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童美萍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导师名单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精品

环境管理-导师名单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精品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XX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20XX年8月培养方案修订前言本研究生培养计划是在20XX年版环境学院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具体工作分工如下:1.培养方案总论部分:杨志峰、刘静玲、沈珍瑶,刘静玲执笔2.各二级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是各研究所长在充分征求全体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与汇总。

夏星辉、曾维华、刘希涛(环境科学)裴元生(环境工程)白军红、孙涛和陈彬(环境生态学)毛显强、程红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王烜(水文学与水资源)孙涛(水力学与和河流动力学)3.培养方案的汇总:刘静玲、赵烨、余彦、任玉华在经过多次修改和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与汇总,并经过院务会和教学指导委员讨论与审议,同时,研究生院也进行了审定并提出了宝贵意见。

希望本培养方案能够有效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环境学院院长:杨志峰20XX年8月15日目录一、培养领导小组构成 (5)1.1 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 (5)1.2 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5)二、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导则 (7)2.1 培养目标 (7)2.2 培养方式 (7)2.3 课程模块 (7)2.4管理与质量控制环节 (8)2.4.2 必修与选修课 (8)2.4.3 弹性课程模块 (9)2.4.4 自学课程 (9)2.4.5 补修课程 (9)2.4.6 跨专业课程 (9)2.4.7 实践环节 (9)2.4.8 学位论文 (10)2.4.9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11)2.4.10 国际研究生(含港澳台研究生)培养 (11)三、核心课程与教师(学院平台课程) (11)3.1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 (11)3.2 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 (12)3.3教师队伍 (13)四、研究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 (14)4.1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14)4.1.1 环境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14)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4)2 专业研究方向 (15)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5)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18)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19)6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20)4.1.2 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21)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21)2 专业研究方向 (22)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22)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24)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25)6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26)4.1.3 环境生态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27)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27)2 专业研究方向 (27)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28)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29)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31)6 环境生态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31)4.2 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33)4.2.1 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生培养方案 (33)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33)2 专业研究方向 (33)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3)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34)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34)4.2.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35)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35)2 专业研究方向 (35)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5)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36)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36)4.2.3 环境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37)4.3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38)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38)2 专业研究方向 (38)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39)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 (40)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 (41)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 (42)附录1: (44)附录2: (57)附录3: (61)附录4 (69)附录5 (73)附录六 (74)一、培养领导小组构成由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和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环境学院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灿飞

北大考研-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贺灿飞

2009.1-2012 基于功能网络的区域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及调控机制研究——以大珠江三角洲
地区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参与)No.40830747.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2008.1-201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 控制技术及示范》(参与);2008ZX07102-001. 2008.1-2010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 究与综合示范》,课题“天津滨海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优化与节水控源减排技术研究与工程示 范”(参与);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 2008.1-2010.12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村镇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参 与); 2008.9-2009-9 中国产业地理集聚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 研究中心; 2009.1-2011.12 新时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地理集聚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No.40871065; 2008.7-“地理学方法研究”中的“经济地理研究方法”,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 目,2007-2010(参与)2007FY140800-2; 2007.5.30-2008.3.30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EconomicPerformanceintransitionalChina,Backg roundPaperforWorldDevelopmentReport2009(世界银行); 2006.1-2009.12 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No.40535027 (核心参加人员); 2005.6-2006.6 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产业发展研究,北京科委软科学课题(主持); 2005.1-2007.1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实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 目,No.40401015(主持); 2004.8-2005.4 北京市产业结构和空间优化研究,北京市科委软科学课题; 2003.7–2005.12 产业依存关系中的北京“基本部分”及其集群时空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面上项目,No.40271035(核心参与人员); 1998-2001 中 国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区 位 选 择 与 公 共 政 策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项 目 , No.79770097(核心参与人员)。

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凡刚[教育]

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凡刚[教育]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凡刚1基本资料姓名:曾凡刚性别:男职称: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2教育背景1996,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1998,北京大学,博士后学位3工作经历2001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从事环境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4研究兴趣与研究领域大气、水、土壤、生物体中有机污染物。

5科研项目[10]北京地区有机微污染物中多环芳烃、非烃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9]江汉平原水系中有机污染物研究。

国家课题,课题负责人。

[8]饱和烃、多环芳烃的定性定量研究。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课题负责人。

[7]大气中含N、S、O杂环化合物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负责人。

[6]北京市大气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负责人。

[5]大气中致癌多环芳烃化合物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负责人。

[4]机动车尾气中含N、S、O杂环化合物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负责人。

[3]含N、S、O杂环致癌污染物定性定量研究。

国家科技部,课题参加者。

[2]湘西黑色页岩中形态硫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主要参加者。

[1]北京市食品中致癌物和环境激素追踪.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负责人。

6学术成果6.1论文(Articles)[11]Effectofhemicellulaseonthemolecularweightandstructureofchitosan.《PolymerDegradationandStability》.2003.1[10]北京市部分地区气溶胶中多环芳烃污染源探讨。

环境科学研究,2001,第三期[9]北京石景山地区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特征与成因。

环境科学研究,2001,第二期[8]可吸入颗粒物(PM10)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第二期[7]化石燃料产生的有机污染物对北京大气的影响.地学前缘,2000.[6]ReferentialsignificanceofsulfurisotopesandseparationofspeciesinblackshalesofChina.《CHINESEScienceBulletin》.1999.[5]RedoxReactionsHydrocarbonsandMineralOxidants:AMechanismforSignificantPorosityEnhanc ementSandstones:Discussion.《AAPG》.1998.[4]广西三种褐煤芳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1998.[3]利用干酪根核磁共振研究古生界碳酸盐岩的热演化程度,地质地球化学,1998.[2]吐拉盆地侏罗系油砂和沥青的发现及其意义。

授权点简况表

授权点简况表

陇东学院二级教授,现任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甘肃省
高校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主任。近五年,承担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
业的 4 门专业课程,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在国
内同行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 项,曾主持完成省级项目 6
骨干教师简介
六、本表中的科研经费应是本学科实际获得并计入本单位财务 账目的经费。
七、本表不能填写任何涉密内容。涉密信息请按国家有关保密 规定进行脱密,处理至可以公开后方可填写。
八、本表请用 A4 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页码依次顺序编排。 封面及填表说明不编页码。本表复制时,必须保持原格式不变。本 表封面之上,不得另加其他封面。
中级
11
7
4
0
0
0
0
00113来自其他00
0
0
0
0
0
0
0
0
0
总计
41
10
17
5
8
0
1
0
9
27
14
导师人数(比例)
博导人数(比例)
有海外经历教师人数(比例)
3 人(7.32%)
0 人(0%)
0 人(0%)
注:1.“行业经历”是指在相关行业从事工作 3 个月以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行业经历”是指 1 年及以上海外学习及工作 经历,单次时长大于 3 个月。 2.“导师/博导人数”仅统计具有导师/博导资格,且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仍在指导研究生的导师,含在外单位兼职
九、本专业学位类别获得学位授权后,本表格将做为学位授权 点专项评估的材料之一。
2
Ⅰ 专业学位简介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老师情况介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老师情况介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老师情况介绍陈红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副教授硕导陈宝梁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界面化学与生物有效性、环境友好吸附材料设计及应用教授博导陈新才环境微生物、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污染土壤修复与农产品安全副教授硕导陈雪明水与废水处理教授博导陈英旭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环境生物技术与生态工程、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教授博导程丽华环境生物工程/膜分离副研究员硕导邓劲松副教授方萍1.植物营养生理及分子生物学 2.有机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教授博导冯英植物营养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副教授硕导冯亚非高级工程师傅柳松环境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副教授硕导顾敏助理实验师官宝红环境工程、污染控制技术副教授硕导何若环境微生物学、废物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副教授硕导何积秀农业资源利用助理实验师何艳土壤化学与环境、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污染环境控制与修复副教授硕导何云峰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副教授硕导何振立土壤化学与环境、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教授博导胡宏生物学:厌氧生物工程、水生态处理工程高级工程师胡宝兰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土壤厌氧氨氧化及其土壤生物氮循环关键环节研究、天然水体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关键环节研究副教授硕导胡勤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处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环境规划与评价副教授硕导黄敬峰环境资源遥感, 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员博导黄益丽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吸附作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群体感应和生物膜形成副研究员硕导纪伟昌环境科学与工程: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实验师金崇伟植物营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环境生态学副教授硕导金一中环境工程、污染控制技术副教授硕导雷乐成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教授博导李伟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及环境生物技术教授博导李廷强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植物逆境营养生理副教授硕导梁建设研究员梁新强流域生源要素控制工程与水质安全副教授硕导廖敏土壤化学与环境副教授硕导林道辉环境化学,环境规划与管理教授博导林琦环境污染模拟与控制副教授硕导林咸永植物营养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养分管理与生态环境安全、植物营养与食品质量安全、蔬菜营养生理与施肥教授博导刘际松环境科学副教授刘璟生态毒理与环境健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副导师刘维屏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环境污染与健康方面的研究。

2003—2004学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优秀学生干部候选人简介姓名

2003—2004学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优秀学生干部候选人简介姓名
2003—2004学年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优秀学生干部候选人简介
姓名提Biblioteka 单位简介蓝煜昕科协
蓝煜昕,我系第22届学生科协主席。在过去的一年里为我系学生科协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使学生科协实现了从单一的网络和挑战杯工作到本科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建立的重要转变。同时积极与其他院系科协开展联系合作,拓宽了协会视野;注重干部培养,使学生科协拥有了完整的干部梯队。
高慧
系团委
高慧,女,21岁,汉族,中共党员,环11班学生。曾任环11班团支书,环1年级党支部宣传委员,TMS环境系分会长,环境系团委理论组组长;现任环境系团委委员会委员,系团委副书记,环1年级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2003-2004学年度在系团委先后负责理论和宣传工作。
赵晴
系团委
赵晴,男,21岁,汉族,中共党员,环13班学生。曾任环13班班长,校团委实践部干事,绿色协会副会长。现任环境系团委副书记,环1年级第一党支部宣传委员,在系团委主要负责实践工作。
荀锐
系团委
荀锐,女,环23班学生。现任环境系团委实践组组长、健美操与健美协会组织部长;目前主要工作为负责全系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和学期间的双休日实践工作,主要工作思路为认真抓好每一个工作环节,不让一个人在实践方面留下遗憾,解决每个人的疑问,争取更多的人走进我们的实践队伍中来。
辛焰
绿协
辛焰,女,中共党员,环23班学生。现任环23班班长,绿协副会长。在绿协主要负责外联工作,参与组织“首届大学生环保社团发展论坛暨成果展”,多次参加校际会议和合作,加强了绿协与全国大学生的交流。
沈童刚
系团委
沈童刚,男,21岁,汉族,中共党员。2001年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曾任环11班班长,校团委文体部干事,系学生会生活组干事,系团委组织组组长。现任系团委委员会委员,系团委副书记,环1年级第一党支部书记。2003-2004学年,在系团委主要负责组织工作,例如团代会的筹备、团支部工作等级评估、干部培养、内部建设工作等。曾获国家二等奖学金,国家一等奖学金。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作者简介院童菊秀(1981—),女,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研究方向: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水资源。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1-2]。

因此,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性科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是其基本目标,它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教育部在《面对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实际上,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间竞争的焦点就是具有创新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和具有原创性的高水平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尤其是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其效果严重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效果。

目前,在硕士研究生研究成果创新要求方面,我国已有明确规定,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根本标准。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影响的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知识创新的水平,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整体创新能力[4-6]。

有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研究生参加了约70%的重大科技研究项目,研究生教育已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7]。

根据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硕士研究生一般年龄多为23~28岁,该年龄段的研究生具有朝气蓬勃、求知欲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和勇于探索等特点,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为此,本文通过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实践,探讨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措施(一)持续提高导师自身的科学研究及实践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前提是组建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通常,导师是硕士研究生个人研究生涯中的第一位学术引路人,深深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和塑造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立民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曾立民

90(7):548-559
MinQin

PinhuaXie,HangSu,JianweiGu,FuminPeng,SuwenLi,LiminZeng,JianguoLiu,WenqingLiuandYuan
hangZhang.AnobservationalstudyoftheHONO

NO2couplingatanurbansiteinGuangzhouCity,SouthChinaAtmosphericEnvironment2009,43(36):I5
hu,LiminZeng,Shaw-ChenLiu,Chih-ChungChang,AntonioAmoroso,andFrancescaCostabile.Evide
nceofReactiveAromaticsAsaMajorSourceofPeroxyAcetylNitrateoverChinaEnviron.Sci.Technol.20
calandphysicalfactorsinfluencingtheirconcentrations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
ATMOSPHERES2010,115
ZhenLiu,YuhangWang,DasaGu,ChunZhao,L.GregoryHuey,RobertStickel,JinLiao,MinShao,TongZ
10,44(18):7017–7022
LiuXG,ZhangYH,WenMT,WangJL,JungJ,ChangSY,HuM,ZengLM,KimYJ.Aclosurestudyofaeroso
lhygroscopicgrowthfactorduringthe2006PearlRiverDeltaCampaignADVANCESINATMOSPHERI

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

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计军平 马晓明(北京大学 深圳研究生院 环境与能源学院 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 深圳 518055;北京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碳足迹提供了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新视角。

从概念和核算方法两个方面对有关碳足迹的研究进行了分析:(1)概念上,碳足迹目前无统一的定义。

在分析度量单位、温室气体种类及系统边界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碳足迹的建议定义。

(2)方法上,碳足迹目前无统一的核算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生命周期评价及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是三种主要的核算方法。

文章对这三种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最后,从方法、应用和不确定性三个方面对碳足迹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碳足迹;投出产出分析;生命周期评价;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文献引用:计军平,马晓明. 碳足迹的概念和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 生态经济,2011(4):76~80.中图分类号:F224;F062.2 文献标识码:AReview of Carbon Footprint: De fi nitions and Accounting MethodsJI Junping, MA Xiaoming(Key Laboratory for Urban Habitat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henzhenGraduate School,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 The concept of carbon footprint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 on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climate change.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definitions and accounting methods of carbon footprint by reviewing related studies. A widely accepted defini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does not exist. After analyzing units, scope of emissions and system boundaries about carbon footprint in existing literatures, we propose a definition. A widely accepted method for accounting carbon footprint does not exist either. Instead, three methods are frequently used to calculate carbon footprint separately, that is input-output analysis, life cycle assessment, and hybrid LCA. We analyze theories, scopes of applic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se three methods. Finally, we suggest some research areas of carbon footprint, which are related to methods, applications and uncertainty.Key words: carbon footprint; input-output analysis (IOA);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hybrid LCA基金项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基金资助项目(2009021)作者简介:计军平(1983~ ),男,江苏苏州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规划与管理;马晓明(1962~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以及环境信息与环境数学模型。

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昌敦虎

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昌敦虎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昌敦虎1基本资料姓名:昌敦虎性别:男专业职称:讲师固定电话:(86-10)82502989电子邮件:nicostigerer@联系地址: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1008722教育背景2002-2005,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理学博士1999-2002,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工学硕士1995-1999,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理学学士3工作经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所,环境规划专家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学术部副部长4研究兴趣与研究领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规划与管理;水环境经济与管理5科研项目[14]2009-2011,再生水分质供水的价格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负责人[13]2008-2010,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主题,水环境保护价格与税费政策示范研究课题,子课题“再生水开发利用政策设计与试点研究”负责人、课题联系人[12]2009-2010,北京市再生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分析,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课题负责人[11]2009-2010,环保投资统计报表建立与核算、发布制度研究,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环境保护公益项目”,课题专家[10]2009-2010,北京市COD减排核算方法研究,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9]2009-2010,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质量评价标准,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修订”计划,课题专家[8]2009-2010,城镇污水处理厂效能增强及监管机制的研究,环境保护部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排污交易专题项目,课题专家[7]2009,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环境规划,北京市顺义区环境保护局课题,课题负责人[6]2009,山东省微山县可持续发展规划,山东省微山县课题,课题专家[5]2007-2008,三江平原湿地保护项目“湿地水质管理”子项目,亚洲开发银行课题,子项目专家[4]2007-2008,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管理研究——基于流域管理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负责人[3]2007-2008,大气污染损失的环境经济评估,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委托课题子项目,子项目负责人[2]2006-2007,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负责人[1]2002-2005,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交通部课题,课题负责人6学术成果6.1书籍(Books)[2]迈克尔·贝尔著.环境社会学的邀请[M].昌敦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戴安娜·黑尔斯著.健康的邀请[M].昌敦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2论文(Articles)6.2.1期刊论文[10]高宗祺,昌敦虎,叶文虎.港口城市发展战略初步研究——兼评“港兴城兴,港衰城衰”的发展思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127-131.[9]胡虎,李宏军,昌敦虎.关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可接受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煤炭,2009,35(8):83-87.[8]黄心洁,马中,昌敦虎.从建筑中水到社区中水——以北京市为例[J].环境保护.2008,404(18):4-7.[7]陈禹桥,昌敦虎,金兰淑,宋倩,林国林.七星河湿地地表水污染因子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5)增刊:71-72.[6]昌敦虎,社会资本的视角考察企业环境责任[J].中国商品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5]昌敦虎、宁淼、古丽鲜·安尼瓦尔等,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4):65-74.[4]昌敦虎,退耕还林工程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贵州省古胜村退耕还林工程的“本土化+制度化”[J].林业科学,2005,41(5):169-174.[3]昌敦虎、陈济丁、孔亚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关键因子[J].公路,2005(6):130-134.[2]昌敦虎、陈鹏、陈济丁,青藏高原与天山山地多年冻土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比较分析[J].交通环保,2005,26(3):15-18.[1]昌敦虎、安海蓉、王鑫,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公众参与行为扩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4):131-133.6.2.2会议论文[2]昌敦虎.城市大气环境保护规划预测的一般模式[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环境经济与管理方向)环境规划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讨[C],第二作者.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6.3研究报告(Reports)[6]2008,三江项目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污染调研报告(2008.07)[R],提交亚洲开发银行;[5]2008,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管理研究报告[R],提交黑龙江省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4]2007,三江项目水质监测年度报告(2007)[R],提交亚洲开发银行;[3]2007,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分析[R],提交黑龙江省七星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2006,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水质监测报告(2006)[R].,提交黑龙江省林业厅;[1]2005,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报告[R],提交交通部.7奖励与荣誉称号[4]200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优秀论文[3]2008,北京市优秀辅导员[2]2007,中国人民大学校级工会积极分子[1]2007,中国商品学会年会优秀论文。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史俊杰
理论凝聚态物理
低维半导体物理
凝聚态物理
田光善
凝聚态理论
凝聚态物理
王福仁
超导物理
薄膜器件物理和表面界面分析
凝聚态物理
熊光成
氧化物薄膜物理
高温超导电性
凝聚态物理
杨应昌
磁学
凝聚态物理
叶恒强
晶体结构与缺陷
计算材料学
凝聚态物理
俞大鹏
功能准一维纳
电子显微学
凝聚态物理
张酣
固体结构
超导物理
凝聚态物理
张国义
半导体光电子学
恒星形成、星族合成
天体物理
范祖辉
天体物理
韩金林
致密天体
弥漫介质
天体物理
景益鹏
观测宇宙学
数值天体物理
天体物理
刘晓为
气体星云物理学
天体物理
南仁东
射电天文及技术
活动星系核的VLBI观测研究
天体物理
汪景琇
太阳物理
天体物理中的磁流体过程
天体物理
吴学兵
致密天体吸积理论
活动星系核物理
天体物理
武向平
宇宙学
星系团—引力透镜
生物学(生物技术)
邓兴旺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
生物学(生物技术)
瞿礼嘉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植物基因工程研究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方裕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系统软件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李琦
空间信息科学工程
数字地球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秦其明
遥感图象自动解译
地理信息模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赵美萍

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赵美萍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美萍赵美萍分析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话:62758153电子信箱:mpzhao@1968年生,1990年、1993年、2002年先后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7-199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环境与毒理化学系访问学者;1998年,荷兰能源研究机构环境分析部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定量化学分析环境化学出版教材:《环境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研究领域和兴趣:探索和构建新颖的分子识别体系,发展实时、在线的荧光分析方法,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提供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分析测量手段。

目前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向的研究工作:单细胞内核酸酶的成像方法;低丰度基因突变的超高灵敏检测;与脑科学相关的活性物质的在体、实时检测;新型功能化分子识别新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应用。

详细内容见课题组主页:/mpzhao代表性论文:YBLiu,SSWang,CZhang,XSu,SHuang,MPZhao*,AnalyticalChemistry,2013,inpress.XJXiao,YLiu,MPZhao*,ChemicalCommunications,2013,49,2819-2821.XSu,CZhang,XJXiao,AQXu,ZDXu,MPZhao*,ChemicalCommunications,2013,49,798-800. XSu,XCZhu,CZhang,XJXiao,MPZhao*,AnalyticalChemistry,2012,84,5059-5065.XJXiao,CZhang,XSu,CSong,MPZhao*,ChemicalScience,2012,3,2257-2261.QPan,SHong,XCZhu,MPZhao*,LPLee*,LabonaChip,2012,12,932-938.XJXiao,CSong,CZhang,XSu,MPZhao*,ChemicalCommunications,2012,48,1964–1966. CZhang,XSu,YLiang,XCZhu,MPZhao*,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2011,28,13–16. ZYChen,LXu,YLiang,MPZhao*,AdvancedMaterials,2010,22,1488-1492.ZDHua,SZhou,MPZhao*,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2009,25,615-622.QPan,MPZhao*,SRLiu*,AnalyticalChemistry,2009,81,5333-5341.CSong,MPZhao*,AnalyticalChemistry,2009,81,1383–1388.。

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㊀第22卷㊀第1期2024年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2㊀No 1Feb 2024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江佩宜1ꎬ2㊀戴㊀菲1ꎬ21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㊀武汉㊀4300742㊀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㊀武汉㊀430074㊀收稿日期:2023-06-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8041)㊀第一作者:江佩宜(1998-)ꎬ女ꎬ博士生ꎬ研究方向为城市蓝绿空间碳汇㊁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ꎮE-mail:352508278@qq com㊀通信作者:戴菲(1974-)ꎬ女ꎬ博士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绿色基础设施㊁城市绿地系统ꎮE-mail:58801365@㊀㊀㊀㊀㊀㊀qq com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加剧㊁ 双碳 目标的提出㊁城市碳排的增加ꎬ使得固碳增汇的任务刻不容缓ꎮ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碳汇来源ꎬ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㊁缓解碳汇压力㊁提升生态效益ꎬ维持碳氧平衡ꎮ由此评估碳汇效益ꎬ估算碳汇能力ꎬ对实现碳的可视化管理和碳中和目标具有推动作用ꎮ文章在梳理样地清查法㊁软件模拟法㊁遥感反演法㊁涡度相关法4种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原理的基础上ꎬ归纳并比较了4种方法的应用规模与优缺点ꎬ最后ꎬ从完善测算体系与指导规划实践两方面对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ꎮ关键词:碳汇ꎻ城市绿地碳汇ꎻ测算方法ꎻ碳汇效益ꎻ遥感DOI:10.12169/zgcsly.2023.06.29.0003ResearchProgressinCarbonSinkMeasurementsforUrbanGreenSpaceJiangPeiyi1ꎬ2㊀DaiFei1ꎬ2(1 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ꎬ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Wuhan430074ꎬChinaꎻ2 HubeiEngineeringandTechnologyResearchCenterofUrbanizationꎬWuhan430074ꎬChina)Abstract:Itisextremelyurgenttosequestratecarbonandenhancecarbonsinkinthecontextoftheintensificationofglobalwarmingꎬtheintroductionofthe dualcarbon goalsꎬandtheincreaseinurbancarbonemissions.Asanimportantsourceofcarbonsinkꎬurbangreenspacescaneffectivelyimprovetheurbanenvironmentꎬalleviatethepressureoncarbonsequestrationꎬenhanceecologicalefficiencyꎬandmaintaincarbon ̄oxygenbalance.Resultinglyꎬtheassessmentofcarbonsinkbenefitsandestimationofcarbonsinkcapacityareinstrumentalinrealizingcarbonvisualizationmanagementandcarbonneutrality.Thepaperreviewstherationalesof4carbonsinkmeasurementmethodsthatareusedinurbangreenspaceꎬi.e.ꎬsampleinventorymethodꎬsoftwaresimulationmethodꎬremotesensinginversionmethodꎬandeddycorrelationmethodꎬandsummarizesandcomparesthescalesoftheirapplicationꎬ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Attheendꎬthedevelopmenttrendofthecarbonsinkmeasurementsforurbangreenspacesisdiscussedꎬfocusingontheconstantimprovementofthemeasurementsystemandprovisionofguidanceforplanningandpractices.Keywords:carbonsinkꎻcarbonsinkinurbangreenspaceꎻmeasurementmethodꎻcarbonsinkbenefitꎻremotesensing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㊀㊀全球的气候变暖问题日趋加剧ꎬ为此国际组织制定了相关公约与协议以解决气候问题ꎮ2020年9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ꎬ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㊁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ꎮ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ꎬ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1]ꎮ城市绿地碳汇是指城市绿地空间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ꎬ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之中ꎬ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2]ꎮ城市绿地能激活固碳效应ꎬ提供直接增汇途径ꎬ也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阵地ꎮ已有学者对植物群落㊁植株个体与碳汇能力的关系展开分析发现ꎬ植被种类㊁年龄㊁植被分布密度㊁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碳汇能力[3-6]ꎮ增加碳汇数量㊁提升碳汇质量不仅能维持城市的碳氧平衡㊁改善城市环境㊁调节城市微气候ꎬ还能有效缓解碳汇压力ꎬ优化生态效益ꎮ因此ꎬ了解现阶段碳汇测算方法ꎬ分析未来发展趋势ꎬ对实现碳的可视化管理和 双碳 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ꎮ1㊀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1 1㊀样地清查法样地清查法是指通过对典型样地中的植被㊁土壤等碳储量进行测量与分析后ꎬ得出某时段内碳储量的变化[7]ꎬ主要包括生物量法和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两种[8]ꎮ生物量法适用于植株尺度ꎬ方法直接ꎬ技术简单ꎬ因倾向于选取优质绿地进行测定ꎬ数值存在高估ꎬ不具有代表性ꎻ生物量转换因子法适用于小型灌草植被ꎬ也可对有资料的城市㊁国家尺度碳汇量进行估算ꎬ但数据资料覆盖不全面ꎬ容易导致各区域尺度结果存在偏差ꎮ两种方法多使用微观尺度的植物变量进行计算ꎬ而植物生长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ꎬ且需要多个清查样地ꎬ耗时耗力ꎬ工作量较大ꎬ但技术成熟㊁应用面较广ꎮ1 1 1㊀生物量法该方法主要结合了实测生物量数据㊁遥感技术和生命周期评估(LCA)ꎮ实测生物量数据通常来源于小规模的精确测量ꎬ特别适用于针对样地中特定植物群落或单一植被的研究ꎮ遥感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的绿地和城市尺度的评估ꎬ利用卫星或航拍数据来估算碳汇ꎬ尽管遥感技术可能在精度上略有不足ꎬ但能有效减少实地调查的需求ꎮLCA提供了一个更深入但复杂的视角ꎬ考虑了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ꎬ能够为长期固碳效益的评估提供分析ꎮ王迪生[9]通过实测发现ꎬ乔木相比灌木具有更高的固碳效益ꎬ特别是常绿乔木ꎮShadman等[10]也通过实测得出树木高度与碳汇能力的强关联性ꎬ15年以上的高大树木固碳能力更强ꎮ而在运用遥感技术方面ꎬ殷利华等[11]通过遥感影像分析表明ꎬ乔木规格与碳汇能力呈正相关ꎮ同时ꎬ鲁敏等[12]利用卫星影像对城市绿地进行分类ꎬ进而对碳汇和碳排进行评估ꎮ在LCA方法的应用中ꎬZhang等[13]揭示了乔木㊁灌木和草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固碳潜力和稳定性ꎮ1 1 2㊀生物量转换因子法根据精度和范围的差异ꎬ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ꎮ一种方式是基于特定统计的树木数据建立方程ꎬ通过计算树木的材积㊁密度和转换因子推算生物量ꎬ可简称为特定统计法ꎮ这种方式适用于有详细样地数据的研究ꎬ能够提供相对精确的生物量估算ꎮ例如ꎬ李源清等[14]通过分析郑州市13种乔木的数据ꎬ揭示了乔木和灌木在绿化碳汇中的不同贡献ꎻ欧强新等[15]也采用这种方法ꎬ分析了福建省马尾松的生物量因子ꎬ探讨了植物的胸径㊁年龄和高度等因素对碳汇量的影响ꎬ这些研究强调了详细数据在准确估算碳汇方面的重要性ꎮ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清查数据ꎬ依据总蓄积量计算生物量和碳汇ꎬ适用于需要进行大规模评估和动态变化评估的研究ꎬ可简称为总量评估法ꎮ例如ꎬ方精云等[16]结合公开清查数据和遥感图像估算中国植被的碳汇量ꎬ揭示出草地和灌木作为潜在碳汇的地域差异性ꎮ1 2㊀软件模拟法近年来ꎬ国外有多个软件均可进行碳汇计算ꎮ国内常用软件是由美国林务局开发的i ̄Tree和CITYgreen[17]ꎬ以及由美国斯坦福大学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联合开发的InVEST模型[18]ꎮi ̄Tree多适用于不同乔88㊀第1期㊀江佩宜㊀戴㊀菲: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㊀㊀木㊁灌木ꎬ以及城市尺度的绿地碳汇量测算ꎬ适用范围广ꎻCITYgreen是单个树种以及区域尺度的生态效益计算器ꎬ需结合调查地块的遥感影像或样地内植被的详细数据进行后续计算ꎬ缺乏对灌木㊁草地的生态效益评价ꎮ这两款软件操作简单ꎬ运算快捷㊁较为成熟ꎬ可对碳汇效益进行经济量化ꎮ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测算碳储量变化ꎬ其所需数据较少ꎬ操作便捷ꎬ可生成图示语言ꎬ结果直观[19]ꎻi ̄Tree和CITYgreen数据库中多为国外植被数据ꎬ缺少本土化数据库ꎬ精准度有待考量ꎬ需进行修正ꎮ1 2 1㊀i ̄Tree模型i ̄Tree模型由生态效益分析和行道树资源分析两大基础模块组成[20]ꎬ并逐渐扩展为针对不同区域效益分析的多个模块ꎮ其中ꎬEco模块主要对城市森林的碳汇效益进行估算ꎬStreets模块主要对行道树碳汇效益进行估算ꎬ二者都可对城市绿地功能与生态价值进行量化呈现ꎮ应用步骤为选取样地ꎬ采集高精度数据ꎬ建立数据库ꎬ导入i ̄Tree模型进行计算ꎮ在i ̄TreeStreets模块应用方面ꎬ刘朋朋等[21]对杭州西湖景区的5条行道树进行测量并量化其生态效益ꎻ多项研究表明ꎬ悬铃木年综合效益最强ꎬ枫杨在固碳增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2]ꎬ且大树形㊁大冠幅的乔木贡献更大[23]ꎮ在i ̄TreeEco模块应用方面ꎬ赵东亮和赵宏宇[24]通过测算发现乔木效益优于灌木ꎬ也有研究指出水杉在城市滨水区中发挥强大的固碳增汇效益[25]ꎮ以上研究均揭示出乔木在城市绿化中起到重要的固碳作用ꎬ也指出应增加各国物种气候数据库ꎬ便于提高研究精确度[26]ꎮ1 2 2㊀CITYgreen模型CITYgreen是基于ArcView平台开发的扩展模块ꎬ不仅能对树木生长进行模拟ꎬ还是集净化空气㊁碳储碳汇㊁暴雨缓排㊁节能等生态效益评价于一体的计算模型ꎮCITYgreen模型需结合选定区域的遥感影像或样地内林木的详细数据进行评估ꎬ适用于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评估ꎮ陈莉等[27]结合深圳市绿地1990 2005年的4段遥感影像ꎬ量化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ꎬ结果表明ꎬ生态效益差异化与城市化进程呈现强关联性ꎬ与其他研究结论相吻合[28]ꎮ也有学者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㊁功能区进行测算ꎬ均发现绿地由于植被覆盖率高ꎬ固碳作用最强ꎬ生态效益最优[29-30]ꎮ还有研究发现ꎬ绿道固碳效益与绿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31]ꎮ以上研究均指出模型可为环境效益评估做出贡献ꎬ但使用模型时应根据本土情况调整参数ꎬ以减小误差[32-33]ꎮ1 2 3㊀InVEST模型InVEST作为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常用的评估模型之一[34]ꎬ其碳储量模块包含地上生物量㊁地下生物量㊁土壤和死亡有机物4个碳库ꎬ其数据常用样地清查或遥感反演进行获取ꎬ将4个碳库的碳密度相加ꎬ再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相乘[35]ꎬ得到区域碳储量ꎮ还可结合ArcGIS进行空间制图ꎬ便于直观了解碳储量空间分布与演化模式ꎬ适用于国家㊁省份㊁流域等大尺度测算研究ꎮ韩依纹等[36]结合政府公开的实测与遥感数据发现ꎬ韩国首尔市自然绿地的固碳更佳ꎮ有些学者结合FLUS㊁PLUS模型对未来碳储量演变规律进行模拟分析指出ꎬ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导致碳汇能力的差异[37-39]ꎮ还有学者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中大面积占据林地㊁草地㊁耕地对碳储量的潜在影响[40]ꎮ1 3㊀遥感反演法遥感反演法是对卫星图像进行解译ꎬ运用软件进行处理或将实地调研的数据与计算公式结合ꎬ构建碳汇量与其单个或多个影响因子的综合模型[16]ꎬ以监测碳汇时空变化的方法ꎮ此方法适用于城市㊁区域等大尺度的绿地碳汇估算ꎬ在样地清查法基础上进行优化ꎬ具有实时动态性ꎬ可量化碳汇变化趋势ꎬ估算大尺度绿地碳库ꎬ但数据获取和处理较为复杂ꎬ工作量较大ꎮ该方法通常运用ENVI㊁ArcGIS进行解译ꎬ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植被基础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线性模拟ꎬ并用SPSS分析因子间相关性以验证模型的精确度ꎬ从而测算碳汇量ꎮ殷炜达等[41]研究指出ꎬ碳储量与NDVI呈显著相关ꎬ绿地类型的不同导致碳汇量差异ꎻWei等[42]发现ꎬ碳汇效益与NPP呈正相关关系ꎻ还有学者发现ꎬ增加平面与立面98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绿量对于碳汇具有提升作用[43]ꎬ且灌木碳汇能力强于草本[44]ꎮ1 4㊀涡度相关法涡度相关法是以微气象学为原理的测算方法ꎬ通过通量观测塔结合三维超声风速仪㊁CO2/H2O红外分析仪等精密仪器测定大气湍流中温度㊁气体的数据ꎬ计算其与垂直风速脉动的协方差[45]ꎬ从而求出该气体的通量值ꎮ同时也可对气体影响因子的数据进行采集ꎬ对两者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ꎬ探索气体变化的原因与提升或消减的方法ꎮ此方法的优势在于可实时评估绿地碳汇量的连续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ꎬ适用于中尺度观测ꎬ但该方法需借助精密设备测量ꎬ设备较为昂贵ꎬ且气候条件较为复杂ꎬ操作难度较大ꎬ稳定性较弱ꎮ多项研究均围绕碳储量与温度㊁土壤㊁水分等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展开ꎬ陈文靖等[46]研究发现ꎬ公园绿地季节性特征明显ꎬ植物生长季固碳ꎬ非生长季排碳ꎬ与多位学者研究结论一致[47-48]ꎬ还指出植物生长季可改善公园微气候[49]ꎬ且乔木对碳汇的贡献最大[50]ꎬ草本植物固碳能力较弱ꎮ2㊀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比较综上所述ꎬ4种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劣势(表1)ꎮ样地清样法中的生物量法适用于微观尺度ꎬ生物量转换因子法适用于宏观㊁微观尺度ꎻ软件模拟法中的i ̄Tree与CITYgreen适用于中观㊁微观尺度㊁InVEST适用于宏观尺度ꎻ遥感反演法适用于中观㊁宏观尺度ꎻ涡度相关法适用于中观尺度ꎮ生物量法应对测定树种建立特定异速生长方程ꎬ可进一步提升研究精度[51]ꎬ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应针对不同区域设定参数㊁建立公式ꎮ软件模拟法中ꎬi ̄Tree与CITYgreen模型的不同地域数据还有待完善ꎬ需结合实测数据㊁物候条件调整参数[26ꎬ33]ꎬ目前常用InVEST模型评估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40ꎬ52]ꎬ但在微观尺度上仍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ꎬ可结合样地清查法弥补植株尺度的不足ꎮ遥感反演法已被广泛运用于监测大尺度城市绿地碳汇能力[53]ꎬ为减小误差ꎬ多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建立优化模型或对比验证其精确性[54]ꎮ涡度相关法对局部区域测算精度较高ꎬ也应考虑增强此方法的区域适用性[55]ꎮ表1㊀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比较方法名称㊀㊀计算方法/软件适用范围㊀㊀㊀优势㊀㊀㊀劣势样地清查法生物量法微观方法明确ꎬ技术简单ꎬ可信度高ꎬ参数研究较为全面选取优质绿地ꎬ数据存在高估ꎬ耗时耗力ꎬ不具有实时动态性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微观㊁宏观方法成熟㊁应用面广空间具有差异性ꎬ大范围计算存在误差ꎬ清查资源不全面软件模拟法i ̄Tree微观㊁中观操作便捷ꎬ针对不同乔木灌木ꎬ结果直观数据库有待完善ꎬ本土使用参数有误差CITYgreen微观㊁中观操作简单㊁计算快速不适用于灌木㊁缺乏本土数据库ꎬ需进行数据修正InVEST宏观操作简单ꎬ所需数据较少㊁结果可视化㊁适用范围广空间数据不全ꎬ算法过程中有一定简化ꎬ信息不全遥感反演法利用遥感影像获取数据㊁结合调查数据ꎬ构建综合模型中观㊁宏观具有实时动态性㊁可量化大范围碳汇时空变迁参数多ꎬ模型较为复杂ꎬ处理困难涡度相关法通过精密仪器测量气体数据ꎬ计算其与垂直风速脉动的协方差中观获取直观㊁连续数据ꎬ也可了解碳汇对气象因子响应过程设备昂贵㊁观测时间长ꎬ对环境因子要求高ꎬ实际操作难度大㊀㊀由于目前暂无通用类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ꎬ针对不同尺度的城市绿地碳汇计算应选取数据获取简单㊁操作便捷㊁结果直观㊁可信度高的方法ꎬ应全面考量样地㊁参数㊁公式的选择ꎬ这样才能使碳汇量计算更具精确性ꎬ碳汇效益评估更具说服力ꎮ在此基础上ꎬ有学者构建出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框架:根据城市绿地的5大分类ꎬ实地获取土壤㊁水体㊁乔木㊁灌木㊁草地5种要素的各项生物指标ꎬ建立生物量模型ꎬ分级监测碳汇量[56]ꎮ也有学者构建出基于遥感影像的绿地碳汇动态监测模型ꎬ通过识别不同树种㊁测算环境因子ꎬ揭示碳汇分布ꎬ预测碳汇量变化[57]ꎮ还有学09㊀第1期㊀江佩宜㊀戴㊀菲: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㊀㊀者构建了三维绿地碳汇测算模型[58]ꎬ弥补了二维视角的不足ꎬ进一步提高了碳汇测算精度ꎮ再者ꎬ将样地清查和遥感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已陆续应用在碳汇测算研究之中ꎬ有学者将两种方法相结合ꎬ在IPCC的估算方法基础上ꎬ提出了针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绿地系统碳汇计算方法并结合案例演练[59]ꎬ也有多位学者基于上述方法测算碳汇能力ꎬ探究碳汇量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ꎬ归纳提炼碳汇提升途径ꎮ3㊀展望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ꎬ是发挥固碳增汇效益的空间载体ꎮ目前学术界在宏观层面主要探讨空间特征[60]㊁布局[61]对城市绿地碳汇的影响及其时空演变特征[62]ꎻ微观层面也对高固碳植被配置[63]㊁植被群落[64-65]㊁植被个体[66]展开研究与精确测算ꎬ然而针对多尺度碳汇测算及其差异化规划路径与提升策略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ꎬ也应加强理论成果向规划实践转化ꎮ3 1㊀测算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已有研究来看ꎬ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较为繁杂ꎬ由于尚未构建出系统性㊁全面化测算体系ꎬ多尺度绿地碳汇测算的精准模型与具体方法还有待开发与研究ꎬ应完善对城市不同绿地类型的清查资源与数据统计ꎬ开发基于遥感卫星图像和本土数据库的绿地碳汇模型ꎬ软件可针对各绿地类型㊁规模及各类常见乔灌草植被进行不同季相㊁气候模拟㊁预测碳汇量ꎬ兼具实时㊁统计㊁计算㊁修正等功能ꎬ以及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人为活动进行更精细的区分测算ꎬ便于动态监测碳汇效益㊁量化碳汇能力ꎮ因此ꎬ未来研究在健全碳汇评估体系的基础上ꎬ在全域尺度ꎬ可开展时间节点的纵向研究与不同城市间碳汇能力的横向比较ꎬ模拟绿地碳汇对碳中和的促进作用ꎻ在区域尺度ꎬ可针对不同绿地类型㊁布局㊁特征㊁质量对碳汇的影响机制展开细致化研究ꎬ分析碳汇能力差异化原因ꎬ也应重视立体维度的碳汇效益ꎻ在植株尺度ꎬ可测算本土优质植被碳汇能力ꎬ同时对配置高固碳乔灌草展开进一步探讨ꎬ从而提升城市绿地碳汇能力ꎬ揭示城市绿地在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贡献ꎮ3 2㊀规划实践的重要指引测算绿地碳汇能力不仅能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ꎬ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ꎬ还可对应各类规划实践结合公园城市㊁低碳城市建设等热点实践进行分区管控与布局优化ꎮ在政策响应方面ꎬ«中共中央㊀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应 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ꎬ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ꎬ还应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ꎬ在区域层面ꎬ上海㊁广东等地提出了健全碳汇监测平台[67]㊁控碳排增碳汇[68]的低碳城市规划路径ꎮ国家㊁区域政策均反映出测算城市绿地碳汇的必要性与迫切性ꎬ动态监管城市碳汇将是未来工作的重要环节ꎮ建立碳汇数据库㊁监测平台㊁构建碳汇测算体系ꎬ可了解碳汇分布㊁掌握碳汇动态ꎬ实现城市绿地碳汇能力综合提升ꎬ更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ꎮ在规划实践方面ꎬ评估多尺度碳汇能力ꎬ测算高精度碳汇效益不仅能有效监测碳汇㊁管控碳源ꎬ也能为绿地布局优化㊁植被群落配置提供新思路ꎬ能为决策者制定规划部署提供科学依据ꎬ有助于实现高㊁低碳汇区域的针对性管理ꎬ发挥多部门间协同作用ꎬ以期能为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ꎮ城市绿地稳定固碳㊁持续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内驱力之一ꎮ参考文献[1]王敏ꎬ石乔莎.城市绿色碳汇效能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ꎬ2015ꎬ13(4):1-5.[2]褚芷萱ꎬ马锦义ꎬ邵海燕ꎬ等.不同应用类型园林树木固碳能力[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1):126-129.[3]DENGLFꎬYUANHRꎬXIEJꎬetal.Herbaceousplantsarebetterthanwoodyplantsforcarbonsequestration[J].ResourcesꎬConservationandRecyclingꎬ2022ꎬ184:106431. [4]AMOATEYPꎬSULAIMANH.QuantifyingcarbonstoragepotentialofurbanplantationsandlandscapesinMuscatꎬOman[J].EnvironmentꎬDevelopmentandSustainabilityꎬ2020ꎬ22(8):7969-7984.[5]王敏ꎬ宋昊洋.影响碳中和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精细化管控实施框架[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5):17-23. [6]郭晖ꎬ周慧ꎬ张家洋.郑州市15种常见园林树种固碳释氧能力分析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ꎬ2017ꎬ32(4):52-56. [7]殷鸣放ꎬ杨琳ꎬ殷炜达ꎬ等.森林固碳领域的研究方法及最新进19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展[J].浙江林业科技ꎬ2010ꎬ30(6):78-86.[8]周健ꎬ肖荣波ꎬ庄长伟ꎬ等.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ꎬ2013ꎬ32(12):3368-3377. [9]王迪生.北京城区园林植物生物量的计测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ꎬ2009(4):120-125.[10]SHADMANSꎬKHALIDPAꎬHANAFIAHMMꎬetal.The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ofurbanpublicparksofdenselypopulatedcitiestoimprove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J].SustainableEnergyTechnologiesandAssessmentsꎬ2022ꎬ52:102064.[11]殷利华ꎬ杭天ꎬ徐亚如.武汉园博园蓝绿空间碳汇绩效研究[J].南方建筑ꎬ2020(3):41-48.[12]鲁敏ꎬ高鑫ꎬ纪园园ꎬ等.济南市中心城区绿地固碳释氧能力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ꎬ2017ꎬ32(6):511-516. [13]ZHANGYꎬMENGWQꎬYUNHFꎬetal.Isurbangreenspaceacarbonsinkorsource?-AcasestudyofChinabasedonLCAmethod[J].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eviewꎬ2022ꎬ94:106766.[14]李源清ꎬ张晓东ꎬ胡娜ꎬ等.基于统计数据郑州市全口径碳汇估算研究[J].计量学报ꎬ2022ꎬ43(2):281-286.[15]欧强新ꎬ李海奎ꎬ雷相东ꎬ等.基于清查数据的福建省马尾松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估算差异解析:3种集成学习决策树模型的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8ꎬ29(6):2007-2016. [16]方精云ꎬ郭兆迪ꎬ朴世龙ꎬ等.1981 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ꎬ2007ꎬ37(6):804-812.[17]于洋ꎬ王昕歌.面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21ꎬ53(1):95-102.[18]殷楠ꎬ王帅ꎬ刘焱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ꎬ2021ꎬ40(1):233-244.[19]吴哲ꎬ陈歆ꎬ刘贝贝ꎬ等.InVEST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ꎬ2013ꎬ33(4):58-62.[20]韩明臣ꎬ李智勇.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模型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ꎬ2011ꎬ24(2):42-46.[21]刘朋朋ꎬ蔡建国ꎬ章毅ꎬ等.基于i ̄Tree模型的杭州市环西湖景区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J].科技通报ꎬ2019ꎬ35(2):132-137.[22]熊金鑫ꎬ祁慧君ꎬ王倩茹ꎬ等.基于i ̄Tree模型的城市小区行道树生态效益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9ꎬ43(2):128-136.[23]宋思贤.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及信息管理系统构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ꎬ2022.[24]赵东亮ꎬ赵宏宇.基于i ̄TreeEco模型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估: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ꎬ2022(2):146-148.[25]刘利ꎬ李想ꎬ刘秉涛.基于i ̄tree模型的城市滨河绿化带生态效益评估:以淮安市古黄河景观带为例[J].环境生态学ꎬ2021ꎬ3(2):27-34.[26]邱雯婉ꎬ张敏霞ꎬ鲍沁星.i ̄Tree模型在城市森林景观绩效量化中的应用评析[J].浙江林业科技ꎬ2019ꎬ39(5):106-116. [27]陈莉ꎬ李佩武ꎬ李贵才ꎬ等.应用CITYGREEN模型评估深圳市绿地净化空气与固碳释氧效益[J].生态学报ꎬ2009ꎬ29(1):272-282.[28]凌焕然ꎬ王伟ꎬ樊正球ꎬ等.近二十年来上海不同城市空间尺度绿地的生态效益[J].生态学报ꎬ2011ꎬ31(19):5607-5615. [29]胡志斌ꎬ何兴元ꎬ陈玮ꎬ等.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ꎬ2003ꎬ14(12):2108-2112.[30]彭立华ꎬ陈爽ꎬ刘云霞ꎬ等.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ꎬ2007ꎬ18(6):1293-1298.[31]徐容容ꎬ江璐明ꎬ陈水森ꎬ等.基于CITYgreen模型的绿道生态效益评价:以增城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ꎬ2013ꎬ40(17):173-176ꎬ4.[32]占珊ꎬ闫文德ꎬ田大伦.基于CITYgreen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估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ꎬ2008ꎬ28(2):137-143.[33]张陆平ꎬ王婷婷.CITYgreen模型在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ꎬ2018(3):42-43ꎬ52.[34]黄从红ꎬ杨军ꎬ张文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ꎬ2013ꎬ32(12):3360-3367.[35]刘洋ꎬ张军ꎬ周冬梅ꎬ等.基于InVEST模型的疏勒河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J].生态学报ꎬ2021ꎬ41(10):4052-4065. [36]韩依纹ꎬ张舒ꎬ殷利华.大都市区绿地碳储存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特点探究:以韩国首尔市为例[J].景观设计学ꎬ2019ꎬ7(2):55-65.[37]林彤ꎬ杨木壮ꎬ吴大放ꎬ等.基于InVEST ̄PLUS模型的碳储量空间关联性及预测: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ꎬ2022ꎬ42(10):4827-4839.[38]姚龙杰ꎬ岳邦瑞ꎬ潘卫涛等.县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基于FLUS和InVEST模型[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3ꎬ21(5):152-158.[39]刘晓娟ꎬ黎夏ꎬ梁迅ꎬ等.基于FLUS ̄InVEST模型的中国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影响的模拟[J].热带地理ꎬ2019ꎬ39(3):397-409.[40]HECYꎬZHANGDꎬHUANGQXꎬetal.AssessingthepotentialimpactsofurbanexpansiononregionalcarbonstoragebylinkingtheLUSD ̄urbanandInVESTmodels[J].EnvironmentalModelling&Softwareꎬ2016ꎬ75:44-58.[41]殷炜达ꎬ苏俊伊ꎬ许卓亚ꎬ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应用[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5):24-30.[42]WEIXDꎬYANGJꎬLUOPPꎬetal.Assessmentofthevaria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vegetationNPPandcarbonsinkcapacityunderdifferentnaturalconditions[J].EcologicalIndicatorsꎬ2022ꎬ138:108834.[43]杨鑫ꎬ高雯雯ꎬ李莎ꎬ等.基于遥感影像估算的北京中心城区29㊀第1期㊀江佩宜㊀戴㊀菲: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㊀㊀碳储量与气候环境关联性研究[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5):31-37.[44]曹晓裴ꎬ林殷怡ꎬ杜鹏宇ꎬ等.高光谱遥感数据下城市植被碳汇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ꎬ2016(16):11-13.[45]陈世苹ꎬ游翠海ꎬ胡中民ꎬ等.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生态学报ꎬ2020ꎬ44(4):291-304.[46]陈文婧ꎬ李春义ꎬ何桂梅ꎬ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J].生态学报ꎬ2013ꎬ33(20):6712-6720.[47]王亚军ꎬ郁珊珊.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动态及其与环境控制因子的关系[J].草业科学ꎬ2017ꎬ34(5):966-974. [48]孙春健ꎬ王春林ꎬ申双和ꎬ等.珠三角城市绿地CO2通量的季节特征[J].生态学报ꎬ2012ꎬ32(4):269-278.[49]王修信ꎬ朱启疆ꎬ陈声海ꎬ等.城市公园绿地水㊁热与CO2通量观测与分析[J].生态学报ꎬ2007ꎬ27(8):3232-3239. [50]王修信ꎬ朱启疆ꎬ陈声海ꎬ等.北京市海淀公园绿地CO2通量变化特征[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ꎬ2011ꎬ19(1):166-172.[51]YOONTKꎬPARKCWꎬLEESJꎬetal.AllometricequationsforestimatingtheabovegroundvolumeoffivecommonurbanstreettreespeciesinDaeguꎬKorea[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13ꎬ12(3):344-349.[52]JIANGWGꎬDENGYꎬTANGZHꎬetal.ModellingthepotentialimpactsofurbanecosystemchangesoncarbonstorageunderdifferentscenariosbylinkingtheCLUE ̄SandtheInVESTmodels[J].EcologicalModellingꎬ2017ꎬ345:30-40. [53]张晓娟ꎬ李东杰ꎬ刘思含ꎬ等.遥感技术在 双碳 目标实现中的应用进展[J].航天返回与遥感ꎬ2022ꎬ43(6):106-118. [54]RICHARDSONJJꎬMOSKALLM.Uncertaintyinurbanforestcanopyassessment:lessonsfromSeattleꎬWAꎬUSA[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14ꎬ13(1):152-157. [55]同小娟ꎬ张劲松ꎬ孟平.基于涡度相关法的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控制机制[J].温带林业研究ꎬ2018ꎬ1(2):1-9ꎬ14. [56]张桂莲ꎬ邢璐琪ꎬ张浪等.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园林ꎬ2022ꎬ39(1):4-9+49.[57]周坚华ꎬ胡永红ꎬ周一凡ꎬ等.城镇绿地植被固碳量遥感测算模型的设计[J].生态学报ꎬ2010ꎬ30(20):5653-5665. [58]吴宁ꎬ李王鸣ꎬ冯真ꎬ等.基于三维视角的城乡绿色碳汇参数化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ꎬ2016ꎬ40(5):91-98.[59]和晓彤.面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ꎬ2021.[60]王敏ꎬ朱雯.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与空间特征: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J].园林ꎬ2021ꎬ38(10):11-18.[61]王晶懋ꎬ高洁ꎬ孙婷ꎬ等.双碳目标导向下的绿色生态空间碳汇能力优化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3ꎬ21(4):33-42. [62]王天福ꎬ龚直文ꎬ邓元杰.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省植被碳汇提质增效优先区识别[J].自然资源学报ꎬ2022ꎬ37(5):1214-1232.[63]王晶懋ꎬ齐佳乐ꎬ韩都等.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小尺度绿地碳平衡[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12):100-105.[64]依兰ꎬ王洪成.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固碳效益核算及其优化探讨[J].景观设计ꎬ2019(3):36-43.[65]WANGYNꎬCHANGQꎬLIXNY.Promotingsustainablecarbonsequestrationofplantsinurbangreenspacebyplantingdesign:acasestudyinparksofBeijing[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21ꎬ64:127291.[66]LUCYꎬKOTZEDJꎬSETÄLÄHM.Evergreentreesstimulatecarbonaccumulationinurbansoilsviahighrootproductionandslowlitterdecomposition[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21ꎬ774:145129.[67]荆贝贝ꎬ杜安.上海城市绿色空间碳汇评估及提升策略[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ꎬ2022ꎬ35(4):64-72.[68]李禅ꎬ肖百霞.国土空间规划中广东省 碳达峰㊁碳中和 目标的传导路径研究[J].规划师ꎬ2022ꎬ38(7):66-71.39。

城市昆虫传粉生境营建研究进展及思考

城市昆虫传粉生境营建研究进展及思考
物多样性保护和促进自然教育ꎮ 文章通过检索文献库 CNKI 和 Web of Science 近 20 年相关文献ꎬ 采用文献
计量法、 内容分析法ꎬ 对昆虫传粉生境营建相关的规划与设计、 建设与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ꎮ 结果表明:
规划方面ꎬ 注重该类绿地与区域生态网络和城市专项规划融合ꎻ 设计方面ꎬ 强调植物选用遵循 “ 双高”
不足、 实践应用待加强ꎬ 以及我国发展缓慢等相关思考ꎬ 旨在对我国城市昆虫传粉生境营建与城市生物多
样性保护提供研究参考ꎮ
关键词: 城市林业ꎻ 生物多样性ꎻ 传粉花园ꎻ 生境修复ꎻ 景观规划设计
DOI: 10.12169 / zgcsly.2024.01.02.0002
Progress and Thoughts on Establishment of Urban Insect Pollination Habitats
[3-4]
筑巢地而成为传粉昆虫的重要生境空间ꎮ 城市绿
食物和栖息地短缺、 化学品滥用、 气候变化和单一
类活动干扰ꎬ 对营造大型动物栖息生境存在困难ꎬ
作物栽培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下ꎬ 全球范围内的传
但昆虫传粉者相对所需生境时空尺度较小ꎬ 城市
粉昆虫生物量、 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均呈下降趋
绿地稳定且多样化的植物群落结构和面积尺度ꎬ
Yin Lihua 1ꎬ2 Gong Sining 1 Li Liang 3 Shen Zhenghao 1 Qiu Shuang 4
Deng Xinyi 5 Han Yiwen 1ꎬ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ꎬ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ꎬ Wuhan

一生做源头活水人

一生做源头活水人

一生做源头活水人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9年第16期王艳敏段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水环境治理研究室主任、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长安大学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编委、S C I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 青年编委。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获得者,北京市科委专家,四川长江上游驻点跟踪研究总体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

近年来共主持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

获国家环保科技创新实用成果奖1项、辽宁省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10余项,主编中文著作5部。

2008年对段亮来说是特别的一年。

那一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提振了所有国人的士气,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中国。

也是在那一年,段亮放弃了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工作的机会,回到这正在高速建设中的祖国,随后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并即刻奔赴寒冷的辽河水畔,投身到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事业中去。

近十载辽河治水,段亮还给这片沃土一条清澈澄明的母亲河。

而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也在此铺展开,就像这滔滔辽河水一样,一刻不歇地向前奔流。

入辽治水发源于河北省,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自治区)的辽河,全长1345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

清朝诗人杨宾曾在《渡辽河》中描述其“荡溢起波涛,触石声如吼。

泛滥过平沙,汪洋十余亩”。

作为灌溉东北地区的母亲河,辽河曾是沃野千里的生命之水,而进入现代,其却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中的隐痛。

曾几何时,辽河两岸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五十年代淘米做饭,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阳生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阳生

lidWasteIncineration:SodiumTetrasulfide(STS)asMercuryCapturingAgent.EnvironmentalSciencea
ndTechnology,41:1735-1739,2007.
12.YangshengLiu,LanlanMa,YushanLiuandGuoxingKong.Investigationofnovelincinerationtechnol
dousMaterials,2010,178(1-3):999-1006.
7.YangshengLiu,SifangKong,YaqiongLi,HuiZeng.Noveltechnologyforsewagesludgeutilization:Pre
parationofaminoacidschelatedtraceelements(AACTE)fertilizer.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2009,
22.YangshengLiuandYouyuanDai.DistributionBehaviorof

-aminoacidandaminobenzoicacidbyExtractionwithTrioctylamine,Separ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
38(5):1217~1228,2003.
alMagneticporousSrFe12O19/P(St-DVB-MAA)MicrospheresbyaNovelSuspensionPolymerization.
CentralEuropeanJournalofChemistry,2008,6(4),627 633.
15.YangshengLiu,LanlanMa,YaqiongLiandLitingZheng.Evolutionofheavymetalspeciationduringth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合法性探析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合法性探析

2016年第6期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c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16年1 1月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合法性探析童萍(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44)摘要:从文化的本质属性来考量,公共文化指的是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的文化,即与社会大众的共有福祉和公共利益有关的文化。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公共文化与传统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区别 只是在于文化提供的方式,公共文化更强调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关系,而公益性文化事业更多地靠政府直接生产和提供。

市场和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双重“失灵”给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有利于促进政府取能转变,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支持。

关键词:社会组织;公共文化;服务型政府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5X(2016)06-0039-0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权利意识日益高涨。

然 而,在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中,以政府 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的发展格局仍是主要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这种靠政府“大包大揽”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日益凸显诸多问题。

为此,中共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鼓 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现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由于传统体制、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自身发展的复杂性,人们对于社会组织①参与公共文化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童美萍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童美萍
代表性论文
33Cai,L.,Tong*,M.Ma,H;Kim,H.2013, “ Co-transportofTitaniumDioxideandFullereneNanoparticlesinSaturatedPorousMedia ” 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Doi:10.1021/es400256d 32Shan,C.Tong*,M.2013, “ EfficientRemovalofTraceArsenitethroughOxidationandAdsorptionbyMagneticNanoparticlesMo difiedwithFe-MnBinaryOxide”,WaterResearch,47,3411-3421. 31Jin,Y.,Dai,Z.,Liu,F.,Tong*,M.Hou*,Y.2013, “BactericidalMechanismsofAg2O/TNBsunderbothDarkandLightConditions”,WaterResearch,47( 5),1837-1847. 30Liu,F.,Jin,Y.,Liao,H.,Cai,L.,Tong*,M.,Hou*,Y.2013, “ Facileself-assemblysynthesisoftitanate/Fe3O4nanocompositesfortheefficientremovalofPb2+fro maqueoussystems”,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1,805-813. 29Shen,X.,Han,P.,Yang,H.,Kim,H.Tong*,M.2013, “InfluenceofSulfateontheTransportofBacteriainQuartzSand”,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 Doi:10.1016/j.colsurfb.2013.05.014. 28Jiang,X.,Wang,X.,Tong*,M.,Kim,H.2013, “TheinfluenceofbiofilmonZnOnanoparticlestransportandretentioninporousmedia”,Environmental Pollution174,38-49. 27Su,R.,Jin,Y.,Tong*,M.,Kim,H.2013, “ BactericidalactivityofAg-doped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andtheeffectsofextracellularpolym ericsubstancesandnaturalorganicmatter”,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104(1),133-139. 26Han,P.,Shen,X.,Yang,H.,Tong*,M.2013, “Influenceofnutrientconditionsonthetransportofbacteriainsaturatedporousmedia”,ColloidsandSurf acesB:Biointerfaces,102,752-758. 25Yang,H.,Tong*,M.,Kim*,H.2012, “ Influenceofbentoniteparticlesonrepresentativegramnegativeandgrampositivebacterialdepositioni nporousmedia”,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46,11627−11634 24Jiang,X.,Tong*,M.,Kim*,H.2012, “ Influenceofnaturalorganicmatteronthetransportanddepositionofzincoxidenanoparticlesinsaturat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licationofanovelbackwashingprocessinupflowbiologicalaeratedfilter”,JournalofEnvironmen
15Tong*,M.,Long,G.,Jiang,X.,Kim,N.2010,
“ Contributionof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cesonrepresentativegramnegativeandgrampositiveb
acterialdepositioninporousmedia”,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44(7),2393-2399.
14Tong*,M.,Ding,J.,ShenY.,Zhu,P.2010,
“Influenceofbiofilmonthetransportoffullerene(C60)nanoparticlesinporousmedia”,WaterResearch
44(4),1094-1103.
13Yang*,J.,Liu,W.,Yuan,H.,Tong,M.Gao,J.2010,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dporousmedia”,Journal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15(1),34-43.
23Jiang,X.,Tong*.M.,Lu,R.,Kim.H.2012,
“TransportanddepositionofZnOnanoparticlesinsaturatedporousmedia”,ColloidsandSurfacesA:Ph
08/2006-12/2006 美国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博士后 05/2007-今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
科研项目
1.国家 11-5 科技支撑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源区黄姜加工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子课题,2006BAB04A14,2006.1-2009.12,童美萍。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17Shen,Y.,Kim,H,Tong*,M.,Li,Q.2011,
“InfluenceofsolutionchemistryonthedepositionanddetachmentkineticsofRNAonsilicasurfaces”,C
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82(2),443-449.
代表性论文
33Cai,L.,Tong*,M.Ma,H;Kim,H.2013, “ Co-transportofTitaniumDioxideandFullereneNanoparticlesinSaturatedPorousMedia ” 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Doi:10.1021/es400256d 32Shan,C.Tong*,M.2013, “ EfficientRemovalofTraceArsenitethroughOxidationandAdsorptionbyMagneticNanoparticlesMo difiedwithFe-MnBinaryOxide”,WaterResearch,47,3411-3421. 31Jin,Y.,Dai,Z.,Liu,F.,Tong*,M.Hou*,Y.2013, “BactericidalMechanismsofAg2O/TNBsunderbothDarkandLightConditions”,WaterResearch,47( 5),1837-1847. 30Liu,F.,Jin,Y.,Liao,H.,Cai,L.,Tong*,M.,Hou*,Y.2013, “ Facileself-assemblysynthesisoftitanate/Fe3O4nanocompositesfortheefficientremovalofPb2+fro maqueoussystems”,JournalofMaterialsChemistryA1,805-813. 29Shen,X.,Han,P.,Yang,H.,Kim,H.Tong*,M.2013, “InfluenceofSulfateontheTransportofBacteriainQuartzSand”,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 Doi:10.1016/j.colsurfb.2013.05.014. 28Jiang,X.,Wang,X.,Tong*,M.,Kim,H.2013, “TheinfluenceofbiofilmonZnOnanoparticlestransportandretentioninporousmedia”,Environmental Pollution174,38-49. 27Su,R.,Jin,Y.,Tong*,M.,Kim,H.2013, “ BactericidalactivityofAg-doped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sandtheeffectsofextracellularpolym ericsubstancesandnaturalorganicmatter”,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faces104(1),133-139. 26Han,P.,Shen,X.,Yang,H.,Tong*,M.2013, “Influenceofnutrientconditionsonthetransportofbacteriainsaturatedporousmedia”,ColloidsandSurf acesB:Biointerfaces,102,752-758. 25Yang,H.,Tong*,M.,Kim*,H.2012, “ Influenceofbentoniteparticlesonrepresentativegramnegativeandgrampositivebacterialdepositioni nporousmedia”,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46,11627−11634 24Jiang,X.,Tong*,M.,Kim*,H.2012, “ Influenceofnaturalorganicmatteronthetransportanddepositionofzincoxidenanoparticlesinsaturate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
介-童美萍
童美萍 系所:环境工程系 职称:研究员 联系电话:010-62756491 E-mail:tongmeiping@ 个人简介科研工作教学工作
ofHazardousMaterials227,461-468.
21Han,Y.,Kim*,H.,Tong,M*.2012,
“ Characterizaandtheirapplicationtowastewatertreatment:RoleofPo
reconnectivity”,MaterialsChemistryandPhysics134(1),26-30.
20Tong*,M.,Shen,Y.,Yang,H.,Kim,H.,2012,
“DepositionkineticsofMS2bacteriophagesonclaymineralsurfaces”,ColloidsandSurfacesB:Biointer
16Jiang,X.,Tong*,M.,Li,H.,Yang,K.,2010,
“Depositionkineticsofzincoxidenanoparticlesonnaturalorganicmattercoatedsilicasurfaces”,Journal
ofColloidandInterfaceScience350(2),427-434.
faces92,340-347.
19Yang,H.,Kim,H,Tong*,M,2012,
“Influenceofhumicacidonthetransportbehaviorofbacteriainquartzsand”,ColloidsandSurfacesB:Bi
ointerfaces91,122-129.
童美萍,女,1978 年 5 月生,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特聘研究员。1999 年及 2002 年分别获 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1999 年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2006 年获得 美国犹他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犹他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 作。2007 年 5 月始,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微 生物实验室负责人,兼任中国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理事。曾参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参与湘江水体铅镉重金属污染治理课题等,曾主持留学人员回国基金,现主持北京大学 “985 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地下水及土壤修复/环境微生物”,另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 及 一 项 博 士 点 基 金 。 已 有 发 表 SCI 论 文 三 十 余 篇 , 其 中 十 余 篇 发 表 在 《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上。 研究领域
ysicochemicalandEngineeringAspects401,29-37.
22Jin,Y.,Liu,F.,Tong*,M.,Hou*,Y.2012,
“Removalofarsenatebycetyltrimethylammoniumbromidemodifiedmagneticnanoparticles”,Journal
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壤/地下水污染控制及修复,具体开展微生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行为机 理研究、生物大分子与环境介质的相互作用、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以及从水中去除重金属与 微生物等污染物的技术研发工作。 奖励荣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