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出师表》优质教案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主题。
(3)掌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
(2)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担当精神。
(2)培养对文言文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识读和理解。
(2)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诸葛亮及其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出师表》的背景和主题。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师表》,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1)讲解《出师表》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强调其忠诚、智慧和担当精神。
5.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完成相关练习。
(2)当堂批改,及时反馈。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氛围:本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出师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教学效果:(1)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概括其主要特点。
(2)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掌握。
3.教学不足:(1)在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
(2)课堂练习的设置不够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改进措施:(1)在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进行思考,深入挖掘。
《出师表》精品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精品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辞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出师表》,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其辞章特点,领悟其深刻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辞章特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掌握其辞章特点,并从中汲取哲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理解其辞章特点。
2.掌握并运用《出师表》中的经典语句。
3.领悟《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
2.掌握《出师表》的辞章特点。
3.领悟《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分析其辞章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出师表》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领悟其深刻哲理。
3.讨论法: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出师表》相关的课件,包括历史背景、辞章特点、经典语句等。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其人和蜀汉的历史状况。
2.呈现(15分钟)展示《出师表》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辞章特点。
3.操练(20分钟)分析《出师表》的辞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其中的经典语句。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参考资料,深入探讨《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师表》的历史背景、辞章特点和经典语句。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深入阅读《出师表》,并撰写读后感。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范文如下:课题:《出师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掌握《出师表》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 学会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2. 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写有题目“《出师表》”的幻灯片,提问:“你们了解过《出师表》吗?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鼓励学生回答。
2. 给出一些关键词如“长子军平”、“破贼平定”等,要求学生联想和猜测《出师表》的主题内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们阅读《出师表》的全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2. 选取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今者天下大定,兵革方息,豪强并伏,四方宾服。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出师表》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2. 分组进行分享,每组选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论。
四、思考拓展(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出师表》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2. 学生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回答提问,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写一篇类似《出师表》的文章,表达对这位人物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出师表》主题:忠诚、忧国忧民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师表》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主题和核心思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出师表》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把唐太宗李世民临别父亲李靖的情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反映出李世民对父亲的深深敬爱,以及父子之间的感情深厚,这是一首充满了爱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
1. 把握诗歌的大意,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会分析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抒情等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诗歌中的美感,感受诗歌中的情思;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大意,学会分析诗歌,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前讲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诗歌分析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 新课介绍
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出师表》,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作探究
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内容,探究诗歌中的意象、比喻、抒情等修辞手法。
4. 小结总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中的意境。
5. 作业布置
布置诗歌《出师表》的阅读作业,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取讲解、小组合作、小结总结、作业布置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2.掌握《出师表》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4.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拓宽知识面。
2. 教学重难点1.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2.掌握《出师表》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文学作品;4.学会将《出师表》与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深入了解文化背景。
3. 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作用;2.阅读: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并给予指导与解释;3.分析: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情节,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特点和意义;4.辅助: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5.练习: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4. 教学过程4.1 导入介绍文学作品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特点、文化背景等因素。
鼓励学生尝试自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其主动思考的能力。
4.2 阅读让学生自行阅读《出师表》,并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品中所涵盖的人物、情节、文化背景等信息。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与课本中的解释相比较,以更全面地了解该文学作品。
4.3 分析结合课本中的解释和分析,深入探讨《出师表》人物形象、情节特点、文化背景等因素对作品的贡献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
4.4 辅助为学生提供更多与《出师表》和汉朝历史相关的资料和资源,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该文学作品。
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和网上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协助其学习。
4.5 练习通过针对性的阅读和习题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学欣赏能力。
让学生通过多次实践,逐渐领悟文学品的内在意义,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5.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检查和评估教学效果,反馈教师教学方式与方法,找到可改进的空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言之殷殷情之切切一表传世千古丹心
预习课2.小组交流,初步疏通文意,并做到流利地朗读全文。
3.积累文言知识(疑难点)
三、自能发现,确立学习目标
1.再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
学习指南:通过绘制文章内容的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脉络
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大声朗读,小组共读,读中思考。
提出自己的疑问。
整理学生问题为:
(1)写第八段的意义何在?
(2)诸葛亮多次在文中表达忠心的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何理解?
整合学生问题,主问题为:最后一段中“不知所言”与前文看似矛盾,如
何理解?
提示:诸葛亮的“不知所言”,并不是对说话内容的不清晰,而是内心的
情感极为复杂,所以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作者在每一部分表达的情
感。
四、自能参与,解决问题
1.各组自选片段设计朗读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学习指南:结合写作背景,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语段中作者蕴含其中的
语句,熟
悉课文内
容。
学会借
助课下注
解和工具
书了解文
章大意,
并能在小
组的合作
中对本课
文言现象
进行积
累。
文言文的
理解应建
立在朗读
中,以读
带悟,通
过诵读的
方式体会
作者的思
想情感
【板书设计】出师表
言-----文---------情----------理
忠心、决心民族脊梁。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中国古代辞表文学的瑰宝。
本诗以激昂慷慨、深沉感慨的笔调,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
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史实和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出师表》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对他们的理解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感受作者的忠诚和坚定。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3.深入领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感受作者的忠诚和坚定。
4.学习诗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3.诗中表达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诗中的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形式。
2.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景描述,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采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诗中不同句子和段落的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PPT,展示诗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2.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
3.准备一些与诗中相关的题目,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出师表》,学生跟读。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针对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情感和意境,分享自己的感悟。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比较诗中不同句子和段落的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3篇)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
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
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n zh zng p zho yu y wi崩殂忠谏陟罚臧否昭攸祎以遗陛下b qu wi s sh ji ndn fi zhng ji裨阙猥夙庶竭驽钝菲彰咎zu zho咨诹遗诏四、析文。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3.《出师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之道。
2.通过读“表",析攻略之策、品精忠报国之心,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3.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学习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2.通过读“表”,析攻略之策、品精忠报国之心,体会诸葛亮知恩图报的思想感情,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重点)3.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知背景“表":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多采用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彩。
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1.根据题目,你能说说诸葛亮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篇奏章的吗?出兵打仗前。
“出师”即出兵打仗之意。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献攻略之策,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
链接背景: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因此,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以使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二、读“表”,明文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1)读准确屏显:崩殂(cú)疲弊(bì)行阵(háng)妄自菲薄(fěi)陟罚臧否(zhì)(zāng)(pǐ) 攘除(rǎng) 躬耕(gōng )倾颓(tuí)裨补阙漏(bì)(quē)性行淑均(xíng )职分(fèn)斟酌(zhēn)(zhuó)咨诹(zīzōu)以遗陛下(wèi )猥自枉屈(wěi )驽钝(nú)长史(zh ǎng )遗诏(zhào)夙夜忧叹(sù)以彰其咎(zhāng jiù)2)读出节奏屏显: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优质教案
22出师表诸葛亮◇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的千古名篇。
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提出的三条建议,既是安定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
作者通过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作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表”的特点,分析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5.领会诸葛亮提出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
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
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引导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难点:掌握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他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所撰写的《出师表》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类作品的佳作,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体知识表,古代臣子向君主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2 出师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散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决定出师中原,并与曹魏进行一场大战的故事。
文章表现了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勇气,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历史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难点:理解古代历史背景,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3.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述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历史背景;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3.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战争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民的影响,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代战争的情景。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出师表》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出师表》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中国古代辞表文学的瑰宝。
本诗以激昂豪迈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
诗句严谨对称,韵律和谐,充满了音乐美。
本诗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辞表的魅力,理解作者的忠诚和坚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出师表》这样的经典之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政治和历史背景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诸葛亮的一生。
3.能够分析并欣赏《出师表》的词句美和韵律美。
4.通过对《出师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忠诚和坚定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出师表》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理解《出师表》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决心。
3.欣赏《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分析等进行详细讲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词句、韵律、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出师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师表》的原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准备《出师表》的译文和注释。
3.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三国时期有什么了解?谁知道诸葛亮?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出师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出师表》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然后,教师逐句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出师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
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读通文字,了解内容,体会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古今异义词语的意思和词语一词多义的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南宋秋雨绵绵的一天,抗金名将岳飞路过南阳,在武侯祠过夜。
他秉烛细观石刻的《出师表》感慨万千,于是挥涕走笔,留下了亲手抄写的《出师表》。
一代名相与一代名将在这个秋夜在心志上汇聚在一起,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一篇表章会有如此深厚的情感积淀,激励了无数代志士?请翻开课本,读一读这道千年之后仍在熠熠闪光的《出师表》。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诸葛亮曾居隆中,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
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后建立蜀汉。
刘备称帝,他任丞相。
刘备死,受托辅佐后主刘禅。
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建安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出师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出师表》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创作动机。
2.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分析《出师表》中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2.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文本,培养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诸葛亮忠诚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出师表》中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难点1.深入领会诸葛亮的忠诚之心和忧国之情。
2.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
三、教学准备1.课文《出师表》原文及注释。
2.相关历史资料和背景介绍。
3.多媒体课件或板书设计。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导入话题:介绍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出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
2.提问引导:你知道诸葛亮在三国时期有哪些重要贡献吗?新课讲授1.文学背景及作者介绍a.简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b.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c.分析《出师表》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2.朗读与感知a.教师范读《出师表》,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b.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语调。
c.学生自主朗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3.字词疏通与句意理解a.逐句讲解原文及注释,解释重要字词的含义。
b.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4.内容分析a.分析《出师表》的主要内容,包括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对后主的劝诫、对北伐的部署等。
b.探讨文章的主旨,体会诸葛亮的忠诚之心和忧国之情。
5.修辞手法赏析a.赏析文章中的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b.分析文章中的典故引用,理解其文化内涵。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诸葛亮的忠诚之心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享交流: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提升1.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诸葛亮的忠诚品质和爱国情怀。
出师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出师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
2.熟悉《出师表》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3.理解《出师表》中表现爱国精神的思想内涵;
4.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熟悉《出师表》的背景和历史价值;
2.理解《出师表》中表现爱国精神的思想内涵;
3.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
1.掌握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
2.理解《出师表》中表现爱国精神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老师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和历史价值,让学生对这篇古文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讲授
老师讲解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并对《出师表》的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3.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课堂时间内对《出师表》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探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和忠诚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4.朗读
让学生轮流朗读《出师表》,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作文
要求学生以《出师表》为题材,写一篇400字的文章,表现爱国情感和忠诚精神,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学习和作业内容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古代文章的基本结构;
2.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选,评价学生是否理解《出师表》中的思想内涵和背景故事,以及是否表现出较高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拓展
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其他古代文章,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挑选一些经典文章进行口语展示和研究,丰富学生的文化素质。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辞表,是中国古代辞表文学的瑰宝。
它以崇高的爱国精神,深厚的友情,真挚的感情,精湛的文采,感召了无数后来者。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篇千古传世之作。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出师表》这样的经典文献,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
2.能够分析并欣赏《出师表》的文采和情感。
3.能够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理解其爱国主义精神。
4.能够运用《出师表》中的精神,激发自己的学习斗志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出师表》的全文理解和背诵。
2.难点:《出师表》中的古代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文采和情感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出师表》,感受其爱国主义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师表》的全文和注释。
2.准备与《出师表》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蜀汉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诵《出师表》,让学生感受其韵律美。
然后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分析句子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出师表》,并尝试自己朗诵。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感受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行翻译《出师表》,教师巡回指导。
然后学生进行翻译成果的交流,共同提高。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探讨《出师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激发自己的学习斗志和爱国情怀。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师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提醒学生注意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出师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出师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2.理解《出师表》的文本结构、语言特点以及含义;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出师表》全文的讲解、鉴赏、解读,让学生了解和分析《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文本结构、语言特点以及含义。
1.历史背景讲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背景、写作目的和意图。
2.文本结构讲解《出师表》的文本结构,包括标题、序言、正文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3.语言特点讲解《出师表》的语言特点,包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风格。
4.含义分析《出师表》的含义,包括它向谁发出的号召、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讴歌了什么样的精神。
5.鉴赏和解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含义,进行文学鉴赏和解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讲解史料、句式、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出师表》的内涵和含义;2.阅读法。
通过朗读、默读、诵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掌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3.课堂互动法。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互动,促进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交流;4.情景还原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剧情。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一下《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写作目的,引起学生的兴趣。
2.分析史料(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出师表》的背景,包括曹操与刘备之间的关系、曹操出征北方的历程、《出师表》发表的情况等。
3.朗读表现(20分钟)让学生自己阅读和朗读课文,并对其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解读和分析。
4.情景还原(20分钟)通过角色扮演、现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出师表》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情感内涵。
5.文学鉴赏(20分钟)通过导师引导和学生组内互动,进行课文的鉴赏和解读,培养学生深度阅读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出师表
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义,积累重点词语与句式。
2.了解文章夹叙夹议、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3.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
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任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
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进行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恐托付不效.(效果)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此臣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此后汉所以
..倾颓也(……的原因)
④以: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目标导学四: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明确: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①跟吴国通好;②加强内政建设;③平定南方的叛乱。
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
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
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明确: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目标导学五:赏析表文,学习写法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明确: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
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目标导学六:拓展延伸,展示个性
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明确: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
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武侯祠前的杜甫、陆游不就是例子吗?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
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
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小结:《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
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1.注重朗读环节,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词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