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ILK ROAD 张家川位于甘肃东南部,陇山西麓,在黄土高原的中西部,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境内河流纵横,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人类的栖息和文明的孕育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一、主要遗址介绍

瓦盆窑遗址:位于张川镇西关村,在后川河北岸,西以柏油公路为界,东以鸦沟北巷为界。该遗址遗存丰富,发现有灰层、红烧土坑、墓葬、踩踏面、夯土、灰坑等遗迹。灰层厚约0.7~2米,在灰层内夹杂大量史前陶片,有尖底瓶口沿、敛口钵、素面磨光陶、绳文红陶片等。红烧土坑,坑底径、深均约1.5米。在遗址靠南发现一大灰坑,底径2.4米,深2~3米。坑内发现大量史前陶片,有器底及口沿,多饰绳文。距公路约400米的地方发现一条长约20米、厚约10厘米的踩踏面。还在该遗址中发现数座积炭墓,长约7米、深约

5~6米的夯土带(疑为大墓或大型建筑)中以齐家文

化遗存为主,并有少量仰韶晚期的遗物。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坪桃塬遗址位于张川镇上关村,距河北岸400~500米的山前二级台地上。遗址中心在下马沟东侧台地上,西起下马沟畔,东至一条柏油公路西侧,北至一条东西向的深沟(无名),南距上川村约500米,该遗址遗存丰富,面积大,以史前遗存为主,还有周代遗存。史前遗存发现有灰层、陶窑、红烧土坑等遗迹。灰层薄厚不一,0.5~2米不等,长200~300米,灰层中夹杂有大量的红陶片、彩陶片、有尖底瓶口沿、线纹红陶片、

敛口彩陶钵,庙底沟二期的罐口沿、盆口沿,齐家蓝纹红陶片。发现三座陶窑,均在下马家沟边,其中一座有两个窑眼,直径约10厘米,窑底宽约80厘米,发现泥质红陶片。周代的遗址分布在整个遗址东侧较高的台地上,灰层长约300米,内夹杂有西周的甗、圜底罐、鬲等残片。遗址面积约13万平方米。

上河遗址:位于胡川乡、后川河南岸上河村东北凸出的山体的顶部台地上,东以一条无名小沟为界,发现灰层,长约10~45米不等,厚约1~2米不等。在灰层中采集有常山下层的陶罐口沿、罐底等。纹饰主要以附加堆纹、绳纹、蓝纹为主,还有少量刻画纹。大多器形不可辨。有白灰面房址,底边宽约3米,白灰面厚约1~3厘米,在白灰面下有红烧土,厚约30厘米。主要以齐家文化为主,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

杜家沟遗址:位于木河乡,在马哒村对岸的山前台地上。东西400~500米,南北200米左右,文化层厚

2~3米。在遗址内发现有灰层、陶窑等遗迹。灰层中夹

杂有大量的陶片;有的灰层很干净,无夹杂物。发现一座陶窑,仅发现了烧结的窑壁和火塘。在陶窑内发现有大量陶片,均为红陶片,泥质多于夹砂,有钵口沿、罐底、罐口沿、尖底瓶陶片等等,这些陶片多饰刻画纹、绳纹和附加堆纹。该遗址东端以一条南北向冲沟为界,向南翻过山梁即为桃园沟北岸的水沟村。文化内涵以仰韶晚期为主,在遗址中发现少量齐家的遗物。面积约8~10万平方米。

碉堡梁遗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川县城西约40公里的梁山乡杨渠村碉堡梁顶部有一碉堡,遗址就分布于碉堡周围的梯田台地上。东北与杨

甘肃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及相关问题考

王文斌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张家川741500)

[摘要]张家川第三次文物普查于2008年4月份与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同时展开,本文主要结合这次普查有关资料,对几个重要的遗址加以介绍。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两段次普查的有关资料,阐述了对张家川是史前文化遗址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张家川;史前文化;史前遗址[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4-0015-02

THE SILK ROAD

S

2009

年第8期总第153期

考古与考察

15

渠村相接,西北距高营村约200米。文化层厚约1~2.5米,断面上暴露有陶窑、红烧土遗迹。陶器有泥质、夹砂红陶,部分装饰细附加堆纹,颈部有一周戳点纹,还有部分陶器带双耳。还发现外表打磨光亮、深褐色的陶罐,颈部有两圈戳点纹,较为少见。发现遗物均为常山下层文化,也有少量齐家时期的陶片。面积约5万平方米。

王安遗址:位于后川河南岸胡川乡王安村南50米的二级台地上。发现有白灰面房址两座,还有灰层、陶窑等遗迹。其中灰层厚1.5~2米,长约12米,内夹杂绳纹、素面红陶片。陶窑底宽50厘米,白灰面房子底宽约1.5米,深约2米,其中夹杂有红烧土快,陶片以齐家为主。面积约3万平方米。

二营沟遗址:位于张川镇二营沟至鸦儿沟之间的台地西部,具体在后川河南岸,二营沟东侧,鸦儿沟西侧,崔弯村南约50米的二级台地上。发现有墓葬、白灰面房址、红烧土。墓葬底宽约1.5米、深约2米,为竖穴土坑墓。在遗址范围内发现饰粗绳纹的齐家陶片,带耳斝口沿。灰层厚约2米,白灰面房址底宽1~2米,深0.5~1米。白灰面房址底为红烧土,红烧土下为灰层,在灰层中夹杂木炭和蓝纹泥质陶片,属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3平方米。

马家塬遗址:位于木河乡桃源村马家塬山梁上,断面暴露有灰层、灰坑等遗迹。灰层长约30~200米等,厚约0.5~2.5米。在地表及断面有大量带绳纹、蓝纹、戳点纹、弦纹、附加堆纹加沙红陶片,泥质陶片,还有素面橙黄陶片。可辨器形有罐、圜底钵、鬲等。发现灰坑多处,大小、深浅不一。而且在灰坑中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发现白灰面房址多处,多为半地穴式。以常山下层及齐家文化遗址为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二、考古学方面的相关问题

(一)主要收获

通过此次田野考古调查,使我们对张家川的史前文化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其一,初步掌握了张家川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以仰韶晚期和齐家文化为主,并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常山下层文化遗址。这为张家川史前文化及整个陇东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其二,进一步清楚了张家川史前文化的分布特征,即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后川河流域的河谷及河流两岸的一二级台地及山体顶部。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县境的中、西部,总体数量较多,比较集中。相对仰韶文化来说齐家文化面积小;其三,常山下层文化、齐家文化相对于仰韶文化遗址来说,处地较高。齐家文化的居住遗址较为发达(白灰面房址),为半地穴式。这为研究齐家聚落遗址提供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其四,特大型的遗址有多种文化共存的现象。

(二)今后的主要任务

通过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积累了一些张家川史前文化遗址资料,但是没有研究性成果,今后的任务还有很多:第一,需要进一步掌握遗址的分布、文化特征及文化内涵;第二,要对史前遗址进行排序研究,更清楚地了解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第三,常山下层文化在张家川以前很少发现,而在这次普查之中数量较多,这一现象值得注意;第四,缺少遗址的个案研究,如碉堡梁遗址、圪垯川遗址、苗圃园遗址等文化内涵丰富的遗址,与大地湾遗址、王家阴洼遗址相距较近,而且都在清水河的河谷地带或河流两岸的一二级台地上。它们之间是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传承关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16

THE SILK ROA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