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以禅论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以禅入诗,用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他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美称。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而他又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意盎然。
不可不谓是以禅意禅趣嵌入山水之诗中,而又以山水之诗来寓所悟所领之禅意。
一、禅宗的发展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然后不断发展蔓延,逐步与中国传统学说相融合,嬗变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唐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
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分北宗和南宗。
神秀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要求打坐修行,称为“渐悟派”【1】。
慧能的南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2】。
强调“以无念为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
主张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禅。
如玄觉禅师在其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所唱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又融儒、道为一体。
二、王维信佛教的原由唐朝的士大夫崇佛形成了风气。
早在唐祚初建时;太史令傅奕在给唐高祖的一份奏疏中就曾指出:"捂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
”而且在唐朝,儒释之间的交游成为一种时尚。
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中总结说:"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
"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亦是备受推崇。
唐太宗晚年,他亲自披阅了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敕令写成九本,颁与九州。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
目录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原因 (1)二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方式 (2)三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表现 (3)四王维诗歌以禅入诗的影响 (6)结语 (6)参考文献 (7)中文摘要盛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丰收时期,其中唐诗表现最为明显,它由初唐的准备时期迈入成熟阶段,并涌现出大量的名家名作。
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个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田园诗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那就是以禅入诗。
王维将禅带入山水田园诗中,使禅和诗第一次实现了融合,也成就了自身“诗佛”的美名。
本文从王维以禅入诗的原因、方式、表现、影响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引证论述,使大家对王维诗和禅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认识。
关键词:王维诗禅意境AbstractTang dynasty is an ear which is a flourishing time for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most shining star,it entered into a stage of ripeness after the preparion stage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with a plenty of famous poets and literatures.WangWei,who is a representitive of idylic poets,his poems isn't only absorded the basis which predecessors had produced,also made some new ly using the Buddhist into his poems,WangWei took deep meditation to his poems which made the first time the Buddhist combined with poems,also made him a good reputation of "the Buddha of poems" This text discussed and quoted the reason,the way,the expres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Wang's combined deep meditation with poems,which made everyone had a further comprehension between WangWei and his Buddhist.Key Words:Wang Wei;Dynasty ;Zen;Artistic conception引言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成就之高。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王维是盛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意,禅语中也存诗味,达到了思与境谐的空灵境界。
诗人安禅静坐,借助佛法消除心中的无妄,同时身心也处于静思凝虑的氛围。
诗人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连 “摩诘”的名字也与佛教有关,晚年更是笃志向佛,心境恬淡。
王维将禅意渗透入作品,给人淡泊从容、静谧安宁的感受,备受诗词爱好者青睐。
他的诗作特别适合生活忙碌的我们,静下来,让身体得到休息、心灵获得释放。
下面就一起欣赏王维经典的禅诗,心迹自然流露,禅意绵远深厚。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桂花自在开谢,秋月来惊飞鸟,如此夸张,用以表达山中四时的莫名寂静和处处皆空灵自在。
最妙处,秋月下一声鸟鸣,和响在春涧的潺潺流水中。
这样所写,是空性之如如,禅意也。
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描绘静谧的景象,但是通过引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元素,诗人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更加凸显了春涧的宁静。
这种创作手法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禅思和禅趣,让人感受到静谧中的生动和冥想中的灵动。
这首诗的诗眼是起首句中的闲字,这里写到的闲绝非赋闲,亦非指官员休假轻松之闲,而是指天下安定,朝野富足,臣民普遍之悠闲。
此等之闲,观数千年国史,唯看唐宋。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中年以后,厌倦尘世,隐居在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每当兴致来临,就独自前往山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陶醉于山林之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名句,禅意浓厚。
当他独自一人在山中游玩,走到水边时,不见前路,于是他索性坐下来,静静地观赏天空中云卷云舒。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诗人游玩时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处世之道。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顺其自然,认真体验每一天。
即使身处绝境,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禅说王维”之——《木兰柴》与《辛夷坞》
“禅说王维”之——《木兰柴》与《辛夷坞》这是首次把《辋川集》中,不相邻的两首诗,合写为一篇。
“木兰柴”与“辛夷坞”,都是辋川别业的单独景观。
按照史实,王维是先游“木兰柴”,并赋诗;再隔些时日,才游“辛夷坞”,并赋诗。
这里需要强调两个知识点:“柴”与“坞”。
一、柴(zhài),通“寨”、“砦”,意即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在上一篇《鹿柴》中,围上栅栏养鹿,便是“鹿柴”了。
在这一篇里,王维围上栅栏种植、观赏“木兰”,自然就是“木兰柴”了。
二、坞,意指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
王维在辋川别业,选了这么个地儿,种植、观赏“辛夷”,取名“辛夷坞”。
问题是:何为“木兰花”?何为“辛夷花”?通俗的解释:木兰,落叶乔木,叶互生,倒卵形或卵形,开内白外紫大花。
那么,“辛夷花”呢?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玉兰,宜种厅事前。
队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决胜。
别有一种紫者,名木笔,不堪与玉兰作婢,古人称辛夷,即此花。
“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晚明著名学者。
据说,其“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是个顶级杂项“玩家”。
文震亨,是明朝大画家文徵明曾孙。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
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身份认证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所谓“长物”,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然则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
写《长物志》的文震亨,无疑是这方面的“权威”。
文震亨读过王维的《辋川集》,故而说:“然辋川辛夷坞木兰柴,不应复名,当是二种。
”王维显然不是“植物学家”,他只是凭感觉、按颜色,将眼前所见分为“木兰”与“辛夷”。
眼前的木兰,高大挺拔,本为落叶乔木,花开朵大艳丽,颜色内白外紫,十分养眼。
站在“木兰柴”,王维回望远山:层峦叠嶂,落日余晖,秋天的树木,在晚霞金色光线的映射之下,显得愈加层次分明。
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
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发布者:境心雅韵来源:古典印象编辑部TAG:诗词文化王维的诗充满禅趣与空静之美,是一位禅意诗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无边的禅意,恬淡清净的诗人,以其慧心灵性,常能领悟到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的无穷机趣。
王维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喜欢禅修之道,晚年时就在终南山隐居修行。
他经常独自在山野间悠闲地游赏美景,不知不觉间,诗人来到了流水的尽头,于是随缘安坐,欣赏峰壑间正在飘浮升起的白云,在大自然中成就这一千古名句。
王维的诗洋溢着随缘任运、自由洒脱、无忧无虑的禅悦之乐。
王维长年的禅修和素食,也使他自己身心欣悦润泽:“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
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王维的名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去深山怀抱中的香积寺参访。
山间的石径幽静无人,只有诗人在闲适地走向寺院。
路旁的古木苍翠遒劲,参天蔽日,杳远的群山深处隐隐传来的古寺钟声,在山林间萦绕回荡;香积寺还在数里之外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上。
涧壑中的清溪泉水萦绕曲折,在山石间清泠作响,落日的余晖映照在青松上,更增其苍郁清凉。
身心清净愉悦的诗人仿佛已融入了山间的美景。
日暮时分,终于到达了香积寺。
寂静的山涧里杳无人迹,花开花落,一切来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一切随缘。
大自然的花开花落,松风明月,幽谷鸟鸣,溪涧清流……在多才多艺、灵气炳焕的诗人笔下,是那么生机盎然而又空灵静谧,于悠然忘机之际,显现出一派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禅悦之境。
王维禅理诗浅析
王维“禅理诗”浅析曾强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不仅如此,他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死后更得到“诗佛”的称号。
正因为他笃志信佛,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历代以来,对王维诗歌中的禅理禅趣论述颇多,近年来更是百家争鸣,各有其说。
王维的信佛和他诗歌中的禅意,是明显的事实。
但是王维诗中所寓的禅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佛家境界,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却少有人论及。
本文试就王维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禅趣”。
王维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田园山水诗,的确写得很美,苏轼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诗也含有“禅”。
这种“禅”的体现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信佛,《旧唐书》本传说“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唐代正是佛教高度“繁荣”的时代,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加之王维受虔诚佛教徒母亲的影响,40岁以后便成为一个笃诚的学佛者。
从他所留下来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有一些纯粹是宣扬佛教教义的,正如李梦阳所指出的“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
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 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以贪 始觉贫。
声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在演绎禅理,现身说法,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诗人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五阴”、“六尘”、“十八界”等佛教概念在诗中大量出现。
该诗的第二首提出了一种佛教禅宗的人生哲学。
其中“浮空徒漫漫,泛有空悠悠。
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的句子,则全是宣扬佛教“非空非有方能成就佛道”的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王维诗在盛唐诗坛的地位,诗与禅之融合,即“以禅入诗”,在诗境上开拓了新境界;他的诗一字一句皆出常境,以禅理表现出其妙悟之禅境,这皆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苏东坡曾评王维诗画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以画家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溶入山水诗中。
正如其名画“雪中芭蕉图”一样,他的许多山水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衣下,通过某种思辩形式寄托着作者的禅学寓意,表现了作者的宗教世界观。
下面笔者仅就佛学对王维思想的影响以及王维的以禅入诗来简析一下王维山水诗中的禅趣。
一、王维的以禅入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佛教哲学思想正渗入山水诗的形象里,要到公元八世纪的盛唐时代,唐代诗人以禅理入诗大有其人,然而直至王维,他将禅学与诗学真正融合,入神入化,后人概括为“以禅入诗“,这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境界,是王维对诗坛的巨大贡献,也是王维诗的极大成就。
正因为此,王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
李梦阳《空同子》说:“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这实在是会心之言。
什么是“僧”诗呢?例如: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这些就是“僧诗”,它仅仅是纯粹宣扬教义理的诗句。
而王维的一些山水诗,或写田园山水,或写花鸟树木,或吟闲适,或咏渔钓,把自己心领神会的禅语包括在具有美学意义的象征性自然图景中,既含蓄隽永、神韵超然,又平淡自然、深入人心。
我们不妨再看看王维的《鹿柴》,此诗可谓“字字入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清人沈德潜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这里的“空”是佛教常用的一个概念,指世界的虚元。
“返照”是禅语这一过程的形象性术语,即依靠启发,让求道者自己领悟,如日光之返照。
王维并非直接说明佛家谛义,而将此理隐含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以使其诗有着“缘物而语”、“与物同化”的悠悠神韵。
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诗精选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开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普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开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进入唐朝,开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顶峰,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尤其是诗歌的开展,更到达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顺应这一历史因缘,王维这位精通禅学,擅长诗歌,首创泼墨山水画,熟谙音律的艺术巨匠出现了。
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字摩诘,武那么天长安元年(701)诞生于今山西省祁县。
其父王处廉,后迁居蒲州,遂为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王维幼年聪颖过人,九岁知属辞。
其弟王缙,官至丞相。
王处廉去世较早。
其母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成名后,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今河北省蠡县南)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大照禅师即普寂,为禅宗北派祖师神秀(约606-706)的大弟子。
神秀示灭后,其法众即由普寂统领。
?宋高僧传?记述:开元十三年(725)即王维二十四岁时,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崔氏得拜这样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居士了。
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
〞(?旧唐书·王维传?) 开元九年(721),二十岁的王维进士及第,授官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今山东省茌平县)司库参军。
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回到长安,得到丞相张九龄的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
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对张九龄“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王维?献始兴公?)的贤明政治,表示了明显的支持。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诗佛王维(699年-759年),唐代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禅理人生等主题,具有深刻的禅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以下是三首大有禅意的王维诗歌。
《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在写晚秋的山野景色,但深层的含义则是表达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诗中提到“空山不见人”,意味着世界上并没有固定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而“但闻人语响”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存在感。
通过观察山林自然,王维达到了超越人类常规感知的境界,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中表现的是爱情。
但王维并没有描绘具体的形象,而是通过红豆、春天等象征意义进行抒发。
红豆象征爱情之火,春天则代表爱情的孕育和萌发。
他呼吁人们要珍惜感情,多采集这些美好的东西,让爱意在心底不断生发。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楼望景的时候所思所感。
诗人没有直接描述美景,而是借助东南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月轮转的概念,来表达人生无常的思想境界。
诗人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几经波折,最终仍是孤独地一人面对风雨,面对内心的沉思和悲伤。
《山居秋暝》、《相思》和《登岳阳楼》这三首诗正是诗佛王维的代表作品。
他的诗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季节景色的描绘,更在此之上有了深厚的灵魂内涵。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通过景物描绘和挖掘,进一步显现出禅宗之精髓,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一笔财富。
王维和他的禅诗
王维和他的禅诗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
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笃信佛,精通佛教义理,兼习大成空宗、有宗的各派经典,形成了自己的佛学体系,创作出大量具有佛理、禅趣的诗歌,现存佛教诗40余首,被后人誉为"诗佛"。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不轻的分量,诗人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不同的文人气质,使得他们在面对相同意象时产生不同的感受,决定了赋予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
意象,也是我们探究古诗的最有效方式。
而“禅诗往往选用代表着禅宗思想的象征如莲花、兰若、精舍等等,文字上往往带有“空”、“寂”等代表禅宗思想的字眼,在意境上往往包含“生灭”、“空色” 等佛理禅趣,在场景上往往是与僧侣、居士的往来互答诗。
我们将具有这些元素的诗歌称作禅诗。
”其中的莲花就常在王维的诗中出现,“莲”字在王维的诗中共出现了14次,“荷”字在王维诗中共出现了7次。
“在王维的佛理诗和山水诗中,“莲花”意象在王维诗中有三种不同的指向:对大乘经典的理解与认识;对出淤泥而不染品性的标榜;证得佛法后融会贯通,只见禅味不见禅迹的呈现。
”当然除了莲花意象外为云、月、鸟、钟、深林、山涧等意象也常出现在王维的诗中。
也“正是因为云、月、鸟、钟、深林、山涧等特有的意象,先以各自的审美诉求与表述来展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虚幻飘渺、或空灵澄澈、或悠扬深邃、或俊洁洒脱,在将这些丰满的、各异的意象聚合起来,便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诗佛”。
”禅宗思想贯穿了王维的一生,他逐渐经历了接触、修行、开悟三个阶段,在顿悟后,他的文学作品走向成熟。
王维从禅宗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空”性,其的禅修也是围绕“空”展开的王维的诗歌里也大量使用了“空”字,“空”字一共出现了98次。
“王维以禅宗的“空”观察世界万物,他诗中所描绘的自然万物都是他心灵的映照。
“王维诗歌里的“空”主要表现了三层意思:用虚幻不可捉摸的诗境衬托现实世界里事物的不实本质;以外界的空旷写心空;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世事无常。
“一代诗佛”王维的诗情,句句皆禅
“一代诗佛”王维的诗情,句句皆禅诗佛王维的山水诗,融禅于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是我国唐宋时期的佛禅诗奠基人之一。
王维的佛禅诗,是我国古典抒情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开拓出一种追求宁静、和谐、澹泊、清远的审美境界。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写这首《鹿柴》时,已是晚年,对佛教已有进一步体会,因此,在诗文的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诗人在这青苔返照时,使他从这种境界想到大干世界就是这样不知下觉地生灭,生灭地无有常住,以一瞬为永恒,将生命熔入了这刹那的终古,一滴万川,有限无限的境界中。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见诗人超脱尘世立于禅之三时境界的身影。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诗人王维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的禅诗。
诗诗文在叙述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
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
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泯灭了,这样的一种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个境界中,天与人、物与我、情与景、观照者与观照的对象,完全浑然一体,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
其寓意幽深,意境宁静安祥,淡泊空远,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是王维禅理诗的佳作。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寂静的空山,它并下受世间的干扰,花落、夜静、山空、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然而山鸟的鸣叫,却又给山中带来了更幽静的寂静,这是一个无声中颤动,寂中回旋的世界。
王维最有禅味的诗
王维最有禅味的诗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山水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大都描绘了美丽的山水景色,展现了他深沉的禅意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以下是王维最有禅味的几首诗:《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简洁明了,短小精悍,寥寥数语便道出了爱情的滋味,更表达了王维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以空灵、清逸之风格,写出了山居的宁静之美,表现了王维对自然的欣赏和热爱,诗中涉及的流水、松间、竹声、莲花等景象,更是充满着禅意。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短小精悍,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表现了王维对自然的敬畏和向上的精神,也是他最有禅味的诗之一。
总之,王维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清澈的语言,都蕴含着禅意的精髓,他的诗歌给人心灵上的安宁和启迪,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维禅理入诗
王维禅理入诗,不着痕迹.清净淡远,自然适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诗中的诗眼之句,最有禅味.一切都任心自在,随顺自然,独自超脱,不为物拘.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孟城坳》这诗同样不用禅家语,却自含禅理.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正如清代徐增所评"后之视今,亦犹吾之视昔,空悲昔人所有而已."诗人站在现今立足点上感念往事,抚今追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层面上,说明尘世历经沧桑之变,胜景难常,万事俱空.综贯全诗,讲的正是佛教"诸行无常"的法理.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终南山·太乙近天都》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赏析】:诗人兼画家的王维,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连山接海隅",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分野中峰变",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人多不解.虚无缥缈之处,如何隔水问樵夫?非禅人难明其中奥妙也. ————摘自SOSO问问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借寻常游览侧重描写景物抒发禅心的诗.此诗以"过"为线索,首联以"不知"开篇,紧扣"不知"写"过""数里入云峰",交代"香积寺"不知处在山中何处.然后,颔联写一路所见所闻,古木参天,荒径无人,云峰重重,深山僻静,却隐隐约约地传来寺院钟声.写出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从而写出了"香积寺"的周围环境.颈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则是声与色相映,运用倒装句式写所闻所见所感,诗人愈行愈近,香积寺周围环境愈幽静.低头听得危石间泉声,一个"咽"字就惟妙惟肖地模拟出流泉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穿行的幽咽之声;仰首见到青松上日色一个"冷"字描绘出环境的幽僻冷静.再与上一句"深山何处钟"呼应,更渲染了深山丛林的幽邃与僻静.诗人没有正面来写香积寺的规模壮丽,也没有直说环境如何幽静,却给人无穷的遐想,无比的幽静感受. 最后两句,正面来写香积寺,伫立寺旁,潭边日暮,潭水澄定,潭曲静心,禅心悔过,制服一切妄想,"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于一片清冷幽远荒僻的境界中诗人参悟生命的真谛.————摘自数字中国.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一、汉江临泛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注释:1、楚塞:楚地疆界.三湘,漓湘,蒸湘,潇湘的总称.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2、浦:水边.3、好风日:风景天气好.4、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评点:这首《汉江临泛》以描绘景物为主,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王维、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王维的这首五言律诗,气势雄伟,意境开阔,描绘出汉江的宽广,远山的迷蒙,展现了汉江壮丽浩渺的景色.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此诗编入高一语文教材,上面是一间中学语文备课组的资料.这是王维借景说禅的佳作."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非参禅人无法了解其中玄妙的境界.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这首诗的诗意和禅境,在于虚空宁静.在诗中,人的心境就空虚寂静、闲恬空淡的.人只有在悠闲的时候,心境空虚宁静的时候,才能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音.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能听到它坠落在地上的声音.这种心境该是多么的宁静、空虚和恬淡.实际上,这是借助外物的描写来写人的心境.而春山、春涧的空虚宁静,又只有在夜间——夜深更尽的时候最为明显和突出.为了进一步渲染这春山春涧的空虚宁静,诗人又写了在月亮升起时,惊动的山鸟发出几声悠长的鸣叫声,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更衬托出广大夜空无边的空寂.这种空灵透彻的虚空之景,虽然短暂,瞬间即逝,但却在禅者的心中获得了永恒.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月影移:谢谢白云老师的解说.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也很有意境的.《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写秋天傍晚雨后的景致,诗如画,空灵优美.是说秋天的傍晚,阵雨过后,万物新如刚刚洗过一样.暮色苍茫之中,四围寂静,清风拂来,凉爽宜人.这时,明月当空,清辉透过茂密的松枝照下来,挽手雨后流泉,从静静的青石上汩汩流过.静穆的竹林里,蓦然传来一片洗衣归来的少女们的欢笑声,哦,还有那荷花深处荡出了打渔的轻舟.虽然春花烂漫的季节早已过去,但人们还是多么愿意长留此间,永驻于这恬静和谐的山间生活.看吧,真是一幅色彩绚烂而又幽雅静谧的雨后秋山图.王维就是这样,他既能将绘画技术中如色调、构思融入诗中,组成和谐完美、景象鲜明的画面,又能从各种自然景物中捕捉适于表现情趣的形象.融会情感于其中,达到情从景出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充满遐想,百读不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之,心为之而净!闲静空寂的禅境与诗境美,在此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写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致.山谷中传来人语的回响,反而愈显深林的寂静.夕阳的暖色罩在阴寒的青苔上,更加反衬空山的幽冷.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空而又寂的境界.动静相形,喧寂相衬,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同时,这也是宴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澄净之心映照着大千世界的动静喧寂.从此可见,王维确是得道诗佛."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正是六祖说的无上大涅槃的境界.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月影移:配了两幅图,希望为王维的禅诗增添几分意境.师兄真有心,找来这两幅配图.诗话融为一体.妙!妙!白云悠悠法堂佛子角色:版主发帖数:5166经验值:5322注册时间:2009-11-16《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态托静态."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现,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桂花轻轻飞落,山鸟啼鸣宛转,更显出春涧的幽深.这是灵动的静氛,传出了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的玄冥禅意.。
论王维以禅入诗
论王维以禅入诗--感悟王维,以旅游文学创作为例发端于士人漫游的中国旅游文学,伴随着士人漫游的历史脚步,先后经历了山水诗到山水散文再到游记文学的发展历程,逐步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
这是旅游带给文学的深刻历史影响。
反过来,旅游文学通过对旅游景观的文化渲染和宣传包装,造就、提升景观的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从而对旅游活动产生积极引导作用。
文学旅游是相互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下王维文学的影响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
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而他更是崇信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
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为后人留下“我心素已闲”的无忧无思的禅者形象他的很多诗也都体现了空灵的禅境如《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这两首就可以充分的說明, 它不仅构建了一种冲淡空灵的禅境更是静谧优美的山水画。
诗歌展示的是大自然的一脉律动, 大自然的幽静。
前一首诗的“不见人”三个字, 后一首诗的“无人”二字, 都写出了环境的寂静。
特别是前一首诗的“空山”二字, 使诗的背景远离人类的污染, 更加显得迷茫缈远。
而且, 偶尔闯入的几声“人语”, 更是增添了诗的幽寂。
复照的夕阳也反衬了深林的幽暗。
由此, 由有限画面去想象画面外苍山夕照的大千世界。
这样的自然景观构建了诗歌冲淡空灵的禅境。
在《辛夷坞》中, 诗人展示的画面是辛夷花默默地开放, 又默默地凋零。
辛夷花没有生的快乐, 也没有死的悲哀; 没有人们对它的赞美, 也没有人们对它凋零的同情。
它从自然中来, 又回归于自然。
诗人之所以偏爱幽寂孤独的环境, 实际上是他重视心灵的自由, 自甘孤独沉寂的人格精神的体现。
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
95品 评谈“以禅论诗”——以王维山水诗为例柯 昱在《沧浪诗话》中,严羽提出“论诗如论禅”,同时指出,盛唐之诗为禅中上乘之品。
而盛唐诗人中,王维享有“诗佛”的美誉,其山水诗蕴含丰富的禅学意味。
实际上,“以禅论诗”的真正核心在于“妙悟”,本文以王维的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以“妙悟”作为切入口,论证“以禅论诗”的方法在诗歌鉴赏实践中运用的可行性。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一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诗歌美学著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
在这部著作中,严羽提到“论诗如论禅”,开辟了以禅喻诗的论诗方式。
同时,严羽进行分级,将盛唐之诗列为禅中第一义,又将诗道的核心归于妙悟。
运用“以禅论诗”的方法论作为指导,鉴赏盛唐诗人王维所擅长的山水诗中的妙悟,人们可以一睹禅中第一义之风采。
分析诗中禅意,也是严羽诗论的一次实践尝试。
一、“以禅论诗”之争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说:“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
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
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严羽所述的“论诗如论禅”,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其中,一个主要争论为:严羽“以禅喻诗”是否必要,这直接关系到这个方法是否能成立的问题。
一些诗学学者认为,不必借禅为喻,甚至反对“以禅喻诗”,认为这种方法会阻碍诗的发展。
例如,与严羽处于同时期的刘克庄认为:“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
何君合二为一,余所不晓。
夫至言妙义,固不在于语言文字,然舍真实而求虚幻,厌切96品 评近而慕阔远,久而忘返,愚恐君之禅进而诗退矣。
”相反,一些诗家学者甚为推崇严羽的“以禅喻诗”,明代都穆《南濠诗话》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严沧浪谓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眉眼看书·王维的以禅论诗文/ 笑笑眉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人。
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作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到牵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二年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五年安史叛军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为叛军所虏,乃服药取痢,伪称暗疾,但仍被迫接受伪官。
唐军收复长安后,凡为伪官者分等定罪,王维因任伪职时曾作《凝碧池》一诗诉说衷曲,同时他弟弟王缙愿削官为兄赎罪,故而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以尚书右丞终,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赞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与《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长者相应。
在经中,维摩诘长者通达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广大,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也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一生遍访名僧大德,“以玄谈为乐”,颇有所证悟。
据《神会语录》载,神会居南阳时,王维曾以修道解脱之事相询,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不假方便,直指心性妙圆。
王维听后很是吃惊,叹言:“大奇!”并说:“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
”便与神会禅师“语经数日”,反复参究,深膺其旨,叹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后来王维受神会之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极力称扬六祖大师:“世之至人,有证于此,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碑铭》中还谈到神会北上传法,因“世人未识”,遭受波折,“尤多抱玉之悲”的无奈,及“谓余知道,以颂见托”的缘起。
由此可以观见王维之于禅宗已独膺曹溪顿悟之旨,且妙解契道,颇得神会之认许。
他因受荷泽神会禅师所托,作《六祖能禅师碑铭》,成为后来研究禅宗史的重要史料。
佛教自西汉人传入我国,依附于“黄老之学”生存下来,经与三玄合流,到隋唐得到以充分发展。
已完成汉化并与儒家思想结合的禅宗在当时已形成相当气候,成为社会思潮的一大流派。
盛唐是禅宗勃兴之际,士子们以谈禅为风尚,奉佛与隐逸在盛唐成为文人士大夫们“独善其身”、“独抒性灵”的一条颇具时代特色的终南捷径。
王维虽不至以隐逸为终南捷径,但他的思想中受禅宗影响之深超过了当时的一般士人。
他的一生主要活动时间为开天盛世,但终于肃宗朝,他目睹了大唐盛世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他的作品或许没有杜甫对现实的深刻与全面的反映,但在他的作品中,有“纵死犹闻侠骨香”的壮志,有“万国衣冠拜冕毓”的自豪,也有“凝碧池头奏管弦”的哀痛,但是最独具特色的,应是他溶禅景意于一体的山水田园诗。
这一类诗作多出现在王维晚期,之所以如此,探微溯源,与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的社会意识及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有着内在关联。
公元748年,王维营造辋川别墅,尝与裴迪游咏其间,参花悟道,吟诗作画。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遂开始了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自谓“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这与《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无缚无解、无乐无不乐”的人生境界何其神似?王维诗中以禅入诗者甚多,但也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纯粹的佛理教义的说教诗。
也就是说,把诗当作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
王维对佛教研究颇深,因此他常常将禅宗经义诉诸诗歌,李梦阳言:“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
(《空同子》)所谓“卑者似僧”多指这一类以禅语入诗者。
如《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妄计苟不生,是身孰休咎。
色声何谓客,阴界谁复守。
徒言莲花目,岂恶杨枝肘。
既饱香积饭,不醉声闻酒。
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
……这本是一首慰病之作,作者却用禅宗的思想来解释人生疾患。
王维认为,人之所以眷念人生,就是因为有世俗之念,只有去掉世俗之念,才不会迷失道路。
读者若非熟读佛经者,可能根本就不知王维所云何意。
其中“居士”、“四大因”、“根性”、“阴界”、“莲花目”、“杨枝肘”、“香积饭”、“声闻”、“断常见”、“实相”等等均出自佛典,各有要义。
这些言语入诗,将一首本来可以情真意挚的慰病之作写得如此这般枯燥,除了其中禅理外,看不出可取之处,更近佛偈而非诗。
这些作品在王维的整个诗作中,也只占有极少数。
而绝大多数是属于第二类的“以禅趣入诗”。
这一类诗歌占了王维诗歌中的大部分,充分体现了王维哲学世界的真实面目,也使一篇篇作品气韵生动,回味无穷,足以代表王维最高艺术水准。
吴宽论王维画“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亭,洞鉴肌理,细现毫发,故落笔无尘俗之气。
”(《书画鉴影》)这一特色体现在其诗中,就是心融物外,发言玄远。
王维在长年悟道的过程中,内观自省,慧定清明,故而他的作品中往往包含清净、静谧、深远的禅意,在诗境与禅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契合点,使二者连通。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辋川的山幽水明更适合于王维那颗日趋宁静的心灵,因而他的诗中常常出现“静”、“澹”、“远”、“闲”、“清”、“淡”、“孤”、“深”、“禅”、“寂”、“空”、“虚”、“无”等字眼。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
这种宁静平和的意象暗合了中国文人啸傲林泉澹泊自守的哲学目标,使人在心镜空明的情况下骤生出尘之思。
这也是王维此类诗最受文人雅客欢迎的原因之一。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梅尧臣也说:“作者得于心,鉴者会于意。
”王维的不少山水田园诗确已达到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推崇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因此解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只有捕捉住“象外所传之神”与“象外所寄之兴”——禅意(禅韵与禅理),方能真入他的审美世界;否则,只着眼于画意,而撇开了禅意,那无异于买椟还珠。
王维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山水风景之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
禅宗讲求的是“不立文字”,在他们看来,任何的文字语言都是思想的枷锁,是有限的、片面的、僵硬的、外在的,是束缚人们追求“道”的根源;这一点,与庄子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是一脉相通的。
故而,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禅宗又有“迦叶微笑意旨如何?师去:口是祸门”(《古尊语录》卷40)的机锋。
口是祸门,驷不及舌也,因为一落言筌就成谬误,就等而下之。
既如是,那么从实到虚,从个体的外象到最终的性命之道,就需要一个看似神秘的飞跃过程,即悟道。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花是外相,微笑是本体,其间所经历的泯主客反认识的过程,转化到文学创作中来,就是作者可以提供处处外相来间接含蓄地表情达意。
所谓“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也”,“可望而不可置之眉睫之前”,“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即是这般。
王维诗作既已在运用手法上自觉不自学地暗合了不立文字心口相传的禅宗真得,他以此种手法表达他对禅与生命的理解,较之他人就更为纯熟。
如《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寥寥十字,乍一入眼便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然而仔细咀嚼却禅意绵长,难怪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诗人玉屑》中也说:“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
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关键便在“穷”“起”二字,将道家的生生不息与禅宗的因果往替都蕴藏在其中了。
又如《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
”“****”典出《涅盤经》:“但我住处,有一****,其性暴极,恐相危害。
”“安禅制****”,即意欲修心克性,悟道却魔,前三句是他修心的外在环境,提供一片清冷幽远荒僻的境界中让人参悟生命的真谛。
最后一句则是他修心的最终目的,短短二十字,一个心境安和的王维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类似的还有《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则写出了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从情入理,以情证理,禅趣盎然,让人不自觉地想到《旧唐书》中的一段记载:“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之后体悟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他与中国原有的老庄哲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
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
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之情,不粘不着,不尘不染,心念不起。
所以,他们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
(王维《禅师碑并序》)把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真如”的外在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僧肇语)这种“真如”佛性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存在于每人的内心深处,不是语言所能传达,概念所能表现的,所谓“不可思议”,只有神秘的直觉--顿悟,才能真实地把握到它的存在。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对待人世的一切,使他对宇宙对人生都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
将这种心境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其《辋川集》及其晚年的大多数作品中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
王维诗中的境界,大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锺声等等。
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
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包含着无限的意蕴;时间也并不明显,似乎象征着“真如”的永恒。
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所描绘的禅宗境界无须任何衬托,一超直入“无诗”之界。
仅以“篁、琴、月”三物干净利落地点染出幽深空静的出世景象,又以“坐、弹、啸、照”四事营造出沉寂清远的超凡境界,完全没有一点世俗尘埃,描出了一幅“本来无一物”的禅境。
其用词之洗炼、景象之明、诗韵之浓、禅意之深,浑然一体。
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其诗味妙境既不在作,也不在人,而在由人与物构成的景象之外,看不见地可清切地感受到——这大概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如空中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吧。
王维“言外之重旨”正是这象外的禅意。
六祖慧能曾有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对“空”的理解达到了“无一物”境界,连“心”都没有了,哪里有尘埃之忧呢?更何须拂拭?何其透彻通达,王维的《竹里馆》正是这般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