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断句和翻译复习
高考复习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ppt

1.
7、利用古代历史文化常识进行断句。
如:“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有 人因不知“郡国”与“孝廉”的概念而误断 为“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 人。”
高考试题集锦
1、(2005年北京纯招试题)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
线断句。(5分)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 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 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 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 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者而能如是乎(清· 汪琬《传 是楼记》选自《尧峰先生文》有删节) (1)藏 之 之 难 不 若 守 之 之 难 守 之 之 难 不 若 读 之 之 难 (2)是 故 藏 而 弗 守 犹 勿 藏 也 守 而 弗 读 犹 勿 守 也 (3)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4)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画犬马 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 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 也。
再如1989年全国高考试题 或问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 无烟井底有清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 无是以知之耳 给 以 上 这 段 话 加 上 标 点 。 以上这段文字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 云”“言”“问”“闻”等字可供断句时参考。再 者“也”“耳”等句末语气助词和转折连词“而” 也可提供断句的依据。另外要注意对话的起点和终 或问:“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 点。 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 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清泉,釜中 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是以知之耳.”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和翻译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规律:“曰”后往往加冒号,“盖”“大”大多在句首;“于”“而”—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句号,哉”字后面跟感叹;“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况。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
例6: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思路点拨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2
据顶真,定句逗
3
例3:具告沛公,沛公大惊。例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4
答案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01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牛刀小试
02
思路点拨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 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在文言文尤其是骈文中较为常见,可据此断句。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庄暴见孟子》也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翻译

高三语文断句练习1.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
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此之谓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翻译:尧不以帝的身份见善绻,北面而问。
尧是天子;善绻是布衣。
为何礼遇他到这种程度呢?因为善绻是得道之士。
对得道之人,不可倨傲哦。
论尧的德行达智都比不上人家,所以北面而问。
这个叫做至公。
不是至公谁能礼贤?2.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坚忍不拔》(选自苏轼《晁错论》)翻译: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的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到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4.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65张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 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可译为“我”。如: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翻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 府吏 丁宁。( ) 翻译:府吏嘱咐我
翻译下列句子:
[
1、诚请见教。 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 希望原谅我。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例: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 狱门外。 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 “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给)之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以止也。 将献 之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主语+者+谓语”、“主语+谓语+也”)
例:①夫战,勇气也。
②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例: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翻译时去掉“者”、“也”,在主宾之间加判断词
“只”、“只要”或“专”、“一定”等,而
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
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
种格式。
34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 为、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 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介 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

语文微专题——文言断句一基本知识文言断句“三原则”“三步骤”“四方法”二断句四法:1.依名、动、代词断句句子成分基本结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名词: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朕、孤、寡人、臣、仆、妾、自、余、予、彼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卿、阁下、足下2.依虚词断句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微点拨]用虚词断句要灵活(1)“以、于、为、则”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2)“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测试: 断句与翻译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测试:断句与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丁氏穿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
”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
”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
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参考译文]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
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
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
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
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
高三语文高考断句翻译

高三语文断句练习1.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
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
得道之人,不可骄也。
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此之谓至公。
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翻译:尧不以帝的身份见善绻,北面而问。
尧是天子;善绻是布衣。
为何礼遇他到这种程度呢?因为善绻是得道之士。
对得道之人,不可倨傲哦。
论尧的德行达智都比不上人家,所以北面而问。
这个叫做至公。
不是至公谁能礼贤?2.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坚忍不拔》(选自苏轼《晁错论》)翻译: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的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到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4.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掌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二-断句和翻译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第三,凭借文言句子旳对称、节奏等进行断句。古人写文 章讲究语言旳工整,多利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 法,句式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语言 上旳一大特点。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 腰缦回/ 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 涡”。(《阿房宫赋》)这几句作者多利用对偶句,每句四字,句 式整齐匀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很轻易断句。
文言文断句,一般是由大到小,由易到难,点面结合,句 句突破。意思就是说,在标点之前,要仔细通读全文,把轻易 断开旳句子先断开,再依次缩小断句范围。对于疑难句子,要 联络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词,仔细推敲,切不可顾前不顾后, 粗心大意。
要做好断句题,首先要有句子意识。句子在表意上经常是 表意完整、清楚,在构造上主干成份齐全。从构句成份来看, 名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常做谓语。断句时 能够动词、形容词为中心,前找主语,后找宾语。也能够找名 词、代词,确立主语、宾语,断句点常在名词、代词前后。如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 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参照答案】①收成不好就用储存旳粮食来救济灾患,等 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清除了“社 仓法”旳弊端。
②(陶澍)创作Leabharlann 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扬忠臣孝子节妇 烈女,以此来鼓励好旳风气和好旳习俗。
③(陶澍)晚年旳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旳政策,后来生病 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一)正确了解句意 正确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旳前提,不少考生经常犯旳毛病 就是没有了解句子意思就去翻译,成果闹出了许多笑话。了解 句子,即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这里主要从分析句 子本身旳角度来说。
2023高考语文备考:这些文言文段落,断句翻译积累素材,一段三用

1.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2.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3.董遇谈三余勤读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原文: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断句和翻译+课件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有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句读:语意完足的称为「句」,语意未完而可稍停顿的称为「读」。
真题演练
(2021《本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特点:积累专有名词皇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
2023全国高考甲卷
真题演练
3.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
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023全国卷乙
真题演练
4.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高分技巧

高考语文 |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高分技巧!一、文言文翻译的根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别难解词语精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表达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②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别句式是关键。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累积,重点掌握简单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图片二、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图片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存文言文中的一些根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含: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存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累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累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存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存不译。
2、“换〞: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本钱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根底上,将特别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断句指导

【真题引领】
【参考译文】 材料二: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
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 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 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 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 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 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 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 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世说新语·德行》)
【典例讲解】
示例2: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 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驰、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 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 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典例讲解】
示例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 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 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1.4《文言断句和翻译》高考押题

一、翻译下列教材中的重点句子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其孰能讥之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断句复习指南

20XX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一、考纲解读《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即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翻译,即能把文言文的内容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出来二、命题特点1、考查形式主观题为主2、考查内容三、题点聚焦文言翻译的二标准、三原则、五步骤、七方法、八关注、十注意,可明确翻译的要求,规范翻译的步骤,考究了翻译的方法,提出翻译时的注意事项,可较好地攻克这一难题。
一.二标准⒈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直译,即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特点,力求表达方法一致。
原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⒉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原句: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岳阳楼记》)译句:天上的云雾一扫而空,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千里方圆,月映水上如金光闪耀,月影象一块圆圆的玉璧沉落在水底。
这个例句的译文,适当地增减了词语,调动了词序,这就是意译。
二.三原则信,即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真实,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即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文言翻译的三标准,学生只记于口,未落于心,说起来头头是道,翻译时抛于九霄。
请看一学生对《庖丁解牛》一段的翻译。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
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评价:三.六步骤——()、()、()、()、()、()为确保文言文句翻译的准确性,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按照如下六个步骤进行:1、()读句子,读全文,读出大意。
高考复习文言翻译与断句ppt

4、借助特殊句式断句。 包括“……者……也”“不亦……乎”
“何…多…为读?多”背“岂,…形…成哉语?”感“。为……所……” “乎见?这…”…是于最…根…”本“如的(方奈法)…,…因何为?”有“了得无…… “无一乃定…的…后语乎感?,”等读特到殊该句停式的顿典的型地标志。 5、方借助,修就辞会断句自。然而然地停顿。
考题所要求翻译 的语句是课外的,但 考查的知识点应当是 课内出现过的,所以, 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要 非常熟悉。只有烂熟 于心,才能融会贯通, 迁移于课外。
经 (2002全国卷)把划 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代汉语:
典 (1)其李将军之谓也? 再 (2)及死之日,天下 现 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追 本 溯 源
7、难以把握的文句,应联系全文,注意语境。
例: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顽鲁:A、固执而粗鲁 B、顽皮而鲁莽 C、愚 昧而蠢笨 8、如果出现修辞手法,翻译的原则有: (1)运用比喻的,去掉修辞,还其本体本义。
如: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边修筑长城守 卫边防。
(2)互文改为不互文。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
命 题 规 律
1、翻译多取材于文中 语句,但也有另选文段进行 翻译的。
2、翻译的句子多考查 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 词等关键词以及判断句、宾 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 置、被动句、省略句、固定 结构等特殊句式。
3、考查学生对古代的 专名、术语、制度、习俗等 文化的基本了解。
综 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编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四节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答案】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3.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1)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1)判断句“……者,……也”,被动句“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为采分点。
(2)“粹白”,理解为“美好”。
“粹”,纯、无杂。
“治平”,同义复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答案】(1)诚信,是国君最大的宝贝。
国家被百姓保护,百姓被诚信保护。
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
(2)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薄,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候的执政者呢!4.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
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老而不教,死无思也。
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荀子·法行》)(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达人者”的“达”为使动用法。
(2)“与”,动词,“帮助、援助”之意。
【答案】(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2)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5.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并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断句。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2)翻译。
译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译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题考查点为句式“不我骄也”(宾语前置句),实词“纵(即使)、骄(轻视、傲视、看不起)、足以(完全能够)、全(保全)、节(节操、操守)”,虚词“乎”(表反问语气,吗)。
【答案】(1)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2)①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②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参考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
鲁国国君派人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请你用它来置办衣服。
”曾子没有接受。
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
使者说:“你没有向人请求,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人。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dié)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qù)辽敻(xiònɡ),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人又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1)请用“/”为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2)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答案】(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2)①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钱便宜而且省工。
②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续修葺竹楼,(这样)这竹楼就差不多能不朽烂了。
【参考译文】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
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
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遇到大雪飘零也很相宜,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
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
这里江山形胜之外,但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
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此亦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
”唉,我在至道元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至道二年调到扬州,至道三年重返中书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
四年当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接任我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7.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
及长,专心性理。
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
”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
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
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
”父欣然从之。
继遭二亲丧。
五味不入口。
既葬,庐墓六年。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遂避席去。
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既葬,庐墓六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题中①“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
《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②“既”,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的“六年”作“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答案】(1)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