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和发展
我国非营利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过程。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被学者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在这个阶段主要是自下而上式的行业协会、互助与慈善组织、学术性组织以及政治性组织等六类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都是一些民间团体和个人自发组织起来的。
第二阶段从1949至1978年,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后,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清理整顿工作,取缔和转化了一批非营利组织。因此,非营利组织在这个阶段受到了政府的严密控制和支配,政府管理的色彩较为浓厚。
第三个阶段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到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上来,非营利组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了迅速增加和提高,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非营利组织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无论从从业人员的数量、组织规模和组织功能等方面来衡量,非营利组织所取得的发展成绩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特点
1.非营利组织类型多样
80年代以前,主要只有高度行政化的工青妇、文联、工商联、科协等九大团体,而目前中国的全国性社团按照官方的分类标准(主体功能)可分为17类:产业部门、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公共事物、信息与技术服务、卫生、体育、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环境能源、企业行业组织、职业组织、地区组织、个人联谊以及其它组织。
2.活动领域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一般都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3.活动方式以信息宣传与教育为主
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所起的主要作用在于提供信息、宣传与教育服务。事实上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特色和与政府、企业的差异所在。由于非营利组织掌握的资源非常有限,有的甚至完全依赖志愿者,因此它不可能像政府、企业一样以提供物质服务为主,而更多地以提供信息、教育与宣传服务为主。
4.活动范围以一个市区县范围内为主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范围以在一个市、区、县范围之内为主,而其他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相对较少。这与中国社团登一记管理条例对社团活动范围有严格限制有关。
5.利组织产生的社会效益巨大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之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分担职能,填补因政府能力不足而存在的“公益真空”。 (2)服务基层,代表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声音。非营利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深入社会基层、贴近贫穷民众。 (3)化零为整,把闲散资金用于公益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非营利组织大都追求公益,不谋求私利,容易使人产生信任感,因此比起政府和企业来更有利于接受私人的捐赠,从而广泛吸纳闲散的社会资金来用于公益事业,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4)维护多元,保护和促进生态、文化的多样性。非营利组织的广泛
存在本身就是社会多元化的一种反映,因此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多样性和社会上的文化多样性就是维护自身的生存环境。
实际上,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主要解决市场和政府所不能解决的众多问题,提供能够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如满足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需求而成立的各种协会、会等。其二,重点是补充政府在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作用,如参与社会环境保护、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等。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1. 远离社会和公众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非营利组织的双重管理体制所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官办化”、“政府化”色彩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时仍然固守计划体制时的思维方式,认为非营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事实上仍由政府委派,人员编制由政府核定,部分人员流动由政府管理,资金的来源也出自政府财政,俨然成了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非营利组织丧失了对本组织人事的任免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团的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人员任命方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利益和工作程序的“政府化”,完全不具有“民间性”,远离社会和公众。
2.非营利组织过多过滥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成立和发展中的缺陷。这主要表现为,有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和手续就随意成立,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性质和责任;有的非营利组织无限扩大活动范围,有些行业内非营利组织巧立名目跨行业发展,有些地方性非营利组织以非法手段企图变为全国性组织;有些非营利组织有名无实,利用合法旗号从事非法行为。
3.动力机制缺失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是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工具而存在的。因此,其动力机制就是执行政府的政策,完成政府赋予的管理社会的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逐渐把非营利组织推向社会,让其成为社会中的独立或半独立的主体,这就使非营利组织失去了往昔的动力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非营利组织的动力机制应该是社会公众的支持。然而,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及成员的思维仍然定位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准政府部门”,没有真正把寻求公众支持作为自己组织的发展动力,从而陷入了缺少动力机制的境地。
4.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双重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营利组织功能多样化的发展,双重管理体制的存在使得非营利组织在服务对象选择方面也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为社会上的优势群体服务的非营利组织要多于为社会的中间群体和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营利组织,这就进一步一导致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降低,不能很好地起到平衡社会利益结构的作用。
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构想
1.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动力因素: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由利益调整造成的社会矛盾将会更加突出。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桥梁和纽带,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建立起沟通和对话机制,起到上令下传和下情上达的作用;另外非营利组织可以动员全社会力量,包括与国外的非营利组织进行合作,以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式,实施社会援助,缓解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