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探析
二、中国近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 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在这个时期,教育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重视。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开始引进苏 联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在这个时期,一些重 要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开始形成,如教学实验、教育测量、教育统计等。
其次,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了报刊事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 着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通过报刊宣传 变革思想,呼吁民众觉醒,投身救亡图存运动。这些报刊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进 步的重要力量。
再次,科技的发展为报刊事业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照相技术、印刷术和通 讯技术的进步,报刊的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此外,电报等通讯手段的出现也为 新闻的快速报道提供了条件。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报刊的内容和形 式。
然而,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政 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报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其次,一些 报刊的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偏见,影响了新闻和信息的客观性和公 正性。最后,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报刊的信息量和分析深度还比较有限。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西方文化的传入 为报刊事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 办报刊,以传播宗教教义和西方文化。这些报刊成为了中国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 重要窗口。
关键词:近代中国、报刊事业、 发展演变
近代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社会深 刻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期间,西方文化和技术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影响。报刊事业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之一,逐渐在中国兴起和发展。
历史:近代报纸的发展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1)表现:
①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期《新青年》。
《时务报》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1896年创办 。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 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 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 地称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阵地。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
③、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 时期不少报纸停办。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 荣景象者超过10%。 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 加到2000年的8 725种。
(2)作用:
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第16课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报刊业的形成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 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开创了 国人办报的先例。)
1872年4月,一份中文报纸 《申报》在上海创刊,创办人是英 国商人美查。《申报》创刊之初, 每两天出版一次,从第五期起改为 日报,星期日休刊。1907年,上海 金融世家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买下 申报馆全部产业,从此《申报》的 产权与管理权归中国人。1912年史 量才成了申报馆的大股东,并对申 报原班人员和版面作重大调整,业 务大有进展,成为上海发行量和影 响最大的一份报纸,据上海市邮政 局1931年的报告,当年《申报》发 售量为十五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 后,《申报》被国民党接收,解放 前夕,该报终刊。
报纸发展史
报纸发展史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
我国近代的报业
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1902年,天津设立总局全国发行)
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
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香港)
第一份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广州)
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1827年,广州—英文)
第一份国内现代报纸(也是第一份外文报刊)———《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葡萄牙文)
第一份近代华文报刊(也是第一份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新加坡)。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
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
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
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
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
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
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
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
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
外文报刊
外人办报第一阶段
中文报刊6家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1821马六甲创办人伦敦布道 会马礼逊、主编米怜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1823-1826印尼雅加达创办人、 主编 伦敦布道会麦都思 3、《依泾杂说》1828-1828澳门葡萄牙人罗 4、《天下新闻》1828-1829马六甲伦敦布道会纪德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1838广州创办人、主编普 鲁士人郭士立 6、《各国消息》1838-1839广州创办人、主编伦敦布道会麦 都思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察》是一份宗教报刊,木刻雕印,基本每月一册。 免费 发行。以我国侨商聚集的南洋一带为主要发行地,也发往 内地。 《察》的内容包括宗教宣传、阐述伦理道德、西学介绍等。 其中,直接宣传教义的文章约占80%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特点
1、常以儒家学说来阐明基督教教义,用附会的手法缩短 宣传内容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达到宣传效果。如封面上 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着而从之’”、“博爱者纂” 等字样。刊物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 2、在刊物形式上采用中国传统线装书的式样,雕版印刷。 3、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还用对话体、章回 体。有些文章的结尾,写上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 下回分解”。 4、为了吸引读者兴趣,米怜强调要增强文章的“彩色”, 即文章要注重读者口味,应有可读性趣味性照顾读者接 受能力,注重文章的通俗易懂也是该刊的特点。
第二阶段香港中文报刊 1. 《遐迩贯珍》 创办时间 1853-1856 办刊人 创办人兼首任主编英 传教士麦都斯 孖剌报馆办 性质 香港最早的中文刊 物、新闻为主 香港第一份中文商 业报纸 香港近代出版时间 最长的中文报 纸 最早报道巴黎公社 起义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1853 1857 1868 1872 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1894 1872 , 上 海 ) 、 《 万 国 公 报 》 ( ( , 上 海 , 中 文 名 《 字 林 西 报 》 ) 名 、 , 北 京 ) 、 , 香 港 ) 、 《 六 合 丛 谈 》 ( , 天 津 , 中 文 , 上 海 ) 、 , 上 海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是套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考》 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 东西洋考》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 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 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 还选录《京报》 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北 京 ) 等 一 大 批 中 外 文 报 刊 。
《 新 闻 报 》 ( 1893 , 上 海 ) 、 《 顺 天 时 报 》 ( 1901 ,
《 京 津 泰 晤 士 报 》 ) 及 《 申 报 》 (
《 中 西 闻 见 录 》 (
(
办 了 《 遐 迩 贯 珍 》 (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方受众? 传播的移情效应——受众本位 传播形式的本土化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和异质化、通俗化 传播者的本地化、土著化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此外,麦都思于1823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
达)创办中文月刊《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是《察》的续刊,曾经协助过米怜的伦敦布 道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主编。封面印有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书本式。 传教士纪德于1827年在马六甲创中文月刊 《天下新闻》。 两者都继承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 模式。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
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 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1941年停刊。
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
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 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 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 1881年创立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 《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宣传策略:附会中国的儒
家学说,广泛引用孔孟语录, 常借用儒家经典中的用语阐述 基督教教义,反复劝服读者 “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一 致的”……封面:“子曰:多 闻,择其善而从之”:“万世 万处万人”皆有好的和坏的, 要放开眼界,看到外国人的长 处,不要妄自尊大,博采众长, 故“察世俗”。
历史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腐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
被迫签定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的大门从 此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时隔不久,英 法两国又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攫取了在中国内地/本土从事侵略活 动的特权,包括文化侵略(例如,办报)。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导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这些历史阶段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文章。
一、鸦片战争后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阶段1. 在这一阶段,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蓬勃发展,受到了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
2. 近代报纸的出现:洋务派的倡导者们开始引进西方的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鼓励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
3. 主要特点: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和政治家开始办报刊,积极宣传民族独立和自力更生的思想。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为中国近代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心的觉醒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转型发展阶段1. 新闻事业的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经历了由蓬勃发展到成熟发展的转型阶段,新闻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2. 政治局势的变动: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新闻事业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极大影响,新闻观念和新闻监管制度出现了较大变化。
3. 新闻事业的多元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等,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
4. 影响: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进一步扩大了舆论自由的空间,推动了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开放,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事业现代化发展阶段1. 对外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局面,新闻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 新闻业态的多元化: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进一步多元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并存,如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与新兴的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等,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人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它对外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甚至中国近邻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中国大门紧闭,不能进来。
当时的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于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为此,英国曾多次提出要清政府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早在1795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成立不久就筹划到中国传教,随着对中国鸦片走私贸易的扩大,进人19世纪,去中国的实际行动就提上了日程。
1807年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华。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祖籍苏格兰,1803年人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
1804年要求来华传教,经过三年准备,1807年春搭乘美国商船三叉戟号到了广州。
他先在广州后在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还冒险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由于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马礼逊的宗教活动进展不大。
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伦敦布道会又增派一名传教土米怜(WilliamMime 1785?1822)来华协助工作。
1814年米怜考察南洋群岛并向华人聚居区传教,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
回来后,他与马礼逊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清王朝又禁止传教,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不如用中国统一的文字在海外华侨中进行书面宣传,然后再向中国内地渗透。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知识点:1. 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2. 识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3. 香港的《孑子刺报》、《德臣报》、《香港船头货价纸》、《遐迩贯珍》4. 上海的《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上海新报》、《申报》5. 外国人创办的报刊的重心怎样从香港向上海发展6. 外报的历史作用--既是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课程内容:第一节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一、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后,自18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生产力大为提高,于19世纪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同时,它的科学文化也日益发达,诞生于16世纪的近代报刊,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功能和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英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益,疯狂对外进行侵略和掠夺,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包括英国在内的资本主义世界都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阶段,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外交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仅留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这与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外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接踵而来,带来了商品、鸦片、圣经,也带来了近代报刊。
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教士以改变人们的思想信仰为主,起着政治讹诈和武力威胁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由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达,18、19世纪英美等国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不再依靠口头布道,而往往借助西方某些科学文化成果,通过开医院、建学校、出书籍、办报刊等来笼络人心,扩大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
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
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
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 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 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 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 贯珍》月刊(英文名:Chinese serial )。主 编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是第一份 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中文报刊。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四、《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
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 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 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 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 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至1894年前,传教 士先后出版的教会中 文报刊有10余种。其 中最为著名的是《万 国公报》。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
刊,林乐知任主编,1874年9 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 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 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 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 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 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 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 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 林乐知任主编。
第三节 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
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 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 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 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 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 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 主要是英文报。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内因: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特点: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①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②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机关报成了新闻传媒的主体,报纸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
③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
④它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化之巨已有别于传统社会。
(3)影响:
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 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 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 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 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宗旨是:“变法自强”, 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 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 论家王韬。
《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 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 行过激烈的笔战。 《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 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 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 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 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报纸发展的黑暗十 年。初期报纸宣传个人崇拜、小报风行、 批判矛头指向刘少奇,各地报社被夺权和 改组。报纸发展在这个时期受到严重禁锢。
思想,内容上的禁锢 政治,社会时局的影响 发展的低谷
返回流程
总结2
•主要受政治、政策影响 •人民思想层次提高
影响因素 内容 特点
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流程
从鸦片战争 到建国
从建国到改 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
法律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 续在中国办报。 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 《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 (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 北京)、(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 报》)、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 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 (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 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 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 (1875)、《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 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 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 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 《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 (1904,上海)等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从雏形阶段发展到繁荣阶段。
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19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广泛传播,新闻出版事业开始逐渐走向大众化和商业化。
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开始。
随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逐渐增多,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在这个阶段,新闻出版事业的主要特点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2. 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使得新闻出版业成为了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企业家。
同时,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大规模生产报纸和杂志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新闻报道的内容也逐渐从政治和宗教转向了社会、经济和娱乐等方面,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申报》的创刊,这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此后,新闻出版业逐渐走向繁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报纸,如《大公报》等。
3. 新闻教育的兴起:在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教育也逐渐兴起。
1918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新闻学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萌芽。
1919年,该学会创办的《新闻周刊》成为中国最早的传播新闻学知识的业务刊物。
至1949年,中国陆续出版新闻学刊物30余种,它们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经历了从雏形阶段到繁荣阶段的发展过程,不仅推动了新闻事业的繁荣,还为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出版事业在普及新闻知识、传播新闻学术、辅助新闻教育、指导新闻业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近代史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
本阶段特征: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报业中心由香港转向上海, 上海的外文报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商》、《文 汇报》三足鼎立,中文报形成了《申报》、《字林沪报》、 《新闻报》三足鼎立。
二、上海的外文报
1. 《北华捷报》第一份英文报,1850年创办 2.《字林西报》 《北华捷报》馆1864年出的综合性日报,以 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重视言论,基本态度是 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 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标榜“谋利而兼仗义”、立论“公道”
(2)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 “杨乃武”案、对中法战争的报道;电讯、号外
革新社会新闻
曾经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 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
军事新闻也有进步。
《申报》在中法战争中,曾经派出访员,进行细致的采 访和新闻追踪,写出了相当生动而真实的军事通讯。
首先,《申报》在本地设立了代销点,并且沿街零卖,做促销 广告。 其次,在外地,一面请电信局捎带销售,一面还建立分销处。 这样,《申报》建立了一个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各地的商业网络。
⑵在广告方面:
以优惠价吸引华商登广告,; 先期免费宣传:先让别的商人尝到广告带来的甜头,然后 吸引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资金。
“神理”,宗教的内容占绝大篇幅。 “人道”,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 把中国的传统思想道 德和西方的宗教联系到一起,把它们都归结为上帝意志的体 现。 “国俗”,即各国风土人情和天文地理知识。
宣传策略: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首先是用基 督教教义附会儒学;写作上常采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 的表现手法。刊物式样也同于中国旧式的线装书。 文章短小、通俗。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0 cul 鸦片战争后 14:12:53 2010-10-2 http://ww 4_8_26132
四、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
(二)香港中文报刊的崛起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8月1日创刊, 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是香港的第一份中 文报刊。 《遐迩贯珍》第月1日出版, 沿用线装本形式,每期12至24 页不等,主编英国传教士麦都 思。
一、鸦片战争前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 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 办。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 份中文近代报刊。
马礼逊、米怜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牧师 ,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于1807年来华,成为第一 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传教士。
广州中文(商业)报刊《各国消息》
1838年10月18日麦都思创办于广州,每期3至8页不 等,连史纸石印。办报方针和内容同《东西洋考每月 统记传》基本相似,只是宗教性内容完全消失,主要 刊登各国新闻以及航运消息、物价行情等。1839年停 刊。
三、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小结 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和中国境内出版 的中文报刊,本质上都是宗教性报刊,其基本 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文化。
1831年6月,澳门东印度公司创办了英文月刊《广州杂 志》,是澳门历史上的第一份英语报刊。内容多涉及文 化历史。
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
广州英文商业报刊《广州纪录与行情报》 (Canton Register and Price Curr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期刊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
《申报》主办的《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 《寰宇琐记》(1876)等三个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90年代以后,以上 海为中心,创办了一大批文学期刊,累计在五十种以上。著名的有李伯元 主办的《世界繁华报》(189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 (1903)、吴趼人主办的《采风报》(1898)、陈去病主办的《二十世纪 大舞台》(1904)等。梁启超在东京创办的《新小说》出版后,也送到上 海发行。这些刊物以小说、戏曲、诗词、散文为主要内容。李伯元的《官 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 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 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 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 各派忙于争权夺利,无形中放松了对报刊的控制。 进步力量的成长,更使部分报刊成为北洋军阀的 对立面,打破了一潭死水的舆论界现状。五四运 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国 民》、《新潮》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 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对推动民主革命运动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 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副刊改革卓 有成效,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 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 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1926年9月《大公报》复刊,在张季鸾主持下,很 快成为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大报之一。北伐战争开 始后,国共两党都很注重宣传,南方报刊言论活 跃。但北洋军阀为了维持统治,镇压进步报刊, 1926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先后遇难,北 方舆论界一片沉闷。
该报创刊号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 月12日)出版,纪元署“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刊头 右栏注明“上海强学书局跑马场(今南京西路)西首王家沙第 一号”,即上海强学会会址。创刊号共8页,铅字排印,竹纸 印刷,装订成册,派送赠阅,并不收费。首载《本局告白》云: “现当开创之始,专以发明强学之意为主。派送各处,不取分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
民报》发刊词为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 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 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三大纲领﹐为当时政治革命 的最高奋斗目标﹐成为当时进步的政治团体(包括文学 团体)的旗帜。 《民报》当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 是与梁启超等改良派所主办的《新民丛报》的尖锐论 战﹐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 有等主张﹐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响﹐促进革命运动的 发展﹐指导广大革命群众斗争的方向。一时成为革命 斗争的号角﹐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
戊戌变法失败 后
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 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从1898到 1904年,他们在日本、新加坡、檀香山、 旧金山、温哥华等地创办了十几家报纸,以 1898年、1902年在日本横滨相继创刊的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最负盛名。梁启 超以任公、哀时客等笔名在《清议报》和创 刊初期的《新民丛报》上所写的鼓吹新民、 赞美少年中国和介绍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 思潮的文章,曾经风靡一时,得到当时青年 知识分子的赞同。1904年以后,康梁等又 恢复在国内办报。他们所办的《时报》 (1904,上海)和英敛之所办的《大公报》 (1902,天津)、彭翼仲所办的《京话日 报》(1904,北京)等报刊都进行过立宪 保皇的宣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
隆记报
1894年兴中会刚刚在檀香山成立,就利用早 已创刊的当地华侨报纸《隆记报》,作为自己的讲 坛。1900年1月孙中山特派陈少白到香港创办《中 国日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正式机关 报。此外,1900~1905年,革命派还在国内外创办 了一批报刊,进行民主革命宣传。国外的主要集中 于日本,著名的有《湖北学生界》、《江苏》、 《浙江潮》等,编辑人员多数是革命的留日学生。 鲁迅最早的一批革命文学作品就是在这些报刊上发 表的。国内的主要集中在上海,以《苏报》、《国 民日报》、《警钟日报》等最有影响。1903年6月 《苏报》因发表激烈革命文字被封,章炳麟、邹容 被捕,史称《苏报》案。
止中 ,国 共近 出代 版形 约式 五的 百报 种刊 报诞 刊生 ,于 出鸦 版片 地战 点争 遍前 及夕 全。 国到 各 地 年 1911
中国境内的第一家英文报刊——《广州纪录报》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于1827年11月 8日创刊。这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主要报道市场上的货物 行情、来往商船的航期消息等,但同时也刊登一些时事 政治新闻和评论,其中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 主张维护英国鸦片商人利益,要求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 硬政策,以实现他们的“自由”贸易。
民国成立后
民国报刊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联系,出现过短 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有报刊五百多家。北京为政治中心,故独占五 分之一。1913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 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进步报人横遭迫害,全国报纸 剧减为一百三十九种,多数政治态度保守,言论了无新意,销售额一般 也不大,有一点积极意义的变化是报刊分家,报纸开始采用现代通行大 张式样。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报纸除商办的《申报》、《新闻报》外, 主要有上海《时事新报》、《时报》等;较为著名的杂志有章士钊主编 的《甲寅》(1914),国民党创办的《国民》(1913)等。作为半殖民 地的特征之一,外国在华所办报纸在政治上有相当影响,如英文《字林 西报》、《京津泰晤士报》等。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是套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 考》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 服务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 为根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 业服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 专栏,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 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 期刊
一大批以介绍这方面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物陆续 问世,其中主要的有,专门介绍农学知识的《农学报》 (1897)、专门介绍数理化知识的《新学报》(1897)、《格 致新报》(1898)、《普通学报》(1901)、《中外算报》 (1902),以及专门介绍地质地理知识的《地学杂志》(1910) 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以 《农学报》出版的时间为最长。这些刊物为国内的知识分子提 供了当时能够得到的最新科学知识。
时务报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 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 的机关报。 先后出版了六十九期,发表 了《变法通议》、《论中国之将强》等一 大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章,最多时日销达 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 份报纸。 资产阶级改良派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创办了 近八十种鼓吹变法的报纸。主要有1897年 2月在澳门创刊的《知新报》、4月在长沙 创刊的《湘学报》、10月在天津创办的 《国闻报》、1898年2月在长沙创办的 《湘报》等。其中,《国闻报》由严复主 编,以在副刊《国闻汇编》上译载了宣传 进化论思想的《天演论》蜚声于时。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 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 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 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 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 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 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
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 (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 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 《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 外文报刊。
四 、 中 国 近 代 报 刊 之 最
三 、 不 同 类 别 的 近 代 报 刊
二 、 报 刊 中 的 斗 争
一 、 中 国 近 代 著 名 报 刊 杂 志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是世界上第一家中文近代月刊,1815 年8月5日,米怜在马六甲创办,是免费赠 送的宗教月刊,月出一册 。 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 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 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 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 以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 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 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 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 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 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拒俄运动和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中的报刊 1903年4月,拒俄运动在上海、江 苏等十八个省市和日本东京等地的留学 生中爆发。《江苏》、《浙江潮》、 《苏报》、《中国白话报》等报刊,纷 纷发表评论,进行舆论声援。1903年12 月15日,以蔡元培为首的一部分革命爱 国人士,在上海创办的《俄事警闻》日 报,是这次运动中创刊的一份以拒俄为 中心内容的爱国报纸。它发表了大量有 关沙俄侵占中国东北领土拒不撤军的 “警闻”,并发表了《俄祸》、《告学 生》、《告军人》等评论文章,和其他 爱国报刊紧密配合,号召全国人民奋起 抗俄,反对侵略。
文摘性的期刊
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 类刊物还有《选报》(1902,上海)、《东方杂志》(1904, 上海)等。后者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发行,初为月刊,后改半月 刊,徐珂等主编。先后出版四十四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 间最长的期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