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昆虫生态学 第三章 昆虫种群生态学
若个体间相互独立,则为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
若个体间相互排斥,则为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
(二) 分类类型
根据种群内个体的聚集程度和方式不同,可把昆虫种群
NP3=(K+3-1)/3P/QNP2=(K+2)/3P/QNP2
NP4=(K+4-1)/4P/QNP3=(K+3)/4P/QNP3
NP5=(K+5-1)/5P/QNP4=(K+4)/5P/QNP4
②、 核心分布(contagious distribution)或奈
曼分布(Neyman distribution) 该分布的特点是:
迁移,其迁移率可视为零。
综上所述,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的基本模式可以概
括为:
Nn
N0[(e •
f m
f
) • (1 d) • (1
M )]n
或 Nn=N0〔R×(1-d)×(1-M)〕n
第二节 昆虫种群的分布型
一、 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二、种群分布型的类型 三、种群空间分布型的测定方法
一、种群分布型的概念
频次分布测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调查对象。 2、选好调查标准地。根据害虫发生的情况和危害程度,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地。
正二项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又叫二项分布、均匀分布或一 致格局。所谓正二项分布就是指数为正的二项式展开后所得到的 各项分布。 正二项分布的特点是:1、种群内的个体在空间的散布是均匀的; 2、种群内的个体在空间的分布比较稀疏,不聚集;3、个体间相 互独立,无影响; 4、 当调查单位内实查的数值比较大时(即密 度大时)可成一个对称的或近似对称的次数分布曲线。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整理调查结果(数量(x)和实测频次(f)所组 成的频次分布统计表,以求出样本方差(S2)和平 均数(x))
• 按照各分布型的概率通式,计算各项理论概率及其 相应的理论次数
• 进行卡方检验,测定其实测频次与理论频次之间的 差异是否显著
(二)研究意义
1、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 • 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 • 环境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2、可以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下结构的状况 • 有无个体群(colony)? •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还是个体群? 3、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 抽样数、最适样方的大小、序贯抽样方程 • 数据代换
• 但其缺陷是判断分布格局比较粗放,只分大 类,不及经典频次法具体
1、扩散系数(C)
C= xi m / n 1 S 2 / m
2
• C=1时,为随机分布 • C>1时,为聚集分布 • C<1时,为均匀分布
m±tSm=1±2 2n / n 1
2
如果C值随虫口密度变化,则不用此法判定,而要 用K值法等其他方法
Iδ = n xi xi 1 / N N 1 n fx 2 N / N N 1
n i 1
• Iδ=1,随机分布
• Iδ>1, 聚集分布
• Iδ<1, 均匀分布 • 抽样单位最好是植株或叶片
4、平均拥挤度(m*)
• Lloyd(1967) • 平均每个个体与多少个其他个体处在在同一个样方 中 • 平均拥挤度是强调个体的平均,而平均数则是强调 样方的平均 • 平均拥挤度不受零样方的影响,而平均数却受零样 方的影响 • m*=m+(S2/m-1)(1-S2/nm) • m*/m=1,均匀分布 • m*/m>1,聚集分布 • m*/m<1,均匀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学》课件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上)
(6)对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评价
1)野外种群适合逻辑斯谛增长的并不多见,某些种群只在短 期内表现出该规律,它们通常是生活史比较单纯的种类。
2)自然种群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稳定于K值不变的情况缺 乏充分的证据。
3)J型、S型种群增长只能代表两种典型情况,实际增长的 变型可能很多。
4)没有时滞的假定对于多数自然种群而言很难符合。 5)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包括指数增长模型)提供了种群增
(2)逻辑斯谛增长的数学模型
(5)
···············
(3)逻辑斯谛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1)如果N 0,(1-N/K) 1,几乎全
部K空间未被利用,潜在的最大增长能
充分实现;
(4) J 型、S 型种群增长曲 线
种 群 数 dN/dt=rN 量
N
环境阻力 dN/dt=rN (1-N/K)
时间 t
3)每年生殖次数。
植物的性成熟速度、结实率、每次产种量、每年 生殖次数等差异也很大。
例:二度梅,箭竹
关于“二度梅”:
我国梅界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 大学教授陈俊愉评价说:“杨春海研究开发的 ‘二度梅’性状稳定,可以肯定是个一年开两季 花的梅花新种,近期将登录为国际名品,这是对 梅界的重大贡献。”
种群年龄结构有3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 2)稳定型 3)衰退型
关于高等植物个体年龄的判定方法
• 如何确定植物个体的年龄是植物种群年龄结构研究的 关键或“瓶颈”。
• 查年轮或轮生枝的“轮数”(某些针叶树); • 钻取木芯记数年轮; • 建立年龄与胸径、树高的回归模型; • 杨允菲提出了鉴别根茎禾草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的准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生态学-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1)
(2)样方法:在若干样方中计算全部个体,以其平均值推 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样方需要有代表性并随机取样。
(3)标记重捕法:对移动位置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捕 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 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 计样地中被调查的动物总数。
生命表的作用和格式
• 生命表的作用:
(1)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2)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
(3)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 生命表的格式:
–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
–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率:lx=nx/n0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 (dx = nx – nx+1) ;
80 28 14 4.5 4.5 4.5 4.5 0 2 -
1.000 0.437 0.239 0.141 0.109 0.077 0.046 0.014 0.014 0
0.563 0.452 0.412 0.225 0.290 0.409 0.692 0.000 1.0 -
102 48 27 17.75 13.25 8.75 4.25 2.0 1.0 0.0
224 122 74 47 29.25 16 7.25 3 1 0
1.58 1.97 2.18 2.35 1.89 1.45 1.12 1.50 0.50 -
藤壶的动态生命表 :对 1959 年固着的种群进行逐年观察,到 1968 年全部死 亡。 资料根据 Conell(1970)( 引自 Krebs,1978)
命表。依据取得 nx 和 dx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为动
态生命表 和 静态生命表 。
种群及基本特征
e
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the i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
ln R0 rm T
世代的净增殖率 世代长度
4.2.3 种群的增长模型
1 非密度制约性种群增长
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即假设环境中空间、
食物等资源能充分满足,种群不受任何条件限制
,能发挥其最大的增长能力,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
r与 λ的关系
防止近亲繁殖,同时又使不同地区的种 群进行基因交流。
4.2.2.1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种群的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 所占比例。
•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因
此,称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壶形)(declining)、稳 定(钟形)(stable)和增长(锥形)(increasing)型。 •意义:种群的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体现种群存 活、繁殖的历史,以及未来潜在的增长趋势,因此,研 究种群的历史,便可预测种群的未来。
4.2.2.2 生命表 (life table)
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 ,或按种群的年 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 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 . 是最清楚、 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 表. 最初用于人寿保险. 对研究人口现象和人 口的生命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编制方法:首先划分年龄阶段,记录各年 龄级开始时的种群数量,直至该群动物全 部死亡,最后据此计算各年龄级死亡率、 存活分数、平均寿命等。
1 2 3 4 5 6 7 8 1000 700 500 300 100 50 20 10 300 200 200 200 50 30 10 10 850 600 400 200 75 35 15 5 2180 1330 730 330 130 55 20 5 2.18 1.90 1.46 1.10 1.30 1.10 1.00 0.50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学:种群及其基本特征1、种群及其基本特征名词解释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一定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2、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3、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4、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成群分布。
5、最大出生率:是指理想条件下中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特定年龄出生率:特定年龄组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量。
6、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7、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上到下表示不同的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
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8、生命表:用来呈现和分析种群死亡过程的表,分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的调查资料而编制的,称为静态生命表。
综合生命表:加入了mx栏,即同生群平均每存活个体在该年龄期内所产后代数,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
9、同生群: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一组个体称为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
10、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天数。
11、净增殖率(R0):存活率lx与生殖率mx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
12、K-因子分析:根据连续观察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生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3.1 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一定义表示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统一体或系统。
种群可由单种生物或构件生物组成。
由单种生物组成的种群,每一个体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构件生物组成的种群,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
构件生物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或腐烂,这就形成很多分离体,这些分离体来自同一受精卵其基因相同,这样的个体称无性系分株(ramets)。
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①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个体数量(密度)是可变动的;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基因组成,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亦处于变动之中。
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除生态学外,进化论,遗传学、分类学和生物地理学都使用这个术语。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在自然分类的种以上单位是就其进化的亲缘关系划分的,只有物种(species)真实存在。
物种能否持续存在,取决于种群能否不断产生新的个体以替代消失的个体。
种群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亦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群落是由种群所组成。
3.2 种群动态3.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4.2.1.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的大小,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
种群的密度是堂信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住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密度变化很大,如土壤节肢动物每平方米可能有成千上万只,而大型哺乳娄动物可能每平方公里只有几头。
对从受精卵形成的个体和构件生物体应有差异,研究植物种群,要注意由无性繁殖构成的无性系。
3.2.1.2 种群数量统计研究种群动态首先要统计种群的数量,第一步是研究种群的边界许多种呈大面积连续分布,种群边界不明显,实际工作时、往往要根据自己研究需要确定其研究范围。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第三篇种群生态学
(3)死亡率
• 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 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 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 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
•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 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 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
dN / dt = rN(1-N / K) 其中 N:种群密度
t:时间 r:瞬时增长率 K:环境容纳量。
3.模型说明
• 模型是在指数式增长模型上,增加一个描 述种群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修正项 (1-N/K)。
• 其生物学含义是“剩余空间”,即种群可 利用但尚未利用的空间。可理解为种群中 的每一个个体均利用1/K的空间,若种群中 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可供 种群继续增长的剩余空间则只有(1- N/K)。
• 钟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年个体与中老年个体数 量大致相等。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等, 种群数量稳定,为稳定型种群。
• 壶形锥体 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的比例较小,而 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为下降型种群。--导致什么 问题?
-----作用:预测未来种群动态
• 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分为同龄级和异 龄级。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 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 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其次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对种群数 量具有重要影响。
(1)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即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 个体数目,通常以符号N来表示。
(2) 出生率
•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值。
• 2.数学模型
Nt+1 =λNt 或
第三章 种群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J”型和“s”型增长均可以见到,但 曲线不像数学模型所预测的光滑、典型,常常还表现为两 类增长型之间的中间过渡型。 (二)季节消长 对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 间变动。 种群的季节消长(seasonal change in number):一般具有生 殖季节的种类,种群的最高数量通常落在一年中最后一次繁殖 之末。
3)美国现代生物学家E.Mayr(1963)从种群遗传角 度把种定义为“能实际的或潜在的彼此杂交的个体 的集合”。但有人指出,以可杂交性对种进行分类 在理论上是十分重要的,但应用于野外操作 的可能性较差,因为在野外识别其可杂交性有很大 困难。此外,生物间的杂交能力很少达100%。如 两个种群杂交能力达55%,哪两个种群算不算一个 种?可见,这种划分也有一定局限性。
四、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一种生物进入新的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和建立种群后,一般会有以下 几种可能: 种群平衡(population equilibrium)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不规则波动(irregular fluctuation) 周期性波动(regular fluctuation) 种群衰落(population decline) 种群灭亡(population exitinction) 种群爆发(population outbreak)种群数量在短时期内迅速增长。 种群崩溃(population crash)种群大发生后,往往出现大批死亡,种群 数量剧烈下降。 生态入侵(population invasion)某种生物在进入新的分布区后,迅速扩张 蔓延的过程。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大多数种群的增长率不是不变的,因此必须考虑密度改变对 增长率的影响问题。最简单的模型就是假定密度与增长率关系 是线性的。
第三章生物种群!
0
1
2
3
4
5
2.随机型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
即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 它个体分布的影响(即相互独立); 同时每个个体在任一空间分布的概 率是相等的。
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 的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 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 分布。自然界中比较罕见。农田里 的害虫,在入侵的初期,种群密度 较低时,也属于随机分布。森林中 地面上的一些无脊椎动物,特别是 蜘蛛类,表现为随机型分布。
合,从个体到种群是一个质的飞跃。 ◆通过种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种群成为一个具 有独立特征、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生态系统中,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 也是生物群落和种间关系的基本组成单位, ◆从进化论的观点来看,种群还是一个演化单位。 ◆种群生态的研究是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基础。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的年龄组也分为 幼龄组 中龄组 老龄组
老年(繁殖后期) 中年(繁殖期)
幼年(繁殖前期)
A B C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衰退型种群 生物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
(1)增长型种群(expanding population)
其年龄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基部阔而顶部窄, 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和极少的老年个体。这类 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典型增长型的种群 。 (2)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 其年龄结构几乎呈钟形,基部和中部几乎相等,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 。
(四)邻接效应
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 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邻接效应常表现在密度对形态、产量和死亡率 的影响等方面,如作物在一定条件 ( 管理合适、 充分生长条件 ) 下,尽管各地块密度不同,株 数有别,而最后总产量却很接近,主要是由于 邻接效应的缘故。密度对死亡率有直接影响, 固着生长的生物(包括植物)不能以扩散的方式 逃离竞争,因此竞争中的失败者死去,这种竞 争的结果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
第三章 生物种群
死亡率是描述的是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内个体 衰减的数量。同出生率一样,死亡率分为最低死亡率 (minimum mortality)和实际死亡率或生态死亡率 (ecological mortality)。最低死亡率是指个体死亡于由 生理寿命所决定的“老年”状况,也是一个生物学常数。 实际死亡率受环境条件、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exponential growth) 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呈指 数增长,是种群增长的最简单 形式。
(二)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logistic growth)
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 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 有限的。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 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 S型增长,其数学模型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 dN/dt= r· N[(K-N)/K]
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carring capacity), 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在曲线中表示 为渐近线。
种群密度 环境阻力 ( K为环境容纳量 ) J形曲线 S形曲线
K
时间
种群增长模型
三、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一般情况下,当种群引入新栖息地 后,通过一系列的生态适应,建立 起种群后,其种群数量可能具有如 下的数量变化:
(三)种群波动的调节 (一)密度调节
密度调节(regulation of density) 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 调节过程。种群是一个自我管理 的系统,它按自身的性质及其环 境的状况调节它们的密度。主要 有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
•种间调节 是指捕食、寄生和种 间竞争等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 过程。
第三章 生物种群
生物的组织层次
所谓种群 (population)是指在一 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特定空 间与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 合体。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数量特征: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 体数量(即密度),将随时间而发生变动。
(2)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 分布式样。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种群中 的个体在遗传上存在差异。
正确理解
(1)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 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整体上呈现 出有组织、有结构的特性。
是根据某一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 结构而编制的(特定时间生命表、 垂直生命表)。
大角野绵羊
(3)从生命表可以得到
a 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存活数(nx)的对数对年龄(x)作图 可得到存活曲线。之。
A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接近于生理寿命之前,只有个别的死亡,即几 乎所有的个体都能达到生理寿命。死亡率直到末期才升高。如大型兽类和人类。 B型:呈对角线型存活曲线,表示个体各时期的死亡率是对等的。许多鸟类接近 此型。 C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鱼类、 两栖类、牡蛎、甲壳类。
增长型金字塔:典型金字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基部 宽、顶部狭窄。
稳定型金字塔:钟形,出生率与死亡率相近。各部相近。
衰退型金字塔:壶形,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数量趋于下 降。基部窄,中上部宽。
2.性比(Sex ratio)
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 例的参数。受精卵的♂与♀比例,大致是50:50,称为 第一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 因,♂与♀的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至个体开始性成熟 为止,其时的♂与♀比例叫做第二性比;此后,还会有 成熟个体的性比,叫第三性比。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4
第三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数量统计 1、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类型: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5
2、统计方法: (1)直接统计法 (2)样方法
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以其平均数来估计 种群整体。用数理统计法来估计变差和显著性。
6
(3)标志重捕法 即 N : M = n :m N = M × n/m
40
(二)偏利共生
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对另一方无害。
如某些附生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
鸟类在树上筑巢等。
41
(三)互利共生
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 相得益。 例如:根瘤 菌根。
42
根瘤
43
菌根
44
菌根形成
45
三、种间负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捕食、寄生等。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
率降低,不意味着有害。
10
11
Ⅰ型-凸形曲线,长寿型。如大型兽类、 人类。 Ⅱ型-对角线,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如 许多鸟类。 Ⅲ型-凹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 鱼卵等)。
12
四、种群增长率(r)
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和增 长的个体数。按下式计算: r = lnR0/T
式中:R0— 世代净增殖率(存活率与出生率相乘 并累加。R0 = lxmx);T—世代时间。
适合范围: 植物、鼠穴及鸟巢的分布。
有三种类型:见图4--11
31
32
(1)随机分布: 例如森林地被层的蜘蛛, 面粉的黄粉虫,土壤杂草等。 (2)均匀分布: 人工林。 (3)成群分布:大多数自然种群。
33
二、密度效应
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 影响。 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 (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澳大利亚生态 学家,三叶草的密度与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本次课的重点1 种群的动态2 种群的统计学3 种群增长模型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5 种群调节第一节种群的概念和特征population来自拉丁语,我国生态学家译为种群。
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分布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自然组成的生物系统。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种群的特征1、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
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四个基本参数的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内部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地理分布。
3、遗传特征:由基因库决定的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特点。
出生率出生率常分为最大出生率(naximum natlity)和实际出生率(realizednatality)最大出生率:是在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繁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产生新个体的理论上最大数量。
实际出生率:表示种群在某个真实的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增长。
它随种群的组成和大小,物理环境条件而变化的。
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死亡率也分为最低死亡率(minimum mortality)和实际死亡率(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因年老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physiological longeritg)后才死亡。
实际死亡率:在某特定条件下丧失的个体数,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而改变的。
迁入和迁出迁入(immxigration)和迁出(emigration)也是种群变动的两个主要因子,它描述各地方种群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生态过程。
第二节种群的动态是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
它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种群动态包括:(1)种群的数量或密度。
(2)种群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3)种群的分布。
(4)种群调节。
一、种群的密度和分布种群数量常用密度表示。
密度通常表示为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但也有用每片叶子、每个植株、每个宿主为单位的。
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出生率:单位时间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出生率与性成熟速度、年繁殖次数和产仔量(卵)数有关。
育率和生殖率:生育率=单位时间出生的个体数/雌性总个体数生殖率=单位时间产生的配子数或无性繁殖的合子数。
(一)数量统计最直接的统计方法是记数种群中的每一个体。
最常用的统计方法是样方法,即在若干样方法中记数全部个体,再以其平均数来估计种群整体。
对移动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
即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一定时间后重捕。
种群最常用的统计方法-样方法样方必须要有代表性。
对于移动的动物采用重捕标记法:N:M=n:m式中:M-标志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数;N-样地上个体总数。
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单体生物个体清楚,各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如大多数动物)。
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如高等植物)。
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鹈鹕单体生物以个体数就能反映种群的大小;构件生物要进行两个层次的数量统计:合子产生的个体数和组成每个个体的构件数。
这是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统计的重要区别。
构件生物吊灯花变叶木樱桃二、种群统计学种群的三大统计学指标(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迁入率使种群增加;死亡率和迁出率使种群减少。
(3)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
(一)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年龄结构请看P46图3-1。
(1)年龄结构增长型种群:幼体多,老龄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一个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幼中老体均衡、出生率与死亡率平衡,是一个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幼体少,老龄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是一个下降型种群。
年龄锥体类型年龄结构(age ratio):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体的比例。
按从小到大龄级比例绘图,即是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它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population age distribution)。
种群的年龄结构与出生率死亡率密切相关。
通常,如果其他条件相等,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年龄的成体比例较大,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而种群中缺乏繁殖能力的年老个体比例越大,种群的死亡率就越高。
(1)性比性比(Sex ratio)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例的参数。
第一性比:受精卵中雄性与雌性比例大致是50:50;第二性比:幼体成长到性成熟期间的雄性与雌性比例;第三性比:充分成熟期的雄性与雌性比例。
三、生命表生命表记载某一种群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个体死亡渐渐减少的统计表。
生命表分为两种类型: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动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Cycle)就是观察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死亡或动态过程而获得的数据所做的生命表静态生命表:静态生态表(Static Life table)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大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
存活曲线减死亡率:死亡率=单位时间个体的死亡数/种群个体总数存活曲线:反映不同年龄段的存活数。
I型凸型: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II型对角线型: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地;III型凹型:幼年龄段死亡率高。
种群的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种群增长率:考虑世代时间的增长率r=lnR0/TT---世代时间R0-----世代净增长率环境条件有利时,r值为正值;不利时为负值。
内禀增长率:在人为的“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观察到的增长率。
人口计划生育的两种控制途径(1)降低世代增殖率,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即R0值。
(2)提倡晚婚晚育,推迟生育年龄,即T值。
可以使出生人口最大程度的降低。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少出生人口3个亿。
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重要贡献。
中国人口政策存在的一些问题1.中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但目前实际平均生1.8个子女,多生的绝大多数在教育水平低的农村,影响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2.重男轻女思想严重,造成男女比例失调;3.老龄化趋势严重;4.造成“421”家庭,独生子女照顾老人方面负担重。
中国男女性比失调非医学胎儿性别鉴定,是导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最直接的因素。
当前我国男女出生比的差异率高达119.92:100。
在不满20岁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实际多出2000万人,每年至少有100万男性失去配偶机会。
到2010年,我国将有大约1800万单身男性。
四.种群的增长模型非密度制约性增长:指当环境(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密度制约性增长:一个在资源有限的空间中生长的简单种群,其增长可简单的描述成"S"型曲线。
在早期阶段,资源丰富,死亡率最小,繁殖尽可能快,使个体达到其内禀增长率。
种群以几何增长,直到达到上限时才结束。
上限或保和值在特定生境,特定条件下是恒定的。
称为环境容纳量(Carring Capacity)K。
当种群更加拥挤时,增长率下降为零,种群大小就会稳定,在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值,达到平衡的种群密度。
逻切斯谛方程该增长的数学模型就是逻切斯谛方程N t=K/(1+e a-rt)r—表示潜在的增殖能力,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 Nt表示为种群在t时间的变化罗切斯谛方程的意义逻切谛方程曲线的5个时期呈“S”型的曲线: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和饱和期。
逻切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1)两个相互作用种群的增长模型基础;(2)是确定渔、农、林业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和重要概念。
五、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种群的增长_在适宜环境中种群的自然增长趋势;季节的消长_湖泊中硅藻的暴发;不规则波动_东亚蝗虫的动态数量周期性波动_黑龙江伊春林区红松结实率、林鼠与黄鼬数量呈周期性波动;种群的暴发_蝗虫、赤潮、水葫芦暴发;种群平衡_受平均密度的影响自动调节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灭亡_在人为或自然的干扰下,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生态入侵_物种在异地发展成单种优势种群,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秦岭冷杉大面积死亡具有“活化石”之称、2亿9千多万年前就生长在河南省鲁山县石人山风景区的珍稀植物物种———秦岭冷杉正在大面积死亡。
专家称,这有可能造成河南省严重的生态灾难,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抢救,这种第四纪冰川时期留下来的珍稀物种将在这一地区消失。
从二叠纪(距今2亿9千多万年)地球上出现裸子植物以来,秦岭冷杉就在这个地区生长。
然而,自2000年起,有人开始发现一些秦岭冷杉死亡,且在树皮里发现了为害的大量小蠹虫。
最近两年,秦岭冷杉开始大面积死亡,目前发现已死亡和染病的树木达到200多棵,占全省秦岭冷杉树总量的近一半。
由于旅游开发过度,人类的频频光顾,驱赶走了虫害的天敌——鸟类。
濒危物种_五彩蟾蜍濒危物种_帕里拉雀濒危物种_马达加斯加狐猴入侵植物-马樱丹Lantana camara入侵植物-微廿菊第三节种群的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种群的空间格局的分类:(1)均匀型;(2)随机型;(3)成群型。
空间格局的类型均匀型:原因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随机型:每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且某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它个体的分布。
成群型: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原因是资源分布不均匀,以母株中心的播种方式和动物的社会行为。
如丛草类,凤尾竹等。
均匀型_浮叶水生植物在森林中随机分布的蜘蛛随机型生长的沙漠植物成群生长的熏衣草人工栽培的熏衣草成群生长的韭莲具有集群性社会行为的黄蜂第四节种群调节种群的数量变动,反映互相矛盾,互相作用,互相调节的综合作用。
因此,生物学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该动态机制。
气候学派:以以色列学者F.S.Bidenheimer为代表,强调种群量的变动性。
生物学派:以澳大利亚生物学家A.J.Nicholson为代表,强调生物密度是调节种群的因素。
食物因素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子自动调节学说主张把种群调节看成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并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
可分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气温变化会导致牡蛎大量死亡当海水温度达到19摄氏度时,牡蛎因遗传原因,体内器官不断产生痉挛。
随着法国气候变化,近几年每年海水温度达到19摄氏度时,正好是牡蛎繁衍的季节,此时牡蛎为了繁衍后代消耗了大量能量,身体已非常虚弱,痉挛给了牡蛎致命的打击。
此外,牡蛎生长环境中的养分多少也直接决定着牡蛎产卵周期的密度,当温度逐渐升高时,海水中养分就越高,牡蛎的产卵周期越密,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大,而其身体抵抗力就越弱,很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从而患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