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缓和曲线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缓和曲线的坐标公式

第一章 缓和曲线的坐标公式

第一章缓和曲线的坐标公式如图1-1所示,其坐标系是以缓和曲线起点ZH为原点O,以切线为x轴,以过原点的曲线半径为y轴。

若原点O至P点的缓和曲线长度为,过P点切线与x轴的交角为β(即半径由∞变至的中心角)。

若P有微小变化至P′时,则增长,(x,y)增长(),则有以下关系,图 1-1得,(2-1)由公式(常数)得知,故有则将上式代入(1-1)式中,得即(2-2)以及的关系代入上式得即以代入上式得(2-3)上式即为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直角坐标(x,y)的计算公式。

缓和曲线上任一点P的切线与x轴的交角,称为缓和曲线螺旋角,或称缓和曲线角。

其计算可由前面公式得(弧度)(2-4)若将代入(2-4)及(2-3)式中,则有以下结果:(2-5)上式即为缓和曲线终点HZ(ZH)的坐标及螺旋角的计算公式。

第二章圆曲线要素及计算公式如图2-1所示,两相邻直线偏角(线路转向角)为,选定其图 2-1连接曲线圆曲线的半径为R,这样,圆曲线和两直线段的切点位置ZY点、YZ点便被确定下来,我们称为对圆曲线相对位置起控制作用的直圆点ZY、圆直点YZ 和曲中点QZ为圆曲线三主要点。

我们称R、α以及具体体现三主要点几何位置的切线长T、曲线长L、外矢距E和切曲差(切线长和曲线长之差)D为曲线6要素。

只要知道了曲线6要素,便可于实地测放出圆曲线。

现将圆曲线的元素列下::转向角(实地测出)R:曲率半径(设计给出)T:切线长(计算得出)L:曲线长(计算得出)D:切曲差(计算得出)偏角是在线路祥测时测放出的,圆曲线半径R是在设计中根据线路的等级以及现场地形条件等因素选定的,其余要素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第三章偏角法测设介绍偏角法是一种极坐标标定点位的方法,它是用偏角和弦长来测设圆曲线细部。

如图3-1所示,1,2…,,…,n为设计之详测点,邻点间距均为c,弦长c所对应的圆心角为。

当放样至详测点时,可在ZY点置镜,后视JD方向,拨出偏角,再自-1点量距C和拨出的视线方向交会,即得出点。

各种曲线类型的缓和曲线的判断及起点、终点曲率半径的计算方法

各种曲线类型的缓和曲线的判断及起点、终点曲率半径的计算方法

各种曲线类型的缓和曲线的判断及起点、终点曲率半径的计算方法看到这个标题是有点绕口啊!总结任何曲线类型都是由自然段组合而成,所谓自然段统指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

圆曲线又分单圆曲线和复曲线。

单圆曲线就是单一半径的曲线。

具有两个半径或以上不同半径的曲线称复曲线。

在此一般平曲线不在说了,第一缓和曲线、圆曲线、第二缓和曲线。

目前在坐标计算中经常遇到缓和曲线,实际中相信有很多测友选择用积木法或叫线元法正反算程序进行线路坐标计算,这就牵涉到线元的起点终点曲率半径判断的问题,一般的直线元,圆曲线元的起点终点半径判断,比较容易,可能令大家感觉麻烦的就是缓和曲线起点终点半径判断问题,缓和曲线有时候判断算对了,有时候却坐标算不对,究其原因,问题就出于该缓和曲线是否是完整缓和曲线。

目前公路线性有非对称线性的设计,特别是在互通立交匝道和山区高速公路线性设计中。

非对称线性又分为完全非对称线性和非对称非完整线性两种。

所谓“完全非对称曲线”的含义就是第一缓和曲线长和第二缓和曲线长不等,而第一缓和曲线和第二缓和曲线起点处的半径为无穷大。

所谓“非完整”的含义就是第一缓和曲线和第二缓和曲线的半径不是无穷大,而是有半径的。

关于这点,一般课本教材上没有明确的讲述,查找网上对此问题的解释也是散见于不同的论文著作中,对于测量新手来说,线元法程序是非常适用上手的,但却往往因为遇到不完整缓和曲线的起点或终点的半径判断计算不出来导致坐标计算错误,的确是件令人恼火的事情,在此我就把自己的判断经验做一论述,给用线元法程序的测友们一同分享,当然高手们请一笑而过,也可留下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学习。

先说说完整缓和曲线和不完整缓和曲线以及不对称缓和曲线与对称缓和曲线的概念问题,以免混为一谈.当对于单独一段缓和曲线从其完整与否来讲是分为完整与不完整两类;当对于一个单交点内的两段缓和曲线(即常说的第一缓和曲线和第二缓和曲线而言)又有对称缓和曲线与不对称缓和曲线之分。

缓和曲线设置的条件和目的

缓和曲线设置的条件和目的

缓和曲线设置的条件和目的
缓和曲线设置是一种使用线性函数或定位函数进行连接的方式,
以形成一种过渡的特殊形状。

此类曲线是专为了将不同的曲线/图形之
间创建一个连续的和平缓的连接,以此来改善图形的外观及表达出来
的信息的实用方法。

缓和曲线设置有其特定的条件和目的。

首先,在进行缓和曲线设
置时,必须要满足某些设定的条件,如起始点必须位于原点,即(0,0),而终止点则不能大于曲线所在的空间。

曲线也应该位于曲线上的
每一点,沿着曲线的方向,即曲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应该是紧密的、平滑的,不能出现断点、孤立的、下降的不平缓的段落。

此外,缓和曲线还有其特定的目的。

缓和曲线的使用会把不同的
曲线/图形串接到一起,以便改善图形的外观和表达出来的信息。

通常
情况下,缓和曲线可以用来转换图形中的一些难看的三角形,以及把
不同的曲线/图形之间的不连续性消除掉,以此来改善图形的外观及表
达出来的信息。

此外,缓和曲线的运用在风格/框架结构的设计中也是
有重要的应用,它可以有效地将图形连接起来,使得整个空间更有空
间感。

总而言之,缓和曲线设置是一种具有特定条件和目的的过渡特殊
形状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改善图形外观、促进不同图形之间的
连续性,在风格/框架结构的设计中尤其重要。

缓和曲线要素及公式介绍

缓和曲线要素及公式介绍

11.2.1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测设为了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加入一段半径由∞逐渐变化到R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缓和曲线。

目前常用的缓和曲线多为螺旋线,它有一个特性,曲率半径ρ与曲线长度l成反比。

数学表达为:ρ∝1/l 或ρ·l = k ( k为常数)若缓和曲线长度为l0,与它相连的圆曲线半径为R,则有:ρ·l = R·l0 = k目前我国公路采用k = 0.035V3(V为车速,单位为km/h),铁路采用k = 0.09808V3,则公路缓和曲线的长度为l0 = 0.035V3/R ,铁路缓和曲线的长度为:l0 = 0.09808V3/R 。

11.2.2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点及主元素的计算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点有直缓点ZH、缓圆点HY、曲中点QZ、圆缓点YH、缓直点HZ 。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元素及计算公式:切线长T h = q+(R+p)·tan(α/2)曲线长L h = 2l0+R·(α-2β0)·π/180°外矢距E h = (R+p)·sec(α/2)-R切线加长q = l0/2-l03/(240R2)圆曲线相对切线内移量p = l02/(24R)切曲差D h = 2T h -L h式中:α 为线路转向角;β0为缓和曲线角;其中q、p、β0缓和曲线参数。

11.2.3 缓和曲线参数推导dβ = dl/ρ = l/k·dl两边分别积分,得:β= l2/(2k) = l/(2ρ)当ρ = R时,则β =β0β0 = l0/(2R)若选用点为ZH原点,切线方向为X轴,垂直切线的方向为Y轴,建立坐标系,则:dx = dl·cosβ = cos[l2/(2k)]·dldy = dl·sinβ = sin[l2/(2k)]·dl考虑β很小,sinβ和cosβ即sin(l2/(2k))和cos(l2/(2k))可以用级数展开,等式两边分别积分,并把k = R·l0代入,得以曲线长度l为参数的缓和曲线方程式:X = l-l5/(40R2l02)+……Y = l3/(6Rl0)+……通常应用上式时,只取前一、二项,即:X = l-l5/(40R2l02)Y = l3/(6Rl0)另外,由图可知,q = X HY-R·sinβ0p = Y HY-R(1-cosβ0)以β0 = l0/(2R)代入,并对sin[l0/(2R)]、cos[l0/(2R)]进行级数展开,取前一、二项整理可得:q = l0/2-l03/(240R2)p = l02/(24R)若仍用上述坐标系,对于圆曲线上任意一点i,则i点的坐标X i、Y i可以表示为:Xi = R·sinψi+qYi = R·(1-cosψi)+p11.2.4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点桩号计算及检核ZH桩号= JD桩号-T hHY桩号= ZH桩号+l0QZ桩号= HY桩号+L/2YH桩号= QZ桩号+L/2 = HY桩号+L = ZH桩号+l0+LHZ桩号= YH桩号+l0 = ZH桩号+L hJD桩号= ZY桩号-T h+D h(检核)11.2.5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主点的测设过程:(1)在JD点安置经纬仪(对中、整平),用盘左瞄准直圆方向,将水平度盘的读数配到0°00′00″,在此方向量取T h,定出ZH点;(2)从JD沿切线方向量取T h-X HY,然后再从此点沿切线垂直方向量取Y HY , 定出HY点;(3)倒转望远镜,转动照准部到度盘读数为α,量取T h,定出HZ点;(4)从JD沿切线方向量取T h-X HY,然后再从此点沿切线垂直方向量取Y HY , 定出YH点;(5)继续转动照准部到度盘读数为(α+180°)/2,量取E h,定出QZ点。

浅析路线设计缓和曲线合理长度取值范围

浅析路线设计缓和曲线合理长度取值范围

浅析路线设计缓和曲线合理长度取值范围0 引言缓和曲线是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采用的最常用的线形之一。

缓和曲线是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插入一段曲率半径由+∞逐步渐变为R的回旋线,不仅符合汽车转弯时的行车轨迹,而且使公路的平面线形顺适美观,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作用感。

在缓和曲线设计中,缓和曲线缓和段长度的取值是影响道路平面线形视觉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缓和曲线缓和段长度取值太短,不仅不能起到曲率渐变的作用,而且缓和段与剩余圆曲线的衔接和搭配极不协调,行车视觉效果比较差;如果缓和曲线缓和段长度取值太长,无论从线形组合效果还是弯道超高和加宽设计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因此,合理确定和设计缓和曲线缓和段的长度,是平面缓和曲线线形设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无论是专业参考资料,还是公路线形设计使用的设计软件中,都没有给出合理确定缓和段长度的计算方法,只是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设计要求,取大于或等于缓和曲线最小缓和段长度即可,而没有考虑不同平曲线半径条件下缓和曲线缓和段长度的合理取值。

缓和段长度对平面线形质量的影响分析在平面缓和曲线设计中,缓和曲线缓和段长度的取值将直接影响到平面线形的视觉质量和行车效果。

道路平面线形由由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曲线又分为曲率半径为常数的圆曲线和曲率半径为变数的缓和曲线两种。

对于缓和曲线的取值范围,公路相关规范中均只有最小值的界定,而对于最大值,规范并没有明确,本文根据驾驶员反应操作3s行程、离心加速度变化、考虑超高缓和率所需长度、考虑视觉和线形美学所需长度及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平纵组合等原则进行最值拟定,为公路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1 缓和曲线的设置设置缓和曲线的目的在于通过曲率的逐渐变化,适应汽车转向操作的行使轨迹及路线的顺畅,缓和行车方向的突变和离心力的突然产生;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不致产生侧向冲击,并缓和超高,作为超高变化的过渡段,来减少行车震荡。

缓和曲线 (1)讲解

缓和曲线 (1)讲解

二、 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Spiral line as Transition Curve
二、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一)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我国《标准》规定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
回旋线的基本公式为:

rl=A2
(rl=C) ——极坐标方程式
式中:r——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m);

l——回旋线上某点到原点的曲线长(m);
(三)、缓和曲线的形式
思考一下:
满足 l C这一性质的曲线有哪些呢?它
是不是都可以作为缓和曲线呢?
缓和曲线的形式
行车轨迹特点:由直线驶入圆曲线转弯时,其 轨迹上的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与其行程l(自转弯 开始点算起)成反比。
缓和曲线的形式
2)回旋曲线、三次抛物线和双纽线线形比较:
① 回旋曲线、三次抛物线和双纽线 在极角较小(5°~6°)时,几乎 没有差别。
(三)圆曲线最大半径
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与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的前提 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 但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 1.判断上的错误反而带来不良后果, 2. 增加无谓计算和测量上的麻烦。
《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在不宜超过10000 m。
思考
每年的重大交通事故,25%是发生在弯道或附近, 弯道的事故率是其他道路的3倍,在弯道事故中,76%是 车辆自身脱离了车道,撞上了路沿,灯柱或其他隔离设施, 另有11%是因为变道超车,与对面车辆迎头相撞.对于汽 车行驶在平曲线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事故的产生呢?

p ——超高渐变率。
4·路容美观
按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或超高渐变率所计算 的缓和曲线长度,是随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的, 但从视觉连续性的角度上却希望随着曲线半径 的增大,缓和曲线应相应增长。特别是高等级 公路,应注意选择适宜的缓和曲线长度,调整 线形以适应地形与景观,使视觉舒顺。

第 一 缓 和 曲 线 参 数 a1 -回复

第 一 缓 和 曲 线 参 数 a1 -回复

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 -回复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是什么?在数学中,缓和曲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曲线,其形状逐渐地转弯并变平。

它的绘制需要使用一些参数来定义其形状,其中之一便是a1。

具体说来,a1是缓和曲线的最重要参数之一,用于控制曲线的弯曲程度。

缓和曲线在工程学和设计中经常被使用,特别是在道路工程和轨道工程中。

它们被应用于曲线道路和铁路轨道的设计,以确保车辆或列车在转弯时的安全及舒适度。

缓和曲线能够减少转弯时的离心力和变速度,从而使得变道或转弯更加平稳。

对于缓和曲线来说,a1决定了曲线的形状。

更具体地说,a1的值越大,曲线的弯曲程度就越大。

与之相反,如果a1的值较小,曲线的弯曲程度就较小。

在曲线开始的位置,曲线的弯曲程度是最小的,然后随着曲线的发展,弯曲程度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最大值。

在曲线的末尾,弯曲程度再次逐渐减小,直至最后变为一条直线。

实际上,缓和曲线的形状通过椭圆函数来定义。

这些函数是一种常见的数学工具,用于绘制平滑曲线。

在这个函数中,a1被称为缓和曲线的椭圆程度系数。

它的值域通常在-1到1之间,其中-1代表逆时针方向的曲线,而1代表顺时针方向的曲线。

根据实际需要,a1的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选择适当的a1值非常重要。

如果a1的值太小,曲线的弯曲程度就会过小,无法满足转弯时的安全和舒适需求。

相反,如果a1的值过大,曲线的弯曲程度就会过大,可能会对驾驶员或乘客产生不必要的不适感。

因此,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设计标准,工程师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适当的a1值。

总结起来,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是用于定义缓和曲线形状的重要参数之一。

通过调整a1的值,可以控制曲线的弯曲程度。

在实际工程中,选择适当的a1值至关重要,以满足转弯时的安全和舒适需求。

《道路勘测设计》第一章平面设计4

《道路勘测设计》第一章平面设计4

例题: 例题:
• 已知平原区某二级公路有一弯道,偏角α右 15°28′30″ 半径R=250m 缓和曲线长度Ls=70m R=250 Ls=70 =15°28′30″ , 半径 R=250m , 缓和曲线长度 Ls=70m , JD=K2+536.48。 536. • 要求:(1)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要求: 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 计算曲线上每隔25 整桩号切线支距值。 25m (2)计算曲线上每隔25m整桩号切线支距值。 •解:(1)曲线要素计算: 解:( )曲线要素计算:
l =
C r
汽车匀速从直线进入圆曲线(或相反) 汽车匀速从直线进入圆曲线(或相反)其行驶轨迹的弧长与 曲线的曲率半径之乘积为一常数, 曲线的曲率半径之乘积为一常数,这一性质与数学上的回旋 线正好相符。 线正好相符。
二、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一)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回旋线是公路路线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缓和曲线。 回旋线是公路路线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缓和曲线。我国 《标准》规定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 标准》规定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 回旋线的基本公式为: 回旋线的基本公式为: rl=A2 (rl=C) ——极坐标方程式 极坐标方程式
69.976
l
0
ZH+419.91 5
圆曲线 xC
yC
HY+489.91 5
K2+425 K2+450 …… K2+500 K2+525 ……
5.085 30.085 70 10.085 35.085
1.361 4.3053 6.6926 80.038
104.92 2
2.03 3 4.42 8
作业: 作业: 10、一条二级平原区路线, 的里程为K5 146.94, K5+ 10、一条二级平原区路线,JD3的里程为K5+146.94,

缓和曲线的概念

缓和曲线的概念

缓和曲线的概念一、引言缓和曲线是道路工程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其作用是使道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曲率变化平滑,从而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定义、分类、设计原则、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定义缓和曲线是指在两条直线或两条曲线相接处,为了使车辆行驶方便、安全而设计的一段过渡曲线。

其作用是通过逐渐增加或减少曲率的方式,将两段不同半径或不同方向的道路连接起来。

缓和曲线可以分为水平缓和曲线和垂直缓和曲线两种类型。

三、分类1. 水平缓和曲线:指在水平方向上连接两条不同半径的圆弧或直线段之间的过渡段。

2. 垂直缓和曲线:指在垂直方向上连接两条不同坡度的道路之间的过渡段。

根据坡度变化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圆形垂直缓和曲线、抛物线垂直缓和曲线以及倒梯形垂直缓和曲线。

四、设计原则缓和曲线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平滑性原则:缓和曲线应该是平滑的,不应有急转弯或急变坡,以确保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

2. 安全性原则:缓和曲线的半径应根据车速、车型、路况等因素确定,以确保行车安全。

3. 经济性原则:缓和曲线的设计应当考虑工程成本,尽可能节约材料和人力资源。

4. 美观性原则:缓和曲线的设计应当符合美学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营造出美观的道路景观。

五、计算方法1. 水平缓和曲线计算方法:(1)根据道路设计速度确定水平曲率半径;(2)计算过渡长度L=K*R,其中K为过渡曲率系数,一般取0.06~0.08;(3)计算过渡段两端点处的切线方向角,并将其与前后道路段的方向角相比较,确定过渡段两端点处的转角;(4)根据转角大小确定过渡段内部各点处的切线方向角。

2. 垂直缓和曲线计算方法:(1)根据前后道路的坡度及设计速度确定过渡段长度L;(2)根据过渡段长度L和坡度变化形式,确定垂直曲率半径R;(3)计算出过渡段两端点处的高程值,并将其与前后道路段的高程值相比较,确定过渡段两端点处的转角;(4)根据转角大小确定过渡段内部各点处的高程值。

高速公路线路(缓和曲线、竖曲线、圆曲线、匝道)坐标计算公式

高速公路线路(缓和曲线、竖曲线、圆曲线、匝道)坐标计算公式

高速公路线路(缓和曲线、竖曲线、圆曲线、匝道)坐标计算公式★★高速公路的一些线路坐标、高程计算公式(缓和曲线、竖曲线、圆曲线、匝道)一、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已知:①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离点的长度:②圆曲线的半径:③缓和曲线的长度:④转向角系数:(或-)⑤过点的切线方位角:α⑥点的坐标:,计算过程: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为右转向时,,公式中的取值如下:当计算第二缓和曲线上的点坐标时,则:为到点的长度α为过点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值与计算第一缓和曲线时相反,为点的坐标切线角计算公式:二、圆曲线上的点坐标计算已知:①圆曲线上任一点离点的长度:②圆曲线的半径:③缓和曲线的长度:④转向角系数:(或-)⑤过点的切线方位角:α⑥点的坐标:,计算过程:说明:当曲线为左转向时,,为右转向时,,公式中的取值如下:当只知道点的坐标时,则:为到点的长度α为过点的切线方位角再加上°值与知道点坐标时相反,为点的坐标三、曲线要素计算公式公式中各符号说明:——任意点到起点的曲线长度(或缓曲上任意点到缓曲起点的长度)——第一缓和曲线长度——第二缓和曲线长度——对应的缓和曲线长度——圆曲线半径——曲线起点处的半径——曲线终点处的半径——曲线起点处的曲率——曲线终点处的曲率α——曲线转角值四、竖曲线上高程计算已知:①第一坡度:(上坡为“+”,下坡为“-”)②第二坡度:(上坡为“+”,下坡为“-”)③变坡点桩号:④变坡点高程:⑤竖曲线的切线长度:⑥待求点桩号:计算过程:五、超高缓和过渡段的横坡计算已知:如图,第一横坡:第二横坡:过渡段长度:待求处离第二横坡点(过渡段终点)的距离:求:待求处的横坡:解:()()六、匝道坐标计算已知:①待求点桩号:②曲线起点桩号:③曲线终点桩号:④曲线起点坐标:,⑤曲线起点切线方位角:α⑥曲线起点处曲率:(左转为“-”,右转为“+”)⑦曲线终点处曲率:(左转为“-”,右转为“+”)求:①线路匝道上点的坐标:②待求点的切线方位角:α计算过程:注:()函数是取符号函数,当<时(),当>时(),当时()。

第一缓和曲线参数

第一缓和曲线参数

第一缓和曲线参数第一缓和曲线是指公路上连接两个水平曲线之间的那一段,在这段路段内,曲线半径开始从初始半径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大过渡到最终半径,以达到平滑过渡的目的。

在设计公路曲线时,第一缓和曲线的参数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参数包括长度、坡度、速度等,下面将详细介绍第一缓和曲线的参数。

1.长度第一缓和曲线的长度通常根据设计速度和车辆加速度来确定。

在确定第一缓和曲线长度时,需要考虑公路的纵、横坡度以及车辆的操作响应时间等一些因素。

通常,公路上的缓和曲线长度应该在100米至300米之间。

如果缓和曲线的长度太短,则驾驶员无法适应车辆的速度变化,容易导致失控或事故发生。

如果缓和曲线长度太长,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并且增加了公路建设和维护的成本。

2.坡度坡度是指缓和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的高低差别,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在设计缓和曲线坡度时,需要考虑车辆的制动效率、车速以及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等因素。

一般来说,缓和曲线的坡度应该小于5%。

3.速度4.半径缓和曲线的半径是指在具体位置上的曲线半径值,也是整个公路曲线的关键参量。

缓和曲线的半径是根据设计速度和车辆初始速度来确定的。

在缓和曲线中,曲线半径应该从初始半径逐渐变小或逐渐变大过渡到最终半径。

缓和曲线半径的大、小取决于车辆设计速度、车辆自身运动性能、公路交通量及使用条件、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

5.超高超高是指公路曲线顶部相对于比较水平路段而言的高度差,通常以几何公差的形式表示。

在设计公路曲线的超高时,需要考虑车辆横向加速度、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因素。

一般来说,超高的取值应该小于公路曲线半径的一半。

总之,第一缓和曲线的参数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对公路的驾驶安全和舒适性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公路曲线时,必须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第一缓和曲线的参数进行合理的确定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结果。

cad画缓和曲线lisp程序(1)

cad画缓和曲线lisp程序(1)

CAD中画缓和曲线,首先复制本文☆后面的源程序保存至cad安装目录的SUPPORT文件夹,保存类型为.lsp 可以随便复制一个SUPPORT文件夹内的lsp文件,然后替换本文的程序。

打开CAD后,输入appload回车,找到你保存的缓和曲线lsp程序,点击加载,然后就可以画缓和曲线了。

首先,要画出缓和曲线的两条直线,然后输入HH回车,按提示完成缓和曲线。

注:本程序,缓和曲线段拟合长度为,如需更改拟合长度,将程序的第8行(repeat (FIX(/ Ls )及9行(setq l (+ l (/ Ls (FIX(/ Ls )))中的修改即可。

☆;;多义线摹拟缓和曲线。

;;输入起止直线、半径、缓和曲线长或设计车速。

;;命令:HH(defun com_p()(setq l 0)(command "ucs" "o" (list (- 0 x1) 0 0))(command "pline" (list 0 0 0) "w" "0" ""(repeat (FIX(/ Ls )(setq l (+ l (/ Ls (FIX(/ Ls )))x (+ (- l (/ (* l l l l l) 40 C C)) (/ (* l l l l l l l l l) 3456 C C C C))y (* id__ (+ (- (/ (* l l l) 6 C) (/ (* l l l l l l l) 336 C C C)) (/ (* l l l l l l l l l l l) 42240 C C C C C))));setq(command (list x y 0)));repaet);command(setq pt5 (trans (list x y 0) 1 0)));com_p(defun ll_v()(setq V (getreal "\nGive Velocity:")Ls1 (* VLs2 (/ (* V V V) R)Ls (max Ls1 Ls2 (/ R 9))Ls (* (fix (/ Ls 10)));setq(if (> Ls R) (setq Ls R))(ll_d));ll_v(defun ll_d()(setq os (getvar "osmode"))(setvar "osmode" 0)(setq C (* Ls R)q (- (+ (- (/ Ls 2) (/ (* Ls Ls Ls) 240 R R)) (/ (* Ls Ls Ls Ls Ls) 34560 R R R R)) (/ (* Ls Ls Ls Ls Ls Ls Ls) 8386560 R R R R R R)) pt1 (cdr (assoc 10 (entget (car p1))))pt2 (cdr (assoc 11 (entget (car p1))))pt10(polar pt1 (angle pt1 pt2) (/ (distance pt1 pt2) 2))pt3 (cdr (assoc 10 (entget (car p2))))pt4 (cdr (assoc 11 (entget (car p2))))pt20(polar pt3 (angle pt3 pt4) (/ (distance pt3 pt4) 2))p (+ (- (/ (* Ls Ls) 24 R) (/ (* Ls Ls Ls Ls) 2688 R R R)) (/ (* Ls Ls Ls Ls Ls Ls) 506880 R R R R R))jd (inters pt1 pt2 pt3 pt4 nil)alf1(angle pt10 jd)alf2(angle pt20 jd)alf (- (angle jd pt20) alf1));setq(if (or (> alf pi) (and (< alf 0) (> alf (- 0 pi))))(progn(setq id__ -1)(if (> alf pi) (setq alf (- (+ pi pi) alf)) (setq alf (abs alf))));progn(progn(setq id__ 1)(if (<= alf (- 0 pi)) (setq alf (+ pi pi alf))));progn);if(setq x0 (/ (* (+ p R) (sin(/ alf )) (cos(/ alf ))x1 (+ x0 q)Cl (+ (* alf R) Ls)E (- (/ (+ R p) (cos(/ alf 2))) R));setq(command "ucs" "o" jd)(command "ucs" "z" (/ (* 180 alf1) pi))(com_p) (setq pt6 pt5)(setq ppt1 (list x1 0 0))(command "ucs" "")(command "ucs" "o" jd)(command "ucs" "z" (/ (* 180 alf2) pi))(setq id__ (- 0 id__)) (com_p)(setq ppt2 (list x1 0 0))(command "ucs" "")(if (> (abs(distance jd pt1)) (abs(distance jd pt2)))(setq ptt1 pt1)(setq ptt1 pt2));if(setq ptt2 (polar jd alf1 (- 0 x1)))(thh p1 ptt1 10)(thh p1 ptt2 11)(if (> (abs(distance jd pt3)) (abs(distance jd pt4)))(setq ptt3 pt3)(setq ptt3 pt4));if(setq ptt4 (polar jd alf2 (- 0 x1)))(thh p2 ptt3 10)(thh p2 ptt4 11)(if (= id__ 1) (command "arc" pt5 "e" pt6 "r" R) (command "arc" pt6 "e" pt5 "r" R))(setq alfd (angf alf))(setvar "osmode" os)(command "cmdecho" "1")(command "text" pause pause "" (strcat "偏角=" alfd))(command "cmdecho" "0")(command "text" "" (strcat "半径=" (rtos R 2 2)))(command "text" "" (strcat "切线长=" (rtos x1 2 2)))(command "text" "" (strcat "曲线长=" (rtos Cl 2 2)))(command "text" "" (strcat "外距=" (rtos E 2 2)))(command "text" "" (strcat "缓曲长=" (rtos Ls 2 2))));ll_d(defun angf (alf)(setq alff (angtos alf 1 4)n 1kk (strlen alff))(repeat kk(setq alfn (substr alff n 1))(if (= alfn "d")(setq nn n));if(setq n (+ n 1)));repeat(strcat (substr alff 1 (- nn 1)) "%%" (substr alff nn)));angf(defun c:hh(/ p1 p2 pt1 pt2 pt3 pt4 pt5 pt6 pt10 pt20 id__ R V Ls E p3r1 x y l x0 x1 C jd alf alf1 alf2 q p Cl Ls1 Ls2)(command "ucs" "")(setq p1 nil p2 nil)(while (= p1 nil) (setq p1 (entsel "\n拾取第一条直线:")))(redraw (car p1) 3)(while (= p2 nil) (setq p2 (entsel "\n拾取第二条直线:")))(redraw (car p2) 3)(initget 1)(setq R (getdist "\n请输入圆曲线半径R: "))(initget 1 "Ls V")(setq p3 (getdist "\n输入缓和曲线长度(Ls)或[设计速度(V)]: ")) (if (= p3 "V") (ll_v) (progn (setq ls p3) (ll_d)))(princ));eline(defun thh(len pt h)(setq en_data (entget (car len))old_data (assoc h en_data)new_data (cons h pt)en (subst new_data old_data en_data));setq(entmod en));thh。

缓和曲线的概念

缓和曲线的概念

缓和曲线的概念:为了缓和行车方向的突变和离心力的突然产生与消失,确保高速行车安全与舒适,需要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插入一段曲率半径由无穷大逐渐变化至圆曲线半径的过渡性曲线,此曲线称为缓和曲线。

区别:缓和曲线的形式有三种:回旋线、三次抛物线和双纽线。

目前,我国公路设计中大多以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有缓和曲线或无缓和曲线任意桩号中、边桩坐标4800计算程序有缓和曲线或无缓和曲线任意桩号中、边桩坐标4800计算程序四、QXZB(曲线坐标)A”ZH(ZH)=〃:B”X(ZH)=〃:C”Y(ZH)=〃”X(HZ)=〃:E”Y(HZ)=〃:F”FWJ-1=〃:G”FWJ-2=〃:H”R=〃:I”L1=〃:J”L=〃:K”L2=〃:L”ZJ(Z=1,Y=-1)=〃O=180/pi (pi为圆周率,电脑中找不到此符号以此代替)LbI A{MN}M”ZHUANG HAO=〃P=M-AMM>(A+I+J+K)?GOTO A⊿N”ZHUANG JU(Z+,Y-)=〃M>(A+I+J)?GOTO D⊿M>(A+I)?GOTO C⊿LbI B(第一缓和曲线)X=B+(P-(P5÷40÷H2÷I2))COSF+(P3÷6÷H÷I-P7÷336÷H3÷I3)LSINFY=C+(P-(P5÷40÷H2÷I2))SINF-(P3÷6÷H÷I-P7÷336÷H3÷I3)LCOSFX=X+NCOS(F-(P2÷2÷H÷I)OL-90)◢Y=Y+NSIN(F-(P2÷2÷H÷I)OL-90)◢GOTO ALbI C(圆曲线)X=B+(HSIN(((P-I)÷H+I÷2÷H)O)+(I÷2-I3÷240÷H2))COSF-(H(1-COS(((P-I)÷H+I÷2÷H)O))+ I2÷24÷H)(-1)LSINFY=C+(HSIN(((P-I)÷H+I÷2÷H)O)+(I÷2-I3÷240÷H2))SINF+(H(1-COS(((P-I)÷H+I÷2÷H)O))+I 2÷24÷H)(-1)LCOSFX=X+NCOS(F-((P-I)÷H+I÷2÷H)OL-90)◢Y=Y+NSIN(F-((P-I)÷H+I÷2÷H)OL-90)◢GOTO ALbI D(第二缓和曲线)Q=A+I+J+K-MX=D-(Q-Q5÷40÷H2÷K2)COSG+(Q3÷6÷H÷K-Q7÷336÷H3÷K3)LSINGY=E-(Q-Q5÷40÷H2÷K2)SING-(Q3÷6÷H÷K-Q7÷336÷H3÷K3)LCOSGX=X+NCOS(F-(I÷2÷H+J÷H+K÷2÷H-Q2÷2÷H÷K)OL-90)◢Y=Y+NSIN(F-(I÷2÷H+J÷H+K÷2÷H-Q2÷2÷H÷K)OL-90)◢GOTO A变量说明:以上变量依次为:ZH(ZH)=直缓点桩号,无缓和曲线则为直圆点;X(ZH)=直缓点X坐标;无缓和曲线则为直圆点;Y(ZH)=直缓点Y坐标,无缓和曲线则为直圆点;X(HZ)=缓直点X坐标,无缓和曲线则为圆直点;Y(HZ)=缓直点Y坐标,无缓和曲线则为圆直点;FWJ-1=第一切线方位角;FWJ-2=第二切线方位角;R=半径;L1=第一缓和曲线长;L=圆曲线长;L2=第二缓和曲线长;ZJ(Z=1,Y=-1)=转角形式(左=1,右=-1)ZHUANG HAO=所求点桩号ZHUANG JU(Z+,Y-)=边桩桩距,左边桩为正,右为负,中桩0。

缓和曲线参数

缓和曲线参数

缓和曲线参数
左右
缓和曲线是一种经常被引用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表示在非常低的成本水平上,随着进一步的投入而得到的回报也会逐步增加。

它可用来描述某个量的变化和另外一个特定量的关系,也用来估计某个量在特定的条件下的改变的可能性。

缓和曲线的参数是描述某一类特定系统的重要参数,它可以用来表明特定的系统变化,以及随着其他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缓和曲线参数包括起始量、回复率、最大值和衰减参数。

起始量指的是变化前的量,它决定系统最终变化的幅度。

回复率是指变化的速度,它决定达到特定最大值的时间,也决定了系统变化的量级。

最大值表示系统在特定参数下的最大不变量,它决定着最终变化的极限。

衰减参数描述着系统变化后的回复状况,它决定着系统在特定时间内回归稳定的速度。

缓和曲线参数是一个设定缓和曲线表达式的基础,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特定系统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

此外,它可以用于估算不同参数的改变带来的影响,以及在特定的条件下,系统的变化情况。

这些参数也可以用来衡量某种行为或措施可能产生的影响,比如说,可以用它来估计新的投入可能带来的回报,或者某项政策可能导致的变化情况。

总之,缓和曲线参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分析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客观准确地估算和评估各种经济事务发生变化的情况。

第 一 缓 和 曲 线 参 数 a1 -回复

第 一 缓 和 曲 线 参 数 a1 -回复

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 -回复如何确定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

第一缓和曲线是道路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曲线,用于缓和连接不同曲线半径的道路曲线。

确定第一缓和曲线的参数a1是设计师必须要完成的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确定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并给出具体的步骤和计算方法。

首先,了解第一缓和曲线的定义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缓和曲线是用于平滑连接两段曲线之间的过渡曲线。

它的设计和选择是为了使行驶过程中的转弯更加平稳,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和车辆的冲击。

第一缓和曲线通常是圆弧曲线,其半径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确定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的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出发曲线和到达曲线的曲率半径,分别记为R1和R2。

第二步:根据出发曲线和到达曲线的曲率半径,计算出缓和曲线的切线方向角Δθ。

切线方向角是指曲线上某一点处切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第三步:根据出发曲线和到达曲线的切线长度L,确定缓和曲线长度L1。

缓和曲线长度可以通过经验公式得到,通常取L1 = 0.07R1 + 0.07R2,其中R1和R2的单位为米。

第四步:根据缓和曲线长度L1,计算出缓和曲线的曲率半径R。

缓和曲线的曲率半径与缓和曲线的长度有关,通常情况下计算公式为R = L1 / 2。

第五步:根据缓和曲线的曲率半径R,计算出缓和曲线的设计速度V。

缓和曲线的设计速度是为了使行驶过程中的转弯更加平稳,减少车辆的冲击。

设计速度可以通过经验公式得到,通常取V = sqrt(0.14R),其中R 的单位为米,V的单位为km/h。

第六步:根据缓和曲线的设计速度V,确定出缓和曲线的超高高差e。

超高是指车辆在曲线行驶过程中由于离心力作用而产生的抬升高度。

超高高差可以通过经验公式得到,通常取e = 0.003V^2。

第七步:根据缓和曲线的超高高差e,计算出缓和曲线的设计超高G。

设计超高是为了确保车辆在曲线行驶过程中具备足够的侧向力,防止车辆侧滑或飞出道路。

设计超高可以通过经验公式得到,通常取G = (e + 0.4) / R,其中e的单位为米,R的单位为米,G的单位为。

第 一 缓 和 曲 线 参 数 a1 -回复

第 一 缓 和 曲 线 参 数 a1 -回复

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 -回复参数a1 定义了一个缓和曲线的特征,本文将详细讨论缓和曲线的概念、参数的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一、缓和曲线的概念和特点缓和曲线是指用于修建道路、铁路、河道等工程中的一种特殊曲线。

缓和曲线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在改变方向时能够平稳过渡,减少车辆或船只的冲击和剧烈摆动,提供安全和舒适的行驶条件。

缓和曲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平滑性:缓和曲线的主要特征是曲率的渐进变化,使得车辆或船只能够平稳转弯或改变方向。

2. 对称性:缓和曲线的两侧镜像对称,以保持行驶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3. 渐变性:缓和曲线的曲率变化应该是逐渐增大或递减的,避免突变和急剧变化,保证车辆或船只能够适应变化的速度。

二、参数a1 的意义和作用参数a1 是缓和曲线的第一个参量,通常被称为转向峰值,表示在道路或航道上实现平稳转向所需的最大曲率。

换句话说,参数a1 决定了缓和曲线的曲率变化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参数a1 的选取是根据具体需求和设计标准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较大的a1 值意味着更加平滑的转向过渡,但同时也需要更长的转向距离。

较小的a1 值则意味着更短的转向距离,但转向过渡可能会比较突兀。

具体选取合适的参数a1 的步骤如下:1. 考虑工程需求:首先需要明确工程的具体需求,包括车辆或船只的类型、速度要求,以及所要经过的地形和环境条件等。

例如,高速公路和铁路通常会对转向过渡要求更严格,而小型道路或航道可能相对宽松。

2. 调查和研究现有标准:了解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道路和航道设计标准,参考已经建设的类似工程,了解标准参数和实际应用情况。

3. 进行实地勘察和数据收集:在具体设计之前,需要对道路或航道进行实地勘察,并收集和分析地形、土壤、水文等方面的数据,以确定适当的曲率变化速度。

4. 进行计算和模拟:根据收集的数据和实际需求,使用相关的计算方法和软件进行模拟和计算,对不同参数进行评估和比较。

5. 选择最合适的参数:综合考虑实际需求、标准要求和计算结果,选择合适的参数a1,以达到平稳、安全和经济的设计效果。

第 一 缓 和 曲 线 参 数 a1 -回复

第 一 缓 和 曲 线 参 数 a1 -回复

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 -回复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这个主题。

在信号处理和电路设计中,第一缓和曲线是指一种具有一定斜率的曲线,用于平滑信号或滤除高频干扰。

而参数a1则是用来调节曲线斜率的一个变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缓和曲线。

在信号处理中,任何非周期信号都可以分解成许多不同频率的正弦波。

而高频信号往往会引入噪音或干扰,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滤除这些高频分量。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缓和曲线处理信号。

缓和曲线实际上是一个滤波器,可以传递一定范围内的低频信号,并且在高频信号处逐渐降低幅度,从而滤除高频分量。

这样可以使得信号更加平滑,并且减少干扰的影响。

缓和曲线有不同的级别,其中第一缓和曲线是最常用的。

而参数a1则是用来调节缓和曲线的斜率的。

更具体地说,参数a1可以控制滤波器在低频和高频之间的过渡带宽度。

当a1的值较小时,过渡带宽度较宽,意味着信号的平滑程度会相对较低。

而当a1的值较大时,过渡带宽度较窄,信号的平滑程度会相对较高。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使用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信号的频率范围和所需的平滑程度。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a1值。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确定a1的值。

我们可以使用现有的信号处理软件或电路设备,将待处理的信号输入,并逐渐调节a1的值。

然后,对滤波后的信号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a1值。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确定a1的值。

通过分析信号的频谱特征和平滑要求,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在理论上计算出最佳的a1值。

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信号处理和数学知识,但可以提供更精确和可控的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在使用第一缓和曲线参数a1时的一些限制和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合适的a1值往往需要经验和实践的积累,因为不同的信号和应用场景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

其次,过大或过小的a1值可能会导致信号失真或滤波效果不佳。

因此,在选择a1值时需要谨慎,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在直线与圆曲线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2 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间,当小圆半径大于或 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时。 《城规》所规定的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 径见表3-9。
城市道路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
计算行车速度(km/h)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曲线半径 (m ) 80 2000 60 1000 50 700
S
h B A
(二)最大横净距及其计算

定义: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 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 驾驶员视点位置: • 平面:距未设加宽的路面外边缘1.5m, B • 或距路中线 1.5(m)
2

高度:1.2m B 1.5(m) 2
1.5m
b
(二)最大横净距及其计算
在等速行驶的情况下,有
t LS v

v3 V3 S 0.0214 RL S RL S
(3-46)
式中:V―――汽车行驶速度(km/h)。 按上式可得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计算公式为
V3
LS min 0.0214
S max R
(3-47)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
LS min V3 0.036 R
1
旅客感到舒适 汽车行驶在缓和曲线上,其离心加速度 将随缓和曲线曲率的变化而变化,若离心加速 度变化太快,旅客就会有不舒适的感觉。 缓和系数(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为
a v2 S t Rt
(3-45)
式中:v―――汽车行驶速度 (m/s) ; R―――园曲线半径 (m) ; a―――离心加速度 (m/s2) ; t―――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 (s)。
四.缓和曲线长度
(一)汽车行驶轨迹
汽车的行驶轨迹与平面线形相符合或相接近时,才 能保证行车的顺畅、舒适和安全。 行驶中的汽车,其轨迹有如下特征: (1)汽车运行轨迹是连续的、圆滑的,即在任何一 点不出现错头和破折; (2)其曲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意一点不出现两 个曲率值; (3)其曲率的变化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意一点 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率的值。


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 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1)弯道的曲线长L>视距S:
h Rs Rs cos

Rs (1 cos ) 2 2

180 S Rs

式中:Rs——驾驶员视点轨迹线半径,
B Rs R 1.5 2
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 1.不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2)弯道的曲线长L<视距S:
3、 目高与物高
(1)目高 是指驾驶员眼睛距地面的高度,规定 以小客车为标准,采用1.2m。 (2)物高 是指路面上的物体至路面的垂直距离。 汽车底盘离地的最小高度一般为0.14~0.2m,故规 定物高为0.1m。
二、停车视距 Stopping Sight Distance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 物到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住所需的最短距离。 停车视距可分为反应距离与制动距离两 部分。
在超高过渡段上,路面外侧逐渐抬高, 从而形成一个“附加坡度”,当园曲线上的超 高值一定时,这个附加坡度就取决于缓和段长 。附加坡度(即超高渐变率)太大、太小都不 好,太大对行车不利,太小对排水不利。《规 范》规定了适中的超高渐变率,由此可导出计 算缓和段最小长度的计算公式为
LS min Bi p

定义: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视点轨迹 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 驾驶员视点位置: • 平面:距未设加宽的路面外边缘1.5m, B • 或距路中线 1.5(m)
2

高度:1.2m 最大横净距:在弯道内所有横净距中的最大值,称为最 大横净距,用h表示。 其值可根据视距S和弯道的曲线长L、行车轨迹曲线半径 RS算出。
• 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1)圆曲线长L'>S: h Rs (1 cos 2 )

h Rs (1 cos
(2)曲线总长L>S>L' 2
2
) (l l ' ) sin( ) 2

l l' l' 2 arctg { [1 ( ) ]} 6RS l l
V2 S2 254
故停车视距为
Vt V2 S停=S1 S2 3.6 254
(3-62)
式 中 : V――― 行 驶 速 度 , 当 设 计 速 度 为 120~80km/h时,采用设计速度的85%;当设计 速度为 60~40km/h 时,采用设计速度的 90 %; 当设计速度为 30~20km/h 时,采用原设计速度; t―――反应时间,取2.5s ; φ―――路面与轮胎之间的附着系数; ψ―――道路阻力系数。
β △
β
△ △x
回旋线
图3-12回旋线的曲率变化

β
β0
0
图3-14 基本型平曲线
(三)缓和曲线的长度 The length of easement curve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由于汽车要在缓和曲线上完成不同曲率 的过渡行驶,所以要求缓和 曲线要有足够的 长度,以使司机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地打方向盘, 使乘客感到舒适,使线形美观流畅。同时,园 曲线上的超高和加宽也要在缓和曲线段内完成。 所以,应规定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主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缓和曲线的省略
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设置了缓和曲线后, 园曲线产生了内移值 p ,在缓和曲线长度一定 的情况下,内移值 p 与园曲线半径成反比,当 R 达到一定值时,内移值 p 值甚微,即使直线 与圆曲线直接相连,汽车也能顺利地行驶,因 为在圆曲线段加宽的路面中,已经包含了这个 内移值。所以,《规范》规定,在下列情况下 可不设缓和曲线:
(二)会车视距
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 并同时采取措施时起,到两车安全停止所 需的最短距离。 • 停车视距的两倍
• 表见下页
137页
• (三)视距保证 • 平曲线视距检查方法: • ①视距包络曲线法 • ②最大横净距法 • (一)视距包络曲线
横净距
(二)最大横净距及其计算
• 定义:横净距: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驾驶员 视点轨迹线与视距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叫横净距。

2、 行车视距的分类
(1)停车视距 汽车行驶时,自驾驶人员看到 前方障碍物时起到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2)会车视距 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 从相互发现并同时采取措施时起,到两车安全 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
只要道路能保证会车视距,停车视距也就 能得到保证了。又知会车视距约为停车 视距的两倍,故只需计算停车视距就可 以了。
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驾驶人员应能看到 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 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 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 称为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能否得到保证,直接关系到 行车的安全,它是道路使用质量的重要指 标之一。
行车视距
1.行车视距定义:汽车在行驶中,当发现障碍物后, 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所需要的必须的 最小距离。 2.存在视距问题的情况: 夜间行车:设计不考虑 平面上:平曲线(暗弯) 平面交叉处 纵断面:凸竖曲线 凹竖曲线: (下穿式立体交叉)
LS min 1 V vt Vt 3.6 1.2
(m)
(3-50)
在考虑了上述各种影响因素以后;《城规》制定了 城市道路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见表3-7。
城市道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计算行车速度(km/h)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80 70 60 50 50 45 40 35
表 3-7 30 25 20 20
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不同半径的两圆曲线之间, 要插入缓和曲线。 1、直线―――曲率为零的线形; 2、圆曲线―――曲率为常数的线形; 3、缓和曲线―――曲率为变数的线形。 • 当汽车从直线进入圆曲线时,司机应逐渐改变前 轮的转向角,使其适应相应半径的圆曲线。在直 线上半径为无限大,在进入圆曲线后半径为R, 从直线过渡到圆曲线,汽车的行驶曲率半径是不 断变化的,这一曲率半径变化路段即为缓和曲线 段
七.线段衔接
(一)直线与曲线衔接 长直线末端不能接小半径曲线 断辈曲线 曲线半径应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二)曲线相连
1、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见上表) 互相通视的同向曲线间若插以短直线,容 易产生把直线和两端曲线看成为反向曲线的错 觉,造成驾驶员操作失误,在设计中这种情况 应尽量避免。这个距离在数值上大约是行车速 度V(km/h)的6倍(以m计),所以《规范》推 荐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6V为宜。
h1 Rs Rs cos

Rs (1 cos ) 2 2

S Ls h2 sin 2 2
S Ls h h1 h2 Rs (1 cos ) sin 2 2 2

h

式中: Ls——曲线内侧视点轨迹线长度
Ls

180
Rs
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表 3-9 40 500
五.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
• 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和两端的缓和曲线。如 平曲线太短,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间就 短,会给司机操纵带来困难,所以《规范》 规定了平曲线最小长度. • 见下页
六.小偏角的曲线长度
• 必须足够长,以免把曲线看成直线 • 7度以下有要求 • 下页图
表5-9
1 l ' ( Ls S ) 2
最大横净距计算方法:
• 2.设回旋线的横净距计算: • (1)圆曲线长L'>S: h Rs (1 cos 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