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
水产养殖中的底泥处理与利用方法
水产养殖中的底泥处理与利用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利用水体生态资源养殖各类水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经济收益。
然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底泥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底泥中富含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如果不得当地处理和利用,就会对水质环境造成污染。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底泥的处理与利用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实现资源化利用。
一、底泥的特点底泥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物,主要由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构成。
它不仅是水产品的养分来源,也是有机物降解和微生物生长的基础。
然而,过量的底泥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等问题,对养殖环境造成威胁。
二、底泥处理方法1.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将底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和处理,常见的方法包括挖掘、筛分和沉淀。
挖掘是将底泥从沉积区域挖掘出来,将其转移至其他地方进行处理。
筛分则是通过筛网的不同孔径,将底泥中的大颗粒物质分离出来。
沉淀是将底泥置于静置容器中,通过自然沉降使底泥中的颗粒沉积到底部。
这些物理处理方法可以初步清除底泥中的大颗粒和杂质,减少水体的浑浊度。
2.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指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底泥中有机物的性质,以达到分解和去除的目的。
其中,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包括氧化法、絮凝法和沉淀法。
氧化法可以通过加入氧化剂,如高锰酸盐和过氧化氢,促进底泥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絮凝法则是通过添加絮凝剂,如聚合氯化铁和聚合硫酸铝,促使底泥中的颗粒结合成较大的结块,方便沉降和分离。
沉淀法主要通过加入金属盐类,如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铜,使底泥中的悬浮物快速沉积。
3.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降解和消化底泥中的有机物质。
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好氧处理是指在通氧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质。
厌氧处理则是在无氧或弱氧条件下,利用厌氧微生物进行降解。
这些生物处理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底泥中有机物质的含量,还可转化为无机物质,为水体提供养分。
三、底泥的利用方法底泥经过处理后,可以进行有效的利用,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河道底泥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分析
河道底泥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分析摘要:自国务院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以来,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纳管截污、河道清淤、补水调水、生态修复、水体自净”等治理措施进行了水环境整治工作,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文章分析制约水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水体、底泥的整体监测和研判,确定河道底泥污染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要原因,本着“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治理原则,针对河道底泥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河道底泥;污染治理措施;资源化利用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行业的发展决定了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制造业发展所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趋势,加上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河道污染问题严重,甚至严重威胁到了周边自然、生态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对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加速推进水污染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首要解决的难题。
因此,深入分析当下河道整治中水污染治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探索应对和解决的方法是十分必要、迫切和有意义的,更是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1河道底泥整治内容和必要性河道底泥整治是环保事业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项目内容多、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是依据现代环保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对河流生态环境以及周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整理,从而逐步缓解、改变直至重塑健康、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河流生态环境。
一般来说,河道整治包括环境监测、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多项内容,而水污染治理在整个河道整治中处于关键性地位,其治理成效将直接关系到河道底泥整治工作的质量。
另外,环境监测、生态保护以及后期的生态修复也都与水污染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强化水污染治理、提高其工作成效是当下河流整治工作的关键,也是完成国家生态环保目标的重要手段。
事实证明,只有全力推进河道整治以及水污染治理工作,才能实现对水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保障人们生活的健康稳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清淤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第47卷第16期2019年8月广 州 化 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7No.16Aug.2019清淤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胡灵杰,曹玉姣,陈 再(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上海 200136)摘 要:清淤河道底泥越来越受到重视㊂一方面,清淤河道底泥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潜在资源;另一方面,它还可能含有有害物质㊂底泥的资源化途径主要有土地利用㊁填方材料㊁建筑材料和水处理材料等,不同的资源化途径对环境的风险也不同㊂为了避免二次污染的出现,在底泥进行资源化前,对底泥进行风险评价十分重要㊂根据其性质特点,选择合适的利用途径,不仅可以降低底泥对环境的风险,还可以有效解决底泥处置问题㊂关键词:河道底泥;资源化;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9677(2019)16-0036-03第一作者:胡灵杰(1989-),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及水环境综合整治相关工作㊂Research Progress on Sediment of Dredged River in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HU Ling -jie ,CAO Yu -jiao ,CHEN Zai(Shanghai Communications Construction Co.,Ltd.,Shanghai 200136,China)Abs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dredged river sediment.Onone hand,dredged river sediment is a potential resource with high utilization value,on the other hand,it may contain harmful substances.The main ways of sedim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are land use,filling materials,building materials and water treatment materials.Different ways of sediment resource utilization have different risks to the environment.In order to avoid secondary pollution,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make a risk assessment of sediment before it is recycled.Choosing suitable utilization ways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can not only reduce the risk of sediment to the environment,but als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ediment disposal.Key words :river sediment;resourceful;risk assessment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日益增长,基础设施落后,大量污水不合理排放入河,使得水体中COD㊁BOD 5㊁氮和磷等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水体污染严重,甚至发黑发臭㊂目前,黑臭水体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㊂河道清淤是治理黑臭河道重要方法之一,清淤底泥的量也随着清淤工程进行而增加,为了避免底泥造成 二次污染”,应根据底泥的性质进行资源化利用[1]㊂河道底泥是一种利用价值很高的潜在资源,因为它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如腐殖酸㊁胡敏酸等和N㊁P 等营养物质㊂基于此,对河道底泥进行合理的资源化利用是环保领域中研究的重点和热点㊂本文对国内外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归纳,总体而言,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主要有土地利用㊁填方材料㊁建筑材料和水处理材料等㊂在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前,需对其性质进行分析㊂可见,底泥性质是选择资源化利用途径的重要依据㊂1 底泥的资源化利用1.1 土地利用底泥土地利用时,可以改善土壤性能如pH 值㊁孔隙度㊁容重㊁有机质和营养物质的含量,来提高植物生产力[2]㊂底泥中有机质可以使草坪草生长更好,绿期更长,但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则有所增加[3]㊂对于污染程度较严重的底泥,可用作园林绿化建设和废弃矿业土地㊁土石料废弃场地㊁废弃垃圾填埋场等严重扰动土地的生态修复[4]㊂河道底泥中含有丰富的N㊁P 等营养元素㊂同时,还含有大量的细颗粒物,它们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㊂另外,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质通过与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发生化学作用,从而使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发生改变,进一步使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活性与毒性降低[5]㊂因此,将底泥施加到污染背景值较高的扰动地区能够实现底泥的资源化利用㊂1.2 填方材料底泥经固化处理后,满足工程要求,可作为填方材料使用[6]㊂经固化稳定处理后的河道底泥可用于路基工程㊁筑堤加固工程和低洼地区回填工程等㊂底泥经固化处理后并用于路基填筑,一方面,可以减少底泥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了底泥的长期占地堆放,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太湖淤泥经质量分数为6%的固化剂处理后,可用于路基填筑[7]㊂张春雷等[8]对疏浚底泥进行了固化处理和筑堤试验,结果表明,经固化处理后底泥满足筑堤要求,可以作为填方材料使用㊂这不仅解决了疏浚底泥处理处置问题,同时也实现了底泥的资源化利用㊂李育伟等[9]选用粉煤灰-石膏-水泥为固化剂来第47卷第16期胡灵杰,等:清淤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37处理污染底泥,结果发现,与处理前相比,处理后底泥重金属Cd㊁Pb和Zn的固定率明显提高,经固化处理后底泥的环境风险明显降低,能够满足填土材料与填埋要求㊂1.3 建筑材料底泥可以取代黏土生产陶粒㊁砖㊁水泥等[10]㊂张国伟等[11]以上海新泾港河道底泥为主要原料制备陶粒,探讨了工艺参数,当底泥的量㊁广西白泥添加量㊁生活污泥添加量和黏结剂添加量分别为61%㊁20%㊁15%和4%,烧成温度为1140℃,保温时间为9min时,底泥陶粒产品的主要性能均能达到国家标准GB/T17431-1998‘轻集料及试验方法“㊂在国内外,清淤河道底泥制砖技术应用较好㊂Herek等[12]将纺织废水污泥与粘土混合来生产建筑砖,当纺织废水污泥与粘土以质量比1︓4混合时,砖的吸水率在8%~22%之间符合巴西标准㊂同时,浸出和增溶试验表明所生产的砖块是安全的和惰性的㊂总体而言,污泥对环境的风险可以通过污泥砖的制备来降低,并且污泥砖的制备符合污泥资源化要求㊂马雯等[13]以城市污泥和黏土为主要制备砖,探讨了不同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污泥掺量㊁成型压力㊁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为100 g/kg㊁60MPa㊁1050℃和1.5h时,污泥砖性能较好,污泥砖的制备制备污泥砖有利降低处理成本和污泥对环境的风险,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㊂1.4 水处理材料底泥经改性后可作为水处理材料处理附废水中重金属㊁有色物质等㊂程杨等[14]以制备高温焙烧改性底泥为吸附剂来处理废水中重金属Mn2+,吸附效果明显,当改性底泥的投加量为30g/L时,Mn2+的去除率为97.96%㊂李依丽等[15]采用化学方法制得污泥基活性炭,对次甲基蓝染料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高达93.8%㊂另外,有研究表明,城市污泥活性炭可以去除60%~99.70%的碱性黑,比商业活性炭的去除效果明显要好[16]㊂N㊁P等营养盐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减少水体中过多的N㊁P等营养盐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㊂祝成成等[17]发现,污泥制备陶粒对废水中近30%磷酸盐,此外,对吸附磷酸盐陶粒再生实验表明吸附能力略有降低㊂有研究表明,以上海黄浦江支流清淤河道底泥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多孔材料可去除污染河道中77.44%的总磷,70%~ 98%的磷酸盐[18]㊂汪爱河等[19]研究表明,以硫酸作为活性剂对城市剩余污泥进行改性制备出吸附材料,对氨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可高达93.3%㊂因此,将底泥作为水处理材料使用,对废水水质改善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底泥的资源化利用㊂2 底泥资源化利用的风险评价方法由于底泥中重金属对环境有一定的潜在风险,而制约着底泥的资源化[20]㊂因此,在底泥资源化前有必要对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㊂对底泥进行风险评价是为了了解底泥的污染状况及修复处理的效果㊂目前,国内外常用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地累积指数法㊁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㊁富集系数法㊁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等[21-22]㊂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的侧重点不同,也存在不足,为了得到科学㊁全面和准确的结果,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至关重要[21]㊂而在底泥资源化利用中常用的两种评价方法是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23]㊂其中地累积指数法(I geo)是Muller研究重金属含量与对应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指标[24]㊂其计算公式如下:I geo=log2(C i/1.5C0)(1)式中:C i 底泥中重金属i的含量,mg/kgC0 底泥中重金属i的背景值,mg/kg式(1)不仅可以反映河道底泥重金属的自然分布情况,也可以反映了人为活动对河道底泥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影响[24]㊂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是Hakanson基于元素丰度和释放能力原则提出的㊂该方法是一种相对快速㊁简便和标准的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底泥污染程度及其水域潜在生态风险[25]㊂此外,该方法从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出发,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影响,可以反映单一重金属和多种重金属综合效应对生态环境的风险[26]㊂其计算公式如下:E i r=T i r㊃C i/C0(2)RI=∑ni=1E i r(3)式中,E i r为重金属i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无量纲;RI为河道底泥中多种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无量纲;T i r 为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毒性响应系数,无量纲㊂它不仅可以反映河道底泥中各种重金属以及它们的综合效应的环境影响,而且可以对潜在的污染程度进行定量评价[26]㊂这两种评价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底泥重金属的环境污染状况,但它们侧重于重金属总量带来的风险[27]㊂在对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时,不仅要研究各种重金属总量分布情况,还应考虑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浸出毒性㊂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活性主要通过迁移能力和生物可利用性来反映[22]㊂其中迁移能力可通过迁移系数(离子交换态所占百分比)来评价,它反映的是底泥或土壤中不同重金属的迁移能力大小[28]㊂迁移系数越大,重金属的迁移能力越大,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越大;相反,迁移系数越小,重金属的迁移能力越小,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越小㊂生物可利用性则可用活性系数来描述,即离子交换态与碳酸盐结合态所占百分比总和,它反映重金属被生物体所利用的难易程度,进而表示对环境构成潜在危害的大小[29]㊂活性系数越小,表示重金属在底泥中的稳定性较高,不易被利用,危害性较小;相反,活性系数大,表现出较大的危害性与不稳定性,易被利用,危害性较大㊂底泥重金属的浸出毒性主要通过毒性特征浸出法(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TCLP)和合成沉淀浸出法(Synthetic precipitation leaching procedure,SPLP)两种方法来评价,能有效评定底泥重金属对环境的风险[30-31]㊂由于底泥重金属能够通过渗滤㊁吸附等作用对地表水㊁地下水及周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32]㊂实际应用中主要根据底泥的处置环境及用途来进行评估㊂其中TCLP以醋酸缓冲液为浸提剂,模拟底泥在进入卫生填埋场后,其中重金属在填埋场渗滤液的影响下,从底泥中浸出的过程[30]㊂SPLP以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为浸提剂,模拟在酸雨降水条件下,不规范填埋处置㊁堆放的底泥在土地利用时,底泥重金属被浸出而进入环境的过程[31]㊂可见,在底泥资源化利用前,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来对底泥进行评价,有利于全面了解底泥对环境的风险,更有利于选着合理的资源化利用途径㊂3 结 语清淤河道底泥利用价值很大,为了降低底泥对环境的风险,更加充分利用这种资源㊂在资源化利用前,需对底泥性质进行研究分析,以更加全面了解底泥对环境的风险㊂不同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对环境的风险要求及处理成本有所不同,实际应38 广 州 化 工2019年8月用中应根据其性质特点选择合理的利用途径㊂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底泥在资源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和风险,还可以降低相关处理成本,实现底泥的利用价值最大化㊂参考文献[1] 张列宇,王浩,李国文,等.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环境保护,2017,45(5):62-65.[2] Wang X,Chen T,Ge Y,et al.Studies on land application of sewagesludge and its limiting factor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160(2):554-558.[3] 王新,周启星,陈涛,等.污泥土地利用对草坪草及土壤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3,24(2):50-53.[4] 陈丽,宋力,黄民生,等.河湖底泥资源化研究现状与展望[J].上海化工,2012,37(7):1-6.[5] 刘伟,杨富淋,汪华安,等.珠三角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41(S1):363-366.[6] 张旭东,祁继英.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30(2):48-50.[7] 邵玉芳,龚晓南,郑尔康,等.疏浚淤泥的固化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9):191-194.[8] 张春雷,朱伟,李磊,等.湖泊疏浚泥固化筑堤现场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07(1):27-29.[9] 李育伟,杨艳萍,肖文胜,等.湖泊疏浚底泥固化用于填埋用土技术初探[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13(3):8-14. [10]薄录吉,王德建,颜晓,等.底泥环保资源化利用及其风险评价[J].土壤通报,2013,44(4):1017-1024.[11]张国伟,杨波,奚旦立.河道底泥制备陶粒滤料的研究[J].环保科技,2007,13(1):39-43.[12]Herek L C S,Hori C E,Reis M H M,et al.Characterization ofceramic bricks incorporated with textile laundry sludge[J].Ceramics International,2012,38(2):951-959.[13]马雯,呼世斌,樊恒辉.污泥砖的研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3):141-145. [14]程杨,高正捷,杨月红,等.改性底泥吸附模拟废水中Mn2+影响因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38(s2):85-89. [15]李依丽,李利平,尹晶,等.污泥活性炭对次甲基蓝废水的吸附[J].环境工程学报,2013,7(8):63-67.[16]Fan X,Zhang X.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sewagesludge to alkaline-black[J].Materials Letters,2008,62(10-11): 1704-1706.[17]祝成成,王涌涛,李大鹏.净水污泥制备陶粒及其对废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试验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 24(4):12-17.[18]朱元中,陶红,顾竹珺,等.底泥制备免烧结多孔材料对原水中磷的去除[J].净水技术,2017(2):8-14.[19]汪爱河,张纯,张伟,等.硫酸活化市政污泥对氨氮的吸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6,32(17):81-84.[20]Ren X R,Yan R,Wang H,et al.Citric acid and ethylene diaminetetra-acetic acid as effective washing agents to treat sewage sludge for agricultural reuse[J].Waste Management,2015,46(11):440-448.[21]陈明,蔡青云,徐慧,等.水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6):1069-1074. [22]徐辉,陈维芳,张思嘉,等.生物活性剂淋洗对河道底泥重金属毒性和生态风险影响评价[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8,29(05):77-83.[23]Wang N,Wang A,Kong L,et al.Calc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btoxicity coefficient for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8,610-611(1):167-174. [24]Benson N U,Udosen E D,Essien J P,et al.Geochemical fractionationand ecological risks assessment of benthic sediment-bound heavy metals from coastal ecosystems off the Equatorial Atlantic Oce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17,32(3):410-420.[25]Hu Y,Liu X,Bai J,et al.Assessing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surface soils of a region that had undergone three decades of intense industrialization andurbanization[J].Environ SciPollut Res Int,2013, 20(9):6150-6159.[26]Yang Y,Jin Q,Fang J,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ecological riskassessment,and potential sources of heavymetal(loid)s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Huai River within the Bengbu section,China[J].Environ Sci Pollut Res Int,2017,24(12):1-11.[27]张慧娟,刘云根,侯磊,等.典型出境河流生态修复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7,30(9): 1415-1424.[28]侯千,马建华,王晓云,等.开封市幼儿园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及潜在生态风险[J].环境科学,2011,32(6):1764-1771. [29]胡绵好,袁菊红,黄和平.南昌市城市污泥重金属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5):63-67. [30]Zhou X,Guo J,Lin K,et al.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and 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from waste printed circuit board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3,246-247(4):96-102. [31]Townsend T,Dubey B,Tolaymat T.Interpretation of SyntheticPrecipitation Leaching Procedure(SPLP)Results for Assessing Risk to Groundwater from Land-Applied Granular Waste[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6,23(1):239-251.[32]Türkdo^gan M K,Kilicel F,Kara K,et al.Heavy metals in soil,vegetables and fruits in the endemic 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region of Turkey[J].Environmental Toxicology&Pharmacology,2003,13(3):175-179.。
环保疏浚底泥固化改性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
环保疏浚底泥固化改性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环保疏浚底泥固化改性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一、前言环保疏浚底泥固化改性与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施工工法是一种将环保疏浚底泥固化改性和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施工工法。
该工法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出发点,通过采取特定的技术措施和工艺原理,实现了对底泥的固化改性和有效利用,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二、工法特点1. 环保性:该工法采用了环保的固化改性技术,减少了底泥对环境的污染,并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2. 综合利用:通过将底泥固化改性后,可以用于建筑材料、土壤改良等领域,实现了对底泥的综合利用。
3. 一体化施工:将固化改性和资源化利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施工,提高了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4. 节约成本:由于采用了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可以降低底泥处理的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适应范围该工法适用于疏浚工程中产生的污泥处理,包括河道清淤、港口疏浚、湖泊治理等工程。
四、工艺原理通过对施工工法与实际工程之间的联系分析,采用一系列的固化改性技术进行底泥处理。
首先,根据底泥的性质确定合适的固化改性剂,并进行配比。
然后,采用物理、化学等技术手段将固化改性剂与底泥进行充分混合,使其成为块状物质。
最后,对固化后的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如制备建筑材料、土壤改良等。
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主要包括底泥处理、固化改性、资源化利用等阶段。
首先,对底泥进行混合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然后,根据底泥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固化改性剂进行加入,并进行充分混合。
最后,对固化改性后的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
六、劳动组织施工过程中需要组织合理的劳动力,包括底泥处理人员、固化改性人员等,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七、机具设备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主要包括混合机、固化设备、资源化利用设备等。
混合机用于混合底泥和固化改性剂,固化设备用于固化改性后的底泥,资源化利用设备用于将固化后的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
八、质量控制为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
河道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2020年26期研究视界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河道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潘逸凡(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19)引言近年来,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为主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2019年,全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共有黑臭水体2899个,通过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消除86.7%。
河道疏浚工程作为主要治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河道内的污染物负荷、改善水域生态系统,但在疏浚过程中产生大量清淤底泥。
这部分清淤底泥如未得到妥善处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因雨水淋洗造成土壤和水体的二次污染。
河道清淤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亟待拓展与突破。
为适应水环境治理需求、解决河道淤泥处理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河道清淤底泥成分分析研究进行总结,并梳理了国内外河道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以期为河道淤泥处置的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1河道清淤底泥成分分析研究现状河道疏浚过程中产生的清淤底泥是一种在静水和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含有机质的细粒土,通常孔隙比大于1:5,具有粉粒含量高、粘粒含量低的特点[1]。
河道淤泥颗粒细,粒度通常小于0.05mm ,可塑性较强。
河道淤泥的化学成分与粘土类似,主要化学成分为SiO 2(约占70%)、Al 2O 3(约占20%)、Fe 2O 3(约占7%)、CaO 和MgO [2],但受区域影响,不同河道也存在差异。
另一方面,受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水生生物腐败等影响,河道底泥往往存在重金属、有机物污染。
重金属超标的清淤底泥通常来源于工业发达地区。
刘成等[3]对巢湖重污染汇流湾区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分析发现,Hg 和Cd 的污染程度较严重,并导致该湾区沉积物具备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
一项南京黑臭河道底泥污染特征的研究表明,南京城区黑臭河道底泥重金属Zn 、Ni 、Cr 、Cu 及Pb 均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负荷,同时总磷与有机物污染均较为严重[4]。
污染底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王 慧 , 于伟鹏 , 黑 亮 , 翟晓峰 , 严 建平 , 张 英 , 李化 山
( 1 .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广 东 深 圳 摘 5 1 8 0 0 0 , 2 . 珠 江 水利 科 学 研 究 院 , 广 东 广 州 5 1 0 6 1 0 ) 要: 水体 底 泥 污 染是 世 界 范 围 内的一 个主 要 环 境 问题 , 底 泥 污染治理是城 市河道水体 污染综合 治理 的主要 内
C )P O P s 具有 以下 的性 质 : 难 被 降解 、 易 蓄积 在生 物体 内, 强致癌性 、 内分泌毒 性 、 生殖毒性 , 对免 疫效应有 抑制作 用, 易被悬浮颗粒 物吸 附。在被 悬浮 颗粒物 吸 附的过 程 中, P O P s 可随着颗粒 物进 行长 距离 迁移 。然 后 , 通过 大气 沉 降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9 2 3 5 . 2 0 1 5 . 0 3 . 0 3 4
2 0 1 5年第 3期 ・ P E A R L R I V E R 人 民珠 江
污 染底 泥 处 理 及 资 源 化 利 用 研 究 进 展
此 不 适 于 浅水 或对 水深 有要 求 的 水 域 J 。 2 . 1 . 2 原 位 化学 处 理 技术
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7-2284(2006)08-0030-05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宋崇渭1,王受泓2(1.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 310007;2.深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 518036) 摘 要:阐述了当今污染底泥修复技术方法,以及污染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
目前主要有疏浚、掩蔽和引水等物理修复方法,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方法。
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投入大;生物修复投入低,修复面积大,但速度慢。
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有土地利用,填方材料,建筑材料,污水处理材料等。
对各种修复技术和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了比较探讨,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关键词:底泥;修复技术;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Advance in Research on Remediation Technique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Polluted SedimentS ONG Chong-wei1,WANG Shou-hong2(1.Zhejiang Design and Re search Institute of Envio nmental Science,H ang zho u310007,China;2.Shenzhe n W ater Resources Planning&Desig n I nstitute,Shenzhen518036)A bsract:Remediatio n techniques and resource utiliza tion o f polluted sedim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 he remedia tion techniques include phy sical treatments,such as dredging,capping,w ater div ersio n,and bioremediation;chemical remediatio n and bioremedi-a tion.P hy sical treatments can obvio usly co ntrol co ntaminated sediment,but cost to o much,while bio remediatio n is just reve rsed. T 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po lluted sediment is to use sediment as a resource,such as land reclamation,filling material,co nst ruction material and w aste w ater ma te rial and so on.A 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 es of each remediation technique,and resour ce utilization appro aches are analy zed and compared.Key word:sediment;remediatio n technique;resource utiliza tion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河道疏浚底泥资源化再利用的研究进展
河道疏浚底泥资源化再利用的研究进展
张健
【期刊名称】《黑龙江环境通报》
【年(卷),期】2024(37)4
【摘要】城市河道建设或整治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疏浚底泥,由于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殊性质,如何开发其剩余价值,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成为该行业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近年来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再利用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对该领域未来
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张健
【作者单位】青岛海润陆海洋装备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5
【相关文献】
1.河湖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2.疏浚底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3.河道砂性底泥疏浚、固化及资源化利用方案设计及工程应用
4.河湖疏浚
底泥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5.疏浚河道底泥资源化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泊底泥处理与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
湖泊底泥处理与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湖泊是地球上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维护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湖泊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
其中,底泥是湖泊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研究和开发湖泊底泥处理与再生利用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湖泊底泥是指湖泊底部积累的沉积物或有机质富集物。
底泥的主要成分包括泥状物、沉积物、有机质和微生物等。
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底泥中可能富集了许多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这些污染物的存在对湖泊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湖泊底泥处理的目标是减少或消除底泥中的有害成分,恢复湖泊的生态系统,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再生利用。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底泥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物理方法是湖泊底泥处理的基础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沉降、吸附和筛分等。
沉降技术利用底泥中的颗粒物质的沉降速度差异,通过引入沉淀剂帮助颗粒物质快速沉降,从而分离底泥中的有害物质。
吸附技术则利用吸附剂吸附有害物质,从而将其分离出来。
筛分技术则是通过筛网或筛孔将颗粒物质分离。
这些物理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投资费用低、处理效果较好等优点,但对大规模湖泊底泥处理效果有限。
化学方法是湖泊底泥处理的常用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化学固化、氧化、还原等。
化学固化方法通过添加固化剂,使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稳定的固体物质,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和迁移。
氧化和还原方法则是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对有害物质进行氧化或还原反应,降低其毒性和活性。
化学方法具有处理效果较好的优点,但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处理过程,避免引入新的污染物。
生物方法是湖泊底泥处理的新兴方法,主要包括菌类修复和植物修复。
菌类修复利用底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有害物质进行降解、代谢和吸附,从而减少其污染程度。
植物修复则利用湖泊湿地植物的吸附、吸收和代谢能力,将有害物质从底泥中吸收到植物体内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污水处理后的底泥的资源化利用与净化研究
污水处理后的底泥的资源化利用与净化研究污水处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然而,废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尤其是底泥,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传统上,底泥被视为废弃物,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才能安全处置。
然而,随着资源化利用与循环经济理念的兴起,人们开始探索污水处理后的底泥是否可以转化为宝贵资源,实现再利用与净化的双重目的。
底泥资源化利用与净化的研究,是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底泥中富含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也富集了铅、镉、汞等重金属元素,这些物质若无处理将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危害。
因此,寻找有效的底泥处理方法,不仅可以将有用物质回收再利用,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种常见的底泥资源化利用方式是将其转化为肥料。
底泥中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
通过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可以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去除或稀释至安全水平,从而生产出安全环保的底泥肥料。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废物处理的成本,还能解决土壤贫瘠和缺肥的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作为肥料,底泥还可以被利用为建筑材料的原料。
底泥经过混合、研磨、烧结等工艺处理后,可以制成砖块、瓷砖等建筑材料。
相较于传统建筑材料,利用底泥制造的产品更加环保,因为它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并且能够循环利用废弃物。
同时,底泥制造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吸音、保温、耐火等特性,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此外,底泥还可以作为能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底泥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沼气或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来源。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底泥的能源潜力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通过科学合理地提取底泥中的有机物质,能够实现资源化利用与能源再生的双重效益。
尽管底泥资源化利用与净化带来了诸多益处,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难题与挑战。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方案研究一、引言河道疏浚底泥是指河道中积聚的泥沙、悬浮物、污染物等,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逐渐积淀形成的沉积物。
底泥的积聚不仅会影响水流的通畅性,还可能威胁水环境的安全与健康,因此,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二、河道疏浚底泥的特性1. 多元复合物质:河道底泥由颗粒物、有机质、无机物等复合组成,具有复杂的物化性质。
2. 污染物含量较高:底泥中可能富含重金属、有机物、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造成潜在风险。
3. 沉积结构紧密:底泥的紧密结构使得其处理难度较大,常规处理方法效果有限。
三、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方法1.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沉降、过滤等。
这些方法通过改变底泥的状态,使其与水分离,从而达到处理的目的。
物理处理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无需添加化学试剂等优点,但对于底泥中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差。
2.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沉淀等化学反应来处理底泥中的污染物。
化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含量,但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过程复杂、成本较高。
3. 生物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将底泥中的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方法具有环境友好、能量耗费低等优点,但处理周期较长,且对处理条件有一定要求。
四、河道疏浚底泥的资源利用方案1. 土壤改良剂底泥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可用作土壤改良剂。
通过确保其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底泥可以被混合到农用土壤中,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生长。
2. 砖石材料制备底泥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加工成为砖石材料,用于道路建设或建筑材料。
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底泥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地利用压力。
3. 生物质能源利用底泥中的有机质可以通过气化或厌氧发酵等方法,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如甲烷气体、生物质燃料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以减少有机质的排放。
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研究探讨
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研究探讨摘要:河道底泥是环保治理的问题之一,采取科学的处理方式可以将河道底泥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以下就是本文对河道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内容的研究,希望可以促使河道底泥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以此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落实。
关键词:河道底泥;底泥处理技术;资源化利用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体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底泥是导致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
河道底泥含有的污染物较多,这些污染物会进入水体污染地下水。
此外,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分解时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使得水体呈现出厌氧状态,厌氧微生物作用于有机污染物可以继续分解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加重水体的污染程度。
因此科学合理处置河道底泥,将其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是环保部门工作人员值得研究的内容。
1河道底泥类型1.1有机污染物河道底泥中含有的有机污染较多,有机污染物释放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大,可以长期残留在底泥里,并释放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产生严重的毒害。
一些有机污染物的矿化需要诸多的氧气,期间释放出来的甲烷、硫化氢等物质会导致水体进一步恶化。
1.2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是河道底泥污染物质之一,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尽管可以被水生动植物吸收一部分,但是没有吸收的部分会沉入底泥中,以内源污染的形式向水体中释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此时为藻类植物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容易引发水华事件[1-2]。
1.3重金属河道底泥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在水环境参数和底栖生物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河道底泥中的重金属会释放出来,导致水体严重污染。
重金属在某些水体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高毒性的金属化合物,并在食物链的作用下产生毒性放大作用。
2河道底泥处理技术2.1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河道底泥处理技术之一。
所谓化学修复技术需要向河道底泥中加入化学试剂,加入的化学试剂与底泥中污染物会发生化学反应,由此降低河道污染物的毒性。
现阶段河道底泥治理中常见的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分别是电修复、玻璃化、臭氧氧化、洗脱等。
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与研究
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与研究◎ 张小婧 东莞市运河治理中心摘 要:河湖清淤工程是改善水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如何对河湖清淤底泥进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分析探讨了近年河湖清淤底泥的利用场景及其利用关键技术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关解决方案,旨在为河湖清淤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利用;建筑材料1.引言清淤是指对河湖内淤积的泥沙、杂物进行疏浚清理,以恢复河湖的自净能力和自然水位,减轻洪涝灾害的危害。
传统的河湖清淤底泥处置方式一般是填埋堆放和海洋倾倒,然而填埋堆放会占用土地资源、且可能导致二次污染和土壤污染,海洋倾倒成本高且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采用更科学和可持续的底泥处理方式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探讨了近年河湖清淤底泥的应用场景及其利用关键技术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关解决方案,旨在为河湖清淤底泥资源化的有效利用提供一定技术支撑。
2.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河湖清淤底泥的组成成分因地区和水体不同而异,一般来说,它们主要由有机物质、矿物质、水和其他物质组成。
2.1有机物质河湖清淤底泥中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的残骸、粪便等。
这些有机物质在水体中长时间存在,逐渐降解成更小的分子,变成可溶性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此外,底泥中还可能含有其他有机物质,如酚类、松香、石油类化合物等。
这些有机物质是河湖底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为细菌提供营养,也可以成为氧化的原料,从而消耗过剩的氧气,也为底泥在农业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可能。
2.2矿物质底泥中的矿物质主要包括泥土、石块、沙子、泥炭等,它们通常来自周围环境的沉积物或者是沉淀物,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氧化镁、氧化铝、三氧化二铁等,这些成分与黏土、陶粒等建筑原材料化学成分相近,因此清淤底泥在建筑材料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探讨
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4期河道疏浚底泥处理与资源利用探讨冯小妮,方 媛(北京市密云区潮白河道管理所,北京市 101500)摘要:河道底泥大量沉积会造成河床升高,过洪能力减弱,底泥中的污染物会向水体释放,造成河流污染。
因此,底泥疏浚已经河道治理的重要任务,但是传统方式疏浚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成本耗费巨大。
对此,结合最新技术发展,提出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方案,以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典型病害;修复;防护新材料0 引言河道底泥一般是水体中颗粒、黏土、有机物以及各种矿物质经过理化反应沉积的物质,底泥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用于耕地等。
随着工业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和废弃物排入河流,沉积于底泥中,不仅会导致水体严重污染,而且还会危及地下水和土壤。
大量底泥淤积也会造成水位升高,引发洪灾风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底泥处理工作。
底泥原位处理方式可以控制污染,但是没有实现资源化利用,也没有解决河床升高问题。
河道底泥常用的传统处理技术有:自然干化法、离心法、电渗析法、土工管袋法和板框压滤法等,最理想的方法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目前,河道底泥资源化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河道疏浚底泥的处理技术1.1 河道底泥的传统处理技术1.1.1 自然干化。
在闲置空地上进行堆积,蒸发下渗水分,实现固化。
尽管该方法操作简单,但是耗时长,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受到天气影响,而且污染物会和外界环境交换,侵入土壤和地下水。
所以该方法一般不采用。
1.1.2 离心法。
使用离心机实现固液分离,脱水率高,但是运行成本较高,而且重金属和污染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污染,对污水处理也需要投入费用。
1.1.3 电渗析法。
通过电化学过程,让水分子向阴极移动,加快分离,但是受到电场强度、脱水剂和pH值影响,成本和能耗也较高。
1.1.4 土工管袋法。
通过对土工管袋的外部压力挤出水分,该方法效率较高,应用较为广泛,但是最终处理方式往往是填埋,没有实现资源化利用。
塘口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塘口底泥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塘口底泥是指湖泊、河流等水体底部的沉积物,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物以及微生物组成。
由于塘口底泥中富含养分和有机质,若能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不仅可以保护水环境,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本文将探讨塘口底泥的处理方法和资源化利用途径。
一、塘口底泥的处理方法处理塘口底泥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物理处理、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
1.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是利用物理手段对底泥进行分离和去除。
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有沉淀、筛选和压滤等。
沉淀是指将底泥和水分离,通过自然沉降或添加沉淀剂加快沉降速度;筛选则是利用筛网或滤网将底泥中的杂质拦截;压滤则是通过应用过滤机械将底泥中的水分去除。
这些物理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底泥中的固体颗粒和水分含量,提高处理效果。
2.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对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
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有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
好氧处理是在氧气存在的环境中通过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对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厌氧处理则是在无氧环境下进行,产生沼气等可再利用的资源。
生物处理不仅可以有效地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还能够减少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利用化学物质对底泥进行处理。
常用的化学处理方法有氧化法和固化法。
氧化法是通过添加氧化剂使有机物氧化降解,常用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固化法则是利用固化剂将底泥中的有害物质固化成无毒、无害的物质。
化学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底泥中的污染物含量,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二、塘口底泥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塘口底泥除了可以通过处理方法进行清理外,还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塘口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
1. 有机肥料生产底泥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有机肥料的生产。
将底泥与适量的有机废弃物混合发酵,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和腐熟,可以得到高品质的有机肥料。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塘口底泥的有机质和养分,还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土壤的养分流失。
科技成果——河湖底泥生态修复与土壤资源化利用技术
科技成果——河湖底泥生态修复与土壤资源化利用技术技术开发单位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适用范围环境保护成果简介本项目属资源环境技术领域,针对河湖底泥生态修复与土壤资源化利用技术问题,项目解决了河湖底泥处置、底泥生态修复及土地安全利用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和方法,对改善河湖综合环境、扩大污泥资源利用途径、提高土地质量等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1)探明了南渡江典型河湖底泥养分、重金属污染类型、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水平;构建了河湖底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成功开发2套河湖底泥资源环境质量评价与利用决策软件系统,分类提出不同污染底泥修复技术与利用模式,发展和丰富了底泥资源环境评价与规划利用方法。
(2)提出了分形维数可作为表征河湖底泥理化性状与评价底泥质量的重要指标;探明了底泥分形维数与粘粒、粉粒及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构建了底泥粘粒分形维数、有机质与底泥重金属(Zn、Hg例外)质量分数的二元定量回归模型。
(3)率先应用稳定化技术对重金属污染底泥开展生态修复研究,开发出重金属污染底泥修复复合型新材料3种,研发出1套重金属污染底泥无害化装置;经生态修复后底泥种植蔬菜,第三方检测蔬菜中Cd、Pb去除率为88%以上,样品可达到无公害标准;土壤pH在酸雨区域能够持久稳定;技术经济指标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水平。
(4)提出将生态修复后底泥与河沙构建肥力良好、结构适宜的种植土壤配方,构建2种污染底泥土地利用工程技术模式,成功开发4套底泥土地利用工程设计及应用监控软件。
应用效果明显土壤肥力提高15%、产量提高15-20%、成本略低于国家土地整治标准,技术指标明显优于同类技术水平。
效益分析课题解决了河湖底泥处置,底泥中金你数修复及土地安全利用工程技术,对改善河湖综合环境,扩大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提高土地质量等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应用情况在海南省累计推广应用4000亩,直接节约投资1000万,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环境效益。
受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受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污染底泥的处理也变得更加重要,异位处理虽然能够彻底将污染物从水体中移出,但是费用较高,而且容易出现污染残留的问题,因而原位修复技术成为污染底泥处理的重要方法,关于受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因此,本文就受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进行了简要综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原位修复技术;底泥;研究进展;污染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加,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导致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排入到河流与湖泊中,而进入到河流与湖泊中的污染物,能够在水中溶解的不足1%,将近99%以上的污染物都会在河流湖泊的底泥中沉积下来。
底泥中淤积的重金属污染物、耗氧性物质等,会缓慢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所以,对于河流湖泊的污染问题,不仅要从源头进行防治,还应重点对受污染的底泥进行修复。
1.底泥原位修复技术概述底泥修复技术主要有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其中异位修复需要将受污染的底泥挖出,并寻找合适的场地进行底泥堆放和处理,该方法不仅价格高昂、工作量较大,而且很容易导致二次污染。
与异位修复技术相比,原位修复技术更具有优势,一是原位修复技术可以避免疏浚时底泥悬浮导致的水体污染,缩小污染范围。
二是原位修复技术不需要额外的场地堆放和处理底泥。
三是原位修复技术能够降低污染物毒性,缩小污染底泥体积,防止污染物迁移。
四是原位修复技术的费用较低,处理工作更容易展开,比较适应我国的经济和环境现状。
虽然目前对原位修复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但是已有较多关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2.受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常用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有原位覆盖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原位化学修复技术等,因而关于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2.1原位覆盖技术原位覆盖技术,无需对底泥进行移动,是一种新兴的受污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主要是底泥表面铺放一层或多层覆盖物,如粉尘灰、砂石、人工合成物等都可以作为覆盖物,从而可以将底泥与上层水体隔离开来,避免底泥中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扩散到水体中。
探究河湖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探究河湖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摘要:河湖疏浚底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而城市河道水体污染是河湖疏浚底水体底泥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疏浚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产生的水泥进行有效的处理,则是会让产生的污泥严重危害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为此,文章结合湖南地区的水体应用和污泥处理情况,就当地土地资源利用、污水处理等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河湖疏浚;底泥污染;无害化处理;资源利用湖南属于内陆省份,位于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以南,全省面积过半为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河流、湖泊分布广,在河流长时间的流经影响下如果没有对河流周围的淤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使得当地引发水资源污染问题。
在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下,环保疏浚技术开始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河湖底泥污染治理领域,在处理湖泊中的污染水泥和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河湖疏浚底泥的组成和特性分析大多数的河流淤泥由石英、黏土类矿物、长石类矿物、少量碳酸盐、微量硫酸盐、磷酸盐等共同组成,属于一种硅酸盐原料,在使用的时候显示出良好的加工性,是建筑领域发展的重要原材料。
但是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长期排入的影响,河流疏浚底泥的使用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危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河流疏浚底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较高的含水率。
河流疏浚底泥的含水率一般在40%左右的比例。
第二,颗粒较细。
河流疏浚底泥颗粒大小在0.05mm到0.005mm之间,颗粒较小,在使用的时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第二,组成成分和黏土类似。
河流疏浚底泥的构成成分和黏土的构成成分十分类似。
二、河湖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技术(一)脱水减量化技术河流疏浚底泥所包含水分的多少深刻影响淤泥的最终处理效率。
以往的淤泥处理技术,诸如堆肥、填埋等技术不适合应用在含水率超过80%的底泥,加上为了配合后续的加工处理工艺,底泥的含水率一般都会被控制在60%以下的比例。
国内对疏浚底泥处理一般是通过排泥场自然堆存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脱水处理,但是在脱水操作的时候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加上降雨的影响会对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养虾池底泥处理技术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
养虾池底泥处理技术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养殖虾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生产方式,然而,长期的养殖活动会导致养虾池底泥积累大量有机和无机物质,对水体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因此,研究养虾池底泥的处理技术及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养虾池底泥广泛存在的有机物质、氮、磷、硫等成分,如果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处理和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养殖池底泥造成的环境问题,还能够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养虾池底泥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方法。
(一)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了沉淀、压榨和厌氧消化等方法。
沉淀是指通过重力将底泥中的固体颗粒沉降到底部,最终除去。
压榨是借助机械设备对底泥进行压榨以去除水分和有机物质。
厌氧消化则是利用底泥中的微生物将有机物质分解为甲烷等气体和液体肥料。
(二)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底泥的物化性质,从而达到去除有害物质和改善底泥质地的目的。
例如,添加盐酸、盐酸酸化和添加硫酸铝等方法,可以改善底泥的抗风化性能和固结性能,从而减少底泥对环境的污染。
(三)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和有害物质。
常用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好氧降解、厌氧发酵和非氧化降解等。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也能够获得有机肥料等资源化利用产品。
养虾池底泥资源化利用有许多可行的途径。
一种常见的资源化利用方法是将处理后的底泥用作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此外,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可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使用。
另外,底泥中的有机物质还可以通过厌氧消化或好氧堆肥等方式转化成沼气和有机肥。
在养虾池底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需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选择适当的处理技术需要考虑成本、处理效果和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次,处理底泥应适用于具体的养殖模式和底泥特点,以确保处理效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最后,在资源化利用过程中,衡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7-2284(2006)08-0030-05底泥修复技术与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宋崇渭1,王受泓2(1.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 310007;2.深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广东深圳 518036) 摘 要:阐述了当今污染底泥修复技术方法,以及污染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
目前主要有疏浚、掩蔽和引水等物理修复方法,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方法。
物理修复效果明显,但投入大;生物修复投入低,修复面积大,但速度慢。
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有土地利用,填方材料,建筑材料,污水处理材料等。
对各种修复技术和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了比较探讨,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关键词:底泥;修复技术;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Advance in Research on Remediation Techniques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Polluted SedimentS ONG Chong-wei1,WANG Shou-hong2(1.Zhejiang Design and Re search Institute of Envio nmental Science,H ang zho u310007,China;2.Shenzhe n W ater Resources Planning&Desig n I nstitute,Shenzhen518036)A bsract:Remediatio n techniques and resource utiliza tion o f polluted sedimen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 he remedia tion techniques include phy sical treatments,such as dredging,capping,w ater div ersio n,and bioremediation;chemical remediatio n and bioremedi-a tion.P hy sical treatments can obvio usly co ntrol co ntaminated sediment,but cost to o much,while bio remediatio n is just reve rsed. T 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po lluted sediment is to use sediment as a resource,such as land reclamation,filling material,co nst ruction material and w aste w ater ma te rial and so on.A 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 es of each remediation technique,and resour ce utilization appro aches are analy zed and compared.Key word:sediment;remediatio n technique;resource utiliza tion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最后底泥变成污染物的汇集地。
莱茵河流域、美国的大湖地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德国的汉堡港等,底泥污染均十分严重[1]。
当外污染源得到控制以后,一旦河流湖泊库水体环境发生变化,沉积在底泥中的氮磷营养元素、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物会重新释放出来进入水体,影响上覆水体的水质,形成二次污染。
从而底泥由“汇”变成污染物的“库”。
此外,底泥是底栖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和食物来源,污染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对底栖生物或上收稿日期:2006-03-04作者简介:宋崇渭(1982-),男,硕士。
覆水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并通过生物富集、食物链放大等过程,进一步影响陆地生物和人类健康[2,3]。
美国EPA(环境保护署)在1998年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美国已发生的2100起有关鱼类消费中的事件,多次证实污染来自于底泥[4]。
在我国也已发现并证实水体底泥具有毒性,如乐安江在20~195km 的河段内沉积物均显示毒性[5]。
同时,污染底泥氮、磷营养的释放与彻底解决河流湖泊库的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6,7]。
根据底泥本身的特性:底泥量很大,含水率较高,污染较严重,含有各种有益、有害成分等,如果把疏浚的底泥单纯堆放而不采取任何措施,一方面会占用大量土地,另一方面会由于雨水的冲刷又会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其中有益成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又浪费了资源。
所以,人们的眼光开始转向底泥资源化,这不仅可以解决底泥的出路问题,又可以变废为“宝”,产生一30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第8期定的经济效益,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8]。
1 污染底泥修复技术目前污染底泥无害化处理技术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9]。
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
1.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是一个人工的物理自然过程,借助工程技术措施来改变自然物的物理性质。
物理修复包括疏浚、引水和掩蔽等方法[10~12]。
物理修复虽然见效快,但是工程量大,耗财耗力,而且通过物理的修复难以使底泥达到要求的标准,不是最理想的底泥修复方法[13]。
1.1.1 疏 浚当底泥中污染物的浓度高出本底值2~3倍,即认为其对人类及水生生态系统有潜在的危害,则要考虑进行疏浚[14]。
疏浚分为环境(生态)疏浚和工程疏浚,环境(生态)疏浚旨在清除河流、湖泊库水体中的污染底泥,并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同时还需要与湖泊整治方案相协调;工程疏浚主要为某种工程的需要如疏通航道,增容等而进行[15]。
1.1.2 引 水建筑大坝、引水冲污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方法,如东京的隅田川、俄罗斯的莫斯科河、德国的鲁尔河的污染治理等均采用此法,并且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16]。
由于建坝会改变河流流量和动力条件,影响内河航运,同时需要巨额投入、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对于筑坝的时序和地址安排应统筹考虑。
此方法通常与疏浚技术相结合使用。
1.1.3 掩 蔽掩蔽是在污染的底泥上放置一层或多层覆盖物,使污染底泥与水体隔离,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
采用的覆盖物主要有未污染的底泥、沙、砾石或一些复杂的人造地基材料等。
1.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是一个人工的化学自然过程,被用来改变自然界物质的化学组成。
主要靠向底泥施入化学修复剂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被污染物易降解或毒性降低,不需底泥再处理。
化学修复方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17,18]。
1.3 生物修复技术底泥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达到修复底泥的目的。
底泥生物修复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异位生物修复以及联合生物修复。
原位生物修复是指在基本不破坏水体底泥自然环境条件下,对受污染的底泥不作搬运或运输,而在原场所进行修复。
原位生物修复又分为原位工程修复和原位自然修复。
在原位工程修复中经常通过加入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来提高生物活性或添加实验室培养的具有特殊亲合性的微生物来加快环境修复;原位自然修复是利用底泥环境中原有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生物修复。
原位生物修复成本低廉但修复效果差,适合于大面积、低污染负荷底泥的生物修复。
异位生物修复是指将受污染的底泥搬运到其他场所再进行集中的生物修复,主要应用于疏浚后底泥的处理。
这种修复效果好但成本高昂,适合于小面积、高负荷污染底泥的修复。
联合生物修复便是一种结合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能够扬长避短,是在当今环境修复中应用较广泛的生物修复措施[13],[9],[19]。
近年来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得到各国的广泛的重视。
1.3.1 原位生物修复对于有机污染的底泥,最好的办法是不疏浚,而是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原地直接吸收、降解污染物。
这样不但可以节省疏浚的费用,还可以减少因为疏浚带来的环境影响。
自然的河道、湖泊里有大量的植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有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
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
有研究表明,运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的生态修复系统能够有效的去除多环芳烃的污染,高等水生植物可提供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和能源,根系周围好氧菌数量多,使得水溶性差的芳香烃,如菲、蒽以及三氯乙烯在根系旁边迅速降解。
根周围渗出液的存在,能提供降解微生物的活性。
种植水生植物的根茎能控制底泥中营养物的释放,而在生长后期又能较方便的去除,带走部分营养物[20,21]。
1.3.2 异位生物修复异位修复技术是与底泥环保疏浚同时使用的。
该技术融合了疏浚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优点于一身,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疏浚底泥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必需的选择,但疏浚后的底泥处理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难题。
目前国内多采用农田施用和填埋处理,污泥的利用价值低,处理不彻底,又极易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建议采用生物处理的方法加强对疏浚底泥的处理,先使其无害化后,再做它用。
比如用做建筑材料或路基材料,代替黏土。
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黏土的用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污泥,减少了污泥的处置费用,节约用地,一举多得[22]。
1.3.3 生物修复技术展望在现场底泥微生物修复工程中,影响微生物活性的因子较多,而且往往难以控制,要想使微生物的活性达到最大值,需要对微生物的营养结构、电子受体等进行合理调控。
底泥中的有机物主要存在于固相中,生物可利用性较差,加入T ri-T onX2100等表面活性剂能促进水相中的可持久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同时有些研究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可持久性有机物的降解程度[23~26]。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污染底泥修复的研究已越来越广泛,生物修复与其他修复方法相比,由于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节省费用、对环境影响小,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物的浓度,而且能够在其他技术难以使用的场地使用的优点,因此生物修复已在许多河湖进行试验,成为治理污染底泥的热点修复方法。
但生物修复技术毕竟才得到30多年的发展,还有其不成熟之处,而且由于生物本身的生理特性,使生物修复技术也具有很多局限性,如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耗时长;生物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要求条件苛刻;另一方面并非所有进入环境的污染物都能被生物利用[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