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1 咏物诗四首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b5017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e.png)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1课《咏物诗四首》练习及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第11课咏物诗四首单元检测一、基础巩固1.根据拼音写汉字。
(1)新(jīnɡ)(茎) (2)芙(qú)(蕖)(3)蓬hāo(蒿) (4)línɡ(凌)云2.下列各项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亡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B.韩愈的《葡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C.《赏牡丹》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鲜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的直接对比的写法。
D.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抒发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答案 C解析“褒贬鲜明”、“直接对比”错。
3.诗句翻译。
(1)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仙山著子规?译文:倘若所有冤魂都能像杜宇那样化为啼鸟,那么人间受冤而死的冤魂将无处安息。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只有牡丹是一国中姿容最美的,花朵怒放时轰动京城。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目光短浅的人不会认为小松是栋梁之材,直到长到高耸入云时才称道它的高大挺拔。
二、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两首《蝉》,完成4~5题。
蝉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国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4.虞诗中的“蝉”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虞诗中的“蝉”,诗人强调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5.李诗中的“蝉”代表的是什么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李诗中的“蝉”代表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被诬陷而失去自由的伤感。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4c85dbf121dd36a32d82c9.png)
第11课咏物诗四首对应学生用书P38顾况(约727-约820),唐代诗人。
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公子行》。
有《华阳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曾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
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为“诗豪”,世称“刘白”。
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有《刘梦得文集》。
杜荀鹤(846-907),唐代诗人。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
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其诗晓畅清逸,语言通俗,对唐末社会动乱及民生惨苦,反映颇多。
有《唐风集》。
《子规》借咏子规,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此诗是顾况在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创作主张的指导下写成的。
高中语文粤教版(广东专用)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咏物诗四首
![高中语文粤教版(广东专用)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咏物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40ae3ddb9ec3d5bbfd0a74cc.png)
1、完成“巩固• 延伸”习题。 2、任选一意象 写一首咏物诗。
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 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 的同情、对贪官污吏的嘲讽 以及对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深切的不满。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 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 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诗人在细致描摹物象的同时, 寄托自己的感情 寄托自己的感情,曲折地表现他的 品格节操、思想感情,这就产生了 咏物诗。而那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 描写对象,即为意象。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读《赏牡丹》,思考下列问题:
(1)《赏牡丹》中 直接描写牡丹特征 的词语是什么? 真国色
(2)“唯有牡丹真国色, 比喻 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 “唯” 写出牡丹在诸 什么修辞手法?你认为哪 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两个字最能体现出牡丹的 “国色”?为什么? “动” 写出了时人对 牡丹痴狂般的态度
芍药:艳丽、妩媚, 拟人 (2)“庭前芍药妖无格, 而格调不高; 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 荷花:洁净,而寡 情、孤芳自赏。 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写芍
药和芙蕖,这样写与主题 牡丹有何关联?表现牡丹 怎样的内在品格? 侧面烘托出
牡丹的高贵。
(4)诗人通过《赏牡 丹》表现了怎样的情 感?
表达了诗人对牡 丹的喜爱之情。
咏 物 诗 四 首
佳节高空美如画,众人昂首观奇葩。 情愿粉身升天去,换来喜庆乐万家。
山珍海味只平常,苦辣酸甜亦饱尝。 不求门庭贫与富,只愿朝夕影双翔。
诗人在细致描摹物象的同 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曲折 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 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而那些被作者人格化了的 描写对象,即为意象。
粤教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 咏物诗四首
![粤教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1 咏物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60ddf5435fbfc77da269b1b2.png)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1 咏物诗四首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连线作者 (1)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善画
山水,诗平易流畅,比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韩愈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 南孟州)人。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 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 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道路。其诗歌创作亦力求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 人。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 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代表作《竹枝词》, 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 医学。有《刘梦得文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点评:这两句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 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 “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 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出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 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点评: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 入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 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咏物诗四首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咏物诗四首 练习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0badb3d0d233d4b14e69df.png)
,一、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子规顾况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1.诗歌的第一句“杜宇冤亡积有时”与题目有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歌化用典故,子规即“杜宇”。
答案:诗歌开始第一句使用杜宇冤亡身化子规的典故开篇,点名诗歌的内容是写“冤”,为下文展开议论作铺垫,也暗中照应了题目。
2.《子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
答案:《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有同情、有愤懑、有讽刺、有无奈,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诗人在诗的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赏”是赞赏的意思,题目中列一“赏”字,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就十分显豁了。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子规》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子规》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9c5772be1e650e52ea99d5.png)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子规》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概念及其特点
2、初步学会鉴赏咏物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与交流把握咏物诗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体会咏物诗的艺术魅力,在咏诗、写诗中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目标1:品味诗歌,把握咏物诗特点
目标2:自主探索、讨论交流,把握诗歌思想情感,掌握鉴赏方法
目标3:读写结合,为歌曲谱诗。
内化情感,感受诗歌艺术魅力。
2学情分析
所授课的高二(1)班为理科班学生,学生诗词积累较少、文学体感不足,教学采取由浅入深、以课本为依据并适当拓宽学生诗词鉴赏范围的教学目的与方法。
做到“从已知引入”“方法指导清晰”“实践体验及时”,以配合理科学生的思考特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咏物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运用学会的诗词表现手法写咏物诗。
4教学过程
4.1整课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课前预习】:
1、学生自主积累初中与高一阶段学过的咏物诗,思考咏物诗的特点;
2、朗诵第11课《咏物诗》,思考作者写作对象的特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
3、听《蜗牛》(周杰伦),为歌曲中的“蜗牛”写一首古体诗。
2【导入】第一环节:掀起“它”的盖头来。
2.11+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11+咏物诗四首+课件(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edde8330a5e9856a561260fc.png)
回到客房,宋之问回味着刚作的这首诗,觉得自己
的两句实在平常得很,老和尚那两句才真叫妙不可
言。第二天一清早,宋之问兴冲冲地去拜访老和尚,
可是里里外外怎么也不见老和尚的影子。他怅然若 失,一个人在附近徘徊着。这时一个中年和尚从他 身旁走过,宋之问忙上前把昨晚的情景描述了一番, 那和尚道:“噢,你打听的老僧就是著名诗人骆宾
文学家 、_________ 哲学家 。字 韩愈(768—824),唐代__________ 退之 ________ 。河阳 (今河南孟州 )人,祖籍昌黎,世称
韩昌黎。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 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
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
道路。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 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 奇崛的特点,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⑤____________
(韩愈《调张籍》)
道是无晴却有晴 。 ⑥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竹枝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便引诗情到碧霄 。 ⑧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莫道桑榆晚 ⑨________________ ,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吹尽狂沙始到金 。 ⑩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浪淘沙》)
宋之问反剪着双手,边走边吟,可下面的诗句一时 却接不上来。 不知不觉到了长廊尽头,他看见边上有一间敞着门 的僧房,微弱的烛光下,一个老和尚正在打坐。宋 之问正待开口招呼,那老和尚忽然抬眼问道:“年 轻人,这么晚了,为什么还苦吟不止?”宋之问照 实说来,老和尚道:“老衲倒有两句——”宋之问惊 喜地说:“请师傅见教。”老和尚缓缓地念了起来: “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一听,这两句 诗接得又自然又形象,忙连声称谢。老和尚微微一 笑,也不说什么。
最新-高中语文 18-咏物诗四首备课素材 粤教版选修《唐
![最新-高中语文 18-咏物诗四首备课素材 粤教版选修《唐](https://img.taocdn.com/s3/m/406fe41887c24028905fc309.png)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之《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1-咏物诗四首一、子规(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
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
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
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二)基本解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主旨)前二句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
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郡望昌黎(今属河北),后人称为“韩昌黎”。
幼孤,由兄嫂抚养。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历任宣武军董晋、武宁军张建封二幕府节度推官,十八年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得罪当权者,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元和元年(818)召为国子博士。
后曾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淮西有功,迁刑部侍郎。
十四年,因上书谏宪宗迎佛骨事,贬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召为国子祭酒。
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卒于长安寓所。
谥号“文”,人称“韩吏部”、“韩文公”。
韩愈以诗文著称,其诗长于铺陈,好发议论,以古文章法句式入诗,即“以文为诗”,风格奇崛雄伟,时有怪诞、滞涩,与孟郊齐名,为“韩孟诗派”的主要代表。
而近体诗却多亲切自然。
他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齐名,人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碑》),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其门人李汉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并《外集》行世,《全唐诗》存诗十卷,三百余首。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11咏物诗四首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7cecdd0066f5335b812193.png)
◆11 咏物诗四首快乐的密码我住在姐家的时候,经常要去买菜。
一次,我去买菜,菜市场中有此中年男子,笑得让人感觉不买他的菜就欠了他的情似的。
他给我选了几个茄子,“四块。
”他说。
我特别酣畅地交给他一张百元大钞。
“找不开啦!姑娘。
”但是我当时没有零钱。
“这样吧,你先拿去,我明天清晨要回乡下,两三天回不来,等我回来再还给我吧!”“怕不方便吧?”他豪迈一笑:“没事没事,只需你记得,一礼拜也能够。
”于是我坦率地把那几个茄子拎回了家。
三天后,我在众多的摊贩中找到了他。
他一见我就笑了:“买点什么吗?”其实不提钱的事。
我选了几条黄瓜,连那一天的4元算在一同,给了他7元。
他仍旧笑了:“小姐好讲信誉啊!”我说:“是你先相信我的。
”相互道了声再会,转身走在脏乱不堪的菜市场中,突然发现自己心情很好。
相信他人,也值得他人相信,这就是快乐的密码。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
敬则诚。
——《明道语录》赏读:诚(这个道德看法)是吻合天道(自然规律)的;敬(这个道德看法)是人际之间的根本。
能够做到敬,便能做到诚。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子大全》赏读:办理事情的重点是:正直正确的主张,不谋私利;说明此中的道理,而不要多想什么功绩。
做一个清廉、公正、明理的人。
苟利国家存亡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集》赏读:若是有益于国家民族,应当不管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去,有祸却去闪避呢?这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辞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显示出他的铮铮爱国情怀。
一、作者视窗《子规》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人,号华阳真人(一说华阳真隐),暮年自号悲翁,唐朝诗人、画家、鉴赏家。
高中语文2020年编全一册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
![高中语文2020年编全一册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5c133869f705cc175427095d.png)
2.《葡萄》前两句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明确】“半犹枯”说明葡萄树上新的枝条尚未完全 复苏,还很柔弱,“支离”则写出葡萄藤蔓杂乱攀络, 需要人的照顾。
微课二: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3.《子规》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子规》运用了托物言志(托物寄情)的表现 手法,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 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
同学们,研究本课所选的咏物诗,看看所状之物与所 托之志有何内在联系?
【作品简介】 1.俗中见奇,翻出新意 《子规》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
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 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 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2.明写葡萄,暗表心志 《葡萄》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 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 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 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 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 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此诗托物言 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备选要点】 《子规》“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一联 俗中见奇,翻出新意,请说说它“奇”在哪里。
【点拨】这首诗开头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是结 尾两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由自 然到社会,写出人世间冤魂无数,含蓄地批判了黑暗 的社会,表现了诗人愤世嫉俗、悲天悯人之意。新奇 感人,寓意深刻。
第11课 咏物诗四首
【助读链接】 一、作者名片 1.真玉烧不热,宝剑拗不折——顾况 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
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登进士第,曾为著作郎,贞 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
高2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2单元11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高2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2单元11咏物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b02b8d1a37f111f0855b15.png)
11咏物诗四首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如此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会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会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我们会感受到惜别的情;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我们会想起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就存有咏物诗6 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 455首,晚唐3 556首。
美字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赏美文欲望的水草葛海林有时候我在静定中沉思的时候,总会在脑海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仿道不像水和草叠加起来的水草的秉性和特质吗?那些在明镜般的湖水中浸润的水草,散发着幽深的绿色,泼洒着深刻的思维,深邃缜密,就像我们在回忆往昔咀嚼远去的历史的背影,几分惆怅几分不舍。
那些在水波潋滟的湖水中招摇的水草充满向往追逐波浪,一会儿在船舷激起的水花中被带上船舶,一会儿被捕鱼的渔网网到鱼篓里,一会儿攀上荷花娇贵的花枝,就像我们总是对高处的风光充满神秘的憧憬和期冀,而往往被现实击打得落花流水。
那些在暴雨飓风裹挟的日子里的水草,颓唐狼藉四面楚歌,就像我们在困境中的悲哀无助和狼狈不堪。
多么希望我们人类能够摆脱水一样漫漶的欲望,在人生的每个季节都活得开心从容,抛弃草一样立足不稳的肤浅,把根像树一样执着地扎到大地深处,秀出水草一样在湖心葳蕤的风姿,多一些洒脱和坚毅,在我们每一个年轮都镌刻下的光辉的印记和充实的内蕴。
【课内挖掘】刘禹锡不为厄运而悲:他和白居易是同年出生的,一次相遇使他们交上了朋友。
公元826年,他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
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
语文:2.11《咏物诗四首》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语文:2.11《咏物诗四首》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9513fbd1a2161479171128f4.png)
3
步骤: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 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h
4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
对比、烘托
拟人等
h
5
顾 况
h
6
作者:
顾况(?~约806后),唐代诗 人。字逋翁。苏州人,。至德 二载(757)登进士第。建中二 年(781)至贞元二年(786), 韩□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 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 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 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 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 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约于 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 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 《华阳集》。
此诗开始写杜宇化鸟,题材通俗,但 这一联以反诘的语气发问,由鸟及人, 写出了人世不平,表达了诗人愤世嫉 俗之意,显得新奇感人,寓意深刻。
h
11Βιβλιοθήκη 景物特征 啼血物象内在品质 积冤、不平
诗人经历,社会环境 蒙冤屈死之人多、
社会黑暗
h
12
h
13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 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 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 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 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 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 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 八代之衰”.
h
23
20
白鹭图 刘羽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11.咏物诗四首)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案之 课文剖析(11.咏物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9d1ab1bcf7ec4afe05a1dfcb.png)
11。
咏物诗四首课文剖析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
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前两句,写杜宇化鸟,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悲凄的感情.“积”体现时间之久,“啼血”表现冤恨之深。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
]后二句对此传说提出质疑。
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地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
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葡萄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葡萄的新茎还未长满,一半还干枯着,高高的架子上乱七八糟地倒在那里需要修复.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前两句,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
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你若想得到满箩筐的马乳葡萄,那就莫要推辞添加竹竿进行修复,使得葡萄的藤须攀引竹架生长。
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
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后二句,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却缺乏品格,池中的荷花静洁高雅却少了些许情感.妖:艳丽、妩媚。
格:品格、气质。
芙蕖:荷花。
净:高洁.少情:缺少情趣。
]前两句先评赏芍药和芙蕖。
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
《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代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积名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5.记常识 咏物诗:其特点在于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咏叹来体现人文思想。大自然 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 人的感情。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韩愈的《葡萄》一诗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葡萄》一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 希冀。面对迷茫前途,一切都要随着命运的安排而沉浮,诗人借此诗委婉表达自己 希望被在位之人大力援引的恳切心情,并以此与相同处境的朋友共勉。当然,此诗 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2.《赏牡丹》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提示:烘托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 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义;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 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要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 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两种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 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4)杜荀鹤(846—907),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属安徽)人。生长于农村, 遭逢乱离,善用近体诗反映民间疾苦,抨击社会黑暗。其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后 人称“杜荀鹤体”。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写作背景 《子规》 顾况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和白居易、元稹等一起大力推动新乐府运动,主张诗 歌要揭露朝政弊端,反映民生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写成的,借“子 规”来讽刺世道不公,反映百姓冤苦。 《葡萄》 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诗人被贬阳山县,当时他的好朋友张署也被贬。元和 元年(806)二人遇赦,同赴江陵(今属湖北)待命。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五月在 江陵写给张署的,以与朋友共勉。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芍药(sháo)
蓬蒿(hāo)
芙蕖(fú)(qú)
2.写汉字
竹gāo(篙)
sōng(嵩)山
芙qú(蕖)
qú(渠)道
3.解词义
著:附着,本文指栖息。例:何树何山著子规?
妖:艳丽、妩Biblioteka 。例:庭前芍药妖无格。芙蕖:荷花。
蓬蒿:野草。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1 咏物诗四首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连线作者 (1)顾况(约727—约820),字逋翁。海盐(今属浙江)人。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
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
韩愈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他反对 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 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古文的发展道路。其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 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赏牡丹》 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人喜欢。《唐国史补》中有“京城贵游,尚牡丹 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的记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 下写成的。 《小松》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青年时就才华毕露,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诗人心中颇感苦闷,于是写下这首《小松》,来表达自己被埋没的不平之气。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和柳宗元交谊很 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 代表作《竹枝词》,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 学。有《刘梦得文集》。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点评:这两句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 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 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既写出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 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2.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点评:这句话的直接意思是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入云后才来称赞。这 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 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 高凌驾云端的状态。诗人其实是在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成栋梁之材, 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而被忽视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