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绪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 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 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 选择。
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 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 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 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 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生产)成本效应相互 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 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反过来, 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 减弱,产业空间分布保持不变活变化较小,不会形成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格 局。
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 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 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 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2.1. 古典的区位论
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 泰勒、廖什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 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 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 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Thunen,1826,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 • • • • •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 第二圈:林业 第三圈:轮作(不休耕) 第四圈:谷、草、休耕轮作 第五圈:三圃式(距城市最远、最粗放) 第六圈:畜牧(距城市51-80公里处,此圈 之外,地租为零)
杜能圈: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 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 间配置
•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 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 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 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 背景:产业革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 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 • 而成本因素中只有运费和劳动费和区位相关 →进一步专注于运费最小地点的计算。
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 原有理论(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的缺点: ①以完全竞争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这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②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并不一定时时刻刻完全一致; ③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会导致区际发展的不平衡; ④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方法; ⑤研究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 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 响 。 • 新方法: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E.M.胡佛的《区经济学导论》(1970年) • 代表著作: 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 泰勒、廖 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 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 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 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 的区位理论。
第01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经济发展程度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有
一定的联系,自然资源丰富是经济发展程 度提高的物质前提。但是,世界上到处都 存在“自然资源越丰富经济越落后”的现 象,有人把这种经济现象概括为“人均自 然资源丰富陷阱”理论。这是为什么呢? 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区域特 别是“地区经济”、“地方经济”,都是相对 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 因而不能再搞“一平二调”。但区域之间又必 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协调发展, 共同发展。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区域经 济发展的应用性经济学科,一门多学科相 互渗透、交叉结合而逐步形成的综合性边 缘学科,一门年轻的、富有朝气和广阔前 景的成长性学科。区域经济学诞生在西方 国家,但是在当代中国受到高度重视,邓 小平经济理论中含有丰富的区域经济理论。 中国的区域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 正在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区域经 济学而努力奋斗。
二、“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这是形成区 域经济的物质前提。由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 社会资源构成的经济资源,就是所谓“要素禀 赋”,正是这种禀赋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
2、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划分区 域经济的重要标准。主要使用GDP(GNP)、人均 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 贸易总额、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不同区域 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
(2)“空间”的含义:
①“空间”与“区域”的联系和区别:“空 间”与“区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活 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 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 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 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 “指示器”。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4.2.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腹地是经济运动地域格局的一 种依托(“底盘”),其基本态势是经济运动的空间 聚集共同指向于同一经济中心(城市)。
◆所谓经济腹地,即指经济中心影响和辐射所及的地域 范围。它既是经济中心的辐射范围,也是经济区域的 空间范围。
4.3.经济网络
▪
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发展的地域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各种依托。
◆节点区域——由在功能上彼此紧密联系的异质单元所组成 的区域。其内部具有功能相互联系、等级分明、核心突出 等特点。研究节点区域很少考虑区域内部的一致性。
◆规划区域——为了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一定目标而设定的 延续空间。规划区域的设定与行政调控或政治因素有关, 其主要目的是便于为解决特定空间范围的问题而实施一系 列特殊的政策与规划。
位”) ◆“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布局” ◆“区域产业组织”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简称“区域空间结构”) ◆“空间聚集与扩散” ◆“区域优势”
◆“区际经济差异”
◆“区际经济传递” ◆“区际经济分工” ◆“区际要素流动” ◆“区际产业转移” ◆“区际经济合作” ◆“区际经济冲突” ◆“区际经济竞争” ◆“区域竞争力” ◆“经济区划”、“功能区划” ◆“区域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管理” ◆“区域治理”
◆区域经济中心的四大特征:
① 等级结构的多层次性。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城市的聚集能力
不同,城市的经济吸引或辐射力也不同,从而形成多等级、多层次的经济
中心。
② 城市选择性。区域的经济中心是城市,但并非所有的城市都
1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三、区际分工协作与区际利益协调 四、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区域规划与开发 2.区域规划与开发 3.区域经济政策 3.区域经济政策
三、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 生产布局学 经济地理学
第三节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 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 (1)国民经济活动 (2)企业经济活动 (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
2.区域分异的基础 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 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2.研究内容 2.研究内容
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2.经济区划理论。 2.经济区划理论。 经济区划理论 3.城市与区域经济 3.城市与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4.特殊经济区问题 4.特殊经济区问题
1国民经济活动2企业经济活动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第二章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运行第三章经济区划理念第四章城市与区域第五章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第六章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第七章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第八章区域开发第九章区域政策
第01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05083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及其发展阶段
一、 1、二次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区域经济发
(1)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 特大型经济危机。
(2)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普遍高速增长, 但区域差距却越来越大,有些地区的经济状况
第01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050831
第01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050831
二、“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1、 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这是形成区 域经济的物质前提。由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特殊的 社会资源构成的经济资源,就是所谓“要素禀 赋”,正是这种禀赋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区域。
2、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划分区 域经济的重要标准。主要使用GDP(GNP)、人均 GDP(人均GNP)、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固 定资产投资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 贸易总额、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衡量。不同区域 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
第01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050831
4、向贫困发起新一轮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2亿5000万,1992
年降至8000万,从1993年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 坚工程”,2000年降至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占 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0 年的3%,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因此,“区域”这一概念,内含着人类所拥有的 经济资源在总量稀缺条件下分布不均匀以及某些生产 要素不能流动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本质特征。
第01章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050831
②“区域”的本质内涵: “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 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 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 然赋存的不均匀。
区域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章区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探讨,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开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自主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微观主体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进行自己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形成之后,其发展过程必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必将经过一定的阶段。
在区域经济的形成过程中,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
区域经济的微观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企业和居民。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二者进行区位选择的动机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之企业作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经营范围和规模的增大,其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
多厂(部门)企业(公司)逐渐代替单厂(部门)企业。
单部门企业(工厂)区位作用机制;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具有与单部门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企业增长的空间轨迹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增大,大型公司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一)企业增长动因及战略1、企业增长动因(1)实现规模效益。
(2)实现交易内部化。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企业经营中存在着两种成本,即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导致了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增加。
为了减少市场交易成本,企业可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内部交易。
从而实现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实现内部交易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3)技术优势的发挥。
一些具有某种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趋于在本领域内扩张,以发挥其技术优势。
(4)来自竞争的压力。
企业之间的生存与发展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实现长期生存这一基本目标,企业必须发展。
(5)此外,企业扩张还与管理者和企业的行为有关。
2、企业增长的战略与方法(1)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
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
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中文名称:区域经济学2.英文名称:Regional Economics3.学科编码:0202024.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学为经济类应用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
5.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6.课时安排(建议):36学时7.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区域经济学是我国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
它是新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的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财政学以及城市经济学相互交叉,又与理论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不同程度的交叉。
区域经济学,又与地理学一级学科人文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密切相关。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加强这些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基本目标和要求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要素区际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机制的学科。
本学科的基本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区域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生产要素转移规律、区域系统非均衡形成机制、区域经济结构演进及区际经济结构差异、区际差距形成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区域经济政策。
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上述理论。
区域经济学又是实践性和强的学科,强调国外区域理论与国内区域理论的结合、传统区域理论与最新区域理论的结合、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实践活动的结合,并从区域经济现实中抽象出区域经济内在规律。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现象,能够利用区域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域经济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组成区域经济学主要的讲授内容,包括绪论和10章。
讲授内容,主要围绕生产力布局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以及区域政策五大部分进行展开。
绪论介绍了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内容、区域经济主要特征等。
第一章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面。
区域经济学第一篇
2024/6/23
3
•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泰勒、廖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 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 区位理论。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 特点:
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 模型的研究;
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 特点 ③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
④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 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 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 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 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
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024/6/23
13
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1.新区域经济观,即“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 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 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 的一种结构;
• 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问题;
• 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和如何组织区域经济联系 • 强调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 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③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 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
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2024/6/23
4
• 做出贡献学者:
多样化经济活动和区域 经济增长重要地域,城
市文明的传播者。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 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 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 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 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 展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课件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2018年3月
绪论
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域概念及其类型
1.区域概念
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 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
2.区域类型
连续空间 离散空间
同质区域 功能区域
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 和功能区。
第一节 主要内容
连续空间 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主要根据具 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区域经济学在这种连续 空间中所要解释的是价格和成本随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厂商区 位选择和厂商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这些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区位论。 离散空间 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 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元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区域经济学 在这种空间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 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 一起的区域。最典型的同质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 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 ,称它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 ❖ 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 ❖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 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
❖ 1. 均质区
❖ 以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为标准,按照其特征的相似性而界 定的一群地区。
❖ 2.结节区
❖ 结节区又叫极化区,一般由运动、网络、节点、等级体系 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是指一群虽然异质,但在功能 上的关系却极为密切的地区,它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 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 3. 规划区 ❖ 规划区一般是建立在均质区或结节区之基础上的,也称计划
❖ 2、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且经 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一个城市工业区、一个 大的经济地带、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
❖ 3、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构成一个区 域的五个基本要素,客观性和动态性是区域最根本的两个特 征。
❖ (二)区域的类型
❖ 界定和划分区域的基本方法为向质性和集聚性,经济区域 是按照经济条件的一致性或联系的紧密程度而划分的,按 照区域各组成部分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把区 域划分为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三类。
❖ 2.新区域主义
❖ 新区域主义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它与传统区域主义观念的不同在 于:这时世界已进入多边自由化时期,欠发达国家也放弃了闭关自守的 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区域主义提出:世界区域贸易新格局是增加 还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区域主义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多边贸易的自由发展? 这方面的分析尽管是针对世界性的区域,但许多原理只要约束条件稍加 改变,也可用于国内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2010年3月
2、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1)经济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断深 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 (2)政治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力干预区域经 济发展;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政府是配置资源的 主体,政府可以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
2010年3月
3、设立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点
• 全国共106所高校社会里区域经济学专业硕 士点
• 21所A类高校,其中5所A+类 • 25所B+类高校, 28所B类高校, • 21所C类高校, • 11所自主划线高校
2010年3月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一节 区位 •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 第三节 区域经济 •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 区域经济学强调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
2010年3月
(3)部门经济学
• 部门经济学强调某一部门的资源在时间和 空间上的配制问题,不同资源特征不同, 配置规律不同。(可再生、不可再生)
• 区域经济学需要对区域被所有各类资源空 间最优配置进行探讨。
2010年3月
(4)发展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是探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以 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
– 具有主观性,区位因子只因经济活动主体而不同,不 会因空间地域上发生的经济建设而变化
• 区别于区位条件
– 经济活动场所所具有的不同的属性和条件,具有客观 性。
• 区位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交通道路建设,劳动力流动。 • 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不同。
2010年3月
三、区位决策及其影响义素
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1章-导论
2. 现代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市场区 位论的转化。
42
1)市场区位论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 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 位。随着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在考虑生产成本与 运费的同时,还需考虑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结构的合 理安排。
21
二.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第二来源)
区位论研究什么? 正确的区位选择
廖什:“对我们来说,事物存在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我们却 可能动地选择它所在的地点……” 最优空间结构
一定区域范围内各有关要素的最佳区位所构成的关系
22
1. 古典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韦伯
地方纯原料 (原料重量全部转至成品)
地方失重原料 (原料重量部分转至成品)
35
如何布局?
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MI>1,工业为原料地指向,(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 MI<1,消费地(市场)指向,(啤酒、酱油) MI=1,可灵活布局,(石油精制、医疗器械)
3
其他学科如何定义区域?
自然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按其地表单元的 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沙漠地带,冰原地带等。
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 来划分,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市,县界重合。
社会学:把区域看作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 的人类社会聚落,可以超越国界和行政边界。
运输区位论 美国空间经济学家胡佛
特点: 从单一的企业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区域经济发展与管理第二讲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区位论
已知:E=40kg/ha,P=2元/kg ,f=2分/英里.kg ,a=1元
/kg,求:A点(k=0)和B点(k=25英里)的区位地租环
二、农业区位论
49-
8
二、农业区位论
逆杜能环
在孤立国中,杜能只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在现代城市周围,不仅仅有农 业土地利用,同时也有商业、住宅、工厂等其他土地利用。辛克莱尔通过研 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环完全相反的城 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逆杜能环
劳动力分布不均匀,工资固定,各地区工资水平不同,劳 动力供应是无限的
消费地点已经预先确定,消费地的规模是已知的,一个工 厂只有一个市场
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
49-
13
(二)布局指向性
韦伯认为具备某个有利区位因素的地点,对产业布局的区位有一种吸 引力,其引力的大小与该点区位因素的强度有关,而产业的最优区位 应在各点区位因素引力的合力方向上(或引力最大的方向上),这称 为产业布局指向。如O点。韦伯根据布局指向性将产业分为运输指向 型、劳动力指向型、资本指向型、技术指向型、电力指向型、水源指 向型等类型。
确定比较成本项目,主要有6项:劳动费、电费、燃料费、原料费、 成品运费、税收
确定选定点:在全国选了26个地区,有的已建,有的可能建。A~Z
进行成本比较:方法很多,成本比较表法、替代模式法、动态分析法 等。用成本比较表法
评价:建尼龙厂不可行;从表中可看出电费较低,可建耗电量较大的 企业,当地有铝矿,因此考虑建铝厂
49-
17
(五)集聚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原料指数:原料指数(Mi)计算公式
Mi>1 原料地指向型,如甜菜糖厂, Mi =8 Mi <1 市场指向型,如可口可乐, Mi =0.02 Mi =1 既可在原料地,也可在市场区,如纺织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内容
章节内容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学科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运行 第三章 经济区划理念 第四章 城市与区域 第五章 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 第六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空间布局 第七章 区域分工与区域合作 第八章 区域开发 第九章 区域政策 机动 学时 2 4 4 4 4 4 2 3 3 2
同质区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功能区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 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 ● 改革开放时期 ● 上世纪90年代后 上世纪90 90年代后 十一五” ● “十一五”规划时期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区域与区域分异的基础
1.区域与经济区域 区域与经济区域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 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 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 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 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空间上具有连续性; 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 (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 关联性。 关联性。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 间结构的理论。 间结构的理论。 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发展到20 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发展到20 19世纪初的德国 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40年代 城市区位论以及市场区位论。 城市区位论以及市场区位论。 古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学这门 学科的产生。 学科的产生。
2.区域分异的基础 区域分异的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 (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 (3)空间距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 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2.研究内容 2.研究内容
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 2.经济区划理论。 2.经济区划理论。 经济区划理论 3.城市与区域经济 3.城市与区域经济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 4.特殊经济区问题 4.特殊经济区问题
三、区际分工协作与区际利益协调 四、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区域规划与开发 2.区域规划与开发 3.区域经济政策 3.区域经济政策
三、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济学 生产布局学 经济地理学
第三活动的三个层面: (1)国民经济活动 (2)企业经济活动 (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
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酝酿阶段:20世纪 至50年代初 酝酿阶段: 世纪 世纪20至 年代初 酝酿阶段 2.兴起阶段:20世纪 年代末至 年代 兴起阶段: 世纪 年代末至70年代 世纪50年代末至 兴起阶段 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 缪尔达尔的 累积因果论” 艾尔伯特.赫什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理论” 艾尔伯特.赫什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 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 1970年 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和 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 1969年 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3.发展阶段:20世纪 年代以后 发展阶段: 世纪 世纪80年代以后 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戴 宾 教授
第一章 绪 论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 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经济学、应用性、综合性与边缘性。 经济学、应用性、综合性与边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