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第2章(1)PPT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课件
《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导言1.1 课程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空间变化1.3 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和目标经济发展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二章: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2.1 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气候和气象条件2.2 农业地理分布和农业区划主要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农业区域的划分和特征2.3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和技术进步农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三章: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3.1 工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工业部门的分类和发展趋势工业布局的选择和优化3.2 工业地理分布和工业区划工业地理分布的模式和特点工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3.3 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升级工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和阻力工业升级的策略和路径第四章: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4.1 服务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服务业的定义和分类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因素4.2 服务业地理分布和服务业区划服务业的地理分布特征服务业区域的形成和演化4.3 服务业现代化与服务业发展战略服务业现代化的含义和趋势服务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和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5.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案例5.3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实施第六章: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6.1 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理论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发展的主要理论6.2 城市地理分布与城市类型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特征6.3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七章:交通地理与物流7.1 交通地理的重要性交通系统的基本构成交通地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7.2 交通网络的布局与规划交通网络的类型与布局交通网络的规划与优化7.3 物流产业与物流地理物流产业的定义与功能物流地理的重要性与实践第八章: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8.1 人口地理与人口经济学人口增长的规律与影响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8.2 资源地理与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资源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8.3 环境地理与环境经济学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第九章:国际贸易与地理9.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地理分布国际贸易的含义与重要性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与特征9.2 贸易模式与贸易影响贸易模式的类型与变化贸易对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影响9.3 国际贸易政策与贸易地理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与工具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地理的影响第十章:全球化与经济地理10.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进程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与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地理的影响10.2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区域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策略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地理研究经济地理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趋势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研究中的贡献与展望第十一章: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11.1 GIS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技术的基本原理GIS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11.2 GIS数据的采集与管理空间数据的来源与类型GIS数据的处理与管理方法11.3 GIS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空间分析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GIS在区域规划与决策支持中的作用第十二章: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12.1 物流系统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物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物流系统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2 物流中心与经济地理学物流中心的概念与类型物流中心对经济地理学的影响12.3 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与特点现代物流技术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1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核心要素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目标13.2 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13.3 可持续发展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14.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与功能14.2 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贡献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的应用14.3 区域创新策略与经济地理学区域创新策略的类型与实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创新策略制定与评估中的作用第十五章: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15.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的理论方向经济地理学实践应用的新领域15.2 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性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与意义跨学科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15.3 经济地理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经济地理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经济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经济地理学教案》PPT课件的十五个章节内容,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农业生产与农业地理、工业发展与工业地理、服务业与服务业地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发展与城市地理、交通地理与物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国际贸易与地理、全球化与经济地理、经济地理信息系统(GIS)、经济地理学与现代物流、经济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经济地理学未来展望。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ppt课件
图2.8 交通网络演化模型
(资料来源: Lowe J, Pederson E . Human Geograph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1983.141)
(二) 交通网连结度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计算公式如下:
2.交通流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即从起点到 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 “区间流”。
3.地域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 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 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 要因素。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一) 概念
1.交通网 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 络。 2.交通网的特性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一般 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 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E β= ——
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
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 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三) 通达度
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 index)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
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
n
Ai = ∑Dij i =1, 2, 3, ... , n
i=1
(三) 经济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1.概念 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 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 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2.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 制度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1.概念 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 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2.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秩序和管理
《经济地理学》课件PPT 第1章 绪论
公元前2 世纪左右,在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航海 事业有所发展的背景下,罗马史学家兼地理学 家斯特拉波(公元前 64 年~公元 20 年)撰 成 17 卷《地理》一书,描述了当时世界的地 理情况,书中把世界分成欧罗巴、亚细亚和利 比亚(即今非洲)三大洲,记载了各地的自然 和人文概况。
随着旅行、探险以及商业航海的进一步发展, 阿拉伯各国在公元9 世纪也编纂各种地方志, 记述各地的物产和交通线路情况。
直到1882 年,德国地理学家W.戈策(W.Gotz) 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 的任务》一文,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本质及其 构成,才正式地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 的经济地理学。W.戈策认为:经济地理学是 把地球空间看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为 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自然地理基础的专门学科, 同商业地理学相比,其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 容也比较系统化。
至 1949 年的1000 余年中,据估计全国各地 先后刊行的地方志总数达到1 万余种,计10 万多卷。这些历代方志所包含的经济地理资料 尤为丰富,且较翔实具体,实为中国古代地学 一大宝藏。可见,古代中国地方志的编纂具有 独特传统,成为古代、尤其是封建时期中国地 学发展的一大特色。
在西方,古代的地理学明显地形成两股潮流, 即偏重于记载、解释自然界的宇宙派;及着重 于区域的记述,特别是记述各地人文现象的地 志派。特别是地志派的潮流,同古代中国的地 方志编纂传统遥相呼应,不少国家早期的经济 地理著述也常以地方志的形式出现。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作 为一门科学,它比较年轻,但就其萌芽和渊源 来说,却是一个极为古老的知识领域。
经济地理学和地理学有着科学史上的血缘关系, 因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必然要制约甚至规定经 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另一方面, 经济地理学既然已经成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也必然具有自己 的特点。
经济地理学讲义ppt文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 自然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人口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环境条件与经济活动区位 场所的可进入性与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决定人类活动场所位臵的各种因 素和关系的总和。它是一个抽象概念,与地理位 臵有所不同(但有时被人们混用)。地理位臵是 指空间点的具体位臵,它包括方位与距离的含义。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二.区位因子(Location factors):影响区 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要素,也是衡量区位 条件优劣的指标。如
工业区位因子可包括:
• 经济因子:成本因子与收入因子(主要包括能源、 资源、资本、劳动力、市场、运输、基础设施条件、 环境成本、税制等)收入与成本的差最大的的区 位——最大利益区位。 还包括一些非经济因子
•
第一节
三. 区位条件:
经济活动区位的相关概念
与特定位臵相联系的人类活动所需的支持条件,或某一空间位臵上,各 种区位因子的集合,包含地理位臵的含意(有时与区位的概念混用)。 人类生存与经济活动场所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好坏。
1、不同的区位主体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各不相同,例如:
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 工厂厂址的区位选择; 港口的区位选择; 大学校址区位选择; 可以是由本地区自身的变化引起 可以是由其它地区的变化引起 政府的政策也能起到改变区位条件的作用
①
第一节
公式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R=(P-C-Kt)Q
对于同种作物当t不变时,可令PK=P-Kt,PK是 离城市距离为K的地方的农产品价格,离城市 越远,价格越低。而此时的土地收益为 R=(PK-Cj)Q,Cj为采用耕作制度j时的生 产成本。产量较高的耕作制度成本也较高。 当K变大时,PK就会下降,较高成本的Cj就会 由较低成本的耕作制度Ci所取代。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精品课件).ppt
择;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9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区位条件是区位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 区位条件是对于场所和区位主体而言,场所不 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不同;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
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本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
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
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4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二、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 15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 就远距离递减定价(C),端点是最佳区位。
/
60 总运输费用
50
· · 运 40
· · · 费
30
从B开始 的运费
· · 美
分
20
· · 10
从A开始 的运费
A
B
0 16 32 48 64 80 96 (96)(80)(64)(48)(32)(16)(0)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 济
商业
地
租
住宅
$
工业
/
距离
城市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分化
2020年6月27日11时32分
经济地理学 13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地理学》第三版-李小建,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杜能圈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 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 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
(一)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二)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 (三)纳瓦佛等人的研究
(一) 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
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 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 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 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 工业的区位(第一部 区位的纯理论)》, 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locational factors)及其分类 ◆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 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五、杜能理论的修正与其他缺陷
(一)杜能对其理论本身缺陷和修订 (二)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
(一) 杜能对其理论本身缺陷与修订
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 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 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 和土质的影响。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图3.7 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
◆偶然集聚——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 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 业集中。
3.集聚因子的作用形态
由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由多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
4.分散因子的作用
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 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方 式和强度与集聚的大小有关。其作用主要 是消除由于集聚带来的地价上升造成的一 般间接费、原料保管费和劳动费的上升。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课件
概念区分
比拟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针对区位场所而言的,是指某个特定的区位场所 可以为区位主体〔经济活动〕提供哪些主要条件,例如休息 力、资本、原料、运输、市场等,不同的区位场所所能提供 的条件是不尽相反的;
四、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普通影 响
1.产业环境 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 3.环境要素 4.可进入性
1.产业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开展和技术提高,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 简直一切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与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 或许说相互联动。这就是说产业开展背景条件越好的区域, 就容易成为相关产业开展的良好区位。
本钱因子:影响消费本钱的要素,如:运费、休息力 价钱、动力、水、税金、资本利息、地租等;
支出因子:经济活动中,支出的上下与市场特征有很 大的关联性,因此影响市场特征的因子是最主要的 支出因子。
〔2〕非经济因子
非经济因子:在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有时分一些与经 济因子毫有关系或许关系不大的因子会起很大作用,例 如,决策者的行为、区域政策、自然条件的作用、以及 政治、军事上的思索等等,在区位实际中,这种因子被 统称为非经济因子;
因此,少量产业在一个区域中互为相关、互为条件、互为集 聚,有利于经济活动的兴起和开展。
2.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
适当、合理的政府行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促进经济 活动的开展:
〔1〕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消费者,其自身构成了一个庞大的 市场;
〔2〕政府经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域添加基础设备投入,引导经 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地域开展;
〔3〕政府经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规范经济活动的行 为,保证自在竞争环境的构成,并构成良好的法制保证。政 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来调理经济活 动。
经济地理学第2章新版
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 料,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 人工培育的原料。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 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 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 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 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 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 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活动; 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 交通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 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 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如,由于不同 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 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为显著。
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 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 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 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 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 殊的市场等。(尺度和文化转向)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 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 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 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文化和制度转向) 总之,新古典区位论的主要区别在于理论依 据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有差异。
(三) 劳动力成本
劳动力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移动也受到 一定程度上空间摩擦的制约,因此,事实上 即使在一国之内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 异对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劳动力 密集型企业的区位产生较大影响。
(四) 劳动力移动
劳动力的空间移动也对经济活动的 区位选择及其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劳 动力移动带来新的生产部门的布局。 (延吉石油开采业)
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 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目录•内容提要•序•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二、学科体系•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二、本书的结构安排•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二、胡佛的区位理论•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第四章中心地理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四、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统•二、廖什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理论的差异•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一、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二、中心地的等级性•三、中心地系统的变化•四、人口密度与中心地•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二、在国土规划与整治中的应用•三、在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第一节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二、企业的空间扩张•第二节企业空间演变模式•一、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二、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三、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四、迪肯的全球转移模式•五、模式比较及在中国应用•第三节公司组织结构类型及其空间特征•一、公司组织结构主要类型•二、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二、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二篇经济活动区域分析•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第一节区域经济结构•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二、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模式及演变•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关系•一、城市的一般特征•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三、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四节农村工业化与农区发展•一、农村工业化的特征•二、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第五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一、技术与技术创新•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一、经济地域综合体概述•二、经济地域综合体的结构•三、经济地域综合体的建设与管理•四、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的现实有效性评价•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一、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二、梯度推移学说•三、中心 - 外围理论•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第二节区际联系•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二、区域分工理论•三、区域合作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性分析•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三篇经济活动全球化•第十章经济活动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第一节发展历史•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一、技术进步•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四、国际经济协调•第三节经济活动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一、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第四节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第十一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产业分析•第一节车工业•一、汽车及汽车工业•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变化•第二节电子工业•一、生产格局的全球化•二、消费市场的全球化•三、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是重要区位因子•第三节服务业•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二、现代服务业特征•三、邮电通信业及其布局•四、国际服务贸易及其布局•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影响•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第二节全球化与当地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一、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二、不同地区全球化效益的差异•三、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独立的关系•四、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启示•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公司(企业)调查及分析方法•一、企业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二、企业案例调查及定性分析•第二节经济地理区域及部门分析方法•一、区域经济地理条件评价方法•二、区域人口、就业和经济活动模型分析•三、项目评估与方案优选•第三节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GIS)•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第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一、新产业区概念由来•二、新产业区研究的主要问题•三、研究新产业区的意义•第二节经济活动地理研究的社会化•一、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二、福利地理学( Welfare Geography )研究•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一、新贸易理论( new trade theory )•二、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三、克鲁格曼空间经济模型•四、克鲁格曼经济地理研究的特点前言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经济地理学课件25页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教案(精华)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二、 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3.全球化研究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国际地理联合会中的工业、商业、交通地理专门研究组织,均设专题对此加以讨论。
英语国家的一些经济地理教科书也冠以“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之类的书名。
(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经济地理学第2章
杜能之后,对农业区位论贡献较大的经济学家是布林 克曼,他从集约度和经营方式出发来研究农业区位布 局。他认为影响集约度的因素有农场的交通位置、农 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营者本身的特 征等,集约度的高低影响农业的收益和土地利用方式。
布林克曼与杜能理论的区别是:杜能把生产费 的一部分即所谓的“谷物部分”作为距离的函 数,而“货币部分”认为与距离无关,布林克 曼则把所有的生产费都作为是距离的函数来研 究。
(1)场所、位置(静态)—空间、地点等意(地理 位置)。一般分为自然、经济、政治、数理等相对 和绝对位置 (2)行为(动态)—是一个过程(设计、组合、规 划、建设、扩展等)、行为随时间是变化的、选择 场所有动态性 (3)人类对区位的选择是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 综合性质,一旦区位得以选择,便具有了长远性、 战略性—有必要进行区位选择的研究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一系列相关
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因素及分析影响因素的方法、一般规律。 (3)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 教学难点、重点: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因子及其分析方法、一般规律 (3)经济活动理论
古典:狭义、微观、静态,目标:经济满足。 现代:广义、宏观、动态,目标:综合效应
满足
区位论的发展演化
区位理论萌芽于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通 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市场,这是陆运所不 能办到的,因此正是在海岸,以及在通航河道两岸,各种产业 自然而然地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
的说明理论(人文地理学范畴) (2)微观与宏观
微观:个别对象或群组对象侧面的最佳区位理论 宏观: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 (3)静态与动态 静态: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分析的区位理论(运
地理科学 经济地理学第2章
三、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
概念——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 成的。网络是连接空间结构中点与线的载体, 网络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连接起来的点和线 产生出单个点或线所不能完成的功能。正是 由于网络的存在,才可能产生区域经济发展 中的各种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
类型:
单一性网络:由单一性质的点与线所
二、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
概念——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 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 类型——交通线(由铁路、公路、水 运、航空等组成),通讯线(由各种通讯 设施组成),能源供给线(由各种能源设 施所组成),给排水线(由各种水利设施 组成),城镇线(由一定数量的城镇线状 分布所形成的线)。
线的特点——根据组成要素的数量、 密度、质量及重要性等,线可以分成不同 的等级。同类但不同等级的线之间往往在 功能上是互补的,它们相互连接,相互补 充,共同完成某一种经济活动。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经济活动按某种共同特征的类别划分。 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 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重要性——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 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 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 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 性及变化。
组成,如交通网络、通讯网络、能源供给
网络等。
综合性网络:由不同性质的点与线组
成。
四、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
概念——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
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 类型——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 大片集中连续分布的工业空间形成的域面, 各种市场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力 所形成的域面等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
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大量廉价劳动力,如传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PPT课件
▲ 就远距离递减定价(C),端点是最佳区位。
/
60 总运输费用
50
· · 运 40
· ·· 费
30
从B开始 的运费
· · 美
分
20
· · 10
从A开始 的运费
A
B
0 16 32 48 64 80 96 (96)(80)(64)(48)(32)(16)(0)
距离/km
29.09.2020 7:42
远 距 离 递 减 的 区 位
第一章 绪 论
本 书 框 架 体 系(P24图)
绪论(1章) 第一篇 经济活动区位(2-6章) 第二篇 经济活动区域分析(7-9章) 第三篇 经济活动全球化(10-12章)
特点:全书结构体系独特——微观-中观-宏观 注意反映新成果——经济活动全球化 注意与国际同类教材接轨 注意科学严谨地对待他人成果
经济地理学 16
▲从节省装卸费的角度,中转站常是最佳区位。
70 60
50
·
·总运费 ·
29.09.2020 7:42
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理学 11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空间费用曲线
费 用 - 收 入
空间收入曲线
M1
城市中心
M2
城市边缘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
29.09.2020 7:42
经济地理学 12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本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
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的学科。
➢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
经济地理第2章.ppt
• •差差异异缩
扩
小
大
2、区位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
被设计的内涵。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 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 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 所。
(二)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也就是关于人类活
动所占空间的理论。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 空间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
两种市场营销区位理论: 其一是市场营销活动主体已知,选择最佳区 位空间; 其二是具体区位空间给定,区位主体对自身 最佳活动组合的决策。
市场营销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 地理空间 • 经济空间 • 消费者行为空间
营销管理
市场地理
自然地理条件 人文地理条件 可持续营销
现代企业和公众面临的 主要问题之一是日益恶化 的自然环境,市场营销人 员应该明白危机和机会是 同自然地理条件的以下四 种趋势紧密相连的:原材 料短缺;能源成本的提高; 污染增加;政府和公众的 力量
动。 “经济交通”是指经济主体克服空间距
离提高生产和消费的效用。
交通要素
• 交通网(节点、线和网络) • 交通流 • 地域
交通与经济活动的区位
• 交通对区位的影响 • 交通与区位指向
三、市场营销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市场营销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市场营销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市场营销的发展
物流与市场营销区位
• 物流是形成市场营销费用和利润的主要 源泉
• 物流总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运输(37%)、仓储(21%)、存货(22%)、 订单处理/顾客服务/分配管理(20%)
• 物流是市场营销的另一半 • 戴尔的物流营销
新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1
PPT文档演模板
新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随机变量的定义
•对于随机试验E, Ω是其样本空间。如 果对每一个样本点w,都对应着一个实数 X(w),则称 Ω上的实值函数X(w)为随机 变量 ,简记为X。
•Ω •w
•X •
R •X(w)
PPT文档演模板
新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随机变量通常用大写字母 •X,Y,Z或希腊字母ζ,η等表示
•X是随机变量, x是参变量.
•F(x) 是r.v X取值不大于 x 的概率.
PPT文档演模板
新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已知X的分布函数为 F(x),下列
各事件概率用F(x) 如何表示?
PPT文档演模板
•P(X<x) •P(X=x) •P(X>x) •P(x1<X≤x2) •P(x1<X<x2) •P(x1≤X≤x2)
PPT文档演模板
新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例15 为保证设备正常工作,需要配备适 量的维修人员 . 设共有300台设备,每台的 工作相互独立,发生故障的概率都是0.01. 若在通常的情况下,一台设备的故障可由 一人来处理 . 问至少应配备多少维修人员, 才能保证当设备发生故障时不能及时维修 的概率小于0.01?
•正如裁判员在运 动场上不叫运动员 的名字而叫号码一 样,二者建立了一 种对应关系.
PPT文档演模板
新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例1.观察一天中进入某商店的顾客人数。
•wk={一天中进入
•X
•商店k个顾客}
•k •k=(1,2,…)
PPT文档演模板
新经济地理学第二章
•例2. 从一批含有次品的产品中任意抽查一 • 个,观察产品情况。
李小建 经济地理学 第2章(2)
(三) 非价格竞争与经济区位
非价格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非价格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不仅仅注 重成本节约,也特别注重收入增加. 重成本节约,也特别注重收入增加.通过适应各 地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增 地域市场的不同需求,通过垄断与控制市场, 加市场占有率,来达到其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加市场占有率,来达到其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企业在区位选择中, 企业在区位选择中,更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 占有.所以, 占有.所以,那些智力资源与高科技劳动力资源 丰富,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 丰富,信息通达的区域成为经济活动的理想场所.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 ( 四 ) 政府 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 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 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 的区位
经济活动区位一般是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期 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对于那些成本高, 待收入大于成本所决定的.对于那些成本高,期待 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 收入低于成本的地区,如果政府鼓励其发展,政府 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 给予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客观上起到增加该地 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 区期待收入的作用,当期待收入大于成本时,经济 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活动就可以在这一地区兴起与发展.
2.交通流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 交通流存在着方向性 , 即从起点到 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终点之间存在着方向.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 交通流可区分为"起终点流"和 "区间流". 区间流"
3.地域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 有关交通现象的产生原因,结果以 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 及那些促进与制约交通发展的人口,产 业状况等地域条件, 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 要因素. 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4 城市区位型工业的收益性空间界限
24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一) 影响机制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 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 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 施加影响。
25
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 料,初级原料是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或经 人工培育的原料。
15
3. 区位因子的分类
表2.1 区位因子的分类 运费因子
成本因子 非运费因子
经济因子
区位因子
收入因子
非经济因子
16
图2.1 工业区位因子
(转引自坂本英夫,浜谷正人编著.最近的地理学.p.40,图1.13)
17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 ◆ 经济活动的空间有限性 ◆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 ◆ 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
2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位
“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 年
由W.高次首次提出的。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
文“location”。 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
被设计的内涵。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 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 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 3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 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 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8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 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 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 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 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 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 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 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1. 概念 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 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 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 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14
2.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 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 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 益的差异。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20
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 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 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 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 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 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21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 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 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 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 竞争显得格外显著。
22
图2.3 城市的经济地租及其土地利用分化
(引自:林上,1990;p.49,图3-3. 原出处:Hortshorn,1980; p.214,Fig 112-37)
所。
(二)区位理论
1. 区位理论的定义 (1) 区位理论 (2) 区位主体 (3) 区位理论体系
4
2. 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5
3.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之间存在 如下区别: (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 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 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11
2. 区位条件的概念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 属性或资质。
12
3. 区位条件的特性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 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 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 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 变化。
13
(二)区位因子
6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 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 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 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 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 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 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 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 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 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9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 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 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 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10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1. 问题 为什么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 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 进行? 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 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 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 影响因素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五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1
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 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开采成 本的差异性,使得处于不同区位的经济活 动主体获取它的成本不同,直接影响到原 料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的原材料型 工业的区位选择。
26
(二) 原材料对区位的影响机制随着工 业生产的组织方式而变化
现代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往往是利用多 种原料,而且原料配合比例以及原料本身的 价格变动程度不一,因此原料对区位的作用 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些便于原料集散的区位 (港口等)越来越显示出其对原材料型工业 企业而言的区位优越性。
18
图2.2 距离摩擦曲线图
(资料来源:Knox P L, Marston S A .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Inc,1998.34)
19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 区位的一般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