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兼词,于此(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名师精编优秀教案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二)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三)通假字①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②共其乏困(共,通“供”)③何厌之有?(厌,通“餍”)④秦伯说(说,通“悦”)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四)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意: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五)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学科网来源省略句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⑨子亦有何不利焉四、引导探究:作为千古传诵的名片,本文集中体现了《左传》的写作特点,同学们试.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对左传的艺术特色有更深的理解。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 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 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 处事有什么意义。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 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 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邹忌与齐威王 (正面)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 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正面)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 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 而解开太后心结。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 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 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 之,无则加勉。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 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 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 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 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 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 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行李之往来(使者/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对人的敬称/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文言虚词
以:1.以其无礼于晋 2.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于:1.以其无礼于晋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失其所与,不知 4.吾其还也
请在 “退”前加上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全文内容。
烛之武( )退秦师
关于烛之武
•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高一语文必修一人教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三)本文主要特点
①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郑伯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第四自然段:晋军亦退
到第三段,烛之武劝退秦军,可以说完成了他的使命,那么第四段是否多余?
(明确:不多余。交代晋军动向,使文章有头有尾;增加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第二自然段:临危受命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智退秦师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明确:五步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
新授课课时教案
科目: 主备教师 授课时间:第3周 星期二2017年9月19日
单元(章节)课题
第二单元 古代记叙散文
本节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课件
君,敢以烦执事。
——以退为进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以利相诱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
——以史为鉴
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以害相劝
思辨之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智慧之言——处处为对方着想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
任务二 思辨性表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逻 辑 之 言
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
➢ “国危矣” ➢ “今急而求子” 许之。
烛之武是考城人,是三朝老臣,在郑国 一直担任“圉[yǔ]正”(养马的官)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佝偻,步履蹒跚。
第一层
越国以鄙远,君知
把……当作边邑
其难
也指。(焉 用远亡方郑 以的陪)邻 ?郑邻国之
增加
厚,君之薄也。
亡郑有险无益。
第二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东方道路上(招 待过客)的主人
乏困,君亦无所害。
缺少的资粮
外交 使者
同“供”, 供给
舍郑有益无害。
第三层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 时)》
任务一 思辨性阅读
朗读并划分层次
温馨提示:关注句与句间的连词、句首发语词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 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内容,鉴赏烛之武的劝 说艺术,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探 究“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导入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
字词的疏通,下面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在诵 读中回忆一下全文内容。古人说“春秋无义战, 唯利而已”,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课 文,看一看本文叙述的这场战争是否如此。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堂学习
分析全文内容
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1)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国形 势危急。(2)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均与晋 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3)两 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 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堂学习
分析全文内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课堂学习
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深层原因
1.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服秦伯,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在秦、晋、郑三国之间,秦与郑之间无根本性的利益冲突,这是烛 之武能够顺利说退秦师的最根本的原因。烛之武的一番说辞,至少让秦伯 明白:伐郑于秦无利,存郑于秦有益。在利与害的选择面前,秦伯当然不 会舍利而取害!
课堂学习
把握人物形象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 力的机会。他的“被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 不提能示知:人(善1)任晋,公有子人重认哪天一的种“看秦法、?晋围郑”;大军压境, 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拒绝后,才想到 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 武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之前,先“辞”后“受”, 有什么作用?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的篇幅倒也不长,300多字,但其中牵扯的文言现象实在不少。因此,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学习,我们不妨放慢步伐,争取达到学生自主或合作逐字逐句疏通文意,找出重点积累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如“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等。同时认识一些文言句式,并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难点
初步积累每一段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
认识每一段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并积累下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
导
激情导入。亮出本节课学习目标、重难点。(下发第二课时导学提纲)
学生激情感染进入课堂状态
明确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思
依据导学提纲,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必要时利用工具书)逐段逐句逐字理解疏通文句。先独立解决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再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生作答
堂清
教学反思
教学后完成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合格[ ] 不合格[ ]
教研组长(签字):
检 查 日 己解决问题,在记录困难所在,以备“议”是同伴互助。
议
小组内交流独学时对导学提纲上的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同组同学帮助解决。
合作学习、交流归纳
合作探究、同伴互助。
展
重点问题由小组代表登台交流展示;新生成的问题提出,提醒全班同学注意并一起解决。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课件ppt文档
二.剖析的层层深入:晓以利
害,引史为鉴,敲响警钟,使秦意识到晋 才是近敌和劲敌。
①围郑皆因晋国 ②秦晋分兵驻扎
三.精妙的辞令艺术:隐锋芒
于平和谦卑,显骨气于曲折委婉。
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由 此可见,这又体现在情
节的波澜起伏上。
烛之武形象分析
勇赴国难,不卑不亢的爱国志士。 知己知彼,精于辞令的善辩之士。 佚之狐的话:有才之士 “臣之壮也……许之:久不得志 深明大义 夜缒而出,见秦伯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 欢 迎 下 载 !
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 整,不武。
课堂讨论
1.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郑 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 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 烛之武——官微人轻,怀才不遇,临危受命,
不避艰险,深明大义,才智超群……
课堂讨论
秦 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 政治手腕了得。
晋 侯——以利为重,以”不仁”为借口,沉着应 对,有政治家的风度。
晋 军
秦 军
课堂讨论 2.请用成语概括文中所说郑国面临的形势
临危受命,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有胆有识 “无畏”与“爱国”
拓展延伸
朱自清先生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 学的权威。”《烛之武退秦师》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善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绝妙的行文辞令 三.波澜起伏的情节
波澜起伏——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开篇写秦晋联合,直逼郑都,第二自然段写佚之狐关键时 刻荐举烛之武出使秦军,“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退。” 这是一抑一扬。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连)表顺承
2夜缒而出
(连)表修饰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连)表顺承
4朝济而夕设版焉
(连)表顺承
5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表转折,“却
” ppt精选
12
文言虚词——焉
1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
2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此”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哪里 ” 疑问代词,“什么”
ppt精选
13
词类活用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
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
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
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
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
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
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
和意动用法等。 ppt精选
14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动,驻军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ppt精也选。)
7
2、鄙 ①边远的地方。 (例: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②庸俗,鄙陋。 (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 庄公十年》) ③看不起,轻视。 (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 昭公十六年》)
9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名→意动,以……为边境
名→使动,使…减少;使…受益
10烛之武退秦师
动→使动,使……退却
ppt精选
16
特殊句式
1以 其 无 礼 于 晋
状语 后置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来看,烛之武年轻时就是个聪明能干,口才卓越的人,而且一直关 心着国家大事,密切注视着几个大国及邻国的动向,他深刻理解国 家之争的根本在于利益,深谙君王利益至上之心,故能以利益诱之。
烛之武的说辞仅125个字, 却不卑不亢,既尊重对 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高妙之处是时时站在秦 王立场上为秦国考虑利 益得失,利用各方矛盾, 言辞委婉曲折,面面俱 到,步步深入主题,句 句打动秦王。
探讨
(评点自读环节学生找到的词句)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先解除秦王戒心,说明此时郑国于秦无害; 继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与秦王的距离, 吸引秦王注意力。烛之武以利益出发,方能打动利益至上的秦王,可谓深谙秦王 心,心理战第一招极其漂亮。
(6)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依旧站在秦王角度,展望秦未来,指出晋不仅言而无信且贪得无厌,灭 郑之后国力强大必定扩张,图谋秦土,存侵害秦野心。全文中烛之武最后致命一 招亮相,彻底说服秦王。
(7)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前面一番利害关系分析深中秦穆公之心。阙秦利晋,秦王大忌;利益为大, 秦王之道。深知秦王心理的烛之武含而不露,轻点一句“唯君图之”,却早已胸有 成竹,完成保郑重任。一切水到渠成。
课堂小结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从对方的立场出发,为对方考虑利害得失
二、尊重对方、不卑不亢。 三、善于揣摩对方心理。
四、善于利用各方矛盾。
五、善动对方。
课堂演练
任选一题作为课堂练笔
1、在烛之武游说艺术中, 有没有一点让你感受特别 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 此点的想法。(不少于 100字) 2、自从智能手机普及后,学生 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但随之而来 的却是 “手机病”蔓延,埋头 玩手机成了教室里常见的不良现 象,屡禁不绝。请你写一段话, 劝说自己的同学,不要沉迷于玩 手机,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
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 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3、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
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
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事 件
郑危(大军压境)
晋国扩张 过河拆桥 舍郑有益 亡郑陪邻 飞地难治 郑知亡 说秦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 ,乃还 秦晋退师 子犯请击之…… (结果)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晋文公——不可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以乱易整——不武
秦晋围郑 (起因)
理由(无理于晋;贰于楚)
1、烛之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本文还刻画了哪些人
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怎样?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烛 之 武 深明大义
若不阙秦,将焉 使动用法 使… …缺 取之 形作动 扩张,延伸 若亡郑而有益于 使动用法 使… … 灭亡 君 使动用法 使… …撤兵
肆 肆其西封 亡
退 烛之武退秦师
特殊句式 例 句 句式
省略句 状语后置
句式
正常语序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省略句 敢以烦执事 以其无礼于晋
晋军(于)函陵, 秦军(于)汜南 敢以(之)烦执事 以其于晋无礼
有何厌(之)? 焉… … 夫… 何…
如果灭掉郑对你有好处
怎么有满足的时候? (为什么要… …) (何必要… …) …怎么 …
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
大欺小。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学
第二课时
内容回顾
1.朗读课文
秦晋围郑
2.故事概貌
临危受命
3.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烛之武 主要事件:退秦师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要点解读
1.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 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2.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 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要点解读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烛
侧面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也可见佚之狐知人善
之 任的一面。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武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隆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
重
出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
场 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
义的一面。
要点解读
3.烛之武说服秦君的四点理由: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
④约数。
(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⑤表处所。
(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重点词语积累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
阙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重点词语积累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
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
可分四层: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
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
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
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五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
六参考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4、《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教案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
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 越国以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 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在课文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并由学生自主、合作分析,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查阅资料
梳理课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3)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4)比干与纣王。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宾语前置标志词)
2《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问题讨论
• 面对强秦与晋国围攻来袭,作为 郑国人该如何自救?郑国国君、 臣子开会共同决定请烛之武出面。 烛之武是什么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 1、面对强秦与晋国围攻来袭,作为郑国人该如何自救?
• 2、郑国国君、臣子开会共同决定请烛之武出面。烛之武是什么 人?
关于烛之武的传说
1、强敌临近,郑国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了一句什么话?请同学们朗读一遍。
小结 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特点 1、力挽狂澜。能力出众,才智卓绝,优秀人才。 2、怀才不遇 3、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的烛之武
• 烛之武也不是个初入职场的新人,他是怎么回复的?同学们读一 读
•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你认为烛之武回复的语气是怎样的?
• ①坚决推托 • ②愤然,怨恨 • ③自嘲
可见烛之武是一个( )的人。谁来填空?
能言善辩;机智勇敢
自由朗读烛之武的辞令
•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 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春秋笔法
• 指编撰《春秋》的原则、方法。即用简洁的文字语句,婉转含蓄 地表春秋》书法”“《春秋》笔削”,或说“一字褒贬”“微言 大义”。《春秋》相传为孔子(前551—前479)编撰,其主旨在 于维护周朝礼制。书中没有用议论性文字正面阐明作者观点,而 是通过对史实的简要记述,依据周礼选用一些有特殊含义的称呼 或精妙字眼,婉转表达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褒贬和评判。后来, 它成为编撰史书的一个传统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说,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 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课堂学习
辩一辩,把握人物形象
2.烛之武有勇有谋,但直到须发尽白才得到为国效力的机会。他的“被 埋没”,有人认为是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任,有人认为是因为他自己不 会“毛遂自荐”。你同意哪一种看法?
提示:(1)晋公子重耳曾到郑国避难,郑伯礼节甚倨,招致了今 天的“秦晋围郑”;大军压境,危在旦夕,才想到重用人才,遭到 拒绝后,才想到自责。可见郑伯是一个目光短浅之人。所以,烛之武 到晚年才被重用,郑伯应负主要责任。 (2)是因为烛之武不会“毛遂自荐”。在烛之武的心里,还存留 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他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 安天下济苍生的路径,但却得不到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不是秦、 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国君不可能了 解每一个人,他的默默无闻,主要是自己不会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 二课时)
2020/8/16
导入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字词的疏通,下 面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在诵读中回忆一下全文内容。古人 说“春秋无义战,唯利而已”,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 赏课文,看一看本文叙述的这场战争是否如此。
课堂学习
议一议,分析全文内容
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1)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国形 势危急。(2)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均与晋 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3)两 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 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课堂学习
辩一辩,把握人物形象
1.本课的中心人物是烛之武,请结合课文内容,概括烛之 武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1)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则流露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 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 (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用分化瓦解的办法,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 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 核心。
Hale Waihona Puke 堂学习议一议,分析全文内容
2.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之前,先“辞”后“受”,有 什么作用? 提示:(1)交代了烛之武的情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 老臣。(2)委婉地批评了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 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自责。(3)点明烛 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 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了必要的 铺垫。
课堂学习
议一议,分析全文内容
3.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兵,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 术,请分析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提示:第一步:开门见山,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唯君图之)。
课堂学习
辩一辩,把握人物形象
3.其他人物(本文重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其他人物形象可以 根据情况处理。)
要点提示:郑伯:(1)自我纠错难能可贵;(2)根本目的在于 维护自身利益。 秦伯:(1)弃义背盟;(2)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晋侯:(1)贪得无厌,争夺霸权;(2)头脑冷静,一派政治家 的风范。
课堂小结
课堂学习
议一议,分析全文内容
4.文章虽短,但叙事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曲折多变 ,请结合内容简析。 提示: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 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伯平息 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 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 晓之以理(一场虚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