •粗分散体系
1905年爱因斯坦 (Einstein) 阐述了Brown运 动的本质,推导出爱因斯 坦-布朗平均位移公式。
1/ 2
x
RTt
3L r
爱因斯坦用概率的概念和分子运动论的观点,创立了布 朗运动的理论。认为Brown运动是分散介质分子以不同大小 和不同方向的力对胶体粒子不断撞击而产生的,由于受到的 力不平衡,所以连续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作不规则运动。
梯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的质量。

最新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最新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分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另一种连续分布 的物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1
12.0 概述
表 12.0.1 分散系统按分散相粒子大小分类
系统 真溶液 胶体系统 粗分散系统
分散相粒子 直径 d
实例
各种分子、原子、离子溶液
d < 1 nm 如乙醇水溶液、NaCl 水溶液、
(1)分散法 用机械、化学等方法使固体的粒子变小。
(2)凝聚法 使分子或离子聚结成胶粒。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1
溶胶的制备--研磨法
1.研磨法 用机械粉碎的方法将固体磨细。 这种方法适用于脆而易碎的物质,对于柔
韧性的物质必须先硬化后再粉碎。例如,将废 轮胎粉碎,先用液氮处理,硬化后再研磨。
胶体系统中的分散相可以是一种物质,也可以是多种物质, 可以是由许多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粒子,也可以是一个大分子。
胶体系统通常还可分为三类:
1)溶胶 — 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的相界面,很高的 界面能,因此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2)高分子溶液— 以分子形式溶于介质,没有相界面,为均相 热力学稳定系统;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1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12.0 概述 12.1 溶胶的制备 12.2 溶胶的光学性质 12.3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12.4 溶胶的电学性质 12.5 溶胶的稳定和聚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1/11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12.6 乳状液 12.7 泡沫 12.8 悬浮液 12.9 气溶胶 12.10 高分子化合物的渗透压和粘度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ppt课件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ppt课件
分散介质 ——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都是连续的
如油在水中的分散
油滴
二、分散体系分类 (一)按分散相的线度大小分类
1. 分子分散体系 分散相粒子线度:<10-9 m 电子显微镜看不见,能透过半透膜
如:混合气体,真溶液
2.胶体分散体系(固-液溶胶,憎液溶胶)
分散相粒子线度:10-9~10-7m 电子显微镜能看见,不能透过半透膜
散作用和渗透压。实验中可观测到胶粒是从高浓度区→低浓度区迁 移——扩散
扩散:在有浓度梯度存在时,物质粒子因热运动而发生宏观上的定向迁移 现象
原因:粒子热运动
扩散与布朗运动的异同点:
相同点:粒子热运动
不同点:布朗运动
扩散
无规则
定向运动
任何时刻都存在 有浓度梯度时存在
3. 沉降和沉降平衡
粒子
介质
x
双 电 层 的 Stern 模 型
当溶胶相对静止时,整个溶胶体系是电中性的,但当分散相粒子和液 体介质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叫电动电势。
胶粒是带电的,由于静电引力使反粒子在表面周围,又由于分子热运动, 使反粒子在表面附近呈扩散分布。
离表面近的一层——紧密层(内层),厚度(约几个水分子直径大小, 因为离子的水化所致),当固体(胶粒)移动时,紧密层随固体一起移动。 外层——扩散层,紧密层与扩散层的界面叫切动面(滑动面)。
所加入的可溶性物质—胶溶剂 胶溶法一般只适用于新鲜沉淀。
如:Fe(OH)3(新鲜沉淀)
3. 凝聚法
加FeCl3
Fe(OH)3(溶胶)
化学凝聚法: 如AgNO3稀溶液滴入KBr溶液中可制AgBr溶胶; FeCl3(稀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Fe(OH)3溶胶。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胶体化学课件演示文稿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胶体化学课件演示文稿
固溶胶
实例
云,雾,喷雾 烟,粉尘
肥皂泡沫 牛奶,含水原油 金溶胶,油墨,泥浆
泡沫塑料 珍珠,蛋白石 有色玻璃,某些合金
7
§12-1 溶胶的制备
分散法 粗分散系统 大变小
胶体系统
聚集法 小变大
d >1000nm
1 < d <1000nm
分子分散系统
d < 1nm
1.分散法:
(1)胶体磨 (2)气流粉碎机(又称喷射磨) (3)电弧法—用于制备贵金属的水溶胶
2. 凝结法
(1)物理凝聚法
①蒸气凝聚法 ②过饱和法
将蒸气状态的物质或溶解状态的物质凝聚为胶体状态
蒸 气 凝 聚 法
1—被抽空容器 2、4—盛有溶剂的和
需要分散的物质容器
3—盛溶胶是容器 5—液态空气冷凝器



10
(2)化学凝聚法
利用生成不溶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控制析晶过程得 到溶胶的方法
Fe (OH)3溶胶:
3
胶体化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多相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所构 成的系统 分 散 相: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4
根据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散系统可分为:
真溶液 d < 1nm 胶体分散系统 1 < d <1000nm
溶胶 高分子溶液 缔合胶体
粗分散系统 d >1000nm
胶体粒子
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扩 散慢、不能透过半透膜,成胶 体
金溶胶,氢氧化铁 溶胶

分 散 系
高分子溶液
1 < d <1000nm
高(大)分 子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观察到散射光
显微镜 物镜
缝隙
置液器
凸透镜
凸透镜
弧光
2019/12/30
25
由此可计算粒子的平均大小:(假设粒子为球形)
m ( 4 / 3 ) r 3 ρ

r


3m 4 ρC
1/ 3
m: 一个胶体粒子的质量
: 分散相的密度
2019/12/30
26
§12.3 胶体系统的动力性质
2019/12/30
19
I9 2 πλ 2V 4l2C 2 n n 22 2 n n 0 2 0 2 21co 2αsI0 12.2.1
I :单位体积散射光强度 ;
I0 :入射光强度; :入射光波长;
V :每个分散相粒子的体积;
C :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
16
入射光波长 < 分散粒子尺寸——反射
入射光频率 = 分子固有频率—— 吸收
入射光波长 > 分散粒子尺寸——散射 (可见光波长 400~ 760 nm;胶粒 1~ 1000nm)
无作用 ——— 透过
2019/12/30
17
丁铎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发生光散射而引起的
散射光:分子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形成电偶极子,由 其振荡向各个方向发射振动频率与入射光频率相同 的光
真溶液(d < 1nm)
2019/12/30
(氢原子半径 0.05 nm)
5
(1)溶胶: 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
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憎液溶胶)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

介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2)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2)
van der Waals 吸引力:EA -1/x2 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斥力:ER ae-x
总作用势能:E = ER + EA
粒子的平动能=(3/2) RT <Emax时,溶胶稳定; >Emax时,溶胶不稳定
ER 势 能
E
Emax
0
x
第二最小值
EA 第一最小值
EA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曲线的形状、位置强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电解质浓度对胶体粒子势能的影响:
2. 扩散双电层理论
常用名词: 双电层: 质点表面电荷与周围介质中的反离子
构成的电层;
表面电势0:带电质点表面与液体的电势差: 电势: 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的边界处与液
体内部的电势差。
1) 亥姆霍兹平板电容器模型
0
1879年,亥姆霍兹 首先提出在固液两相之 间的界面上形成双电层 的概念。
0
x
电泳或电渗实验证明:溶胶的分散质和分散 介质都带电,且所带的电性是不同的。
在电泳实验中,当溶胶粒子向负极迁移时,说 明胶粒带正电,此溶胶称为正溶胶;当溶胶粒子向 正极迁移时,说明胶粒带负电,此溶胶称为负溶胶
在电渗实验中,则正好相反。当介质向负极迁移 时,说明胶粒带负电,此溶胶称为负溶胶;当介质向 正极迁移时,说明胶粒带正电,此溶胶称为正溶胶。
本体之间的电势差
Stern 模型:固定 层+扩散层
固体表面 Stern面 滑动面
电势
0
0
--- 热力学电势,固体 表面与溶液本体的电
势差与溶液中电位离
子的浓度有关。
---- Stern电势。 Stern面与溶液本体的
电势差
距离
---- 电动电势(Zata电 势)滑动面与溶液本 体的电势差其值取决 于可动层的厚度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溶胶粒子间的作用力: Verwey &Overbeek(1948)
van der Waals 吸引力:EA -1/x2 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斥力:ER ae-x
总作用势能:E = ER + EA
EA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
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曲线的形状、位置强
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ER 势 能
E
n : 分散相的折射率; n0:分散介质的折射率;
:散射角;
l : 观测距离
I= 9 2V 2C 2 4 l 2
n 2 n02 n2 2n02
2
1 cos 2
I0
由 Rayleigh 公式可知:
1) I V 2
可用来鉴别小分子真溶液与胶体溶液;
如已知 n 、n0 ,可测 I 求粒子大小V 。
2. 憎液溶胶的聚沉 溶胶粒子合并、长大,进而发生沉淀的现
象,称为聚沉。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聚沉值使溶胶发生明显的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聚沉能力聚沉值的倒数
EA 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 曲线的形状、位置强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电解质浓度与价数增加,使胶体粒子间势垒的高度 与位置发生变化。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dispersed phase)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medium)
(dispersing
分子分散系统
胶体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例如:云,牛奶,珍珠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类型
粒子大小
特性
举例
低分子溶 液(分子分
散系统)
<1nm

物理化学之胶体化学

物理化学之胶体化学

• • • • •
关于流动电势ζ a.一般|ζ|<|φ|; b.电势值受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c.值的大小是衡量胶体稳定的尺度; d.电泳和电渗产生的原因。
• 4.Stern扩散双电层的理论要点 • a.分散相粒子表面带有相同符号的电荷; • b.反离子呈现扩散状态分布在分散相粒子的周围,并 分成紧密层和扩散层; • c.Stern面——紧密层和扩散层的分界面为被吸附的溶 剂化反离子中心边线所构成的假想面; • d.当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滑动面在Stern以外。 • Stern面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空间称为Stern层(即紧密 层),Stern面之外至溶液本体称为扩散层。 • 与表面结合得相当牢固的反离子为紧密层,在表面 附近做热运动的其它反离子构成双点层中的扩散层。
• 二.高分子化合物的影响 • 1.聚沉作用(絮凝作用) • 在溶胶中加入少量高分子化合物,会降低溶胶的稳定 性,甚至发生聚沉。聚沉的原因有: • ⑴搭桥效应 • 通过搭桥的方式将两个或更多的质点搭在一起,导致 絮凝。 • ⑵脱水效应 • ⑶电中和作用 • 2.保护作用 • 三.升高温度四. • 加入带相反电性的胶体
§12-9 乳状液
• 一.什么是乳状液 • 1.乳状液 • 一种或几种液体以液珠的形式分散在另 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构成的分散系统称 为乳状液。 • 乳状液属于粗分散系统。
二.乳状液的分类
• 按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类型将乳状液分 为两类: • ⑴油分散在水中(O/W)
• 如牛奶、农药、日用雪花膏等。
• ⒉形成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乳化剂的性质, 通常与两种液体的相对体积无关。 • 一般说,亲水性大的物质,如碱性金属皂、明 胶、磷脂等,在粒子表面吸附时形成O/W型乳 状液。而亲油性大的物质,如二、三价金属皂, 在粒子表面吸附时形成W/O型乳状液。 • 固体粒子作为乳化剂时,看其在水与油中的相 对润湿性大小,若易被水润湿,则形成O/W型, 如:CaCO3,粘土等。若易被油润湿,如碳黑、 煤等,则形成O/W型乳状液。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6)

物理化学: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6)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8.2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界面复合生成法 ➢轮流加液法
§8.2 乳状液的制备和性质
3.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液滴大小和外观
由于制备方法不同,乳状液中液滴的大小也不尽
相同。不同大小的液滴对入射光的吸收、散射也不同, 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外观。
液滴大小 /μm
1
1
0.1 ~ 1
0.05 ~ 0.1 0.05
1.乳化剂的分类
§8.5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8.5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8.5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8.5 乳化剂的分类与选择
2.乳化剂的选择
乳化剂的选择原则 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能降低表面张力,在乳状
液外相中有较好的溶解能力;
在油水界面上能形成稳定和紧密排列的凝聚膜;
能增大外相粘度以减小液滴的聚集速度;
固体大部分在油中,油水界面向水弯曲, 形成W/O乳状液。
油水 水油
5.其他因素
分散相粘度越大越稳定,分散相与分散介质密度 差越小越稳定。
液滴大小及其分布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液滴尺寸范围越窄越稳定。当平均粒子直径相同时, 但分散的乳状液比多分散的稳定。
3. 乳化剂的选择
1945年Griffin提出HLB法选择乳化剂: HLB: 亲水亲油平衡 hydrophile lipophile balance HLB,亲油性,< 8 亲油; HLB,亲水性,> 8 亲水。
水能润湿固体, 大部分粒子浸入水中;
so
ow


sw
b. os < ws, > 900
油能润湿固体, 大部分固体粒子在油中。
os
油 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乳状液的类型及稳定和破坏的方法。
(水)相。
(2)稀释法:将乳状液滴入水中或油中,若乳状 液在水中能稀释,即为O/W型;在 油中能稀释,即为W/O型。
(3)导电法:O/W型乳状液的导电性能远好于 W/O型乳状液,通过测电导可区别 两者。
2. 乳状液的稳定
(1) 降低界面张力
(a) 加入表面活性剂, ,G表,稳定性
(b)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可决定形成乳状液 的类型: HLB 3-6: 形成W/O型乳状液; HLB 12-18: 形成O/W型乳状液。
(2)形成定向楔的界面
一价碱金属皂类, 形成O/W型乳状液:
二价碱金属皂类, 形成W/O型乳状液:
大头朝外,小头向内,表面活性剂可紧密排列, 形成厚壁,使乳状液稳定。
(3)形成扩Leabharlann 双电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形成扩散双电层,使乳状液稳定。
(4)界面膜的稳定作用
增强界面膜的强度,可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
第十二章 胶体化学
§12.6 乳状液
由两种不互溶或部分互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粗 分散系统,称为乳状液。
水包油,O/W,油分散在水中 类型
油包水,W/O,水分散在油中
O + W + 乳化剂
乳状液
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 固体粉末
1. 乳状液类型的鉴别
(1)染色法:将油(水)溶性染料滴入乳状液,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一相为油
固体大部分在水中,油水界面向油弯曲, 形成O/W乳状液。
油水
如 so < sw :
cos 为负, > 90 o,油能润湿固体,
固体大部分在油中,油水界面向水弯曲, 形成W/O乳状液。
水油
3. 乳化剂的选择
1945年Griffin提出HLB法选择乳化剂: HLB: 亲水亲油平衡 hydrophile lipophile balance HLB,亲油性,< 8 亲油; HLB,亲水性,> 8 亲水。
HLB
3~6 7~9 8 ~ 18 13 ~ 15 15 ~ 18
用途 W/O 乳化剂
润湿剂 O/W 乳化剂
洗涤剂 加溶剂
HLB值可以从手册查出,也可以估算。
4. 乳状液的去乳化
物理方法:离心分离,静电破乳,超声波破乳; 物理化学方法:破坏乳化剂,加入破乳剂。
例如: 1) 加入异戊醇,它的表面活性很强,会替代原
(5)固体粉末的稳定作用
某些固体粉末也可起乳化稳定剂的作用: 水能润湿的固体粉末,可形成O/W型的乳状液,如粘土等, 油能润湿的固体粉末,可形成W/O型的乳状液,如石墨,
煤烟等。
根据Young方程:
so- sw = ow cos
so
ow

固水
sw
如 so > sw :
cos 为正, < 90 o,水能润湿固体,
来的乳化剂吸附到界面上,但因它的链短又 有分支,不能形成牢固的界面膜。 2) 加入某些能与乳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破 坏乳化剂,进而达到破乳的目的。
基本要求
了解胶体的若干重要性质(Tyndall效应、 Brown运动、扩散、沉降平衡、电泳和电渗)。
明了胶团的结构和扩散双电层的概念。
了解憎液溶胶的DLVO理论。理解电解质对 溶胶稳定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