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把自己“生活教育”的主张,追溯到孔子和苏格拉底。他说,“孔子是校长兼教授,他的学生有七十二贤”,“苏格拉底,也做校长也做教授,他的学生是雅典青年”。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伟大的启蒙者,有一个共同身份——教育家。郭沫若说,“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遭遇“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国弱民贫,列强分割。陶行知站在时代的断裂点上,立志以教育“谋国民全体之福利”,通过教育而非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启示人们,启蒙应该是每个师者的责任。

以完整的生活做教育实验

1927年1月,南京晓庄村头出现了这样一则招生广告:“本校准备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最小数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居住;中心小学数处,供学生实地学做;指导员数人,指导学生教学做。……学费免……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在这样一则广告的吸引下,很多有志青年来到了晓庄。

在晓庄乡村师范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晓庄”),陶行知大规模地以整个社会、整个实际生活做教育的实验。他说,晓庄要培养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后来,他把“康健的体魄、艺术的兴趣”也列入生活教育的目标,并以康健的体魄居首。

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

教育”。他说:“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陶行知要教人做人,教人生活,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要教民众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陶行知列出五种生活:康健的生活、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和社会改造的生活。

陶行知所倡行的生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晓庄第一期学生李楚材记录了学校每天举行的寅会的一些细节,寅会大约10到15分钟,计划一天的工作或简要讲清一个问题。寅会之后是武术。上午,按照“前方”即各中心小学和幼儿园的需要,“后方”即社会组、农艺组、生物组等各组师生制订“教学做”计划,解答“前方”疑问,轮值院务的学生开始办公。下午,做农事,制造简单仪器,或进行音乐、工艺、采集标本等活动。每周四下午,全校师生“会朋友去”,到农民家里,与农民谈心。每人都要交到一两个知心的农民朋友。

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教育。晓庄的教育从教学做合一下手,推广生活教育以实现中国现代化。生物课指导员姚文采抱了一大堆书去,陶行知却说:“老办法不行,应该教学做合一才对。”姚文采说,先讲教的内容,再讲学的方面。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可不是三件事。”

晓庄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改造社会、启发民智的精神。晓庄医院免费为农民医治。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陶行知就派人创办“中心茶园”,备有象棋、胡琴等,为农友说书,借故事教农友识字。农民们说:“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谁还去抽鸦片、赌博、干坏事?”

晓庄的生活表面看似粗陋,内里充满诗意。陶行知将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厨房为“食力厅”,厕所为“黄金世界”,大礼堂为“犁宫”,亲笔在“犁宫”上写下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工夫”。陶行知说:“充满晓庄的只是诗——诗的神,诗的人,诗的事,诗的物……”

在现在的杭州,陶行知研究馆里,还摆放着一架老式钢琴,原湘湖师范学校校长阙沛霖说,抗战期间,师生流亡各地,这架钢琴一直陪在师生们身边,由身强力壮的男生轮流抬着。一落下脚,就有学生上去练琴。

晓庄的生活,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想。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周洪宇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大教育观。它对“教育立国”的强调,对新型师范教育的探索,对农村教育的大胆改革,对社会整体改造的尝试,对中外教育经验的合理借鉴等,都为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瞄准人民的幸福办教育

“知行近在乡村师范工作,快乐得像活神仙一样。整日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昨天竟然这样走进城来和穿马褂的先生们一块儿吃饭,别有趣味。”陶行知在家书中写道。

这正体现了一个启蒙者的姿态,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大众融合,“觉民行道”。陶行知走到人民中来,“我本是中国的一个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经过一番醒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中国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真正的教育,必须使学者和人民万物亲近”。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需要更多像陶行知这样“穿着草鞋”的教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陶行知瞄准人民的幸福办教育。陶行知说:“乡下阿斗没有出头之先,我们休想出头。乡下阿斗没有享福之先,我们休想享福……”陶行知虔诚地捧着农民和学生的幸福,向农民烧心香,为他们办教育。他曾坚辞大学教授之职,婉拒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之职和金陵大学校长之职,婉拒冯玉祥聘他任河南省教育厅长、李宗仁邀请他做皖省教育厅长,婉拒宋美龄邀其担任三青团总干事。他带着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奔走于各地,贩夫走卒、渔夫士兵、厨子僧人,都是他教识字课的对象。他甚至在教育总长蒋梦麟家里成立了“三径平民读书处”。

诗歌是他推行教育理想、启蒙民智的武器。陶知行在《诗人》一诗中说:“有人说我是诗人,我可不懂。唱破了喉咙,无非是打仗的号筒,只叫斗士向前冲。”他用老妈子也能懂的语言写诗,在诗里讲各种道理,大到爱国爱民,小到抒情遣怀。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平民式的启蒙姿态,是因为一种大爱。陶行知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就没有晓庄。”他曾题下“爱满天下”四个字。只有这种大爱,才能使他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即知即传的启蒙情怀

1933年,英国前陆军大臣马莱爵士率领“世界人民反战同盟代

表团”参观上海山海工学团。马莱说:“英国是支持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工学团的“小先生”张社健说,这是对的,但英国政府不一定支持,还举出了上海英租界协助政府捕杀共产党人的事,这给陶行知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次让他见证了“小先生”的力量。

“小先生”的想法,早在1923年的时候就进入他的脑海。儿子小桃6岁教祖母识字,教晏阳初唱《尽力中华歌》,就让他感觉“小先生制”对普及教育具有惊人的威力。

1934年,上海教育局第五次学术讲座上,陶行知根据官方统计数据说明:“普及全国成人教育要300年,普及全国初等教育要7年……”“普及教育的难关有二十七关之多,其中有十二关必须靠小先生才能攻破,大先生是破不过去的。”

“小先生制”诞生后10个月内,上海有了1.8万个“小先生”,全国23个省市推行了“小先生制”。陶行知说,每个“小先生”教两个人,则全国两年便可以普及文字教育了。

即知即传,这在教育普及程度极低的时代,不失为一种合乎时宜的方法。即知即传,不仅是方法,而且体现了启蒙者的博爱情怀。

即知即传,即传即行,知行合一。一传十,十传百,以至无穷。他们的学识也许没有那么渊博,但是那种帮助别人向善的姿态,与在广场上拉住过路人宣传真理的苏格拉底何其相似,与悟道后到百姓中去启蒙百姓良知的王阳明何其相似。

陶行知毕生追求“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即知即传,代代相传,何愁不成“川流不息”之景象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