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的全部内容。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赵之余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思路清晰,方法科学。
并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精神。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张老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
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张老师选取生活中常见事例,进一步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特征,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本堂课上张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转换再到自己按要求设计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在新知的生长点上着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且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两种图形,不光能轻而易举地从一堆图形中把它们辨认出来,也能比较容易地观察并描述这两种图形的特征。
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地去了解学生、剖析教材后会发现这不是一节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的课,它是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起点和开始。
怎样为学生的后续学习积蓄力量呢?本节课的教学应在新知生长点上着力。
两位老师都能较好地找准学生的起点,准确地把握本节课的新知生长点。
以下几点是做的比较好的:一、找准起点,捕捉探究视角长方形的各部分名称是一种规定:长的边叫长,短的边叫宽。
两位老师处理的方式比较相似:在名称的教学上一带而过,然后变化长方形放置的位置(竖放、斜放),进一步认识长和宽。
这样不仅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而且凸显本质特征,长和宽只和长度有关,与放置的位置无关。
认识了长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后,把观察点逐渐聚焦在图形的“边”和“角”上。
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观察视角的聚焦是后续学习其他图形的基础。
二、多维验证,体验探究方法学生以往对图形的认识,大多来自直观的观察和感受,真正从本质上探究图形的特征还是第一次。
在猜想图形的特征之后如何验证,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体验,是探究其他图形的特征的“金钥匙”,也是本课学习的重中之重。
这一环节两位老师都放慢脚步,花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探究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验证特征,然后再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进行。
张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老师给你提供了材料,你可以用量一量,折一折或者比一比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钟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但是能不能帮老师来验证一下它们的特点呢?用“折、量、比”等方法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既是对前面猜想的证实,更有助于学生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深入地感受、理解两种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总
1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赵之余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思路清晰,方法科学。
并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精神。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张老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
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张老师选取生活中常见事例,进一步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特征,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本堂课上张老师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转换再到自己按要求设计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1. 引言《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是适用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一本教材,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学习内容。
本文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为例,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和分析。
2. 教材内容概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边数、边长等属性,并能够辨别和绘制这两种几何图形。
3.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辨别和绘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4.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长方形的认识•长方形的定义:长方形是一种有四条边的几何图形,它的对边相等且平行。
•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有四个顶点和四条直边,对边相等且平行。
4.2 正方形的认识•正方形的定义:正方形是一种有四条边的几何图形,它的边长相等且角度为90度。
•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有四个顶点和四条直边,边长相等,角度均为90度。
4.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比较•形状比较:长方形的边长可以不相等,而正方形的边长必须相等。
•边数比较:长方形有四条边,正方形也有四条边。
•角度比较:长方形的角度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非直角,而正方形的角度都是90度。
5.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5.1 教学重点•让学生准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辨别和绘制能力。
5.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对边平行和相等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正方形的角度均为90度的特征。
6. 教学方法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实际物体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其特征。
【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推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1一、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概念课的教学,老师往往通过简单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此种概念。
这是一种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但本节课中,方老师紧扣体验式学习主题,创建情境,通过两次小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引导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从而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思考。
整节课中,老师没有强加给学生知识,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
二、利用白板助力数学课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师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教学时,教师利用拖拽、蒙层、克隆、旋转等功能,展示了长方体的面、棱的特点,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制作模型,训练能力。
方老师创设了制作长方体框架的活动。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通过选择方案,动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对长方体基本特征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结论。
对正方体的学习也就变得简单起来,加深了知识间的联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篇2最近教研组正在进行全员参与的公开课展示活动,今天有幸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秉着学习借鉴的精神,走进了陈老师的课堂,听后也有一丝感慨和不成熟的想法。
一、注重感知体验,自主建构新知。
陈老师从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在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让学生在头脑中检索生活的长方体形状,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由“关于长方体你都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一问,有效的把握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并以此展开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导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听课老师有怎样的评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供大家参阅。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一)开学初,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能手大赛,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课。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4页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韩老师能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够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韩老师呢,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形美,意识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喜爱数学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1,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2、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评课稿1. 引言本文是针对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程进行的评课稿。
该课程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通过图形的对比和组合,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全面评述该课程的优点和不足。
2. 教材内容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一本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教材。
通过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两种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和比较。
3. 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性质;•能够在生活中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简单的测量和比较方法对图形进行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图形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3.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态度;4. 教学过程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和游戏等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例如:“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请学生举例并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2 新课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画出相应的图形示例。
教师还可以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并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它们的边和角的性质。
4.3 小组合作探究(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尺寸和特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写在小组讨论纸上。
然后,学生将自己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全班,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4.4 游戏活动(15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 况,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05
学生反馈
学生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
接受程度高
01
大部分学生表示能够理解课程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对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性质、面积和体积计算等有清晰的认识。
接受程度一般
02
部分学生认为课程难度适中,但在一些难点上仍存在困惑,需
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 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 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共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性质和特点,促进合作 学习。
教学方法的运用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 察、触摸,增强感性认识 。
图示分析
教师通过绘制图形、表格 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关系 。
广度
本节课在内容上涵盖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基础知识,也 涉及一些较为深入的内容,有助于扩 大学生的知识面。
04
教师表现
教师的教学态度
认真负责
教师对教学工作表现出高度的敬 业精神和责任心,认真备课、上 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全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尊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 生的学习需求,尽力满足学生的学 习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动力。
汇报时间:
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稿
汇报人:
contents
目录
• 课程引入 • 教学方法 • 教学内容 • 教师表现 • 学生反馈 • 课程评价
01
课程引入
引入方式
生活实例引入
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 正方体物品,如纸箱、砖块等, 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意识到 几何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
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评课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和谐统一。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去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从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上看,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课伊始,教者运用多媒体出示了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做孕伏和铺垫。
在例1的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填表并交流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各多少平方厘米?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观察、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可以沿着长摆一行,共用5个小正方形;沿着宽摆一列,共由4个小正方形,说明每行5个小正方形,共可摆4列,共需要摆20个小正方形,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最后出示试一试中的长方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实践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总结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是充满了观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亲历操作思考交谈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交流与思考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展自我。
《长方形和正方形》评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评课稿(10篇)《长方形和正方形》评课稿1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我觉得这节课质朴文华,耐人寻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始,王老师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为本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出示像鸟巢、天安门广场这么大的面积,还能否用摆一摆的方法来量出它们的面积导入新课,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办法?轻松导课,而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再贴近,引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实践探究、寻找方法课件出示长 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本上亲自也画一画长方形,然后师点拨可以通过摆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能摆几个来求它的面积,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排数×每排个数,而排数就是长方形的宽,每排个数就是长方形的长,最后得出总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认识的实验,学生经被启发,小组讨论及个人独立思考,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分类验证,确认计算方法这个发现是否准确无误呢?这个方法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通过一次实验而发现的,是不能成为科学发现的结论,还必须通过"验证"这一环节,使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新的认识、新的结论不能盲目、草率地断言,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教者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既渗透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四、整理归纳,揭示学习方法。
整堂课的主体性学习,首先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其次是学习“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后者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老师着眼于几何图形内部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观察、操作、想象,实实在在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上得平实、真实、简洁、清新、流畅,她的实践探索给出了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
1、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刘烨在课堂教学中跳出了传统的“观察得出特征→用量折等方法简单脸证特征”的固定模式,精心组织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操作、类推、想象、演绎等多种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这种有益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给我们一个启示,即从“知识为本”的课堂到“思维为本”的课堂,重要的是改变对数学、对教学的看法。
即便是再简单的数学知识也是人类抽象思考的结品,所以,数学知识在哪里,数学的抽象、推理就在哪里,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是水乳交融的,数学知识是发展数学思维的载体。
思维为本的课堂,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数学知识还原到“数学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循序渐进探究特征。
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提的数学新概念、新名称、新的知识点很多,怎样在众多的知识点中不失数学最本质的东西,刘烨老师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首先,她抓住了几何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所有的几何图形,在更为理性的层面上把握它的特征就是考察它在组成图形的点、线、面方面有何特质。
"研究图形,就是要研究它的点、线、面”。
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形成的学习经验具有可迁移性,完全可以用来指导其他几何图形特征的学习。
其二,刘老师在长方体中点、线、面的探究组织上,厘清了什么是关镜。
"点”的情况,一带而过。
因为,单独的“点“引申不出更多的数学性质;“线”和面“所组成图形的面的大小情况最终还是由围成该面的边确定的,也就是说"线”定了,“面”也就定了。
因此,刘老师浓墨重彩地组织学生研究了“线(即棱)”,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操作,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有效化解了学习难点,同时又“四两拔千斤”地由棱的特征想象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自然而连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评课稿篇一:《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两份《长方形与正方形》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早上,有幸聆听了**老师执教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收获很多,启发很大。
本节课,李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
整节课流畅自如,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这是李老师长期以来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结果。
整节课亮点闪烁,我从一下几方面加以说明:1、体现了三个“凡是”的设计理念本节课力求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由教师包办;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由教师说出。
”这三个凡是贯穿了全堂课教学的始末,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时间、素材,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李老师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材料,另一方面整节课从头至尾都在动:猜特征——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
而且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每个人身体多种感官的互动:手在动(摆、折、量??)、脑在动(每做一项活动都要思考:该怎么做、怎么说)、口在动(小组讨论,使学生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学习的一次过渡,也是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根底,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开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深有感触。
王老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根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主要感受如下:一、自主探究,建构新知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
本节课教学有效地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手中拿着长方体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训练学生按照前、后、左、右、上、下的顺序想一想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的形状、说出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明确它是长方体的棱,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再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把棱分成三组, 每组互相平行的棱的长度相等。
最后让学生归纳、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及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开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
二、制作模型,训练技能王老师创设了制作高楼模型一一长方体框架的活动。
孩子们通过制作模型,一方面根据选择的材料,把经过分析的各元素综合为整体,使想象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凸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进一步验证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根本特征。
另一方面,又根据多媒体演示的模型,让学生想象如何画一个长方体,最少保存几条棱节能想出长方体的样子?引出了从一点出发的三条棱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立体图形模型,让学生比拟直观、形象地感受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并结合自己的模型得出结论。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今天,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教学研究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听完课,有以下三点感触颇深,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堂向课前开放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
纵观本课,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可喜的发现,学生对这种课堂向课前开放的预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
二、有效利用学习起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这意味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果汁盒、礼品盒、魔方、电冰箱、洗衣机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再如,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非常大,其原因就是有长方体特征的探索过程为基础。
三、注重培养学习方法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评课稿
郑康宁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余凡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收获很多,启发很大。
余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创造一、三、五高校课堂设计教学。
整节课流畅自如,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活动。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收到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这是韩老师长期以来积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结果。
因此,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余老师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形体的感知,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整节课亮点闪烁:现在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1、体现了三个“凡是”的设计理念。
本节课力求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由教师包办;凡是能由学生完成的表述就不由教师说出。
这三个凡是贯穿了全堂课教学的始末,”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准确把握目标,体现新课标理念
本课有3个教学目标:(课件出示)
⑴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了解各部分名称,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⑵通过比较观察,总结认识长方体长、宽、高。
⑶通过学生的问题解决,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韩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给出学生要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整合,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小组代表回报,最后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让每位学生都能通过有效地合作学习,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关系。
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式。
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3个教学目标。
彰显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在教学中,韩老师是按照:整体感知---初步认识——深入理解——熟练掌握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例如:
⑴.整体感知: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有哪些认识,在让每个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长方体、正方体举起来让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外观上的认识。
⑵初步认识,通过触摸、观察,交流达到认识其各部分名称,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 ⑶深入理解:让学生同桌共同探讨正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探究正方体的方法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及时利用多媒体演示进行点拨,帮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棱按长、宽、高可分为三组,每组的四条棱相等。
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一个进一步的认识。
⑷.熟练掌握: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归纳出这两个立体图形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环节紧凑,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过渡自然。
后两个环节看书质疑和全课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整合、归纳。
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尤为突出。
4、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时间、素材,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新课标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李老师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如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材料,另一方面整节课从头至尾都在动: 猜特征——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
而且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每个人身体多种感官的互动: 手在动(摆、折、量……)、脑在动(每做一项活动都要思考:该怎么做、怎么说)、口在动(小组讨论,使学生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 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5、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本课中,教师积极倡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探究,就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一点在本课中比较突出如: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正方体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一步步推进。
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6、师生融洽。
新课程指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
韩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
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并且每次鼓励都另有千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
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韩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
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
整体感知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一点决定了预设与生成将存在一定的差距,下面我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1、今天余老师在引导学生验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首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自主验证。
我认为这个环节可以适当调整,可以以提纲的形式先引导学生验证猜想,验证后再上升为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更为开放,创新思维会得以更好的培的养。
2、在引导观察长方体到正方体的演变后,我认为老师可以把握时机让学生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余老师的课成功的地方还很多,下去以后我还将认真去回味,评析中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评委、各位老师、特别是余老师加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