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翼主动控制技术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nk appraisement

田 翔 马小艳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田翔,男,工程师,沈亚娟,女,高级工程师,马小艳,女,工程师。

术的原理图,其通过控制自动倾斜器的不动环,使所有桨叶

产生每转N、N-1、N+1次的桨距变化(N 为桨叶片数),

引起附加的非定常作动力与原交变气动载荷抵消。

欧美许多直升机公司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

进行了试飞验证。

1952年,美国人steward 提出了HHC 的概念,进行

了初步研究,希望通过HHC 来改变旋翼升力分布,以减缓

后行侧桨叶失速,从而提高直升机最大飞行速度。研究结果

表明,通过适当的2/rev 控制,可以将直升机的前进比提高约0.1。1961年,美国人Arcidiacono 将HHC 技术用于直升机延缓失速研究,分析表明,单独采用2/rev 输入,最大

飞行速度增加25%,采用2/rev 和3/rev 组合,最大飞行速

度可以提升30%。之后对HHC 技术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

在直升机减振降噪方面。

经过20多年的发展,HHC 技术在减振方面不断成熟。

1982年~1984年,Hughes 直升机公司和NASA 首次在

4片桨叶的OH-6A 直升机上进行了飞行试验,分别进行了

开环和闭环控制试验。图3、图4分别给出了平飞和机动飞

行状态下HHC 控制开启对驾驶员座椅垂向、纵向及横向振

动的影响,可以看出减振效果显著。另外,HHC 最优幅值

和相位随飞行速度变化显著。

1985年,法国宇航公司(Aerospatiale)在3桨叶的SA349直升机上进行HHC 闭环控制减振飞行试验。图5给

出了不同飞行速度下HHC 控制对机舱前部的振动影响,当以250Km/h 巡航飞行时,座舱前部区域的振动水平降低了约90%。另外,飞行员及副驾驶位置降低70%~80%。同年,进行了用于降低桨涡干扰(BVI)噪声的开环飞行试验,结果表明,3/rev 的HHC 输入可以有效降低BVI 噪声(麦克风位于左起落架前部)。1985年,西科斯基公司在S-76A 上也进行了HHC 试飞验证,当速度低于110节时减振效果明显。由于采用传统的液压系统来驱动HHC 辅助控制作动器,当速度高于110节时,由于液压泵不能满足使用要求,HHC 控制系统无法达到明显减振效果。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陆军运载工具中心、NASA 和Bell 合作进行了以V-22倾转旋翼机为背景的HHC 技术研究,采用1/5的模型开展了风洞试验。结果表明:能够降低75%~95%的1/rev、3/rev 的振动。

1994年,美国NASA、德国宇航局(DLR)、法国宇航中心(ONERA)等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在欧洲DWN 风洞,基于4桨叶BO-105模型旋翼开展了著名的HART (Higher

Harmonic-Control Aeroacoustic Rotor Test)试验,试验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技术,通过施加3/rev、4/rev 和5/rev 控制频率,研究HHC 技术对BVI 噪声的影响。本试验十分经典,其数据被后来研究人员广泛引用,来验证计算分析模型的正确性及有效性。2001年,使用更先进的

测量仪器(如PIV 粒子图像速度测量仪、SPR 立体声识别、

(a)HHC (b)经典IBC

图2 高阶谐波控制和独立桨距控制示意图

图4 OH-6A 机动飞行时(80Kts,30°转弯)飞行员座椅处振动

图3 OH-6A 平飞时飞行员座椅处振动

图5 SA349平飞时HHC 开启对前机舱振动影响

BTD 桨尖偏转测量等)进行了HART II 试验,结果表明:HHC 技术通过高阶桨距作用使得桨涡干扰位置从桨尖向桨根转移,从而削弱了BVI 噪声的辐射。综上,虽然HHC 系统工作在不动环下,结构上易于实现,并且经过试飞验证其具有显著的减振、降噪效果,但迄今为止这种技术尚未在直升机型号上实施,主要原因如下:(1)为了达到最优减振效果而确定高阶谐波幅值与相位,可能导致直升机的性能受到破坏,可能导致后行桨叶提前失速;(2)系统位于操纵链上,增加操纵系统的载荷,给操纵系统的设计和适航性带来不利;(3)控制载荷较大,需要作动器很

大的功率与之匹配,尤其在无较或无轴承旋翼上;(4)仅

对部分频率可控,对于超过3片桨叶旋翼,无法输入对提升

性能和降低噪声十分有用的2/rev 频率。

HHC 技术另一个研究停滞的原因,与当时新兴的经典

IBC 技术出现有很大关系。

经典IBC 控制

单桨叶控制可以理解为是HHC 的一个分支,能够对每

一片桨叶独立进行高阶谐波控制。最早发展起来的单桨叶控

制技术是通过独立安装在桨叶变距拉杆上的电液作动器直

接把控制输入施加在桨叶变距拉杆上,称为经典IBC。与

HHC 技术相比,IBC 更具有灵活性,可以补偿桨叶间的差异。

为了克服HHC 技术上的缺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研究机构开始将研究中心转移到经典IBC 上。

自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经典IBC 控制理论的研究,受限于控制执行元件研究滞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获得重大进展。其中德国ZFL 公司在伺服液压作动器上处于领

先地位,其研制的作动器先后用于BO-105、UH-60A 和CH-53G 等型号的风洞及试飞验证工作,如图6所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MBB 直升机公司开展了4桨叶Bo-105旋翼台试验,对经典IBC 技术研究,获得了输入与输出对应关系。1990~2004年,欧洲直升机公司德国部分(ECD)联合其他机构在Bo-105直升机上进行图6 ZFL 家族电液作动器表1 1990~2004在BO-105上开展的经典IBC 试验

Year IBC Tests Actuator Authority Flight Speed (Wind Speed)IBC Amplitudes IBC

Harmonics Objective

19901991First flight tests

Open loop Single harmonic input 0.25°0.49°60/115 kts 65 kts descent 0.16°0.40°3/rev 4/rev

5/rev Vibration and BVI noise

characteristics

19931994Wind tunnel tests

NASA Ames Open loop Single and muli-hamonic input 3.0°43~190 kts (μ=0.10~0.45)max.2.5°2/rev ~6/rev Vibration and BVI noise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at high speed

1998Flight tests with increased authority Single harmonic input 1.1°110 kts 65 kts descent 0.40°1.0°2/rev ~5/rev BVI noise and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2001Flight tests with noise controller

Closed loop Phase control

1.1°65 kts descent 1.0°2/rev BVI noise reduction

20032004Flight tests with Vibration controller Closed loop Time domain(TD) control 1.1°60~100 kts 65 kts descent 65 kts turns max.1.0°3/rev

4/rev 5/rev

Vibration reduction

图8 经典IBC 控制对机舱振动水平影响

图7 经典IBC 控制对主减速器振动水平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