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动人口调查分析报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报告将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提供参考。
二、人口总量与增长1. 人口总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4.11亿人,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亿人增加了7100多万人,增长率为5.38%。
其中,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
2. 人口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较上一个十年(2000-2010年)的0.57%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国人口增长进入新常态。
三、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1)0-14岁人口:我国0-14岁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54%。
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2)15-59岁人口:我国15-59岁人口为8.96亿人,占总人口的63.35%。
与2010年相比,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
(3)60岁及以上人口: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2. 性别结构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性别比为104.61。
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有所下降。
3. 城乡结构我国城镇人口为9.01亿人,占总人口的63.89%。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四、人口分布1. 地区分布(1)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为4.44亿人,占总人口的31.82%。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吸纳能力也日渐增强,导致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各大城市。
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状况和需求,对流动人口进行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一项关于流动人口的调查显示,流动人口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占比最大。
他们通常选择在城市找工作或创业,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
然而,许多流动人口在城市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比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恶劣、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
另外,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农村,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低,对于新生活环境的适应周期也较长。
此外,他们往往缺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为了更好地关注和帮助流动人口,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可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融入程度等方面,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总的来说,对于流动人口的调研报告呈现出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需求,这对于政府制定政策和社会各界提供帮
助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更多的研究和关注,能够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更好地融入和生活。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分析报告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分析报告一、引言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是当前社会重要的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给公共资源配置、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分析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分析1.人口流动情况: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农村人口、留守儿童、务工人员等大量涌入城乡结合部,带来了人口密集、社会关系复杂等问题。
2.社会资源分配: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匮乏,而城市地区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流动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尤其是公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资源的供给不足,使得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公平的服务。
3.社会管理: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公安、人民政府、教育、医疗等。
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畅,导致管理体系不完善,难以有效监管与服务流动人口。
三、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分析1.户籍管理问题:流动人口多数来自农村,缺乏城市户籍导致其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
户籍制度不完善、不灵活,使得流动人口在城市居住和工作上面临着诸多限制。
2.社保保障问题:流动人口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他们在享受社保福利方面遇到困难。
在养老、医疗等方面,流动人口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3.教育问题: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乡结合部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目前,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的入学难题仍然十分突出。
4.用工问题: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多数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劳动力工作。
他们在劳动合同、工资保障等方面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存在较高的用工风险。
四、改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与建议1.改革户籍制度: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更加灵活、便捷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例如,增加农村人口向城市落户的渠道和机会,推动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教育等政策的衔接。
对当前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现状调查及建议

村级流出人口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建议3月12-4月15日,我们采取随机暗访的形式,先后对宁乡县老粮仓镇双舞村、攸县菜花坪镇白龙村、湘乡市棋梓镇棋梓村等全省14个市州流出人口大县的14个村进行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工作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归纳如下:一、存在的问题1、人口总数和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数底子不清。
一是人口总数误差率高。
14个样本点HNWIS上报人口总数为17994人,现场多方核查人口数为18554人,相差560人,误差率达33.3%,误差最多的是新化县水车镇黄龙村,上报1075人,实际有1178人,误差103人(见表一)。
永顺县虎洛村卫生室医生告诉我们,该村灵溪组就有100多人是“黑人”,就是没有户口。
他解释说:这些“黑人”大部分是历年来超生的。
以此推算,全省少报人口达226万以上。
二是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底数不清。
14个样本点已婚育龄妇女3797人,村专干手册统计流出已婚育龄妇女1095人,有名有姓登记的有72人,村专干手册统计流出已婚育龄妇女人数最少的是新化县水车镇黄龙村,只登记4人流出,事实上该村两个年度28个生育对象流出,只有2人在家。
我们现场调查130名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有登记的只有19人。
有6个村所调查10个对象无一人上册,最多的村也只有3人。
三是流出已婚育龄妇女流向不明。
14个村专干手册登记的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其流向地址写着“广东”、“深圳”、“东莞”或者“外省”等字样,没有一个有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
有9个村没有村级流动人口信息报告单,祁阳县下马渡镇流动人口村级报告单放在乡镇,用作办理《婚育证明》登记,该镇流管员说,乡镇迟早会将这些登记分解到各村。
表一:样本点村流动人口信息采集汇总表2、村专干报酬偏低,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无法开展14个样本点村计生专干年龄在55岁以上的两人,最大的62岁,从事计生工作年限最长16年,最短2个月(见表二)。
报酬最低的是洞口县水东村,年报酬360元,平均每天还不到1块钱。
流动人口 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末,流动人口
已达到了约3.9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5%。
流动人口问题的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研究目的
本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生活状况、社会融合等相关情况,从而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合理化建议,为流动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调研方法
本报告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访谈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真实情况。
四、调研结果
1. 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以务工、经商为主要目的。
2. 流动人口的工作稳定性较差,收入并不高,生活压力较大。
3. 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程度较低,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亟待解决。
4.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困扰,宿舍条件差,租房负担重。
五、建议
1. 完善流动人口的户籍制度,让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中享受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服务。
2.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支持,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
3. 完善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4.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提供更多的住房安置措施,解决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住房问题。
六、结论
流动人口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找到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有效路径。
流动人口分析报告研判报告

XX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基础信息检查分析报告XX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办公室二〇一一年一季度流入人口基本数据解析一、指标解说:(一)统计解析地区:我镇的X 个村(社区) XX村、 XX村、 XX 村、 XX村、 XX村、 XX村、 XX村、 XX村、 XXX村、 XX社区。
(二)、数据统计时间:解析中所用数据均是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以来截止2011 年 3 月 31 日的数据。
二、整体大要截止 2011 年 3 月 31 日, 10 个(社区)流入人口信息系统汇总录入流入人口 429 人,房屋信息 4772 户、出租房屋 58 户、大型用工单位 16 个、流出人口 804 人,留守儿童 21 人、空巢老人 12 人、返村夫员 12 人。
(一)流入人口基本数据:1、人口比率: 10 个村(社区)常住人口16480 人,其中流入人口 429 人,占 %;其中流出人口804 人,占 %。
2、年龄结构:在所有流入人口中 6 岁以下的有10 人,占 %;6至16 岁的有 16 人,占 %;16 至 60 岁的有 374 人,占 %;60 岁以上的有 29 人,占 %。
3、流入人口性别:男性多于女性;其中男性为232 人,占 %;女性为 197 人,占 %。
流出人口性别:男性也多于女性;男性为428人,占 %;女性为 376 人,占 %。
4、主要流入地:我镇主要流入人口本市其他地区(市)县15人,占%;省内市为 216 人,占 %;省内县 35 人,占 %;省外市 39 人,占%;省外县 32 人,占 %,本区(市)县其他乡镇 91 人,占 %;外国1 人。
5、流入事由:在 10 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务工的有324 人,占%;其他流入经商、服务、借读、养老等的有 105 人,占%。
流出人员中,务工的有780,占 97%;其他的有 24,占 3%;6、受教育程度:在 10 个村(社区)采集的流入人口中,小学文化的有 101 人,占 %;初中文化的有 230 人,占 %;高中文化的有 46 人,占%;大专文化的有 23 人,占%;大学本科文化的有 10 人,占%;研究生及以上文化 1 人。
流动人口现状分析报告

流动人口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流动人口是指在人口迁移中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地区,或者在城市内部频繁迁移居住的人群。
本报告旨在分析流动人口的现状,并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流动人口的规模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23%。
其中,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占比较高,大约占总流动人口的60%左右。
此外,在城市内部的流动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与城市发展和人口的就业需求密切相关。
3. 流动人口的特点流动人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1 教育水平低大部分流动人口来自农村地区,他们的教育背景较差,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往往只能从事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收入较低。
3.2 社保权益不完善由于流动人口的户籍仍然在农村,他们在城市中享受不到完整的社会保障待遇。
他们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风险较高,一旦遇到意外状况,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3.3 家庭分离由于流动人口往往是一个家庭中的某个成员,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与家人分离,在城市中很难建立起稳定的家庭关系。
这对他们个人和家庭的身心健康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4. 流动人口的影响4.1 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流动人口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他们在城市中从事低技术、低收入的工作,为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4.2 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由于流动人口教育水平低、社保权益不完善,他们在城市中更容易遭受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这会给城市社会治理带来许多挑战,增加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
4.3 影响了城市资源分配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他们需要在城市中获得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服务,这对城市的资源分配带来了压力。
如果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5. 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解决流动人口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5.1 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使流动人口能够在城市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中国流动人口报告

中国流动人口报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而离开常住地,在其他地区居住和工作的人群。
他们通常是农民工、务工人员和外来人口。
流动人口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现状、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流动人口的现状1.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流动人口已超过2亿人,占总人口的15%以上。
这一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地域分布差异明显:中国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城市,如广东、浙江、江苏等。
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3.社会保障不完善:由于流动人口往往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社会保障问题,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缺乏社会保障的支持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二、中国流动人口面临的问题1.教育问题:由于流动人口常常带着家庭一起迁徙,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他们往往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学校入学难等问题。
2.就业歧视:由于流动人口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就业歧视的问题。
很多流动人口只能从事低薪、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3.社会融入困难:由于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区,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社会融入困难的问题。
缺乏城市文化素养和社交圈子使得他们在城市中感到孤立。
三、解决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的可能方案1.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教育系统的就学机会,同时提供相应的教育补贴和资助。
2.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减少流动人口的数量。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减轻生活压力。
4.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
实用文_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三篇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范文三篇篇一: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
目前__镇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民,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范围和数量都是空前的。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因此,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流动人口的发展出路,对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流动人口基本情况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
1、农村流动人口数量__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镇,农村总人口____人,根据__镇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全镇农村流动人员达__x人,占到全镇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22.6%。
其中外出时间在半年以上的人员为____人,外出到省外半年以上的人员有__x人。
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
2、农村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在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中,主要流向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广西、海南等地,女性外出规模和频率逐年提高,女性流动的主动性在加强。
在农民工中,男性占51.8%,女性占48.2%,20—34岁人群占流出劳动力总量的64%,40岁以上的人群则呈递减的趋势。
外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越来越高。
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7%,30%左右劳动力具有专业技能的培训经历,近年来外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流动总量的97%,其中第三产业占52.5%。
3、农村流动人口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流动人口一方面为流入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为流出地增加了经济总量,并且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但为自己挣回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的人口结构不利于农业生产。
喀什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喀什流动人口调研报告喀什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喀什市一直吸引着大量的流动人口。
为了更好地了解喀什市的流动人口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并编写了以下报告。
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无偏、客观地收集了相关数据和信息。
首先,我们对喀什市的人口数量进行了统计。
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喀什市的常住人口约为30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为100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在喀什市的人口结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对喀什市的流动人口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流动人口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民工,另一类是外来务工人员。
农民工主要来自喀什市以外的农村地区,他们通常来到喀什市从事建筑、服务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而外来务工人员则来自国内其他省份,他们通常在喀什市从事后勤、服务等工作。
进一步调研显示,喀什市的流动人口中,男性占据绝大多数,约为70%,女性约为30%。
这主要是由于男性更多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女性更多从事服务行业和家庭保姆等工作。
此外,年龄分布方面,大多数流动人口集中在18至35岁之间,占比超过70%。
这也表明了流动人口主要是年轻劳动力的组成。
与此同时,我们还对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喀什市的流动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区的租房中,而少部分人则居住在集体宿舍或者是单位提供的宿舍。
多数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较为简陋,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有待改善。
最后,我们还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喀什市的流动人口在就业方面相对较好,但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很难满足生活的需要。
此外,由于缺乏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医疗保障等,流动人口在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综上所述,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喀什市的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主要分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
他们主要是年轻的男性劳动力,收入较低,居住环境简陋,生活中面临着多重困难。
关于乡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关于乡流动人口调研报告本文通过调研和分析,就乡村流动人口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一、现状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总数已经超过 2.87亿,占到全国人口总数的超过20%。
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留学等多种原因,导致乡村流动人口不断增加。
其中,以农民工为主要组成部分,他们通常以打工为主,多数人没有固定的收入和社会保障。
此外,还有一部分乡村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这些群体在乡村中承担着绝大部分的生产和生活责任。
二、问题乡村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多种问题,包括: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缺失、教育资源匮乏、健康饮食不规律、接受新知识少等。
农民工在纪律、安全、薪酬、工作环境等方面常常受到欺压和歧视。
而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照顾等方面面临的困难也不小。
三、对策关注乡村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
政府应当出台支持农村发展和流动人口的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此外,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也是应该重视的方面。
同时,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也可以通过资助、培训、工作机会等多种形式,帮助乡村流动人口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展望未来,乡村流动人口的数量还将继续增长,问题也会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因此,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例如,通过发展电商、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模式,为乡村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
简化劳动力流动手续,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也有望解决某些问题。
相信在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解决乡村流动人口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促进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

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流动人口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流动人口的数量、分布和趋势等相关信息。
通过对流动人口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等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
2. 数据来源本分析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流动人口数量、户籍变动情况、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等等。
3. 流动人口数量分析3.1 流动人口总量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人口总量为XX亿人。
其中,男性流动人口占比为XX%,女性流动人口占比为XX%。
3.2 流动人口分布情况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其中以XX、XX、XX等城市人口流入量最大。
另外,一些发展中的中小城市也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
3.3 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根据统计数据,流动人口中以年轻人为主,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人口占比最高,占总流动人口的XX%。
这与城市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4. 流动人口职业分析4.1 流动人口就业行业分布根据数据统计,流动人口的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等。
其中,制造业是吸纳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行业,占比为XX%。
4.2 流动人口职业结构流动人口的职业结构较为复杂,既包括了高技能人才,也包括了农民工等非技术劳动力。
其中,农民工占据了流动人口的一部分,并在建筑业、制造业等领域提供了劳动力支持。
5. 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分析5.1 流动人口社保参保率根据数据统计,流动人口的社保参保率逐年提高,截至目前,社保参保率已达到XX%。
政府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工作的投入,提高了流动人口的生活保障水平。
5.2 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情况在医疗保障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
这些措施使得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6. 流动人口趋势分析6.1 城市化进程对流动人口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流动人口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流动人口 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流动人口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流动人口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必要的服务提供参考。
中国流动人口是指从农村迁往城市的人群,其数量庞大,已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往往因为就业、教育、医疗等各种原因而选择迁居,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居住条件差、社会保障不完善、教育机会有限等。
二、调研方法及范围: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范围涵盖了不同城市的流动人口。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流动人口数量众多:调查发现,目前流动人口在中国城市的数量已达到数亿人,其中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
2. 居住条件较差:大部分流动人口居住在城市的农村外来人口聚集区,房屋条件差、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
3. 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相较于城市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往往面临更多的困境,例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
4.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户籍限制和迁居原因,流动人口的子女常常面临接受教育机会有限的问题,这给他们的个人发展带来了隐患。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应加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为其提供公平的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减少其居住、就业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安全感。
2. 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减少城市社会矛盾。
3. 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投入,提高他们的受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确保他们享有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权益。
2. 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3. 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确保他们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4. 加强流动人口的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5. 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方便政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以便更加准确地制定相应政策。
流动人口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

流动人口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作者:晏俊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7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区域之间流动人口趋于加剧,流动人口成为经济拉动的重要力量,也为相应的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
为了了解流动人口现状和需求,掌握各地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管理相关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组织了这次流动人口现状及需求调查。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提出我市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和解决建议,为科学、合理进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为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流动人口;现状;需求;调查一、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为居住本市一年以上非本市户籍人口,根据流动人口特点,调查方式为电话调查。
样本涵盖全市10个行政村,样本规模为200人。
调查问卷数据统一录入Excel数据表中,通过SPSS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汇总。
二、调研数据情况汇集(一)目标人群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200人中,男性为135人,占总数的67.5%,女性65人,占总数的32.5%;初中以下文化35人,占总数的17.5%,初中至高中文化141人,占总数的70.5%,大专及以上24人,占总数的12%;流入1年至5年的为64人,占总数的32%,流入5年至10年的为120人,占总数的60%,10年以上16人,占总数的8%。
(二)目标人群的就业情况。
目标调研人群分行业就业情况:企业工作人员56人,占总数的28%;开店及从事商贩45人,占总数的22.5%;餐饮业工作27人,占总数的13.5%;建安公司工作35人,占总数的17.5%;其他行业37人,占总数的18.5%。
(三)目标人群对卫生计生工作评价。
对我市卫生医疗工作满意人数为191人,满意率达95.5%;计划生育随访服务满意人数190人,满意率95%;接受计生知识宣传人员185人,接受率92.5%。
(四)目标人群的需求情况。
认为疾病预防、日常保健知识需要普及的为190人,占总数的95%;认为卫生医学知识需要宣传普及的为175人,占总数的87.5%。
人口调查报告(合集6篇)

人口调查报告(合集6篇)本站作者为你精心整理了6篇《人口调查报告》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人口调查报告》相关的内容。
篇1:人口调查报告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
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做好计划生育及对社区其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前不久,笔者对本街道暂寄住人口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就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一、流动人口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我街道下辖8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辖区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流动人口15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做生意的、打工的、投亲靠友的、逃避计划生育的、负案在逃等几种类型。
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流动,势必对街域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据调查,辖区内被处罚的人员中有60以上的是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已成为辖区内刑事和治安案件的高发群体。
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为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街域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给街道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等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
目前,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重视程度低。
有的社区及驻街单位,对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在他们看来“流动人口管与不管都一样,只要把经济发展搞上去就可以了。
”由于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导致了组织管理上的软弱无力,没有把此项工作真正纳入议事日程,虽然工作上也说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管理责任、管理措施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流于形式。
二是畏难情绪大。
由于流动人口暂寄住的流动性较大,分布面大、且较为零散,从村屯到社区、从平房到楼房,只要有空闲房屋,就会有流动人口入住。
由于流动人口居住的不确定性,给社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造成管理干部的畏难情绪。
广州石牌区棠下村城中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广州石牌区棠下村城中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一、城中村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广州市天河区石牌村、棠下村、棠东村位于广州市东部,靠近城市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汇贯通,周边高校林立,科研单位聚集,有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省邮校等,是典型的城中村,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在该村长期或短期居住。
因此这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来人口集聚的城中村。
1、城中村流动人口的规模一般来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环境好、村内出租房数多且质量好的城中村,能吸引来较多的流动人口。
我们调查的三个城中村就属于这种情况。
从流动人口来城中村居住的途径来看,一人独自来广州的占31%,跟家人或朋友一起来广州的占69%。
正由于相当一部分城中村外来居住人口是独自一人出来打工挣钱,举目无亲,在工作不固定、劳动收入不高的情况下,难以长期居住,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大。
2、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就业与收入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城中村流动人口以从事个体商贩(大部分无营业执照)和打工为主,处境非常不稳定,而收入多在1000~3000元之间。
在采访过程中,他们不由自主地表达了挣钱的艰难和生活的不易。
正是由于付不起更高的费用,他们才选择了在城中村生存。
3、城中村流动人口的居住情况城中村房租便宜,据调查,xx的人的房租(不包括店面)在300到400元之间,相对于像广州这样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寸土寸金,流动人口能找到这样的容身之地实属不易。
但城中村房屋密集,完全不符合科学,有些甚至三层以下完全没有阳光照射,卫生状况也令人担忧。
4、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结构从性别来看,根据课题组的调查,城中村流动人口的男性占54%,女性占到46%,男性比女性略多一些。
女性在城中村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不少女性走出家门外出打工挣钱;二是陪伴丈夫,照顾孩子,在异乡维持一家团圆。
从年龄来看,在课题组调查的城中村流动人口中,25岁以下的占37%,25~35岁的占37%,这说明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城中村流动人口的主体。
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社会管理工作调研组流动人口是相对常住人口而言的,一般是指离开常住地跨越一定的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滞留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口。
流动人口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城市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安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开展“书记大走访”活动过程中,市委政法委组织市公安局及各县(区)公安(分)局,对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召开专题研讨会,总结、分析调研结果。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流动人口的现状2011年,我市共登记流动人口51699人,出租房屋29366户。
流动人口比2010年度的38663人增加13036人,增长了33.7%。
我市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市区和经济开发区,约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7.82%。
流动人口中务工人员24775人,占流动人口总数的47.95%;经商人员10907人,占流动人口总数的21.09%。
我市的流动人口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居住处所不固定。
大部分流动人口没有固定住所,多数居住在出租房内,居住条件差,形成了“哪里方便住哪里、哪里便宜住哪里”的频繁更换居所的情况,并且没有主动申报暂住登记的意识,使公安机关很难及时全面地掌握其居住地址,给服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二是从业选择流动性、盲目性较大。
大多数流动人员来自农村地区,没有技术优势,往往只能从事一些社会底层工作。
据统计分析,我市约37%的流动人员无固定职业,多为从事钟点工、临工、试用工、短期工等低收入、易失业的职业,使其从业场所频繁变换,并且在择业过程中盲目性、随意性加大。
三是特殊的生活环境容易引起心理落差。
由于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别,造成流动人员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经济待遇、价值取向等方面,与城市主流文化存在着明显差异和冲突,加上发生经济纠纷、利益受侵害等情况时,难以通过合法手段有效维权,加剧了流动人员与常住居民和社会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其中一些人甚至形成了强烈的反社会倾向和报复心理,从而诱发各种过激行为。
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

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分析流动人口数据,并提供关于流动人口的相关洞见和趋势预测。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特征、分布和影响因素。
2. 数据收集我们使用了多种渠道来收集流动人口数据,包括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调查和研究报告。
这些数据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时间段的流动人口情况。
3. 数据清洗与整理在收集到数据后,我们进行了数据清洗与整理的工作,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和异常值等。
通过这一步骤,我们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后续分析做好了准备。
4. 流动人口分布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可视化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关于流动人口分布的洞见:•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其次是二线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同地区的流动人口规模存在较大差异,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等因素相关;•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也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另一些地区则分布较为均匀。
5. 流动人口特征分析通过对流动人口的相关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与流动人口主要是年轻人和劳动力有关;•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在流动人口中存在差异,一些流动人口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而另一些则较低;•流动人口的职业分布也不尽相同,一些人从事高薪职业,而其他人则从事低技术劳动。
6. 流动人口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流动人口数据和相关因素的关联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关于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结论:•经济发展水平对流动人口规模有较大影响,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也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重要因素,一些地区的良好就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对流动人口的选择产生影响,一些地区的良好福利和服务吸引了更多的流动人口。
7. 趋势预测基于历史数据和现有趋势的分析,我们对未来流动人口的趋势进行了预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规模将继续增加;•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更加年轻化,劳动力资源将更加丰富;•教育程度不同的流动人口之间的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高教育程度的流动人口将更受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关于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
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
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
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2013年寒假回老家过春节的时间在我老家所在村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14年2月1号至2014年2月5号。
2.调查地点:
3.调查人: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进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
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进行相关调查
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
六合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325人,根据2013年六合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13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
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69.7%左右。
其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仅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
这一情况比2012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大部分都是向广东、山西、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
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
近两年来也有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的。
外出人口以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
还有约18%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
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
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
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
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
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三、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
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
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
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
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
单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薄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于是,大多数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非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仅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
近两年来,大部分农民都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也从原先的电视机发展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
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如今,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有了新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的转变,基本上现在不存在适龄儿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
据调查,现在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了。
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于观念落后,导致很多儿童不能接受教育。
更甚者是不让女孩子入学。
而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
交通也较以前来说方便的多。
几乎每天都有通往乡镇和县城的各型车辆。
在农村,小型超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以前不能直接买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现在也都能买到了。
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而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
得益于农村的人口流动。
四、农村人口的流动带来的问题
事物有利必有弊。
虽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影响,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
根据该村村委会妇联主任的访问结果,我们只知道了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
这样极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
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纠纷。
而且或许会给新生的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课题。
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据调查,该村某户户主的儿子,常年在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
形成了偷窃的犯罪行为,并屡教不改,最后锒铛入狱。
很明显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大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
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
外出务工的多为中年夫妇。
因此,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
据调查,2013年留守儿童占所有儿童总数的48.3%。
并且这一数据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留守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此时是正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不在身边。
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的。
另外,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健在,后人外出,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
众所周知,老年人身体不便,行动迟缓,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
中华名族以孝为先,作为子女更应及时行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作为子女应该多陪陪父母。
最后,农村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荒废。
由于家庭里的劳动力流出,耕地则是无人问津,从而荒废。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如此的荒废耕地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
更有甚者,直接占用耕地建造房屋。
五、对人口流动提出的建议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对农村流动人口要准确掌握其动态,对将外出的流动人口要掌握其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反馈情况。
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
人口的综合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负面社会效应降至最低点。
防止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状态的出现。
其次,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
可以着手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
使农民可以留在家乡。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使那些流动人口不必流动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
这样也可以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再次,可根据当地条件,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
从单一的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到引进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
合理的利用耕地。
另外,可对一些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培训。
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科学种地,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最后,加强对村民的道德文化教育。
不定期的对村民进行教育。
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12秋行政管理专业专科调查报告关于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作者:
学校: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