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精选.)

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精选.)
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与标准差导学案(精选.)

上课时间:_____年__月__日星期__ 上课班级__________ 上课人________ 备课组长签字______

温故知新:

1、一组数据35912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中的与的差称为极

差.即:极差 = —

3、极差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但极差

忽视了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间的差异,仅仅由

其中的和所确定,个别远

离群体的极端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极差,因而

极差往往不能反映一组数据的实际离散程度。

自主学习:请看课本第127—130页,然后写出

计算公式:

1.平均偏差:

2.方差:

3.标准差:

上课时间:_____年__月__日星期__ 上课班级__________ 上课人________ 备课组长签字______

为了避免用偏差的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局限性,我们

通常用方差和标准差来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请分别描述方差

和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3)请计算上述实例中,大刚进球个数的方差和标准差。

互动探究2:

已知三组数据1、2、3、4、5和11、12、13、14、15和3、6、9、

12、15。

1、求这三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2、对照以上结果,你能发现三组数据有什么变化吗?平均数,方差

又是如何变化的

得出结论:设数据:X

1、X

2

、… X

n

平均数是x;方差是s2 ;标准差

是s

则新数据X

1+a、X

2

+a、…X

n

+a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

新数据kX

1、kX

2

、…kX

n

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

学习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达标测评:

1、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统计量是( )

A.平均数B.众数C.中位数D.方差

2、若甲、乙两名同学五次数学模拟考试成绩的平均分都是90分,

且甲同学成绩的方差为1.05,乙同学成绩的方差为0.41,则甲、乙

两名同学成绩相对稳定的是(填“甲”或“乙”).

3、已知数据1,2,3,4,5的方差为2,

则6,7,8,9,10的方差为;标准差为。

10,20,30,40,50的方差为,标准差为。

4、已知一个样本1,3,2,X,5,其平均数是3,则这个样本的标

准差是。

5、甲、乙两名战士在射击训练中,打靶的次数相同,且中环的平均

数X甲=X乙,如果甲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那么方差的大小关系是

S2甲 S2乙

6、数据:X1、X2、…X n平均数是5;方差是2

求数据X1+2、X2+2、…X n+2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数据3X1、3X2、…3X n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数据3X1+2、3X2+2…3X n+2的平均数是;方差是;

方差,标准差说课稿-word

方差,标准差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方差和标准差》这个课题选自苏教版必修3的第三章第三节,描述了变量分布的数量特征,方差和标准差是描述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去描述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还可以打开学生思路,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 在分析学生及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熟练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善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带给他们的学习上的快乐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其运用,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难点:

(1)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及运用。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概念都能记的很熟,但是不知如何用,本次课通过公式推导、练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方差为什么是各变量值相对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平均数,这既是教学难点,又是教学的关键,只要把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四)教材处理: 将讲解的重点放在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步骤上,因为只要学生将方差理解好了,标准差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说教法 教法是教学中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这一主题,根据本学科本节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教学法: 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以其自身的内容很难吸引学生,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随着教学进程的需要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设置课程中的悬念,环环相扣,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课堂,以严密的逻辑推理紧紧吸引学生,这样可以成功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到答案,解决问题,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

数据的离散程度(一)

§6.4.1数据的离散程度(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2.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认识“离散程度”的意义。 3.能借助计算器求出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在具体问题情景中加以运用。 活动过程: 活动一:回顾旧知 1.平均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2.平均数反映数据的什么趋势? 活动二:新知探究 1.想一想 阅读课本149页,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吗? (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 (3)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画在书上),观察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4)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差几克?乙厂呢? (5)如果只考虑鸡腿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个厂的鸡腿?为什么? 2.概念引入 生活中数据除了“平均水平”外还有离散程度。离散程度是指数据相对于“平均数”的 ___________程度。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用极差、方差、标准差来刻画。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_____数据与最______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x 则()()()()[]2 23222121 x x x x n s x x x x n -++-+-+-=Λ 标准差(即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2 2322211x x x x n s x x x x n -++-+-+-=Λ 3.练一练 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质量如下:(单位:g ) 75 74 73 78 72 76 74 76 74 75 74 72 73 72 78 76 77 77 77 79 (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小结: 当几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我们可以用极差,方差或标准差来比较数据的离散程度.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越_____(填“大”或“小”),数据的波动越_______,说明数据越稳定。 练习反馈“ 1.五个数1,2,4,5,a,的平均数是3,则a=__ __,这五个数的方差是______; 2.甲、乙两个小组各10名学生的某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组:76,90,84,86,81,87,86,82,85,83 乙组:82,84,85,89,79,80,91,89,79,74 (1)甲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____,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组数据的平均数为x ,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y ,则x 与y 的大小关系是 (3)经计算知:s 2甲=13.2, s 2乙=26.36, s 2甲______s 2乙(填>、=、<符号),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说明6个基本统计量(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及主要原因、应对策略. 首先,结合简单实例认真把握这6个基本统计量的内涵。 一、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数据代表。(八上《第八章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指n个数据的和的平均值,学生理解与计算都不成问题,只要注意细心运算就是其中的取标准值后的简便算法也都是在小学早已熟练的(公式: x=1/n(x1+x2+x3+……+xn);而加权平均数是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乘各自的“权”之后的平均数。此处理解“权”的概念可能产生很大困难,因为“权”的理解的确不易,若是照搬教材直接给出其定义,学生会迷惑成团,再进行应用更是不可思议。所以应对措施:讲好、用好加权平均数就要先举例、后分析、再给出定义,比如:某同学的一次考试各科成绩如下:语文110、数学105、英语106、物理95、化学90、政治86、历史98、地理66、生物89,你可以先让学生算算各科的平均数,再按中考计分法将语、数、英各取120%,物、化、政各取100%,史、地、生各取40%后的平均值算出,两个结果一比较,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不同的原因是加入了所谓的“权”,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对“权”内涵的理解和应用就不再困难。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其内涵很好理解和掌握,就是结合实际应用也顺理成章,如商店老板进货号多大的男鞋好?那当然是“众数”(调查数据最多的号)所代表的。 中位数顾名思义是一组数据中间位置的数,但考虑一组数可能有偶数个或奇数个,所以要注意强调取中位数的方法。教材上给出的内涵很好: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一组数据1.5,1.5,1.6,1.65,1.7,1.7,1.75,1.8的中位数

甘肃省靖远县北湾乡北湾初级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数据的离散程度 学习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并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 了解并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理解方差与数据波动的关系;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学习重点:1.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学习难点:对极差、方差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预习指导: 1. 先精读教材P.149~151的内容,用红色笔勾画知识点。再针对学案二次阅读教材,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查阅资料,解决有关问题。 2. 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记录在预习学案上,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3. 预习目标:独立,限时完成预习自测,并把自己的疑惑写出来. 学习环节: 一.自学导航 1.极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即:极差=.极差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 2. 方差:叫方差。 方差用符号表示,即: S2= 3. 标准差:叫标准差,用符号表示,即: S= 4.极差与方差(或标准差)的异同: 5. 尝试训练 1. 一组数据:47、86、36、77、53、47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13、-21、-17的极差是 . 2. 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 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4. 完成课本P.149.引例中4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1. 已知甲、乙两支仪仗队10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cm): 甲队:178,177,179,178,177,178,177,179,178,179 乙队:178,179,176,178,180,178,176,178,177,180 (1)将下表填完整: 1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三下册第十八章 18.3 统计估计-方差与标准差 教案

方差与标准差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1.经历方差与标准差概念的引进和形成过程,知道方差和标准差是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 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3.能根据一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来解释数据的波动性,并用于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通过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性的分析,引进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初步进行实际应用 学习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 学习范围: 学习过程 一、引入: 1.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为A组:_______;B组:_______. A组: 0, 10, 5, 5, 5, 5, 5, 5, 5, 5; B组: 4, 6, 5, 5, 5, 5, 5, 5, 1, 9. 2.某食品厂有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某种100克的袋装食品,在试生产时,从这两条流水线分别随机各抽取5袋食品,称出各袋食品的重量(克)分别是: 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由上述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一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的重量比较稳定(即波动较小)? 甲:100,101,99,101,99; 乙:102,98,101,98,101. 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平均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 由此能不能说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一样? 为了直观地看出甲乙两条流水线生产的5袋食品重量的波动大小,用下图表示出来.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组数据都在100附近,但甲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小,乙的数据波动程度较大.学习要点

二、新知新觉: 如果一组数据:x1,x2,…,xn,它们的平均数为x,那么这n个数与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n个数的方差,记作S2.即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差的非负平方根叫做标准差,记作S.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差与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波动的大小,即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一组数据越接近于它们的平均数,方差与标准差就越小,这时平均数就越具有代表性.只有当一组数据中所有的数都相等时,方差与标准差才可能为零. 方差(标准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分别计算上述问题的方差和标准差, 三、合作探究: 例题1. 某区要从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全市比赛.在选拔赛中,每人进行了5次射击,甲的成绩(环)为: 9.7,10,9.6,9.8,9.9;乙的平均成绩为9.8环,方差为0.032. (1) 甲的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是多少? (2) 据估计,如果成绩达到9.8环就可能夺得金牌,为了夺得金牌,应选谁参加比赛? 例题2.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蛋白质的含量如图所示. (1) 100克的鱼和家禽中,可食用部分的蛋白质含量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克? (2) 100克鱼和家禽的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中,哪一个更具有代表性?请说说判断的理由.

浙江省衢州市高二数学《随机变量的方差(第2课时)》教案

§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数学期望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一个特征数,它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表示了随机变量在随机实验中取值的平均值,所以又常称为随机变量的平均数、均值.今天,我们将对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进行研究.其实在初中我们也对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作过研究,即研究过一组数据的方差. 回顾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概念:设在一组数据1x ,2x ,…, n x 中,各数据与它 们的平均值x 得差的平方分别是21)(x x -,2 2)(x x -,…,2)(x x n -,那么 [1 2n S = 21)(x x -+2 2)(x x -+…+])(2x x n -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应该比较轻松,定义比较简单,初中已经接触过方差,高中阶段是将原先学得知识进一步提升。主要学生能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列出来,进行套公式运算就可以,应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细心。有过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的尝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方差或标准差。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经历数学思维过程,熟悉理解“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法,养成合作的意识,获得学习和成功的体验.了解方差公式“D (a ξ+b )=a 2 Dξ”,以及“若ξ~Β(n ,p ),则Dξ=np (1—p )”,并会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有关随机变量的方差 。 3、情感和价值: 承前启后,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体现数学的文化功能与人文价值。

如何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精编版

如何衡量数据的离散程 度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如何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我们通常使用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但这些统计量无法完全反应数据的特征,即使均值相等的数据集也存在无限种分布的可能,所以需要结合数据的离散程度。常用的可以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如下: 极差(Range) 极差也叫全距,指数据集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极差计算比较简单,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数据集的离散情况,但因为最大值和最小值都取的是极端,而没有考虑中间其他数据项,因此往往会受异常点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数据的离散情况。 四分位距(interquartilerange,IQR) 我们通常使用箱形图来表现一个数据集的分布特征: 一般中间矩形箱的上下两边分别为数据集的上四分位数(75%,Q3)和下四分位数(25%,Q1),中间的横线代表数据集的中位数(50%,Media,Q2),四分位距是使用Q3减去Q1计算得到: 如果将数据集升序排列,即处于数据集3/4位置的数值减去1/4位置的数值。四分位距规避了数据集中存在异常大或者异常小的数值影响极差对离散程度的判断,但四分位距还是单纯的两个数值相减,并没有考虑其他数值的情况,所以也无法比较完整地表现数据集的整体离散情况。 方差(Variance) 方差使用均值作为参照系,考虑了数据集中所有数值相对均值的偏离情况,并使用平方的方式进行求和取平均,避免正负数的相互抵消: 方差是最常用的衡量数据离散情况的统计量。 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 方差得到的数值偏差均值取平方后的算术平均数,为了能够得到一个跟数据集中的数值同样数量级的统计量,于是就有了标准差,标准差就是对方差取开方后得到的: 基于均值和标准差就可以大致明确数据集的中心及数值在中心周围的波动情况,也可以计算正态总体的置信区间等统计量。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六章数据第四节数据的离散程度导学案(陈齐辉)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八(二)班课题数据的离散程度 主备教师陈齐辉副备教师上课时间 2014 年 12 月 25 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掌握极差的概念,理解其统计的意义。 过程与 方法 经历刻化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培养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怎么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方差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讲授法,实验法 学法指导讨论法,观察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体现数据的 (2)众数是一组数据出现次数-----的数据。 (3)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处在最 ------------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 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认识 本节课重点 打好基础进 入主题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学生利用2分钟时间阅读课本42页上面的引例的内容,然 后分别计算: (1)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 (2) 结合计算的结果思考: 利用平均数还能看出哪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 误差更小吗? 结合上面的学习,学生再看43页的极差的概念,要求熟读 熟记。 认真阅读43页下面的例子,体会极差在生活中的实际实际 应用。并回答: 什么样的指标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的大小? 让学生观察课本42页下面 的两幅图,再思考: (1) 由图作出判断:那个厂 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 准的误差小? (2) 学生分别计算甲和乙两 个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 差,比较哪个差更大?和上 面你得到的结论有什么关 系? 掌握极差的 概念,理解其 统计的意义。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我们除了要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还要了解这组数据 的----------程度。 2、为了体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我们可以用这组数据的 -----------程度来表示。 3、一组数据中------------和----------的差叫这组数据的极差。 4、一组数据极差大,离散程度就-----------,极差小,离散 程度就---------------------。 计算下面两组数据的极差: A组:0,10,5,5,5,5,,5,5,5,5 B组:4,6,3,7,2,8,1,9,5,5, 1据天气预报,今天最高气 温是12度,最低气温是-7 度,那么今天的气温的极差 是多少? 2观察课本44页练习中的 图,回答:哪一组的极差比 较大? 3、例说明一些生活中的极 差的例子。 经历刻化数 据离散程度 的探索过程, 感受表示数 据离散程度 的必要性。

数学:方差与标准差教案苏教版必修

§2.3 第7课时 方差与标准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是学生理解样本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计算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3)使学生掌握通过合理抽样对总体的稳定性水平作出科学估计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样本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方差与标准差. 教学难点 理解样本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有甲、乙两种钢筋,现从中各抽取一个标本(如表)检查它们的抗拉强度(单位:kg/mm 2),甲 110 120 130 125 120 125 135 125 135 125 乙 115 100 125 130 115 125 125 145 125 145 哪种钢筋的质量较好? 二、学生活动 由图可以看出,乙样本的最小值100低于甲样本的最小值100,最大值145高于甲样本的最大值135,这说明乙种钢筋没有甲种钢筋的抗拉强度稳定. 我们把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称为极差(range )。由图可以看出,乙的极差较大,数据点较分散;甲的极差小,数据点较集中,这说明甲比乙稳定。运用极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操作简单方便,但如果两组数据的集中程度差异不大时,就不容易得出结论。 考察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的大小,最常用的统计量是方差和标准差。 三、建构数学 1.方差: 一般地,设一组样本数据1x ,2x ,…,n x ,其平均数为- x ,则称-  21 2 )(1x x n s n i i -=∑=为这个

样本的方差. 因为方差与原始数据的单位不同,且平方后可能夸大了离差的程度,我们将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称为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2.标准差:21 )(1-=-=∑x x n s n i i 标准差也可以刻画数据的稳定程度. 3.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描述一个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标准差大说明波动大.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甲、乙两种水稻试验品种连续5年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如下(单位:t/hm 2),试根据这组数 解:甲品种的样本平均数为10,样本方差为 [(9.8—10)2 +(9.9—10)2+(10.1—10)2+(10—10)2+(10.2—10)2]÷5=0.02. 乙品种的样本平均数也为10,样本方差为 [(9.4—10)2+(10.3—10)2+(10.8—10)2+(9.7—10)2+(9.8—10)2]÷5=0.24 因为0.24>0.02,所以,由这组数据可以认为甲种水稻的产量比较稳定。 例2.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教室内的日光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更换。已知某校使用的100只 分析:用每一区间内的组中值作为相应日光灯的使用寿命,再求平均寿命。 解:各组中值分别为165,195,225,285,315,345,375,由此算得平均数约 为165×1%+195×11%+225×18%+255×20%+285×25%+315×16%+345×7%+375×2%=267.9≈268(天) 这些组中值的方差为 1/100×[1×(165—268)2+11×(195—268)2+18×(225—268)2+20×(255—268)2+25×(285—268)2+16×(315—268)2+7×(345—268)2+

数据的离散程度【公开课教案】

6.4 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 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 甲厂:75 74 74 76 73 76 75 77 77 74 74 75 75 76 73 76 73 78 77 72 乙厂:75 78 72 77 74 75 73 79 72 75 80 71 76 77 73 78 71 76 73 75 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 质量/g 甲厂乙厂 (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是多少? (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 (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 (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家公司的鸡腿?说明你的理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实例给出极差的概念:

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它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目的: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仅有平均水平是很难对所有事物进行分析,从而顺利引入研究数据的其它量度:极差。 注意事项: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近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遇到问题情境产生知识碰撞时,才能较好地理解概念。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 如果丙厂也参与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数据如下图: 78 质量/g (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分别是多少? (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其相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的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 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 222212...1x x x x x x n s n -++-+-= 注:x 是这一组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s 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一般说来,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说明:标准差的单位与已知数据的单位相同,使用时应当标明单位;方差的单位是已知单位的平方,使用时可以不标明单位。 目的:通过对丙厂与甲、乙两厂的对比发现,仅有极差还不能准确刻画一组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知识点讲解)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知识点讲解)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一、本节知识导学 本节以自主探索为主,并初步体验:对图的观察和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 过例题发现极差(最大值-最小值)的作用:用来表示数据高低起伏的变化大小;同时也 希望同学们通过深入思考发现极差的不足之处:极差只能反应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 的差异情况,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因此有必要重新找一个对整组数据的波动情 况更敏感的指标, 构造方差前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为什么要用“每次成绩” 和“平均成绩”相减。 2.为什么要“平方”。 3.为什么“求平均数”比“求和”更好。 同时请同学们意识到:比较两组数据的方差有一个前提条件是,两组数据要一样多。 对于方差的学习,重点在于方差公式的导出和对于方差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数字的计算, 应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去完成繁杂的计算。 对于方差与标准差之间除了计算公式不一样,数量单位也不一样但通过求算术平方根 运算又可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二、例题 1.不通过计算,比较图中(1)(2)两组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分析:平均值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 程度。本例不通过计算,从折线图来估算标准差,应先估算平均值的大小。 解:从图(1)(2)中可以看出,两组数据的平均值相等。(图(1)中数据与图(2)中前 10个数据相等, 且图(2)中后几个数据不影响平均值)。 图(1)的标准差比图(2)的标准差大。(因为图(1)中各数据与其平均值离散程 度大,图(2)中前10个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与图(1)相同,而后几个数据与其 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小。因此整体上说图(2)所有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小于图(1)。) 2.求下列数据的方差(小数点后保留两位):5,7,9,9,10,11,13,14。 分析:要求方差,必须先求平均数。 解: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案

4.4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数据的离散程度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和偏离平均数的差异程度。 2、在已有数学经验基础上,探求新知,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什么是数据的离散程度 2、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课本交流发现中,两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何进行比较呢? (1)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比较——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分组计算并比较: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甲、乙两名同学的成绩而言,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对应相等。 (3)思考:这是不是说,两名同学的成绩一样呢? 2、图4—1两名同学成绩的折线统计图,观察一下,它们有差别吗?把你观察到的结果写出来: 3、从图4—1我们可以发现:甲同学的成绩从秒到秒,波动的范围比较大,乙同学从12.2秒到12.9秒,折线波动范围则比较。从折线的波动范围我们能够看出些什么? 你得到:两名同学的成绩比较,哪一名的比较稳定?

4、从图4—2中的红色虚线所代表的统计量是什么?你能否发现在两幅图中描出的各点与所画出的虚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这条虚线上方的点与虚线下方的点所表示的训练成绩与他的平均成绩有什么关系? 5、观察图4—2,比较甲、乙两名运动员8次成绩偏离平均成绩的程度,你感觉就成绩而言,哪组数据相对他们的平均数波动程度较小,哪组数据的波动程度较大?从而,你认为平均数12.5对哪组数据的代表性较大?对哪组数据的代表性较小? 6、总结:数据的离散程度描述一组数据的和。 二、巩固训练 甲、乙两人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10次,投中次数如下: 甲:7 8 6 8 6 5 4 9 10 7 乙:7 7 6 8 6 7 8 5 9 7 有人说这两个人的投篮水平相同,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根据上述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说明你的结论。 三、自我反思 1、本节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举例说明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据的离散程度

数据的离散程度 一、选择 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1到2005年,我国GDP 增长率分别为8.3%,9.1%,10.0%,10.1%,9.9%。经济学家评论说:这五年的年度GDP 增长率之间相当平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之间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 )较小。 A 、标准差 B 、中位数 C 、平均数 D 、众数 2、刘翔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刻苦进行110米跨栏训练,为判断他的成绩是否温度,教练对他10次训练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则教练需了解刘翔这10次成绩的( ) A 、众数 B 、方差 C 、平均数 D 、频数 3、若一组数据1、2、3、x 的极差是6,则x 的值为( ) A 、7 B 、8 C 、9 D 、7或-3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 ) ①一组数据的标准差是它的差的平方;②数据8,9,10,11,1l 的众数是2;③如果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为x ,那么(x 1-x )+(x 2-x )+…(x n -x )=0;④数据0,-1,l ,-2,1的中位数是l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l 个 二、填空 5、数据:1、3、4、7、2的极差是 。 6、对某校同龄的7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测量,其中最高的是169㎝,最矮的是146㎝,对这组数据进行整理时,可得极差为 。 7、甲、乙、丙三台包装机同时分装质量为400 克的茶叶.从它们各自分装的茶叶中分别随机 抽取了10盒,测得它们的实际质量的方差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认为三台包装机中, 包装机包装的茶叶质量最稳定。 8、小明和小兵两人参加学校组织的理化实验操作测试,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右图所示,则小明5次成绩的方差S 12与小兵5次成绩的方差S 22之间的大小关系为S 12 S 22.(填“>”、“<”、“=”) 9、一组数据的方差 ])10()10()10[(15 1 222212-++-+-= n x x x s ,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n x 中下标 n= 。 10、已知一组数据x1,x2,…,xn 的方差是a 。则数据x1-4,x2-4,…,xn -4的方差是 ;数据 3x1,3x2,…,3xn 的方差是 。 三、解答 11、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台阶。如图是其中的甲、乙段台阶路的示意图。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回答下列问题: 16 14 14 16 15 15 甲路段 17 19 10 18 15 11 乙路段

八年级初二数学《极差、方差和规范差》知识点

欢迎阅读 页脚内容 八年级数学《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知识点 极差、方差、标准差都是用来研究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一、定义理解 1、极差 极差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就称为极差. 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极差仅只表示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只对极端值较为敏感,而不能表示其它更多的意义. 2 2S 表 s 23将个数据12x x ,方 例1、甲、乙两支篮球队在一次联赛中,各进行10次比赛得分如下: 甲队:100,97,99,96,102,103,104,101,101,100 乙队:97,97,99,95,102,100,104,104,103,102 (1) 求甲、乙两队的平均分和极差? (2)计算甲、乙两队的方差与标准差,并判断哪支球队发挥更为稳定? 解:(1)3.10010010110110410310296999710010 1)=(=甲+++++++++?x 甲队的极差=104-96=8; 甲队的极差=104-95=9 (2)61.5])3.100100()3.10099()3.100100[(10 12222=甲-++-+-= S

欢迎阅读 页脚内容 甲队的标准差:37.261.5≈; 乙队的标准差:03.321.9≈ 所以,由此可以判断甲队的得分方差小,标准差也相应较小,因此他们在联赛中发挥更为稳定一些. 例2、对10盆同一品种的花施用甲、乙两种花肥,把10盆花分成两组,每组5盆,记录其花期: 甲组:25,23,28,22,27 乙组:27,24,24,27,23 (1)10盆花的花期最多相差几天? (2)施用何种花肥,花的平均花期较长? (3)施用哪种保花肥效果更好? 分析:花期的极差就是花期最多相差的天数,花的平均花期就是分别求得甲、乙两组数据的平 得2甲S 1.2.0, 3.4. 5.. 6.x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八年级数学上册《4.4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浙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他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3、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二、过程与方法 会用方差、标准差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动思考与探究,体会到方差表示数据波动情况的合理性,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和巨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甲命中环数7 8 8 8 9 乙命中环数10 6 10 6 8 ①请分别算出甲、乙两名射击手的平均成绩; ②请根据这两名射击手的成绩在图中画出折线图; 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 请根据统计图,思考问题: ①、甲、乙两名射击手他们每次射击成绩与他们的平均成绩比较,哪一个偏离程度较低? ②、射击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与数据的离散程度与折线的波动情况有怎样的联系? ③、用怎样的特征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的差的累计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 ④、是否可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 ⑤、数据的偏离程度还与什么有关?要比较两组样本容量不相同的数据的偏离平均数的程度,

应如何比较? 三、概括总结,得出概念 1、 根据以上问题情景,在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得出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用方差来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2、 方差的单位和数据的单位不统一,引出标准差的概念 (注意:在比较两组数据特征时,应取相同的样本容量,计算过程可借助计数器) 3、 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根据比赛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作出结论) 四、应用概念,巩固新知 1、 已知某样本的方差是4,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 。 2、 已知一个样本1,3,2,X ,5,其平均数是3,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 。 3、 甲、乙两名战士在射击训练中,打靶的次数相同,且中环的平均数X 甲=X 乙,如果甲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那么方差的大小关系是S 2甲 S 2 乙 4、 已知一个样本的方差是S=5 1[(X 1—4)2+(X 2—4)2+…+(X 5—4)2],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是 ,样本的容量是 。 5、八年级(5)班要从黎明和张军两位侯选人中选出一人去参加学科竞赛,他们在平时的5次测试中成绩如下(单位:分) 黎明: 652 653 654 652 654 张军: 667 662 653 640 643 如果你是班主任,在收集了上述数据后,你将利用哪些统计的知识来决定这一个名额?(解题步骤:先求平均数,再求方差,然后判断得出结论) 五、巩固练习,反馈信息 1、课本“课内练习”第1题和第2题。 2、课本“作业题”第3题。 3、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 ( 1 ) 10 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 ( 1 )请填写下表:

评价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标准差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也称(mean square error),是各数据偏离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在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程度(statistical dispersion)上的。标准差定义为的,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测量到分布程度的结果,原则上具有两种性质: 为非负数值,与测量资料具有相同单位。一个总量的标准差或一个的标准差,及一个子集合样品数的标准差之间,有所差别。 标准计算公式 假设有一组数值X1,X2,X3,......Xn(皆为),其平均值为μ,公式如图1. 图1 标准差也被称为,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图2。 图2 简单来说,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例如,两组数的集合{0, 5, 9, 14} 和{5, 6, 8, 9} 其平均值都是7,但第二个集合具有较小的标准差。

标准差可以当作不确定性的一种测量。例如在物理科学中,做重复性测量时,测量数值集合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测量的精确度。当要决定测量值是否符合预测值,测量值的标准差占有决定性重要角色:如果测量平均值与预测值相差太远(同时与标准差数值做比较),则认为测量值与预测值互相矛盾。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测量值都落在一定数值范围之外,可以合理推论预测值是否正确。 标准差应用于投资上,可作为量度回报稳定性的。标准差数值越大,代表回报远离过去值,回报较不稳定故风险越高。相反,标准差数值越细,代表回报较为稳定,风险亦较小。 例如,A、B两组各有6位学生参加同一次语文测验,A组的分数为95、85、75、65、55、45,B组的分数为73、72、71、69、68、67。这两组的平均数都是70,但A组的标准差为17.078分,B组的标准差为2.16分(此数据是在R统计软件中运行获得),说明A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比B组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得多。 如是总体,根号内N=n,如是,标准差公式根号内N=(n-1),因为我们大量接触的是样本,所以普遍使用根号内除以(n-1)。 公式意义 所有数减去其平均值的平方和,所得结果除以该组数之个数(或个数减一,即变异数),再把所得值开根号,所得之数就是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深蓝区域是距平均值小于一个标准差之内的数值范围。在中,此范围所占比率为全部数值之68%。根据正态分布,两个标准差之内(深蓝,蓝)的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边讲边练(含答案)-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 学习目标 1.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知道三个统计量各自的长处与不足. 2.学会用极差、方差与标准差来处理数据. 3.会用计算器(计算机)求方差和标准差. 知识网络 背景材料 1.反映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指标有哪些? 2.如何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有哪些? 3.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什么是标准差?方差与标准差的关系是什么? 预习反馈 1.极差是,它反映了.

2.方差是标准差的,如果一组数据的方差是3,那么它的标准差是. 知识要点详解 1.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 (1)极差 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减去最小的数据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这个差就称为极差. (2)方差 ①定义 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②方差的意义 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量,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上.方差越大,数据组的波动就越大. ③方差的计算公式 数据x1,x2,x3, …n的方差是 S2=1 (x1-x)2+(x2-x)2+(x3-x)2+…+(x) n 注意:①上面的计算公式是一般情况下计算方差的办法;

②当数据组中的数据个数比较少且绝对值比较小时,又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方差: [(x122232+…2)x2] S2=1 n ③如果数据组中的每一个数比较接近于常数a时,?也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方差: 1 [(x`12`22`32+…`2)x`2](其中x1`、x2`、x3`……`分别n 等于x1、x2、x3……,?x`是数据组x1`、x2`、x3`……`的平均数)(3)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差. 标准差和方差一样,也是反映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指标.同样,标准差越大,数据组的波动就越大. 触类旁通 1.求数据组9、10、11、12的方差.

《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他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记忆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能灵活地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解题.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表: 1 2.请根据这两名射击手的成绩在图中画出折线图; 3.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各小组讨论) 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 请根据统计图,思考问题: ①、甲、乙两名射击手他们每次射击成绩与他们的平均成绩比较,哪一个偏离程度较低?(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7-8)+(8-8)+(8-8)+(8-8)+(9-8)=0;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10-8)+(6-8)+(1 0-8)+(6-8)+(8-8)=0) ②、射击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与数据的离散程度与折线的波动情况有怎样的联系?(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7-8)×2+(8-8)×2+(8

-8)×2+(8-8)×2+(9-8)×2=2;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10-8)×2+(6-8)×2+(10-8)×2+(6-8)×2+(8-8)×2=16) 上述各偏差的平方和的大小还与什么有关?——与射击次数有关! ③、用怎样的特征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的差的累计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 ④、是否可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 ⑤、数据的偏离程度还与什么有关?要比较两组样本容量不相同的数据的偏离平均数的程度,应如何比较? 三、概括总结,得出概念 根据以上问题情景,在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得出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用方差来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用各偏差平方的平均数来衡量数据的稳定性 设一组数据x 1、x 2、…、x n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 1-x )2、(x 2-x )2、… (x n -x )2,那么我们称它们的平均数,即 S 2=n 1[(x 1-x )2+(x 2-x )2+(x 3-x )2+…+(x n -x )2]为这组数据的方差. 方差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方差的单位和数据的单位不统一,引出标准差的概念. (注意:在比较两组数据特征时,应取相同的样本容量,计算过程可借助计数器.) 现可以请学生回答以上③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根据比赛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作出结论) 四、应用概念,巩固新知 1、例: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出10 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 ): 甲: 12 13 14 15 10 16 13 11 15 11 乙: 11 16 17 14 13 19 6 8 10 16 问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 思考:求数据方差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求数据的平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