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方剂上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ppt课件
认识药物的毒性可了解药物作用的峻缓, 可有效地防止药物中毒,并通过炮制、配 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 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6
17
18
妊娠禁忌
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 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 两类。
36
酒剂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 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 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
37
丹剂
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 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 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 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服药时间: 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
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 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9
32
糖浆剂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 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33
冲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 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
34
片剂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 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
35
注射剂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 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 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 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20
方剂
方剂的组成原则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
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 君、臣、佐、使。
16
17
18
妊娠禁忌
在妇女妊娠期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或堕胎 的副作用,这些药物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副作用的大小不同,分禁用药和慎用药 两类。
36
酒剂
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黄酒浸制药 物,或加温隔水炖同煮,去渣取液供内服 或外用。又称药酒,古称酒醴。
37
丹剂
多指用含汞、硫黄等矿物药,经加热升华 而成的剂量小,作用大的一种化合制剂。 分内服和外用两种。临床上把某些较贵重 的药物,或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剂,亦称 之为丹,因此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服药时间: 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或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宜饭后服;泻下药、
驱虫药宜空腹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于 发作前两小时服;急性病不拘时服,慢性病应定时服。
39
32
糖浆剂
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后,加入适量 蔗糖溶解制成的药物水溶液。
33
冲剂
是将药材提取物加适量赋形剂或部分药物 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散剂。
34
片剂
片剂是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 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
35
注射剂
亦称针剂,是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 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无菌混悬液 或供配制成液体的无菌粉末,供皮下、肌 肉、静脉注射的一种制剂。
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药不宜与茶同服,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20
方剂
方剂的组成原则 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
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 君、臣、佐、使。
《常用中药和方剂》课件
益母草汤
滋阴补血,调理月经,缓解女性不适。
十全大补汤
补气养血,增加体力,改善疲劳。
清热解毒汤
清热凉血,解毒祛痘,治疗热毒病。
胃苓散
健脾和胃,止呕止泻,治疗脾胃虚弱。
消渴飲
滋阴清热,解毒生肌,调节血糖。
肝胆汤
清热解毒,利胆排石,预防胆囊疾病。
结论
1 最佳选择
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和方剂。
2 优劣比较
不同中药和方剂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上各有优劣。
3 安全性
合理使用中药和方剂能够确保安全性并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中药学
本草纲目
当归
活血调经,缓解痛经,补血养颜。
天麻
清热止痛,镇静安神,改善失眠。
桂枝
发汗解表,温经止痛,治疗感。
方剂
四物汤
调血行经,缓解痛经,滋养血液。
麻黄汤
祛风散寒,解表止汗,治疗感冒。
金匮肾气丸
补肾养精,增强性功能,缓解阳痿早泄。
归脾汤
补益脾气,温化湿邪,治疗脾胃虚寒。
《常用中药和方剂》PPT 课件
# 常用中药和方剂
导言
- 中药的历史和意义 - 中药的分类和应用
常用中药
人参
活血益气,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
黄芪
补气养血,提高体质,增强抵抗力。
熟地黄
滋补肝肾,益精血,补虚乏。
川芎
活血化瘀,舒经止痛,治疗痛经。
丹参
活血消肿,舒经止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何首乌
补肝肾,乌发养颜,延缓衰老。
滋阴补血,调理月经,缓解女性不适。
十全大补汤
补气养血,增加体力,改善疲劳。
清热解毒汤
清热凉血,解毒祛痘,治疗热毒病。
胃苓散
健脾和胃,止呕止泻,治疗脾胃虚弱。
消渴飲
滋阴清热,解毒生肌,调节血糖。
肝胆汤
清热解毒,利胆排石,预防胆囊疾病。
结论
1 最佳选择
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和方剂。
2 优劣比较
不同中药和方剂在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上各有优劣。
3 安全性
合理使用中药和方剂能够确保安全性并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中医药学基础理论
中药学
本草纲目
当归
活血调经,缓解痛经,补血养颜。
天麻
清热止痛,镇静安神,改善失眠。
桂枝
发汗解表,温经止痛,治疗感。
方剂
四物汤
调血行经,缓解痛经,滋养血液。
麻黄汤
祛风散寒,解表止汗,治疗感冒。
金匮肾气丸
补肾养精,增强性功能,缓解阳痿早泄。
归脾汤
补益脾气,温化湿邪,治疗脾胃虚寒。
《常用中药和方剂》PPT 课件
# 常用中药和方剂
导言
- 中药的历史和意义 - 中药的分类和应用
常用中药
人参
活血益气,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康复。
黄芪
补气养血,提高体质,增强抵抗力。
熟地黄
滋补肝肾,益精血,补虚乏。
川芎
活血化瘀,舒经止痛,治疗痛经。
丹参
活血消肿,舒经止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何首乌
补肝肾,乌发养颜,延缓衰老。
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ppt
-
19:46
1.炮制目的
❖ (1)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便于贮存。 ❖ (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 (3)改变药物性能,增强或改变疗效。 ❖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 ❖ (5)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
19:46
2.炮制方法
❖ 中药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 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
7.涩味 能收敛固涩。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 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
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 :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中药和方剂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 1.掌握中药的性能和用法的基本内容 ❖ 2.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 3.了解中医的各种剂型及其特点
19:46
中药的炮制
❖ 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进行必要 的加工处理,统称为炮制。 ❖ 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药物 炮制与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 疗效果,更是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的重要措施。
19:46
1.炮制目的
❖ (1)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便于贮存。 ❖ (2)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 (3)改变药物性能,增强或改变疗效。 ❖ (4)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 ❖ (5)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
19:46
2.炮制方法
❖ 中药炮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修制法、 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和其他制法。
7.涩味 能收敛固涩。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 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
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 :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①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 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③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 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 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
(3)酸味 能收——收敛, 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 安蛔等作用
中药和方剂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 1.掌握中药的性能和用法的基本内容 ❖ 2.掌握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 3.了解中医的各种剂型及其特点
19:46
中药的炮制
❖ 中药材在制备成各种剂型之前,进行必要 的加工处理,统称为炮制。 ❖ 炮制在古代叫做炮炙、修事或修治。药物 炮制与否或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 疗效果,更是确保用药安全而有效的重要措施。
中医学中药与方剂基础知识ppt课件
13
(4)苦
1)能泄 -如大黄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 杏仁治疗肺气上逆的喘咳(降肺气止 咳平喘); 黄连治疗热盛心烦(清热泄火)
2)能燥-如苍术治疗湿证(燥湿) 3)能坚阴-如黄柏、知母清湿热、泻火存
阴(坚阴)
14
(5)咸
1)软坚散结-如瓦楞子、牡蛎治疗瘰疬痰 核(淋巴结结核、皮下脂肪瘤) 、痞块(泛
18
2.与药物气味质地轻重的关系
辛甘、温热-升浮, 酸苦咸寒凉-沉降 质地轻-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质地重-沉降 “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 3.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 酒炒-升,盐炒-下行 • 姜汁炒-散,醋炒-收敛 • 少数升浮药配多数沉降药,随之下降 • 少数沉降药配多数升浮药,随之上升
11
(1)辛
1)能散-发散 如麻黄、薄荷治疗表证(发散解表)
2)能行-行气、行血 如木香行气治疗气滞, 川芎活血治疗血瘀
(2)甘
1) 补益-如人参、熟地治疗虚证 2)和中-如甘草调和方中药物的药性 3)缓急-如甘草治疗痉挛疼痛(缓急止痛
12
(3)酸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 如五味子治疗出虚汗(敛汗) • 山茱萸、金樱子治疗遗精(涩精、固精) • 乌梅、五倍子治疗泄泻(止泻)
2) 《伤寒杂病论》-方314首,“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君臣佐使” 4)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5) 唐·孙思邈《千金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46
6) 宋·《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方788首,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7) 宋·薛己《内科摘要》 8) 金·《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开方论之
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 大黄、附子、枳实、干姜、肉桂、天南星、 牛膝等
(4)苦
1)能泄 -如大黄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 杏仁治疗肺气上逆的喘咳(降肺气止 咳平喘); 黄连治疗热盛心烦(清热泄火)
2)能燥-如苍术治疗湿证(燥湿) 3)能坚阴-如黄柏、知母清湿热、泻火存
阴(坚阴)
14
(5)咸
1)软坚散结-如瓦楞子、牡蛎治疗瘰疬痰 核(淋巴结结核、皮下脂肪瘤) 、痞块(泛
18
2.与药物气味质地轻重的关系
辛甘、温热-升浮, 酸苦咸寒凉-沉降 质地轻-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质地重-沉降 “诸子皆降,苍耳独升”
• 3.与炮制、配伍的关系
• 酒炒-升,盐炒-下行 • 姜汁炒-散,醋炒-收敛 • 少数升浮药配多数沉降药,随之下降 • 少数沉降药配多数升浮药,随之上升
11
(1)辛
1)能散-发散 如麻黄、薄荷治疗表证(发散解表)
2)能行-行气、行血 如木香行气治疗气滞, 川芎活血治疗血瘀
(2)甘
1) 补益-如人参、熟地治疗虚证 2)和中-如甘草调和方中药物的药性 3)缓急-如甘草治疗痉挛疼痛(缓急止痛
12
(3)酸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 如五味子治疗出虚汗(敛汗) • 山茱萸、金樱子治疗遗精(涩精、固精) • 乌梅、五倍子治疗泄泻(止泻)
2) 《伤寒杂病论》-方314首,“方书之祖” 3) 《神农本草经》-“君臣佐使” 4)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5) 唐·孙思邈《千金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46
6) 宋·《太平惠民和济局方》-方788首, 第一部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7) 宋·薛己《内科摘要》 8) 金·《伤寒明理论药方论》-开方论之
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 大黄、附子、枳实、干姜、肉桂、天南星、 牛膝等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课件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
组成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等
典型解表方剂解析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初起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作用特点
清气分热 分类
清除里热 治疗里热证
清热剂作用特点与分类
01
清营凉血
02 03
清热解毒 清脏腑热
04
清虚热
天王补心丹
由生地黄、人参、丹参等 组成,功效滋阴清热,养 血安神,主治阴虚血少, 神志不安证。
酸枣仁汤
由酸枣仁、甘草、知母等 组成,功效养血安神,清 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 虚热内扰证。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用特点
祛湿剂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 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 类方剂。
VS
分类
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 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五类。
典型祛湿方剂解析
平胃散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主治湿滞脾胃证,脘 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 ,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分类方法
根据组成、功效、主治等不同角 度,方剂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解 表剂、清热剂、祛湿剂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方剂关系探讨
治法指导方剂
根据中医理论,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总 体原则和方法,方剂是在治法指导下 针对具体病情的药物组合。
方剂体现治法
方剂的药物组成和配伍原则体现了中 医治法的精髓,是实现治法的重要手 段。
中药方剂学(全套课件299p)ppt 课件
中药与方剂课件pptx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
清热类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祛湿类中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 结。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五味
指中药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辛味药物多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甘 味药物多具有补益、和中的作用;酸味药物多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药物 多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咸味药物多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中药归经与配伍
归经
指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 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如肺经病变常用桑叶、菊花等药物治疗。
方剂药理作用机制
方剂的药理作用机制复杂多样,包括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等多个方面。
方剂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通过对方剂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指导方剂的合理用药和配伍。
中药与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个体化治疗
中药和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药理作用特 点,能够调节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通过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临床 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中药的合理用药和配伍 。
方剂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与方剂》课件固涩药、固涩剂图
抗病能力。
调理气血
固涩药能够调理气血,促进气 血流通,改善机体内部环境。
抗衰延年
固涩药具有抗衰延年的作用, 能够延缓衰老过程,保持身体
健康。
02
固涩剂概述
固涩剂的定义
01
02
03
固涩剂
指以收敛固涩药物为主, 治疗气、血、阴、阳耗散 滑脱病症的方剂。
收敛
指将散漫、流失的精气神 或其他物质收聚起来,使 其归位。
全鹿丸
全鹿丸是一种以鹿茸、人参等为主要成分的温阳固涩剂, 具有补肾壮阳、益气固涩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 致的尿频、遗精等症。
05
固涩药与固涩剂的应用
固涩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收敛止汗
用于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等症 状,如五味子、浮小麦等。
涩肠止泻
用
固涩药的分类
收敛止汗药
收敛止血药
涩肠止泻药
固精缩尿止带药
用于治疗气虚自汗、阴 虚盗汗等症。
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病证。
用于治疗久泻、久痢等 症。
用于治疗遗精、遗尿、 带下等症。
固涩药的功效与作用
01
02
03
04
收敛固涩
固涩药通过收敛作用,固涩滑 脱病证,缓解症状。
补虚扶正
固涩药具有补虚扶正的作用, 能够补充体内正气,增强机体
用于多种出血症状,如紫珠草 、仙鹤草等。
固精止遗
用于肾虚遗精、遗尿等症状, 如金樱子、莲须等。
固涩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固表止汗剂
适用于体虚自汗、盗汗等症,如玉屏风散。
收敛止血剂
适用于多种出血症状,如紫珠草汤等。
涩肠止泻剂
适用于久泻不止、大便滑脱等症,如桃花汤、 赤石脂丸等。
固精止遗剂
调理气血
固涩药能够调理气血,促进气 血流通,改善机体内部环境。
抗衰延年
固涩药具有抗衰延年的作用, 能够延缓衰老过程,保持身体
健康。
02
固涩剂概述
固涩剂的定义
01
02
03
固涩剂
指以收敛固涩药物为主, 治疗气、血、阴、阳耗散 滑脱病症的方剂。
收敛
指将散漫、流失的精气神 或其他物质收聚起来,使 其归位。
全鹿丸
全鹿丸是一种以鹿茸、人参等为主要成分的温阳固涩剂, 具有补肾壮阳、益气固涩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 致的尿频、遗精等症。
05
固涩药与固涩剂的应用
固涩药在临床中的应用
收敛止汗
用于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等症 状,如五味子、浮小麦等。
涩肠止泻
用
固涩药的分类
收敛止汗药
收敛止血药
涩肠止泻药
固精缩尿止带药
用于治疗气虚自汗、阴 虚盗汗等症。
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病证。
用于治疗久泻、久痢等 症。
用于治疗遗精、遗尿、 带下等症。
固涩药的功效与作用
01
02
03
04
收敛固涩
固涩药通过收敛作用,固涩滑 脱病证,缓解症状。
补虚扶正
固涩药具有补虚扶正的作用, 能够补充体内正气,增强机体
用于多种出血症状,如紫珠草 、仙鹤草等。
固精止遗
用于肾虚遗精、遗尿等症状, 如金樱子、莲须等。
固涩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固表止汗剂
适用于体虚自汗、盗汗等症,如玉屏风散。
收敛止血剂
适用于多种出血症状,如紫珠草汤等。
涩肠止泻剂
适用于久泻不止、大便滑脱等症,如桃花汤、 赤石脂丸等。
固精止遗剂
中草药及方剂PPT课件
临床多用 主药:荆芥、防风—辛温解表
独活、羌活-祛全身风湿 祛邪 辅药:川芎—搜风止痛,
柴胡—疏解表邪,茯苓—渗湿健脾 佐药:前胡、桔梗-宣肺止咳,枳壳-理气宽胸 使药:甘草—益气和中,协调诸药
六、辛凉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升麻—发表散热、解毒透疹、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提阳气
胀 佐药:苍术、陈皮—燥湿健脾,散满除胀 使药:甘草—和中益胃 香油—润肠导下
②保和丸 功效:消食和胃,清利湿热 主治:食积滞停 2010A2备选 主药:山楂、六曲—消食化滞 辅药:莱菔籽—消食下气、宽利胸膈 佐使药:半夏、陈皮、茯苓—化湿和胃
连翘—清热散结
第五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疗气血不足、虚劳喘嗽、腰膝无力、滑精早 泄等病证。
第二章 常用中草药及方剂
第一节 解表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及方剂
解表法:汗法。
二、分类
1、辛温解表药 2、辛凉解表药
三、辛温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主治表实无湿证。 为治表第一要药。发汗力较其他药强。2011
桂枝—温经通阳、发汗解肌。主治表虚有汗 证。2010
三、归经 三、升降浮沉
四、中药的毒性
1、本草经中”毒”的含义: ①毒是药物的总称;②毒是药物的偏性; ③毒是药物作用的强弱;④毒是药物的副作用
第五节 中药的用法
配伍禁忌、宜禁、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等内容。
一、配伍的含义: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及药物使用法度,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辨证联合应用。配伍是临床用药的主 要方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一、适应证
痰咳喘证。
二、分类及含义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3、止咳平喘药
独活、羌活-祛全身风湿 祛邪 辅药:川芎—搜风止痛,
柴胡—疏解表邪,茯苓—渗湿健脾 佐药:前胡、桔梗-宣肺止咳,枳壳-理气宽胸 使药:甘草—益气和中,协调诸药
六、辛凉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升麻—发表散热、解毒透疹、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提阳气
胀 佐药:苍术、陈皮—燥湿健脾,散满除胀 使药:甘草—和中益胃 香油—润肠导下
②保和丸 功效:消食和胃,清利湿热 主治:食积滞停 2010A2备选 主药:山楂、六曲—消食化滞 辅药:莱菔籽—消食下气、宽利胸膈 佐使药:半夏、陈皮、茯苓—化湿和胃
连翘—清热散结
第五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疗气血不足、虚劳喘嗽、腰膝无力、滑精早 泄等病证。
第二章 常用中草药及方剂
第一节 解表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及方剂
解表法:汗法。
二、分类
1、辛温解表药 2、辛凉解表药
三、辛温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主治表实无湿证。 为治表第一要药。发汗力较其他药强。2011
桂枝—温经通阳、发汗解肌。主治表虚有汗 证。2010
三、归经 三、升降浮沉
四、中药的毒性
1、本草经中”毒”的含义: ①毒是药物的总称;②毒是药物的偏性; ③毒是药物作用的强弱;④毒是药物的副作用
第五节 中药的用法
配伍禁忌、宜禁、剂量、剂型、用药途径等内容。
一、配伍的含义:
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及药物使用法度,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辨证联合应用。配伍是临床用药的主 要方式,也是组成方剂的基础。
一、适应证
痰咳喘证。
二、分类及含义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3、止咳平喘药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 根据证的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 扶正解表。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第七章中药和方剂1精品PPT课件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 用。如甘草反甘遂。
三、方剂的制方
❖ ㈠组成原则
❖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君药是首要的, 是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部分。
臣药 ❖一、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
或主证的药物。
二、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 用的药物。
⑵配伍 升浮药+较多沉降药——升浮 制约
沉降药+较多升浮药——沉降 抑制 ⑶药材质地
植物药的花、叶、果实及根梢
贝类药和矿物药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㈣归经
1,归经:是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用以表示 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 性。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药物对人体不同 部位具有选择性走向。 “经”:脏腑经络及其有关组织的概称。
毒性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危机生命。
2,影响毒性的因素 ⑴剂量大小——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和危
害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用量的大小。
如: 砒霜,使用量在中毒量下,不会导致 中毒 无毒药物,人参,用量过大,会导致中毒, 甚至死亡
⑵药材品种 ⑶药材质量 ⑷炮制方法 ⑸配伍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防止两种片面性
佐药
❖一、佐助药 即协助君药、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三、反佐药 即根据病性需要,用与 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 作用于的药物。
使药
❖一、引经药 即能引方中 诸药以达病所。 二、调和药 即具有调和 诸药作用的药物。
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 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三、方剂的制方
❖ ㈠组成原则
❖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 ❖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
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君药是首要的, 是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部分。
臣药 ❖一、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
或主证的药物。
二、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 用的药物。
⑵配伍 升浮药+较多沉降药——升浮 制约
沉降药+较多升浮药——沉降 抑制 ⑶药材质地
植物药的花、叶、果实及根梢
贝类药和矿物药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㈣归经
1,归经:是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用以表示 中药功效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 性。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药物对人体不同 部位具有选择性走向。 “经”:脏腑经络及其有关组织的概称。
毒性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危机生命。
2,影响毒性的因素 ⑴剂量大小——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和危
害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用量的大小。
如: 砒霜,使用量在中毒量下,不会导致 中毒 无毒药物,人参,用量过大,会导致中毒, 甚至死亡
⑵药材品种 ⑶药材质量 ⑷炮制方法 ⑸配伍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防止两种片面性
佐药
❖一、佐助药 即协助君药、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二、佐制药 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三、反佐药 即根据病性需要,用与 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 作用于的药物。
使药
❖一、引经药 即能引方中 诸药以达病所。 二、调和药 即具有调和 诸药作用的药物。
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 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与方剂
-
1
内容(15年6分,单选4个,多选及综合利用 各1个,今年预计5-8分)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分) 中药的性能(2分)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症(1分) 中药的配伍(2分) 方剂与治法(2分)
-
2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v最早的本草著作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把医和药融为一体,对药物性质初步归纳: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 服药方法、剂型选择,为中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滋燥,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
慎用
-
18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19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20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能收 收
酸
敛
味
固 涩
能涩
酸能生津、安蛔 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慎用
-
敛肺止咳 收敛止汗 止血止带 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
21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山茱萸
-
22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v全书共三卷,
动、植、矿三类(365种):至今仍有20余种沿用不衰;
§茶叶、甘草、牛膝、天麻
§上品---养命
§中品---养性
§下品---治病
-
3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南北朝,对《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梁·陶弘景著成《本草经集 注》,增加药物365种,每药之下有性味、功能与主治、产地、采集 时间和加工方法等。 特点: §开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及 有名未用等自然来源分类, §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别、炮制方法、制药规范及用 药方法等,做出说明。 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至此,中药理论体系雏形已定, 初步确立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
能 软 软坚散结
能 下 泻下通便 渗湿利尿,伤津
涩附于酸,酸涩并称
化湿醒脾,解暑辟秽,开窍醒神
-
27
性 味 组 合 p6
1、性味相同,作用相近 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 2、性味不同,作用不同 苦寒、清热。 甘温、补阳
3、性同味异,作用不同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 淫羊藿 甘温、补肾壮阳 乌梅 酸温、敛肺涩肠
v最初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 黄连、黄柏之苦(能降泄燥湿的多具苦味)
§ 甘草、枸杞之甘(能补虚缓急的多具甘味)
§ 桂枝、川芎之辛(功能发表行散的多具辛味)
§ 乌梅、木瓜之酸(能敛肺涩肠的多具酸味)
§ 芒硝、食盐之咸(能软坚散结的多具咸味)
v后来采用以药效推定其味。
-
13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五味 药味不止五种。一般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香并称。 药味和可品尝出的药物的滋味有相当一部分不一致。
-
11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四气
作用与适应证(p4)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热通便等,
寒凉药(阴)有伤阳助寒的副作用
适应证:实热烦渴、血热吐衄等阳热证 作用:温里散寒、温经通络、补火助阳、
温热药(阳)回阳救逆等,但有伤阴助火的副作用
适应-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1等2 阴寒证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五味
全面总结了明以前的药性理论,
每药按照正名、释名、集解、正
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
附方等逐一介绍,成为当时最完
备的分类系统。是我国明以前药
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7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是新增药物最多的古代本草之
一,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在
《纲目》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
了本草学,是我国本草学的第六
次大总结。
-
8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成书于1999年,几乎涵盖了当
今中药学的全部内容,总结了我
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学成就,载
药8980种(收集药物最多),增
加了化学成分、药理等内容,超
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
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
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
简称《证类本草》。各药之后附
列大量方剂(药方)以相印证,
医药紧密结合;宋以前许多本草
资料后来已经亡佚,亦赖此书的
引用得以保存下来;它不但具有
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
6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作者,明代李时珍,成书于公
元1578年,共52卷,载药1892种,
附方 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
9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v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v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有毒无毒
-
10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四气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 v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阴阳)程度上的区分 v四气的确定: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 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 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
4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唐·长孙无忌、苏敬、李勣等编写, 成书于公元659年。载药850种, 新增药物114种,采用图文并茂的 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 例。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 是世界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
5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唐慎微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厚朴 苦温、燥湿,治2寒8 湿证
性味组合
4、味同性异,作用不同 薄荷 辛凉、发散风热 石膏 辛大寒、清热泻火 砂仁 辛温、温中行气 附子 辛热、补火助阳
-
29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升降浮沉p6 含义
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 的作用趋向。
确定依据:药物质地轻重、药物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
-
14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p5)
辛 味
能散
解表、透疹、通经脉 祛风邪(发散)
能行
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
15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17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能补
补益、气、血、阴、阳
甘
味
能缓
缓和拘急疼痛
能和
和中、调和药性缓解毒性 甘草、蜂蜜、绿豆芽
通泄——泻下积滞(大黄)
能泄
清泄——清热泻火(黄连)
降泄——降逆气止呕(苦杏仁、
代赭石)
苦
寒湿——苦温燥湿(苍术)
味
能燥
湿热——苦寒燥湿(黄柏)
能坚
泻火存阴、坚厚肠胃(黄连)
伤津、伐胃
-
23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24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25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26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咸味
淡味 涩味 芳香
(温升、凉降、热浮、寒沉,辛甘淡主升浮、寒苦咸主沉
降)、药物的效用(临床疗效,主要依据)
-
30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所示效用p7:
升浮类: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作用;
中药与方剂
-
1
内容(15年6分,单选4个,多选及综合利用 各1个,今年预计5-8分)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分) 中药的性能(2分)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症(1分) 中药的配伍(2分) 方剂与治法(2分)
-
2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v最早的本草著作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
把医和药融为一体,对药物性质初步归纳: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 服药方法、剂型选择,为中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滋燥,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
慎用
-
18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19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20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能收 收
酸
敛
味
固 涩
能涩
酸能生津、安蛔 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慎用
-
敛肺止咳 收敛止汗 止血止带 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
21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山茱萸
-
22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v全书共三卷,
动、植、矿三类(365种):至今仍有20余种沿用不衰;
§茶叶、甘草、牛膝、天麻
§上品---养命
§中品---养性
§下品---治病
-
3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南北朝,对《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梁·陶弘景著成《本草经集 注》,增加药物365种,每药之下有性味、功能与主治、产地、采集 时间和加工方法等。 特点: §开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按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及 有名未用等自然来源分类, §对采药季节,贮藏、保管、真伪鉴别、炮制方法、制药规范及用 药方法等,做出说明。 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至此,中药理论体系雏形已定, 初步确立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
能 软 软坚散结
能 下 泻下通便 渗湿利尿,伤津
涩附于酸,酸涩并称
化湿醒脾,解暑辟秽,开窍醒神
-
27
性 味 组 合 p6
1、性味相同,作用相近 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 2、性味不同,作用不同 苦寒、清热。 甘温、补阳
3、性同味异,作用不同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 淫羊藿 甘温、补肾壮阳 乌梅 酸温、敛肺涩肠
v最初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 黄连、黄柏之苦(能降泄燥湿的多具苦味)
§ 甘草、枸杞之甘(能补虚缓急的多具甘味)
§ 桂枝、川芎之辛(功能发表行散的多具辛味)
§ 乌梅、木瓜之酸(能敛肺涩肠的多具酸味)
§ 芒硝、食盐之咸(能软坚散结的多具咸味)
v后来采用以药效推定其味。
-
13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五味 药味不止五种。一般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香并称。 药味和可品尝出的药物的滋味有相当一部分不一致。
-
11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四气
作用与适应证(p4)
作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热通便等,
寒凉药(阴)有伤阳助寒的副作用
适应证:实热烦渴、血热吐衄等阳热证 作用:温里散寒、温经通络、补火助阳、
温热药(阳)回阳救逆等,但有伤阴助火的副作用
适应-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1等2 阴寒证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五味
全面总结了明以前的药性理论,
每药按照正名、释名、集解、正
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
附方等逐一介绍,成为当时最完
备的分类系统。是我国明以前药
物学的总结性巨著。-
7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是新增药物最多的古代本草之
一,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在
《纲目》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展
了本草学,是我国本草学的第六
次大总结。
-
8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成书于1999年,几乎涵盖了当
今中药学的全部内容,总结了我
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学成就,载
药8980种(收集药物最多),增
加了化学成分、药理等内容,超
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
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
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
简称《证类本草》。各药之后附
列大量方剂(药方)以相印证,
医药紧密结合;宋以前许多本草
资料后来已经亡佚,亦赖此书的
引用得以保存下来;它不但具有
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
6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作者,明代李时珍,成书于公
元1578年,共52卷,载药1892种,
附方 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
9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v中药性能又称药性。 v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浮沉 §有毒无毒
-
10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四气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 v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阴阳)程度上的区分 v四气的确定: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 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 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
4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唐·长孙无忌、苏敬、李勣等编写, 成书于公元659年。载药850种, 新增药物114种,采用图文并茂的 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 例。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 是世界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
5
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唐慎微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厚朴 苦温、燥湿,治2寒8 湿证
性味组合
4、味同性异,作用不同 薄荷 辛凉、发散风热 石膏 辛大寒、清热泻火 砂仁 辛温、温中行气 附子 辛热、补火助阳
-
29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升降浮沉p6 含义
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 的作用趋向。
确定依据:药物质地轻重、药物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
-
14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p5)
辛 味
能散
解表、透疹、通经脉 祛风邪(发散)
能行
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
15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17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能补
补益、气、血、阴、阳
甘
味
能缓
缓和拘急疼痛
能和
和中、调和药性缓解毒性 甘草、蜂蜜、绿豆芽
通泄——泻下积滞(大黄)
能泄
清泄——清热泻火(黄连)
降泄——降逆气止呕(苦杏仁、
代赭石)
苦
寒湿——苦温燥湿(苍术)
味
能燥
湿热——苦寒燥湿(黄柏)
能坚
泻火存阴、坚厚肠胃(黄连)
伤津、伐胃
-
23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24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25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
26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咸味
淡味 涩味 芳香
(温升、凉降、热浮、寒沉,辛甘淡主升浮、寒苦咸主沉
降)、药物的效用(临床疗效,主要依据)
-
30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所示效用p7:
升浮类: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