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研读论文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引言
本文旨在介绍五篇论语研究性研究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旨在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探索论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下是对每篇范
文的简要介绍。
范文一:《论语中的仁义》
这篇论文探讨了《论语》中的仁义概念。
通过分析孔子和他的
学生之间的对话,论文阐述了仁义的内涵和实践,并将其与现代社
会价值观进行比较。
范文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该范文重点研究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分析了孔子对教育的
重视以及其对学生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将孔子
的教育思想应用于现代教育体系。
范文三:《孔子的修身之道》
这篇论文探讨了孔子的修身之道。
论文着重分析了孔子的自律
和自省的品质,并且提出了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修身之道以
提高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
范文四:《孔子的政治哲学》
该范文研究了孔子的政治哲学。
论文探讨了孔子对于政治理论
和领导才能的看法,并提出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
范文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这篇论文将重点放在《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上。
论文讨论
了《论语》中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并提出了如何借鉴这些智慧和哲
学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
结论
通过阅读这五篇范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论语的内
容和价值。
这些范文也为读者在撰写自己的论文时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重点分析《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教诲,通过翻译句子和分析人物,进一步总结其含义并升华主题。
在《论语》中,有许多句子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中一句经典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仁”的概念,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强调的“人伦”道德观念,强调了互相尊重和善行的重要性。
另一句经典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意味着只有学习了知识并且进行深刻思考,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这也体现了儒家对于教育和学习的重视,以及对于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的强调。
通过对《论语》中的句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强调了人际关系中互相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
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是在强调要注重实践和思考,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运用的重视。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学习和修养,都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自我提升的目的。
这些句子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重视,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当下,我们也应当注重与他人的平等相处、持续地学习和思考,提升自我修养,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因此,《论语》中的这些句子都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可以汲取的宝贵财富。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
例如,《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明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以及对待友谊的态度。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倡以"教"为主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素养。
《论语》交友观议论文高中800字
《论语》交友观议论文高中800字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
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
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
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论语》交友观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交友观议论文1如果是让我现在说论语,我能说的不多,但再来翻看论语的内容,却都是再熟悉不过了。
在我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论语是无时不在的。
这是我读到第三句时,突然想着要写读后感的,好在以后可以翻看提升对它的理解吧。
现在的我,我是说此时此刻的我,对儒家道家还所知不多。
相对来说,“子曰”的句子知道的更多些,道家我只是知道“道可道,非常道”。
见笑,却是肤浅。
在我听到的看到的之中,我整理的信息是:儒家相对于人性,道家相对于更大的世界,有人说两者不同,其实现世研究所得,儒家是道家的一部分。
貌似在现在,西方或者东方更承认道家学说,儒家好像只有在我接受的教育中是非常提倡的,在我读书这么多年,好像是不曾记得有哪篇课文是摘自道德经的(现在的教育课本不详)。
这更加增加了我对道家的兴趣。
在看论语的时候,中间跑去看了陶渊明的一首诗——《停云》。
是在《论语今读》里提及的,于是特地去搜了下,大概的做了自己的理解。
这里要说的是,我对论语做的整理和解释都是根据字典注释和个人思想而写的,并非抄袭或引用。
一来我希望增加印象,二来我觉得照本宣读太枯燥,如果以后要去读更多的古文,那么从现在开始要积累古文的了解,好在以后可以使用。
因此,翻译和注释的可能不太正确,或者是加入了个人的感情和字句在内,如果有地方误导了他人,见谅见谅。
《论语》交友观议论文2在这个充满欢天喜地的寒假里,我阅读了众多名家名作,在这众多名家名作中里我最流连忘返的肯定非《论语》莫属了。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让我意解难分,每一句理解都让我知足了,还有每一句名言警句也都让我精神饱满了。
【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
【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_1000字《论语》伴我成长《论语》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不断品读《论语》,在其中汲取了许多智慧和启示,这不仅是对自己进行修身养性,更是指导自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的指南。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中庸”、“仁”、“礼”、“义”等重要的思想观点。
他说“君子不器”,这句话深刻地告诉我们人应该以内在的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格,而不是看他的外在形式。
这启示了我要注重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而不是只追求物质享受和表面功名。
他还告诉我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善于学会和人相处,有礼貌地对待他人。
这启示了我对待他人要真诚友善,不要不懂人情世故,做一个有情怀的人。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还常常想起《论语》中的权谋篇章。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失信于人,要守信用,才能获得他人的信赖和尊重。
这让我深刻明白了言而有信的重要性,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轻易言而无信。
孔子还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要学会忍耐和耐心,不要急于求成,耐心等待,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这些思想观点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有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论语》还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通过言行来体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追求,使我受益匪浅。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自己的过失,努力改进自己,这让我知道了做人应该自我反省,不停地提高自己。
孔子还告诉我们要像王子书一样,“问于泰山”、“以求不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要做到自身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有序、天下安宁。
这让我知道了做人要有追求,要有修养,要有家庭责任,要有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担当。
在我的成长路上,《论语》陪伴着我,引导着我,激励着我奋发向上。
论语 论文
论语论文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论语》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他的为人和治学之道。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道德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传统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传承都有积极的影响。
《论语》还传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倡智慧和实践的并重。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的重要性,提倡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主思考能力有着深刻的启示,对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论语》还提供了对于社会伦理和政治制度的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君主政治和社会道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探讨社会治理和政治理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思考提供了参考。
总之,《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具有重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言行,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理解《论语》是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
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孔子礼乐观,实质是使每个个体在平时礼乐的教化中,于芸芸众生之中区别于自我而又调适于社会,自我与他人在对待与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中和谐相处。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论语》中的礼乐思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由《论语》所载,可看出孔子及其原始儒学对前代礼乐传统的三大贡献:其一,孔子在继承先王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将礼乐的核心内容凸显为社会秩序之上的人伦和谐;其二,孔子又从礼乐的两个方面,创新原有的先王礼乐文化:一则从其社会政治功能出发,进一步将传统礼乐文化重塑为以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为终极目的,以礼教、乐教为主要内容,以政治伦理平民化为主要途径的礼乐教化论,从而儒学也由之发端,二则以仁、敬释礼乐,以发掘与开显原有先王礼乐文化的内在人性及其心理基础。
其三,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所谓的社会秩序和人伦和谐的双重实现,不但以政治伦理的平民化、普及化为中介和内容,而且离不开人们的仁、敬等人性本质。
孔子将传统礼乐文化的根基,安放在“仁者爱人”的生命跃动中,也使原始儒家礼乐思想所致力的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在“慎终追远”的血缘亲情、“为仁由己”的道德自觉与“出门如见大宾”人伦关怀中最终得以实现。
孔子这种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新的礼乐观,既为传统礼乐找到了一个人性基础,也对礼乐的性情前提作了进一步的推究与论证。
在孔子之前,上古暨三代的宗教礼乐传统,经过周公制礼作乐的制度化、政治化改造以后,这一作为周代宗法社会等级规范的礼乐制度,便已初具伦理学意义。
但是,孔子却将主要用于政治领域的西周礼乐制度,进一步伦理化而使其具有了完整的伦理学意义与社会意义,由此形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西周时期的礼乐伦理化,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推行敬德宗孝等伦理观念的贵族教育,以培养有道德的统治者利于姬周统治。
从孔子开始,将西周礼乐教化的伦理内容扩大到人伦关系的各个方面,而且提出“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将西周以来礼乐演变的主流由礼乐政治化转向为礼乐的伦理化,从而使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礼乐观构成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中心。
高中议论文作文:小叙《论语》
小叙《论语》《论语》是柔和的缓缓徐凤,吹去心窗上的几抹杂尘;是清凉呤叮的泉水,浸润了心中的一方净土。
手捧此书,闲暇之至,茗一口清茶,闭目,忘乎所以然,心醉言语间。
读《论语》,遇孔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我仿佛看见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气势磅礴,惊涛拍岸。
在逝者如斯中,知晓时间流逝之快,藏匿在花开花若,云卷云舒之中。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它教会了我们把握时间,“握永恒于一瞬”,再不感叹: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读《论语》,见孔子悉教弟子:“孝子之侍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领悟孝的做法,侍奉父母时,要表现出自己的敬意,赡养父母要表现出自己的乐意,父母生病了要体现出自己的忧虑。
孝的意义也在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
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它教会我们如何尽得孝道,切勿等到自己黑发白霜染时,宛然叹曰:子欲孝而亲不待。
读《论语》,步游于孔子言中的三尺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窘迫的困境中,依旧驰骋着超脱的魂灵,不被此束缚的超然。
仿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细细领悟言语间的一汪静水的清宁,游览三尺陋巷,旷视怡神,它教予了我们一番举手投足间的气定神闲。
已至此,叹乎!《论语》中的字言字词,像是天空中的璀璨群星,繁华了中华文化的银河。
它的句句道理,交叠化作清风怡然人心。
于是乎!心静如止水,思明似清潭。
手捧一书《论语》,逍遥漫游。
犹如玉月当空,撑一支长蒿,行一叶扁舟,溯流在碧波荡漾,“清流见底,沉鳞竞跃”的菏泽中。
又好似夕阳当下,屹立于“山映斜阳天接水”的江岸,看赏“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更似在“乡野萍踪、流芳溢翠”之境中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读《论语》,在我的生命中化作一轮太阳,给予我的,将是生命力无尽的灿烂!。
孔子论文德育思想论文:《论语》中的德育思想探析
孔子论文德育思想论文:《论语》中的德育思想探析摘要《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尤其是对现代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德育思想进行探析,为当代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孔子论语德育moral education thought analysis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zhao guanguan, zhang jingshu(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departments,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abstractthe confucian analects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books about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it is rich in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has a remarkable sen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in particular,it has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ispaper will explore and analys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confucian analects from moral purpose content and method.it will provide valuabl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key wordsconfucius; the analects; moral education1 《论语》中的德育目的所谓德育,就是为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
《论语》研究性学习论文
孔子在先秦诸子中的政治地位并不算最高,然而其政治思想之后却被拥趸为主流的政治理念,流传至今。
纵观其《论语》中提出的政治观点,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其“德治”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为民众谋得夹缝中生存的利益,二为其“仁”和“恕”而产生的“和”的政治理想,而任何一本书都应该瑕瑜互见,其在演化过程中消极作用也渐渐体现,那便是对读书人的思想禁锢,因为涉及思想领域,本篇暂不提及。
一社稷之主素无常位,而民心向背至关乎此。
我国自古至今,历代统治者所共同认同的一个政治思想,便是民本思想,“德治”与“法治”并重,也不是从当代中国才开始施行。
早在周公时期,便提出“敬德保民”,而德治的发展,大概在于孔子,《论语》一书充分体现此种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贯穿《论语》始终,影响后世,直至今日。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国的皇帝,而秦国善于改革的政治家也不在少数,商鞅,李斯,韩非等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但秦始皇及二世的猛如虎的苛政,使不可一世的秦王朝灭顶而亡。
而后面的西汉则是充分汲取了秦王的惨痛经历,领导阶级对于前人亡国的深刻反省,《论语》乃至更深发展的儒家思想遇到了绝好的历史机遇,正式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一步步演化为我国的治国方略,西汉由此成为我国繁荣王朝之始。
可见《论语》极其衍生出的思想对于政治,的确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论语》中反映出的“德治”思想,大概分为以下几点:其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显然,《论语》中对于德治的要求是从最上层的领导阶级开始的,也便是古代君主(以至于当今的党政机关)应该率先做出模范作用,道德标准是远高于法律制度的,这就要求领导阶级要更高对自己有高度的要求,领导阶级从根本上是为大众而服务的,不应身居高位而对自己无所要求。
这就说明,《论语》思想不仅仅是忠君,其更加强调的是领导阶级对民众的教诲与引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初中议论文作文:《论语》让我明白了如何交友
《论语》让我明白了如何交友《论语》让我明白了如何交友甘肃省临泽县沙河中学七5班吴明月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而他的弟子所整理的《论语》是犹如高山上的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
但有一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本蕴含深刻道理的书中,让我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交友之道。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在一个人的生活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就像一本书,通过它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
良师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
恶朋佞友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会让你走上邪路,因此,交友非常重要。
孔子他说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就是正直,会判别是非观念,但我们大多数人的好朋友是自己的朋友做了坏事或违背了课堂纪律,处处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在班里首先就没有了以身作则的带头作用。
而往往我们生活中却很少有这样的朋友,这不就是要提倡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交一个正直的人,交一个正直的朋友吗?“友谅”,诚实是做人之本,更是交友之道。
做人要诚实守信,那么你所交的朋友也要诚实守信,如果没有了诚实,不心持坦然的对待你的朋友,那就没有“朋友”这两个字,这也反映出我们交朋友需要诚实。
“友多闻”就是博学多闻的人,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博学广大的知识,那是很了不起的,但你没拥有,为何不找一个拥有知识的人做朋友,来提高你自己呢?所以朋友也可以使自己提高。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便辟,友柔善,友便佞,有这三者“损矣”,那是最倒霉不过了。
首先是“友便辟”,就是指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门的人。
在我们校园里到处可见这样的人。
看别人势力比自己强,就专门给他阿谀奉承,讨那个人喜欢。
就没有是非原则,目的就是在从中获得利益。
关于论语的200字议论文
关于论语的200字议论文《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
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
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
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
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5篇
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5篇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议论文篇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语录,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创立了儒家教派,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伦理、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
《论语》是一本“老古董”。
年轻人很少由喜欢它的。
他们多半认为,都21世纪了,谁还去看古文啊!尽管这样,还是有人喜欢它的。
我就是其中一位。
孔夫子是我的偶像,我爱屋及乌才喜欢《论语》的,就决定读读它。
读后觉得,他的言论很有道理,可以知道我们为人处世。
我最欣赏的是他“以仁为本”的思想,他的胸怀和他的学问一样大。
我认为,沉迷于漫画书的朋友们,偶尔看看古书,体会一下前人留下的精华,是大有益处的。
母亲的读后感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己没有教育好她。
女儿11岁了,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因此,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丛书,希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
《论语》是十本之一,也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起读时才发现,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来都可以在书中找到依据。
我很遗憾,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希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
他提倡学习不仅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
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如今的孩子,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
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蒙。
读后感 论文 于青年,《论语》的当代基本现实意义
于青年,《论语》的当代基本现实意义自小,我们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离不开《论语》对我们的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家长对小孩的教育的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永不衰老,除了因为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都以儒家思想为思想传播之外,更因为儒家思想适合每朝每代,乃至到今天,儒家思想依旧被人认同并当做基本的教育之道,而《论语》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
众多资料说明《论语》的基本语句以及蕴含的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
)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由以上可见,《论语》主要体现的除了是儒家思想外,还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而这种教育的核心方法正是《论语》到今天依然被作为基本教育的模块。
高二作文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
高二作文议论文:《论语》伴我成长一本书,高歌前唐贞观之治;一段文字,轻唱阳春三月,又颂扬壮志豪情;一个词语,吟诵金秋硕果飘香,又细数古今风流人物……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历史人物,但却没有谁能像孔夫子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恋;中国大地上有无数文化遗址,但却没有谁能像“杏坛”文化这样,引发人们无限的深思与崇敬;中国史书上有无数教人方法,但却没有谁能像《论语》这样启迪人们对事、对人的深刻反省。
《论语》,一本让人反省的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语录。
它教人修身做人,记录了孔子和弟子在杏林中所谈的求知态度,孔子以他一生的修行事迹给了后人求知、做人的行为准则。
告诉你,《论语》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么枯燥无味,不只是“知乎者也”这样的干瘪字句,翻开《论语》,仿佛就可看见弟子欣然受教,孔子倾其相授的场景。
两千七百多年前,孔子就总结了学习求知的方法。
他曾教导弟子仲由,对待知识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从孔子的话语中,你是否体会到孔夫子想要传达的深意呢?不错,孔子就是想要告诉仲由,对待学问就应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才可谓真智慧!学习过程中,如果你是用“闭门造车”的态度,那么你还指望会获得新的知识吗?为了自己的面子,不知道装知道,就知识又怎能升华呢?所以,不耻下问便是孔夫子做学问时所信奉的准则,不要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是耻辱,只要能提升自己的修养,又有什么不可谦虚请教呢?翻开《论语》另一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不知人不愠,不宜君子乎”,便引发我无数的遐想。
这不正是孔子提倡的思想“仁”的两个方面之一的“恕”?孔子要推己及人,乐于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自己不想干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现今社会,“恕”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所需的方法,在几千多年的古人们,都知晓这个道理。
可是,身为21世纪新新人类的我们,却忘了这个字,邻里之间,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吵得面红耳赤。
孔子曾为了传颂这个思想学说周游列国。
论语论文5000字
论语论文5000字篇一:论语小论文 3000-5000字论语小论文之论君子不器摘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通说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应该多才多艺,无所不能。
但其实这句话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得到新的解读。
关键词:论语;君子不器;工具;解读在《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很值得让人玩味的话:“子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由于该句没有上下文,也无太多可确证的资料,因此人们很难断定孔子是在什么情景下讲出它的。
这简短的四个字,给后学之人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一“君子”一词在西周指贵族。
《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郑玄曰:“君子止位在官长者。
”在《论语》中,“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通说认为,“君子不器”之“君子”专指有德者。
但笔者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只不过指有德者的成份更大一些罢了。
因为“君子不器”这句话出自《为政》篇中,该篇的内容中涉及到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当然,该篇还包括其他一些有关学习方法和孝悌思想的内容),由此观之,孔子在这里说出“君子不器”,虽然可以认为君子是指有德者,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有位者,理解为孔子有对为官者、有位者隔空喊话的味道。
可能有人会驳斥说“为政”这一标题乃为《论语》编撰者所加,不足以说明孔子此处之“君子”有指有位者之嫌。
但是,我认为,既然编撰者将“君子不器”一章列入《为政》篇中,必然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为何不把此章列入其他篇中呢?況且将此处之“君子”理解为二者兼具,也完全能够讲得通。
“器”字作何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到:“器,皿也。
象器之口,犬所守之。
” [1]可见,“器”字的本意是“器皿”、“容器”之义,后引申为“器量”、“才用”和“人才”以及“器重”等意思。
而在《易传?系辞上》中所讲的“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则是一个哲学术语,指有形的具体事物。
论语论文_精品文档
论语论文《论语》读后感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记载成《论语》。
我们初中学习《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学习这一课程我有了自己的体会和心得,下面是我对学习《论语》之后里面两则论语的理解与认识。
《论语十则》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过来就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当时初中老师讲课的时候只是让我们背诵,了解他的翻译,并没有过多的解释。
上大学之后又开了这一课时,老师深入讲解其中的意义。
老师说孔子的话只是几句却有深刻的意义。
外国友人经常佩服我们孔子所说的话,只是几个字却道出很深刻的意义。
《论语十则》第四则我也很有体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过来就是:“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读书却不思考其中所蕴涵的意思。
中国教育现在仍是填鸭式教育,我们也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
总是认为学习很多知识都是无用的,现在考虑一下是我自己没有用心去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
所以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
上学时候很爱空想,空想自己会怎样。
没有去认真学习自己该学的知识,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的学习很不好。
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之后我了解到很多自己以前忽略的知识。
自己以前盲目的知识。
从这一课我学习到很多知识。
老师说很多外国友人现在研究我们中国文化,尤其是孔子,他们很想学会中国的文化知识。
我想我以后要重视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我学习的旅游英语,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更加重视自己的中国文学知识积累,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让自己可以为文化的发展可以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研读论文
赵宏飞
(电气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班,22号)
摘要: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关键词:治学养生孝道为政仁爱信用
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首先,孔子讲究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
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 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不过,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
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记得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像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
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
不过现在离家远了,才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关爱是那么的深。
所以我的感觉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
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
所以有时我甚至感谢那样的一次病痛,让我能
够知道我的父母对我爱得何等之深。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
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父母。
其次,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再就是对钱财的态度,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时下关于金钱的大讨论,观点不一,但是从命理的角度来说,追求钱财是非
常正确的。
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活及生存,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
道即路也,世上的路千千万万,但中国人都知道有两条路可走,即正道与邪道。
不错,你选择了正道,努力拼搏,遵纪守法,却事倍功半,不但未发财反而破财,因财耗身,遭受灭顶之灾。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于是有很多人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产生了质疑,从而选择邪道走下去,一步步迈向黑暗的沼泽地……
我们都深知,他们的下场是悲惨的。
为了生存,怎样才能获取应有的养命之源呢?那便是顺命而行,在不与命运相反的方向上努力奋斗,这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命运。
别人所从事的职业能够发财,你如果也去做很有可能破财;在别人看来会破财的事业你去做很有可能会财源广进。
这就是命运,你对命运了解得越少,最终你会摔得越痛。
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可以理解为,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走的路,一条指导自己人生宏观运行轨迹的路。
现在的命理学虽不曾为所有的人所看好,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了,究其原因,便是它可指导你怎样正确的走路。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最后,在人生修养方面,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就像水有三种形态,其实人生也有三种形态。
水的状态是由温度来决定的,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的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的温度是零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一百度的炙热,那么他就会成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