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见我独漂流——话剧《蔡文姬》漫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不见我独漂流——话剧《蔡文姬》漫谈
展开全文
西汉时期,汉王朝为了维护汉匈关系,便派宫女王昭君出使匈奴,与其和亲,从而留下了昭君出塞的传奇故事以及“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哀婉嗟叹。到了东汉末年,一代才女蔡文姬也如王昭君一样,流落匈奴。然而,蔡文姬却比王昭君幸运,后来被丞相曹操用重金赎回,并将她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这便是广为流传的文姬归汉的故事。“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家喻户晓的才女蔡文姬佳人薄命,满怀悲愤,她渴望落叶归根,又不得不抛弃儿女,在回归故土时那种取舍之间的痛苦抉择令人心生不忍。
“东风应律呵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呵布阳和”。1959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根据文姬归汉的故事创作了一出历史话剧《蔡文姬》,讲述了才女蔡文姬受丞相曹操之请,从南匈奴返回汉朝,并继承父亲蔡邕遗志续修《汉书》的故事。同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四巨头”之一的导演焦菊隐先生搬上舞台,使之成为名噪一时的佳作。六十多年来,北京人艺曾三次排演这部历史话剧,著名演员朱琳和徐帆更是先后饰演了蔡文姬的经典形象。
薄命才女悲愤赋诗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才女,尽管史书对她记载不多,但是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千古流传,被演绎成了小说、戏曲、话剧及影视剧等。至今,那个满腔悲愤的文姬形象仍然活跃在舞台之上。
蔡文姬原名蔡琰,陈留(今河南杞县)人,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并写得一手好诗,素有才女之名。起初,她嫁给了河东(今山西)的卫仲道,可嫁过去没多久丈夫就病逝了,也没有生下孩子,于是蔡文姬就只好回到了陈留家里。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
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建安十一年(207年),向来喜爱文学的曹操,常与蔡文姬的父亲
蔡邕有文学上的交流,曹操“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将她用重金赎回来之后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有一次,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伯喈之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这时,蔡文姬“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可是曹操却说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该当如何?蔡文姬回答说:“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蔡文姬回家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这便是有名的《悲愤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和两首《胡笳十八拍》。范晔在《后汉书》里给了她“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的赞美。
蔡文姬的故事深入人心,小说、戏曲、绘画也多有取材。小说《三国演义》里,曹操兵出潼关,路过蓝田时,“在马上望见一簇林木,极其茂盛”,便问左右这是什么地方,有人回答说“此名蓝田,林木之间,乃蔡邕庄也。今邕女蔡琰,与其夫董祀居此”。紧接着,小说以寥寥数笔,回顾了文姬归汉的经过。如今,蔡文姬墓就位于陕西省蓝田县的蔡王庄村,游人络绎不绝。京剧以及其他戏曲都有文姬归汉的曲目,历朝历代也有画家作有文姬归汉图等作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
程砚秋曾首演《文姬归汉》,剧情非常简单,只演绎了曹操遣使者周近用重金赎文姬回归汉朝的故事。京剧剧目里的蔡文姬属于正旦角,先后有京剧演员李海燕、李佩红饰演过的蔡文姬形象。后来粤剧和越剧都排演过《文姬归汉》,越剧演员戚雅仙因饰演过蔡文姬为人们所熟知,但影响最深远的当属郭沫若在1959年创作的历史话剧《蔡文姬》。
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尤其精通古文字学。1914年,22岁的郭沫若前往日本留学。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遇到了恋人佐藤富子,与她生活在了一起。192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新诗集《女神》,成为了中国新诗歌的奠基之作。1926年,郭沫若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一年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被迫流亡日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正在日本的郭沫若忍痛离开妻儿,偷偷化装上船,回国参加抗战。他在海上漂泊了三天,在这个过程中作了一首感人至深的七律:“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郭沫若在日本生活了十余年,投笔请缨,别妇抛子,在回国的海上,他觉得自己就是归汉的蔡文姬。
别妇抛雏成就经典
1957年,由郭沫若编剧、焦菊隐导演的历史话剧《虎符》
公演,焦菊隐关于话剧民族化的试验引起戏剧界的大讨论。这次试验虽然获得了广泛的肯定和支持,但焦菊隐觉得《虎符》在借鉴中国戏曲元素方面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尤其在民族音乐的引入上遇到极大的困难,有些问题一直到演出还未能得到解决。于是,焦菊隐又选择郭沫若的另一个剧本《高渐离》,可剧院最终认为此时排演该剧意义不大,决定停止排演。就在宣布这一决定的同时,曹禺院长打来电话告知,郭沫若专为剧院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只用七天时间就完成了初稿。几天之后,剧本交到焦菊隐手上,焦先生兴奋地对郭沫若说:“您写的剧本正是我想要的剧本。”
1959年,已经67岁的郭沫若将自己在抗战时舍去了日本的妻子和孩子,只身一人跑回祖国参加抗战的经历,和蔡文姬回到汉朝续写《汉书》这两件事情合二为一,为北京人艺写下了著名的历史话剧《蔡文姬》,这也是郭沫若创作的最后一出历史话剧。郭沫若在写这个剧本时投入了极大的感情,那种“别妇抛雏断藕丝”的痛楚令他老泪纵横,因此他说自己就是蔡文姬,蔡文姬就是照着他自己写的。著名导演苏民也说“郭老写蔡文姬也是写他自己”。郭沫若在蔡文姬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体验融化在剧作中,曾说蔡文姬“抛儿别女,一心以国事为重”,与他1937年回国时的感情是相通的。正是他的感同身受,造就了这部经典作品。
在这出话剧中,蔡文姬流离失所,在乱军之中遇到南匈奴左贤王,将她救了出来,带到了匈奴,并且与她结成夫妇。后来虽然生了一儿一女,但是文姬一直在怀念着故土。过了十二年,丞相曹操平定了中原。曹操以前和蔡邕是旧友,也知道他有续修《汉书》的志向,但是蔡邕已经去世,曹操感叹之余,想起了颇有才名的蔡文姬,于是派董祀、周近为使者,往南匈奴迎她回来,让她继承蔡邕的遗志。他们到了南匈奴之后,周近言辞轻慢,激怒了左贤王,使她误解了汉朝的态度,蔡文姬也踌躇起来。所幸,蔡文姬的表弟董祀说明了来意,化解了误会,左贤王才不计前嫌,和董祀结成生死之交,并以刀剑互赠。
终于,蔡文姬随着使者返回中原。但是,她一直怀念着儿女,离中原越近,就越想念他们。在思念和伤感中,蔡文姬写出了著名的诗篇《胡笳十八拍》。有一天夜里,她还在返复吟咏这些感人的诗篇,董祀前来劝慰,要她以大义为重,这才使文姬得以解脱。南返中途,董祀落马摔伤,蔡文姬和周近先回中原。周近在曹操面前,说董祀与蔡文姬有私情,曹操大怒,下令董祀自裁。文姬听说,连忙赶来,说明了情况,曹操这才收回成命,处分了周近。
八年以后,蔡文姬整理出了蔡邕的遗文四百多篇,但是由于左贤王已于三年前战死,她非常怀念留在南匈奴的子女。恰在此时,南匈奴单于带着这两个孩子到汉朝来了,蔡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