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4归因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来解释人们是如何解释和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围绕着人们寻找和解释行为原因的心理过程展开。
1. 内因和外因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考虑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
内因指的是与个体本身有关的因素,如个人能力、意图和特质。
外因则是指与环境或外部情况相关的因素,如机遇、运气和外部压力。
归因理论认为,解释行为原因时,人们会权衡内因和外因的相对重要性。
2. 归因偏差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人们常常存在归因偏差,即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错误解释。
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自利偏差、对别人行为的过度归因、对自身行为的过度归因等。
归因偏差会影响人们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3. 归因稳定性和可控性归因理论还关注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稳定性指的是行为原因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可控性指的是个体能否对行为原因进行控制。
人们对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归因会影响他们对行为后果和行为者的评价。
4. 归因过程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经历归因过程。
归因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观察行为、推断行为原因、评估行为原因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最终产生归因结果。
归因过程是动态和复杂的,受到个体认知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内因和外因的权衡,归因偏差的存在,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考量,以及归因过程的全过程。
了解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以及其中的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思考-精品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思考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什么是晕轮效应?它对我们认识他人有什么样的影响?3人们通过那些线索形成对他人的知觉?4什么是图式,它可以分为哪几类?5社会认知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6试述Heider、Weiner、Kelly和Bem的归因理论。
7人们在归因中会有什么样的偏差?1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形成,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特性如下: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它决定着人们对他人的知觉。
评定人或事物时,有三个基本维度:评价(evaluation):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好与坏的方面加以评定力量(potenc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力量的强弱方面加以评定活动性(activity):指对他人或事物从主动与被动方面加以评定2整体印象的形成尽管第一印象很重要,但随着我们对他人认识的深入,我们会逐渐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人知觉他人的时候往往会获得许多信息,对于如何组织这些信息,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几个加工处理的模型,包括:(1)平均模型Anderson在1965年提出,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以简单平均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
(2)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段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平均(3)加权平均模型Anderson于1968年提出,按照这一模型,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相对前两个模型而言,加权平均模型能够解释的范围广,它是人们对他人形成整体印象时最常使用的模型。
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bias),这些偏差是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意到它,并把他们的影响降低,但人们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归因理论与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归因理论与自我概念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归因理论和自我概念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归因理论关注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而自我概念则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本文将探讨归因理论和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归因理论的概念与应用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所做的解释和归因的心理过程。
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个人特质、能力等)或外部因素(如环境、情境等)。
归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
通过研究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我们能够揭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评价方式。
例如,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成功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他们的能力和努力;而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失败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环境因素。
归因理论帮助我们了解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从而揭示了人们对他人的态度和偏见。
其次,归因理论可以解释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解释。
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解释和归因也是归因理论的研究重点之一。
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不利的环境或他人的干扰。
这种归因方式可以影响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认知和评价。
最后,归因理论还可以应用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研究发现,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方式可以影响他们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例如,当个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对成功者持更积极的态度,并倾向于与其合作。
而当个体将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对失败者持更消极的态度,并避免与其接触。
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人们的行为,从而为社会交往和决策提供指导。
二、自我概念的概念与影响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特质、能力、身份和价值的认知和评价。
自我概念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揭示了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方式。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反应和情绪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归因理论早期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尔与凯尔利等人提出,后来又得到了文化心理学家们的发展和完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进行的归因分为两种: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事件归因于个体因素,在事件发生的前提下加上个体性格和能力、动机和状态等方面的因素,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种解释方法倾向于认为事件是基于个体可控因素而产生的。
而外部归因则是将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条件、情境刺激、他人行为等,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种解释方法则强调环境对事件的影响。
此外,还存在几种常见的归因方式,如稳定与不稳定、内在与外在、全局性与局部性的归因。
稳定与不稳定归因是指解释事件的变化可能性。
如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的因素,可能会对未来的行为及结果产生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期望。
内在与外在归因是指解释事件时考虑到的因素属于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环境的因素。
全局性与局部性归因是指归因的普适性,如特定的事件产生的行为或结果是否表示了个体总体的特点。
归因理论在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职场环境中,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行为动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教师更有策略地教导学生。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归因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和优化社会政策的影响和效果,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总之,归因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心理学、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归因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的行为和情绪,为建设更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指导。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1. 海德的朴素心理学理论:海德认为,人们 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例如性格或 能力)或外部原因(例如环境或情境)。
2. 凯利的三度理论:凯利提出,人 们在归因时需要考虑三个因素:行 为者、刺激和环境。这三个因素的 不同组合会影响我们的归因判断。
社会归因的理论与模型
3.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详细描述
社会归因是指人们根据有限的观察或信息,对他人或群体的特征进行推断和分 类。然而,这种推断可能受到种族、性别、社会地位等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 歧视和偏见。
应对策略:增强多元文化意识
总结词
增强多元文化意识是应对社会归因偏见和歧视的有效策略。
详细描述
多元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背景、信仰和价值观的尊重和 理解。通过增进对不同群体的了解和接触,可以减少刻板印 象和偏见,促进公平对待和包容。
社会调查
通过调查社会群体的行为、态度、信仰等因素,可以更加准确地了 解社会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政策评估
通过评估社会政策的实施效果、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更加客观地评 估社会政策的优劣,从而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参考。
04 社会归因的跨文 化研究
文化差异对归因的影响
关注跨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
未来的跨文化归因研究将更加关注跨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探讨跨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跨文化适应的过 程和影响因素,并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策略。
05 社会归因的潜在 风险与应对策略
偏见与歧视的风险
总结词
社会归因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进而产生不公平对待和伤害。
01
心理学与其他社会科 学学科的交叉研究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
此外,还有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之分,稳定归因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或能力。
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他的聪明才智或努力。
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或情境。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于所处的良好工作环境或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稳定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不稳定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可能会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智力(稳定归因),或者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考试前用功复习(不稳定归因)。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的行为解释不仅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在社会互动中,归因理论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
此外,归因理论还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事件和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心理过程。
通过对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并且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理论指导。
归因理论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
它主要研究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是如何根据情境和个体内部因素进行归因的。
归因指的是将行为结果归于某种原因或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动机和特征。
凯利将归因分为两类: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个体内部因素,如个体的态度、能力、性格等;外因是指环境和情境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个体归因偏倚(自我中心偏差):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以外因解释他人的行为。
这是因为个体对自己更为熟悉,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部因素。
2. 归因偏见:当解释他人行为时,个体倾向于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内在特征而忽视外部因素。
比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不幸的性格,而不是考虑到可能是环境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3. 可控性归因: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那些他们能够控制的行为结果,而以外因解释那些他们无法控制的行为结果。
比如,如果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他可能倾向于将责任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是将责任归于比赛条件或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4. 稳定性归因:个体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将其归因于临时的外部因素。
比如,当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不是考虑到他在这一次考试中运气好。
归因理论通过解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动机。
这一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为我们解释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系列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2023-10-29contents •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归因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社会归因的挑战与未来研究•社会归因案例分析目录01社会归因的定义与理论社会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理过程,即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或情境因素。
社会归因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人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和行为。
定义与概念01归因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们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
02归因理论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早期的决定论观点和后来的相对主义观点。
03现代归因理论强调了认知过程和情境因素在行为归因中的作用。
1 2 3社会归因理论在教育、管理、政治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人们的归因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互动,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帮助。
然而,社会归因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过度简化了复杂的社会行为和情境因素。
02社会归因的过程与机制归因的认知过程观察行为根据行为的表现和情境,对行为的意图进行判断。
判断意图赋予意义形成印象01020403根据一系列的行为和表现,形成对他人整体印象和评价。
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对其意图和意义进行推断。
将行为的意义赋予到所观察到的行为上,并形成对行为的解释。
人们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或他人。
自我服务偏差对应推断偏差群体归因偏差基于一个单一的外部特征,往往做出过于单一和简化的推断。
将群体特征归因于个体,或将个体特征归因于群体。
03归因的偏差与偏见0201情境和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对行为的归因。
情境因素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影响人们对行为的解释和评价。
文化因素社会角色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归因倾向产生影响。
社会角色与群体压力归因的影响因素与机制03社会归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会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和态度来推断其性格和价值观,从而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旨在解释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
本文将从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对人们理解他人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归因理论的基本概念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的认知过程。
在理解他人行为时,人们通常会对行为的原因进行推理,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归因。
根据不同的表现,人们将其归因为个人因素或情境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能力、性格等内部因素,而情境因素则涵盖了外部的环境、社会因素等。
二、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归因理论将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主要归结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他人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认为其行为是基于个体的能力、素质、性格等。
而外部归因则将他人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认为行为是受到外界的影响和限制。
三、人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1. 内部归因:当人们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因素时,通常会认为这是由于对方的能力、态度、动机等内在因素所致。
例如,当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人们可能会归因于他的聪明才智或勤奋学习,认为这是由于他个人的能力所致。
2. 外部归因:当人们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和情境因素时,通常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对他人行为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迟到了,人们可能会归因于交通堵塞、突发事件等外部因素。
四、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归因理论对我们理解他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他人的动机和意图,进而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
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1. 感谢信中的归因:在写感谢信时,我们会对对方的行为进行解释归因。
通过解释对方的善意、帮助和付出,可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并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
2. 教育中的归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困难原因,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归因,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人际关系中的归因: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会影响我们对对方的认知和态度。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推理和理解。
以下是归因理论的一些关键概念:
1. 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努力或特性。
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才能或努力时,他们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自己。
然而,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缺陷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责或自卑。
2. 外部归因:外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环境或他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环境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侥幸或不太自豪。
相反,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冤枉和愤怒。
3. 个人稳定性:个人稳定性是指个人在解释行为时认为这一特定行为是由于内在特质而持久存在的倾向。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稳定的,他们可能会预测未来的行为或判断个人特质。
4. 控制性:控制性是指个人对事件的控制感知。
当个人感到他们对事件有很强的控制感,他们可能更有可能将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
相反,当个人感到他们无法控制事件时,他们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
这些关键概念在归因理论中相互交织,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
他们提供了对人们行为背后推理和心理过程的深入了解。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得转载或引用。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归因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他人行为或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过程。
当我们观察到他人的行为或面临一种特定情境时,我们往往会尝试寻找一个或多个原因来解释这个行为或事件为何发生。
在归因的过程中,有两种主要的解释方式: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意味着我们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个体的个人特质、能力、性格或意愿等内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考试得高分,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或勤奋努力。
外在归因则指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情境或其他外界因素。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学生考试不好,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考试难度较高或其他干扰因素。
除了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还有一种常见的归因错误称为属性归因错误。
属性归因错误是指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忽视或低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交通堵塞导致迟到时,如果我们过分强调他的个人不守时,而忽略了交通状况的影响,即是属性归因错误。
归因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对于理解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和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它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更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其他人更注重外部环境因素。
心理学 归因
心理学归因归因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过程。
通过归因,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观念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归因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在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
一、归因的定义与理论基础归因是指个体对事物、事件或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解读的过程。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归因理论,试图解释人们是如何做出归因的判断和决策。
1. 内部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指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内在特质、能力或个人性格等因素。
例如,当一个人考试取得好成绩时,他可能会将其归功于自己的聪明才智。
外部归因则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运气或他人的行为等因素。
同样以考试成绩为例,如果一个人的考试成绩较差,他可能会将其归咎于考试难度大或者老师出题不公平。
2. 稳定与不稳定归因稳定归因表示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为永久不变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认为自己出色的音乐才华是他成功的稳定原因。
相反,不稳定归因则是将事件或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临时或无法持久改变的因素。
例如,一个人将自己失败的音乐表演归咎于紧张和缺乏准备,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训练和改变来解决。
3. 控制性归因控制性归因指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结果归因于自己或他人的控制能力。
当个体认为自己具有对事件或行为的掌控能力时,他们会更愿意承担责任并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相反,如果个体将事件或行为的结果视为不可控制的,他们往往会对事态消极应对或采取回避策略。
二、归因的应用1.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扮演着理解他人和社会行为的关键角色。
通过观察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群体行为。
-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其归因方式来判断其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进而影响我们对其的态度和行为。
- 当我们遭遇他人的批评或责备时,理解归因的原理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否定和冲突的情绪中。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指人们在对自己或别人行为进行分析解释时所遵循的心理过程。
人们根据一系列因素来归因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包括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后果以及社会和文化因素等。
在归因理论中,人们将行为归因为某些特定因素,以此来解释行为的原因。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几种不同的归因理论,包括内在归因理论、外在归因理论以及随机归因理论等。
这些理论探讨了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行为进行解释时所可能采取的心理机制和思考方式,并且提供了帮助人们理解个体和集体行为的工具。
内在归因理论内在归因理论是指人们通常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一种天性或内在属性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不礼貌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本来就是个粗鲁的人,而当同样的人表现得有礼貌时,则可能会认为这个人本来就是个很有礼貌的人。
内在归因理论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解释来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当我们愿意将他人行为归因为内在因素时,我们可能会将他人视为一个不可改变的人,并对他人更加严厉和批判。
然而,当我们愿意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时,我们往往会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们。
外在归因理论相反,外在归因理论则是将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外部环境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表现得不礼貌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个人的行为是由于场合不当或其他外部因素所致。
外在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受个体因素的干扰。
当我们将他人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时,我们可能会更有同情心和宽容度,因为我们意识到这些因素可能是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
随机归因理论随机归因理论是将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解释为由于不确定性或变量性所致的结果。
例如,当一个人表现得不同寻常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由于外部或内部因素的一种随机影响,而不是自身或别人的内在特质所导致的。
随机归因理论在社会情景下也广泛应用。
例如,当我们试图解释社会行为时,我们可能会假设一个事件的发生与随机因素有关,而不是由于某个明确的因素所致。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管 理及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30/2019 6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海德内外归因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高区别性 区别性
汤姆并不是老踩其他舞伴的脚
低区别性
汤姆也踩其他舞伴的脚
高一贯性
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的 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 的脚 高一致 性 琼的舞 伴常踩 她的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一致性 琼的舞伴 琼的舞伴 常踩她的 很少踩她 脚 的脚
3、凯利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71)对上述理
论进行了补充。 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是有 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 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 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中所共同出现的 东西。 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 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 (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 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3/30/2019
13
(五)对归因理论的评价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推断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 差异; 3、有助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4、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3/30/2019
(五)社会常模
社会常模被人们视为归因的线索,是成人最常用的来推论能力水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一场有争议的球赛2011.03.25新疆vs.北京 王卓平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为什么要理解和探讨归因问题?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何时归因 1、当出乎意料,不寻常的事发生 2、负性的事件 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不太肯定的事情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新结婚时代》剧照
(三 )自我服务归因偏差——我很优秀,你 只是运气好
关于自己/他人 的成功/失败的归因方式
关于集体的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方式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四 )虚假一致——你跟我一个糗样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好的,正常的,具有代表 性的。
吸烟者容易高估人群中吸烟的比例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归因偏差: 第一是为了寻求认知的捷径; 第二是努力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动机。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五)归因常见原则 第五、打折扣原则——如果存在其他看起来 更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结果 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献血 老师表扬我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三、归因偏差
第三章 社会认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假如你已经安排好在晚上7点钟会见一位朋友, 现在已经到了7点30分,朋友还没有来。你会如何就 这件事给自己一个说法? A:我敢肯定一定发生了什么事, 使她不能准时来这儿 B:这个人真差劲!她就不能稍 微上点心吗?!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低估环境的因素常常造成不必要的人际困扰和矛盾
看起来不尽人情的楼长
原因:1、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更引 人注目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二) 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我们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于其内在特质, 而将自己的行为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习得性无助相关研究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正是因为这种悲观的归因方式对个体情绪、 动机与身心健康有害,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归因训 练或者治疗,来改变原有的归因方式,使之朝向 乐观、健康的方向变化(如把失败归于暂时的、 局部的因素,把成功归于内部、稳定、普遍的因 素),从而改变个体的期望、情绪与动机,进而 改变行为,改善身体(如失眠)状况与学业成绩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情境性归因vs.行为倾向性归因?平均而言,人们 更愿意选择第二种因果归因。事实上,这种倾向 非常强烈,以致社会心理学家罗斯(Lee Rose,1977)将它标注为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基本归因错误:描述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 果时高估倾向性因素、低估情境性因素的双重 倾向。
) 人们常常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归结事情的原因
一致性: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是否一致 一贯性:行动者在其他时间、地点是否也有此行为 区别性: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也有此行为方式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一致性 是 否 否
一贯性 是 是 否
区别性 否 是 否
归因于 知觉对象 行动者 情境
第三章 社会认知—归因 ——微妙而强大的情境力量
主讲人:祝大勇 E-mail:zhdy0919@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主要内容 一、概念 二、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的相关理论 三、归因偏差
四、归因策略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一、归因(attribution): 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 以推断的心理活动过程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影响对应推论的三个因素 1、社会赞许性—— 不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更能看出真实态度(糟糕的宴会) 2、非共同效应——非共同性因素 (朋友、关窗) 3、选择自由性——自由选择的行为 (捐款)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五)归因中常见原则 第一、不变原则—寻找特定原因与特定结果 的恒定联系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五)归因中常见原则 第二、扩大原则 从来不公开表扬员工的老板
女企业家照片实验(2001)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五)归因常见原则 第三、利害关系原则
踩脚 小组实验:假被试的失败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五)归因常见原则 第四、共变原则(多线索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维纳及其同事在1972 年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维纳认为,内因-外因方面 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 还应当增加另一个方面,即 暂时-稳定方面。
从“给力娜”到“水货娜”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外
任务难度
个人运气
稳定
非稳定
个人能力
个人努力
内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Harold Kelley,1967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二、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常识心理学
F. Heider,1958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 可以归结为:个体天赋不够,不够努力; 可以归结为:太难了,老师判的太严了;
比如:被老板炒了鱿鱼
我不适合这个职业 这个职业不适合我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四)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所谓“对应推论”即由外显行为来推论其人格 特质,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详细解释了我们 如何判断他人的行为是由个人特质还是有暂时性的 情境影响而产生的。 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 结果相对应,即对应推论。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冲撞—由人的行为推断人格特质准确吗?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四、归因策略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控制源理论 (美国 罗特 1966)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关于归因的实际运用
个体在归因时存在个体差异,会形成比较稳定的 倾向: 有人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宰;
而有的人就比较宿命,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由命运、 他人控制的,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动机乃至行为。 相对于外控者,内控者更容易体验正性的情感体验
第三章 社会认知之归因
当人们习惯于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且普遍的因素 (如能力有限)的时候,就会产生结果不可控的预期, 从而出现动机水平下降以及抑郁、无助的情绪,形成所 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这是一种悲观式的 解释风格(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