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言情小说中“现代青年”形象分析
在重庆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浅析
在重庆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浅析《纸醉金迷》中三种典型人物形象在现有的对张恨水作品的研究,常常是集中在他二三十年代创作的言情小说,对于张恨水四十年代在重庆生活时期的创作的作品却关注的很少。
张恨水的一生,在重庆生活的时间长达八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经历着及大的痛苦,生存的挣扎、欲望的诱惑,以及面对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迷茫和困惑。
这段丰富的生命体验直接导致了张恨水思想和作品的主题较前一时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张恨水亲眼目睹抗战时期重庆社会的黑暗和国民党的腐败,亲身经历了普通民众的痛苦和不满,他用尽量真实的笔墨描绘着抗战时代的重庆,试图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叙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最大限度反映社会真实的题材,实现自己对人生问题、对社会问题的拷问。
长达50万字的《纸醉金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以讽刺、暴露为主要目的的一部作品,他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抗战胜利前夕国统区丑陋、卑琐的人心世态。
对于这些,张恨水并没有简单停留于道德层面的谴责,而是通过逼真的人物刻画,深人人物内心,揭示人物个人意志薄弱、市井文化渲染等更为复杂的原因。
其间细致的心理描写,以及对世俗化、物欲化人生景象的描摹,揭示了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迷失与挣扎。
《纸醉金迷》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四五年,反映的是40年代重庆大后方的游击商人、达官显贵、银行家如何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候倒卖黄金,醉生梦死。
小说以小公务员魏端本与抗战夫人田佩芝由同居而分手为线索,以众多人物抢购黄金储蓄券发国难财为契机,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故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所有投机者的发财梦均成为了幻影。
本文旨在结合重庆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来浅析《纸醉金迷》中以魏太太田佩芝为代表的女性,其身上所体现的典型形象特征。
张恨水在文本中交代:“魏太太田佩芝是个有虚荣心的女人,是个贪享受而得不着的女人,是个抗战夫人,是个高中不曾毕业的学生,是个不满意丈夫的少妇,是个好赌不择场合的女角。
这一些身份,影响到她的意志上,那是极不安定的。
张恨水纸醉金迷读后感
张恨水纸醉金迷读后感《纸醉金迷》是张恨水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革和人们命运的变迁进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小说以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引人深思。
小说以主人公沈浪的成长为主线,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革。
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
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爱情、友情、亲情的考验,也经历了社会的险恶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通过对沈浪的成长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命运的变迁,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主人公沈浪是一个有着坚定理想和追求的青年,他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真理和良知的坚守,不被金钱和权力所蒙蔽。
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有的贪婪自私,有的善良正直,有的狡诈阴险,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鲜活。
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描写也非常深刻。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人情冷暖等。
在小说中,金钱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许多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和良知,导致了种种社会问题的产生。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引人深思。
在阅读《纸醉金迷》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复杂描写。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命运的变迁,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通过对主人公沈浪的成长经历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真理和良知的坚守,对金钱和权力的警示,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也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引发了我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张恨水小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开题报告
张恨水小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开题报告在张恨水小说中,传统与现代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个主题在小说的情节、人物以及背景都有所体现。
本文将在此主题的基础上,探讨张恨水小说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含义。
首先,在张恨水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体现在人物角色中。
比如,《边城》中的孙少安就是一个传统的农民形象,他拥护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男女有别,婚姻必须要遵循传统的礼仪。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涌入,孙少安的传统观念也逐渐被冲淡和改变。
他面临着爱情和传统的两难选择,最终在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之间产生矛盾。
其他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如《倾城之恋》中的景老师和小莲、《楼外楼》中的苏铁山和博芳等,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
其次,小说中的背景也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在小说《楼外楼》中,苏铁山和博芳的感情被战争所阻断。
战争带来了破坏和变革,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边城》中,因为交通和科技的发展,边城的生活和文化开始受到现代化的影响,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方式被打破。
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冲突使小说的背景更加复杂和丰富。
最后,在小说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也传达了一种文化含义。
张恨水小说中反映出一个让传统和现代共存的文化观念。
虽然传统和现代有矛盾和冲突,但是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求索,也逐渐发现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可能性。
在现代城市中,张恨水小说表现了很多传统中国文化的元素,比如爱情、亲情等。
这些文化元素以不同的形式加入到小说中,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新的可能性和意义。
综上所述,张恨水小说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是切实存在的。
这种关系不仅在人物角色中得到体现,也反映在小说的背景和文化含义中。
小说中重要的一个文化观念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存与交融。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张恨水小说展现了一个多样化和富有活力的文化未来。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
张恨水笔下女性形象分析引言张恨水,原名张心远。
“恨水”这一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
张恨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通俗文学大师,是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之一,“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这些在当时风靡全国的小说皆是张恨水的代表作品。
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造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以作品多产出名,总字数近三千万言的数字,堪称著作等身。
在他大量的小说创作中,各式各样的女性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众多女性当中,有《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及《啼笑因缘》中的何丽娜这样出身于富贵之家的时尚小姐,也有《金粉世家》中冷清秋这样饱读诗书的平民女性,有《啼笑因缘》中关秀姑这样充满侠气的传奇女子,也有《金粉世家》中白莲花姐妹这样出身低微的风月场女子。
并且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往往和婚恋联系在一起,或是婚恋的当事人,或是婚恋的旁观者。
爱情与婚姻是张恨水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张恨水的长篇小说中,他着力塑造各种阶层各种类型各种年龄的女性形象,关注她们的日常生活、婚姻和恋爱,从各个方面或直白或隐晦的描述她们的社会境遇。
“张恨水的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独特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图。
”我们知道,作家的作品与作家本身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带着作家自身对女性的认知、期待以及作家自身的婚姻观念、作家身处时代的社会影响。
在这里,我以《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为例,浅析张恨水笔下的女性形象,以了解女性的生存状态。
一、张恨水笔下的“红颜”形象张恨水少年时便熟读《红楼梦》,《红楼梦》对张恨水的创作影响不可谓不深刻。
早在40年代,有人就称誉《金粉世家》是“民国红楼梦”。
如同《红楼梦》中出场的众多女性人物一样,张恨水很擅长女性的刻画,在《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中塑造了大量身份性格各异的“红颜”。
如同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的年轻女孩儿是珍珠,光滑美丽惹人喜爱。
_啼笑因缘_三位女性的形象
语文学刊
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二 、侠 甘 义 胆 的 女 侠 — — — 关 秀 姑
千百年来, 女子大多作为男子的一根肋骨而存 在, 但越来越多的女子也慢慢地走出家的牢笼, 同罪 恶的旧社会作顽强的斗争, 争取在社会中的地位。
关秀姑是作品中的又一女主人公, 也是作者理 想中的另一类人 物。她没有闭花羞月之貌、沉鱼 落雁 之 容 , 但 她 爱 憎 分 明 、除 暴 安 良 、锄 强 扶 弱 、心 灵 美 好, 她是善的代表。她从内心深处爱着樊家树, 但家 树一直对秀姑的存在视作不见, 当秀姑的心事被静 觉一语道破之后, 便跪在佛前愿意削发出家, 虽然并 不曾真的出家, 然而对家树的一腔心事就此冷淡下 去。后来, 凤喜做了刘将军的 夫人, 家树伤心之余, 渐 渐将心事转移到秀姑身上, 愿意与其白头到老, 秀姑 经过冷静的思考后, 将自己从涟漪荡漾的爱情漩涡 中扯了出来。在沈凤喜 被刘将军摧残的不成人形后 , 秀姑努力的帮凤喜挣脱魔鬼的炼狱, 她先是进刘俯 做佣人, 暗地替风喜回护, 后来她被刘将军看上要讨 她做小老婆, 她一边假意以终身相许于刘将, 一边寻 找时机干掉刘将军, 终于她利用新婚之机将刘将军 诱到西山极乐寺将其刺死, 再后来当家树去四山观 游不幸遭匪徒绑架时, 她与其父将家树救出并经过 一 番 巧 妙 的 安 排 , 将 家 树 引 到 西 山‘‘ 环 翠 园 ’’见 到 在养病的何丽娜, 成就了家树与丽娜这对才子佳人。 再后来, 她和父亲参加了义勇军, 走向抗日救亡的道 路, 因为她的表现出色, 还被提升为义勇军副指挥, 在面对国家的危难时她勇敢的加入到了走向前线的 队伍中, 顽强的与同日本侵略者作斗争, 最后牺牲在 前 线的战场上。她是一个具有叛 逆精神, 敢于反抗的 旧社会的勇敢女性, 但由于力量有限没有取得胜利。 说明旧社会的下层人已有了反抗意识, 但他们的力 量还太薄弱, 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他们成长太困难了, 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不太大。
试论张恨水前期长篇言情小说中的中下层女性形象
试论张恨水前期长篇言情小说中的中下层女性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是并行发展的两座高峰,随着学术自由气氛的高涨,通俗小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作为通俗文学大师的张恨水是中国文学史无法绕开的人物,日渐受到重视,对他的研究也逐渐地深入。
张恨水的女性人物在其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前期社会言情小说,女性形象独特而又体现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而在这其中,张恨水偏爱对于婚恋中的青年女性的刻画,尤其是处于社会的中下层的这一群体。
张恨水执着抒写婚恋中的中下层女性的这一群像,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五四”精神的感召,妇女解放运动热闹开场,使年青的张恨水感受着这一时代的脉搏的强劲的跳动,关注这一弱势的群体,展现她们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以期引起注意,为妇女的解放运动添砖加瓦。
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中国城市落户,金钱意识嵌入到社会群众的观念中,这深刻的影响着女性的生活和价值观。
张恨水敏锐地感受到了金钱观对女性的冲击,较多地抒写了女性世俗性的方面。
再者,张恨水成长与婚姻道路对他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来的影响。
张恨水经历了由小康坠入困顿的家庭变故和遭遇婚姻的不幸,与同他一样处于社会下层的女性有了共鸣,他对于生活现状,婚恋情况,以及她们的思想意识都非常熟悉,从而推己及人关注婚恋生活中的女性。
此外,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深入其潜意识中,深刻地影响他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他创作女性形象的借鉴;而其毕生从事新闻事业,一方面给他更多写作女性素材,另一方面为了销路,她的女性形象更多迎合广泛阅读主体小市民欣赏习惯,审美趣味,写这些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其女性形象实质就是实际生活女市民在文学上的反映。
张恨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婚恋中的青年女性群雕,本文根据她们在婚恋中的思想行为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独立自强的、爱慕虚荣的、被迫无奈的。
不论是哪种类型,张恨水都以平视的眼光,从自身的体验感受出发抒写这些女性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婚恋命运。
现代青年赏析
病榻感私恩掬肠细语
怀忧沾恶疾汤药劳心
江头系别绪忍泪偷弹
倪洪式的女儿菊芬长得清澈俏丽,与计春在一 起久了,互生好感。很快,计春同意订婚。订婚 当天,计春吃坏肚子,大病一场,倪洪式一家照 顾的很周到,不辞辛劳。晚上,计春与菊芬吐露 真情:“从今往后,我只记得你。根本就没有什 么新旧。” 不久,那个模范中学因为政治背景,停办了。 冯子云校长从北平来信,请他到北平读书。 周计春执意要去,大家只得同意。 菊芬含泪送别,并赠与定情物照片一张。
该书系张恨水所著三 大时代之一,又名《青 年时代》。 该书描写上世纪30年 代渔家子弟在求学和混 迹商场期间同富家女及 未婚妻之间的爱恨情仇, 以及三人在十里洋场的 命运沉浮。
小试天才牵牛联旧句 此日难忘教儿半夜起
高谈人事移榻受新知 良辰不再展画少年看
农家子弟周计春母亲早亡,在旧式学 堂上过四年学,因为家贫辍学。每次放牛 完都要到学堂门口偷听,被学生发现后, 刘校长请他做一个破题,神童小牛子周计 春秒对,他当时认为读书的目的是当大老 爹(大地主)。刘校长亲自到他家说服他 的父亲周世良让儿子读书。 从此周计春刻苦读书,以第一名的身 份从初中毕业。现在,他的梦想是当一个 造机器的工程师,因为中国最缺少这样的 人才。
谢谢观赏
客家病身孤思儿肠断 倡家秋夜短结伴情豪 约指借来计成人忽遁 纤腰舞倦梦醒客何归 欲死未能挺身谈奋斗 求生乏术访客作狂游
周计春果然深陷纸醉金迷的生活,彻夜不归, 在夜店里和舞女打得火热。钱不够了,就偷孔令 仪的钱和钻戒。 舞女情美欠了一身的债,借了周计春从孔令 仪那里偷来的钻戒一去不复返了。 周计春愧对孔令仪不敢回家,想到自杀。 在陈子布的诱导下,周计春支身前往南京寻 找余何恐,据说他知道情美在哪。 与此同时,他的父亲周世良再一次变卖家产, 支身来北平寻找儿子。周世良用所有钱登报寻人 启事。儿子却以为报上的寻人启事是孔令仪为了 逼自己回家编的,没有理会。
浅析《金粉世家》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及其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共5篇)
浅析《金粉世家》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及其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共5篇)第一篇:浅析《金粉世家》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及其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浅析《金粉世家》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及其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田瑛“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涌现中一批杰出的现代小说家,其中社会言情小说家张恨水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他的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在社会上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老舍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长、中篇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 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的《金粉世家》自1927年2月中旬至1932年5月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此书情节曲折起伏,故事生动有味,语言平易晓畅,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在读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响。
全书以官宦之子金燕西和平民之女冷清秋的相爱、结婚到分离的人生轨迹为主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一代豪门贵族从盛到衰的历史。
作者在《金粉世家》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新旧时代交替下表现出了矛盾的本质,一方面她们善于审视自身,有较强的女性自我意识、崇尚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有较强的女性独立意识,勇于冲破封建家庭的囚笼。
另一方面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小说又逐渐让她们回到传统的生活空间中,遵循男权制思想的规范,附属依赖于男权社会,沦为男人的玩物。
并且对这种命运表现出麻木与妥协的落后性。
尽管她们失败了,但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精神为广大女性追求独立与自尊起到了推动和警醒作用。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金粉世家》中描写了许多具有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都表现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尊。
数千年的封建传统伦理使女性落入男权统治下的从属地位,女性对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而,无数女子都难以逃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生硬程序,而在这部作品中却处处体现着旧式女子的新式现代意识: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
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这一人物形象中的现代性和传统性
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这一人物形象的传统性和现代性摘要:《啼笑因缘》作为张恨水的代表作品,使得张恨水在小说创作领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当时社会,这部小说掀起了极大的热潮,上至权贵才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人不知。
而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这与小说对于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得。
小说中男主人公樊家树就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在社会新旧交替时代所产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状态和人们的生存境况。
本文将着重探讨樊家树这一人物形象中传统与现代的特征,并分析作者进行这样设定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和内涵。
关键词:《啼笑因缘》;樊家树;传统性和现代性张恨水在中国通俗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一生创作了数目庞大的小说作品,且作品生动有趣,于跌宕起伏的风月故事中又见生活的真理,让人沉迷于其中体会到无穷的妙处和魅力。
但是,对于张恨水作品的评价却一直莫衷一是,难以形成定论。
而张恨水作品中对于新旧文学、雅俗文学之间的取舍和调和却一直是争论的重点和关键所在,有值得被深入研究的价值。
本文将以《啼笑因缘》为例,对其中的男主人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作品就是作者思想的映射和反映,樊家树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倾注和表达。
本文将从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思想出发,再结合当时具体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状态,来探讨塑造樊家树这一人物形象思想根源。
接着,再跳脱出时代的束缚,立足于今天的观点,来分析樊家树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的传统性和现代性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一、张恨水的人生阅历应该说,一位作家创作气质的形成,不仅由个人意志决定,也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对于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而言,他创作道路的选择,势必也逃不开客观因素的潜移默化。
在当时科举制被废除的中国社会,文人失去了以科举进士的途径和方法。
对于张恨水也是一样,于是,他选择了和大多数文人一样的道路,投入到报刊行业。
这对他一生的创作生涯有着重要的生涯,他从此成为了一名编辑,并以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中的恨水为笔名。
在社会言情小说里
在社会言情小说里,贯穿着“以言情为经,以社会为纬”②这根轴线,主要通过对恋爱中的女青年以及纠结在她身边的事项,来展现现代进程中的社会世态,民风习俗,价值理念。
他笔下人物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上至总理、军阀,下至商贩、妓女等等,但其作品一定缺乏不了对小人物命运的哀叹。
他一辈子都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小人物”,生活在这一群“小人物”当中,因此对平凡的“小人物”最熟悉,也最有感情。
他用他的笔写尽这些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也就是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以同情眼光打量着身边的人,叙述着听到的事。
他是一个不肯落伍的作家,他的笔追踪着时代步伐,笔下的人物有了时代的风采。
在前期社会言情小说里,张恨水笔下的小人物系列,又以女性形象突出,在其中占有很大分量,光彩夺目,独特而具有时代特色。
而男性多是阳刚不足,形象灰暗的角色,多传统士大夫的形象,刚好烘衬出鲜明的女性形象。
由于人生阅历和对小说价值的定位,张恨水偏执于对身边的中下层女性形象的塑造。
她们也同张恨水一样是生活在城市的街道小巷,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平凡得每天算计着柴米油盐,围绕着锅盘碗瓢。
她们也受着五四的春风沐浴,感受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染,世俗的恋爱和精明的结婚,在这人生的终生大事上,女性表现出的智慧,女性复杂思想情绪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这一帮子女性的婚恋观出展现独特而丰富的时代内涵。
跟前面提及的严肃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来说,这群女性的悲喜人生,他们的生活状态、文化心理、道德理念与价值取向真实,普遍的代表着这一时期人们真实生活状态、社会心理、人生价值观是真实的。
应该前期的言情小说创作的城市中下层女性群像,展现了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时代色彩和世俗特征,是张恨水最熟悉也写得最自如的人物形象系列。
真正体现着张恨水的女性形象创作成就。
目前对张恨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而泛地论述他的文学史价值的意义层面,也有系统的对其言情叙事技巧、作品的传播方面等的探讨,但对他的文本和人物塑造层面的研讨还是相对薄弱的,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也只是片鳞半爪的零星的提及,缺乏全面的研究和整体的关照。
张恨水小说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城乡书写——以《欢喜冤家》《现代青年》《似水流年》为中心
张恨水小说二元对立视角下的城乡书写——以《欢喜冤家》《现代青年》《似水流年》为中心黄静【摘要】张恨水的《欢喜冤家》《现代青年》《似水流年》等小说以二元对立视角进行城乡书写。
他以务实、理性的态度看待城乡差距,认同城市的现代、进步与舒适,否定乡村的保守、落后与艰苦。
同时,张恨水又以审美的、感性的姿态看待传统乡土文明,通过乡下学子进城后人性的变化,隐含着他的价值判断:都市象征人性堕落而乡村体现人性纯朴。
在都市内部空间寓意的对立上,会馆与公寓分别象征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也体现出张恨水对现代都市负面价值的批评与讽刺。
通过二元对立的城乡书写,张恨水揭示了过渡时代新与旧、城与乡、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并对传统乡土文明的逐渐逝去表达了一种隐忧与感伤。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4)006【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张恨水二元对立城乡书写【作者】黄静【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5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张恨水的小说涉及不少城市,出现比较多的有北平、南京、重庆等。
其中以北平为背景的小说最多,包括《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夜深沉》《艺术之宫》《过渡时代》《斯人记》《美人恩》等;表现南京城的作品有《丹凤街》《满江红》《秦淮世家》《石头城外》等;而书写重庆的小说则包括《八十一梦》《傲霜花》《纸醉金迷》《偶像》《牛马走》等。
北平、南京、重庆等城市都是张恨水在不同阶段生活过的,有着作家对这些城市生活特有的了解与体验,因此张恨水的城市书写往往会根据城市的文化特点及自己的生活境遇赋予城市某些特定内涵。
如张恨水关于北平的书写以对平民社会的生活世态和上层社会人物世相的描写为主要内容,在对比中凸显市民文化趣味;关于南京的书写则侧重表现社会底层市民的豪侠之气与正义感;对重庆的书写更注重表现战争背景下的社会腐败与知识分子生存的艰辛。
1930年代大众流行文化中的“新青年”视像——以张恨水“三大时代
杂 的读 者 群 , 却 颇受 冷 落 , 险 遭腰 斩 。① 《 家》 所 提
供 的 自我 观 看 的 “ 新青年” 视像 , 在 更 察 , 其 实 也 可 以转换 为 另一 种 提 问方式 : 1 9 3 0年 代 的大 众 流行 文 化 中 , 对 此群 体 有 怎样 的认 知 判 断 ?被 普
我 视像 。本 文则 以 张恨 水 “ 三 大 时代 之 说 部 ” ——《 似 水流 年 》 、 《 现 代 青 年》 、 《 过 渡 时代 》 为中
心
.
讨论 1 9 3 0年代 的大众 流行 文化 中 , 被普 遍接 受的“ 新 青 年” 社 群 的 另一 种典 型视 像 。 通 过将
作品置于“ 看 的 实践 ” 的社 会 场域 中 , 考察“ 新 青年 ” 社群 和 视 像 间的 关 系, 分析 其 中作 为群 体
遍 接受 的 “ 新 青年 ” 视 像何 如 ?
这 里用 “ 视像 ” 而 非惯 常 意 义 上 的“ 形象 ” , 在 此 需稍 作 阐释 。 “ 视像” ( V i s u a 1 ) ,原 属视 觉 文 化 ( V i s u a l C u l t u r e ) 研 究 中 的概 念 。 起 初 被 作 为 视 觉
融入 仪 式 和 才子 佳人 套路 变形 的 恋爱 叙 述 ; 作为“ 儒 生” 变体 的“ 新青年” 进 入 社会 的体 验 ; 借
自“ 新 文 学” 而 置换 了视 角 的二 元 对 立 结构 。 即 经 由叙 事 模 式 、 实 际指 涉 、 读 者认 同 的共 同作
用. 一种“ 新青 年 ” 的 流行视 像 因此被 建 构起 来 。 关键词: “ 新青 年 ” ; 1 9 3 0年代 ; 流行视 像 ; 张恨 水 小说
张恨水小说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
张恨水小说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张恨水曾被老舍称为“国内惟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通俗文学大家。
他一生著作等身,创作的中长篇小说达110多部,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1929年,张恨水结识了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应邀创作《啼笑因缘》并在《新闻报》连载刊出。
《啼笑因缘》的面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啼笑因缘》的可贵和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它当年横空出世轰动了文坛,获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成就了一段“洛阳纸贵”的文坛佳话,更在于它后续的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和影响力。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啼笑因缘》一版再版,经久不衰,成为广大群众最欢迎的作品之一,而且它还被改编为戏剧、评弹、影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坊间流传,深受观众的喜爱。
据有论者统计:“仅搬上银幕和荧幕的,就有14次之多,而且在这70多年来,不断地改编拍摄,差不多5年一次,这可能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小说创下的最高纪录了。
”《啼笑因缘》成就了张恨水,而《啼笑因缘》对张恨水来说,具有标本式的价值和意义。
透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充分地领略张恨水娴熟驾驭“传统”和“现代”小说艺术的非凡才华和天赋,欣赏张恨水小说的独特价值内涵和艺术魅力。
浓郁的“传统”韵味茅盾曾对张恨水作出如下评价:“30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从实际创作来看,张恨水的小说的确充满了浓郁的传统小说的韵味,而《啼笑因缘》堪称是最有力的佐证——有学者把《啼笑因缘》视为中国现代章回小说成熟的标志。
首先,从小说的形式来看,《啼笑因缘》是一部“地道”的韵味十足的章回体小说。
小说共二十二章,章节题目工整对仗,完全符合传统章回体小说的体式要求。
关键是,关于章回体小说这种形式,张恨水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他曾说:“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可遗弃的东西,不然,红楼水浒,何以成为世界名著呢?自然,章回小说,有其缺点存在,但这个缺点,不是无可挽救的(挽救的当然不是我);而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
浅析《金粉世家》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及其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
浅析《金粉世家》中的现代女性形象及其男权社会下的悲剧命运田瑛“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涌现中一批杰出的现代小说家,其中社会言情小说家张恨水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他的作品上承章回小说,下启通俗小说,雅俗共赏,在社会上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老舍称他“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长、中篇小说和大量散文、诗词、游记等,他不仅是当时最多产的作家,而且是作品最畅销的作家,有“中国大仲马”、“民国第一写手”之称。
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的《金粉世家》自1927年2月中旬至1932年5月连载于《世界日报》副刊,是张恨水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时间最长、最为轰动的作品之一、此书情节曲折起伏,故事生动有味,语言平易晓畅,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在读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响。
全书以官宦之子金燕西和平民之女冷清秋的相爱、结婚到分离的人生轨迹为主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一代豪门贵族从盛到衰的历史。
作者在《金粉世家》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新旧时代交替下表现出了矛盾的本质,一方面她们善于审视自身,有较强的女性自我意识、崇尚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有较强的女性独立意识,勇于冲破封建家庭的囚笼。
另一方面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小说又逐渐让她们回到传统的生活空间中,遵循男权制思想的规范,附属依赖于男权社会,沦为男人的玩物。
并且对这种命运表现出麻木与妥协的落后性。
尽管她们失败了,但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的精神为广大女性追求独立与自尊起到了推动和警醒作用。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金粉世家》中描写了许多具有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女性角色。
这些女性都表现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自尊。
数千年的封建传统伦理使女性落入男权统治下的从属地位,女性对自己的婚姻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而,无数女子都难以逃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生硬程序,而在这部作品中却处处体现着旧式女子的新式现代意识: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生活。
尤其是女主人公冷清秋更是一个兼具传统美德和现代性于一身、有着出众才华的知识女性,是《金粉世家》中现代女性的杰出代表。
文献综述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
论张恨水小说市民形象一、课题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恨水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和“章回体小说大家”,目前学界将其创作大致划为4个时期:1919年以前为其习作期;1920年到1935年是其成名期;1935年至1949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1949年至1967年由于张恨水的身体受疾病困扰,其创作开始进入衰退期。
通读他每个时期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社会言情小说为主,其中《春明外史》、《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欢喜冤家》(又名《天河配》)等均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在成熟期他的作品主要是以爱国抗战为主要题材,但也不乏优秀的社会言情作品,如《如此江山》、《艺术之宫》、《北雁南飞》、《夜深沉》、《秦淮世家》、《丹凤街》、《纸醉金迷》等,其中《纸醉金迷》虽是以抗战期间陪都重庆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但取材依然是以小市民的物欲为主要内容。
通读上述社会言情小说,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站在小市民的立场上,描写他们的世俗生活,并代表他们表达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
市民形象是作者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因此笔者就从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中的市民形象这一角度入手,去深入分析了张恨水与市民文学的关系、市民形象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市民意识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二、相关研究成果纵观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风格,不难得出其人物有类型化倾向。
李洁非在《小说学引论》中分析类型化人物应具有如下特征:1.类型人物有固定的性格、才干、行为方式;2.特定类型的人物即使在不同的作品中,也都有明显的相似性;3.类型人物在作品中经历基本相似;4.读者容易识别并估计到人物的处境及结局。
如上节提到市民读者对文本简单书写的选择原因之一就是人物类型化,作者之所以要将人物类化,除迎合读者的阅读能力以及欣赏水平以外,他自身也由于被现实生活所迫,需要批量化的创作文本,在他的回忆录中,他说自己曾同时创作六部小说,这种产量可谓惊人,六部作品里的主要人物,保守累计也不下百人,试想如果每部作品里的不同人物性格各有千秋,再加之故事情节也不尽相同,单是理清人物思路这项工程就足以令人顺舌。
老灵魂_新青年_与张恨水的北京罗曼史
作家作品研究老灵魂/新青年,与张恨水的北京罗曼史 1宋伟杰内容提要:张恨水青年时代的双重人格,表现在他既是一个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剪掉辫子的“革命青年”,又是一个难脱“名士派”、“头巾气”的“才子崇拜者”。
他行销甚畅的章回体北京叙事,在刻意经营现代北京的外史、稗史、野史、罗曼史之际,也勾画出一系列徘徊在传统与现代、旧学与新知之间,具有双重人格的“后五四”青年形象。
在空间的意义上,捕捉到上至金粉世家、下至杂院街角的城市罗曼史,从而凸显了新生事物、现代思潮与传统观念、历史遗绪之间掺杂并置的状况,并有力描述了夹缝中生存的“后五四”青年所体现出来的复杂深广、歧异多元的“五四问题”与时代症候。
关键词: 张恨水 《春明外史》 《金粉世家》 《啼笑因缘》 罗曼史 北 京叙事回望1919年5月,时在芜湖《皖江报》任职的张恨水(1895—1967)虽未能亲身参与“五四”,但对新文化运动心向往之。
仅数月之隔,时年24岁的张恨水便辞职北上,只身来到北京,造访而后栖居于这“首善之区”、文化古都以及五四运动的诞生地。
我们不妨重温张恨水初到北京的震惊体验:走出北京火车站,闯入眼际并给他打下启蒙或启悟印象的是前门高耸的箭楼。
一刹那间,这位浸润于才子佳人作品也阅读过新派文字的安徽“外省青年”,情不自禁为古都庄严雄伟、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与文化遗迹所震撼。
2相形之下,自称“来自六千里以外小小山城里的乡巴佬” 的沈从文,初来乍到北京,流连忘返于“中国古代文化集中之地”的琉璃厂以及文化博物馆一般“分门别类的、包罗万象的古董·132·老灵魂/新青年,与张恨水的北京罗曼史店”,除此之外,这位湘西“外省青年”也被另一类事物所打动:“初初到这个大都市来,上街见到最多的就是骆驼,所得印象是充满风沙阅历而目光饱含忧戚,在道上却一步一步走得极稳”。
3从20年代北京的独特一景——忧戚但也稳健的骆驼身上,沈从文观察、发现并解读着古都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底蕴。
燕归来张恨水读后感
燕归来张恨水读后感
这书里的人物啊,各个鲜活。
男主角吧,有点像咱身边那种有点拧巴但又特别执着的人。
他在爱情里的那股子劲儿,就像一头倔驴,认定了就不回头。
看着他在感情的漩涡里打转,一会儿被误解,一会儿又充满希望,我这心也跟着七上八下的。
再说说那些女角色,她们就像不同种类的花。
有那种温柔似水的,像朵小茉莉,静静地散发着幽香,让人忍不住靠近;也有那种泼辣直率的,就像带刺的玫瑰,看着扎手,其实内心也有着柔软的地方。
她们和男主角之间的爱恨纠葛,就像是一场复杂的舞蹈,你进我退,充满了戏剧性。
张恨水描写感情的细腻程度,那可真是绝了。
他写思念的时候,就好像把那种挠心挠肺的感觉直接塞到你心窝里。
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窥探别人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我就想啊,这老爷子肯定是个超级懂感情的人,不然咋能把这些情感描写得这么丝丝入扣呢?
而且书里描绘的那个时代背景,也特别有意思。
从那些描写里,我仿佛能看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还有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人情世故。
感觉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有点陈旧但又充满魅力的年代。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让人着急的地方。
有时候人物之间的误会啊,就因为一点小事儿,可他们就是不好好解释,就在那儿互相猜来猜去,看得我直想冲进书里去把他们拉到一块儿,对着他们喊:“你们倒是好好说句话呀!”。
张恨水秦淮世家读后感
张恨水秦淮世家读后感
这书里描写的秦淮人家啊,那真是像一幅活灵活现的民俗画。
张恨水写人物就跟捏泥人儿似的,每个都有模有样,个性十足。
比如说唐大嫂,那就是个典型的旧时代秦淮河边的家庭妇女,唠唠叨叨的,心里头又装满了对家人的爱和对生活的算计。
她的那些小心思啊,在张恨水的笔下就跟摆在桌子上的瓜子儿一样,看得清清楚楚。
我觉得这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不仅仅是在讲几个秦淮河边人家的家长里短。
这里头还藏着时代的影子呢。
你看那些人物的命运,一会儿被战争的阴影笼罩,一会儿又被社会的陋习牵绊。
就像唐家那几个年轻人,想出去闯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可到处都是碰壁的事儿。
这让我感觉就像是看着一群小羊在一个布满荆棘和陷阱的草原上找路,可怜又有点无奈。
而且书里的爱情故事也不是那种腻歪歪的甜宠剧模式。
就拿其中一对来说吧,那感情就像是被秦淮河水泡过一样,有点潮湿,有点朦胧,还带着那么点儿苦涩。
他们相爱却不能好好地在一起,不是被家庭阻拦,就是被外面的世界捣乱。
这让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头直叹气,心想这俩人咋就这么倒霉呢。
从文笔上讲,张恨水那可真是个文字高手。
他写秦淮河边的景色,那画面感就跟看电影似的。
比如说写傍晚的秦淮河,河水泛着微光,小船悠悠地荡着,两岸的灯火一闪一闪的。
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也坐在那小船上,周围是一片嘈杂的人声和淡淡的烟火气。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毛病”。
它的情节有时候就像秦淮河里的水流,慢悠悠的。
对于那些急性子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拖沓。
但我觉得这也是它的一种特色,就像老南京人走路,不紧不慢的,有自己的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恨水言情小说中“现代青年”形象分析
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为反抗传统婚姻伦理,新文学作家极力宣扬爱情神圣、婚姻自主,塑造了一系列敢于追求爱情的正面青年男女形象。
张恨水却以一个普通市民的立场和从事新闻行业的敏感,认识到“现代青年”盲目逐新的浅薄和无知。
并且通过对这一系列“现代青年”的刻画,完成了他对自由爱情的解构和批判。
关键词:张恨水言情小说恋爱自由误解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2.012
20世纪20年代,倡导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西方思潮在青年学生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个性解放以及个性自由是与传统三纲五常思想根本对立冲突的。
比方说,以前的婚姻往往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建立的,这种婚姻就如同一场赌博,幸或不幸全靠运气。
因此,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爱情神圣”的西方思想就基本上被青年学生全盘接受。
并由此出现波及千家万户的恋爱与离婚现象。
到30年代,城市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成为普遍现象。
但事实上,在1920年代前半期的报刊中大量有关恋爱和婚姻的社会新闻、当事者自述及编辑与读者的通信中,就已反映出很多新的问题与困惑。
这些问题的产生,诚如老舍所说:“采取别人家的制度学识最容易象由别人身上割下一块肉补在自己身上,自己觉得只要从别人身上割来一块肉就够了,大家只管割取人家的新肉,而
不管肌肉所需的一切养分。
取来一堆新知识,而不晓得研究的精神。
”[1]不少青年学生或因没有自我的理想和信念,盲目跟风而受蒙骗;或因本性浮荡而见风起事,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新的社会问题。
什么是爱情?是否就像我们常在西方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它是送花跳舞的浪漫、感情无拘无束的热烈、行动为所欲为的自由奔放?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爱情,一个负责任的爱情,应该是奠基於男女双方寻求彼此是否可以共走一生为目的的。
所以,它不单是身体外貌的吸引,它还包括对性格、能力、道德的相互欣赏。
爱情虽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但真正的爱情是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是心有灵犀的纯美的爱。
它同时意味着专一的承诺以及负责任的心态。
因此,爱情是神圣的。
张恨水的小说题材是当时最流行的恋爱与婚姻,却不同于新文学的一般视角。
他几乎是以嘲讽的笔调消解了爱情的神圣,在他的笔下,爱情就是为了玩乐,就是为了寻找恋爱的感觉,或者是为了不知所以的吸引力。
爱情只是一个时髦的词语,它是虚假的,庸俗的,游移的。
神圣的爱情成为了人性恶的放纵、欲望的张扬的一块遮羞布。
所谓的“现代青年”,不过是一群自私浅薄、毫无主见、傲慢无礼的浮荡青年而已。
张恨水在《现代青年》(1932-1934年)自序中解释过“现代青年”:
“在青年驰逐之场,稍加研究,必可发现不少之西装革履,皆父母血汗之资所易也,吾人极不赞成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之旧观念。
但见若干青年,耗其父兄血汗挣来之钱,如泥沙掷去,劳逸相悬,
亦良为不平。
而此等人则尚高谈主义,以现代青年自命……”
《似水流年》写于1931-1932年,说的是一个叫黄惜时的乡下青年,一心向往城市文明,父亲省吃俭用供他到北京读大学。
他在北京先是追求同学白行素,后来抛弃白,转追求以身体换金钱的校园交际花米锦华(起初不知情),屡次写信、打电报骗父亲给他寄钱,供他们同居生活奢侈之用。
父亲到北京看他,他嫌乡下父亲丢脸,不愿在任何人面前承认其父。
天天陪着米锦华看戏下馆子,日上三竿还在与她同做鸳鸯梦。
父亲黄守义怒骂他:“我还有一点家财,不靠你这个时髦儿子吃饭,以后你也不要想用我的钱,在外面嫖婊子了。
你这个寡耻鲜廉、丧尽天良的禽畜!”这既是骂的黄惜时,也是骂的米锦华。
或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这种怒骂对自由风气的不满和发泄?
《现代青年》中的周计春,本来是一个勤奋聪颖孝顺的乡下孩子,其父周世良在安徽乡下靠卖豆腐供他上学,期望他“有出息”。
周遇同乡阔小姐孔令仪,学会了奢侈享受,后又结识交际花情美。
父亲来北京看他,病倒在小店时,他正与舞女跳舞呢!周计春被情美设计欺骗,由学生变成了当时人瞧不起的戏子。
他为骗五万元要与孔小姐结婚时回到家乡,知道了父亲穷困潦倒、伤心而死;自己被族人在族谱上除名,驱赶出族;被抛弃的未婚妻菊芬也因目睹他的无情无义上吊自杀了。
最后,计春在父亲坟前跪倒忏悔:“父亲!我是天地间一个罪人。
你饶恕我,让我自新罢!我的心碎了!”周计春总算悔悟了,但张恨水还是忍不住抨击着新思想:“那西边的
太阳,快要沉下去,发了土红色,靠近了白茫茫的江雾。
它好像不忍看这大地;因为这大地上有无数的父母,在那里作牛马;无数的儿女,在那里高唱铲除封建思想,而勒索着牛马的血汗,去做小姐少爷”。
《金粉世家》中的白秀珠,嫉妒心强。
她根本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只是习惯了燕西在她面前献殷勤。
在燕西跟清秋结婚后,想到的是报复:“像金燕西这种人才,没有什么希奇,很容易找得着。
不过人家既在我手上夺了去,我一定要现现本领,还要在人家手上夺了回来。
……”她对金燕西百般迎合,等到燕西跟冷清秋离婚要与她结婚,她马上跟燕西翻脸。
《似水流年》中的米锦华,对她来说,获取金钱才是恋爱的目的,在恋爱中她付出感情了吗?没有。
更别说专一的承诺以及负责任的心态了。
黄惜时一送礼物,她就两眼放光,心里喜滋滋。
这跟西方爱情更是毫不沾边。
自由也意味着责任。
一个人在享受爱情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在接受爱情之前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对爱情负责,这就涉及到性道德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比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好”的人肯定存在,总不能以爱情的名义见一个爱一个丢一个吧,所以,即便是西方性伦理也强调夫妻婚姻存续期间的相互忠诚,他们在结婚时会承诺:“无论好或坏,富贵贫穷,无论疾病健康,永远相爱互相珍惜,从生存之陆地直到天堂。
并且承诺对彼此忠诚,直到死亡将彼此分离。
”从这点来看,传统伦理和西方道德高度一致。
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维护性道德是婚姻中的应有之义。
然而,“现代青年”在实践“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春明外史》中的胡晓梅,虽然已与任放结了婚,却成天在娘家住着,又喜欢在外面招蜂引蝶,是有名的社交之花。
“如今看见许多翩翩少年围着她,心花怒放,什么忧愁也忘了”。
胡晓梅的男朋友去她娘家拜访她时,车夫和听差看见胡晓梅的男朋友来了,互相私议说道:“这个年头儿,就是这么一档子事,养了大姑娘,正经儿婆婆家不去,乱七八糟的胡搅,这倒是文明自由,我的侄女儿,我哥哥要送到义务小学去,我就为这个反对”。
时文彦是有妇之夫,却老跟在胡晓梅身边乱转。
最终各自离婚,然后结合。
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的社会新闻。
小说中人物余瑞香就评议道:“……照理说,这个年头自由恋爱,不算一回事。
可是人家有夫之妇,你老跟着人家不像样子,无论你满口英国法国,没有这个道理”。
相似的还有书中陈国英和陆无涯的师生恋,双方都有配偶,他们恋爱并且怀孕。
这种事情即使发生在英美国家,都是不可接受的,是违背性道德的。
新文学作家从反封建反传统的角度极力宣扬传统婚姻的不人道、不道德和非正义,极力宣扬自由爱情的心心相印、热烈真诚、崇高伟大。
恋爱中的男女形象代表着自由、平等的文化观念,两性关系不仅被精神化,还被定格为彰显作家反叛抗争意识的价值叙事载体,体现出作家在两性书写时的意识形态诉求。
但同时把婚姻完全看成是个人的事情。
这也导致了五四新文化话语中充满矫枉过正的偏激。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会发现新文化话语有局限的。
张
恨水以一个普通市民的立场,以及他从始至终的报人身份,敏锐地发现“爱情自由、婚姻自主”思想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真实局限。
在旧的道德规范被破坏,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之际,处于道德真空中的青年学生,其所提倡的道德理想与实际的道德现实是矛盾的,因而,这种理想化的“恋爱自由”有时就成为浅薄自私无知无畏的代名词。
张恨水通过对“现代青年”群像的一系列刻画,完成了对西方爱情观的反思、颠覆和解构。
参考文献:
[1]张恨水.张恨水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
[2]钱理群.张恨水言情写实小说的雅俗融合[j].中国现代文学
三十年,1998.
[3]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2).
[4]杨春风.神圣爱情的消解——论张天翼的爱情书写[j].社会
科学家(文艺论丛),2009,(11).
[5]孙芳.从《赵子曰》看老舍对现代“学生”形象的解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5).
[6]杨联芬.新伦理与旧角色:五四新女性身份认同的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2010,(5).
[7]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论纲——以婚姻、家庭、女性、性伦为中心[j].人文杂志,2009,(5).
作者简介:胡梅花(1974-),女,湖南衡阳人,文学硕士,讲
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31
李芳(1974-),女,湖南长沙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