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安全管理
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
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心内科是指对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科目。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承担着泵血和输送氧气的重要功能。
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操作复杂,护理负担大,护理任务繁重。
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心内科护理安全问题1. 护理操作失误心内科护理工作中,护士需要进行多种操作,如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输液、给药、换药等,这些操作都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能和细心的态度。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大意或技术不过关,很容易发生护理操作失误,导致患者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 药物管理失误心内科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需要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而且这些药物剂量较大、用药时间较长。
护理人员在给药时,如果不注意用药规范、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容易导致药物管理失误,对患者造成危害。
3. 感染控制不力心内科患者因病情复杂,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而且医院内环境复杂,护理操作繁琐,如果护理人员在感染控制上不够严格,很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
4. 沟通不畅心内科患者的病情多变,需要及时、准确地沟通,包括与患者本人和家属的沟通,与医生和其他护理人员的沟通。
如果护理人员在沟通过程中存在不畅畅、不准确,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诊疗结果和护理质量。
5. 床边安全问题心内科患者多为卧床休息,枕垫、床单都需要定时更换,而且患者需要协助翻身,以防压疮的发生。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床边护理工作繁重,护理人员有时会疏忽对患者的床边安全护理,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摔倒、压疮等问题。
6. 疼痛管理不当心内科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往往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疼痛,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疼痛情况,制定相应的疼痛管理方案。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对疼痛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容易导致疼痛管理不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一、风险因素1.高龄和卧床后同时存在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使得病人的生理反应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2.不合理的药物使用、错误的用药或剂量不当,如使用降压药过快和过多会引起血压下降过快,导致晕厥或休克等情况。
3.手术后的创面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了心血管内科病人的手术风险。
4.家族史。
5.缺乏有效的治疗干预和管理策略,无法有效控制病人的病情。
这也需要心血管内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特别关注。
二、安全防范方法1.对于高龄病人和卧床不能行走的病人,在日常生活和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其卫生、营养等方面的问题。
必须确保卫生和营养状况,定期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护士需要认真核对病人的药品和剂量,合理使用药品,防止因用药不当而导致的不安全情况。
如使用降压药要慢慢逐渐控制血压,防止过快降压导致病人大量出汗、口齿不清、眩晕或休克等症状。
3.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检查手术伤口和深静脉导管的输液情况,特别注意创面是否有渗液、红肿等情况,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4.了解病人家族史,及时进行基因检测,识别有家族遗传倾向的病人,及早预防,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护士要掌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和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卫生、护理、治疗的合理配合,降低并发症的概率。
三、结语对于心血管内科病人而言,安全是最重要的,生命都不可挽回。
因此,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病人的病情,掌握和了解病人家族史和药物的使用剂量等,特别是手术后,更要加强对拔管后的病人的观察和注意加强卫生管理,预防创口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心血管内科病人的风险。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危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等。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病人一旦发病,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如果护理不到位,那么病情可能会加重,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
因此,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必须要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来确保病人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一、风险因素分析1、疾病本身: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危疾病,容易导致各种心脏不适和心血管事件,比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异常等。
这种疾病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因素,需要护士及时进行监测和观察,以防误诊或延误治疗。
2、药物因素:许多心血管病病人需要长期用药,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会对病人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降压药可能导致低血压,使用长期可能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护士需密切关注病人的用药情况,并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身体因素:心血管病与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相关。
例如,老年人、女性以及身体不健康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病。
护士需要了解各位病人的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安全防范对策1、严密监测:护士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症状变化和身体状况等信息,定期进行护理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规范用药:护士需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作用机制,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将病人的药物治疗出错。
3、心理关怀:心血管病在心理上对病人的压力很大,护士可以通过谈心、心理疏导等方式,缓解病人的压力和不适。
4、营养指导:健康饮食也是心血管病的治疗重点之一,护士应该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进行营养指导,降低风险。
5、宣传教育:护士应该告知病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方法和危险因素,帮助病人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发病的可能性。
同时,护士还可以向家属宣传教育,提高家属对病人的关注和照顾水平,共同为病人的康复助力。
总之,心血管病是一类高发病,护理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措施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措施心血管内科疾病是指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以心脏和血管为主要病变器官的疾病。
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需长期定期治疗和护理,因此存在一些风险和管理问题。
下面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风险1.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常常需要用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但由于药物剂量不当、配伍不当、时间不当等原因,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
2.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各种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核磁共振等,但由于操作不规范、设备不良等原因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增加误诊或漏诊的风险。
3.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需要面对手术风险,在心血管插管、心脏手术、介入性手术等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受到不必要的感染、出血、休克等风险。
4.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而护理不当引起渗血、感染等并发症。
5.患者长时间佩戴氧气支持,容易发生氧中毒,引起意识模糊、呼吸困难等反应。
二、措施1.严格遵守医嘱。
护士应该严格遵守医嘱,保证药物的正确剂量、用药时间和配伍,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的发生。
2.加强护理技术的培训。
护士在执行检查和操作时应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了解检查和操作的标准流程和操作规范,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误诊或漏诊的风险。
3.打造专业化护理团队。
心血管内科患者面临的风险较为复杂,需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
医院应该多方面加强对心血管内科护士的培训、维护和激励,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4.加强交流合作。
医院应加强科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科室之间协调工作的机制。
各科室之间应及时传递患者病情和医嘱,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和治疗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5.科学护理。
在护理患者时,采取温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护理。
及时翻身、按摩四肢、加强营养等,预防患者的静脉血栓并发症。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是保障心血管病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而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是其关键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风险因素分析入手,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
一、风险因素分析1. 患者情况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往往因疾病症状严重、身体虚弱、情绪不稳定等原因而容易产生意外。
尤其是中风、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其病情变化快,需要密切监护和及时救治。
2. 医疗过程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涉及到各种医疗操作和治疗方法,如心电监护、静脉输液、药物注射等,这些操作在不慎下易引发医疗事故。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常规检查和治疗也需要患者与医护人员进行大量的接触,因此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需要引起重视。
3. 护理环境心血管病患者常需要长期卧床,护理环境安全和舒适度对其康复非常重要。
而病房内设备的使用安全、卫生条件和空气质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身心健康。
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加重患者的病情、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甚至影响整个医疗保健机构的声誉和运营。
二、安全防范对策1. 加强患者观察与监测对于心血管病患者,特别是急性事件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定时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观察和病情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建立完善的医疗记录系统,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以便医护人员进行分析和跟进。
2. 强化医疗操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对于医疗操作,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程序和规范进行,确保操作的正确和安全。
在进行静脉输液、药物注射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消毒、质量检查和药品管理的规定,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 加强感染管理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护,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而临床医疗设施也要保证卫生条件的清洁和消毒,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受感染。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心血管内科护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有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需要护士们加以防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及相应的防范方法。
1. 药物相关的风险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各种药物,包括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
药物的误用或滥用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防范这类风险因素,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准确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频率等。
- 对于患者自行购买的药物,应询问患者详细的信息,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 在给患者用药时,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认患者身份。
- 在给患者开具处方时,应注意明确说明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禁忌事项等。
2. 跌倒和摔伤的风险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因疾病的原因而活动能力较差,容易发生跌倒和摔伤。
为了防范这类风险因素,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在患者的床边铺好防滑垫,并确认床铺的高度适宜,以减少摔倒的可能。
- 尽量陪同患者活动或转移,特别是在患者需要去洗手间时。
- 对于需要使用拐杖或助行器的患者,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并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
- 在患者需要下床时,护士应提前帮助患者准备好所需物品,并保持通道畅通,避免摔伤。
3. 感染的风险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通常因病情复杂或免疫功能低下而容易感染。
为了防范这类风险因素,护士应做到以下几点:- 遵守手卫生的原则,洗手并使用消毒剂,特别是在与患者接触前后。
- 在给患者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引流等操作时,应采取无菌操作,确保操作区域的清洁。
- 定期清洁患者的床铺、房间以及常用物品,保持环境的清洁整洁。
- 监测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和痰液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的迹象。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风险因素和防范方法,实际的工作中还会遇到其他不同的情况。
护士们应根据具体的病情和患者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并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心血管内科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对于护理安全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保障。
心血管内科是一个重症护理领域,病患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护理,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建立合理的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1.评估护理质量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评估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对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价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2.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规范工作内容和流程,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和疏忽。
3.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为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护理过程的安全性和正确性,有效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1.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心血管内科患者常常需要进行输液治疗,输液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操作,但输液相关的并发症却可能对患者造成重大伤害,如感染、渗漏等。
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评估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指标。
2.压疮发生率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较重,长时间卧床休息,容易出现压疮。
压疮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和护理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压疮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
3.药物错误发生率心血管内科患者需要接受各类药物的治疗,而药物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药物错误发生率是评估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指标。
4.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经常需要进行静脉导管的置管,若操作不当或无菌操作不到位,极易导致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是一项重要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5.跌倒和坠床发生率心血管内科患者多因病情较重需要卧床休息,但卧床休息也容易导致患者因体弱或其他原因而发生跌倒和坠床。
跌倒和坠床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安全,跌倒和坠床发生率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护理质量敏感指标。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心血管内科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科室,负责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
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严重等特点,因此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效果,因此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来说,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而要提高护理质量,就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着重探讨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一、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概述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是指通过对护理工作中各种环节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价,从而评估护理质量的有效指标。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对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覆盖和监测,能够客观地反映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是护理管理和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一般包括护理质量评价、患者安全评价、院内感染率、护理满意度、护理安全事件等内容。
1.护理质量评价2.患者安全评价患者安全是医院工作的核心,而护理工作对患者安全的保障尤为重要。
通过对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情况进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安全存在的隐患,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患者发生不良事件。
护理中出现的输液错误、药物过敏反应、跌倒坠床等情况都需要及时评价和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3.院内感染率心血管内科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因此院内感染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对院内感染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患者的感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做好患者的卫生护理、手卫生、器械的消毒灭菌等工作,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4.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是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和评价,可以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对护理态度、护理技术、护理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心血管内科是研究和治疗心脏病和血管疾病的一门专科,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来说,了解和控制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以及对应的安全防范方法。
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
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如给予降压药物,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等。
2.高血脂: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过高。
护士可以通过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来控制高血脂的风险。
3.糖尿病:糖尿病是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之一。
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给予适当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
4.肥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护士可以通过营养指导和饮食管理帮助患者控制体重,减少肥胖相关的风险。
5.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护士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戒烟或减少吸烟量。
6.缺乏运动: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护士应该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有条件的话,可以引导患者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
7.饮食不健康:营养不良和高盐高脂饮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护士应该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并进行饮食指导。
8.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护士应该积极开展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少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护士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安全防范工作。
1.监护:护士应该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药物安全:护士应该确保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3.病情观察: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胸痛、呼吸困难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4.预防并发症:护士应该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如预防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1. 高血压风险因素: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安全防范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降压治疗方案,监测血压变化,定期复查,引导患者正确服药,控制饮食,减轻体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减少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做好日常护理。
2. 冠心病风险因素: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严重时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安全防范方法:严格控制心脏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定期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紧张,避免劳累,合理饮食,注意睡眠质量等。
3. 心律失常风险因素: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的异常,会导致心脏功能不全,甚至致命。
安全防范方法: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同时注意保持心脏健康,规律生活,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如精神紧张、劳累、饮食不节制等。
5. 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血栓形成可引起血管栓塞,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危及生命。
安全防范方法:对可能形成血栓的患者进行评估,选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避免长时间卧床,定期活动,劳逸结合,避免诱发血栓形成的因素。
7. 体重过重风险因素: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安全防范方法:引导患者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低热量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促进新陈代谢,控制体重,改善心脏健康。
9. 脑卒中风险因素: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严重时可导致残疾或死亡。
安全防范方法: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等,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运动,避免劳累,控制体重,保持良好心态等。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对于上述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
心血管疾病内科用药的安全管理探析
心血管疾病内科用药的安全管理探析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很常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的药物有很多,如抗高血压药物、扩血管药物、降血脂药物等,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注意安全管理,以保证患者的健康。
本文将对心血管疾病内科用药的安全管理进行探析。
一、药物的使用原则1、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
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应根据血压水平、伴随病情及患者体质等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扩血管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心血管病情及病因等情况确定。
降血脂药物的选择也应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高血脂种类、严重程度及合并疾病等情况确定。
2、避免过量用药药物的治疗效果与用药量密切相关,但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采取起小剂量、渐进增加的原则,对药物剂量进行严格掌控,避免过量用药。
3、注意合并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等。
在用药时需考虑这些合并症对药物吸收、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影响,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药物的管理要点1、精细化用药管理精准用药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状态、病情变化以及药物剂量的调整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剂量药物,以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效果。
2、药物剂量的调整药物的剂量调整应遵循“个体化、精准、适度”的原则。
在用药初期,应逐渐调整药物剂量,观察患者的反应。
如果出现药物副作用,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换药,保障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3、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记录并护理好患者。
对于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如调整用药方案、采用解毒或缓解毒性的药物等,减轻药物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存储应放在干燥、阴凉、通风、避光的地方,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存。
药物的使用前必须认真查阅药品说明书,按照正确的用法和用量使用药品。
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
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心血管内科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科室,负责治疗和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
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和病情的复杂多变,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复杂性。
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人员管理、设施管理、病情评估、护理操作等方面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进行探讨。
一、人员管理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合格的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能力:1.团队合作能力: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需要多学科、多专业之间的紧密协作,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2.技术操作能力: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如心电监测、静脉留置、抽取血样等,护士需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
3.病情评估能力: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患者的安全。
4.对护理知识的持续学习能力: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护士应该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保持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二、设施管理设施管理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设备的安全运行、药品的使用管理以及消毒和无菌操作等。
1.设备的运行检查:护理人员在使用各项设备之前,应检查设备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药品使用管理: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常用的药物有抗心律失常药、扩血管药、镇痛药等。
护士应根据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储存和保质期,以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药物。
3.消毒和无菌操作: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常常需要进行血管穿刺、造影等操作,这些操作需要进行消毒和无菌处理。
护士应该掌握正确的消毒操作和无菌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安全性。
三、病情评估病情评估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危险因素的评估、并发症的预防等。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心血管内科是一门专门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心血管内科护理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因此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非常重要。
以下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的一些措施。
一、护理环境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肺部感染:病房通风不良、护理操作不规范等可能导致患者感染。
护士应保持病房通风,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2.跌倒:患者可能存在乏力、头晕等症状,容易发生跌倒。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安装扶手、适时提供辅助器具等。
3.噪声:病房噪音过大会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康复,护士应控制噪音,避免过于吵闹。
二、用药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药物错误:护士在给患者用药时可能发生错误,如给予错误的药物、剂量不准确等。
护士应严格执行用药规范,核对患者身份、药物名称和剂量,避免用药错误的发生。
2.药物不良反应:部分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护士应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用药情况,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或通知医生。
3.药物管理不规范:护士在药物配置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如药品过期、存放混乱等。
护士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药品管理,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和存放方式,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护理操作方面的不安全因素:1.导管感染:因使用导管,如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时,易引起感染。
护士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在操作前进行手卫生,严格按照导管相关的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减少感染的风险。
2.误吸误吞: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困难,容易发生误吸误吞。
护士应进行风险评估,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和护理措施,如调整饮食质地、提供辅助进食等。
3.失禁: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护士应及时观察和更换尿布,保持患者的干燥和舒适。
以上仅为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的一些分析及防范措施,实际护理工作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
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摘要:心内科病人护理中增强安全性,会师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在实践中提升护理水平,考虑到心内科病人自身的影响,强化日常管理,让工作人员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在护理中增强意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结合心内科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达到有效措施,作为以后的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问题;方法策略一、心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问题(1)病人因素来医院心内科护理的病人大多数是老年病人,此些病人年龄较大日常行动不便,病人体弱多病,自身的器官功能较差,病人自身自理能力比较差,身体感知能力比较差。
很多病人在病症治疗过程中治疗效果比较差,日常治疗中由于自身功能衰退,容易引发这种跌倒、冻伤等问题,病人治疗愈后效果较差。
(2)环境因素医院病房区内没有基于病人实际问题及时完善各项设施设备,很容易导致心内科病人在医院治疗护理中出现坠床问题,一些老年病人日常行走会出现跌倒意外损伤,缺乏对医院病区环境管理,病房区内多处地面出现潮湿问题,病人病床护栏没有及时放置在合适位置,病人居住房间内的光线没有按照要求遮挡,病人的病床旁已没有安全防治等各项问题,作为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都会引发病人日常出现安全问题,老年病人在心内科治疗中对病房环境不熟悉,自身行动不便,很容易由于地面潮湿等问题引发跌倒。
(3)管理因素根据心内科接受病人来看,死性疾病受季节性影响比较大,在秋冬季节接收的病人比较多,此时住院病人数量较多,明显可知医院日常护理工作人员比较缺乏,导致日常工作强度比较大,护理人员日常超负荷作业,很容易由于人力资源配置引发护理安全事件。
医院科室呢内也会有一些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人员,但是日常工作强度比较大,繁重的任务会导致其心理出现焦躁,引发心理倦怠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错误,而且医院科室内资历比较浅的护理人员自身能力比较欠缺,不能单独应对日常工作。
(4)药物因素心内科病人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病人所用药物比较复杂,通常需要给病人使用抗心律失常、降压药等,病人精神容易受到影响,而且容易导致病人精神意识受损,病人日常行动中很容易引发跌倒的事件。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血管内科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对患者的综合护理管理,包括对患者的疾病风险因素的评估和安全防范的实施。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了解并有效应对患者的风险因素,以及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患者的康复和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风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会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使得心脏和脑部血管容易受损,导致心脏病、中风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2. 高血脂: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它会导致血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 糖尿病:糖尿病可以直接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还会造成心肌梗死、中风等危急事件的风险增加。
4. 不良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过量、不规律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会导致体重增加、血压升高、血脂异常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安全防范方法1. 严格监测:对于有风险因素的患者,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人员应该进行定期监测,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出现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2. 减轻心脑血管负担: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会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护理管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控制体重、规范饮食,戒烟限酒等,减轻心脑血管的负担,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3. 药物干预:一些高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风险因素。
护理管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提示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监测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4.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护理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逐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5. 安全护理:在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需要特别关注卧床患者和手术患者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压疮、深静脉血栓等。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挑战,其严重程度和影响度在不断增加。
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患者可能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因素,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针对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方法进行论述,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一、风险因素1. 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持续的损害。
患者血压升高会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因此护理人员需及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并根据医嘱合理调整降压药物。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常见病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率过慢、过快、不规律等情况。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同时帮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3. 异常血脂: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等情况。
护理人员需进行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帮助调整饮食结构和促进身体活动,控制血脂水平。
4. 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血糖的动态变化,提供合理的饮食管理、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等护理服务。
5. 肥胖: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病发风险。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肥胖的危害和防范知识宣传,指导其进行减重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 吸烟与酗酒:吸烟与酗酒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对心脑血管系统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戒烟和戒酒宣传,帮助患者克服不良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安全防范方法1.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对于发现疾病变化、预防意外事件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
2. 提供专业护理指导:针对患者的病情和特点,护理人员应提供专业的护理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细节内容。
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安全管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心血管内科病房患者多数年龄偏大,表面看似平静,却常常突然发病,病情危、重、急、险,护士工作紧张,压力大,而患者或家属认识不到疾病的危险性,发生病情变化时往往不能接受,导致护理风险系数增大。
因而,加强心血管内科病房的护理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情况,在心血管内科病房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心血管内科病房常见安全隐患1.1 心血管内科疾病特点:①心血管疾病发病较急,且常常突然发病,要求护士有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
②心脏病突然发作,如发生心肌梗死或并发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往往在数分钟内就能導致患者死亡,所以发现病情和抢救生命必须及时,要求护士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
③心脏病表面看似平静,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往往危及生命,患者或家属难以接受,要求医护人员有良好的预见性和处置、沟通能力。
1.2 护理人员因素:①护士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护士心电图理论知识不扎实,还有的护士责任心不强,观察病情不到位或发现病情不及时,导致疾病发展或恶化。
②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当患者病情发生紧急变化时,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正确措施,使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③护理记录不及时或记录缺陷,如对患者病情变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记录不及时、不全面、不具体,易引起医疗纠纷;或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医学术语应用不规范而影响诊断治疗。
1.3 管理因素:①管理者水平有限,无风险预见能力或没有能力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导致隐患未能得到及时排除,最终发生不良后果;或管理者虽然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但由于种种原因,采取的措施不当,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②管理者态度不端正,对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比如认为某些护士不落实制度是护士自身的原因,而不去积极想办法促使护士认真执行制度;或者一些管理者认为自己只负责传达上级的精神,只要传达到了,执行不执行与自己无关,对科室的护理工作监管不到位。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引言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对于风险因素的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提高患者的安全水平,减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
一、风险因素分析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血管等器官的损伤,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护理管理中需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和控制,避免高血压引发的并发症。
2.高血脂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易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护理管理中应注重高血脂患者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糖尿病4.肥胖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
护理管理中需要对肥胖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和体重管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5.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化学物质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血管收缩和斑块形成,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护理管理中需要对吸烟患者进行戒烟宣教和戒烟干预,降低吸烟对心血管的损害。
6.缺乏运动二、安全防范对策1.定期健康体检定期健康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迹象,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护理管理中应鼓励患者定期进行心血管健康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进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
2.饮食控制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护理管理中应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提供合理的饮食方案,控制胆固醇摄入和钠盐摄入,促进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3.药物管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护理管理中应加强对患者药物的管理和监测,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避免漏服或过量服药,减少药物引发的不良事件。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心血管内科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科室,主要负责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管理。
心血管疾病是一类高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危害极大。
护士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风险因素,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降低患者的中风风险。
下面将介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中风风险因素与安全防范方法。
一、中风风险因素1.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长期不稳定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的破裂和动脉硬化,增加中风的发生几率。
2.高血脂: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异常增高,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中风的危险。
3.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成为中风的危险因素。
4.肥胖:肥胖是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腹部肥胖。
肥胖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进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5.心脏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心脏病都会增加中风的危险。
6.吸烟和酗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酗酒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7.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易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增加中风的风险。
8.家族史:有中风家族史的人群,中风的发生几率会明显提高。
以上这些都是中风的常见风险因素,护士在护理管理中应该认真了解患者的病史,并密切关注其相关风险因素。
二、安全防范方法1.定期监测生命体征:护士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要做好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是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监测。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措施。
2.指导患者科学用药:护士要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包括服药时间、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等。
特别要关注患者的降压药、降脂药和降糖药的正确用药。
3.生活方式指导:护士要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特别要针对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进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导。
4.心理护理: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
护士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提高治疗的积极性。
探讨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探讨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参考相关文献和其他单位的工作经验,提出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结果通过推行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安全防范措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结论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分析,积极推行防范措施,促进临床护理水平和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标签:心血管内科;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护理满意度本文归纳总结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9.54±3.72)岁。
疾病类型:先天性心脏病8例(10%),高血压合并心脏病35例(43.75%),心肌梗死的30例(37.5%),风湿性心脏病7例(8.75%)。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对心血管内科日常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
在分析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并积极推动实施。
2 结果2.1 不安全因素在临床工作实践和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本文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归纳,详情如下。
2.1.1 意外损伤因素意外损伤,主要是指患者在住院接受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治疗性损伤。
意外损伤是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因素,通常潜伏在各个方面,造成意外损伤的原因十分复杂[1]。
例如,地面过于湿滑,患者在行走过程中不慎滑倒;或者患者自行服药,出现服药不当或服药过量等事件。
2.1.2 患者自身因素受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的影响,部分患者表现出对临床治疗方法及手段的质疑;或者是疗效不理想时,患者会表现出一些不满情绪[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安全管理
目的对心血管内科在护理过程中实施安全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为相关医疗机构护理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11月所收治的患有心血管类疾病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研究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之上加以护理安全管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在治疗期间,对照组中出现护理事故的患者15例(25%),在对照组中对于护理
(16.7%),对护理过程比较满意的患者20例(33.3%),过程十分满意的患者10例,
对护理过程不满意的患者30例(50%)。
在治疗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出现护理事故的患者4例(6.7%),治疗完成后,研究组患者对于护理过程十分满意的患者32例(53.3%),对于护理过程比较满意的患者24例(40%),对于护理过程不满意的患者4例(6.7%)。
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加以安全管理措施的采取,对于提升患者的满意率以及降低护理过程中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有着极大的作用,相关的医疗机构必须把其作为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签: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策略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出现心血管类疾病的几率越来越高,这对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目前我国相关医疗结构在心血管累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这对相关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
因此加强安全管理措施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安全管理措施的采取对于护理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11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72~33岁,平均年龄58岁。
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
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方法,研究组在传统护理方法基础上加以安全管理措施。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为了更好的探究出安全管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护理效果的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对于对照组和研究组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在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在对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在传统护理方法的基础之上加以安全管理措施的采取,具体的安全管理措施应该包括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对病人安全用药的指导、对护理人员辨别护理风险能力的提升等[1]。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护理事故的患者15例(25%),对于护理过程十分满意的患者10例(16.7%),对护理过程比较满意的患者20例(33.3%),对护理过程不满意的患者30例(50%)。
研究组中出现护理事故的患者4例(6.7%),对于护理过程十分满意的患者32例(53.3%),对于护理过程比较满意的患者24例(40%),对于护理过程不满意的患者4例(6.7%)。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目前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出现心血管类疾病的几率越来越高,这对于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心血管类疾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这对于相关治疗活动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过程中必须加强相关安全管理措施的采取,为患者的康复奠定基础[2]。
安全管理措施的采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用药安全以及护理安全作出保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能够满足于心脑血管内科的护理要求,医院可以定期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尽可能的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让其能够独立的面对在护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另外,护理人员要在患者入院之间,对其病情进行了解,从而能够为其相关护理措施的采取创造条件[3]。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护理安全,相关的护理人员也应该加强对环境安全的管理,尽可能规避可能造成患者安全事故的风险因素,为患者的康复与治疗能够在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内进行。
安全管理措施的采取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危险的可能性,这对于提升相关的疗效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
除此之外,相关安全管理措施的采取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程度得以提升,这对于缓解现在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为患者治疗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护理安全措施的制定与采取将会直接对患者的疗效造成影响,安全措施的实施能够最大程度上使得护理过程中出现事故的几率得以降低,为患者康复工作的进行创作条件[5]。
参考文献
[1] 周柳嫦.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7(16):197-198.
[2] 吴煜.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3,15(36):133.
[3] 凌倩,李倩.心血管内科护理的安全管理[J].西南医药,2012,10:56-59.
[4] 徉玉红.护理安全文化在心脏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8(1):42-44.
[5] 贾俊格,姜艳丽,王素芳.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24):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