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01 古生物3

合集下载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一、专业介绍1、概述: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对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查明地层成因、时空分布,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区域地层系统格架,恢复古地理、古环境。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对揭示地球的发展历史,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02)微体古生物学(03)古生态环境学(04)古生物地理学(05)综合地层学(06)沉积地层学(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3、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及一定的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掌握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能在研究中应用计算机,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基本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且经过严格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综合研究的训练,成为能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领域和其相关领域,如石油、煤炭、区域地质测量、综合考察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业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611)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827)岩石学或(830)地史学或(831)古生物学或(827)岩石学(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6、课程设置:(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综合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现代古生物学。

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恐龙无处不在ppt课件
天空中的霸主
在白垩纪时期,恐龙不仅在陆地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成为了天空中的霸主 。例如,翼龙类恐龙能够展翅翱翔在空中,它们的翅膀像鸟类一样可以自由折 叠。
03
恐龙的灭绝
原因
陨石撞击地球
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 击地球,导致全球气候急剧变化
,恐龙因此灭绝。
火山爆发
陨石撞击可能引发了大规模的火山 爆发,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 他有毒气体,遮蔽了阳光,导致全 球温度急剧下降。
巨型恐龙的出现
在侏罗纪时期,出现了许多巨型恐龙,如梁龙、腕龙等,它们的身体高 度可达数十米,体重可达数百吨。这些巨型恐龙成为了当时的绝对统治 者。
白垩纪
恐龙的繁盛
白垩纪时期,恐龙达到了繁盛的顶峰,它们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丰富。此时, 地球上的大陆已经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恐龙也随着大陆的漂移分布到了各个 大陆上。
发生了变化。
竞争激烈
在三叠纪时期,恐龙并没有成为 唯一的统治者,它们与其他的爬 行动物竞争生存空间。这种竞争 使得恐龙不断进化,逐渐占据了
主导地位。
侏罗纪
01
恐龙成为主导
侏罗纪时期,恐龙已经成为了地球上的主导物种,它们分布在各个大陆
上,包括陆地和海洋。
02 03
多样化的环境
侏罗纪时期的地球环境多样化,既有热带雨林、沙漠等干燥地区,也有 沼泽、湖泊等水域环境。这种多样化的环境为恐龙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空 间。
对恐龙生态的研究
现代的恐龙研究还涉及对恐龙生态的研究。通过对化石记录和气候模型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恐龙在不同环境中 的适应性和行为特点。
技术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手段在恐龙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通过CT扫描和3D打印技术,科学 家们可以重建恐龙的头骨和肌肉模型,从而更好地了解其生理结构和功能。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总复习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总复习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分类 每个门类的基本特征
K1出现,R出现草本被子植物
成熟的种子不裸露,有果实包围。
有花植物--有性繁殖器官
分为单子叶纲和双子叶纲
乔、灌、藤、草等均有
被子植物主要特征
微体生物的特点
微体生物的门类
微体生物
萌发器官
a 裂缝——是孢子在四分体时留下的单射线痕或三射线痕裂开的单裂缝和三裂缝。
03
树笔石目
02
观察方法
01
正笔石目 笔石枝特征:分枝的级数,胞管的列数; 判定笔石枝的生长方向(胎管尖端朝上,胞管向下) 正胞管类型观察。胞管口的弯转方向,弯曲程度,口穴形态,有无口刺,胞管的倾角,相邻胞管叠复程度。
软体动物门
腹足纲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征 构造、体环、螺塔等
01
02
全部为水生,其中80%为海生 生活方式有底栖爬行、游泳、穴居等 身体扁平两侧对称,具双壳,名双壳纲 由于其头部退化有无头纲之称 足位于身体的腹部,斧状,又名斧足纲 在软体和外套膜之间的外套腔中有瓣状鳃,又有名瓣鳃纲
雌雄异体且异形,卵生。
06
(二)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掌握三叶虫的基本特征
01
头甲、胸甲、尾甲的构造名词及位置
02
三叶虫
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
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
海生、底栖、爬行
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
掌握三叶虫背甲的主要构造;
学会鉴定三叶虫化石的方法,掌握三叶虫代表属的重要特征,了解其生活环境以及地史分布。


一、实验目的要求

第三课《化石里的古生物》课件-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课《化石里的古生物》课件-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那么,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
1 探究化石里的古生物
什么是化石呢?科学家是 怎样研究化石的?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 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化石等。
那么、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们认为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被当时的泥 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生物的有机质被分解,遗 体、遗物的坚硬部分(外壳、骨骼、牙齿、枝叶)和痕迹 被沉积物包裹,并被矿物化形成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 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 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后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已经形成的化 石有些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随着岩石的侵蚀或坍塌, 化石便暴露出来。
观察右图中的化 石,你能从化石 中获得霸王龙的 哪些信息?
请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推测霸王龙的各种特 征信息。
霸王龙牙齿尖锐锋利,适合撕咬动物,说明霸王龙 是食肉恐龙;霸王龙拥有非常小的前肢,后腿骨粗 壮高大,说明霸王龙是两足行走;从整个霸王龙骨 骼化石来看,可见霸王龙身高、体长,体型巨大; 从足印化石看,足印很深,可知霸王龙身体很重, 根据霸王龙蛋化石可知霸王龙的繁殖方式是卵生。
科学家就是利用化石中的线索了解霸王龙的外貌特征、 食性及繁殖方式等信息的,并根据外貌特征进行复原, 所以,我们才能知道远古的恐龙基本长什么样。
思考:科学家研究化石有什么意义呢?
科学家研究化石,可以根据化石的形态了解 古生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 各方面的信息,了解这些古生物曾经在地球 上是如何生息繁衍的,找到现代生物中与古 生物相似的生物,了解现代生物是怎样由古 生物进化而来的,从而对于我们现在生活有 所启发。
观察下列4幅图片上的生物分别是什么?想一想我们现在还 能看到它们吗?地球上是否还有与它们相似的生物呢?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古生物地史学》课件

利用古环境重建技术,如古土 壤学、古气候学等,可以更准 确地还原古代地球的环境条件 ,为古生物地史学研究提供更 全面的背景信息。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古基因组学研究已经成为古 生物地史学研究的新热点。通 过古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更深 入地了解古生物的遗传特征和 演化历程。
古生物地史学发展趋势
古环境重建
通过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物的研究,推 断古代环境条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地球科学教育
学科交叉
古生物地史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学、地 质学、地球化学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跨学科思维能力。
教育普及
通过《古生物地史学》课件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公众对地球 科学和古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靠性。
04古生物地史学应用古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古生物资源保护
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了解古代 生物的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为 现代生物提供保护依据。
古生物资源利用
利用古生物化石资源,开展科学 研究、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方 面的工作,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
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了解地质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为预测未 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的构造与演变
介绍地球的构造、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基本概 念,以及地球的演变历程。
地层学与古地理学
研究地层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以及古地理环境 的演变和分布规律。
沉积学与古生物学
探讨沉积物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以及沉积环境 对古生物演化的影响。
古生物与地史学的关系
古生物演化与地壳运动的关系
01
分析古生物演化与地壳运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寒武纪古生物名称

寒武纪古生物名称

寒武纪古生物名称经历了超过40亿年的漫漫长夜,5.6亿年前,地球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寒武纪。

由微生物主宰的隐生世界从此不复存在,宏观的生物开始登上地球生命的舞台,复杂生物的全方位辐射铺张,让海洋变得熙熙攘攘,地球完成了从隐生宙到显生宙的跨越。

地球生物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寒武纪发生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当你站在寒武纪的土地上放眼望去,只会看到一片荒凉的景象,因为在寒武纪时期还没有真正的陆生生物。

如果在海洋中,你会突然发现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

带壳的及具有骨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渐渐呈现繁荣演化的趋势。

这些海洋生物悠哉地栖息于大海之中,吃着微小的海藻和有机质颗粒。

其中,最繁盛的当属三叶虫,因此寒武纪又称为“三叶虫时代”。

此外,在寒武纪时期生活的动物长相都非常奇怪,和我们现在地球上所看见的生物有很大不同。

例如发掘于中国云南省的耳材村海口鱼,它的背鳍就指向头部,而现今的鱼类中只有极少数长成这种怪模样儿。

寒武纪的由来寒武纪(Cambrian,简称)指的是距今5.41亿年-4.854亿年期间的一段时间,时间跨度仅五千多万年,却在生物界产生了比之前40亿年都大的生物突变。

寒武纪这一名字也深具文学气息,其来源也值得考究。

1835年,首先在英国西部的威尔士山发现了这一布满灰岩地层,威尔士山在罗马人统治时代被称为堪布连山(Cambrian),于是他便用这座山的旧称命名了这一段时代,而后日本学者通过音译翻译为“寒武紀”(音读:カンブキ,罗马字:kanbuki),中国早期地质学家接受了这一名称并延续至今。

简称源自西里尔文,念le发音类似英语中的ye,但因为学者读惯了Cambrian,于是常把这个简称误读成“堪”。

寒武纪下分四个世十个期,世分别为纽芬兰世(5.41-5.21亿年)、第二世(5.21-5.09亿年)、苗岭世(5.09-4.97亿年)、芙蓉世(4.97-4.854亿年),寒武系地层中有6颗金钉子,其中4颗都在中国确定。

生物演讲恐龙ppt

生物演讲恐龙ppt
着众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
恐龙的栖息地与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恐龙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掠食者和生产者,根据其体型、食 性等特点,分别适应着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部分恐龙栖息在湖泊、河流等淡水生态系统中,以鱼类、鳄类等水 生动物为食。
森林、草原与沙漠
不同的恐龙种群分别适应着森林、草原和沙漠等不同的自然环境, 展示了恐龙的生态多样性和适应能力。
恐龙的食物链与竞争关系
1 2 3
捕食者与猎物关系
大型肉食性恐龙以小型恐龙、鱼类、昆虫等为食, 而植食性恐龙则以植物为食,构成了复杂的食物 链。
竞争关系
不同种类的恐龙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这 种竞争不仅表现在食物和栖息地上,还表现在繁 殖和领地等方面。
协同进化
恐龙与其同时代的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了协同进化的生态模式。
大型的天体撞击可能导致巨大的爆炸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恐 龙造成致命打击。
引力扰动
天体的接近或远离地球可能引起地球引力场的扰动,影响气 候和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对恐龙的影响
温度变化
01
气候变暖或变冷可能导致恐龙的栖息地发生变化,影响其生存
和繁衍。
降雨量变化
02
降雨量的增加或减少可能影响食物链和生态平衡,对恐龙产生
恐龙作为古生物的代表,对现代 科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对恐龙的研究,科学家们发 现了许多与现代生物有关的科学 问题,例如演化生物学、生态学、
环境科学等。
恐龙的研究成果对于现代科技的 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例 如在材料科学、工程设计等方面
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颜色推测

古生物的化石记录与演化过程

古生物的化石记录与演化过程

古生物的化石记录与演化过程古生物的化石记录是研究生物演化历程的重要证据。

化石是古代生物在地质层中的遗存,它们不仅提供了生物的外部形态信息,还可以揭示生物进化的时空序列。

本文将介绍古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记录如何揭示生物的演化过程。

一、古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1. 矿化作用古生物化石形成的第一步是矿化作用。

当古生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常常被埋藏在泥沙、淤泥或沉积物中,随后发生的压实作用将这些沉积物变成沉积岩。

在沉积岩中,遗体会与水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矿物质沉淀,覆盖并填充住遗体。

2. 化学作用化学作用是古生物化石形成的关键环节。

在遗体与周围环境发生反应的过程中,有机物质逐渐被转化为无机物质。

化学作用包括矿化、溶解、交换等过程,这些过程改变了遗体的组成和结构,使其逐渐变成石化物。

3. 埋藏与保存经过矿化和化学作用后,化石被完全埋藏在沉积岩中,并与周围的岩石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埋藏和保存方式可以保护化石免于风化、侵蚀和分解的影响,使其能够保存几百万甚至几亿年。

二、古生物化石记录的意义1. 演化历程的重要证据古生物化石记录了生物物种的过去存在,通过研究化石中的形态特征和年代信息,可以揭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比如,在地层中发现两个时期存在的相似化石,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祖先,以及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

2. 环境变迁的指示器古生物化石还可以作为环境变迁的指示器,反映古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某一种特定的古生物化石的出现和消失,可以表明当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

3. 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记录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和地区的古生物化石,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历程。

化石记录了多样的古代生物,展示了生物种类的增加和减少,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变化。

三、古生物化石研究的方法与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1. 形态学研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推断其分类、种属、物种、进化关系等信息。

介绍三种古生物

介绍三种古生物

介绍三种古生物
1. 恐龙:恐龙是远古时期最为著名和知名的古生物,存在于距今约
2.3亿年至约6500万年前的地球上。

它们是爬行动物,
通常呈现出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肌肉,能够在陆地上以四肢行走。

恐龙的特征包括有鳞甲或骨刺、大型的鳍状结构和锋利的牙齿,它们中的一些种类还具备用于捕食的爪子和扩大声音的鼻孔。

恐龙分为食肉类恐龙和草食类恐龙两大类别,如霸王龙、剑龙和蜥脚类恐龙等。

2. 袋鼠:袋鼠是一种古老的有袋类哺乳动物,它们大部分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周边岛屿。

袋鼠具有长而肌肉发达的后腿,用于跳跃的移动方式。

它们还拥有一个位于腹部的袋子,用于孵育和哺育幼崽。

袋鼠的食物主要是植物,包括草、叶子和树皮等。

袋鼠通常以群体形式生活,常见的种类包括红袋鼠、灰袋鼠和树袋熊等。

3. 剑齿虎:剑齿虎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大型食肉哺乳动物,存在于距今约9000年至约1000年前的地球上。

剑齿虎以其长而锋利的尖牙而闻名,这些牙齿可以达到30厘米长。

剑齿虎的体
型比现代狮子还要大,体重可达到数百公斤。

它们通常以狩猎方式捕食,猎物包括其他大型哺乳动物,如犀牛和巨象。

剑齿虎现已灭绝,目前只存在于化石中,科学家通过对这些化石的研究来了解剑齿虎的外貌和行为。

古生物分类、命名及描述

古生物分类、命名及描述

形态描述
骨骼特征
头部特征
肢体特征
生活痕迹
描述古生物的骨骼特点, 如大小、形状、结构等。
详细描绘古生物的头骨 形态、牙齿排列等信息。
描述古生物的四肢长度、 形态,以及是否有羽毛、
爪子等特征。
根据化石记录,推测古 生物的运动方式、捕食
习惯等信息。
生活习性描述
食性
根据化石和解剖结构分析,推测古生物是食 肉、食草还是杂食。
古生物学的跨学科性
古生物学涉及到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进行古生物的分类、命名和 描述。
生物演化的复杂性
生物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和 演化路径难以完全揭示,这给古生物分类和命名带来了很 大的挑战。
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尽管现代技术手段如显微镜、CT扫描等为古生物学研究 提供了便利,但由于这些技术手段的局限性,仍有许多细 节无法完全揭示。
提高公众对古生物学的认知
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古生物学的认知和理解,促进 古生物学研究的普及和推广。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生物多样性
古生物分类、命名及描述有助于了解生物多样性 的历史演变,揭示不同物种的起源、演化和灭绝 过程。
适应性演化
通过研究古生物的生态位、食性等特征,可以了 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演化趋势。
地球历史研究
地质年代学
古生物化石是确定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通过古生物分类、命名 及描述可以确定地层年代和地球历史事件。
命名争议
名称冲突
在古生物命名过程中,可能存在 名称冲突的情况,即不同的学者 对同一物种的命名不一致,需要
进行考据和协调。

古生物之腕足动物门化石鉴定

古生物之腕足动物门化石鉴定
腕足动物门化石还可以提供生物分类、系统发育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机制。
05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与 保护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方法
挖掘法
通过挖掘古土壤、岩石等沉积物,寻找并采集腕 足动物门化石。
采集点选择
选择沉积环境稳定、化石保存良好的地点进行采 集,以提高成功率。
采集工具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保存状态
完整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保存非常完整,能够清晰地展现其形态特征 。
碎片化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在形成过程中遭到破坏,仅留下碎片。
化石印模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仅留下印模,没有硬体部分保存。
03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鉴定方 法
观察外观形态
总结词
通过观察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外观形态 ,可以获取关于其生活习性和环境的 信息,有助于确定其所属的生物分类 群。
对地球历史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地质年代的重要标 志,通过对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分析, 可以确定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进而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事件。
腕足动物门化石还可以提供古地理、 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有助 于深入了解地球历史和环境变化。
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料,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腕 足动物门化石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印模化石
某些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物在沉 积物中留下印迹,随后被矿物质填 充,形成印模化石。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形成过程
生物遗体
腕足动物死亡后,其遗体被 沉积物掩埋。
硬体保存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腕足 动物的壳体等硬体部分得以 保存。
矿物质取代
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腕 足动物壳体中的有机物质被 矿物质取代,形成化石。

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灭绝的生物》优质课件

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灭绝的生物》优质课件
16
另一方面,要明确探究任务,恰当设计探究过程。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 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又给学生一个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15
学好小学科学的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 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 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3
借助地层中的化石,科学家们 一点点复原出各种生物的样貌、 它们当年的生活环境,研究生物 是怎样变化的,了解生物的多 样性。
4
科学家通过将化石提供的古代生物信息,与观察到的现在生物特征进 行比较,可以推测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5
6
现在的蟑螂、银杏、鲎(hòu)与化石中的蟑螂、银杏、鲎相比没有太 大变化,它们被称为活化石。
2023/9/6

小学科学教学措施 1、主体性、探究性原则。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要学习活动,设计 典型的探究内容、过程和方法,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指导和帮助,真正成为学生探究 性学习的材料。 2、科学、技术与社会有机结合。引导儿童关注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生命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关注自 然环境的变化,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学会把科学即使与社会生活 紧密联系起来,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反洗、解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3、趣味性。对学生学习活动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学学习活动是妙趣横生、乐趣无穷的科学的 活动。突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4、精心准备探究材料 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教材的设计意图及目标要求,并结合本地的教学实际及学生的需 求,精心为学生准备好有结构的、足量的探究活动材料。 5、精心备课,灵活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一方面,正确解读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好教学用书备好课,用心研读教学用书中对每 节课的教学设计,灵活借用教学用书上的设计思路创造性的上好科学课。同时要注意写好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中的亮点、困难与困惑,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为以后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提 供丰富的感性素材。

大羽羊齿类

大羽羊齿类

大羽羊齿类雄性主殖器官的形态、着生位置显示了它与真蕨植物合囊蕨科在演化上有一定的亲缘关系。雌性 生殖器官(种子)在结构上比二叠纪早期的种子蕨植物织羊齿(Emplectopteris)的进化。营养叶的发展则更达 高度进化的水平,具重脉的大羽羊齿其特征与双子叶被子植物叶的特征极为相似。可以说,大羽羊齿类是二叠纪 高度特化的类群,但其各部分器官进化的不均匀性表明它们在演化进程中可能不具太大的可塑性,它们大部分在 二叠纪末就已消失,并没有由它直接演化出被子植物,然而,大羽羊齿类最可能子 雄性主殖器官
大羽羊齿类是生活于热带或热带雨林环境下的攀援木质藤本或灌木植物。根系为宜于湿地生长的浅根系。茎 有横走茎和直立茎,横走茎上生不定根;直立茎一般细长,粗仅2~4厘米,很少分叉,茎表面布有刺痕或枝条变 态为钩状的攀附构造,幼茎扭曲。叶为大型羽状复叶或单叶,小羽片或叶呈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匙形等;全缘、 波状、齿或重齿;中脉明显,羽状侧脉分为1~2级,细脉二歧或分叉组成羽状脉或单脉,有的二或三级侧脉组成 大眼,细脉单轴式分叉亦结而组成重脉。相当多的属、种叶顶端或裂片顶端有伸长的短尖头,属于热带雨林区林 下植物特有的排水器构造。有的叶基部的侧脉或末次羽片变态为刺状或钩状,有的单叶的叶柄粗壮并与茎近垂直 着生,这些都是具攀援功能的生态适应特征。
大羽羊齿类
晚古生代二叠纪时期的古生物
01 简介
目录
02 形态特征
大羽羊齿类晚古生代二叠纪时期的古生物,是亚洲东部的热带植物地理区——华夏植物地理区的典型代表植 物,以其蕨叶大而命名。
简介
晚古生代二叠纪亚洲东部的热带植物地理区——华夏植物地理区的典型代表植物,以其蕨叶大而命名。分类 学上归属于已绝灭的种子蕨类。
大羽羊齿类的种子有的呈两列状,着生在小羽片背面一级侧脉的末端,种子椭圆形,称为Gigantonomia;有 的种子很可能呈分散状着生于一级侧脉上。雄性生殖器官称为Gigan-totheca,其小孢子囊由一系列聚合囊组成, 位于中脉的两侧边,与现代真蕨纲莲座蕨目合囊蕨科植物的生殖叶形式十分相似。大羽羊齿类已知有4个属:华夏 羊齿(Cathaysiopteris),小羽片仅具一级羽状侧脉,细脉呈羽状;准大羽羊齿(Gigantopteridium),相邻 细脉二歧分叉结成叠锥状长单眼;单羊齿(Giganto-noclea)(图1),1~3级羽状侧脉,细脉结成单脉,是这 类中最繁盛的属;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羽状侧脉2~3级,细脉单轴式分枝组成重脉,为本类最进化的 代表。大羽羊齿类主要分布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的二叠纪,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东南亚等地,少数属种发 现于北美、土耳其、日本和苏联的亚美尼亚、中亚等地,以中国华北南部地区和华南地区最发育。少数残存至早 三叠世。

中国常见古生物化石

中国常见古生物化石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自然演化的不朽。在地球漫长 的生命历程中,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出现、繁荣和消失的过程。而化石就是这一过 程的见证,它们告诉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自然演化的 必然。
这本书还让我对中国的地质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们的脚下隐藏着如 此丰富的历史和故事。每一片土地,每一粒沙石,都可能包含着古生物的秘密。 这使我更加敬畏自然,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精彩摘录
《中国常见古生物化石》是作者配合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电视节目《化石启 示录》的拍摄而编写的。书中展示的是在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河北、山 东、安徽、湖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野外拍摄的大量化石标本照片以及一些珍贵 的化石影像,并附有精炼的文字说明。
这些化石包括古鱼类、古鸟类、古爬行类、古两栖类、古植物等,都是我国 境内最为常见、具有代表性的化石。通过这些化石,我们可以探寻古老的生物种 群在大自然中演化的过程,感受生命在地球上的兴衰更替。
这本书由重庆大学社于2023年11月,作者唐永刚和郉立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将古生物化石的知识浓缩在一本书中,使得我们可以在家中就能了解到化石的魅 力。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各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如三叶虫、恐龙、猛犸等, 对每一类化石的形成、特点及发现的历史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阅读这本书,我仿佛可以看到亿万年前地球上生命的繁荣。三叶虫的活跃, 恐龙的雄壮,猛犸的温顺,这些都是已经消失的生命,留下的只是化石。但这些 化石却承载了生命的记忆,使我们可以追溯到生命的源头,去理解生命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情况,包括不同地区和不同地层的 分布特点。同时,对中国古生物化石的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其形成环境、 保存状况和代表性物种等方面。

《恐龙世界》PPT课件大班科学

《恐龙世界》PPT课件大班科学

镰刀龙类
镰刀龙类恐龙具有巨大的爪子,可能 用于防御或挖掘。代表恐龙有镰刀龙 、北票龙等。
似鸟龙类
似鸟龙类恐龙具有类似鸟类的特征, 如羽毛和轻盈的骨骼。代表恐龙有似 鸟龙、始祖鸟等。
03
恐龙生活习性及行为特征
食性分析与食物链位置
草食性恐龙
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如蜥脚 类恐龙,食物链中处于较低位置

学习兴趣与动机
学生们表现出对恐龙主题的浓厚 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更多关于 恐龙的知识。
学习方法与策略
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 的一些有效方法和策略,如观看 相关视频、阅读科普读物、与同 学讨论等。
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设想
深入研究特定恐龙种类
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特定恐龙种类进行深入研究,如探索其生活 习性、食物链位置、进化历程等。
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恐龙时代。
03
恐龙主题展览和活动
博物馆和主题公园还会定期举办恐龙主题展览和活动,如恐龙知识讲座
、恐龙化石挖掘体验等,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恐龙的魅力。
06
总结与展望:从恐龙世界汲取科学智慧
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恐龙种类与特征
详细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恐龙及其独特特征,如霸王龙的巨大体型和 强大咬合力,三角龙的独特头盾等。
恐龙生活环境
探讨了恐龙生活的时代、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帮助学生理 解恐龙生存的背景。
恐龙灭绝原因
分析了多种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因素,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火 山活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分享
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们表示通过本次课程,对恐 龙的种类、特征和生活环境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区分不同种 类的恐龙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介绍三种古生物范文

介绍三种古生物范文

介绍三种古生物范文1.暴龙暴龙(Tyrannosaurus rex)是一种极为著名的古生物,生活在约6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暴龙是一种大型的食肉恐龙,体长可达12米,体重超过8吨。

它拥有强壮的后腿,短小的前肢和长而强壮的颌部,是最具威胁性和恐怖性的食肉恐龙之一暴龙以其巨大的颌部和锋利的牙齿而闻名,它可以用强大的咬合力轻松撕裂其他恐龙的肉体。

暴龙是一种优势掠食者,常常单独狩猎其他恐龙或食腐动物。

它的速度和力量使得其他动物很难逃过它的追击。

由于暴龙是一种灭绝的古生物,我们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

科学家们利用暴龙的骨骼化石和化石记录来研究它们的生态系统和行为习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神秘的古生物。

2.剑龙剑龙(Stegosaurus)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古生物,生活在大约1.5亿年前。

剑龙是一种草食性恐龙,体长约9米,重约4吨,有着明显的特征:有着四根高耸的像棍子一样的尾巴,背部有一排由骨板组成的骨甲,头部有小型脑壳。

剑龙是一种慢速移动的恐龙,主要以植物为食。

它有着坚固的骨甲和尾巴,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其他掠食者的攻击。

剑龙的脑袋很小,主要用来咀嚼食物,而大部分的智力集中在其大脊梁骨板上,用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领地。

尽管剑龙已经灭绝了,但它们仍然是最为人熟知的恐龙之一、科学家们通过对剑龙化石的研究,揭示了它们的生态系统和生活习性,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古老的生物。

3.蒙古龙蒙古龙(Mongolosaurus)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大型植食恐龙,生活在大约1.5亿年前。

蒙古龙的身长约15米,体重可达15吨,是一种非常庞大和强壮的恐龙。

蒙古龙是一种长颈龙类恐龙,拥有长长的颈部和尾巴,可以帮助它够到树梢上的植物来进食。

蒙古龙还有着类似象牙般的尖刺,可以用来抵御其他动物的攻击。

它是一种和平的植食恐龙,主要以树叶和植物为食。

古生物之植物形态结构认识介绍课件

古生物之植物形态结构认识介绍课件
01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古代生态环境的变化。
02
生态学研究
1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可以揭示古代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可以提供关于古代植物演化和适应的线索。
4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
演讲人
古生物之植物形态结构认识介绍课件
01.
02.
03.
04.
目录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概述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的应用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的未来展望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概述
1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的定义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是指古生物植物在形态和结构上的特征。
1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
2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反映了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
3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研究有助于了解植物进化的历史和规律。
4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的分类
藻类植物:单的分化,无根
蕨类植物:大型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无种子
种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的分化,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的未来展望
4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的新发现
B
D
A
C
发现新的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类型
发现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对现代植物进化的影响
揭示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与现代植物的关系
揭示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古生物植物形态结构的研究挑战
化石保存状况:化石的完整性和保存状况直接影响形态结构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9-10 地基 15
第一讲
第十四章
第二节
古生物各论 —古无脊椎动物
古生物及化石
三、腕足 腕足属腕足动物门,是海洋中较大的种群,约有32000多种,以肉茎固着海底或以 次生胶、 壳刺固着海底, 多群居,与双壳、腹足类共生. 其主要特征为,具有大小不 一的两壳 ,但每一壳均有一对称面. 1. 生活时代: 主要晚古生代( Pz2 ) 始于早寒武世,部分至今(约300余种),地史上有两个极盛期, 奥陶纪与泥盆纪. 2. 生活环境: 主要生活在阳光充足、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海底. 3. 外壳形态与定向: 两壳分别称之为腹壳与背壳,通常背壳较小,腹壳较大,常具有同心线与放射线。 见图 四、鹦鹉螺类与菊石类 两者均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的一纲.全为海生的肉 食性动物,善于游泳。 1. 生活时代
2013-9-10 地基 11
第一讲
第十四章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古生物及化石
2. 确定地层的时代和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 由于任一生物均生活在一特定的地质时期内。因而,不同地 区,同一时代地层,含有同一时代的生物。同一地区,不同时代 地层,含有不同时代生物化石。在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时我们通 常利用标准化石——具有时代分布短、地理分布广、特征明显、 数量众多等特章
第二节
古生物各论 —古无脊椎动物
古生物及化石
一、三叶虫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以绝灭的一个纲,仅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生活,因在横 向上分为中间轴叶,两侧的助叶而得名。 1. 生活时代 寒武纪—二叠纪,ε— 0 最为繁盛,是划分Z纪与ε记的重要化石, 是ε纪的重要标准化石。 见图 2. 生活环境 大多生活于浅海海底,以底栖爬行及游泳方式为主,活动领域较广。 3. 壳体构造 大小一般几厘米,最大几十厘米,在纵向上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 其中头甲和尾甲的形态是划分三叶虫种类的主要依据。 二、笔石 笔石属脊椎动物门,半索亚纲。因笔石很象铅笔在岩层上书写的痕迹而得名。 生活时代 主要为早古生代(Pz1),始于中寒武世,经历两亿多年,在早 1. 石炭世绝灭。是划分奥陶—志留纪的重要标准化石。 生活环境 部分为浅海环境,与腕足、三叶虫等共生,主要营浮游生活,生 2. 活领域较广,均为正常水体。 3. 化石特征 由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簇等组成。 见图1 见图2
2013-9-10
地基
4
地质学基础
第十四章
古生物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基本概念
古生物及化石
人类的繁衍离不开对有机质的摄取,而有机质的提供 均来自于各种生物。何谓生物呢?简单的说: 生物是一切 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 。根据地球历史的发展可将生 物划分为古生物与现代生物。 古生物是指第四纪全新世(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第四纪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为现代生物。 研究古生物的特征、分类、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学 科称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____化石。
2013-9-10
地基
2
地质学基础
第十四章
古生物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基本概念
古生物及化石
人类的繁衍离不开对有机质的摄取,而有机质的提供 均来自于各种生物。何谓生物呢?简单的说: 生物是一切 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 。根据地球历史的发展可将生 物划分为古生物与现代生物。 古生物是指第四纪全新世(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第四纪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为现代生物。 研究古生物的特征、分类、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学 科称古生物学。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____化石。
2013-9-10 地基 13
第一讲
第十四章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菌类、藻类
苔藓植物门 蕨类植物门
古生物及化石
3.古生物的分类
低等植物
古植物
高等植物 单细胞动物
裸子植物门 被子植物门 原生动物门
古生物
腔肠动物门
苔藓动物门
古动物
碗足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等
多细胞动物
2013-9-10
地基
2013-9-10
地基
5
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
第二节
地质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绪论
一、教材与参考
二、课程安排
三、相关的要求
2013-9-10 地基 6
第一讲
第一章
第二节
地质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绪论
一、教材与参考
二、课程安排
三、相关的要求
2013-9-10 地基 7
第一讲
第一章
第二节
地质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绪论
A
某一时代生物
甲地
C c B b A a
2013-9-10
乙地
Cc Bb Aa
地基 12
第一讲
第十四章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古生物及化石
3. 推断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特征,为找矿提供资料
任何生物均生活在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所谓的时空是指生物演化的阶段性与生物生 存环境范围和其参数。例如,恐龙仅生活在三叠纪至白垩纪(距今约2.3——0.67亿年), 大多数生活在温暖潮湿的沼泽地带。 由于生物均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生存,他们的习性、行为和身体形态、结构等必定也 反应其生活环境的特征 见图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特点大致判别古生 物的生存年代,同时根据古生物的形态及结构等推论古生物当时的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 另外,某些古生物的繁衍也为成矿创造了条件,例如煤和石油等。
五. 古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1. 分类单位 古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小到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以中国周口 店猿人为例: 界——动物界 门——脊椎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灵长目 科——类人猿科 属——中国猿人属 种——中国猿人北京种 2. 属种基本概念 1>属—由若干构造特征相似,在系统发生上具有共同起源的种组成。 2>种—指其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和身体机能相似,能自然产生后代的种群。
2013-9-10 地基 17
第一讲
第十四章
第二节
古生物各论 —古无脊椎动物
古生物及化石
2. 生活环境 生活领域广泛,主要以底栖爬行或固着生活,以海藻或浮游生物为食. 3. 壳体特征与定向 壳体具有同心纹与放射纹,两壳大小一致,分左右两壳。 见图 六、蜓(李四光命名) 蜓属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因其外形多为纺锤形,故也称之为纺锤 虫,也可见透镜状或球状,大小一般为3厘米左右。 1. 生活时代 始于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达于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落,二叠纪末全部绝灭。 是石炭、二叠纪的重要标准化石。 2. 生活环境 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热带或亚热带正常浅海环境,营底栖生活。 3. 壳体特征 壳体一般大小如麦粒,最小不到1厘米,最大可达20__30厘米以上。具多房室包旋 壳,见下图。初房—最初的房室。房室—两隔壁之间的空间。隔壁—分割两隔壁 的 壳室。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旋壁——蜓的外壳。轴切面—垂直壳壁生长方向 见图 的切面。旋切面—平行壳壁生长方向的切面。
第十四章
第一节基本概念
古生物及化石
人类的繁衍离不开对有机质的摄取,而有机质的提供均来自于各种生物。何谓生物
呢?简单的说: 生物是一切具有生命现象的有机体 。根据地球历史的发展可将生物
划分为古生物与现代 生物。 古生物是指第四纪全新世(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第四纪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 为现代生物。
2013-9-10 地基 10
第一讲
第十四章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古生物及化石
( 2)甘氨酸蛋白质、核糖核酸等大分子形成阶段 。 (3)多分子体系形成阶段。 2. 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一直遵守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演 化规律。 见图 主要表现在: (1)进步性 自从生命出现以来,生物保持了不断上升的、进步的发展。如从 异 养到自养、从水生到陆生、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从裸子到被子、从卵生到胎 生等。 (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 生物在演化过程中遵循着不可逆性原侧,即新的物 种不断兴起,旧的逐渐灭亡,已经演变的物种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经灭亡的物种 不可能重新出现。 (3)适应性 任何一种生物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地形、温度等)生存,如 人类很南在60º 以上的条件下生存。生物的体表形态、身体结构等特征必然反映 了其生活场所的特定环境条件。例如高寒地区的植物与热带雨林植物的差别,非 见图 洲人与欧洲人的差别等。 四 研究化石的意义 1.确定地层的新老顺序 不同物种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如先水生、后陆生,先植物、后动物等。同 一物种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相应的地层,老地层所含生物较低级,新地层所 含生物较高级。因而,可以根据地层中所含的古生物化石判别地层的新老顺序。
2013-9-10 地基 16
第一讲
第十四章
第二节
古生物各论 —古无脊椎动物
古生物及化石
鹦鹉螺化石最早出现于早寒武世,奥陶纪迅速发展,趋与极盛,志留、泥盆纪开始 衰退.今仅有一属___鹦鹉螺. 见图 菊石化石最早出现于泥盆纪初期,中生代趋与极盛,白垩纪末期绝灭。 2. 生活环境 多生活于浅海区,营底栖爬行或游泳生活,以其他软体动物等为食,活动领域较广. 3. 壳体特征 鹦鹉螺壳体平旋状,体管复杂、缝合线简单,大小几十—十几厘米. 菊石壳体呈椎 状,体管简单、缝合线复杂。 大小几厘米—数米。 见图 五、双壳类 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 可和腕足类区别.双壳类是无脊椎动物中生活领域最广的门类之一,由赤道到两极, 由潮间带至5800米的深海,由咸化海至淡水湖泊都有分布. 1. 生活时代 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初,地史上有四个繁盛期:O__S纪早期. D纪淡水型出现, 海生 的继续繁盛. 中生代为取代期,海生的取代腕足类的地位. 始新世至现代,为本类的 全盛期.
体能较好的保存下来。如在西伯利亚冻土带,发现有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化石,其软组织新 鲜可食。再如保存在琥珀中的昆虫化石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