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大策略 优化科学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三大策略优化科学探究

发表时间:2018-01-11T14:29:24.5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7期作者:程华斌

[导读] 要通过紧扣学生认知,优选探究材料;引导有序实践,推进探究进程;引发探究思考,培养探究思维的策略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进行优化,以此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学为中心”背景下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优化例谈

程华斌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四小学323900

摘要:科学探究教学要走出“程式化”的误区,要通过紧扣学生认知,优选探究材料;引导有序实践,推进探究进程;引发探究思考,培养探究思维的策略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进行优化,以此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科学学习,以此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确实如此,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充满探究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仅仅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要善于从探究材料的选择、探究过程的开展、探究思考的深入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此引发学生的探究猜想,优化学生的探究进程,提升学生的探究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一、紧扣学生认知,优选探究材料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探究材料是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如果探究材料选择不恰当,那么,小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走向无序化的状态,从而导致了科学探究的低效。现在,一些教师往往对科学探究材料的选取与运用存在随意化现象,这是很不可取的。在“学为中心”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紧扣学生认知,为他们优选探究材料,从而为学生的高效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1.基于学生思维,选择“挑战性”材料

现在,一些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准备的探究材料往往缺乏思考性,这样,学生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成了没有思考性的“机械操作”活动。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思维起点,为他们选择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探究材料,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科学猜想,引导他们开展有挑战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一位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以下探究材料:小石头、大泡沫片、大头针、蜡烛、饮料瓶(带盖)、橡皮泥、萝卜条。这些探究材料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轻,有的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对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状况进行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小一点的材料如大头针、萝卜条会浮在水上,而大一些的材料如大泡沫片会沉下去。但是,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的猜想并不正确,这样,就引发了他们的质疑:“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并没有关系。那么,应该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有了这样的猜想以后,自然就能够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以上案例中,教师选择的探究材料是紧扣学生思维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引发了学生的探究猜想,有效地驱动了他们的探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基于学生差异——选择“开放性”材料

“学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选择“开放性”的探究材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探究材料进行探究活动,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去,从而实现探究学习的高效化。

例如,在教学“溶解”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给学生进行了演示实验:把白糖放入热水中,白糖迅速溶化。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教师引入了“溶解”的概念,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奶粉、红糖、味精、面粉、金龙油、胡椒粉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两样或者三样物品开展探究活动。这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兴趣爱好选择的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把握了“溶解”这一概念的本质及特征。

以上案例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探究材料,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及经验进行自主选择,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得到了有效激发,他们在课堂上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

二、引导有序实践,推进探究进程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都还比较弱,他们在科学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零散化或者无序化的。教师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进行有序化指导,从而推进学生高效探究的进程。

1.引导有序观察,把握事物特征

我们生活的环境比较复杂,但通过仔细的观察,就能够有选择地获得一部分信息,在合理观察的同时,人们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训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序观察能够确保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它主要分为几个步骤: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从外部到内部等。观察是探究的基础,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在有序观察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特征。

例如,在开展《种子和果实》《根和茎》这一类的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从外部到内部去观察,寻找事物的相同点,如果学生在外部没有获得答案,自然会从内部开始寻找,事物的本质也因此得到了体现。通过这种细致的观察,学生也会逐渐获得理性认知。学生通过有序观察,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序观察以后,还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观察结论进行有序表达,这样,学生就会有序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过程,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有序操作,获得探究结论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经常不加引导就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结果导致许多学生无从下手,思路也比较模糊。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在操作前,需要对实验的目的、过程、方式进行细致讲解,确保学生操作的准确性得以提高。同时也要考虑到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有了这些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多开展不同类型的操作活动,这样做有两点好处:首先,学生的课堂知识能够得到巩固;其次,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动脑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