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想 的 场 所 。
地 上 ,灰 层 长 约 300米 ,内 夹 杂 有 西 周 的 觑 、圜 底 罐 、
鬲 等 残 片 。遗 址 面 积 约 l3万 平 方 米 。
一 主 要 遗 址 介 绍 、
上 河 遗 址 :位 于 胡 川 乡 、后 川 河 南 岸 上 河 村 东 北
瓦 盆 窑 遗 址 :位 于 张 川 镇 西 关 村 ,在 后 川 河 北 岸 , 凸 出 的 山 体 的顶 部 台 地 上 ,东 以一 条 无 名 小 沟 为 界 .
化 遗 存 为 主 .并 有 少 量 仰 韶 晚 期 的 遗 物 。面 积 约 20万 座 陶 窑 .仅 发 现 了 烧 结 的 窑 壁 和 火 塘 。 在 陶 窑 内 发 现
平 方 米 。
有 大 量 陶 片 ,均 为 红 陶 片 ,泥 质 多 于 夹 砂 ,有 钵 口沿 、
坪 桃 塬遗 址 位 于 张川 镇 上关 村 ,距 河 北 岸 400~500 罐 底 、罐 口沿 、尖 底 瓶 陶 片 等 等 ,这 些 陶 片 多 饰 刻 画
水 源 丰 富 ,土 地 肥 沃 ,气 候 宜 人 。优 越 的 自然 条 件 和独 两 个 窑 眼 ,直 径 约 10厘 米 .窑 底 宽 约 80厘 米 ,发 现 泥
特 的 地 理 环 境 .为 人 类 的 栖 息 和 文 明 的 孕 育 提 供 了理 质 红 陶 片 。周 代 的 遗 址 分 布 在 整 个 遗 址 东 侧 较 高 的 台
坑 等 遗 迹 。 灰 层 厚 约 0.7~2米 ,在 灰 层 内 夹 杂 大 量 史 要 以 附 加 堆 纹 、绳 纹 、蓝 纹 为 主 ,还 有 少 量 刻 画 纹 。 大
前 陶 片 ,有 尖 底 瓶 口沿 、敛 口钵 、素 面 磨 光 陶 、绳 文 红 多 器 形 不 可 辨 。有 白 灰 面 房 址 ,底 边 宽 约 3米 ,白 灰 面
《文物》杂志2010年第10期--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_2009年发掘简报_王辉
马家塬墓地自2006年开始发掘以来,2007~2009年对该墓地进行了连续发掘。
2006~2008年的部分发掘墓葬简报已刊出[1],现将2008~2009年发掘的M5、M7、M8、M13、M16情况简报如下。
一M5小型墓,位于M2西南侧。
该墓形制特殊,不同于马家塬墓地以前所发掘的墓葬,为竖穴土坑墓,墓口呈方形,口大底小。
方向52°。
东西长4.5、南北宽4.05、深6.25米。
竖穴中随葬有1辆车及46具马、牛、羊的头骨和蹄,在竖穴的北壁东部另挖一个长3、宽1.5、深1.96米的坑,其内置棺木。
西北角立有铁矛,通长4.42米(图一、二)。
此墓盗扰严重,尸骨无存。
残存有车辆和棺木残件。
车辆仅残留有车、车衡、车轭、车舆左侧板和左车1件、右轮铜花饰8件及其他车饰件和车器(图三)。
车向东,车舆左侧板髹黑漆朱纹,上贴以铜方形镂空花饰、银箔三角形镂空花饰和银狼形饰、大角羊、大角鹿、凤鸟等装饰。
残存的随葬器物有金、银、铜质的车器和车饰,另外还残存有皮条、铁戈等。
金狼形车饰1件(M5∶24)。
制法和造型与银狼形饰相同。
头向左。
高5.9、宽8厘米(图八)。
金鸟形衡末饰1件(M5∶22)。
以较薄的金片制成,在一端呈圆弧形、一端为直边的长方形框内镂刻出相对的鸟形图案。
鸟呈侧面形象,回首,巨喙下钩,头上有冠,单足屈曲,尾部羽毛散开,其中一羽向上卷曲。
长10.7、宽6厘米(图五)。
银车轭饰1件(M5∶42)。
长方形,四周有窄边框,宽度不一。
边框内镂刻五组连续的卷草纹图案。
边框和花纹上錾刻有细线和小点。
长19、宽3.8厘米(图六)。
银大角羊3件。
残片,以较薄的银片剪切和镂刻成形,并在身体上錾刻出细线和小点装饰。
标本M5∶33,颌下残留有胡须,角较大,自头顶延伸至腰部呈花边半弧形。
残高4.8、宽6.5厘米(图七)。
银狼形车饰3件。
以较薄的银片剪切和镂刻成形,身体上錾刻出细线和小点装饰。
张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图一M5平、剖面图1、23.铜泡2.错金铁条3、12.银花饰4.铜花饰5、15.料珠6.铁矛7.骨器8.残铁块9.铁剑10、24.银狼形饰11、14.铜扣13.金残片16.银棺饰17.铁块18、19.铜车轮饰20.车舆方形花饰21.铜车22.车衡、车轭25、27~31.银车饰26、33.银大角羊32.银三角形车饰□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08~2009年发掘简报2010年·第10期图三M5车轮纹饰复原嘴露齿,四足交错,呈行走状,形象生动。
文物2012年08期--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0_2011年发掘简报_谢焱
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2010~2011年发掘简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文化交流(10JJD770014)”和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的资助。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自2006年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后,我们对此墓地进行了跨年度连续发掘,至2009年共发掘清理墓葬20座,简报已刊布[1]。
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底,对此墓地进行第五、六年度的考古发掘工作。
新发掘出土了位于墓地东北部的5座中、小型墓葬(编号M18~M21、M59)。
根据以往发掘积累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墓地出土文物,在发掘现场只清理出车和棺木等遗物的轮廓,后期套箱提取至室内在可控环境下进行发掘清理。
现将M18~M21、M59发掘情况简介如下。
一M18中型墓。
位于墓地东北角,向东南15米处为M16,向南11米处为M15,向西南9.5米处为M14。
墓葬开口于现代耕土及垫土层下,保留部分原始地貌,呈北高南低的坡状堆积。
墓道方向265°。
墓葬结构为阶梯式竖穴墓道偏洞室木椁墓。
墓道开口呈北高南低的斜坡状,高差0.8米。
坑口平面近梯形,东宽西窄,东壁宽5.4、西壁宽4.2、东西长12.85米。
坑壁斜直,呈口大底小的斗状,修抹平整。
底面近长方形,东西长5.5、南北宽3.05~3.1米,距开口6.2~7米。
墓道西端共有八级台阶,阶壁垂直,其中第一至六级台阶呈北高南低的坡状,第七、八级台阶面较平整。
阶宽0.55~1.15、高0.23~1.05米。
其中第四级台阶面中间略凹,偏西放置牛腿骨一段;第五级台阶中间偏北放置牛肋骨;第七级台阶局部为熟土夯筑。
墓道内填土为灰褐色五花土,土质疏松,夹杂有红褐色陶片及料薑石等,坑底部有一层掏挖墓室后遗留下的浅黄色垫土,厚0.15~0.2米。
墓道中随葬车2辆,车辀向东,相互叠压,车上各置一伞。
由东向西分别编号为2、3号车。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陈国科圪垯川遗址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镇闫家村东北1.5公里处,西距大地湾遗址约15公里。
遗址及周边为典型黄土高原沟谷地貌,分布着仰韶文化、齐家文化、汉代遗址及墓葬、宋明时期墓葬(图一)。
图一遗址地形地貌及周边区域不同时期遗存分布图二发掘区正射影像及不同时期遗存分布其中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川内两河交汇的台地最高处。
2021年清理包括仰韶、齐家、汉、宋、明时期遗迹950余处。
其中仰韶文化遗迹870处,仰韶早期遗迹单位418处,仰韶中期遗迹单位350处,仰韶晚期遗迹单位102处,汉代遗迹42处,宋明墓葬41座(图二)。
图三史家类型时期大型环壕聚落布局圪垯川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区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自仰韶早期延续至仰韶晚期。
仰韶早期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史家类型大型环壕聚落,聚落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环壕内为居住区,环壕外东南部疑似有陶窑区,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区(图三)。
环壕平面呈近圆形,南北略长,东西最大宽250米,南北最大长320米,环壕内面积约8万平方米。
经解剖发掘确认,环壕为三重环壕,人工挖掘形成,形制规整,局部坍塌,内、中、外三层环壕平行分布,内侧环壕较窄且浅,外侧环壕最宽且深,三层环壕由内向外逐渐加宽加深,壕沟剖面呈“U”型。
图四大房屋F43为中心成组房屋的分布(正摄影像)图五大型房屋F43图六中型房屋F38图七小型房屋F41环壕中心为广场,周边向心分布成组的房屋。
目前环壕内共确认房屋100余座,已发掘60余座。
房址的布局以紧靠广场的东、南、北三座大房屋为中心(西部破坏严重)成组分布,每组房屋由1座大房屋及5-45座不等的中、小型房屋组成,大房屋门道指向广场,中、小房屋门道大多指向大房屋或广场(图四)。
房屋间分布圆形或方形的窖穴,口大底小,袋状平底,大部分窖穴四壁经黄泥涂抹加工,个别窖穴内发现有埋人的现象。
张家川历史文化的演讲稿
张家川历史文化的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张家川的历史文化。
张家川,位于甘肃省平
凉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张家川的历史文化之美。
首先,张家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
西周的领土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家川曾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也是军事要地,留下了许多历史的印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城墙、古代的街道,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
其次,张家川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舞龙、舞狮、民间音乐等,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丰富了张家川的文化底蕴。
此外,张家川还是一个文风盛行的地方,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佳作,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最后,张家川是一个宗教信仰浓厚的地方。
在这里,有着众多的宗教文化遗迹,如佛教寺庙、道教庙宇等,这些宗教文化丰富了张家川的文化内涵,也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寄托。
总的来说,张家川的历史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着悠久的历史,又有着深
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宗教信仰的浓厚氛围。
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和文化传统,不仅是这片土地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张家川的历史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中继续绽放光芒。
谢谢大家!。
历史上张家川一带秦戎民族关系考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历史上张家川一带秦戎民族关系考马小军(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天水741500)【摘要】秦戎关系是我国先秦乃至更早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家川作为秦人的重要发 祥地之一,见证了秦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的过程,同时它作为西戎 的故居之一,也反映出了秦戎间和平与共处、冲突与调适、归服与共融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不同时 期多元民族关系。
本文试以甘肃张家川一带为切入点,对历史上秦戎民族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秦戎;张家川;民族关系;秦人;多民族地区【中图分类号】D691.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2-108-03【本文著录格式】马小军.历史上张家川一带秦戎民族关系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1 (02 ): 108-110.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仅史料所载,我国历史曾先后出现过160多个民族的名称”lu,各民族虽然 渊源有别、地域不同、生活有异,社会文明程度不一,但都 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依托自身环境,开发了中华广袤的土 地.共同缔造了中华历史悠久、璀璨绚丽的中华文明。
在社 会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民族消亡,一部分民族发展,也有 一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这种民族间交流、发展、融合的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关系大格局。
本文所探讨的秦戎民族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民族间交往、分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要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秦”是一个始终无法绕 开的话题,秦从无到有,秦人由小到大,秦国由弱变强,秦 先祖从蜗居西垂到受封附庸,从初设县制到逐鹿中原,最后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可谓历尽艰辛。
谈秦就不得不说戎,从史料上我们不难看出秦人发展壮大的 过程也是戎人从抗争到归服乃至消亡的过程。
徐日辉先生考 证认为:“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秦早期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 也就是一部秦赢与西戎的斗争史。
甘肃张家川南川宋墓发掘简报
甘肃张家川南川宋墓发掘简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 2008年1月,中国石油在铺设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输油管线的施工中发现一墓葬,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南川村西200米处的耕地中(图一).该墓为二人合葬墓.由于封门砖早期倒塌,泥水灌人墓室,淤泥厚约2米.葬具为木棺,且朽塌严重,人骨也腐为骨粉,但木棺及随葬品未被盗扰,保存较好,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总页数】8页(P11-16,封2,封3)
【作者】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作者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兰州市,730000;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张家川县,741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甘肃会宁宋墓发掘简报 [J],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张家川县南川宋墓研究 [J], 李雪峰
3.合水县板桥镇马洼宋墓发掘简报 [J], 周占全
4.甘肃张家川上磨砖瓦厂金墓发掘简报 [J],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5.陕西西安马腾空北宋墓发掘简报 [J],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物》杂志2009年第10期--张家川马家塬墓地相关问题初探_王辉
为髹漆并以 镂空铜饰件 装饰的车 、髹漆车 和无 任何 装饰 的木 质车 。在竖 穴中 还随 葬有 马头 、 牛头 和牛 、马 的其 他部位 。墓 室分 为前 室和 后 室两 部分 , 前 室随 葬有一 辆以 金 、银镂 空花 饰 和动物 饰件 、错 金银(贴 金银 铁饰 件)及 汉紫 、 汉蓝装饰的车辆一辆 。
□ 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发掘简报
随 葬 器物 中数 量最 多 的是 各类 质地 的 珠 子 , 计有绿松 石 、肉红石髓 、金 、银 、玻 璃和玻 璃 态 材料 。这些 形状和质地不 同的珠子 装饰于 车 马 、死 者身 体或 服饰 上 , 绿松 石和 肉红 石髓 还 用 于镶嵌 。玻 璃态材料中还 发现有杯 子和疑 似 杯 子的残片 。珠子的排列在 部分墓中 可看到 一 定的规律 。
马家塬墓地所 出陶器中 仅见红 陶单耳罐 、 灰陶绳 纹高 领罐 、子 母口 灰陶 绳纹 罐 、红陶 釜
71
2 0 0 9 年 · 第 10 期
及铲足鬲残片 。在 M12 、M15 出土的高领灰陶 绳 纹 罐 , 与宝鸡 建河战国晚期 的秦墓中 所出的 同 类 罐形 制相同 , 而 M1 出土 的红陶 单耳 罐则 与 宝 鸡建河 M11 中 所出土的单耳罐 一致 , 同属 战 国晚期 [4] 。因而 , 我 们可以将马家塬墓地的整 体 年代定在战国晚期至战国末期 、秦初 。其中 M15 和 M16 可早 到战国 晚期偏 早 , M1 、M14 为战 国 末期至秦初 。
三 文化因素
马 家塬墓地的 文化因素 较多 , 包 含有欧 亚 草 原东部的中 国北方系青 铜文化的因 素 ;欧 亚 草 原地带中 、西部的斯基泰 、塞克 、巴 泽雷克 等 文 化的因 素 [5] ;秦 文化和 甘青地 区传统 文化 等 多种文化因素 。
甘肃张家川战国古墓里的秘密
甘肃张家川战国古墓里的秘密▲张家川川王乡马达村古墓的挖掘现场▲挖掘工作者仔细清理车轮▲马家塬遗址的保护现场工作人员现场勘查工作人员小心地清理骨骸边的泥土马家塬遗址及墓葬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马家塬,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墓葬面积约3万平米。
该墓葬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发掘,当年先后发掘墓葬3座,出土豪华车乘、青铜器、车饰件、金银箔饰片、釉陶珠、玛瑙、错金银铁器、陶器等文物1600余件,不仅文物数量多,而且档次很高。
2006年10月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2月1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2007年4月8日该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家塬战国古墓出土的文物形制独特、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考古价值,在国内极为罕见。
张家川地下蕴“宝藏”张家川在历史上是秦国领地,该县木河乡桃源村北山上古墓交错,引来了不少盗墓贼。
2006年8月4日,3名盗墓贼在盗掘古墓时,被民警抓获。
抓获3名盗墓分子后,民警顺着绳索下到墓穴查看,发现竟是一个很大的墓室,遂向局领导做了汇报。
记者在考古挖掘现场看到:经过三个多月的挖掘,截至目前,该墓葬已成功清理出3个墓室。
一号墓室墓基距地面有12米深,主要发掘出土了豪华的铜车及殉葬的马牛遗骸。
记者发现,该马车虽经地下千年埋葬,但仍能看出车身颜色为黑红相间,车体锍金,车轱辘周围包铜,直径1.5米左右,整个车体大小与实物相同,依据车马装饰的豪华程度可以推测出,此车应是古时地位显赫人物出门乘坐的马车。
相邻的二号墓室出土一具女尸,因墓内尚未发现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因此不能确定墓主的身份及确切年代,也无法断定二号墓室的女尸是不是墓主。
与一、二号墓室相距不远的三号墓室出土的还有互相堆积的四辆铜车马,据现场发掘的专家介绍,目前推测被清理出的四辆马车是从墓室侧面依次滑入6米深的墓坑内的,在马的头骨周围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玛瑙、铜鼎和陶罐等物,可以推测,当时墓主下葬时,是用活马殉葬的。
甘肃张家川县境内关陇古道遗址调查与研究
甘肃张家川县境内关陇古道遗址调查与研究甘肃张家川县境内关陇古道遗址调查与研究近年来,古代道路研究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古代道路的存在不仅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还承载着经济、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而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境内的关陇古道遗址,则是我国古代道路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关陇古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连接陇西和关中两大关键地区。
张家川县地处黄河中游,是陇西通往关中的主要通道之一。
关陇古道在历史上曾多次起到重要的交通和军事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发展,古道逐渐被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所取代,其重要性逐渐淡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关陇古道的历史价值,张家川县开始展开关陇古道遗址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调查的第一步是对古道的具体位置进行查明。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地理考察,确定了一些古道的初步走向。
结合现代地形图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一步勾勒出古道的大致轮廓和走向。
随后,考古学家们在确定位置的基础上,开展了古道遗址的勘探工作。
勘探工作主要包括清理古道的表面遗迹、探测古道下的地下遗迹以及挖掘古道旁的文化遗址。
通过这些工作,考古学家们陆续发现了古道石碑、古代驿站遗址、古战场遗址等重要遗迹。
这些遗迹的出土不仅为关陇古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交通、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对古道遗址的建筑风格、遗存物等进行分析研究,尝试重现古代道路的面貌。
他们通过对石碑上的文字解读、以及对古道周边地域的考察,试图还原出关陇古道的历史与文化。
此外,他们还通过对古代道路的功能和使用情况的研究,探索古道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对古道进行全面的多维度研究。
通过调查与研究,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关陇古道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关陇古道作为连接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要道,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扩大了文化的交流。
从新发现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窖藏粟黍看中国旱作农业起源
从新发现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窖藏粟黍看中国旱作农业起源徐锦博;徐日辉
【期刊名称】《农业考古》
【年(卷),期】2022()3
【摘要】2021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通过线上形式通报了第四季度五个重大考古项目,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入选。
该遗址是1987年文物调查时发现,1988年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至2021年开展考古勘探发掘,仅仰韶文化面积就达16万平方米,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又一处中心。
其重大突破之一是在中心广场发现一处容积约60立方米的窖穴,底部保存0.4至0.6米厚的炭化的粟黍遗存,距今6000年,属于国内年代最早的大型粮仓。
圪垯川大量窖藏粟黍的出土,是继距今8200年大地湾一期文化发现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为进一步探究渭水上游在国内旱作农业起源问题,提供了多种实物为佐证的有力的支撑。
【总页数】7页(P25-31)
【作者】徐锦博;徐日辉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2
【相关文献】
1.考古证明中国磁山遗址为世界黍粟种植起源地
2.从东胡林遗址发现看京晋冀地区农业文明的起源
3.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4.甘肃张家川县发现新
莽时期小型货布5.中国北方C4农业与C4生物量的协同演化:黍粟农业起源机制获得新认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张家川出土宋代买地券四方及文字考释
甘肃张家川出土宋代买地券四方及文字考释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3期摘要:宋代買地券为研究宋代的行政建制、民俗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根据买地券中所记载的墓主人生前死后的居所,以考证当地的一些行政区划和地名的古今演变。
论文在释文基础上,对相关术语和行政名称以简单的解释,以供深入研究者作参考。
关键词:张家川;买地券;录文;考释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2.005买地券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墓葬冥器,作为陪葬品,放于墓室、甬道或近墓门处,是亲属替亡者在阴间买下栖息之处的契约文书。
近年来,甘肃张家川出土了一批宋代买地券,现收藏于相关博物馆,其重要价值未引起相关研究者的注意,兹释文转录如下,并就相关历史、文化习语略加考释,并谈谈其文化价值,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1 买地券现状及释文煦宁二年杜义买地券(图1),灰陶质,现藏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
出土于该县恭门镇麻崖村,呈正方形,边长31厘米,厚7厘米。
券面光洁,字迹清晰,券文从右向左阴刻,一行顺书,一行倒书,交错排列,共10行,满行14字,共147字,券文如下:维上用石,下用木,皆真颠倒书,令两头具。
惟大宋国秦州界清水县弓门寨,维熙宁二年岁己酉肆月一日丁酉朔二十五日辛酉,葬埋殁古亡人杜义,今用钱九万九千贯交此黄泉,买得墓田周留一所。
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苍天,下至黄泉。
其地及钱当日交相分付讫,并无悬欠。
保人东王公、西王母。
知见人张坚固、李定度,书契人金主补,奉敕用,急急如律令。
煦宁三年王氏买地券(图2),灰陶质,现藏于天水市张家川县云鼎陶文化博物馆。
呈正方形,边长33厘米,厚5.5厘米。
券文从右向左阴刻,丹书书写,一行顺书,一行倒书,交错排列,券文11行,共计149字,券文如下:维上用石,下用木,皆真颠倒书,令两头具。
惟大宋国秦州界清水县弓门寨,维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八月一日戊午朔三日庚申,葬埋殁古亡人王氏阿□,用钱九万九千贯文,就此黄泉买得墓田周留一所。
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
感谢观看
3、初步研究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初步研究,可以确定这些文物具有明显的战国时期特征。 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品可以推断,这些墓主人应该属于当时的贵族阶层。这一时 期,秦国推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人在死后所享受到的葬主要包括剑、戈、矛等武器和鼎、敦、壶等礼器。这些青铜器 的制作工艺精湛,反映出当时高超的冶炼技术和人们对礼制的重视。陶器方面, 主要出土了罐、盆、碗等生活用具。这些陶器质地坚硬,表面光滑,说明当时的 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属于秦国管辖。此时,秦国在该地区 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县制、修建水利、实行“商鞅变法”等,对于当 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发掘的马家塬战国墓地,为研究 这一时期该地区的社会状况、人们的生活习俗及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发掘过程
引言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近 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进行,该地区的古代文化遗存逐渐得以揭示。本次发 掘的马家塬战国墓地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马家塬村,距离县城约6公里。 这里地处渭河北岸的二级台地,地势较高,水土保持较好,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正文
1、背景
度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 塬战国墓地发掘简报
01 摘要
03 正文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 国墓地发掘简报
摘要
本简报旨在报道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战国墓地的发掘成果。2020年 6月至8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发 掘,发现了丰富的战国时期文物和遗迹。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墓地具有重要的 学术研究价值,为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材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人邽戎墓地马家塬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人邽戎墓地马家塬遗址
位置:甘肃省张家川县木河乡桃源村马家塬
年代:新石器时代、战国
级别: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塬遗址,原为张家川回民自治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零星文物出土,属常山、齐家类型的文化遗存,地面上到处可见到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但没有考古发掘。
2003年至2006年,马家塬突然间被一伙盗墓的人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在案件侦破后,收缴的战国时期青铜器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
随后在2006年8月份至2007年10月份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通过考古发现墓葬62座,发掘35座,出土文物16000余件。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具有较为浓厚的北方、西亚少数民族风格和秦文化特色,有可能为秦人统治下的某一支戎人(邽戎)首领墓地。
墓葬均为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最高等级墓葬有九级台阶,大中型墓葬均随葬有装饰精美的车马,这种墓葬形制尚属首次发现。
2006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然而时至今日,考古发掘已经结束十余年,虽贵为国七,遗址内具有考古价值的墓葬仅仅是在其上修建了保护性大棚,设置专人看护,清理出的车马用厚厚的塑料布打包,再无其他防护措施。
部分墓葬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对文物造成了伤害。
保护性大棚漏雨严重,其内犹如建筑工地一般,杂物随意堆放。
看着让人心痛,是资金问题还是不作为问题值得深思。
根据陪葬的马车制作的模型。
圪垯川遗址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保护等级
2023年4月,入选甘肃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感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圪垯川遗址从仰韶文化早期延续至仰韶文化晚期,年代距今6100年至5600年。其中仰韶文化早期史家类型时 期的大型环壕聚落保存较完好,面积约8万平方米,聚落外围发现三道环壕,中心区为一处广场,围绕广场呈向心 状分布三组房屋,共计100余座,每组房屋由1座大房屋(约100平方米)和数量不等的中型房屋(约20-50平方 米)、小型房屋(20平方米以下)组成。房屋间发现数座袋状窖穴,最大一座位于中心广场,容积约60立方米, 底部保存近0.4至0.6米厚的炭化粟黍遗存。勘探发现环壕外东南部疑似有陶窑区,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区。
圪垯川遗址
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遗址
01 挖掘时间
03 发掘文物 05 所获荣誉
目录
02 遗址状况 04 科学研究 06 保护等级
圪垯川遗址,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处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聚落遗址。
挖掘时间
2020年至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开展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遗址状况
科学研究
马敏敏团队基于在黄土高原西部圪垯川遗址开展的碳十四测年和植物考古研究,结合考古学和古环境证据, 系统梳理了新石器时代粟黍农业发展和强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最新研究表明,距今6100年,史前人类开始在 黄土高原西部从事粟黍农业生产。距今约5500年,黄土高原西部旱作农业主要种植作物出现从黍到粟的转换。由 于粟的产量明显高于黍,此次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变,促进了随后粟黍农业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向更西部扩张。相关 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植物科学前沿》等期刊。
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王文斌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张家川第三次文物普查于2008年4月份与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同时展开,本文主要结合这次普查有关资料,对几个重要的遗址加以介绍.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两段次普查的有关资料,阐述了对张家川是史前文化遗址的一些认识.【总页数】2页(P15-16)
【作者】王文斌
【作者单位】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张家川,74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3
【相关文献】
1.史前遗址再放异彩——甘肃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动工兴建 [J], 程晓钟
2.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为例 [J], 陈华;张萍
3.将军崖史前岩画遗址的断代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J], 汤惠生;梅亚文
4.宁绍地区史前文化遗址地理环境特征及相关问题探索 [J], 孙国平
5.句容城头山遗址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J], 张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丝绸之路关于张家川的故事
丝绸之路关于张家川的故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张家川及其周边地区,有着许多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和传说。
以下是其中一个关于丝绸之路与张家川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张家川是一个繁华的商贸城市,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
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游客,他们在这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有一天,一个来自远方的商人来到了张家川。
他骑着一匹骆驼,带着一批珍贵的货物,准备在这里进行贸易。
当他到达张家川时,已经是黄昏时分。
他看到城市的街道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
商人选择了一家旅店住宿,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个当地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对商人非常友好,并向他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商人对这个年轻人的知识和见识非常钦佩,并邀请他一起共进晚餐。
在晚餐期间,商人向年轻人讲述了他的冒险经历和见闻。
他说他在丝绸之路上走过很多地方,包括长安、敦煌、吐鲁番等城市。
他描述了这些城市的繁华景象和独特的文化风情,令年轻人大开眼界。
年轻人被商人的故事深深吸引,并决定跟随商人一起踏上丝绸之路。
他们一起穿越了无数山峦和沙漠,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险。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共同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
最终,商人和年轻人在张家川重逢。
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场盛大的贸易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参加。
在盛会上,年轻人展示了他从丝绸之路上带回来的独特艺术品和文化珍品,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敬佩。
这个故事讲述了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以及友谊和冒险的精神。
它展现了张家川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也表达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交流的珍视。
除了这个故事之外,张家川还有许多其他的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例如,张家川的南关清真大寺是丝绸之路上一座著名的伊斯兰建筑,建于1380年左右的明洪武年间。
这座大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ILK ROAD 张家川位于甘肃东南部,陇山西麓,在黄土高原的中西部,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境内河流纵横,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人类的栖息和文明的孕育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一、主要遗址介绍
瓦盆窑遗址:位于张川镇西关村,在后川河北岸,西以柏油公路为界,东以鸦沟北巷为界。
该遗址遗存丰富,发现有灰层、红烧土坑、墓葬、踩踏面、夯土、灰坑等遗迹。
灰层厚约0.7~2米,在灰层内夹杂大量史前陶片,有尖底瓶口沿、敛口钵、素面磨光陶、绳文红陶片等。
红烧土坑,坑底径、深均约1.5米。
在遗址靠南发现一大灰坑,底径2.4米,深2~3米。
坑内发现大量史前陶片,有器底及口沿,多饰绳文。
距公路约400米的地方发现一条长约20米、厚约10厘米的踩踏面。
还在该遗址中发现数座积炭墓,长约7米、深约
5~6米的夯土带(疑为大墓或大型建筑)中以齐家文
化遗存为主,并有少量仰韶晚期的遗物。
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坪桃塬遗址位于张川镇上关村,距河北岸400~500米的山前二级台地上。
遗址中心在下马沟东侧台地上,西起下马沟畔,东至一条柏油公路西侧,北至一条东西向的深沟(无名),南距上川村约500米,该遗址遗存丰富,面积大,以史前遗存为主,还有周代遗存。
史前遗存发现有灰层、陶窑、红烧土坑等遗迹。
灰层薄厚不一,0.5~2米不等,长200~300米,灰层中夹杂有大量的红陶片、彩陶片、有尖底瓶口沿、线纹红陶片、
敛口彩陶钵,庙底沟二期的罐口沿、盆口沿,齐家蓝纹红陶片。
发现三座陶窑,均在下马家沟边,其中一座有两个窑眼,直径约10厘米,窑底宽约80厘米,发现泥质红陶片。
周代的遗址分布在整个遗址东侧较高的台地上,灰层长约300米,内夹杂有西周的甗、圜底罐、鬲等残片。
遗址面积约13万平方米。
上河遗址:位于胡川乡、后川河南岸上河村东北凸出的山体的顶部台地上,东以一条无名小沟为界,发现灰层,长约10~45米不等,厚约1~2米不等。
在灰层中采集有常山下层的陶罐口沿、罐底等。
纹饰主要以附加堆纹、绳纹、蓝纹为主,还有少量刻画纹。
大多器形不可辨。
有白灰面房址,底边宽约3米,白灰面厚约1~3厘米,在白灰面下有红烧土,厚约30厘米。
主要以齐家文化为主,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
杜家沟遗址:位于木河乡,在马哒村对岸的山前台地上。
东西400~500米,南北200米左右,文化层厚
2~3米。
在遗址内发现有灰层、陶窑等遗迹。
灰层中夹
杂有大量的陶片;有的灰层很干净,无夹杂物。
发现一座陶窑,仅发现了烧结的窑壁和火塘。
在陶窑内发现有大量陶片,均为红陶片,泥质多于夹砂,有钵口沿、罐底、罐口沿、尖底瓶陶片等等,这些陶片多饰刻画纹、绳纹和附加堆纹。
该遗址东端以一条南北向冲沟为界,向南翻过山梁即为桃园沟北岸的水沟村。
文化内涵以仰韶晚期为主,在遗址中发现少量齐家的遗物。
面积约8~10万平方米。
碉堡梁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川县城西约40公里的梁山乡杨渠村碉堡梁顶部有一碉堡,遗址就分布于碉堡周围的梯田台地上。
东北与杨
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王文斌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张家川741500)
[摘要]张家川第三次文物普查于2008年4月份与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同时展开,本文主要结合这次普查有关资料,对几个重要的遗址加以介绍。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两段次普查的有关资料,阐述了对张家川是史前文化遗址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张家川;史前文化;史前遗址[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4-0015-02
THE SILK ROAD
S
2009
年第8期总第153期
考古与考察
15
渠村相接,西北距高营村约200米。
文化层厚约1~2.5米,断面上暴露有陶窑、红烧土遗迹。
陶器有泥质、夹砂红陶,部分装饰细附加堆纹,颈部有一周戳点纹,还有部分陶器带双耳。
还发现外表打磨光亮、深褐色的陶罐,颈部有两圈戳点纹,较为少见。
发现遗物均为常山下层文化,也有少量齐家时期的陶片。
面积约5万平方米。
王安遗址:位于后川河南岸胡川乡王安村南50米的二级台地上。
发现有白灰面房址两座,还有灰层、陶窑等遗迹。
其中灰层厚1.5~2米,长约12米,内夹杂绳纹、素面红陶片。
陶窑底宽50厘米,白灰面房子底宽约1.5米,深约2米,其中夹杂有红烧土快,陶片以齐家为主。
面积约3万平方米。
二营沟遗址:位于张川镇二营沟至鸦儿沟之间的台地西部,具体在后川河南岸,二营沟东侧,鸦儿沟西侧,崔弯村南约50米的二级台地上。
发现有墓葬、白灰面房址、红烧土。
墓葬底宽约1.5米、深约2米,为竖穴土坑墓。
在遗址范围内发现饰粗绳纹的齐家陶片,带耳斝口沿。
灰层厚约2米,白灰面房址底宽1~2米,深0.5~1米。
白灰面房址底为红烧土,红烧土下为灰层,在灰层中夹杂木炭和蓝纹泥质陶片,属齐家文化遗存。
面积约3平方米。
马家塬遗址:位于木河乡桃源村马家塬山梁上,断面暴露有灰层、灰坑等遗迹。
灰层长约30~200米等,厚约0.5~2.5米。
在地表及断面有大量带绳纹、蓝纹、戳点纹、弦纹、附加堆纹加沙红陶片,泥质陶片,还有素面橙黄陶片。
可辨器形有罐、圜底钵、鬲等。
发现灰坑多处,大小、深浅不一。
而且在灰坑中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发现白灰面房址多处,多为半地穴式。
以常山下层及齐家文化遗址为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二、考古学方面的相关问题
(一)主要收获
通过此次田野考古调查,使我们对张家川的史前文化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其一,初步掌握了张家川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以仰韶晚期和齐家文化为主,并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常山下层文化遗址。
这为张家川史前文化及整个陇东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其二,进一步清楚了张家川史前文化的分布特征,即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后川河流域的河谷及河流两岸的一二级台地及山体顶部。
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县境的中、西部,总体数量较多,比较集中。
相对仰韶文化来说齐家文化面积小;其三,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相对于仰韶文化遗址来说,处地较高。
齐家文化的居住遗址较为发达(白灰面房址),为半地穴式。
这为研究齐家聚落遗址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其四,特大型的遗址有多种文化共存的现象。
(二)今后的主要任务
通过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积累了一些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资料,但是没有研究性成果,今后的任务还有很多:第一,需要进一步掌握遗址的分布、文化特征及文化内涵;第二,要对史前遗址进行排序研究,更清楚地了解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第三,常山下层文化在张家川以前很少发现,而在这次普查之中数量较多,这一现象值得注意;第四,缺少遗址的个案研究,如碉堡梁遗址、圪垯川遗址、苗圃园遗址等文化内涵丰富的遗址,与大地湾遗址、王家阴洼遗址相距较近,而且都在清水河的河谷地带或河流两岸的一二级台地上。
它们之间是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传承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16
THE SILK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