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

合集下载

2024年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将对2024初二物理上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助于同学们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以下是具体的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的基本概念1. 物体的运动: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运动物体的描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3.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 = Δv/Δt。

4.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成正比,加速度为0。

5. 物体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速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加速度恒定。

第二章:力和压力1.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力的计量单位:牛顿(N)。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共同作用于物体时,可以合成一力,反之亦可分解为多个力。

4.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5.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6.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

第三章: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作用效果:力对物体的三种作用效果:使物体受力、速度改变和形变变化。

2. 力的不平衡作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3. 力的平衡作用: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四章:运动中力的计算1. 平行力的合成:平行力的合成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力的分解:将合力分解为与斜面垂直和平行的两个力,简化问题求解。

3.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不同物体。

第五章:力的简单测量1. 弹簧测力计:利用弹簧的伸缩变形测量力的大小。

2. 弹簧的弹性常数:F = kΔx,其中F为力的大小,k为弹性常数,Δx为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第六章:运动学与力学的结合1. 斜面滑动问题:将斜面问题转化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方向求解。

2. 摩擦力的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使用静摩擦力系数和动摩擦力系数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解题技巧总结(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解题技巧总结(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对以下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C.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答案:BABC.云、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体成小水珠形成的,故AC错误,B正确;D.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2、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7.8℃,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7.8℃,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C.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D.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答案:C因为体温计有“缩口”这一结构决定了体温计有“随高不随低”的特点,用示数为37.8℃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为37.8℃,说明乙的体温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37.8℃,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

故选C。

3、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 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A.16°CB.30°CC.47°CD.70°C答案:C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提在 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大于 34℃小于60℃,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是水循环过程中水常见的三种状态,某同学据此画出了水的三态变化图,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三种状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是冰,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B.乙是冰,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C.乙是水,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D.丙是水蒸气,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答案:D由图知:乙到丙吸热,丙到甲放热,所以乙为固态,丙为气态,甲为液态。

乙到丙是升华过程,需要吸热;丙到甲是液华过程,会放出热量;甲到乙是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易混淆知识点(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易混淆知识点(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易混淆知识点单选题1、一只温度计示数不准,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 6℃,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 92℃。

当实际气温为 20℃时,它的读数为()A.23.2℃B.28.2℃C.33.2℃D.38.2℃答案:A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实际温度为100℃,该温度计示数为92℃;冰水混合物的实际温度是0℃,该温度计示数为6℃,所以100℃只占用了温度计刻度格数为92−6=86℃。

当实际气温为20℃时,20℃所占用的温度计的小格个数为则每个小格代表的实际温度为1008620℃=17.210086℃所以示数为6℃+17.2℃=23.2℃故选A。

2、小明同学观看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节目时,常见运动员关节扭伤后,医护人员马上给他们喷涂一种雾状物,小明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医护人员喷涂的是极易挥发的液态氯乙烷,用它可让运动员的皮肤温度迅速降低,起到麻醉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无疼痛感,这是利用了氯乙烷()A.液化放热B.汽化吸热C.凝固吸热D.升华吸热答案:B液态氯乙烷极易挥发,由液态变成气态,这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所以可让运动员的皮肤温度迅速降低。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下列与节气有关的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A.雨水,冰雪消融B.立夏,雾绕山峦C.霜降,霜满枝头D.大寒,滴水成冰答案:CA.冰雪消融,水从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A不符合题意;B.雾是小液滴,气态水蒸气变为液态的雾,属于液化,故B不符合题意;C.霜的形成,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为固态冰晶,属于凝华,故C符合题意;D.滴水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

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C.实验中纸没有烧着是由于纸本身就不能点燃D.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若撤去酒精灯,则水将不会沸腾答案:D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虽然不能沸腾,但会蒸发,所以水会发生汽化现象,故A错误;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的“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C.纸锅中盛着水,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最高温度是100℃,纸锅受水的影响,温度不会超过100℃,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故C错误;D.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水不能吸热,则水将停止沸腾,故D正确。

2024年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2024年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课件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新知探究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把碘升华和凝华管放入热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2.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 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新知探究
【评估】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看到什么现象?有 无液态碘出现?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 【交流与合作】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 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种现象叫升华 ,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
课堂训练
1.某物质从状态M因发生物态变化放热变成状态N
,其中M具有流动性,而N形状固定,则发生的物
态变化(C )
A.可能是熔化
B.一定是凝所示,关于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 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B )
课堂训练
3.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 冰花”是水蒸气 凝华(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出 现在玻璃窗的 内(选填“内”或“外”)表面,此时小 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 生了 凝固(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新知探究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1)思考:引入时的疑问“霜降”的实际成因. (2)有这样一个例子,用久的灯泡会发黑,你能用所学的知 识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新知探究
注意: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多见,要记住几个常见 的现象. (3)人工降雨 闷热的夏天迟迟不下雨,就可将装有“干冰”的炮弹射到乌 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儿,瓢泼大雨倾盆而下. 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提问:人工降雨的全过程经历了哪些物态变化?
课堂小结
一、升华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总结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总结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章物态变化单元总结知识要点一: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吸放热的判断1.明确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吸放热:2.物态变化的判断“三步曲”:(2020齐齐哈尔)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 )A .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B .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C .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D .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答案】A【解析】A 、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 符合题意;B 、夏天在教室地面上洒的水,过一会儿就会变干,属于汽化现象,故B 不符合题意;C 、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故C 不符合题意;D 、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是樟脑片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2020 南京)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 )理解六种物态变化的条件和特点 明确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 确定属于哪种物态变化①冰袋降温②冰冻的衣服晾干③干冰变小④冰花的形成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C【解析】①冰袋降温,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现象;②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③干冰变小,是干冰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升华现象;④冰花的形成,是水蒸气变成冰晶,属于凝华现象;物态变化相同的一组是②③。

故选C。

1.从物理现象和情境中。

找出物质的初状态和末状态。

2.知道“水蒸气”和“白气”的区别:水蒸气是气态,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3.明确自然现象:雾、露、霜、雹、雾凇的状态。

知识要点二: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应用首先明确图像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和图像上每段的意义:状态及温度特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三章物态变化§3.1 温度一、温度(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Ⅲ.寒暑表:-35℃~50℃、1℃.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1020(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五、体温计1. 量程:35℃~42℃;分度值:0.1℃.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

(否则☆1. 2中的示数为-9℃。

0℃以0℃向下读。

2. ( C )38.2℃;D:小华:36.5℃3. 玻璃管的直径小一些,因此,体温计的分度值更小一些。

(填“大”或“小”)规律总结:温度计的分度值越小,表示其灵敏度越高。

为了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只能增大温度计的玻璃泡,减小细管的直径。

固态液态熔化凝固§3.2 熔化与凝固一、定义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人教版2020年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20年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汇编第一节温度一、温度计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专用仪器。

测温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见下图)。

常见量程分度值原理所用液体特殊构造使用注意事项实验室用温度计-21℃~110℃1℃水银或煤油使用时不能甩(其他见下)寒暑表-30℃~50℃1℃酒精体温计35℃~42℃0.1℃水银玻璃泡上方有缩口①使用之前用力甩②可离开人体读数●温度计的使用:首先要看清量程,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

●如果使用温度计时超过它的量程,后果:①玻璃泡胀破;②测不出温度。

二、摄氏温度1、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摄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3、某一温度为a℃,读作“a摄氏度”;若某一温度为-b℃,读作“负b摄氏度”或“零下b摄氏度”。

三、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1、选:先估计待测物体的大致温度,再根据测量要求精度选择适合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2、放:测温度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3、待: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后要稍等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到被测液体中,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四、体温计1、体温计是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2、分度值是0.1℃,量程是35—42℃;3、液体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个缩口,在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液柱不会自动退回玻璃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因此,每次使用前要用力向下甩,使玻璃管中的液体回到玻璃泡中,以保证测量的准确;4、除液体体温计外,还有电子体温计、膜状液晶体温计、非接触红外线体温计等。

其他类型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热敏电阻温度计、红外辐射温度计、热电隅温度计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1、自然界里的物质一般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2、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叫做物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完整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完整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知识点(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常用的液体温度计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并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泡内装有适量的测温物质,如水银、染成红色的煤油、酒精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所用单位的符号。

长刻度线旁标着数字,两个长刻度线之间还有短刻度线,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温度叫它的分度值。

(3)常用温度计的分类①液体温度计:根据测温物质的不同分为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②固体温度计如根据不同金属连接时的温差现象制成的热电偶温度计,根据不同温度下电路导电性不同制成的电子体温计,利用红外线原理制成的非接触红外线温度计,利用不同金属膨胀率不同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等。

③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知识点(二)摄氏温度1、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是℃。

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注:0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与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冷热程度相同,而不是说物体没有温度。

3、摄氏温度的表示方法:在书写摄氏温度时,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在数字的前面加“﹣”号,如﹣10 ℃,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省略数字前面的“+”号,如10 ℃,读作“10摄氏度”或“零上10摄氏度”。

注: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又称开尔文温标、绝对温标。

理论上宇宙中的最低温度是绝对零点温度-273.15℃,热力学温标将-273.15℃定义为0K,分度方法与摄氏温标相同,表达式为T=t+273.15℃,使用热力学温标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为273.15K。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四章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四章物理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③换算关系T=t + 273K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仰小府大)第二节、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6种)物态:物质的状态:固、液、气变化条件:温度变化二.熔化: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3.熔化图象:4. 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5.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6晶体熔化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7.晶体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

(2)不断吸热。

8.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9非晶体熔化特点:不断吸热,温度升高三.凝固1.定义:物质从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吸热1.常见的汽化现象:蒸发和沸腾定义:蒸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叫蒸发。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1. 物质的物态变化1.1 什么是物态变化?物质的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1.2 固态、液态和气态1.固态:物质在低温下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对稳定并具有规律排列。

固态物质的分子振动较小,几乎不具备流动性。

2.液态:物质在适中的温度下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分子之间较固态物质更为松散,但仍有一定的相互吸引力。

液态物质的体积是不固定的,根据容器的形状而变化。

3.气态:物质在高温下或低压下具有高度流动性,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几乎没有相互吸引力。

气态物质的体积可适应容器的形状,并且具有较大的体积。

1.3 物质的凝固、汽化和熔化1.凝固:液态物质通过降温逐渐转变为固态物质的过程。

凝固点是液态物质转变为固态物质的温度。

2.汽化:液态物质通过加热逐渐转变为气态物质的过程。

饱和蒸气压是液态物质转变为气态物质的压力。

3.熔化:固态物质通过加热逐渐转变为液态物质的过程。

熔点是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物质的温度。

2. 物质存在的形式和能量转化2.1 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形式,主要包括:•固态:如冰、木材等。

•液态:如水、酒精等。

•气态:如氧气、氢气等。

2.2 能量转化与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的物态变化过程中会伴随能量的转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凝固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当液态物质在凝固过程中转变为固态物质时,会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2.汽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当液态物质在汽化过程中转变为气态物质时,会吸收一定的汽化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3.熔化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当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转变为液态物质时,会吸收一定的熔化热,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3. 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物态变化的过程受到以下条件的影响:1.温度: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可以促使物质的物态发生转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必背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质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二、物态变化的类型及特点1. 熔化与凝固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冰熔化成水。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凝固成冰。

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持续升高。

2. 汽化与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是缓慢的。

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现象,必须达到沸点才能进行。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

3. 升华与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例如,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例如,霜的形成。

三、温度与热量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2.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度量,是一个过程量,用 “吸收”或“放出”来描述。

四、温度计与体温计1. 温度计: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测量温度的仪器。

使用时要注意观察量程、分度值,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 体温计: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

其测量范围为35℃~42℃,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体温计的结构特点是有一个缩口,使得水银柱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内,因此需要甩一甩才能再次使用。

五、物态变化与日常生活1. 熔化与凝固的应用:如冰的熔化用于降温、金属的凝固制造零件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在预防新冠肺炎期间,学校要求每位师生都要进行体温检测。

下列对体温计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C.某同学的体温是36.6℃,该同学体温正常D.利用体温计也可以测量液体的温度答案:CAB.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为0.1℃,故AB错误;C.某同学体温为36.6℃,低于37℃,体温正常,故C正确;D.如果液体的温度高于42℃或低于35℃,不能测量液体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C。

2、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

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B.阳光普照,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C.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D.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答案:AA.自然界中的水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并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但并不按照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固定方向变化,故A错误,符合题意;B.阳光普照,温度升高水吸热汽化形成水蒸气,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悬浮在高空形成云,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固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小美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物质在AB段和CD段都要吸热B.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C.处于0℃的该物质一定是固液共存状态D.该物质在B、C两点时状态相同答案:AA.该物质在AB段和CD段的温度不断升高,都要吸热,故A正确;B.该物质在第1min开始熔化,第4min熔化过程结束,故熔化过程持续了3min,故B错误;C.该物质处于0℃时,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故C错误;D.该物质在B点时是固态,在C点时是液态,中间过程为固液共存状态,故D错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吃雪糕解暑,雪糕在口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汽化C.液化D.凝固答案:A吃雪糕时,雪糕在口中固由态变成了液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是一支刻有11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A.0~100℃B.-30~160℃C.-60~140℃D.-60~160℃答案: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50格(80-30)表示,所以1格温度=100℃50格=2℃/格最底端离0℃有30格最低温度=0℃-30格×2℃/格=-60℃最顶端离100℃有30格最高温度=100℃+30格×2℃/格=160℃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给一定量的水加热时,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中实线a所示。

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曲线是()A.b曲线B.c曲线C.d曲线D.都不是答案:B如图,进行水沸腾实验时,气压不发生改变,沸点不发生改变,只增加水的质量,曲线b、d都改变了水的沸点,这是错误的,曲线c的沸点没有发生改变,加热时间变长,曲线c是正确的。

故选B。

4、重庆是“山城”、“雾都”、“火炉”,好吃好玩好看令人流连忘返,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A.武隆的雪B.人刚从北温泉里出来觉得冷C.沸腾的火锅D.仙女山的雾答案:DA.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强冷空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B.刚从温泉里出来觉得冷,是因为皮肤表面的水汽化吸收了身上的热量所致,故B不符合题意;C.火锅中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A.该物质是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80℃C.第10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答案:BABD.图中该物质在10~25min内吸热但温度不变,是晶体,此时对应的温度为80℃,即它的熔点是80℃,故A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第10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故C不符合题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复习
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温度计 1、物体的 叫温度,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 制成的. 2、摄氏度用符号 来表示。而摄氏温度是这 样规定的:把 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把 气压下的 规定为100摄氏度, 0摄氏度和100 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 -6℃读 或 . 3、使用温度计之前应: (1)观察它的 ; (2)认 清它的 刻度.即分度值(3)并估测液体的温度, 不能超过温度计的 (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三.凝固: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需 要 热。 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 ②“铜水”浇入模 子铸成铜件 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 ,但 。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 热,且 温度不断降低。
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 点、不断 热。 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 水。(利用水 时 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 易中暑。(钢水 放出大量的 ) 5.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
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 、不断 热。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 态。 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 态。 当温度为80.50C 时,萘是 、或 态或 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 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 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 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 已凝固; 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 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⑤云、雨、雪、雹、霜的形成: 云:是由大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组合而成的。 雨: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 越大,上升气流无法支持,就会下落。下落中, 小冰晶 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 形成雨。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1、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人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 测量工具:温度计(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

3、 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 C 。

4、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C,沸水的温度为 100 C, 0 100份,每一份代表1 C 。

1 •要认清它的量程,即温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围。

2 •要认清它的零刻线,即零摄氏度的位置。

3 .要认清它的分度值,即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4.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 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5.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 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6.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6、体温计: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情况,体温计的刻度范围通常 为35〜42 C 。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连接处的管孔特别细,并且略有弯曲,使直管内的水银不能退回玻璃泡内,所以离开人体后 ,体温计仍能准确地显示人体的温度。

1、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4、 凝固:物质从液太变成固态:5、 6、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7、熔点和凝固点(1)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2)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特点(1)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或凝固点。

(2)在熔化过程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3. 晶体和非晶体的比较和100 C 之间等分成 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程風度计所能测量温度的范咀O 工分度值一亍小梢代表的温度值。

第二 化和节熔 凝固(熔化固态:”液态: ・壮态 I 凝周丿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7、生活中常见的三种温度计的区别I 晶体非晶体& 熔化需要持续加热,所以吸热,凝固需要降温,是放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单选题1、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

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当t>114 ℃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B.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先熔化再汽化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答案:DA.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气态,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碘物质可能处于液体碘的最低温度为114 ℃,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固态或者气态,故B错误;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不会出现液态,而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即升华,故C错误;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时,点碘不会出现液体,而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即凝华,凝华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2、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t时=4min时,水开始沸腾B.在t时=6min后停止加热,水温仍会保持100℃C.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D.实验时,气压值低于1标准大气压答案:DA.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从图像中可以看出,在第3min时开始吸热温度不再变化,所以第3min 开始水沸腾,故A错误;B.在第3min和第6min之间,水保持沸腾状态,水不断吸收热量,由图像可知,温度没有达到100℃,在t 时=6min后停止加热,水的温度将降低,水温不会保持100℃不变。

故B错误;C.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温度没有达到100℃,所以水的沸点不是100℃,故C错误;D.由图像中的数据知,水的沸点低于100℃,根据气压与沸点的关系: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可知,实验时的气压值低于1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考点总结(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考点总结(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考点总结单选题1、在烧瓶中注入刚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烧瓶的底部,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

该实验现象说明了()A.沸腾过程需要吸热B.沸腾过程需要放热C.水的沸点与环境温度有关D.水的沸点与水面上方气压有关答案:D在烧瓶中注入刚沸腾的水,塞紧瓶塞,将烧瓶倒置,再用冷水浇时,烧瓶中的水蒸气受冷液化,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所以会看到水又重新沸腾,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将氮和氧放在﹣200℃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慢慢提高环境的温度,氮气会比氧气更快分离出来C.在标准大气压下,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D.将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答案:BA.氮的熔点是﹣210℃,沸点是﹣196℃,﹣190℃高于氮的沸点,所以是气体,故A错误;B.氮的沸点是﹣196℃,氧的沸点是是﹣183℃,随着升温,氮会先沸腾,变成气体分离出来,剩下液态的氧,故B正确;C.酒精的沸点是78℃,水的沸点是100℃,高于酒精的沸点,水在沸腾时,酒精会变成气体,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故C错误;D.液态氮置于25℃的环境中,液态氮会不断吸热,并沸腾,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3、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握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A.16°CB.30°CC.47°CD.70°C答案:C一种合金魔术道具,久提在34℃的手中不熔化,放在60℃的水中会熔化,则该合金的熔点可能是大于34℃小于60℃,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图甲是观察物质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ABC 的先后顺序进行安装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并记录温度和加热时间C.由图乙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90℃D.该物质属于非晶体答案:BA.安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来组装,即按照CBA的先后顺序进行安装,故A错误;B.实验中,需要观察试管内物质的状态,同时并记录物质的温度和加热时间,符合实验步骤,故B正确;C.由图乙可知,该物质固定不变的温度为为80℃,即物质的熔点为80℃,故C错误;D.该物质有固定的熔点,属于晶体,故D错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单选题1、暑假里,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内拿出一根棒冰,发现包装纸上有一层“霜”,撕开包装纸后,棒冰冒出“白气”。

关于这些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霜”的形成需要吸热C.“白气”是棒冰升华形成的D.“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答案:AAB.夏天小明从电冰箱的冷冻室内拿出一根棒冰,发现包装纸上有一层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放热,故A正确,B错误;CD.撕开包装纸后,棒冰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过程需要放热,故CD 错误。

故选A。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的形成是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A.熔化B.凝固C.汽化D.液化答案:D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以露的形成是属于液化,故ABC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答案:BA.露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冰的形成是水的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如图所示,一瓶刚取出的冰镇饮料,放置一会儿瓶外壁布满水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镇饮料的温度约为30°CB.水珠是水蒸气液化而成C.水珠形成需要吸收热量D.水珠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答案:BA.冰镇饮料的温度远低于30°C,约为5°C,故A错误;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冰镇饮料瓶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的外壁,故B正确;C.水珠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是放热过程,故C错误;D.水珠消失,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物态变化§3.1 温度一、温度(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Ⅲ.寒暑表:-35℃~50℃、1℃.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图 210 ℃ 20 40 ℃ 30仰视:结果偏低 俯视:结果偏高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五、体温计1. 量程:35℃~42℃;分度值:0.1℃.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

(否则只升不降)☆典型例题 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图2中的示数为 -9℃ 。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A.小红:37.6℃;B :小刚:36.9℃;C :小明:38.2℃;D :小华:36.5℃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3. 体温计比实验室用温度计的玻璃泡 大 一些,玻璃管的直径 小 一些,因此,体温计的分度值更 小 一些。

(填“大”或“小”)规律总结:温度计的分度值越小,表示其灵敏度越高。

为了增加温度计的灵敏度,只能增大温度计的玻璃泡,减小细管的直径。

固态液态熔化凝固§3.2 熔化与凝固一、定义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生活中熔化与凝固的现象:蜡烛点燃后,蜡熔化;炼钢铁时,钢铁熔化;冬天水结冰了……二、实验: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1. 酒精灯的使用:1) 往酒精灯加酒精时,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 2) 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3) 点燃酒精灯时,一般用火柴点燃,不能用已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4) 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2. 海波熔化实验:用水浴法加热——为了海波受热均匀。

三、固体的分类——晶体与非晶体1.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常见晶体:冰、金属、萘、海波。

2.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继续上升。

常见非晶体:松香、石蜡、沥青、玻璃。

3.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非晶体没有熔点,也没有凝固点。

T T 非晶体熔化温度曲线T E F GH 晶体凝固温度曲线AD B C T晶体熔化温度曲线4. 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1)AB :固态,吸热,T 上升;BC :固液共存,吸热,T 不变;CD :液态,吸热,T 上升。

2)EF :液态,放热,T 下降;FG :固液共存,放热,T 不变;GH :固态,放热,T 下降。

5. 晶体熔化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条件:1)温度降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初冬的某个夜晚,放在屋外的金属盒内的水结了冰,这说明夜里的气温( A )A.一定比0 ℃ 低;B.可能是0 ℃,也可能比0 ℃低C.一定是0 ℃;D.可能是0 ℃,也可能比0℃高.6. 晶体在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边吸热边升温,状态先是变软、变稠、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需要吸热;2.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典型例题№.1现有质量相等的0℃的水和0℃的冰,要使热的物体冷却,使用 0℃的冰 效果好。

№.2试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谚语中的科学道理。

〔提示:雪熔化时从空气中吸热。

〕 №.3水在盐水中可以凝固,水和盐水的凝固点,哪一个更低? 盐水№.4北方的冬天,气温常在0℃以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就可以防止蔬菜冻坏,这是为什么?[ 提示:温度在0℃以下,桶里的水会发生什么物态变化?发生这种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 №.5以下四种现象中①沥青路面在烈日下变软;②盐放入水中,水变液态气态汽化液化成了盐水;③冰化成了水;④蜡烛燃烧时出现了蜡液。

属于熔化的是__ __。

分析:盐放入水中,水变成了盐水,这是溶解,而非熔化。

№.6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

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_0℃__,熔化过程用了_3__min ,该晶体可能是_冰_。

§3.3 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和液化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生活中汽化、液化的现象:洒在地上的水过段时间就会变干、露珠的形成……二、汽化的两种形式——沸腾和蒸发1.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规律Ⅰ.实验现象:① 温度计示数.....先上升后保持不变;② 沸腾前后都有气泡..产生;③ 声音响度....由大变小。

沸腾前沸腾后2)沸腾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ⅰ.液体温度达到沸点;ⅱ.不断吸热。

....)3)沸点:不同的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

2.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蒸发具有制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用控制变量法.....探究)Ⅰ.液体的温度;Ⅱ.液体的表面积;Ⅲ.液体表面的气流速度。

※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部分家庭安装了热风干手器,利用热风干手器可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提高了水的温度,加快了水表面附近空气的流动。

3.沸腾和蒸发的异同点三、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1. 生活中液化的现象:A.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B.夏天打开冰箱时的“白气”、雾的形成、露水的形成、夏天冰镇饮料“出汗”——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2. 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如:液化石油气气态固态凝华升华温度很低时冰水蒸气气态固态升华升华樟脑丸:四、汽化吸热,液化放热※为什么100℃的水蒸气要比100℃的水造成的烫伤要厉害?解析:100℃的水蒸气液化要放热,则100℃的水蒸气要比100℃的水造成的烫伤要厉害。

☆典型例题1.当某种液体的温度为它的沸点时,该液体A.一定在蒸发B.一定在沸腾C.可能在沸腾D.可能蒸发和沸腾同时进行2.下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3.我国民间有种说法叫做“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了一层均匀分布的小水珠。

关于出现水珠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水的蒸发现象B.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C.是水分子的扩散现象D.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思路解析:水缸外表面,水面所在位置往下,出现的小水珠,是由于空气中含有的大量水蒸气遇冷的缸壁液化成的小水珠,附着在了缸壁上。

这个现象说明了空气潮湿,是下雨的前兆。

§3.4 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在严寒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会晾干;放在衣橱内的樟脑丸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树枝上的雾凇、玻璃上的冰花、霜的形成过程中什么物质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冰水水蒸气凝固液化熔化汽化升华凝华固态液态气态凝固液化熔化汽化升华凝华水的三态联系物质的三态联系二、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 升华吸热——制冷或者获得低温。

如:利用干冰人工降雨。

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⑴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钨)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

⑵人工降雨:人们从陆地向云层发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从飞机上向云层撒干冰,从而达到降雨的目的。

这一实例中包括几种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分别是什么物态变化? 回答:固态二氧化碳,升华;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解析: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收热量,造成温度降低,从而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

⑶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这说明了霜是由于_气温非常低_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凝华_而形成的;雪后寒是由于_升华吸热_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三、物质的三态联系☆典型例题(多选)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 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而成的 B .冰花主要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C .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的外侧 三年级修改病句 一、成分残缺:1.老师和我去医院看望。

2..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4.晶晶从小养成了讲卫生。

5.接到“三好学生”奖状,高兴极了。

6.艰难地向高峰攀登。

7.小朋友都应该上课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8.我们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

二、重复:1.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玩具。

2.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果子。

3.我把老师布置的所有一切作业都做完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