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钯核壳结构纳米结构制备

合集下载

纳米材料在肿瘤光热治疗的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在肿瘤光热治疗的研究进展

纳米材料在肿瘤光热治疗的研究进展肿瘤是现今社会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杀手,也是现代人类医疗保健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仅在20XX年即有超过82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而且近年来肿瘤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

目前,临床上针对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3种,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过程中手术风险较高、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较大、缺乏特异性以及容易出现耐药性等问题。

而且许多恶性肿瘤在发现时已经发生转移,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转移后的肿瘤作用极其有限,这也是恶性肿瘤致死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一大原因。

近年来,纳米医学的发展为肿瘤诊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其中,基于纳米材料的光热疗法作为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手段,因其肿瘤特异性高、创伤小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光热疗法是采用对于人体组织有较强穿透能力的近红外光作为能量源,使通过各种靶向技术主动或被动富集在患处的纳米光热治疗剂在近红外光的照射下产生热量,从而达到破坏肿瘤组织,治疗肿瘤的目的。

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发现,纳米光热材料产生的热能不仅具有直接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还可以抑制肿瘤的转移。

此外,纳米光热材料还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等手段起到造影作用,或与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免疫疗法等协同治疗,成为有效对抗肿瘤的多功能诊疗剂。

目前,纳米光热材料主要有无机纳米光热材料和有机纳米光热材料两大类。

本文主要综述多种无机纳米光热材料,讨论它们在肿瘤光热疗法中的多功能应用进展。

无机纳米材料是较早进入研究者视野的一种可应用于肿瘤光热治疗的纳米材料。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无机纳米光热材料主要包括贵金属纳米粒子、金属硫族化合物纳米材料、碳基纳米材料、磁性纳米粒子以及量子点等类型。

这些无机纳米光热材料通常都具有一系列优异性质,如近红外光吸收能力较强、光热转换效率较高、易于制备及改性,并且常伴有其他较好的特性使它们能同时应用于荧光成像、光声成像或者核磁共振成像等。

纳米CT成像探针的构建及应用

纳米CT成像探针的构建及应用

纳米CT成像探针的构建及应用何文亚;逯乐慧【摘要】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是临床上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它为疾病尤其是癌症病灶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前商用的碘造影剂面临着血液半衰期短、肾毒性大及造影能力不足等缺点.纳米CT造影体系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造影剂的造影性能,并且为多功能成像探针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纳米CT成像探针的构建和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向作一展望.【期刊名称】《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年(卷),期】2015(032)001【总页数】7页(P68-74)【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成像(CT);造影剂;纳米粒子;碘【作者】何文亚;逯乐慧【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2作为一种当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医学影像技术,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具有分辨率高、组织穿透能力强、低损伤等诸多优点,为疾病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1]。

CT成像是基于不同生物组织对X-射线消光能力的差异,通过计算机系统描绘出人体的内部解剖结构。

通常情况下,人体不同软组织之间(癌变组织/正常组织、肌肉/脂肪)的X-射线消光系数非常接近,造成了软组织在CT图像上的分辨性差。

因此,要获得高质量的CT图像需要借助于能够在一定时间窗口范围内提高所检查部位成像对比度的外源性造影剂(又可称为成像探针)。

当前商业化的CT造影剂多为含碘有机小分子(见图1),尽管这类造影剂能提供良好的造影效果,但其仍然面临着体内循环时间短、肾毒性大等诸多不足。

此外,医学科学的发展进步对深入探索疾病的发病机理、发展规律及实现其早期临床诊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促使基于生物细胞内分子水平成像的分子影像技术逐渐走向临床应用,而碘造影剂的造影能力有限并且不具备靶向成像功能,因此,无法满足分子影像技术对成像探针的需求。

新型核壳结构纳米催化剂的三效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

新型核壳结构纳米催化剂的三效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

从P d纳米粒 子出发制备 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新型纳米 P d @S i O : / C e 。 Z r o 0 三效催 化剂及作为参 比的
P d / C e 。 Z r o O : 催化剂 , 采用 x射线衍射 、 透射 电子显微镜 、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 和氮气低温吸附一 脱附等技术
新 型 核 壳 结 构 纳 米 催 化 剂 的 三 效 催 化 活 性 及 热 稳 定 性
刘北北 , 张桂 臻 , 何 洪 , 李金洲 , 訾 学红 , 邱文革 , 戴 洪兴
( 北 京工业 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催化化学 与纳米科学研究室 , 北京 1 0 0 1 2 4 )
摘要
1 实 验 部 分
1 . 1 试 剂
实验 所用 试剂均 为 A . R . 级, 购 自国药 集 团化学试 剂有 限公 司.
1 . 2 纳 米三效 催化剂 的 制备
1 . 2 . 1 载体的制备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载体 c e 。 . Z r O : , 按照化学计量 比称取 C e ( N O 。 ) , ・ 6 H : O和 Z r O ( N O , ) ・ 2 H O, 溶于去离子水中, 待完全溶解后 , 向其中逐滴加入体积分数为 2 5 %的氨水溶液至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 0 2 - 0 6 .
基金项 目:国家稀土稀有金属新材料和产业化专项——高性能稀土基汽车尾气催化器研发及 国 V催化器产业化 、北京市 自然科学 基 金( 批准号 : 2 1 0 1 0 0 2 )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批准号 : 2 l 0 o 7 o 0 2 ) 、国家“ 八六三” 计划项 目( 批准号 : 2 0 1 1 A A 0 3 A 4 0 ) 和北京市创新 团队

现代化工研究进展论文

现代化工研究进展论文

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研究综述摘要催化剂是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其性能的好坏决定燃料电池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近些年来,科学工作者在提高电催化剂性能和降低铂催化剂使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本文对低铂催化剂和非铂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燃料电池;低铂催化剂;非铂催化剂;钯催化剂19世纪是蒸汽机时代,20世纪是内燃机时代,21世纪将是燃料电池的时代。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燃料电池作为一种绿色的新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美国《时代周刊》曾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21世纪的高科技之首。

我国科技中长期计划中,多处把燃料电池放在重要的发展方向上。

燃料电池技术被认为是解决现在能源问题的很有希望的途径之一。

1 燃料电池的特点燃料电池之所以受世人瞩目,是因为它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效率、安全性、可靠性、清洁度和良好的操作性能等几个方面[1]。

(1)能量转换效率高。

它的能量转换效率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不存在机械能做功造成的损失。

与热机或发电机相比,能量转换效率极高,汽轮机转换的效率最大值为40-50%,热机带动发电机时效率为35-40%,而燃料电池的效率达60-70%,理论转换效率达90%,实际使用效率是内燃机的二至三倍。

(2)发电环境友好。

对于氢电池而言,发电后的产物只有水,可实现真正的零排放。

在航天系统中可生成水,供宇航员使用,液氧系统可作为供应生命保障的备用品。

燃料电池按电化学原理发电,不经过热机的过程,不会产生传统方式中常见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粉尘等污染物。

如果采用太阳能光解制氢,可完全避开温室气体的产生。

燃料电池工作安静,适用于潜艇等军事系统的应用。

(3)模块结构,方便耐用。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由各单电池堆叠至所需规模的电池组构成,电池组的数量决定了发电系统的规模,各个模块可以更换、维修方便、可靠性高。

(4)响应性好,供电可靠。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对负载变动的响应速度快,故无论出于额定功率以上过载运行或低于额定功率运行,它都能承受且效率变化不大。

《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范文

《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范文

《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核壳型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因其在电催化领域的高效性能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电催化性能进行深入探讨。

二、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的制备1. 材料选择与准备首先,选择合适的核材料作为基础,如Au、Ag等金属。

此外,还需准备Pt、Pd的前驱体溶液,如氯铂酸钾(K2PtCl6)、氯化钯(PdCl2)等。

2. 制备方法采用种子生长法来制备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

具体步骤如下:(1)制备核材料:通过化学还原法,将金属盐溶液还原为金属核。

(2)制备种子溶液:将核材料与Pt、Pd的前驱体溶液混合,形成种子溶液。

(3)生长壳层:在种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使Pt、Pd在核材料表面生长,形成核壳结构。

(4)洗涤与干燥:将制备好的核壳型纳米粒子进行洗涤,去除杂质,然后进行干燥。

三、电催化性能研究1. 电极制备将制备好的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导电胶中,涂布在导电基底(如玻碳电极)上,形成工作电极。

2. 电化学测试采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等电化学测试方法,对工作电极进行电化学测试,观察其电催化性能。

3. 结果分析(1)比较不同制备条件下得到的核壳型纳米粒子的电催化性能,分析其影响因素。

(2)对比其他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评估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的电催化效果。

(3)分析电化学测试结果,探讨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的电催化机理。

四、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成功制备了Pt、Pd壳层核壳型纳米粒子,并对其电催化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该类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性能,尤其在某些特定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这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核壳结构以及Pt、Pd的高催化活性。

此外,我们还发现制备条件对核壳型纳米粒子的电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与应用

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与应用

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与应用纳米核壳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纳米材料结构,其能够在表面包裹一层非常薄的壳,在实际应用中,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过程以及其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一、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几种:化学还原法、冷浸法、高温溶剂法和自组装法等。

化学还原法在制备纳米核壳结构方面应用最广。

其基本原理是先合成一种“核”材料,然后将其表面修饰为一种带有反应基团的材料,最后再将这种反应基团与一种“壳”材料反应,从而得到具有纳米核壳结构的材料。

冷浸法是一种独特的制备纳米核壳结构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华丽的配位作用使小分子到达一定的精度而形成核壳结构。

高温溶剂法则是在高温下使一些“核”材料表现出相应的性质,然后用这种性质涂抹在需要制备的纳米材料表面。

自组装法则是一种既定的制备纳米核壳结构方法,可以使用表面活性剂,热敏材料等处理纳米核壳结构。

总的来说,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方法是比较独特的,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但其实践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二、纳米核壳结构的应用1、材料科学领域纳米核壳结构具有优异的性能,例如较大的表面积、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低密度等,因此,在材料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核壳结构可以用来制备高效的催化剂、高灵敏的传感器、高强度的材料等。

在催化剂制备方面,纳米材料的表面积大,能够提高反应速率,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并且能够在更加温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

在传感器制备方面,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可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检测的准确性。

在材料制备方面,纳米核壳结构可以制备出更加轻便的高强度材料和高吸水性材料等。

2、化学领域纳米核壳结构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药物传递、储能技术、化学传感器等方面。

在药物传递方面,纳米核壳结构可以把药物包裹在外壳中,形成稳定的药物纳米颗粒,可以使药物更为稳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储能技术方面,纳米核壳结构可以优化很多电池的性能,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金纳米制备流程

金纳米制备流程

金纳米制备流程《金纳米制备流程:一场神奇的纳米世界之旅》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唠唠这神奇又好玩的金纳米制备流程。

说起来这过程啊,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咱先说这第一步,准备原料。

这就好比是要打造一个超级英雄,得先把各种厉害的“材料”都集齐了。

我们得准备好黄金溶液、还原剂等这些小宝贝,它们可都是后面大戏的主角呢。

第二步,混合搅拌,这就像是给这些材料们办了一场狂欢派对。

把它们放到一起,然后疯狂地搅拌,让它们尽情地舞动起来,相互作用。

看着那些溶液咕噜咕噜地转着,感觉自己就像是个纳米世界的大厨,在精心调配着一道神奇的“菜肴”。

然后,就是等待奇迹发生的时刻啦!看着溶液慢慢变化,颜色开始逐渐从透明变得有点金灿灿的,心里就一阵激动。

嘿,这不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嘛!就像是魔法在眼前施展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还得随时注意各种小细节,不能有一点马虎。

一会儿看看温度是不是合适啦,一会儿又瞅瞅搅拌得均不均匀啦。

要是不小心出了岔子,那可就像是魔法变砸了一样,一切都得从头再来。

有时候制备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出现一些小插曲,比如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颜色不够亮啦等等。

但是没关系呀,咱就当是在和这些小纳米粒子们斗智斗勇,慢慢摸索,找到最佳方法。

等到成功制备出漂亮的金纳米粒子时,那感觉简直太棒了!就像自己是个纳米科学家,创造出了一个小小的纳米奇迹。

然后就会想,哇塞,这么神奇的东西,在以后的各种应用里会发挥多大的作用呀!总之,这金纳米制备流程就像是一个充满惊喜和挑战的旅程。

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每一次成功都让人兴奋不已。

朋友们,要是你们也对纳米世界感兴趣,不妨也来体验一下这场神奇之旅吧!相信你们一定会被吸引,然后深深爱上这个小小的纳米天地。

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赶紧加入我们的纳米冒险吧!。

金纳米材料的合成概述

金纳米材料的合成概述

金纳米材料的合成概述纳米材料又称纳米级结构,其广义上指的是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范围,因此又称为超精细颗粒材料。

粒子尺寸一般在1~100 nm之间,是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说,它既非处于宏观又非处于微观系统,而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从而具有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表面效应。

1. 金纳米的合成方法(1)微乳液法Brust-Schiffrin通过反复实验,于1994年通过以微乳液为介质,制备出既能够溶于有机溶剂,又拥有较好稳定性的纳米金粒子。

(2)晶生长法通常情况下在晶生长法中,金纳米棒的模板采用的是表面活性剂,利用种子生长法来进行制备。

(3)模板法起初,模板法是利用电化学中的镀层方法在聚碳酸酯膜和氧化铝板膜上沉积金,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该方法不仅应用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还能够对用过模板法合成的金纳米棒起到再分散的作用。

由于金纳米棒和氧化铝复合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都是透明的,所以想要得到不同程度的颜色复合膜可以通过改变沉积的金纳米棒的长径比来实现。

该方法大致步骤如下:一,将少量的银或者铜电镀到铝板模上作为电化学沉积的传导层;二,使金通过氧化铝纳米孔道进行电化学沉积;三,选择性地溶解氧化铝分子膜和银或者铜的薄膜(反应过程中的稳定剂选择PVP);四,通过超声波或者搅拌,使金纳米棒分散在水或者有机溶剂中。

由于金粒子的直径与氧化铝相同,因此可以通过控制膜孔的直径以达到控制金纳米棒直径的目的。

金纳米管、纳米结构复合材料均可通过该技术来实现。

(4)电化学法该方法的实验装置是由金的金属板做为阳极,相同面积的铂金属板作为阴极组成的电化学电池的构成,生成金纳米棒过程中利用CTAB作为诱导表面活性剂,将电极浸在含有C16TAB和少量C12TAB的电解质溶液中,置于室温下超声,电解前在电解质溶液中加入适量丙酮和环己烷,电解30 min,电流控制在3 mA。

反应过程中金先在阳极形成AuBr4-,然后迅速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结合并转至阴极被还原。

双金属核壳结构.doc

双金属核壳结构.doc

双金属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摘要双金属核壳纳米结构由于具有大量的潜在应用价值,近年来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本文综述了水相体系还原法、多元醇体系还原法、热分解—还原法、化学镀法、胶体粒子模板法、共沉积法、电化学法、表面取代反应和表面处理等双金属核壳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简述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情况,另外,对双金属核壳纳米结构电催化氧化、有机物加氢、催化脱氯、环境催化方面的应用作了简述。

最后,对今后双金属核壳结构型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双金属核壳制备方法催化1 引言在对高性能新材料的探索过程中,纳米材料以其特殊的优异性能吸引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掀起了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

对应用纳米技术制备具有某种功能的特性的材料来说,有必要寻求可靠、可控的方法纳米材合成料的。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1](core-shell nanomaterials)是指具有“核壳包裹”这种特殊原子排列方式的纳米复合材料,可看作是对原始纳米粒子的剪裁和改造,通常记作“核@壳”。

金属@金属(即核壳双金属)纳米材料因其巨大的催化应用潜力而受到催化学者的广泛关注。

2 双金属核壳结构制备方法2.1水相体系还原法在水相中,利用不同还原剂和保护剂,通过先后两次还原不同金属形成核壳结构的纳米合金,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合成方法。

Yang等[ 2 ]用NaBH4还原合成Ag溶胶,再利用柠檬酸钠溶液热回流使Pt还原并沉积在Ag表面,得到红棕色Ag@Pt溶胶。

Zhou等[3 ]在冰浴下,利用NaBH4还原HAuCl4制成Au 纳米溶胶,再逐滴加入H2PdC l4和抗坏血酸,得到深棕色Au @ Pd纳米溶胶。

一般地,水相中连续还原时,壳层金属通常采用较温和的还原剂(如抗坏血酸)以控制还原速率,使其更易更好地实现包覆效果,有时采用冰浴等降温手段效果更好[ 4 ]。

2.2 多元醇体系还原法多元醇还原法是合成单金属(尤其是贵金属)纳米粒子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也被用于制备双金属核壳结构。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40·2019年第21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19)21-0140-02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应用*邓英(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介绍了纳米光子器件以及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了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运用领域,包括在生物医学领域的运用、在局域场增强和拉曼信号检测的运用、在金属纳米颗粒等离子体共振模式检测以及电磁特异介质运用,为金属纳米研究以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纳米光子器件;金属纳米结构;等离子体共振;应用领域中图分类号:TB383.1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9.21.060纳米光子学是材料科学、纳米科学、光物理学、光学工程等多门科学融合之下的一门新科学,目前国际上相关机构正在积极加强对其的有效研究,探究光的产生、传播、转换、调制以及探测等多个领域,电磁特异介质与表面等离子体光学是其中的重要研究分支之一。

1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1.1纳米光子器件与传统电子学器件相比,电子学器件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包括传感、成像、光辐射、探测等层面,体积较小,具有较高的集成度以及较快的速度,同时其能耗也较低。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求光学/光电子器件具有更为强大的功能,探索其与微电子学器件集成之路,在这一基础上研究具有宽频带、大容量、极高速的终端消费产品,以及超小型光电子器件/系统,这是目前信息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为微电子芯片以及光纤通讯之间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1.2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目前纳米科学、光物理学等学科研究过程中正在积极加强对表面等离子体光学(plasmonics)结构以及器件的研究,以此实现对纳米尺度的有效操控与控制,为纳米光子学器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金属的表面以及内部具有大量的自由电子,构成了自由电子气团,即等离子体(plasmon)。

两步法制备核壳结构Fe3O4@PDA@BSA纳米复合材料

两步法制备核壳结构Fe3O4@PDA@BSA纳米复合材料

两步法制备核壳结构Fe3O4@PDA@BSA纳米复合材料陈天弟;刘辉;马阜生;陶彩虹【摘要】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Fe3O4纳米粒子,再经两步法制备了核壳结构Fe3O4@PDA@BSA纳米复合材料,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时样品形貌及磁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粒径为3~21 nm;核壳结构Fe3O4@PDA@BSA纳米复合材料的壳层厚度为10~20 nm,比饱和磁化强度为58.8 emu·g-1,具有良好的磁性能和生物安全性.该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8(035)010【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四氧化三铁(Fe3O4);聚多巴胺(PDA);牛血清白蛋白(BSA);层层自组装;磁性能;生物安全性【作者】陈天弟;刘辉;马阜生;陶彩虹【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磁性纳米粒子不但具有纳米材料所特有的性质,而且具有磁响应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生物技术领域以及靶向药物传递领域[1]。

当Fe3O4纳米粒子粒径小至16 nm时就具有超顺磁性[2],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无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于药物载体、催化剂载体、碳吸附剂[3]和靶向磁共振成像[4]等研究。

目前制备Fe3O4纳米粒子有共沉淀法、微乳液法、水热合成法、溶剂热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其中溶剂热法是制备高性能Fe3O4纳米粒子的常用方法。

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修饰靶向药物,通过外加磁场,可以定向运输,靶向传递,提高药物的利用率[5-7],但磁性纳米粒子表面需要进行特殊的改性和修饰。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纳米技术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是纳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实应用中拥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了解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结构、性能、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其在现实应用中的价值。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是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物理粒子,它们的内核包含了一种活性中微粒(如铁锰纳米颗粒或硅纳米晶体),而外壳则由透明的聚合物(例如溶胶-凝胶聚合物)所包裹。

此外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具有调节功能,可以调节其在不同金属表面的行为,从而有利于现实的环境应用。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四种,即直接合成法、修饰技术、表面包覆法和光刻技术。

其中,直接合成法是一种以化学方式合成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方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将活性中微粒溶解在溶剂中反应生成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修饰技术是利用激光修饰纳米晶体表面,使其具有核壳结构的方式,该方法有利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表面包覆法是将聚合物和其他材料层层包覆在活性粒子表面,形成核壳结构纳米粒子,而光刻技术则可以利用自由电子激光(FEL)技术在尺度上精确地形成核壳结构纳米粒子。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结构极其晶体极具有生物活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细胞表面和氧化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具有良好的生物效应。

它们在现实应用中可以用作体外检测材料,如癌症检测,也可以用作靶向药物载体,准确地将药物输送到目的细胞内;用作催化剂,可以进行复杂的反应,从而显著提高反应效率;相关过滤和分离亦有一定的应用。

因此,核壳结构纳米粒子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其在生物活性,环境应用和制药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低结构稳定性、低乳化性和低毒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应用,以及更为高效的合成方法。

未来,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用于多种现实和未来的应用。

总之,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具有调控功能,特有的生物活性,环境应用和制药领域,以及准确的合成方法。

电析氢电极材料的研究

电析氢电极材料的研究

作者:范子安单位: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简介:电解水是实现工业化廉价制备氢气的重要手段,为减小阴极过电位,降低能耗,研究具有高电催化活性的阴极析氢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析氢材料电催化活性的因素主要有能量因素和几何因素,围绕着这两个主要因素,综述了电解水析氢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析氢电极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引言水电解制氢是实现工业化廉价制备氢气的重要手段,但该技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电能消耗大,使得生产成本偏高,造成电能消耗大的主要原因是电解电极的析氢过电位过高,因此研究降低析氢过电位来降低电解能耗尤为重要.目前用于电解水的电极材料存在价格昂贵、比表面不大、电催化活性不高等缺点,导致电解电极析氢电位过高能耗过大,严重制约了电解水法制氢技术的发展.电极材料,尤其是阴极材料对析氢性能的影响尤为重要.影响阴极析氢电极材料电催化析氢活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因素,即能量因素和几何因素,能量因素为金属G氢键的键能,具有适量吸附氢特性的金属易于形成活性较高的金属合金;几何因素为电极材料的比表面和表面结构形态.多年来,为降低电解析氢电极的过电位、提高电催化析氢活性、降低能耗,许多科技研究工作者围绕能量因素和几何因素,开发了许多新的析氢电极材料.2.能量因素从能量因素方面考虑,人们根据BrewerGEngel价键理论,有空的或半充满的d轨道的金属元素与d电子数大于d轨道数(即有成对的d电子)的金属元素形成合金,会对析氢反应产生电催化协同作用,从而大大提高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活性,因此先后采用电沉积法制备出铁基合金析氢阴极,如FeGMo、FeGZn、FeGW、FeGP、FeGCo、FeGCoGB、FeGLa等[1G2];镍基合金析氢阴极,如NiGMo、NiGZn、NiGW、NiGP、NiGCo、NiGS、NiGB、NiGMoGCo、NiGMoGFe、NiGCoGS、NiGZnGP等[3G4].由于一些贵金属(如铂、钯、铑、银、钌、金等)的d电子轨道都未填满,表面易吸附反应物,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析氢活性,并采用复合电沉积法制备出多种贵金属析氢电极.近期还报道了一些稀土元素如镧(La)、铈(Ce)、钐(Sm)、镝(Dy)、钬(Ho),由于其独特的电催化性能[5G6],被用于制作析氢电极.另外,近期有一些关于采用导电聚合物以及碳的高聚物修饰电极(如聚甲基苯胺、聚苯胺、八羟基富勒醇),获得较好电催化析氢活性的电极.2.1 铁基合金析氢电极人们对铁基合金析氢电极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较多,2001年印度班加罗尔大学Hoor等[7]就采用共沉积的方法制备了FeGP和FeGPGPt合金析氢电极,在质量分数为30%的KOH溶液中,温度为50℃,电流密度为100mA/cm2条件下电解,析氢过电位分别为360和210mV,可见Pt元素大大提高了该电极的催化活性;对FeGPGPt析氢合金电极热处理后,其析氢过电位为170mV,且长期电解稳定性好.2007年Shafia等[8],采用电沉积法制备出FeGMoandFeGMoGPt合金电极,用于电催化氧化甲醇,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Song教授课题组[9],以钢材为基体,在硫酸G盐酸混合体系中,以七水硫酸镍和六水氯化镍为镍源,七水硫酸铁为铁源,赖氨酸为碳源,采用电沉积法成功地制备出NiGFeGC合金析氢电极,着重讨论了电流密度对合金表面形貌的影响,通过交流阻抗和阴极极化曲线法对合金电极电催化析氢性能就行研究,结果发现NiGFeGC合金中碳的含量和合金晶粒大小对合金电极的析氢过电位有重要的影响,当合金中碳的含量为1.59%,合金晶粒大小为3.4nm时,NiGFeGC合金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活性最好.2.2 镍基合金析氢电极镍电极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析氢活性、稳定性以及易于制备等特点,备受研究工作者的青睐,目前电解水制氢工业中基本使用镍或其合金电极,关于镍基合金析氢电极的报道较多,尤其是NiGMo 和NiGCo合金,由于他们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析氢活性而备受关注,如杨静等[10]对镍基上电沉积NiGMo合金的电催化性能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镍盐和含钼杂多酸盐共沉积得到的镀层与纯镍相比,有较低的析氢过电位,这一结果可用含d电子层结构的过渡金属之间的协同作用解释.2011年魏海兴等[11],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和脉冲电沉积法分别制得NiGMo合金析氢电极,通过极化曲线比较两电极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结果发现脉冲镍钼合金析氢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是直流镍钼合金析氢电极的3倍,是纯镍电极的6倍.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下,脉冲镍钼合金析氢电位比直流镍钼合金析氢电位要降低53mV.2013年印度国家电化学研究所Mohan教授课题组[12],在氯化胆碱G乙二醇体系中,以铂电极为基底,通过电沉积得到NiGCoGSn、NiGSn和CoGSn3种合金析氢电极,采用XRD、SEM和EDS检测技术对合金电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电流密度对合金表面形貌的影响.通过塔菲尔曲线法对沉积的机理和电催化析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电催化析氢活性的顺序为NiGCoGSn>NiGSn>CoGSn。

学士论文-三金属核壳纳米结构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

学士论文-三金属核壳纳米结构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
rformance of Three-Metal Core-shell Nanostructure 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Student Tutor Qian Zhang Yuan-Yuan Feng
Abstract: A seed-mediated growth approach is practiced to synthesize Au particles in diameters of 3.2 nm using Au particles(1.9 nm)as the seeds. The three-metal core-shell nanostructures Au@PtPd were prepared by using poly(vinylpyrrolidone) (PVP) and D-ascorbic acid as the capping agent and reductant, respectively. The core is the Au particles (3.2 nm) and the shell was obtained by co-reduction of aqueous K2PtCl6 and K2PdCl4.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cyclic voltammograms and polarization curve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catalyst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in 0.1 M HClO4 and 0.5 M KOH electrolytes,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metal core-shell Au@PtPd nanostructure exhibited a more positive half wave potential and a much higher kinetic current as compared with the bimetallic catalyst Au@Pt both in acidic and alkaline electrolytes, indicating that the three-metal core-shell Au@PtPd nanostructure showed higher catalytic performance than the bimetallic counterpart. Key Words: Core-shell structure; Platinum; Palladium;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t

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核壳结构材料是一种具有非常特殊的结构特征的新型材料。

它以球形或者圆柱形的核心为中心,外面包裹一层或者多层薄壳。

这种结构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出非常优异的性能,因此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和性能研究。

一、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方法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有多种方法,其中最为常见和成熟的方法是溶液法、气相法和模板法。

1. 溶液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金属离子或者化合物通过一定的溶剂电解或者化学还原为金属纳米颗粒,并在其表面上沉积壳层的材料。

以Au@Ag为例,在含有Au离子的溶液中加入一定剂量的Ag粒子即可实现制备。

2. 气相法该方法主要通过热蒸发等方式将材料的原子或分子物种进行短程扩散,使得材料成分在其表面上进行控制性生长和聚结,制备具有不同金属组成的核壳结构化材料。

3. 模板法该方法通过空载或者含有大分子的模板,使得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特殊的结构。

常见的模板有纳米管、花粉等。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出非常复杂的核壳结构材料。

二、核壳结构材料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核壳结构材料在各种领域中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光电性质、化学催化、控释药物、磁性材料领域等都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

1. 光电性质核壳结构材料的光电性质非常优异,在太阳电池、分子传感器、生物成像等领域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金壳层结构,可以实现突破单色性制约的超高增强荧光检测技术等。

2. 化学催化核壳结构材料常常具有非常优异的化学催化性能,可以在化学反应中发挥非常优异的性能。

例如,Au@Pd核壳结构可以通过控制Au与Pd的比例在亚-纳米尺度上形成交错的核壳结构,其较高的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与可调运输链长度可以使制备的Au@Pd基纳米催化剂对多种有机物催化还原反应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

3. 控释药物核壳结构材料是制备控释药物的良好载体,其具有非常好的药物包载效果和释放控制性能。

mof 金属纳米颗粒 核壳结构

mof 金属纳米颗粒 核壳结构

mof 金属纳米颗粒核壳结构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Mof 金属纳米颗粒核壳结构探究引言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一种新型材料,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N-B i s(2-hydroxyethy l)-2-am i noethanesu lf on i c Ac i d-ass i sted L i qu i d-phase Growth o f Au@Pd Core­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w i th H i gh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We i Zhang,Hu i p i ng Zhao,Zhong Lu,Fengx i Chen,*and Rong Chen*Schoo l o f Chem i stry and Env i ronmenta l Eng i neer i ng,Wuhan Inst i tute o f Techno l ogy,Wuhan430073,P.R.Ch i na(E-ma il:rchenhku@w i ,f xchen@w i )Au@Pd core­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were success f u ll y synthes i zed v i asequent i a l reduct i on o f Au(III)and Pd(II)sa l ts w i th BES at roomtemperature.The Au@Pd nanopart i c l es exh i b i ted s i gn ificant l y h i gher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f or var i ous Suzuk i react i ons than monometa lli c Pd or Aunanopart i c l es.S i ze-dependent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was a l so observed,i.e.,the Au@Pd nanopart i c l es o f<10nm showed h i gher act i v i ty.REPRINTED FROMVol.44No.102015p.1371–1373CMLTAGOctober5,2015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N ,N -B i s(2-hydroxyethy l )-2-am i noethanesu lf on i c Ac i d-ass i sted L i qu i d-phase Growtho f Au @Pd Core ­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w i th H i gh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We i Zhang,Hu i p i ng Zhao,Zhong Lu,Fengx i Chen,*and Rong Chen *Schoo l o f Chem i stry and Env i ronmenta l Eng i neer i ng,Wuhan Inst i tute o f Techno l ogy,Wuhan 430073,P .R.Ch i na(E-ma il :rchenhku @w i ,f xchen @w i )Au @Pd core ­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were success f u ll y synthe-s i zed v i a sequent i a l reduct i on o f Au(III)and Pd(II)i ons w i th N ,N -b i s(2-hydroxyethy l )-2-am i noethanesu lf on i c ac i d (BES)at room temperature.The i r s i ze and morpho l ogy cou l d be changed by vary i ng the BES concentrat i on and pH va l ue o f the react i on system.The Au @Pd core ­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exh i b i ted s i gn ifi-cant l y h i gher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f or var i ous Suzuk i react i ons than monometa lli c Pd or Au nanopart i c l es.The s i ze-dependent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was a l so observed,i .e.,the Au @Pd core ­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o f <10nm showed h i gher act i v i ty.Au ­Pd b i meta lli c nanopart i c l es w i th d ifferent m i crostruc-tures (e.g.,a ll oy or core ­she ll )have been reported to possess super i or cata l yt i c per f ormance as compared to the i r monome-ta lli c counterparts f or a var i ety o f react i ons (e.g.,deoxygenat i on o f octano i c ac i d,1U ll mann coup li ng o f ary l ch l or i des i n water,2,3ox i dat i on o f CO 4and a l coho l s,5and d i rect synthes i s o f H 2O 26).Among them,the Au ­Pd core ­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w i th Pd atoms concentrated on the sur f ace (denoted as Au @Pd)are more i mportant f or react i ons that cannot be cata l yzed by Au nano-part i c l es.The Au ­Pd b i meta lli c nanopart i c l es have been genera ll y synthes i zed v i a chem i ca l reduct i on o f the correspond i ng meta l sa l ts w i th reduc i ng agents (e.g.,H 2,hydraz i ne,a l coho l ,ascorb i c ac i d,CTAC,or graphene ox i de)i n the li terature.7­11In the present work,a f ac il e li qu i d-phase growth route i s app li ed to prepare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at room temperature i n BES aqueous so l ut i on.BES i s a Good ’s bu ffer genera ll y used f or research i n b i o l ogy and b i ochem i stry (Scheme 1).It acts as both a m il d reductant and a stab ili zer dur i ng the synthes i s.To the best o f our know l edge,th i s i s the first report f or the use o f BES to grow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f rom aqueous so l ut i on.A typ i ca l procedure f or mak i ng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samp l e S1)was as f o ll ows:Pr i mary Au nanopart i c l es were first prepared by add i ng H[AuC l 4]so l ut i on (125¯L,50mM)i nto a round-bottom flask conta i n i ng 5mL o f BES so l ut i on (200mM,pH 7.5)and 16mg o f po l y(v i ny l pyrro li done)(average M w :55000).A f ter adjust i ng the pH va l ue to 3by HC l so l ut i on (1M),the m i xed so l ut i on was st i rred at room temperature f or 5h to get a purp l e-red Au co ll o i d.PdC l 2so l ut i on (1mL,25mM)was then added,f o ll owed by adjust i ng the pH va l ue to 3w i th NaOHso l ut i on (2M).The who l e m i xture was v i gorous l y st i rred at room temperature f or another 12h to get a dark-brown co ll o i d conta i n i ng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were co ll ected by centr if ugat i on and washed w i th ethano l and de i on i zed water five t i mes be f ore character i zat i on.Samp l e S1was character i zed by TEM,HRTEM,and STEM-EDX,wh i ch were taken on a Ph ili p Tecna i G20E l ectron M i croscope at an acce l erat i ng vo l tage o f 200kV .TEM i mages i n F i gures 1A ­1C showed that samp l e S1were ma i n l y spher i ca l nanopart i c l es o f 15­20nm (average s i ze:ca.17nm).The dark core and the li ght she ll were d i scernab l e f or i nd i v i dua l nano-part i c l es,i nd i cat i ng the f ormat i on o f the core ­she ll nano-structure.HRTEM i mage (F i gure 1D)revea l ed l att i ce f r i nges o f Au(111)p l anes i n the core and Pd(111)p l anes i n the she ll (d 111=0.237nm f or f ace-centered cub i c Au i n JCPDS #04-0784and d 111=0.224nm f or f ace-centered cub i c Pd i n JCPDS #46-1043).STEM-EDX a l so con firmed the core ­she ll structure o f S1.As shown i n F i gures 2B and 2C,the Au X-ray s i gna l or i g i nates f rom the center o f spher i ca l nanopart i c l es wh il e the Pd s i gna l f orms a sheath around spher i ca l nanopart i c l es.Th i s e ffect i s best ill ustrated i n the co l or map that over l ays the Au and Pd X-ray s i gna l s (F i gure 2D).A ll th i s ev i dence support that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have been success f u ll y prepared.It has been we ll demonstrated w i th HEPES i n prev i ous work that hydroxy and tert i ary am i ne groups can reduce nob l e meta l sa l ts to f orm nanopart i c l es (HEPES i s another Good ’s bu ffer,BESNSO 3HHOHON NSO 3HHOHEPESScheme 1.Chemi ca l structures o f two Good ’s bu ffers.F i gure 1.(A ­C)TEM i mages o f samp l e S1;(D)HRTEM i mage at the edge o f the s i ng l e nanopart i c l e i n (C).Received:June 23,2015|Accepted:July 26,2015|Web Released:October 5,2015CL-150600Chem.Lett.2015,44,1371–1373|doi:10.1246/cl.150600©2015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1371represent i ng 4-(2-hydroxyethy l )-1-p i peraz i neethanesu lf on i cac i d).12­17BES has the same f unct i ona l groups as HEPES (i .e.,su lf on i c ac i d,tert i ary am i ne,and hydroxy groups as shown i n Scheme 1).There f ore,the Au(III)and Pd(II)sa l ts were sequent i a ll y reduced w i th BES as a m il d reductant to generate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through ep i tax i a l growth o f the Pd she ll on pr i mary Au seeds i n our BES-conta i n i ng synthet i c system.In add i t i on,BES can i nteract w i th Au or Pd meta l s v i a f unct i ona l groups (e.g.,su lf onate and am i ne groups),wh i ch he l p stab ili ze the resu l t i ng nanopart i c l es.The s i ze and shape o f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cou l d be changed by tun i ng the BES concentrat i on and pH va l ue o f the react i on system (samp l es S2­S6i n Tab l e 1).When the concen-trat i on o f BES was 100mM (S2),un if orm spher i ca l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o f 4­11nm (average s i ze:ca.8nm)were obta i ned (F i gures S1a and S1b i n Support i ng In f ormat i on).When the BES concentrat i on was i ncreased to 300mM (S3),the obta i ned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st ill preserved the spher i ca l nanostructure but w i th a broader part i c l e s i ze d i str i but i on o f 7­20nm (average s i ze:ca.10nm)(F i gures S1c and S1d).However,f urther i ncreas i ng the BES concentrat i on to 400mM s i gn ificant l y changed the morpho l ogy o f the resu l t i ng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S4),wh i ch cons i st o f a m i xture o f part i c l es w i th a var i ety o f shapes.Interest i ng l y,many regu l ar tetrahedra l nanopart i c l es o f ca.12nm were f ormed i n S4(F i gures S1e and S1f ).These resu l ts i nd i cate that the BES concentrat i on exerts great i n fluence on the s i ze and morpho l ogy o f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v i a chang i ng the nuc l eat i on and growth rate o f nanopart i c l es.At l ower pH va l ue (e.g.,pH 2f or S5),the resu l t i ng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were most l y spher i ca l w i th narrow s i ze d i str i but i on o f 15­20nm (F i gure S2a).However,at h i gher pH va l ue (e.g.,pH 5f or S6),non-un if orm spher i ca l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w i th broad s i ze d i str i but i on o f 10­40nm were obta i ned (F i gure S2b).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he pH va l ue o f the so l ut i on s i gn ificant l y a ffects the s i ze and shape o f Au and Pd nanostructures.17­20Th i s work a l so revea l s that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cou l d be tuned by contro lli ng the pH va l ue o f the react i on system.Suzuk i coup li ng react i on between 4-i odopheny l methy l ether w i th pheny l boron i c ac i d was chosen to eva l uate the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o f the resu l t i ng Au @Pd nanopart i c l es.The react i on was genera ll y carr i ed out as f o ll ows:Pheny l bor i c ac i d (1.5mmo l ),4-i odopheny l methy l ether (1mmo l ),K 2CO 3(2mmo l ),tetrabuty l ammon i um brom i de (TBAB,1mmo l ),and 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0.005mmo l o f Pd)were added i nto 9mL o f ethano l/H 2O (1:2by vo l ume)so l ut i on.The react i on m i xture was re fluxed at 86°C f or 3­5m i n and then coo l ed down to room temperature.The product was extracted tw i ce w i th d i ethy l ether and dr i ed w i th anhydrous Na 2SO 4.A f ter be i ng concentrated i n a rotary evaporator,the product was pur ified by co l umn chromatography per f ormed on s ili ca ge l (200­300mesh)w i th petro l eum ether as e l uent to get the i so l ated y i e l d and i dent ified by compar i ng the 1H NMR spectra w i th standard data,wh i ch were recorded on a Bruker-Avance II 400MHz NMR spectrometer.As shown i n F i gure 3,the Au @Pd nanopart i c l es (S1and S2)exh i b i ted s i gn ificant l y h i gher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than mono-meta lli c Au or Pd nanopart i c l es w i th s i m il ar s i zes (TEM i mages o f Au and Pd nanopart i c l es shown i n F i gure S3).The i so l ated y i e l ds o f the coup li ng product on S1,S2,Pd and Au nano-cata l ysts were respect i ve l y 66%,83%,15%,and neg li g i b l e.The d ifferent y i e l ds on S1and S2a l so i mp li ed s i ze-dependent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o f the Au @Pd core ­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f or Suzuk i coup li ng react i on.The Au @Pd core ­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S1)were f urther tested to cata l yze other Suzuk i coup li ng react i ons.As shown i n Tab l e 2,both ary l brom i des (Entr i es 1­3)and i od i des (Entr i es4F i gure 2.(A)TEM i mage o f samp l e S1;(B)Au mapp i ng;(C)Pd mapp i ng;(D)Over l apped i mage o f Au and Pd mapp i ng.Tab l e 1.E ffects o f the BES concentrat i on and pH va l ue on the synthes i s o f Au @Pd core ­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a Samp l e BES /mM pH S i ze d i str i but i on (average s i ze)/nm Morpho l ogy S1200315­20(17)spher i ca l S210034­11(8)spher i ca l S330037­20(10)spher i ca l S440037­20(14)po l yhedra l S5200215­20(17)spher i ca l S6200510­40(35)po l yhedra laThe genera l synthet i c procedure descr i bed f or S1i n the ma i n text was f o ll owed except the above spec ific parameters.B(OH)2+I OCH 3F i gure 3.Iso l ated y i e l ds f or Suzuk i coup li ng between 4-i odopheny l methy l ether and pheny l boron i c ac i d on d ifferent nanocata l ysts.1372|Chem.Lett.2015,44,1371–1373|doi:10.1246/cl.150600©2015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and5)effic i ent l y reacted w i th pheny l boron i c ac i d to produce the correspond i ng coup li ng products w i th exce ll ent y i e l ds w i th i n 6­25m i n.In sharp contrast,on l y neg li g i b l e to l ower y i e l ds were obta i ned on Pd nanopart i c l es under otherw i se i dent i ca l con-d i t i ons.The cata l yt i c resu l ts c l ear l y revea l that the Au@Pd nano-part i c l es possess s i gn ificant l y h i gher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than pure Pd nanopart i c l es.The promot i ona l effect o f Au i nd i cates synerg i st i c effects between the Au core and the Pd she ll.Th i s may be re l ated to charge trans f er between Au and Pd,wh i ch then changes the e l ectron i c structure and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o f the act i ve Pd spec i es.21,22In summary,the Au@Pd core­she ll nanopart i c l es have been success f u ll y prepared at room temperature w i th the ass i stance o f BES that acts as both a reductant and a stab ili zer dur i ng the synthes i s.The Au@Pd nanopart i c l es exh i b i ted s i gn ificant l y h i gher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f or Suzuk i coup li ng react i on than monometa lli c Pd or Au nanopart i c l es.S i ze-dependent cata l yt i c act i v i ty was a l so observed f or the Au@Pd nanopart i c l es.Our growth route to the Au@Pd nanopart i c l es prov i des an env i ron-menta ll y f r i end l y and energy-effic i ent“green”synthet i c proto-co l,wh i ch cou l d be eas il y extended to the l arge-sca l e synthes i s o f core­she ll nanostructures conta i n i ng other trans i t i on meta l s.Th i s work was supported by H i gh-tech Industry Techno l ogy Innovat i on Team Tra i n i ng Program o f Wuhan Sc i ence and Techno l ogy Bureau(No.2014070504020243),Nat i ona l Natura l Sc i ence Foundat i on o f Ch i na(Nos.21371139,21171136,and 21571146)and Natura l Sc i ence Foundat i on o f Hube i Prov i nce (No.2014CFB795).Support i ng In f ormat i on i s ava il ab l e e l ectron i ca ll y on J-STAGE. Re f erences1K.Sun,A.R.W il son,S.T.Thompson,mb,ACS Cata l.2015,5,1939.2L.Zhang,A.Wang,J.T.M ill er,X.L i u,X.Yang,W.Wang, L.L i,Y.Huang,C.-Y.Mou,T.Zhang,ACS Cata l.2014,4, 1546.3R.N.Dh i ta l,C.Kamonsat i ku l,E.Somsook,K.Bobuatong, M.Ehara,S.Karanj i t,H.Sakura i,J.Am.Chem.Soc.2012, 134,20250.4 F.Gao,Y.Wang,D.W.Goodman,J.Am.Chem.Soc.2009,131,5734.5 A.M.Henn i ng,J.Watt,P.J.M i edz i ak,S.Cheong,M.Santonastaso,M.Song,Y.Takeda,A.I.K i rk l and,S.H.Tay l or,R.D.T ill ey,Angew.Chem.,Int.Ed.2013,52,1477. 6J.K.Edwards,B.E.So l sona,ndon,A.F.Car l ey,A.Herz i ng,C.J.K i e l y,G.J.Hutch i ngs,J.Cata l.2005,236,69.7M.Tang,T.Wu,H.Na,S.Zhang,X.L i,X.Pang,Mater.Res.Bu ll.2015,63,248.8Y.He,N.Zhang,L.Zhang,Q.Gong,M.Y i,W.Wang,H.Q i u,J.Gao,Mater.Res.Bu ll.2014,51,397.9S.Kunz,E.Ig l es i a,J.Phys.Chem.C2014,118,7468.10L.Sh i,A.Wang,T.Zhang,B.Zhang,D.Su,H.L i,Y.Song, J.Phys.Chem.C2013,117,12526.11Y.W.Lee,M.K i m,Z.H.K i m,S.W.Han,J.Am.Chem.Soc.2009,131,17036.12S.L i,W.Zhang,F.Chen,R.Chen,Mater.Res.Bu ll.2015, 66,186.13M.-H.So,C.-M.Ho,R.Chen,C.-M.Che,Chem.®As i an J.2010,5,1322.14H.L i,Z.Lu,Q.L i,M.-H.So,C.-M.Che,R.Chen,Chem.®As i an J.2011,6,2320.15W.Zhang,Q.Wang,F.Q i n,H.Zhou,Z.Lu,R.Chen, J.Nanosc i.Nanotechno l.2011,11,7794.16R.Chen,J.Wu,H.L i,G.Cheng,Z.Lu,C.-M.Che,Rare Met.2010,29,180.17J.X i e,J.Y.Lee,D.I.C.Wang,Chem.Mater.2007,19, 2823.18S.Wang,K.Q i an,X.B i,W.Huang,J.Phys.Chem.C2009, 113,6505.19F.K i m,K.Sohn,J.Wu,J.Huang,J.Am.Chem.Soc.2008, 130,14442.20Y.P i ao,Y.Jang,M.Shokouh i mehr,I.S.Lee,T.Hyeon, Sma ll2007,3,255.21Y.Sh i,H.Yang,X.Zhao,T.Cao,J.Chen,W.Zhu,Y.Yu,Z.Hou,Cata mun.2012,18,142.22Y.-F.Han,Z.Zhong,K.Ramesh,F.Chen,L.Chen,T.Wh i te,Q.Tay,S.N.Yaakub,Z.Wang,J.Phys.Chem.C 2007,111,8410.Tab l e2.Suzuk i coup li ng o f pheny l boron i c ac i d w i th var i ous ary l ha li des aEntry Substrate Products Time/minYield/%bPd1 2 3 4 525252566949151S19980trace1828196 Br CHO CHOOHBr OHCH3Br CH3OCH3I OCH3Ia Ary l ha li de(1mmo l),pheny l boron i c ac i d(1.5mmo l),K2CO3(2mmo l),TBAB(1mmo l),cata l yst(0.005mmo l Pd)i n9mLethano l/H2O(v/v=1/2)so l ut i on.A ll react i ons were per-f ormed at86°C.b Iso l ated y i e l d.Chem.Lett.2015,44,1371–1373|doi:10.1246/cl.150600©2015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13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