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题中的探索性问题(公开课教案)
A1
D A B X
C
Y
+ 2)如在A 1C1 存在这样的点Q,设Q(x,1-x,1)
D1Q = ( x,1 − x,0)
的射影垂直于AP,等价于D 1 Q ⊥ AP + 所以 AP ⋅ D1Q = 0 + 所以-X+(1+X)=0 1 解得X= 2 即Q为A1 C1 中点时,满足题设条件
+ 依题意,对任意的m要使D 1Q在平面APD1上
+ [规律小结 规律小结] 规律小结 + 探究性问题一般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深入
分析题目的条件和所问,根据题目的特征, 选用适当的解题方法.必要时,进行假设推 理,或者反证推理,往往也是进行图形推理 与代数推理的典型问题
课后练习,已知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 4的正方形,S在底面上的射影O 落在正方形 ABCD内,且O 到AB、AD的距离分别为2,1 (1)求证:AB·SC是定值 (2)已知P是SC的中点,且 SO=3,问在棱SA上是否存在 一点Q,使异面直线OP与BQ所 成角为900?若不存在,说明 A 理由,若存在,求出AQ的长。
• 向量法: • 以DA,DC,DD1 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设正四棱柱底面边长为a,侧棱长为b • 所以D(0,0,0),B(a,a,o) Z • P(a,o,z),C(0,a,0) 所以 D1
pc = (−a, a,− z )
DB = (a, a, o)
C1 B1
A1 P
DB ⋅ PC = 0
Q D O B S P C
主讲人:刘 冬 主讲人:
+ 引言:立体几何中的探究性问题既能够考
查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可以考查我们 的意志力及探究的能力.探究是一种科学 的精神,因此,也是命题的热点.一般此 类立体几何问题描述的是动态的过程,结 果具有不唯一性或者隐藏性,往往需要耐 心尝试及等价转化,因此,对于常见的探 究方法的总结和探究能力的锻炼是必不可 少的.
浅析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浅析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江苏省泗阳中学 张 涛 (223700)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在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归纳、判断等各方面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应注意高考中立几探索性命题的考查趋势。
立体几何探索性命题的类型主要有:一、探索条件,即探索能使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二、探索结论,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命题的结论是什么。
一、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对命题条件的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给出证明。
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
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
例1:四棱锥P-ABCD 的底面是矩形,侧面PAD 是正三角形,且侧面PAD ⊥底面ABCD ,当ABAD的值等于多少时,能使PB ⊥AC ?并给出证明。
解法一:取AD 中点F∵PF ⊥AD ,面PAD ⊥面ABCD∴PF ⊥面ABCD 连结BF 则若PB ⊥AC ,则AC ⊥BF 设AD=x, AB=y ∵∠FOA=90° ∴在ΔAOF 中,AF=2x AO=2231y x +,FO=22)2(31y x + 根据题意AF 2=AO 2+FO 2 代入可得2=yx,若AB AD =2容易证得FB ⊥AC由三垂线定理可证得PB ⊥AC.解法二:如图,建立坐标系,设AD=2,PF=3,AB=x ,A 点坐标为(0,―1, 0),C 点坐标为(x,1,0),P 点坐标(0, 0,3),B 点坐标为(x,―1, 0),=(x,―1,―3),=(x, 2, 0)CBD APFy∵PB ⊥AC ∴·=0 即x 2―2=0 ∴x=2 ∴ABAD=2 解题回顾:这类题通常是找命题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所以解这类题采用下列二种方法:⑴通过各种探索尝试给出条件。
⑵找出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也证明充分性。
例2:在三棱锥A-BCD 中,AB ,BC ,CD 两两垂直,若AD 与平面BCD 所成的角为α,AD 与平面ABC 所成角为β,且AD=6,则当α=30°,β为何值时,三棱锥A-BCD 的体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解:∵V A-BCD =31AB ·S ΔBCDAB ⊥面BCD ∴∠ADB=30° 又∵DC ⊥面ABC∴∠=DAC=β,则AB=3,CD=ADsin β=6sin β AC=ADcos β=6cos β ∴BC=223)cos 6(-β∴V A-BCD =31×3×21×6sin β=)1cos 4(sin 42922-⋅ββ≤42721cos 4sin 42922=-+⋅ββ当4sin 2β=4cos 2β―1 即β=arcsin46时,三棱锥A-BCD 体积取得最大值827.解题回顾:在探索几何极值问题中,常把要求的几何量当成自变量,然后列出目标函数,再求出要求的几何量。
专题12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解析版)
专题12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专题概述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立意新颖,形式多样,近年来在高考中频频出现,而空间向量在解决立体几何的探索性问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是研究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应用空间向量这一工具,为分析和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典型例题【例1】(2018•全国三模)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侧面11ABB A 是矩形,90BAC ∠=︒,1AA BC ⊥,124AA AC AB ===,且11BC AC ⊥. (1)求证:平面1ABC ⊥平面11A ACC ;(2)设D 是11AC 的中点,判断并证明在线段1BB 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DE 平面1ABC .若存在,求二面角1E AC B --的余弦值.【分析】(1)推导出1AA AB ⊥,1A A AC ⊥,从而1AC ⊥平面1ABC ,由此能证明平面1ABC ⊥平面11A ACC . (2)当E 为1B B 的中点时,连接AE ,1EC ,DE ,取1A A 的中点F ,连接EF ,FD ,设点E 到平面1ABC的距离为d ,由11E ABC C ABE V V --=,求出d A 为原点,AB 为x 轴,AC 为y 轴,1AA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求出二面角1E AC B --的余弦值.【解答】证明:(1)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侧面11ABB A 是矩形,1AA AB ∴⊥, 又1AA BC ⊥,ABBC B =,1AA ∴⊥平面ABC ,1A A AC ∴⊥.又1A A AC =,11AC AC ∴⊥.又11BC AC ⊥,111BC A C C =,1AC ∴⊥平面1ABC , 又1AC ⊂平面11A ACC , ∴平面1ABC ⊥平面11A ACC .解:(2)当E 为1B B 的中点时,连接AE ,1EC ,DE ,如图,取1A A 的中点F ,连接EF ,FD ,//EF AB ,1//DF AC ,又EFDF F =,1ABA C A =,∴平面//EFD 平面1ABC ,则有//DE 平面1ABC .设点E 到平面1ABC 的距离为d ,AB AC ⊥,且1AA AB ⊥,AB ∴⊥平面11A ACC ,1AB AC ∴⊥,∴1122BAC S=⨯= 1A A AC ⊥,AB AC ⊥,AC ∴⊥平面11A ABB ,11//AC AC ,11AC ∴⊥平面11ABB ,∴11111182243323C ABE ABE V S AC -∆=⨯⨯=⨯⨯⨯⨯=, 由1183E ABC C ABE V V --==,解得188333ABC d S=⨯==以A 为原点,AB 为x 轴,AC 为y 轴,1AA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0A ,0,0),(2B ,0,0),1(0C ,4,4),(2E ,0,2),1(0AC =,4,4),(2AB =,0,0),(2AE =,0,2), 设平面1AC E 的法向量(n x =,y ,)z ,则1440220n AC y z n AE x z ⎧=+=⎪⎨=+=⎪⎩,取1x =,得(1n =,1,1)-, 设平面1AC B 的法向量(m x =,y ,)z ,则144020m AC y z m AB x ⎧=+=⎪⎨==⎪⎩,取1y =,得(0m =,1,1)-, 设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 则6cos ||||32m n m n θ===.∴二面角1E AC B --【例2】在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且1BC BB =1160A AB A AD ∠=∠=︒. (1)求证:1BD CC ⊥;(2)若动点E 在棱11C D 上,试确定点E 的位置,使得直线DE 与平面1BDB .【分析】(1)连接1A B ,1A D ,AC ,则△1A AB 和△1A AD 均为正三角形,设AC 与BD 的交点为O ,连接1A O ,则1AO BD ⊥,由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得AC BD ⊥,从而BD ⊥平面1A AC .进而1BD AA ⊥,由此能证明1BD CC ⊥.(2)推导出11A B A D ⊥,1AO AO ⊥,1AO BD ⊥,从而1AO ⊥底面ABCD ,以点O 为坐标原点,OA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利用向量法能求出当E 为11D C 的中点时,直线DE 与平面1BDB . 【解答】解:(1)连接1A B ,1A D ,AC , 因为1AB AA AD ==,1160A AB A AD ∠=∠=︒, 所以△1A AB 和△1A AD 均为正三角形, 于是11A B A D =.设AC 与BD 的交点为O ,连接1A O ,则1AO BD ⊥, 又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AC BD ⊥, 而1AO A C O =,所以BD ⊥平面1A AC .又1AA ⊂平面1A AC ,所以1BD AA ⊥,又11//CC AA ,所以1BD CC ⊥.(2)由11A B A D ==2BD ==,知11A B A D ⊥,于是1112AO A O BD AA ===,从而1AO AO ⊥, 结合1AO BD ⊥,1A A C O =,得1AO ⊥底面ABCD , 所以OA 、OB 、1OA 两两垂直.如图,以点O 为坐标原点,OA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则(1A ,0,0),(0B ,1,0),(0D ,1-,0),1(0A ,0,1),(1C -,0,0),(0,2,0)DB =,11(1,0,1)BB AA ==-,11(1,1,0)D C DC ==-, 由11(1,0,1)DD AA ==-,得1(1D -,1-,1).设111([0,1])D E D C λλ=∈,则(1E x +,1E y +,1)(1E z λ-=-,1,0),即(1E λ--,1λ-,1), 所以(1,,1)DE λλ=--.设平面1B B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 由100n DB n BB ⎧=⎪⎨=⎪⎩得00y x z =⎧⎨-+=⎩令1x =,得(1,0,1)n =,设直线DE 与平面1BDB 所成角为θ,则sin |cos ,|2DE n θ=<>=⨯, 解得12λ=或13λ=-(舍去), 所以当E 为11D C 的中点时,直线DE 与平面1BDB .【变式训练】(2018•全国三模)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侧面11ABB A 是矩形,90BAC ∠=︒,1AA BC ⊥,124AA AC AB ===,且11BC AC ⊥ (1)求证:平面1ABC ⊥平面11A ACC(2)设D 是11AC 的中点,判断并证明在线段1BB 上是否存在点E ,使//DE 平面1ABC ,若存在,求点E 到平面1ABC 的距离.【分析】(1)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由侧面11ABB A 是矩形,可得1AA AB ⊥,又1AA BC ⊥,可得1AA ⊥平面ABC ,得到1AA AC ⊥,进一步有11AC AC ⊥,结合11BC AC ⊥,可得1AC ⊥平面1ABC ,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得平面1ABC ⊥平面11A ACC ;(2)当E 为1BB 的中点时,连接AE ,1EC ,DE ,取1AA 的中点F ,连接EF ,FD ,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可得//DE 平面1ABC ,咋爱优等体积法可求点E 到平面1ABC 的距离为. 【解答】(1)证明: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侧面11ABB A 是矩形, 1AA AB ∴⊥,又1AA BC ⊥,AB BC B =,1AA ∴⊥平面ABC ,1AA AC ∴⊥,又1AA AC =,11AC AC ∴⊥, 又11BC AC ⊥,111BC A C C =,1AC ∴⊥平面1ABC ,又1AC ⊂平面11A ACC , ∴平面1ABC ⊥平面11A ACC ;(2)解:当E 为1BB 的中点时,连接AE ,1EC ,DE , 如图,取1AA 的中点F ,连接EF ,FD ,//EF AB ,1//DF AC ,又EF DF F =,1ABA C A =,∴平面//EFD 平面1ABC ,又DE ⊂平面EFD ,//DE ∴平面1ABC ,又11E ABC C ABE V V --=,11C A ⊥平面ABE ,设点E 到平面1ABC 的距离为d ,∴111122243232d ⨯⨯⨯=⨯⨯⨯⨯,得d =∴点E 到平面1ABC专题强化1.(2020•3月份模拟)如图.在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侧棱垂直于底面,且底面三角形ABC 是等边三角形)中,1BC CC =,M 、N 、P 分别是1CC ,AB ,1BB 的中点. (1)求证:平面//NPC 平面1AB M ;(2)在线段1BB 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1AB ⊥平面1A MQ ?若存在,确定点Q 的位置;若不存在,也请说明理由.【分析】(1)由M 、N 、P 分别是1CC ,AB ,1BB 的中点.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1//NP AB ,1//CP MB ,再利用线面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出结论.(2)假设在线段1BB 上存在一点Q 使1AB ⊥平面1A MQ .四边形11ABB A 是正方形,因此点Q 为B 点.不妨取2BC =.判断10AB MQ =是否成立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证明:M 、N 、P 分别是1CC ,AB ,1BB 的中点. 1//NP AB ∴,四边形1MCPB 为平行四边形,可得1//CP MB ,NP ⊂/平面1AB M ;1AB ⊂平面1AB M ;//NP ∴平面1AB M ;同理可得//CP 平面1AB M ;又CP NP P =,∴平面//NPC 平面1AB M .(2)假设在线段1BB 上存在一点Q 使1AB ⊥平面1A MQ . 四边形11ABB A 是正方形,因此点Q 为线段1BB 的中点. 不妨取2BC =.(0M ,1-,1),(0Q ,1,0),A 0,0),1(0B ,1,2),1(AB =-1,2),(0MQ =,2,1)-, 10AB MQ =.∴在线段1BB 上存在一点Q ,使1AB ⊥平面1A MQ ,其中点Q 为线段1BB 的中点2.(2020•湖南模拟)如图,AB 为圆O 的直径,点E 、F 在圆O 上,//AB EF ,矩形ABCD 所在的平面与圆O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已知2AB =,1EF =. (Ⅰ)求证:平面DAF ⊥平面CBF ; (Ⅰ)求直线AB 与平面CBF 所成角的大小;(Ⅰ)当AD 的长为何值时,平面DFC 与平面FCB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为60︒?【分析】()I 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可得CB ⊥平面ABEF ,再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证明AF ⊥平面CBF ,从而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可得平面DAF⊥平面CBF;()II确定ABF∠为直线AB与平面CBF所成的角,过点F作FH AB⊥,交AB于H,计算出AF,即可求得直线AB与平面CBF所成角的大小;(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DCF的法向量1(0,2n t=,平面CBF的一个法向量21(,0)2n AF==-,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求得AD的长.【解答】()I证明:平面ABCD⊥平面ABEF,CB AB⊥,平面ABCD⋂平面ABEF AB=,CB∴⊥平面ABEF.AF ⊂平面ABEF,AF CB∴⊥,⋯(2分)又AB为圆O的直径,AF BF∴⊥,AF∴⊥平面CBF.⋯(3分)AF ⊂平面ADF,∴平面DAF⊥平面CBF.⋯(4分)()II解:根据(Ⅰ)的证明,有AF⊥平面CBF,FB∴为AB在平面CBF内的射影,因此,ABF∠为直线AB与平面CBF所成的角⋯(6分)//AB EF,∴四边形ABEF为等腰梯形,过点F作FH AB⊥,交AB于H.2AB=,1EF=,则122AB EFAH-==.在Rt AFB∆中,根据射影定理2AF AH AB=,得1AF=.⋯(8分)∴1sin2AFABFAB∠==,30ABF∴∠=︒.∴直线AB与平面CBF所成角的大小为30︒.⋯(9分)(Ⅰ)解:设EF中点为G,以O为坐标原点,OA、OG、AD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设(0)AD t t=>,则点D的坐标为(1,0,)t,则(1C-,0,)t,1(1,0,0),(1,0,0),(2A B F-∴1(2,0,0),(,)2CD FD t==⋯(10分)设平面DCF的法向量为1(,,)n x y z=,则1n CD =,1n FD =,即200.xy tz=⎧⎪⎨+=⎪⎩令z=,解得0x=,2y t=,∴1(0,2n t=⋯(12分)由()I 可知AF ⊥平面CFB ,取平面CBF 的一个法向量为21(,0)2n AF ==-,依题意1n 与2n 的夹角为60︒,∴1212cos60||||n n n n ︒=,即12=,解得t =因此,当AD DFC 平面FCB 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为60︒.⋯(14分)3.(2019•全国二模)如图,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点D 是棱11B C 的中点. (Ⅰ)求证:1//AC 平面1A BD ;(Ⅰ)若AB AC ==12BC BB ==,在棱AC 上是否存在点M ,使二面角1B A D M --的大小为45︒,若存在,求出AMAC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Ⅰ)先连接1AB ,交1A B 于点O ,再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1//AC 平面1A BD ; (Ⅰ)先由题意得AB ,AC ,1AA 两两垂直,以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设(0M ,a ,0),(02)a ,求出两平面的法向量,根据法向量夹角余弦值以及二面角的大小列出等式,即可求出a ,进而可得出结果.【解答】证明:(Ⅰ)连接1AB ,交1A B 于点O ,则O 为1AB 中点, 连接OD ,又D 是棱11B C 的中点,1//OD AC ∴,OD ⊂平面1A BD ,1AC ⊂/平面1A BD ,1//AC ∴平面1A BD .解:(Ⅰ)由已知AB AC ⊥,则AB ,AC ,1AA 两两垂直, 以A 为原点,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则B ,1(0A ,0,2),D ,2),(0C0), 设(0M ,a ,0),(02)a,则1(BA =-,12(A D =0),1(0A M =,a ,2)-, 设平面1BA 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11220202n BA z n A D x y ⎧=-+=⎪⎨==⎪⎩,取1z =,得(2,n =-1). 设平面1A DM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1120202m A M ay z m A D y ⎧=-=⎪⎨=+=⎪⎩,2x =-,得(2m =-,2,)a . 二面角1BA D M --的大小为45︒, 2|||2222cos 45|cos ,|||||58m na m n m n a --+∴︒=<>===+,23240a ∴+-=,解得a =-a =, 02a a ∴=, ∴存在点M ,此时23AM AC =,使二面角1B A D M --的大小为45︒.4.(2019•3月份模拟)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AA ⊥平面ABC ,D 为BC 边上一点,BD =122AA AB AD ===.(1)证明:平面1ADB ⊥平面11BB C C .(2)若BD CD =,试问:1A C 是否与平面1ADB 平行?若平行,求三棱锥11A A B D -的体积;若不平行,请说明理由.【分析】(1)先证AD 与BC ,1BB 垂直,进而得线面垂直,面面垂直;(2)连接1A B 得中点E ,利用中位线得线线平行,进而得线面平行,再利用等分三棱柱的方法求得三棱锥的体积.【解答】解:(1)证明:2AB =,1AD =,BD =AD BD ∴⊥,1AA ⊥平面ABC ,1BB ∴⊥平面ABC , 1BB AD ∴⊥,AD ∴⊥平面11BB C C ,∴平面1ADB ⊥平面11BB C C ;(2)1A C 与平面1ADB 平行,证明如下:连接1A B 交1AB 于E ,连接DE ,则E 为1AB 中点,BD CD =,1//AC DE ∴, 又1AC ⊂/平面1ADB ,DE ⊂平面1ADB , 1//AC ∴平面1ADB , 利用三等分三棱柱的知识可知, 1111116A A B D A B C ABC V V --=116ABC S AA ∆=⨯ 11162BC AD AA =⨯⨯⨯ 111262=⨯⨯⨯=故三棱锥11A A B D - 5.(2018秋•全国期末)如图,在四棱台1111ABCD A B C D -中,底面ABCD 是菱形,111112AA A B AB ===,60ABC ∠=︒,1AA ⊥平面ABCD .(1)若点M 是AD 的中点,求证:1//C M 平面11AA B B ;(2)棱B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得二面角1E AD D --的余弦值为13?若存在,求线段C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连接1B A ,推导出四边形11AB C M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11//C M B A ,由此能证明1//C M 平面11AA B B .(2)取BC 中点Q ,连接AQ ,推导出AQ BC ⊥,AQ AD ⊥,分别以AQ ,AD ,1AA 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能求出结果.【解答】证明:(1)连接1B A ,由已知得,11////B C BC AD ,且1112B C AM BC ==所以四边形11AB C M 是平行四边形,即11//C M B A ⋯(2分)又1C M ⊂/平面11AA B B ,1B A ⊂平面11AA B B , 所以1//C M 平面11AA B B ⋯(4分)解:(2)取BC 中点Q ,连接AQ ,因为ABCD 是菱形,且60ABC ∠=︒, 所以ABC ∆是正三角形,所以AQ BC ⊥,即AQ AD ⊥, 由于1AA ⊥平面ABCD ⋯(6分)所以,分别以AQ ,AD ,1AA 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如图(0A ,0,0),1(0A ,0,1),1(0D ,1,1),Q 假设点E 存在,设点E的坐标为,0)λ,11λ-,(3,0)AE λ=,1(0,1,1)AD =⋯(7分) 设平面1AD E 的法向量(,,)n x y z =则100n AE n AD ⎧=⎪⎨=⎪⎩,即00y y z λ+=+=⎪⎩,可取(,3,n λ=-⋯(9分)平面1ADD 的法向量为(3,0,0)AQ =⋯(10分) 所以,31|cos ,|33AQ n λ<>==,解得:λ=(11分) 又由于二面角1E AD D --大小为锐角,由图可知,点E 在线段QC 上, 所以λ=,即1CE =(12分)6.(2019•山东模拟)如图所示的矩形ABCD 中,122AB AD ==,点E 为AD 边上异于A ,D 两点的动点,且//EF AB ,G为线段ED 的中点,现沿EF 将四边形CDEF 折起,使得AE 与CF 的夹角为60︒,连接BD ,FD .(1)探究:在线段EF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GM 平面BDF ,若存在,说明点M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求三棱锥G BDF -的体积的最大值,并计算此时DE 的长度.【分析】(1)取线段EF 的中点M ,由G 为线段ED 的中点,M 为线段EF 的中点,可得//GM DF ,再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可得//GM 平面BDF ;(2)由//CF DE ,且AE 与CF 的夹角为60︒,可得AE 与DE 的夹角为60︒,过D 作DP 垂直于AE 交AE 于P ,由已知可得DP 为点D 到平面ABFE 的距离,设DE x =,则4AE BF x ==-,然后利用等积法写出三棱锥G BDF -的体积,再由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并求出DE 的长度. 【解答】(1)解:取线段EF 的中点M ,有//GM 平面BDF . 证明如下:如图所示,取线段EF 的中点M ,G 为线段ED 的中点,M 为线段EF 的中点, GM ∴为EDF ∆的中位线,故//GM DF ,又GM ⊂/平面BDF ,DF ⊂平面BDF ,故//GM 平面BDF ; (2)解://CF DE ,且AE 与CF 的夹角为60︒, 故AE 与DE 的夹角为60︒, 过D 作DP 垂直于AE 交AE 于P ,由已知得DE EF ⊥,AE EF ⊥,EF ∴⊥平面AED , 则DP 为点D 到平面ABFE 的距离, 设DE x =,则4AE BF x ==-, 由(1)知//GM DF , 故111333[1(4)](4)332G BDF M BDF D MBF MBF V V V S DP x x x x ---∆====⨯⨯⨯-⨯=-, 当且仅当4x x -=时等号成立,此时2x DE ==.故三棱锥G BDF-,此时DE的长度为2.7.(2018•全国模拟)如图,在四棱锥P ABCD-中,90ABC BAD∠=∠=︒,112AD AB BC===,PD⊥平面ABCD,PD=M为PC上的动点.(Ⅰ)当M为PC的中点时,在棱PB上是否存在点N,使得//MN平面PDA?说明理由;(Ⅰ)BDM∆的面积最小时,求三棱锥M BCD-的体积.【分析】(Ⅰ)当N为PB中点时,//MN平面PDA.取PB的中点N,连接MN,由M,N分别为PC,PB中点,可得//MN BC,又//BC AD,得//MN AD,再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对立即可证明//MN平面PDA;(Ⅰ)由PD⊥平面ABCD,DB⊂平面ABCD,知PD BD⊥,又BD CD⊥,CD PD D=,得BD⊥平面PCD,又M D⊂平面PDC,可得BD M D⊥,进一步得到DBM∆为直角三角形,当MD PC⊥时BDM∆的面积最小,然后利用等积法即可求出三棱锥M BCD-的体积.【解答】解:(Ⅰ)当N为PB中点时,//MN平面PDA.证明如下:取PB的中点N,连接MN,M,N分别为PC,PB中点,//MN BC∴,又//BC AD,//MN AD∴,又DA⊂平面PDA,MN⊂/平面PDA,//MN∴平面PDA;(Ⅰ)由PD ⊥平面ABCD ,DB ⊂平面ABCD ,知PD BD ⊥, 又BD CD ⊥,CDPD D =,BD ∴⊥平面PCD ,又M D ⊂平面PDC ,BD M D ∴⊥,DBM ∴∆为直角三角形.当MD PC ⊥时BDM ∆的面积最小. 在底面直角梯形ABCD 中,由90ABC BAD ∠=∠=︒,112AD AB BC ===,得CD =BD ∴=在Rt PDC ∆中,由PD =CD =可得PC =MD =则CM =12MCD S ∆∴==.∴1133M BCD B MCD MCD V V S BD --∆===⨯8.(2018•全国二模)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4AC AA ==,AC BC ⊥. (Ⅰ)证明:11AC A B ⊥;(Ⅰ)当BC 的长为多少时,直线1A B 与平面1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3.【分析】(Ⅰ)由BC AC ⊥,1BC AA ⊥,得BC ⊥平面11AA C C ,从而1AC BC ⊥,连结1A C ,四边形11AA C C 是正方形,则11AC AC ⊥,由此能证明1AC ⊥平面1A BC ,从而11AC A B ⊥. (Ⅰ)以C 为原点,CA 、CB 、1CC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利用向量法能求出a . 【解答】证明:(Ⅰ)BC AC ⊥,1BC AA ⊥,1ACAA A =,BC ∴⊥平面11AA C C ,又1AC ⊂平面11AA C C ,1AC BC ∴⊥,连结1A C ,四边形11AA C C 是正方形,11AC AC ∴⊥, 且1BCAC C =, 1AC ∴⊥平面1A BC ,又1A B ⊂平面1A BC ,11AC A B ∴⊥.解:(Ⅰ)以C 为原点,CA 、CB 、1CC 所在直线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yz -, 设BC a =,则(0C ,0,0),(4A ,0,0),(0B ,a ,0),1(0C ,0,4),1(4A ,0,4),1(4A B =-,a ,4)-,(4AB =-,a ,0),1(4AC =-,0,4), 设平面1AB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140440AB n x ay AC n x z ⎧=-+=⎪⎨=-+=⎪⎩,取x a =,得(n a =,4,)a ,直线1A B 与平面1AB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13.1|cos A B ∴<,221|||332216n a ==++. 解得4a =.9.(2018•新课标Ⅰ)如图,矩形ABCD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所在平面垂直,M是CD上异于C,D的点.(1)证明:平面AMD⊥平面BMC;(2)在线段AM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PBD?说明理由.【分析】(1)通过证明CD AD⊥,证明CM⊥平面AMD,然后证明平面AMD⊥平面BMC;⊥,CD DM(2)存在P是AM的中点,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定理说明即可.【解答】(1)证明:矩形ABCD所在平面与半圆弦CD所在平面垂直,所以AD⊥半圆弦CD所在平面,CM⊂半圆弦CD所在平面,∴⊥,CM ADM是CD上异于C,D的点.CM DM∴⊥,DM AD D∴⊥平面AMD,CM⊂平面CMB,=,CM∴平面AMD⊥平面BMC;(2)解:存在P是AM的中点,理由:连接BD交AC于O,取AM的中点P,连接OP,可得//MC OP,MC⊂/平面BDP,OP⊂平面BDP,所以//MC平面PBD.。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求解策略(原卷版)
专题35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求解策略【高考地位】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是高考几何的一个难点,尤常见于新高考的多选题中,其题目特点是灵活性较强,需要相对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计算能力,对所研究几何体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推理,其常见类型有两种:一、空间中位置关系的探索;二、空间角的探索.类型一空间中位置关系的探索方法一几何法-的所有棱长均为E,F分别是PC,AB的中点,M为棱PB上异于P,例1已知正四棱锥P ABCDB的一动点,现有以下结论:①线段EF的长度是△②EMF③存在点M使得PB⊥平面MEF;④EMF∠始终是钝角.其中不正确的结论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来源】河北省沧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数学试题【变式演练1】(多选)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B =2π,AC =2BC =4,D 为线段AC 的中点,如图,将∠ABD 沿BD 翻折,得到三棱锥P ﹣BCD (点P 为点A 翻折到的位置),在翻折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BD 的外接圆半径为2B .存在某一位置,使得PD ∠BDC .存在某一位置,使得PB ∠CDD .若PD ∠DC ,则此时三棱锥P ﹣BCD 的外接球的体积为323π 【来源】山东省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二轮联考数学试题(二)方法二 向量法例2、3.已知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2BB AB BC ==,点E 在线段1CC 上,()101CC λλ=≤≤平面α过线段1AA 的中点以及点1B 、E ,现有如下说法: (1)[]0,1λ∃∈,使得1BE B E ⊥;(2)若12,23λ⎡⎤∈⎢⎥⎣⎦,则平面α截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所得截面为平行四边形;(3)若0λ=,2AB =,则平面α截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所得截面的面积为以上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A .0B .1C .2D .3【来源】全国一卷2021届高中毕业班考前热身联合考试理科数学试题例3、(多选)在棱长固定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E ,F 分别满足AE AB λ=,([0,1],[0,1])BF BC μλμ=∈∈,则( )A .当12μ=时,三棱锥11A B EF -的体积为定值 B .当12μ=时,存在λ使得1BD ⊥平面1B EF C .当12λ=时,点A ,B 到平面1B EF 的距离相等 D .当λμ=时,总有11A F C E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数学试题【变式演练2】(多选)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E 为线段1CD 上一动点(不包含端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1AB ⊥平面11A D EB .1DE A E +的最小值为1C .存在点E 使得1DE AD ⊥D .点D 到平面11A DE 【来源】全国新高考2021届高三数学方向卷试题(A )【变式演练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AB AD ⊥,//AB CD ,24AB AD PA CD ====,G 为PD 的中点.(1)求证AG ⊥平面PCD ;(2)若点F 为PB 的中点,线段PC 上是否存在一点H ,使得平面GHF ⊥平面PCD ?若存在,请确定H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来源】湖北省恩施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数学试题类型二 空间角的探索 方法一 几何法例3.如图,矩形ABCD 中,已知2,4,AB BC E ==为BC 的中点.将ABE △沿着AE 向上翻折至MAE 得到四棱锥M AECD -.平面AEM 与平面AECD 所成锐二面角为α,直线ME 与平面AECD 所成角为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F 为AD 中点,则ABE △无论翻折到哪个位置都有平面AEM ⊥平面MBFB .若Q 为MD 中点,则ABE △无论翻折到哪个位置都有//CQ 平面AEM Csin αβ=Dcos αβ=【来源】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押题卷文科数学试题 【变式演练4】(多选)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P 满足1DP DD DA λμ=+,[0,1]λ∈,[0,1]μ∈,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当λμ=时,//BP 平面11CB D B .当12μ=时,存在唯一点P 使得DP 与直线1CB 的夹角为3π C .当1λμ+=时,CPD .当1λμ+=时,CP 与平面11BCC B 所成的角不可能为3π 【来源】湖北省恩施州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数学试题方法二 向量法例4.如图1,菱形ABCD 中120ABC ∠=︒,动点E ,F 在边AD ,AB 上(不含端点),且存在实数λ使EF BD λ→→=,沿EF 将AEF 向上折起得到PEF ,使得平面PEF ⊥平面BCDEF ,如图2所示.(1)若BF PD ⊥,设三棱锥P BCD -和四棱锥P BDEF -的体积分别为1V ,2V ,求12V V ;(2)试讨论,当点E 的位置变化时,二面角E PF B --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该二面角的余弦值,若不是,说明理由.【来源】重庆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质量检测数学试题【变式演练5】O 中,平行四边形ABCD 是圆O 的内接四边形,AD ,点P 是半球面上的动点,且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为83.(1)求动点P 的轨迹T 围成的面积;(2)是否存在点P 使得二面角P AD B --的大小为3π?请说明理由. 【来源】山西省临汾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二模数学(理)试题【高考再现】1.(2018年全国卷Ⅲ文数高考试题)如图,矩形ABCD 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 所在平面垂直,M 是CD 上异于C ,D 的点.(1)证明:平面AMD ⊥平面BMC ;(2)在线段AM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MC ∥平面PBD ?说明理由.【反馈练习】1.(多选)已知梯形ABCD ,112AB AD BC ===,//AD BC ,AD AB ⊥,P 是线段BC 上的动点;将ABD △沿着BD 所在的直线翻折成四面体A BCD ',翻折的过程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不论何时,BD 与A C '都不可能垂直B .存在某个位置,使得A D '⊥平面A BC ' C .直线A P '与平面BCD 所成角存在最大值 D .四面体A BCD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的最小值为4π【来源】广东省佛山市五校联盟2021届高三5月数学模拟考试试题2.(多选)已知某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如图所示,点E ,G 分别是棱BC ,BQ 的中点,F 是棱CR (不包含端点)上的动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四面体AEFP 的体积为定值B .存在点F 使得PC ⊥平面AEF C .存在点F 使得//PG 平面AEFD .当F 为棱CR 的中点时,平面AEF 截正方体所得上、下两个几何体的体积之比为17:7 【来源】2021新高考高考最后一卷数学第三模拟3.(多选)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已知E 为线段1B C 的中点,点F 和点P 分别满足111D F DC λ=,11D P D B μ=,其中,[0,1]λμ∈,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λ=12时,三棱锥P -EFD 的体积为定值 B .当µ=12时,四棱锥P -ABCD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是34πC .PE PF +D.存在唯一的实数对(,)λμ,使得EP∠平面PDF【来源】广东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普通高中联合质量测评摸底数学试题4.如图,矩形BDEF所在平面与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2DB DE=,点P在线段EF上.给出下列命题:①直线PD⊥直线AC;②直线PD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的取值范围是⎤⎥⎣⎦;③存在点P,使得直线PD⊥平面ACF;④存在点P,使得直线//PD平面ACF.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来源】四川省大数据精准联盟2021届高三第三次统一监测文科数学试题5.七面体玩具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玩具.在几何学中,七面体是指由七个面组成的多面体,常见的七面体有六角锥、五角柱、正三角锥柱、Szilassi多面体等.在拓扑学中,共有34种拓扑结构明显差异的凸七面体,它们可以看作是由一个长方体经过简单切割而得到的.在如图所示的七面体EABCFD中,EA⊥平面,//,//,,2, 4.ABCD EA FC AD BC AD AB AD AB BC FC EA⊥=====(1)在该七面体中,探究以下两个结论是否正确.若正确,给出证明;若不正确,请说明理由:①//EF平面ABCD;②AF⊥平面EBD;(2)求该七面体的体积.【来源】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21届考前模拟数学试题6.如图,ABC 为正三角形,半圆O 以线段BC 为直径,D 是圆弧BC 上的动点(不包括B ,C 点)平面ABC ⊥平面BCD .(1)是否存在点D ,使得BD AC ⊥?若存在,求出点D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30CBD ∠︒=,求直线AC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 【来源】百强名校2021届高三5月模拟联考(A 卷)理科数学试题7.在滨海文化中心有天津滨海科技馆,其建筑有鲜明的后工业风格,如图所示,截取其中一部分抽象出长方体和圆台组合,如图所示,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4,2AB AD AA ===,圆台下底圆心O 为AB 的中点,直径为2,圆与直线AB 交于,E F ,圆台上底的圆心1O 在11A B 上,直径为1.(1)求1A C 与平面1A ED 所成角的正弦值; (2)求二面角1E A D F --的余弦值;(3)圆台上底圆周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1FP AC ⊥,若存在,求点P 到直线11A B 的距离,若不存在则说明理由.【来源】天津市河东区2021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数学试题8.如图,已知矩形ABCD 所在平面垂直于直角梯形ABPE 所在平面,且2AB BP ==,1AD AE ==,AE AB ⊥,且//.AE BP(1)设点M 为棱PD 中点,求证//EM 平面ABCD ;(2)线段PD 上是否存在一点N ,使得直线BN 与平面PCD ?若存在,试求出线段PN 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来源】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新起点考试数学试题9.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AA ⊥平面111A B C ,12AB BC AC A A ====,E ,F 分别为11A C ,11B C 的中点.(∠)在四边形11ABB A 内是否存在点G ,使平面//GEF 平面1ABC ?若存在,求出该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设D 是1CC 的中点,求DA 与平面1ABC 所成角θ的正弦值.【来源】“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3月份高考数学(理)联考试题(丙卷)10.在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ABCD 为菱形,60BAD ∠=︒,平面SAD ⊥平面ABCD ,SAD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E ,F 分别为AD ,SB 的中点. (∠)证明://EF 平面SCD ;(∠)在棱SA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锐二面角P BC S --若存在,求出SP S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来源】2021届高三数学临考冲刺原创卷(三)。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求得法向量 ― ― → 结果 运算
[解 ]
(1)证明:因为 AE⊥ A1B1, A1B1∥ AB,
所以 AB⊥ AE,又因为 AB⊥ AA1, AE∩ AA1= A, 所以 AB⊥平面 A1ACC1,又因为 AC⊂平面 A1ACC1, 所以 AB⊥ AC.
以 A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Axyz, 1 1 1 则 A(0,0, 0), E 0,1,2 , F 2,2, 0 , A1(0, 0, 1), B1(1,0,1). → → 设 D(x,y,z), A1D= λA1B1且 λ∈ [0,1],则(x,y,z-1)= λ(1, 0,0),所以 D(λ, 0, 1), 1 → 1 所以DF= 2- λ,2,-1 ,
(3)假设在 AB 上存在点 E,使得 AC1∥平面 CEB1, 设 AE =t AB =(-3t,4t,0),其中 0≤t≤1. 则 E(3-3t,4t,0), B1 E =(3-3t,4t-4,-4), B1C =(0,-4,-4). 又因为 AE=m B1 E +n B1C 成立, 所以 m(3-3t)=-3,m(4t-4)-4n=0, -4m-4n=4, 1 解得 t= . 2 所以在 AB 上存在点 E,使得 AC1∥平面 CEB1,这时点 E 为 AB 的中点.
由题可知平面 ABC 的一个法向量 m=(0, 0, 1). 14 因为平面 DEF 与平面 ABC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 14 所以 |cos〈 m, n〉 |= 即 |m· n| 14 = , 14 |m||n | = 2 14 , 14
|2( 1- λ) | 9+( 1+ 2λ) 2+4(1-λ)
则 C(0,0,0),A(3,0,0),C1(0,0,4),B(0,4,0),B1(0,4,4). 因为 AC =(-3,0,0), BC1 =(0,-4,4), 所以 AC · BC1 =0,所以 AC ⊥ BC1 ,即 AC⊥BC1. (2)假设在 AB 上存在点 D,使得 AC1⊥CD. 设 AD =λ AB =(-3λ,4λ,0),其中 0≤λ≤1. 则 D(3-3λ,4λ,0),于是 CD =(3-3λ,4λ,0), 由于 AC1 =(-3,0,4),且 AC1⊥CD, 所以-9+9λ=0,解得 λ=1. 所以在 AB 上存在点 D 使得 AC1⊥CD, 这时点 D 与点 B 重合.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那洪源一问题的提出立体几何中的探索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那洪源一问题的提出(1)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在98,99,00,02年全国高考题以及上海高考题中作为创新题型出现。
(2)这种试题较好地体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考数学测量研究与实践》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这种试题的解答过程,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性和生成性的特点,考查了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02年这道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是今后应用问题考查的改革方向”。
(3)我个人观点:在日常学习中,解决这类问题能够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使我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凡新问题的解决(不限于数学问题)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么如何探索呢?本讲就从几个立体几何问题着眼,作一点尝试,供叁考。
那么,什么是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呢?先看一个例题。
引例:在直四棱柱A1B1C1D1—ABCD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条件________时,有A1C⊥B1D1(只填上一个正确条件即可)(98年高考题)BDAC 或ABCD是菱形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就是探索性问题。
还有条件已知,结论未知,或结论不唯一以及结论不知是否存在,还有部分条件、结论未知,都被称为探索性问题。
在这里不给出严格定义。
下面研究两类问题。
二投影问题1、在正方体A1C中,E、F分别为面ADD1A1面BCC1B1中心,则四边形BFD1E在该正方体面上的射影可能是__________(2000年高考题)1234②是在上、下底面及前、后侧面③是在左、右侧面的投影故选②③1C2、正四面体ABCD 中,S 为AD 的中点,Q 为BC 上异于中点和端点的任意一点,则△SQD 在四个面上的射影不可能是B 是在BCD 面上的投影C 是在ABC 面上的投影D 是在ACD 面上的投影 故选A 3、一个不透明的正四面体,被一束垂直于桌面的平行光线照射时,此正四面体在桌面上的射影可能是(把可能的序号都填上)123①是BCD 面与桌面平行时的投影②可构造正方体 将正四面体ABCD 沿棱BC 转动在桌面上的投影 就出现④,当B 在桌面上,A ,C ,D 三点都不在 桌面上 使AD ,BC 在桌面上的射影平行,而AB , CD 在桌面上的射影不平行,就出现③故填①②③④三 构造几何体4、若一个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中有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另一个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试求满足上述条件的三棱锥的体积。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型问题及应用
ʏ山东省阳谷县第一中学 宁广亮探索型问题是指那些题目条件不完备㊁结论不明确,或者答案不唯一,给考生留有较大探索余地的试题㊂而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设置新颖,变化多端,不仅可以考查和区分考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检测和区分考生的学习潜能,因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已成为高考试题的一个新亮点㊂一㊁条件探索型问题立体几何中的条件探索型问题,是针对结论确定而条件未知需探求,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断㊂其解题思路是:先执果索因,再倒推分析,逆向思维探究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㊂解决立体几何此类问题时,通常利用空间向量来逆推,目标明确,要注意推理过程是否可逆,不要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㊂图1例1 如图1,A B 为圆O的直径,点E ,F 在圆O 上,且四边形A B E F 为等腰梯形,矩形A B C D 和圆O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已知A B =2,E F =1㊂(1)求证:平面D A F ʅ平面C B F ;(2)求当A D 的长为何值时,二面角D -F C -B 的大小为120ʎ㊂解析:(1)因为平面A B C D ʅ平面A B E F ,且C B ʅA B ,平面A B C D ɘ平面A B E F =A B ,所以C B ʅ平面A B E F ㊂因为A F ⊂平面A B E F ,所以C B ʅA F ㊂又因为A B 为圆O 的直径,所以F B ʅA F ㊂而C B ɘ图2F B =B ,所以A F ʅ平面C F B ㊂又A F ⊂平面AD F ,所以平面A D F ʅ平面C F B ㊂(2)设E F ,C D 的中点分别为G ,H ,以O 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 yz ,如图2所示㊂设A D =t ,则D (1,0,t ),C (-1,0,t ),A (1,0,0),B (-1,0,0),F12,32,0 ,所以C D ң=(2,0,0),F D ң=12,-32,t㊂设平面D C F 的法向量为n 1=(x ,y ,z ),则n 1㊃C D ң=2x =0,n 1㊃F D ң=12x -32y +t z =0,取z =3,得x =0,y =2t ,则n 1=(0,2t ,3)㊂由(1)知A F ʅ平面C F B ,则平面C F B的一个法向量为n 2=A F ң=-12,32,0,故|c o s <n 1,n 2>|=|n 1㊃n 2||n 1||n 2|=|3t |4t 2+3㊂因为二面角D -F C -B 的大小为120ʎ,所以12=|3t |4t 2+3,解得t =64㊂所以当线段A D 的长为64时,二面角D -F C -B 的大小为120ʎ㊂点评: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条件探索型问题,有三种比较常用的思维方式:(1)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㊂(2)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其充分性㊂(3)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命题成立的条件㊂根据具体问题场景,合理选取适合的方法来应用㊂二㊁存在探索型问题立体几何中的存在探索型问题,是以结论不确定的存在性判断的形式来设置问题㊂这类问题常常出现 是否存在 是否有 等形式的疑问句,以示结论有待确定㊂解答此类问题的思路是:先肯定结论,再进行推理,若推出矛盾,则否定假设;若推出合理结果,则假设成立㊂解决此类问题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假设推证 定论㊂11解题篇 创新题追根溯源 高考数学 2024年2月图3例2 如图3,在R t әA B C中,øC =90ʎ,B C =3,A C =6,D ,E 分别是线段A C ,A B 上的点,满足D E ʊB C 且A D =2C D ,如图4,将әA D E 沿D E 折起到әA 1D E的图4位置,使A 1C ʅC D ,M 是A 1D 的中点㊂(1)求C M 与平面A 1B E 所成角的大小㊂(2)在线段A 1B 上是否存在点N (N 不与端点A 1,B 重合),使平面C MN 与平面D E N 垂直若存在,求出A 1NB N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㊂解析:(1)在R t әA B C 中,øC =90ʎ,D E ʊB C ,所以D E ʅA D ,D E ʅC D ㊂因为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所以D E ʅA 1D ,D E ʅC D ㊂又A 1D ɘC D =D ,A 1D ,C D ⊂平面A 1C D ,所以D E ʅ平面A 1C D ,D E ʅA 1C ㊂又A 1C ʅC D ,C D ɘD E =D ,所以A 1C ʅ平面B C D E ㊂图5以C 为坐标原点,C D ,C B ,C A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 -x yz ,如图5所示㊂因为A D =2C D ,故D E =23B C =2,由几何关系知C D =2,A 1D =A D =4,A 1C =23,故C (0,0,0),D (2,0,0),E (2,2,0),B (0,3,0),A 1(0,0,23),M (1,0,3),所以C M ң=(1,0,3),A 1B ң=(0,3,-23),A 1E ң=(2,2,-23)㊂设平面A 1B E 的法向量为n 1=(x ,y ,z ),则n 1㊃A 1B ң=3y -23z =0,n 1㊃A 1E ң=x +y -3z =0,令y =2,得z =3,x =1,则n 1=(1,2,3)㊂设C M 与平面A 1B E 所成角的大小为θ,则s i n θ=|c o s <C M ң,n 1>|=|C M ң㊃n 1||C M ң||n 1|=|4|2ˑ22=22,故θ=π4,即C M 与平面A 1B E所成角的大小为π4㊂(2)假设存在点N ,符合题意㊂设N (x 1,y 1,z 1),B N ң=λB A 1ң(0<λ<1),即(x 1,y 1-3,z 1)=λ(0,-3,23),即x 1=0,y 1=3(1-λ),z 1=23λ,故N (0,3(1-λ),23λ),C M ң=(1,0,3),C N ң=(0,3(1-λ),23λ)㊂设平面C M N 的法向量为n 2=(x 2,y 2,z 2),则n 2㊃C M ң=x 2+3z 2=0,n 2㊃C N ң=3(1-λ)y 2+23z 2=0,令x 2=3,得z 2=-1,y 2=23λ3(1-λ),则n 2=3,23λ3(1-λ),-1㊂同理可求得平面D E N 的一个法向量为n 3=3,0,1λ㊂若平面C MN 与平面D E N 垂直,则满足n 2㊃n 3=0,即3-1λ=0,解得λ=13㊂故存在满足题意的点N ,由B Nң=13B A 1ң,可得A 1N B N =21=2㊂点评: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存在探索型问题时,首先假设结论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与数学运算㊂如果通过推理或运算得到了合乎情理或满足条件的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设的存在性;如果得到了矛盾或不满足条件的结论,就否定假设的存在性㊂三、开放探索型问题立体几何中的开放探索型问题,是基于条件或结论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合理补充条件完整是解题的第一步,基于条件的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题目,与正常试题的解答基本一致㊂图6例3 如图6,在底面A B C D 是菱形的直四棱柱A B C D -A 1B 1C 1D 1中,øD A B =π3,A B =2,A A 1=23,E ,F ,G ,H ,N 分别是棱C C 1,C 1D 1,D D 1,C D ,B C 的中点,点P 在四边形E F G H 内部(包含边界)运动㊂21 解题篇 创新题追根溯源 高考数学 2024年2月(1)现有如下三个条件:①G E ɘF H =P ;②P ɪF H ;③E P ң=P F ң㊂请从上述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条件,能使得P N ʊ平面B B 1D 1D 成立,并写出证明过程㊂(注:多次选择分别证明,只按第一次选择计分)(2)求平面F G N 与平面A D D 1A 1的夹角的余弦值㊂解析:(1)选①:G E ɘF H =P ㊂如图7图7所示,连接C D 1,B D 1,P N ,因为四边形C D D 1C 1为矩形,所以四边形E F -G H 为平行四边形,则P 分别是C D 1,G E 的中点,且N 是B C 中点,可得P N ʊB D 1㊂又因为P N ⊄平面B B 1D 1D ,B D 1⊂平面B B 1D 1D ,所以P N ʊ平面B B 1D 1D ㊂图8选②:P ɪF H ㊂如图8所示,连接HN ,P N ㊂由于F ,H ,N 分别是棱C 1D 1,C D ,B C 的中点,所以F H ʊD D 1㊂又F H ⊄平面B B 1D 1D ,D D 1⊂平面B B 1D 1D ,所以F H ʊ平面B B 1D 1D ㊂同理可证,HNʊ平面B B 1D 1D ㊂又F H ⊂平面F HN ,HN⊂平面F HN ,F H ɘHN =H ,所以平面F HN ʊ平面B B 1D 1D ㊂又因为P N ⊂平面F HN ,所以P N ʊ平面B B 1D 1D ㊂选③:E P ң=P F ң㊂由于E P ң=P F ң,所以P 图9是线段E F 的中点㊂如图9所示,设M ,Q 分别是G F ,B D 的中点,由于P ,N 分别是E F ,B C 的中点,则P M ʊG E ,P M =12G E ,Q N ʊC D ,Q N =12C D ㊂因为P M ʊG E ʊC D ,所以P M ʊQ N ,P M =Q N ,所以四边形P M Q N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P N ʊM Q ㊂由于Q ɪ平面B B 1D 1D ,M ∉平面B B 1D 1D ,所以M Q ɘ平面B B 1D 1D=Q ,所以P N 与平面B B 1D 1D 不平行㊂图10(2)由于四边形A B C D 为菱形,且øD A B=π3,则知D N ʅB C ㊂以D 为坐标原点,D A ң,D N ң,D D 1ң分别为x 轴,y 轴,z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10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 yz ,则D 1(0,0,23),C 1(-1,3,23),G (0,0,3),N (0,3,0),F -12,32,23,所以G N ң=(0,3,-3),G F ң=-12,32,3㊂设m =(x ,y ,z )为平面F G N 的一个法向量,则m ㊃G N ң=3y -3z =0,m ㊃G F ң=-12x +32y +3z =0,令y =1,得m =(33,1,1)㊂可取n =(0,1,0)为平面A D D 1A 1的一个法向量,则|c o s <m ,n >|=|m ㊃n ||m ||n |=127+1+1ˑ1=2929,所以平面F G N 与平面A D D 1A 1的夹角的余弦值为2929㊂点评:解决立体几何中的开放探索型问题时,结合立体几何应用场景,往往又分为选择条件型与探索条件型,基于不同的开放性条件加以合理选择,进而进行分析与求解,有效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理解能力㊁探究能力㊁创新能力与应用意识等的考查也是积极和深刻的㊂立体几何中的探索型问题,经常以条件探索型㊁存在探索型及开放探索型等不同形式来创新设置,方式新颖,变化多端,不仅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能考查考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与水平,这对考生的综合素质与数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㊂(责任编辑 王福华)31解题篇 创新题追根溯源 高考数学 2024年2月。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平面B1BC1的法向量n2=(x2,y2,z2).
y
∴AA→→11CB1·n·n11==00,⇒43xy11-=40z,1=0,
x
∴取向量n1=(0,4,3).
直击高考
(2016·北京卷改编)如图,在三棱柱 ABC-A1B1C1 中,AA1C1C 是边 长为 4 的正方形.平面 ABC⊥平面 AA1C1C,AB=3,BC=5. (1)求证:AA1⊥平面 ABC;(2)求二面角 A1-BC1-B1 的余弦值;
为 36?若存在,求出QPQD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在△PAD中,PA=PD,O为AD中点, 所以PO⊥AD, 又侧面PAD⊥底面ABCD, 平面PAD∩平面ABCD=AD,PO⊂平面PAD, 所以PO⊥平面ABCD. 又在直角梯形ABCD中,连接OC, 易得OC⊥AD,
(2017·衡水二模)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侧面 PAD⊥底面 ABCD,侧棱 PA=PD= 2,PA⊥PD,底面 ABCD 为直角梯形, 其中 BC∥AD,AB⊥AD,AB=BC=1,O 为 AD 中点. (1)求直线 PB 与平面 POC 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 B 点到平面 PCD 的距离; (3)线段 PD 上是否存在一点 Q,使得二面角 Q-AC-D 的余弦值
为 36?若存在,求出QPQD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cos〈P→B,O→A〉=|PP→→BB|·|OO→→AA|= 33. ∴直线 PB 与平面 POC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36.
z y
x
(2017·衡水二模)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侧面 PAD⊥底面
ABCD,侧棱 PA=PD= 2,PA⊥PD,底面 ABCD 为直角梯形, 其中 BC∥AD,AB⊥AD,AB=BC=1,O 为 AD 中点. (1)求直线 PB 与平面 POC 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 B 点到平面 PCD 的距离; (3)线段 PD 上是否存在一点 Q,使得二面角 Q-AC-D 的余弦值
微专题4:+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解:AD 上存在一点 P,AP=λPD,使得 CP
∥平面 ABEF,此时λ=3. 2
理由如下: 当λ=32时,AP=32PD,可知AADP=35,如图,过点 P 作 MP∥FD 交 AF 于点 M,连接 EM,PC,则有MFDP=AADP=35, 又 BE=1,可得 FD=5,故 MP=3, 又 EC=3,MP∥FD∥EC,故有 MP 綊 EC, 故四边形 MPCE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CP∥ME,
变式:如图,直三棱柱 ABC A1B1C1中,D,E分别是棱BC , AB的中点,点F在棱 CC1 上,已知AB=AC,AA1 3 , BC=CF=2.
(1)求证: C1E//平面ADF; (2)在棱 BB1 上是否存在点M,使平面 CAM 平面ADF ,若存在,试求出BM的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又BM=1,BC=2,CD=1,FC=2, Rt△CBM≌Rt△FCD
故 CM DF
DF . AD=D DF,AD
易证CM ,又
,
平面ADF,
故CM 平面ADF .
CAM
又 平面 CAM ,故平面
平面ADF.
翻折中的位置关系探索问题
例 3: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B⊥AD,AD∥BC,AD=6, BC=4,E,F 分别在 BC,AD 上,EF∥AB.现将四边形 ABCD 沿 EF 折起,使平面 ABEF⊥平面 EFDC.
证明如下:因为AB=AC, AD 平面ABC,故 AD BC.
在直三棱柱 ABC
中, A1B1C1
BB1
平面
ABC
高中数学 考前归纳总结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一、探索点的位置例1.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D ⊥平面ABCD ,底面ABCD 为矩形,PD=DC=4,AD=2,E 为PC 的中点, 在线段AC 上是否存在一点 M ,使得PA//平面EDM ,若存在,求出AM 的长;若 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取AC 中点M ,连结EM 、DM , 因为E 为PC 的中点,M 是AC 的中点,所以EM//PA ,又因为EM ⊂平面EDM ,PA ⊄平面EDM , 所以PA//平面EDM 所以.521==AC AM 即在AC 边上存在一点M ,使得PA//平面EDM ,AM 的长为5.例2.如图,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1AA ⊥面ABC ,2,==⊥AC BC AC BC ,13AA =,D 为AC 的中点,(2)求二面角C BD C --1的余弦值; (3)在侧棱1AA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 1BDC CP 面⊥?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1)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C 1(0,0,0),B (0,3,2),C (0,3,0),A (2,3,0),D (1,3,0),11(0,3,2),(1,3,0)C B C D ∴==u u u r u u u u r设111(,,)n x y z =r是面BDC 1的一个法向量,则110,0n C B n C D ⎧=⎪⎨=⎪⎩u u u r r g u u u u r r g 即1111320,30y z x y +=⎧⎨+=⎩,C 1A1C B 1ABDAACzxyCB1BD取11(1,,)32n =-r ,易知1(0,3,0)C C =u u u u r 是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1112cos ,7n C C n C C n C C==-⨯u u u u r r u u u u r g r u u u u r r . ∴二面角C 1—BD —C 的余弦值为27.(2)假设侧棱AA 1上存在一点P 使得CP ⊥面BDC 1.设P (2,y ,0)(0≤y ≤3),则 (2,3,0)CP y =-u u u r,则110,0CP C B CP C D ⎧=⎪⎨=⎪⎩u u u r u u u rg u u u r u u u u r g ,即3(3)0,23(3)0y y -=⎧⎨+-=⎩. 解之3,73y y =⎧⎪⎨=⎪⎩∴方程组无解.∴侧棱AA 1上不存在点P ,使CP ⊥面BDC 1.二、探索结论的存在性例3.如图,已知三棱锥P ABC -中,PA PC ⊥,D 为AB 中点,M 为PB 的中点,且2AB PD =. (1)求证:DM ∥PAC 面;(2)找出三棱锥P ABC -中一组面与面垂直的位 置关系,并给出证明(只需找到一组即可) (1)证明:依题意 D 为AB 的中点,M 为PB 的中点 ∴ DM // PA又, ∴(2)平面PAC平面PBC (或平面PAB平面PBC)证明:由已知AB=2PD,又D为AB的中点所以PD=BD 又知M为PB的中点∴,由(1)知 DM // PA∴又由已知,且故∴平面PAC 平面PBC 。
高三数学《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向量解法》
B 因此, 无论E、F在何位置均有 1F ⊥ D1 E.
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 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 4.在棱长为 的正方体 - 、 分别是棱BC、 上的点 上的点, 分别是棱 、CD上的点,且BE=CF. = . (1) 当E、F在何位置时,B1F⊥D1E; 在何位置时, 、 在何位置时 ⊥ ; (2) 是否存在点 、F,使A1C⊥面C1EF? 是否存在点E、 , ⊥ ?
【位置探究型】 位置探究型
uuu r uuu r 1 (2) AC = (a, a, - a), EC1 = (0, a - x, a),
uuu r FC1 = ( x,0, a),
若 A1C⊥面 C1EF,则
ì a(a - x) - a2 = 0 ï ï í ï ax - a2 = 0 得a= ï î
1 1 1 1
D1 A1
C1 B1
G O P
D
C
A
B
2如图已知四棱锥 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A⊥平面 如图已知四棱锥 , ⊥平面ABCD, , 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90°且AB//CD, 为直角梯形, 底面 为直角梯形 ° , AB=CD.点F在线段 上运动,当F在何处值时, 在线段PC上运动 在何处值时, 点 在线段 上运动, 在何处值时 BF//平面 平面PAD?并证明你的结论; 平面 ?并证明你的结论;
为先假设存在,然后转化为“封闭型”问题求解判断, 为先假设存在,然后转化为“封闭型”问题求解判断, 若不出现矛盾,则肯定存在;若出现矛盾,则否定存在。 若不出现矛盾,则肯定存在;若出现矛盾,则否定存在。 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位置探究型】 位置探究型
转化与化归思想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专题七立体几何问题四:转化与化归思想解决立体几何中地探索性问题一,考情思路立体几何中地探究性问题既能够考查学生地空间想象力,又可以考查学生地意志力和探究意识,逐步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地热点和今后命题地趋势之一,探究性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推理型,即探究空间中地平行与垂直关系,可以利用空间线面关系地判定与性质定理进行推理探究。
二是计算型,即对几何体中地空间角与距离,几何体地体积等计算型问题地相关探究,此类问题多通过求角,求距离,体积等地基本方式把这些探究性问题转化为有关某个参数地方程,依据方程解地存在性来解决.二,经验分享1.对命题款件地探索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款件再给出证明.(2)先通过命题成立地必要款件探索出命题成立地款件,再证明充分性.(2)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地款件.2.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解题地策略一般为先假设存在,然后转化为“封闭型”问题求解判断,若不出现矛盾,则肯定存在。
若出现矛盾,则否定存在.这是一种最常用也是最基本地方式对命题结论地探索,常从款件出发,探索出要求地结论是什么,另外还有探索地结论是否存在.求解时,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款件相容还是矛盾地结论.3.解决立体几何中地探索性问题地步骤:第一步:写出探求地最后结论。
第二步:证明探求结论地正确性。
第三步:给出明确结果。
第四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三,题型思路(一) 空间线面关系地探索性问题1.空间平行关系地探索性问题【例1】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点D在边BC上,AD⊥C1D.(1)求证:AD ⊥平面BC C 1 B 1。
(2)设在棱11B C 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A 1E ∥平面ADC 1?请给出证明.【思路】(1)利用正棱柱地性质——侧棱与底面垂直,得到1CC ⊥面ABC ,从而1CC AD ⊥,然后结合已知即可得证。
(2)依据正三棱柱地性质即可判断点地存在性,当E 为棱11B C 地中点时,有1//A E AD ,从而可证A 1E ∥平面ADC 1.【思路】(1)在正三棱柱中,C C 1⊥平面ABC ,AD 平面ABC ,∴ AD ⊥C C 1.又AD ⊥C 1D ,C C 1交C 1D 于C 1,且C C 1和C 1D 都在面BC C 1 B 1内,∴ AD ⊥面BC C 1 B 1.(2)存在点E ,当点E 为棱11B C 地中点时,A 1E ∥平面ADC 1.由(1),得AD ⊥BC .在正三角形ABC 中,D 是BC 地中点.当E 为B 1C 1地中点时,A 1E ∥平面ADC 1.事实上,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四边形BC C 1 B 1是矩形,且D ,E 分别是BC ,B 1C 1地中点,所以B 1B ∥DE ,B 1B= DE .又B 1B ∥AA 1,且B 1B =AA 1,∴DE ∥AA 1,且DE =AA 1.所以四边形ADE A 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 A 1∥AD .而E A 1面AD C 1内,故A 1E ∥平面AD C 1.【点评】线面平行与垂直是高考考查空间线面关系证明地两个重点,此类探究性问题地求解,一定要灵活利用空间几何体地结构特征,注意其中地平行与垂直关系,如该题中正棱柱中侧棱与底面垂直关系地应用。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主要是对平行、垂直关系的探究,对条件和结论不完备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这类试题的一般设问方式是“是否存在?存在给出证明,不存在说明理由”.解决这类试题,一般根据探索性问题的设问,首先假设其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进行推理论证,如果通过推理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结论就肯定假设,如果得到了矛盾就否定假设.8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A⊥底面ABCD,PA=AB=1,AD=√3,点F是PB的中点,点E在边BC上移动.(1)点E为BC的中点时,试判断EF与平面P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求证:无论点E在BC边的何处,都有PE⊥AF.(3)当BE为何值时,PA与平面PDE所成角的大小为45。
?拓展提升(1)开放性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种常见题型.一般来说,这种题型依据题目特点,充分利用条件不难求解.(2)对于探索性问题,一般先假设存在,设出空间点的坐标,转化为代数方程是否有解问题,若有解且满足题意则存在,若有解但不满足题意或无解则不存在.9如图,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2倍,P为侧棱SD上的点.(1)求证:AC⊥SD.(2)若SD⊥平面PAC,求二面角P-AC-D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BE∥平面PAC?若存在,求SE:EC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 l B l C1D l中,M,N分别是AB,BC中点.(1)求证:平面B 1MN⊥平面BB1D1D;(2)在棱DD1上是否存在点P,使BD1∥平面PMN,若有,确定点P的位置;若没有,说明理由.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2,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D=2AB=2BC=2,0为AD中点.(1)求证:PO⊥平面ABCD;(2)求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角的大小:(3)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它到平面PCD3若存在,求出AQ:DQ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向量解法高考中立体几何试题不断出现了一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试题。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AG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以 A1为坐标原点,A1D1 ,
A1$1 , A1A所在直线为'轴,y轴,z轴,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根据向量的坐标可得
EF$—A1A + *A%:,由此可证EF%平面
AA1C1C。也可利用直线EF与平面
AA1C1C的法向量垂直来证明EF /平面
AA1C1C„ (2)将问题转化为线段A^h是否
AD ,AP所在直线为工 轴,(轴,w轴,建立如
zjk
PIK
//I1w \ \
图2所示的空间直角
\k \
坐标系A-eyz ,由AD
/ \\
= 2AB = 2BC = 4 , PA
/人\比//y
=4 ,可得 A (0,0,0),
B(2,0,0), C(2,2,0)," /%
C
D(0,4,0) , P(0,0,4)。
z),然后利用sin !
| BE - n | ,即可求解。 I BE丨•丨n |
解:(1)因为PB±平面 ABCBCU平面
ABC^ 以 PB ±BC。又 AB ±BC,AB '
BP$B ,所以 BC丄平面 PAB。又 PA U平
面 PAB,贝ij BC 丄 PA。又 AB $ PB $ 2,
△ P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G为斜边PA的
知识篇科学备考新指向 高考数学2021年2月
立体代何中的採索性问題V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卢会玉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基本模式是论证推理 与计算相结合,以某个几何体为依托,分步设 问,逐层加深。大部分问题都需要用向量工 具解决,处理问题的原则是建模、建系。建模 即需要将问题转化为平行模型、垂直模型、平 面化模型及角度、距离等的计算模型;建系是 依托于题中的垂直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再利用空间向量求解。探索性问题的类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解析版)
专题4.5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一.方法综述立体几何在高考中突出对考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及数学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考查的热点是以几何体为载体的垂直、平行的证明、平面图形的折叠、探索开放性问题等;同时考查转化化归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对于探索性问题(是否存在某点或某参数,使得某种线、面位置关系成立问题)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问题一般有三种类型:(1)条件追溯型;(2)存在探索型;(3)方法类比探索型。
现进行归纳整理,以便对此类问题有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和解决办法。
二.解题策略类型一 空间平行关系的探索【例1】(2020·眉山外国语学校高三期中(理))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M 是对角线1AC 上的动点(点M 与1A C 、不重合),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__________①存在点M ,使得平面1A DM ⊥平面1BC D ; ②存在点M ,使得平面DM 平面11B CD ; ③1A DM ∆的面积可能等于36;④若12,S S 分别是1A DM ∆在平面1111A B C D 与平面11BB C C 的正投影的面积,则存在点M ,使得12S S【答案】①②③④【解析】①如图所示,当M 是1AC 中点时,可知M 也是1A C 中点且11B C BC ⊥,111A B BC ⊥,1111A B B C B =,所以1BC ⊥平面11A B C ,所以11BC A M ⊥,同理可知1BD A M ⊥, 且1BC BD B =,所以1A M ⊥平面1BC D ,又1A M ⊂平面1A DM ,所以平面1A DM ⊥平面1BC D ,故正确;②如图所示,取1AC 靠近A 的一个三等分点记为M ,记1111AC B D O =,1OC AC N =,因为11AC AC ,所以1112OC C N AC AN ==,所以N 为1AC 靠近1C 的一个三等分点, 则N 为1MC 中点,又O 为11A C 中点,所以1A M NO ,且11A DB C ,111A MA D A =,1NOB C C =,所以平面1A DM平面11B CD ,且DM ⊂平面1A DM ,所以DM 平面11B CD ,故正确;③如图所示,作11A M AC ⊥,在11AA C 中根据等面积得:12633A M ==, 根据对称性可知:16A M DM ==,又2AD =1A DM 是等腰三角形, 则12216232232A DMS⎛⎫⎛⎫=-= ⎪ ⎪ ⎪ ⎪⎝⎭⎝⎭,故正确;④如图所示,设1AM aAC =,1A DM ∆在平面1111D C B A 内的正投影为111A D M ∆,1A DM ∆在平面11BB C C 内的正投影为12B CM ∆,所以1111122222A D M aS S a ∆==⨯⨯=,122121222222B CM a S S a ∆-==⨯-⨯=,当12S S 时,解得:13a =,故正确.故答案为 ①②③④【点评】.探索开放性问题,采用了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加以证明,对于命题结论的探索,常从条件出发,探索出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对于探索结论是否存在,求解时常假设结论存在,再寻找与条件相容或者矛盾的结论。
第七章 §7.8 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
§7.8空间距离及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知识梳理1.点到平面的距离若P 是平面α外一点,PO ⊥α,垂足为O ,A 为平面α内任意一点,设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则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d =|AP →·n ||n |.2.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1),若P 为直线l 外一点,A 是l 上任意一点,在点P 和直线l 所确定的平面内,取一个与直线l 垂直的向量n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AP →·n ||n |.如图(2),设e 是直线l 的方向向量,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AP →|sin 〈AP →,e 〉.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平面α上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则α∥β.(×)(2)点到直线的距离也就是该点与直线上任一点连线的长度.(×)(3)直线l 平行于平面α,则直线l 上各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4)直线l 上两点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则l 平行于平面α.(×)教材改编题1.已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n =(-2,-2,1),点A (-1,3,0)在α内,则P (-2,1,4)到α的距离为()A .10B .3 C.83D.103答案D解析由条件可得P (-2,1,4)到α的距离为|AP →·n ||n |=|(-1,-2,4)·(-2,-2,1)|3=103.2.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则A 1A 到平面B 1D 1DB 的距离为()A.2B .2 C.22D.322答案A解析由正方体性质可知,A 1A ∥平面B 1D 1DB ,A 1A 到平面B 1D 1DB 的距离就是点A 1到平面B 1D 1DB 的距离,连接A 1C 1,交B 1D 1于O 1(图略),A 1O 1的长即为所求,由题意可得A 1O 1=12A 1C 1=2.3.已知直线l 经过点A (2,3,1)且向量n 0l 的一个单位方向向量,则点P (4,3,2)到l 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22解析∵AP →=(2,0,1),n 0l 的一个单位方向向量,∴点P 到l 的距离d =|AP →|sin 〈AP →,n 〉=22.题型一空间距离例1如图,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各棱长均为4,N 是CC 1的中点.(1)求点N 到直线AB 的距离;(2)求点C 1到平面ABN 的距离.解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23,2,0),C (0,4,0),C 1(0,4,4),∵N 是CC 1的中点,∴N (0,4,2).(1)AN →=(0,4,2),AB →=(23,2,0),则|AN →|=25,|AB →|=4.设点N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d 1,则d 1=|AN →|sin 〈AN →,AB →〉=4.(2)设平面ABN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则由n ⊥AB →,n ⊥AN →,·AB →=23x +2y =0,·AN →=4y +2z =0,令z =2,则y =-1,x =33,即n 1,易知C 1N —→=(0,0,-2),设点C 1到平面ABN 的距离为d 2,则d 2=|C 1N —→·n ||n |=|-4|433= 3.教师备选1.如图,P 为矩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平面ABCD .若已知AB =3,AD =4,PA =1,则点P 到直线BD 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135解析如图,分别以AB ,AD ,AP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 (0,0,1),B (3,0,0),D (0,4,0),则BP →=(-3,0,1),BD →=(-3,4,0),故点P 到直线BD 的距离d =|BP →|sin 〈BP →,BD →〉=135,所以点P 到直线BD 的距离为135.2.如图,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D ,E 分别为AC ,AB 边的中点,把△ADE 沿DE 折起,使点A 到达点P ,平面PDE ⊥平面BCDE ,若BC =4.求直线DE 到平面PBC 的距离.解如图,设DE 的中点为O ,BC 的中点为F ,连接OP ,OF ,OB ,因为平面PDE ⊥平面BCDE ,平面PDE ∩平面BCDE =DE ,所以OP ⊥平面BCDE .因为在△ABC 中,点D ,E 分别为AC ,AB 边的中点,所以DE ∥BC .因为DE ⊄平面PBC ,BC ⊂平面PBC ,所以DE ∥平面PBC .又OF ⊥DE ,所以以点O 为坐标原点,OE ,OF ,OP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O (0,0,0),P (0,0,3),B (2,3,0),C (-2,3,0),F (0,3,0),所以PB →=(2,3,-3),CB →=(4,0,0).设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PB →=2x +3y -3z =0,·CB →=4x =0,=0,=z ,令y =z =1,所以n =(0,1,1).因为OF →=(0,3,0),设点O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d ,则d =|OF →·n ||n |=32=62.因为点O 在直线DE 上,所以直线DE 到平面PBC 的距离等于62.思维升华点到直线的距离(1)设过点P 的直线l 的单位方向向量为n ,A 为直线l 外一点,点A 到直线l 的距离d =|PA →|sin 〈PA →,n 〉.(2)若能求出点在直线上的射影坐标,可以直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距离.跟踪训练1(1)(多选)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点E ,O 分别是A 1B 1,A 1C 1的中点,P 在正方体内部且满足AP →=34AB →+12AD →+23AA 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点A 到直线BE 的距离是55B .点O 到平面ABC 1D 1的距离为24C .平面A 1BD 与平面B 1CD 1间的距离为33D .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2536答案BC解析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0,0),B (1,0,0),D (0,1,0),A 1(0,0,1),C 1(1,1,1),D 1(0,1,1),0,所以BA →=(-1,0,0),BE →-12,0,设∠ABE =θ,则cos θ=BA →·BE →|BA →||BE →|=55,sin θ=1-cos 2θ=255.故点A 到直线BE 的距离d 1=|BA →|sin θ=1×255=255,故A 错误;易知C 1O —→=12C 1A 1—→-12,-12,平面ABC 1D 1的一个法向量DA 1—→=(0,-1,1),则点O 到平面ABC 1D 1的距离d 2=|DA 1—→·C 1O —→||DA 1—→|=122=24,故B 正确;A 1B —→=(1,0,-1),A 1D —→=(0,1,-1),A 1D 1—→=(0,1,0).设平面A 1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A 1B —→=0,·A 1D —→=0,-z =0,-z =0,令z =1,得y =1,x =1,所以n =(1,1,1).所以点D 1到平面A 1BD 的距离d 3=|A 1D 1—→·n ||n |=13=33.因为平面A 1BD ∥平面B 1CD 1,所以平面A 1BD 与平面B 1CD 1间的距离等于点D 1到平面A 1BD 的距离,所以平面A 1BD 与平面B 1CD 1间的距离为33,故C 正确;因为AP →=34AB →+12AD →+23AA 1—→,所以AP →,12,又AB →=(1,0,0),则AP →·AB →|AB →|=34,所以点P 到直线AB 的距离d 4=|AP →|sin 〈AP →,AB →〉=56,故D 错误.(2)(2022·枣庄检测)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A 1=AB =2,AD =1,点F ,G 分别是AB ,CC 1的中点,则△D 1GF 的面积为________.答案142解析以D 为坐标原点,DA 所在直线为x 轴,DC 所在直线为y 轴,DD 1所在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图略),则D 1(0,0,2),G (0,2,1),F (1,1,0),FD 1—→=(-1,-1,2),FG →=(-1,1,1),∴点D 1到直线GF 的距离d =|FD 1→|sin 〈FD 1→,FG →〉=423.∴点D 1到直线GF 的距离为423,又|FG →|=3,∴1D GF S △=12×3×423=142.题型二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例2(2021·北京)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点E 为A 1D 1中点,直线B 1C 1交平面CDE于点F .(1)求证:点F 为B 1C 1的中点;(2)若点M 为棱A 1B 1上一点,且二面角M -CF -E 的余弦值为53,求A 1M A 1B 1的值.(1)证明如图所示,取B 1C 1的中点F ′,连接DE ,EF ′,F ′C ,由于ABCD -A 1B 1C 1D 1为正方体,E ,F ′为中点,故EF ′∥CD ,从而E ,F ′,C ,D 四点共面,平面CDE 即平面CDEF ′,据此可得,直线B 1C 1交平面CDE 于点F ′,当直线与平面相交时只有唯一的交点,故点F 与点F ′重合,即点F 为B 1C 1的中点.(2)解以点D 为坐标原点,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设A 1MA 1B 1=λ(0≤λ≤1),则M (2,2λ,2),C (0,2,0),F (1,2,2),E (1,0,2),从而MC →=(-2,2-2λ,-2),CF →=(1,0,2),FE →=(0,-2,0),设平面MCF 的法向量为m =(x 1,y 1,z 1),则·MC →=-2x 1+(2-2λ)y 1-2z 1=0,·CF →=x 1+2z 1=0,令z 1=-1可得m ,11-λ,-λ≠1),设平面CFE 的法向量为n =(x 2,y 2,z 2),则·FE →=-2y 2=0,·CF →=x 2+2z 2=0,令z 2=-1可得n =(2,0,-1),从而m ·n =5,|m ||n |=5,则cos 〈m ,n 〉=m ·n|m ||n |==53.整理可得(λ-1)2=14,故λ=32舍去所以A1MA1B1=12.教师备选(2022·盐城模拟)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为2,B1C=6,AB⊥B1C.(1)求证:平面ABB1A1⊥平面ABC;(2)在棱BB1上是否存在点P,使直线CP与平面ACC1A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5,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求BP的长.(1)证明如图,取AB的中点D,连接CD,B1D.因为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为2,所以AB⊥CD,CD=3,BD=1.又因为AB⊥B1C,且CD∩B1C=C,CD,B1C⊂平面B1CD,所以AB⊥平面B1CD.又因为B1D⊂平面B1CD,所以AB⊥B1D.在Rt△B1BD中,BD=1,B1B=2,所以B1D=3.在△B1CD中,CD=3,B1D=3,B1C=6,所以CD2+B1D2=B1C2,所以CD⊥B1D,又因为AB⊥B1D,AB∩CD=D,AB,CD⊂平面ABC,所以B1D⊥平面ABC.又因为B1D⊂平面ABB1A1,所以平面ABB1A1⊥平面ABC.(2)解假设在棱BB1上存在点P满足条件.以DC,DA,DB1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0,1,0),B (0,-1,0),C (3,0,0),B 1(0,0,3),因此BB 1—→=(0,1,3),AC →=(3,-1,0),AA 1—→=BB 1—→=(0,1,3),CB →=(-3,-1,0).因为点P 在棱BB 1上,设BP →=λBB 1—→=λ(0,1,3),其中0≤λ≤1.则CP →=CB →+BP →=CB →+λBB 1—→=(-3,-1+λ,3λ).设平面ACC 1A 1的法向量为n =(x ,y ,z ),n ·AC →=0,n ·AA 1—→=0,3-y =0,y +3z =0,取x =1,则y =3,z =-1,所以平面ACC 1A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1,3,-1).因为直线CP 与平面ACC 1A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45,所以|cos 〈n ,CP →〉|=|n ·CP →||n ||CP →|=|-23|5×3+(λ-1)2+3λ2=45,化简得16λ2-8λ+1=0,解得λ=14,所以|BP →|=14|BB 1—→|=12,故BP 的长为12.思维升华(1)对于存在判断型问题的求解,应先假设存在,把要成立的结论当作条件,据此列方程或方程组,把“是否存在”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是否有解,是否有规定范围内的解”等.(2)对于位置探究型问题,通常借助向量,引进参数,综合已知和结论列出等式,解出参数.跟踪训练2如图,四棱锥S -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每条侧棱的长都是底面边长的2倍,P 为侧棱SD 上的点.(1)求证:AC ⊥SD ;(2)若SD ⊥平面PAC ,求二面角P -AC -D 的大小;(3)在(2)的条件下,侧棱S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得BE ∥平面PAC .若存在,求SE ∶EC 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1)证明如图,连接BD ,设AC 交BD 于点O ,连接SO .由题意知,SO ⊥平面ABCD ,以O 为坐标原点,以OB ,OC ,OS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底面边长为a ,则高SO =62a ,于是0,0,62a D -22a ,0,00,22a ,0于是OC →0,22a ,0SD →-22a ,0,-62a .则OC →·SD →=0,故OC ⊥SD ,从而AC ⊥SD .(2)解由题设知,平面PAC 的一个法向量DS →=22a ,0,62a ,平面DAC 的一个法向量OS →=0,0,62a 设二面角P -AC -D 的平面角为θ,则|cos θ|=|cos 〈OS →,DS →〉|=|OS →·DS →||OS →||DS →|=32,所以二面角P -AC -D 的大小为30°.(3)解假设在棱SC 上存在一点E 使BE ∥平面PAC .根据第(2)问知DS →是平面PAC 的一个法向量,且DS →,0,62a CS →,-22a ,62a 设CE →=tCS →(0≤t ≤1),因为,0,,22a ,所以BC →-22a ,22a ,则BE →=BC →+CE →=BC →+tCS→-22a ,22a (1-t ),62at 又BE →·DS →=0,得-a 22+0+64a 2t =0,则t =13,当SE ∶EC =2∶1时,BE →⊥DS →.由于BE ⊄平面PAC ,故BE ∥平面PAC .因此在棱SC 上存在点E ,使BE ∥平面PAC ,此时SE ∶EC =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一、探索平行关系1.[2016·枣强中学模拟] 如图所示,在正四棱柱A 1C 中,E ,F ,G ,H 分别是棱CC 1,C 1D 1,D 1D ,D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点M 在四边形EFGH 及其部运动,则M 只需满足条件________,就有MN ∥平面B 1BDD 1.(注:请填上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不必考虑全部可能的情况)答案:M 位于线段FH 上(答案不唯一) [解析] 连接HN ,FH ,FN ,则FH ∥DD 1,HN ∥BD ,FH ∩HN =H ,DD 1∩BD =D ,∴平面FHN ∥平面B 1BDD 1,故只要M ∈FH ,则MN ⊂平面FHN ,且MN ∥平面B 1BDD 1.2.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棱DD 1的中点.(1)求直线BE 和平面ABB 1A 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2)在棱C 1D 1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B 1F ∥平面A 1BE ?证明你的结论.解:(1)如图所示,取AA 1的中点M ,连接EM ,BM .因为E 是DD 1的中点,四边形ADD 1A 1为正方形,所以EM ∥AD .(2分)又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D ⊥平面ABB 1A 1,所以EM ⊥平面ABB 1A 1,从而BM 为直线BE 在平面ABB 1A 1上的射影,∠EBM 为BE 和平面ABB 1A 1所成的角.(4分)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EM =AD =2,BE =22+22+12=3. 于是,在Rt △BEM 中,sin ∠EBM =EM BE =23,(5分) 即直线BE 和平面ABB 1A 1所成的角的正弦值为23.(6分)(2)在棱C1D1上存在点F,使B1F∥平面A1BE.事实上,如图(b)所示,分别取C1D1和CD的中点F,G,连接B1F,EG,BG,CD1,FG.因A1D1∥B1C1∥BC,且A1D1=BC,所以四边形A1BCD1是平行四边形,因此D1C∥A1B.又E,G分别为D1D,CD的中点,所以EG∥D1C,从而EG∥A1B.这说明A1,B,G,E四点共面.所以BG⊂平面A1BE.(8分)因四边形C1CDD1与B1BCC1皆为正方形,F,G分别为C1D1和CD的中点,所以FG∥C1C∥B1B,且FG=C1C=B1B,因此四边形B1BGF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1F∥BG,(10分)而B1F⊄平面A1BE,BG⊂平面A1BE,故B1F∥平面A1BE.(12分)3.如图,四棱锥P-ABCD中,PD⊥平面ABCD,底面ABCD为矩形,PD=DC=4,AD =2,E为PC的中点.(1)求三棱锥A-PDE的体积;(2)AC边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PA∥平面EDM?若存在,求出AM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1)∵PD ⊥平面ABCD ,∴PD ⊥AD . 又∵ABCD 是矩形, ∴AD ⊥CD . ∵PD ∩CD =D , ∴AD ⊥平面PCD ,∴AD 是三棱锥A -PDE 的高. ∵E 为PC 的中点,且PD =DC =4, ∴S △PDE =12S △PDC =12×⎝ ⎛⎭⎪⎫12×4×4=4.又AD =2,∴V A -PDE =13AD ·S △PDE =13×2×4=83.(2)取AC 中点M ,连接EM ,DM ,∵E 为PC 的中点,M 是AC 的中点,∴EM ∥PA . 又∵EM ⊂平面EDM ,PA ⊄平面EDM , ∴PA ∥平面EDM . ∴AM =12AC = 5.即在AC 边上存在一点M ,使得PA ∥平面EDM ,AM 的长为 5.4.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 - ABC 中,点D ,E 分别为PB ,BC 的中点.在线段AC 上是否存在点F ,使得AD ∥平面PEF ?若存在,求出AFFC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假设在AC 上存在点F ,使得AD ∥平面PEF , 连接DC 交PE 于G ,连接FG ,如图所示.∵AD ∥平面PEF ,平面ADC ∩平面PEF =FG , ∴AD ∥FG .又∵点D ,E 分别为PB ,BC 的中点,∴G 为△PBC 的重心,∴AF FC =DG GC =12.故在线段AC 上存在点F ,使得AD ∥平面PEF ,且AF FC =12. 5.[2016·卷] 如图,在四棱锥P - ABCD 中,PC ⊥平面ABCD ,AB ∥DC ,DC ⊥AC . (1)求证:DC ⊥平面PAC .(2)求证:平面PAB ⊥平面PAC .(3)设点E 为AB 的中点,在棱PB 上是否存在点F ,使得PA ∥平面CEF ?说明理由.解:(1)证明:因为PC ⊥平面ABCD , 所以PC ⊥DC . 又因为DC ⊥AC , 所以DC ⊥平面PAC .(2)证明:因为AB ∥DC ,DC ⊥AC , 所以AB ⊥AC .因为PC ⊥平面ABCD , 所以PC ⊥AB ,所以AB ⊥平面PAC , 所以平面PAB ⊥平面PAC .(3)棱PB 上存在点F ,使得PA ∥平面CEF .证明如下: 取PB 的中点F ,连接EF ,CE ,CF .因为E 为AB 的中点, 所以EF ∥PA .又因为PA ⊄平面CEF ,所以PA ∥平面CEF .6.[2016·卷] 如图,在四棱锥P - ABCD 中,PA ⊥CD ,AD ∥BC ,∠ADC =∠PAB =90°,BC=CD =12AD .(1)在平面PAD 找一点M ,使得直线CM ∥平面PAB ,并说明理由; (2)证明:平面PAB ⊥平面PBD .解:(1)取棱AD 的中点M (M ∈平面PAD ),点M 即为所求的一个点.理由如下:因为AD ∥BC ,BC =12AD ,所以BC ∥AM ,且BC =AM ,所以四边形AMCB 是平行四边形,从而CM ∥AB . 又AB ⊂平面PAB ,CM ⊄平面PAB , 所以CM ∥平面PAB .(说明:取棱PD 的中点N ,则所找的点可以是直线MN 上任意一点)(2)证明:由已知,PA ⊥AB ,PA ⊥CD .因为AD ∥BC ,BC =12AD ,所以直线AB 与CD 相交,所以PA ⊥平面ABCD ,从而PA ⊥BD .因为AD ∥BC ,BC =12AD ,所以BC ∥MD ,且BC =MD ,所以四边形BCDM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BM =CD =12AD ,所以BD ⊥AB .又AB ∩AP =A ,所以BD ⊥平面PAB . 又BD ⊂平面PBD ,所以平面PAB ⊥平面PBD . 7. [2016·模拟] 如图7-41-10,在四棱锥P ABCD 中,BC ∥AD ,BC =1,AD =3,AC ⊥CD ,且平面PCD ⊥平面ABCD .(1)求证:AC ⊥PD .(2)在线段PA 上是否存在点E ,使BE ∥平面PCD ?若存在,求出PEP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平面PCD ⊥平面ABCD ,平面PCD ∩平面ABCD =CD ,AC ⊥CD ,AC ⊂平面ABCD ,∴AC ⊥平面PCD , ∵PD ⊂平面PCD ,∴AC ⊥PD .(2)在线段PA 上存在点E ,使BE ∥平面PCD ,且PE PA =13.下面给出证明:∵AD =3,BC =1,∴在△PAD 中,分别取PA ,PD 靠近点P 的三等分点E ,F ,连接EF ,BE ,CF . ∵PE PA =PF PD =13,∴EF ∥AD ,且EF =13AD =1. 又∵BC ∥AD ,∴BC ∥EF ,且BC =EF , ∴四边形BCFE 是平行四边形,∴BE ∥CF ,又∵BE ⊄平面PCD ,CF ⊂平面PCD , ∴BE ∥平面PCD .8.(10分)[2016·中原名校联考]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 -ABCD 中,平面SAD ⊥平面ABCD ,AB ∥DC ,△SAD 是等边三角形,且SD =2,BD =23,AB =2CD =4.(1)证明:平面SBD ⊥平面SAD .(2)若E 是SC 上的一点,当E 点位于线段SC 上什么位置时,SA ∥平面EBD ?请证明你的结论.(3)求四棱锥S -ABCD 的体积.解:(1)证明:∵△SAD 是等边三角形,∴AD =SD =2,又BD =23,AB =4,∴AD 2+BD 2=AB 2,∴BD ⊥AD ,又∵平面SAD ⊥平面ABCD ,平面SAD ∩平面ABCD =AD . ∴BD ⊥平面SAD .又BD ⊂平面SBD ,∴平面SBD ⊥平面SAD .(2)当E 为SC 的三等分点,即ES =2CE 时,结论成立. 证明如下:连接AC 交BD 于点H ,连接EH .∵CD ∥AB ,CD =12AB ,∴CH HA =12=CEES,∴HE ∥SA .又SA ⊄平面EBD ,HE ⊂平面EBD , ∴SA ∥平面EBD .(3)过S 作SO ⊥AD ,交AD 于点O . ∵△SAD 为等边三角形,∴O 为AD 的中点,∴SO = 3.易证得SO ⊥平面ABCD ,∴V 四棱锥S -ABCD =13S 梯形ABCD ·SO .∵S 梯形ABCD =12×(2+4)×3=33,∴V 四棱锥S - ABCD =3.二、探索垂直关系1.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 - ABC 中,已知PA ⊥底面ABC ,AB ⊥BC ,E ,F 分别是线段PB ,PC 上的动点,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当AE ⊥PB 时,△AEF 一定为直角三角形 B .当AF ⊥PC 时,△AEF 一定为直角三角形C .当EF ∥平面ABC 时,△AEF 一定为直角三角形D .当PC ⊥平面AEF 时,△AEF 一定为直角三角形答案:B [解析] 已知PA ⊥底面ABC ,则PA ⊥BC ,又AB ⊥BC ,PA ∩AB =A , 则BC ⊥平面PAB ,BC ⊥AE .当AE ⊥PB 时,又PB ∩BC =B ,则AE ⊥平面PBC ,则AE ⊥EF ,A 正确. 当EF ∥平面ABC 时,又EF ⊂平面PBC ,平面PBC ∩平面ABC =BC ,则EF ∥BC ,故EF ⊥平面PAB ,则AE ⊥EF ,故C 正确.当PC ⊥平面AEF 时,PC ⊥AE ,又BC ⊥AE ,PC ∩BC =C ,则AE ⊥平面PBC ,则AE ⊥EF ,故D 正确.用排除法可知选B.2.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AA 1⊥底面ABC ,底面是以∠ABC 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 =2a ,BB 1=3a ,D 是A 1C 1的中点,点F 在线段AA 1上,当AF =________时,CF ⊥平面B 1DF .答案:a 或2a [解析] 由题意易知,B 1D ⊥平面ACC 1A 1,所以B 1D ⊥CF .要使CF ⊥平面B 1DF ,只需CF ⊥DF 即可.当CF ⊥DF 时,设AF =x ,则A 1F =3a -x .由Rt △CAF ∽Rt △FA 1D ,得AC A 1F =AF A 1D ,即2a 3a -x =x a,整理得x 2-3ax +2a 2=0,解得x =a 或x =2a .3.如图所示,PA ⊥圆O 所在的平面,AB 是圆O 的直径,C 是圆O 上的一点,E ,F 分别是点A 在PB ,PC 上的正投影,给出下列结论:①AF ⊥PB ;②EF ⊥PB ;③AF ⊥BC ;④AE ⊥平面PBC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①②③ [解析] 由题意知PA ⊥平面ABC ,∴PA ⊥BC .又AC ⊥BC ,PA ∩AC =A ,∴BC ⊥平面PAC ,∴BC ⊥AF .∵AF ⊥PC ,BC ∩PC =C ,∴AF ⊥平面PBC ,∴AF ⊥PB ,AF ⊥BC .又AE ⊥PB ,AE ∩AF =A ,∴PB ⊥平面AEF ,∴PB ⊥EF .故①②③正确.4.如图所示,已知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ABCD 为正方形,E 为线段AD 1的中点,F为线段BD 1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ABCD ;(2)设M 为线段C 1C 的中点,当D 1DAD的比值为多少时,DF ⊥平面D 1MB ?并说明理由.解析:(1)证明:∵E 为线段AD 1的中点,F 为线段BD 1的中点,∴EF ∥AB .∵EF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 ∴EF ∥平面ABCD .(2)当D 1D AD=2时,DF ⊥平面D 1MB .∵ABCD 是正方形, ∴AC ⊥BD . ∵D 1D ⊥平面ABC , ∴D 1D ⊥AC .∴AC ⊥平面BB 1D 1D , ∴AC ⊥DF .∵F ,M 分别是BD 1,CC 1的中点, ∴FM ∥AC . ∴DF ⊥FM . ∵D 1D =2AD , ∴D 1D =BD .∴矩形D 1DBB 1为正方形. ∵F 为BD 1的中点, ∴DF ⊥BD 1. ∵FM ∩BD 1=F , ∴DF ⊥平面D 1MB .5.如图(1),在Rt △ABC 中,∠C =90°,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点F 为线段CD 上的一点,将△ADE 沿DE 折起到△A 1DE 的位置,使A 1F ⊥CD ,如图(2).(1) (2)(1)求证:DE ∥平面A 1CB . (2)求证:A 1F ⊥BE .(3)线段A 1B 上是否存在点Q ,使A 1C ⊥平面DEQ ?说明理由. 解:(1)∵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DE ∥BC .(2分)又∵DE⊄平面A1CB,∴DE∥平面A1CB.(4分)(2)由已知得AC⊥BC且DE∥BC,∴DE⊥AC.∴DE⊥A1D,DE⊥CD.∴DE⊥平面A1DC.而A1F⊂平面A1DC,(6分)∴DE⊥A1F.又∵A1F⊥CD,CD∩DE=D,∴A1F⊥平面BCDE,又BE⊂平面BCDE,∴A1F⊥BE.(9分)(3)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则PQ∥BC.又∵DE∥BC,∴DE∥PQ.∴平面DEQ即为平面DEP.由(2)知,DE⊥平面A1DC,∴DE⊥A1C.又∵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A1C⊥DP.又DP∩DE=D,∴A1C⊥平面DEP.(12分)从而A1C⊥平面DEQ.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14分)6.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CD、A1D1的中点.(1)求证:AB1⊥BF;(2)求证:AE⊥BF;(3)棱CC1上是否存在点P,使BF⊥平面AEP?若存在,确定点P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析:(1)证明:连接A1B,则AB1⊥A1B,又∵AB1⊥A1F,且A1B∩A1F=A1,∴AB1⊥平面A1BF.又BF⊂平面A1BF,∴AB1⊥BF.(2)证明:取AD中点G,连接FG,BG,则FG⊥AE,又∵△BAG≌△ADE,∴∠ABG=∠DAE.∴AE⊥BG.又∵BG∩FG=G,∴AE⊥平面BFG.又BF⊂平面BFG,∴AE⊥BF.(3)存在.取CC1中点P,即为所求.连接EP,AP,C1D,∵EP∥C1D,C1D∥AB1,∴EP∥AB1.由(1)知AB1⊥BF,∴BF⊥EP.又由(2)知AE⊥BF,且AE∩EP=E,∴BF⊥平面AEP.7.如图(1)所示,在Rt△ABC中,∠ABC=90°,D为AC的中点,AE⊥BD于点E(不同于点D),延长AE交BC于点F,将△ABD沿BD折起,得到三棱锥A1BCD,如图(2)所示.(1)若M是FC的中点,求证:直线DM∥平面A1EF.(2)求证:BD⊥A1F.(3)若平面A1BD⊥平面BCD,试判断直线A1B与直线CD能否垂直?并说明理由.解:(1)证明:在题图(1)中,因为D,M分别为AC,FC的中点,所以DM是△ACF的中位线,所以DM∥EF,则在题图(2)中,DM∥EF,又EF⊂平面A1EF,DM⊄平面A1EF,所以DM∥平面A1EF.(2)证明:因为A1E⊥BD,EF⊥BD,且A1E∩EF=E,所以BD⊥平面A1EF.又A1F⊂平面A1EF,所以BD⊥A1F.(3)直线A1B与直线CD不能垂直.理由如下:因为平面A1BD⊥平面BCD,平面A1BD∩平面BCD=BD,EF⊥BD,EF⊂平面BCD,所以EF⊥平面A1BD.因为A1B⊂平面A1BD,所以A1B⊥EF,又EF∥DM,所以A1B⊥DM.假设A1B⊥CD,因为A1B⊥DM,CD∩DM=D,所以A1B⊥平面BCD,所以A1B⊥BD,这与∠A1BD为锐角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所以直线A1B与直线CD不能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