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专题四 地壳运动规律

3.甲板块可能位于
①非洲板块 ②美洲板块 ③亚欧板块
④印度洋板块 ⑤太平洋板块
A.①②③
C.③④⑤
B.②③④
D.①③④ √
解析 由图中乙地附近洋底岩层年龄大约为0~7百万年,向两侧逐渐增加, 说明乙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甲地位于该生长边界东侧;结合世界主要板
块及其边界类型可知,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西侧都有生长边
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 中 M处 ) 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 如图 3 中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 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 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
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
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真题研究
(2018· 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
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
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
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
升形成的。
图中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突破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PPT文档50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突破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PPT文档50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难点突破专题
四地壳运动规律ຫໍສະໝຸດ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课件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四地壳运动规律课件
考向一
真题回顾
精研高考·综合提升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2018· 北京卷,4)如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思路点拨: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 石发生变质作用,C项正确。甲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 层,A错误;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项错误;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D项错误。
答案:(1)A
(2)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 A.地处高海拔的高原 B.地壳的厚度较薄 C.靠近板块交界地带 D.玄武岩地层广布
)
解 析 :第(2)题,青藏高原南部是我国干热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因为这里靠近板 块交界地带,岩浆活动频繁,C项正确。干热岩绝大部分为侵入岩,高海拔的高原不是 主要成因,A项错误。地壳的厚度较厚,B项错误。玄武岩是喷出岩,不是干热岩的形 成条件,D项错误。
答案:C
2.(2018· 江苏卷,5~6)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 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为凸地形,C、D 错;从地层分布看,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C、P、C,其地层年代分布是老、新、老,属于 向斜构造,岩层应该向下弯曲,A对、B错。
答案:(2)A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 二轮复习 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第4讲 地壳的运动规律
下水,相对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铁路易遭破坏
好挖
1 2 3 4 预测演练
题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 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 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1~2题。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 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 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 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 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读图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
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1234
1234
1234
3.“地狱之门”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解析 “地狱之门”的火焰是地下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所致,地下的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构建考情考向考点读高考设问知考向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2018·海南地理,1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2018·海南地理,15)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2018·北京文综,4)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图中(2017·天津文综,3)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2015·天津文综,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2018·全国文综Ⅰ,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2018·全国文综Ⅰ,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2018·全国文综Ⅰ,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2018·天津文综,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2018·天津文综,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2017·全国文综Ⅱ,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2016·全国文综Ⅰ,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2016·全国文综Ⅰ,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2016·全国文综Ⅰ,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2016·全国文综Ⅲ,36)(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016·天津文综,2)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2016·北京文综,4)平顶海山(2015·全国文综Ⅰ,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2015·全国文综Ⅰ,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核心考点1地壳物质循环1.地壳物质循环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

(1)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等。

(2)岩浆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3)主要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1)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岩石圈与板块;板块内部与边缘。

(2)生长边界(海岭、断层)与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3)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 C解析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

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

命题角度一结合地理景观和地壳物质循环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题型预测:选择题) 台湾东部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岩峡谷。

下面左图为“太鲁阁峡谷景观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简图”。

读图,回答1~2题。

1.太鲁阁峡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流水侵蚀B.变质作用C.板块张裂D.风力侵蚀2.太鲁阁山体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太鲁阁峡谷位于台湾岛东部,降水量大,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图示峡谷呈“V”形,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A对。

湿润地区,风力侵蚀影响小,D错;变质作用是岩石的形成原因,不是峡谷成因,B错;板块拉张形成的是裂谷,崖壁陡峭,C 错。

故选A。

第2题,太鲁阁山体岩石是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根据箭头方向,右图中的①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是侵入岩,A错;④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是喷出岩,D错;③是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C错;②是变质岩,B对。

故选B。

命题角度二结合洋底岩石年龄分布考查板块分布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读“某大洋洋底岩层年龄分布图”,回答3~4题。

3.甲板块可能位于()①非洲板块②美洲板块③亚欧板块④印度洋板块⑤太平洋板块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④4.关于乙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C.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D.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与此不一致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由图中乙地附近洋底岩层年龄大约为0~7百万年,向两侧逐渐增加,说明乙地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甲地位于该生长边界东侧;结合世界主要板块及其边界类型可知,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的西侧都有生长边界分布,而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西侧都为消亡边界。

故选D。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乙地处大洋底部的生长边界附近,且海底岩层年龄以乙为中心,呈对称分布,据此判断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

故选C。

核心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地质剖面图判断的4个技巧(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的岩层类型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如图3乙处)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如图3丁处)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如图2),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中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如图3中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2018·海南地理)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答案(1)D(2)C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断层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

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选项正确。

第(2)题,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选项正确。

命题角度一结合地质构造图,考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题型预测:选择题) (2018·济南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浩瀚沙漠B.冷湿沼泽C.温暖浅海D.长寒苔原2.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块状山地D.地堑答案 1.C 2.C解析第1题,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

根据图例,图中乙是石灰岩,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浅海,C对;浩瀚沙漠、冷湿沼泽、长寒苔原环境下,不能沉积形成石灰岩,A、B、D错。

故选C。

第2题,图中山地的岩石与两侧岩层不同,有断层分布,相对两侧岩体上升,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块状山地,C对;不能体现出背斜、向斜构造,A、B错;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D错。

故选C。

命题角度二结合等高线与岩石分布判断地质构造及其形成过程(题型预测: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和部分50米高程沉积岩年龄(单位:距今百万年)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M处的构造地貌属()A.向斜谷B.向斜山C.背斜山D.背斜谷4.M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顺序最有可能为()①侵蚀作用②褶皱隆起③固结成岩作用④沉积作用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②①④③答案 3.D 4.C解析第3题,根据图例等岩龄线知,M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

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M处数值小于4 650米,其两侧相邻等高线数值为4 650米;可以判断为谷地地形,为背斜谷。

故选D。

第4题,M处首先在沉积作用影响下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在造山运动过程中褶皱隆起,形成山地,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故选C。

核心考点3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掌握外力因素的分布规律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需要多要素综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