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大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居正大传读后感

这段时间看完了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现在说说自己的想法。张居正是封建时代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大概也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改革家了吧。

改革的背景。嘉靖皇帝的专制,把个本来就千疮百孔的大明帝国搞得乌烟瘴气,而他的长寿更是让这一切影响深远。隆庆皇帝在颤颤巍巍中即位,他当太子时的遭遇让他比老子显得仁慈许多。面对嘉靖皇帝留下的烂摊子,慵懒的隆庆皇帝大力支持一批大臣放手干事,尽管这时内忧外患频仍,但毕竟让早已染上“疾病”的大明王朝又显现了痊愈的迹象,然而隆庆皇帝在位只有六年就因为沉溺女色而早日西去,将危机时现的江山留给了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好在他选了高拱和张居正为顾命大臣,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很快就使得两人分道扬镳了。

也许让很多人困惑的是高拱作为顾命大臣,为何很快就会失势?在我看来,有这么几点原因:其一是在隆庆时候,皇帝的慵懒让首辅高拱的权势如日中天。纵观全书,高拱不贪不佞,唯独贪恋权位,这就使得他在成为顾命大臣之后,变得更加飘飘然,认为皇帝年幼,以后所有的事情还不得我操持,以至于把两位太后和小皇帝都没有摆在应有的位子上,这样在皇帝年幼一切全凭母亲做主的时候,高拱把最重要的一股势力给得罪了。其二是他和冯保的不合。看看高拱和孟冲等私立太监的交往,感觉他也不是特别清流,但他和冯保却势同水火。高张二人从能力来说不相上下,但张居正更年轻,为人比高拱更觉正直。在明朝首辅次辅并无法定区分的时候,两个实力相当的人在一起,难免会有冲突与摩擦,何况张居正又是心怀远大抱负之人,他们的决裂势在必然。所以在张居正主政后,在给自己挑选搭档时就十分注意。

改革成功的原因,除了之前提到的时代背景,个人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皇帝年幼,凡是依靠首辅。万历皇帝即位时年仅十岁,这对一般孩子来说正是上树掏鸟、下河摸鱼,进了学堂挨打的年龄,但命运却把万里河山压在了他的肩膀上。而明朝偏偏又无太后垂帘听政一说,于是就看到了小皇帝在朝堂上拿着纸条晃头晃脑念的情形。作为先皇钦选的顾命大臣,张居正无疑是受皇帝充分信任的,那么对于一个尚不能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看法的小皇帝来说,政出于张是现实可行的。其次,虽然政出于张可行,但是别忘记了李太后的作用。张居正显然是吸取了高拱的教训,在主政后虽没有主动讨好,但在处理阁府关系上显然比高拱精明得多。这样在推行改革时,冯保这股势力大体上积极支持的。

张居正的周旋之道。因为本人不善于人际关系,所以极为佩服张居正在万历皇帝、李太后和冯保三者之间周旋的艺术。首先是万历皇帝。首辅对于小皇帝来说,既是先帝委任的顾命大臣,又是母亲信任和支持的肱骨之臣,自己年少,况且母亲又说了三十之前不能独自操持政务,所以首辅是帮助自己理治理国家的不二人选。万历皇帝虽然聪明,但毕竟年少时沉浮不深,欲望不多,因此张居正以其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侍奉其左右,小皇帝凭其直观感觉也能判断这个大臣是否忠心。这样二者彼此相处甚是融洽。我虽读史不多,但像他们二人这等亲密的君臣关系,还是第一次看到,纵观整个古代史,想必也是为数不多的吧。

改革失败的原因,首先,人亡政息是官场上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古代

德治政治的优越性结束了,形式也结束了,但它的流毒却远未终结。操劳过度使得张居正这位改革家早早逝去,即使万历皇帝不清算他,他的改革也难保不停顿。其次,万历皇帝的昏庸。当张居正已病入膏肓时,三番五次上书请求致仕,但皇帝就是不准,总是说一些自己年轻离不开之类的套话。按理说,万历此时已经成人,能够独自理政,况且他又那么好利,只要恩准张居正回家养老,一方面可以体现自己对老臣的关爱,更重要的是以后自己干事花钱也就少了唠叨之人。

对比古人,我们的时代远比古代清明,然而我们这个时代却缺少像张居正一样为了国家社稷长远安康而不畏权贵,敢于向腐朽开刀的政治家,也许是掣肘太多而又难以抛却的缘故吧。可见伟大的改革家是多么难得,倘若遇到了,就请给他一个施展拳脚的舞台。这种扎根的结果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劣根性,这就是现代中国人还存在的诸多毛病。即便是年轻人,任你穿的很潮流,吃的很外国范,唱的很牛逼,但骨子仍未脱离中国人的“奴性”以及其他任何“恶劣性”!因而任何朝代的任何一级组织的任何一次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反革命,始终绕不开人事的问题,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人的整肃。

高二(15)班

王梓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